话说古代的钱币啊,主要有铜钱和铁钱两种,不过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折二钱、折三钱、当五钱、折十钱,这些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临时规定的。时间长了,就只有小平钱(一种铜钱)流通得比较广泛了。后来还出现了一种夹锡钱,这玩意儿出现之后,宋朝的钱币制度就彻底乱套了。
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大家一直沿用唐朝的老钱,自己铸造新钱的情况很少见。宋太祖刚开始铸钱的时候,钱币上写着“宋通元宝”几个字。当时各种地方铸造的质量差、重量轻的小钱,还有铁锡钱,都被禁止流通了。朝廷下令,一个月之内必须把这些劣质钱币送到官府,超过期限没送的,要根据情况处罚;私自铸造钱币的,直接杀头!铜钱要是流到江南、塞外和南方的其他国家,也要根据数量处罚,带两贯铜钱出境的,判一年苦役;五贯以上,直接杀头!告发者还有奖励呢!江南的钱币,也不许流到江北去。
蜀地平定之后,允许继续使用铁钱。开宝年间,朝廷下令在雅州百丈县设立铸币监,禁止铜钱进入四川地区。直到太平兴国四年,才解除了这个禁令,但铁钱还是不许出境,老百姓交税和缴纳各种税收,都要用铁钱,十个铁钱才能抵得上一个铜钱。那时候铜钱已经很少了,老百姓苦不堪言啊!那些商人就偷偷摸摸地把铜钱运到四川,跟老百姓交换,一个铜钱能换十四个铁钱呢!
明年,有个叫张谔的副使说了:“四川峡州那边,十个铁钱才值一个铜钱,收税的时候十个铁钱只算两个铜钱。以前一千个铁钱能换四百个铜钱,自从平定蜀地后,沈伦他们都直接用铜钱上交税款,还增加了铸造铁钱来换取百姓铜钱,然后用这些钱买金银装备,这做法太不合理了,导致物价飞涨,铁钱越来越不值钱。我想了个办法,咱们可以从夷人那里买铜,一斤铜给一千个铁钱,这样就能大量铸造铜钱了。那些应该交钱的百姓,先允许他们用银子和绢布交税,等铜钱多了,再慢慢让他们用铜钱交税。” 皇上就下令从夷人那里买铜,一斤铜给五百个铁钱,其他的都按照张谔说的办。
但是铜还是很难弄到手,结果转运副使聂咏和转运判官范祥又说了:“老百姓都挺乐意用铜钱交税的,咱们可以每年增加一点铜钱的比例,十年后就全部用铜钱交税。”皇上也同意了他们的建议。聂咏和范祥就利用他们每个月领到的铜钱去跟老百姓买铜,狠狠地压低价格,结果铜钱的比例一下子增加了三分之三,老百姓更苦了,很多人开始挖古墓,毁坏佛像,就为了凑够那几个铜钱交税,被抓起来判刑的人特别多。益州知州辛仲甫把这些坏处都详细地报告给了朝廷,朝廷就派吴承勋快马加鞭地去调查清楚。辛仲甫把各县的县令、官员都召集起来询问,很多人都在打马虎眼,不敢说实话。辛仲甫就严肃地批评他们,这才让他们说了实话,都说这个办法不好使。吴承勋把调查结果汇报给了朝廷。
两年后,朝廷就下令四川峡州地区收税和各种税收不再用铜钱了。聂咏和范祥因为这事儿都被处罚了,丢了官。后来,又听从了西川转运使刘度的建议,官方用四百个铁钱换一百个铜钱,最后这个办法也取消了。
话说南方,包括广南和江南地区,也沿用旧的铜钱,就跟川蜀地区一样。一开始,南唐李氏铸钱,一个工匠一天能铸造一千五百文钱,一年下来能铸出三十万贯。宋太宗登基后,下令在升州设立铸钱监,让转运使去各地巡视,凡是山里能找到铜矿的地方,都禁止老百姓开采,铜矿全部用来给官府铸钱。
太平兴国二年,有个叫樊若水的人建议说:“江南以前一直用铁钱,对老百姓很不方便。现在各州的铜钱还有六七十万贯呢,虔州、吉州等地还没用上铜钱,可以分别拨给他们六七万贯铜钱,让他们用这些钱去买金银丝绸等轻便的货物进贡朝廷,或者用来收购粮食。在升州、鄂州、饶州等产铜的地方,大力铸造铜钱。铜钱不准运过长江,而且不断铸造新钱,这样民间钱就多了,铁钱自然就没人用了,可以全部熔化成农具之类的工具,供应从江北迁来的百姓。取消铜钱不能过长江的禁令。”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从唐朝天祐年间开始,因为战乱,钱币贬值严重,一百文钱只值八十五文。后来后唐天成年间,又减了五文,汉朝乾祐年间,又减了三文。宋朝初期,上缴官府的钱,也用八十文或八十五文当一百文用,但各地私下交易,就各有各的规矩了,甚至还有的地方,四十八文才算一百文呢!到了这时候,朝廷下令,全国各地都统一用七十七文当一百文。
西北边境那些归顺的少数民族,很多人带着货物到秦州、阶州去换铜钱,然后带出关外,熔化成器物。所以朝廷下令,老百姓私自拿出超过一百文铜钱的要治罪,超过五贯的要送到京城来。
话说以前饶州永平监每年铸钱六万贯,平定江南后,增加到七万贯,但是铜、铅、锡这些材料一直不够用。转运使张齐贤四处打听,找到了南唐的承旨丁钊,丁钊知道饶州、信州等地的山里出产铜、铅、锡,于是张齐贤就赶紧调动老百姓去采矿;他还调查了以前的铸钱方法,发现只有永平监用唐朝开元通宝的材料最好,于是就亲自跑到京城去面见皇帝汇报情况。
八年后,皇帝下令提高铅、锡、炭的价格,这样就弄到了铜81万斤、铅36万斤、锡16万斤,每年能铸钱三十万贯了。丁钊也因此被提升为殿前承旨,还负责管理那三个州的铜矿。不过,民间还是混着用着各种大小旧钱。当时,因为福建的铜钱数量少,朝廷就下令建州铸造大铁钱一起流通,后来又取消了铸造,但官府和百姓手里还留着十万贯铁钱,这些铁钱不出福建,一千个铁钱只值七百七十个铜钱,浙江附近的其他地方也不接受。
雍熙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朝廷下令江南各州官府仓库里储存的那些杂七杂八的钱,每贯重量达到四斤半的才允许送往京城,达不到这个重量的就销毁掉。民间劣质钱币还很多,朝廷又重新执行乾德年间的禁令,并且加重了处罚力度。京城居民家里有铜器的,限期两个月之内全部上交官府。
端拱元年,内侍萧延皓从岭南回来,带回来一些民间私铸的三等钱币,还说这些钱币大多用来和蛮人交易,严重破坏了朝廷的禁令。于是朝廷下令查处私自铸钱和把好钱熔化成劣质钱币的人,一律处死;随便拿新铸的劣质钱币和蛮人交换的人,也要受到处罚。
江北各州用的钱币,只要不是特别劣质的,新旧大小钱币都一起用。江南虽然用旧的大钱,但是淳化四年,朝廷下令,每贯达到之前诏令规定的重量,并且有官府监造字号的钱币,无论新旧都可以使用。
话说淳化二年,有个叫赵安易的宗正少卿,他以前去过四川,看到那边用的铁钱轻得不得了,买匹布要花两万钱!这也太夸张了!于是他就强烈建议朝廷改铸大钱,一文大钱等于十文小钱。皇上还亲自写了钱币的样式,派人去川峡路各州铸钱,每个州都设立了御书钱监。各地原来存的小铁钱都得运到官府去。老百姓手头的小钱也可以送到钱监去换大钱,官府会按数量兑换。如果改铸还没完成,那就允许老百姓暂时小钱大钱一起用。结果呢,一年下来才铸了三千多贯,大家觉得这方法根本行不通。后来赵安易去朝廷办事,皇上干脆把他留下了,铸钱的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五年后,赵安易又提了这事儿,皇上没同意,只让川峡地区继续用铜钱,十文铜钱换一文铁钱。
荆湖和岭南地区,老百姓交税得用大钱,可他们手里只有小钱,得两三文小钱才能换一文大钱。有些官吏就利用这个机会,用官府的钱跟老百姓换,从中渔利。后来朝廷下令,以后官吏收税,只要是当时流通的钱币就别拒绝,不许官吏用官府的钱跟老百姓换钱。到了至道二年,朝廷开始禁止道州和贺州的锡矿开采,官府提高价格收购锡矿,用来铸钱。
咸平年间,朝廷再次下令禁止小钱流通,让官府设立专门的场所收购小钱。以前犯了铜禁,超过七斤的要处死,后来奏请朝廷减轻处罚,但审批总是很慢。咸平四年,朝廷规定,超过五十斤的才按律处罚,少于五十斤的可以酌情减轻处罚。
景德四年,皇上发布诏令说:“铸钱造币,本来就有规定的工期,考虑到大家辛苦,特地宽限一些。从五月一日到八月一日,只收取一半的工钱,各铸钱机构每年都要预留一部分钱,用于工匠的医药费用。”十二月,又下令铸钱工匠每十天休息一天。天禧三年,朝廷下令,犯了铜、鍮石禁令的,一律免除死刑。
当时铸钱的机构有四个监:饶州的永平监,池州的永丰监,江州的广宁监,建州的丰国监。京城、升州、鄂州、杭州、南安军以前也都有铸钱监,后来都废除了。铸造一千文钱,需要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两,锡八两,铸出来的钱重五斤。只有建州的铸钱比例略有不同,铜增加了五两,铅相应减少。至道年间,每年铸钱八十万贯;景德年间,增加到一百八十三万贯;大中祥符年间以后,铜矿产量下降;天禧年间,铸钱一百五万贯。
铁钱的铸造地点有三处:邛州的叫惠民监,嘉州的叫丰远监,兴州的叫济众监。益州和雅州以前也有铸钱的机构,后来都废除了。大钱一贯重十二斤十两,以此来衡量铜钱的重量。嘉州和邛州铸造的钱,一贯重二十五斤八两,一枚铜钱相当于十枚小铁钱,两种钱可以一起使用。后来因为铁钱太重了,很多人偷着把它熔化做成器物,二十五斤铁能卖到两千文钱。大中祥符七年,益州知州凌策上奏说:“钱轻便于携带,铁少熔铁的人就赚不到钱了。”于是朝廷下令减少景德年间的铸钱数量,现有的旧钱照旧使用。每年总共铸造二十一万贯钱,各地铸造的钱每年都要运送到京城,所以各地都觉得钱重而货物轻。
景祐年间初期,朝廷命令三司把江东、福建、广南地区大量上缴的缗钱(一种铜钱),合计三十多万贯,兑换成金帛,让钱流通到民间。
许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时,建议用药物处理铁,再和铜混合铸钱,重量和铜钱差不多,铜占三分,铁占六分,这样都能赚钱,而且成本低,利润高。朝廷批准了许申的建议,让他在京城铸钱。一般来说,铸钱的时候掺杂铅和锡,钱的液体流动就快,容易成型,而许申掺杂铁,流动性差,很多都铸不成,工人们都很苦恼。最初命令许申铸造一万贯钱,一个月才铸造出一万文钱。许申为人狡猾多变,很少能把事情做好,他自己也觉得这个方法不行,就请求调任江东转运使,想在江州用这个方法铸钱。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下令让许申在江州铸造一百万贯钱,不准泄露铸钱的方法。朝廷内外都知道这个方法不行,但是宰相坚持要这么做,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最初,太宗皇帝改元太平兴国,重新铸造了“太平通宝”;淳化年间又重新铸造,并且亲自书写了“淳化元宝”,写了真、行、草三种字体。以后每次改元都重新铸钱,钱币名称都叫“元宝”,前面加上年号。到了宝元年间,钱币名称按理应该叫“宝元元宝”,仁宗皇帝特地命令用“皇宋通宝”作为钱币名称,庆历以后,又恢复了以前在“元宝”前面加上年号的做法。
从天圣年间开始,毁坏钱币铸造钟和铜器都被禁止了。庆历年间初期,私自铸造铜钱的现象又出现了,朝廷根据旧法加重处罚,铸造一千文钱的,首犯处死。
话说五年前,泉州青阳的铁矿冶炼特别兴旺。转运使高易简不等朝廷下令,就在泉州设立了铸钱机构,想把铜钱都转移到内地去。梓州路的转运使崔辅和判官张固也请求在广安军的鱼子铁山采矿炼铁,在合州设立铸钱监,并且用旧的小钱来铸造轻便的大钱。这事儿还没得到朝廷批准呢,他们就先去合州选址建铸钱监了。这事儿一上报朝廷,朝廷认为易简、崔辅、张固擅自铸钱,都把他们贬官了。
后来战争爆发了,陕西那边钱不够用了,这才采纳了知商州皮仲容的建议,在洛南县红崖山和虢州青水冶开采青铜,设立了阜民、朱阳两个铸钱监来铸钱。接着,陕西都转运使张奎和知永兴军范雍又请求铸造大铜钱和小钱一起流通,规定一大铜钱等于十个小铜钱;他们还请求利用晋州积攒的铁来铸造小钱。张奎调任河东后,又在晋州和泽州铸造大铁钱,也是一大铁钱等于十个小铜钱,用来支援关中军队的军费。没过多久,三司就奏请停止河东铸造大铁钱,但陕西又开始在仪州竹尖岭开采黄铜,设立博济监铸造大铜钱。朝廷下令江南也铸造大铜钱,而江州、池州、饶州、仪州、虢州又铸造小铁钱,这些钱都被运到关中。
好家伙,好几个州的钱币混杂流通,大概三个小铜钱才能换一个大铜钱,所以民间盗铸钱币的人特别多,钱币的样式也乱七八糟,物价飞涨,老百姓和官府都受不了。于是张奎又奏请晋州、泽州、石州和威胜军继续铸造小铁钱,只保留河东的铸钱机构。河东的铁钱开始流通后,盗铸钱币获利的比例高达十分之一六,钱币轻而货物重,问题跟陕西一样严重。并州知州郑戬建议河东的铁钱与铜钱的兑换比例为二比一,实行了一年后,又改为三比一,甚至五比一,最后干脆停止了官府铸币,继续使用旧钱。与此同时,契丹也铸造了铁钱,用来和边境地区的铜钱交换。
庆历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叶清臣担任三司使,他和学士张方平等人一起向朝廷上奏关于陕西钱币的建议。他们说:“陕西用的大钱,本来是因为官府从中获利太多,导致奸商盗铸,导致钱币越来越不值钱。这些年来,物价虚高,官府先从百姓手里抬高价格,最后又从百姓身上收取高价,虽然官府表面上看起来有折算的账面收入,实际上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想要解决问题,不先从自身减少利益,那政策就很难实行。我们建议用江南、仪商等州的大铜钱,三枚小钱换一枚大铜钱;三枚小铁钱换一枚大铜钱;河东的小铁钱和陕西的一样,也是三换一;并且停止官府自己开设铸钱厂。” 从那以后,奸商们稍微少了些利润,但还是没能完全杜绝滥造钱币的情况。后来,朝廷下令商州停止铸造青黄铜钱,又规定陕西的大铜钱和大铁钱都按一比二的比例兑换,这才最终制止了盗铸行为。但是,由于朝廷的命令变来变去,导致百姓和军队在钱财上损失很大,怨声载道,过了很久才稳定下来。
大钱刚开始流通的时候,有个叫刘羲叟的人跟别人说:“这跟周景王铸造的钱币没什么两样,皇上是不是要得什么心腹之疾啊?” 后来果然应验了,这件事记载在他的传记里。 《周景王铸钱,国乃大乱》。
那时候,朝廷在兴元府西县新设立了一个叫济远监的铸钱机构。而韶州的天兴铜矿产量很大,一年能出产二十五万斤铜,朝廷就在韶州设立了永通监。后来济远监被撤销了,仪州的博济监先是撤销,后来又重新设立了。
皇祐年间,饶州、池州、江州、建州、韶州这五个州一共铸造了146万缗钱币;嘉州、邛州、兴州这三个州铸造了27万缗大铁钱。到了治平年间,饶州、池州、江州、建州、韶州、仪州这六个州一共铸造了170万缗钱币,而嘉州、邛州因为大量收购铁和炭而导致民怨沸腾,所以从嘉祐四年开始停铸了十年,让百姓休养生息。到了这个时候,只有兴州还在铸钱,一共铸造了三万缗。
话说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同州和华州堆积了四十万贯的小铁钱,皇上就下令把这些钱送到河东,用铁来偿还。过了四年,陕西的转运副使皮公弼上奏说:“现在用两文小钱当一文大钱(折二),铜的消耗差不多够了,私自铸钱的情况也少了。建议把以前剩下的铜和铅都用来铸钱。”皇上同意了。从那以后,折二钱就通行全国了。
接着,京西转运使吴几复又提了个建议:郢州、唐州、均州、房州、金州这五个州林木资源丰富,而铜和铅却堆积在淮南,如果从襄阳、郢州转运到郢州等地设立铸钱监,就能缓解钱币不足的问题。神宗皇帝也同意了,但是王安石反对,这个建议最后不了了之。后来,皇上又下令在京西、淮南、两浙、江西、荆湖五路分别设立铸钱监,其中江西、湖南各铸十五万贯,其他路各铸十万贯,同时还规定了熟钱的重量标准。为了方便运输,又增加了提点官的职位,因为兴国军、睦州、衡州、舒州、鄂州、惠州这六个州已经设立了铸钱监,加上以前就有的十六个,一共二十二个,水路陆路都非常遥远。
各路基本上都想着增加铸钱数量:韶州、惠州的永通监、阜民监原来每年铸八十万贯,到了熙宁七年,增加了三十万贯,加上折二钱,一共五十万贯;后卫州的黎阳监每年增加五万贯折二钱;西京的阜财监每年增加十万贯市易本钱;兴州的济众监每年增加七万二千多贯;陕西的三家铜钱监每年各增加五万贯。睦州设立了神泉监,徐州设立了宝丰监,梧州因为铅锡容易获得,万州因为铁矿丰富,也都设立了铸钱监。皇上还下令在秦凤等路,也就是凤翔府的斜谷设立铸钱监,但是铸出来的钱币青铜里掺杂了锡,又脆又容易坏,所以就取消了。可是私铸的钱币到处流通,根本禁不住,到了这个时候,铸钱的法令已经出现问题了,于是皇上又下令禁止私铸钱币,官府里那些质量不好的钱,就另做一个模子重新铸造。商州、虢州、洛南又增设了三个铸钱监,耀州、鄜州暂时设立了两个铸钱监,加上永兴、华州、河中府、陕西原来的铸钱监,一共九个,用来供应改铸。永兴、鄜州、耀州、河中府、陕西这几个地方离铁矿远,允许他们改铸一年就停;商州、洛南、华州、虢州离铁矿近,允许他们长期设立;鄜州等五个铸钱监等改铸结束后,就把他们的设备人员并到永兴等四个铸钱监,专门铸造大钱,铸造的大铁钱大概能弥补废除的伪钱,以及可以用来兑换交子就够了。
公元1075年,朝廷下令在河东地区铸造七十万贯铜钱,另外还加铸了三十万贯小钱。这时,太原知府韩绛建议效仿陕西的铸钱方法,重新制作精良的铜钱,以解决私铸泛滥的问题。
话说早些年,薛向在陕西铸造铁钱,后来许彦先又在广南铸造铁钱。可是老百姓用起来不方便,神宗皇帝想干脆停了,王安石却极力反对,最后朝廷下令在京师和畿内停止铸造铁钱,其他地方的铁钱铸造则维持原状。元丰年间以后,西夏战争大规模展开,边境军需物资匮乏,朝廷在徐州设立宝丰下监,每年铸造二十万贯折二钱,然后转运到陕西。
那时候,同州、渭州、秦州、陇州等地的钱监,废除、设立、迁移,情况非常混乱。各地的铜铁官署纷纷上书建议铸钱,但很多事情都没能真正执行,而且朝廷自己也放松了对铸钱的限制,老百姓毁坏铜钱和偷偷运到境外的现象非常严重。张方平曾经极力劝谏说:“禁止私自铸造铜钱,私铸者要处以死刑,这等于是不让天下人共享利益啊!以前,各钱监铸造的钱都上交给王府,每年把多余的钱交给三司,再由三司发行到全国各地。可是自从太祖皇帝平定江南以后,江州、池州、饶州、建州都设立了铸钱炉,每年铸造的钱币多达百万贯。一百年来积累下来的钱,理应堆积如山,民间也应该非常富裕才对。可是这几年,朝廷和民间都缺钱,货物交易不通畅,老百姓生活困苦,这就是所谓的‘钱荒’。不知道这些年来铸造的钱都到哪里去了?禁止私铸铜钱的法令由来已久,法令条文中也明确规定了,可是从熙宁七年开始颁布的新法令,却删去了旧条文,取消了铸钱禁令。因为这样,边关的军队才能源源不断地得到军费,海上的商船才能满载而归。听说边境州郡的军费都流到国外去了,只收取每贯钱的税款而已。钱是中国的宝贵财富,现在却和外国一起使用,又自己废除了铜钱禁令,民间销毁铜钱的现象已经无法控制了。熔化十贯钱才能得到一两精铜,用来制造器物,利润能翻五倍。这样一来,各州都设立铸钱炉,每个铸钱炉的产量都增加了,这就好比是沟渠里的水越来越多,而大河的泄洪能力却不足以应对一样。”
公元1085年,哲宗皇帝即位,重新加强了对钱币外流的禁令,恢复了嘉祐年间的法令;同时取消了徐州宝丰钱监的铸钱任务;并下令户部审查各地钱监,凡是可以减少的都予以裁撤,一共取消了十四个增设的铸钱监。
陕西那边用铁钱,到了陕西府以东就都用铜钱了。老百姓要用铁钱换铜钱,这铁钱轻重不一,麻烦得很。宋神宗元祐六年,朝廷就商量着限制铁钱往东运,规定凡是缴税的,按十分收税,只允许用其中二分铁钱,一个人最多不能超过五千文。到了元祐八年,朝廷下令公私缴税、贸易都必须用铁钱,而官府的铜钱则按时计算数量,运到内地各郡县去。如果商人愿意在陕西内地各郡县用铜钱,可以拿着凭据到别的地方去换。同时还规定了加饶的数额,每百贯钱,河东、京西地区加饶三千文,京师及其他地区加饶四千文。
之前,太祖时期借鉴唐朝飞钱的办法,允许老百姓把钱运到京城,在各州县方便兑换。具体方法是:商人把钱送到左藏库,先得经过三司衙门报备,然后才能存入库房。开宝三年,设立了便钱务,让商人把钱送到便钱务报备,然后直接运到左藏库,给个收据,同时命令各州县,凡是商人拿着收据来,当天就要兑换,违反者要处罚。到宋太宗至道年间,商人运送的便钱有一百七十多万贯,到宋真宗天禧年间,又增加了 一百一十三万贯。到了现在,朝廷又重新规定了加饶的数额。
折二铜钱也规定了运输的方法。一开始想恢复旧制,只在本路通行。但是有人说:“关东各路已经通行折二铜钱了,现在收回去,道理上也不合适。再说陕西地区用的折二铁钱,只值一个小铜钱,如果把折二铜钱都收回到陕西,运输成本太高,难以收回,而且和铁钱一样,恐怕铁钱会变得更轻。”于是朝廷就决定扩大折二铜钱的流通地区,允许在陕西一路,以及河东的晋州、绛州、石州、慈州、隰州,京西的西京、河阳、许州、汝州、郑州、金州、房州、均州、邓州等地通行,其他地区则禁止使用。同时规定两年内不得再使用,民间剩下的可以用来买卖缴税,官府仓库里的则用来上缴朝廷。如果不是这些地区或者本来就没有上缴朝廷的,所属的运司要转运到京城。后来又下诏令铸造小铜钱。河东安抚使、提刑司说:“以前绛州垣曲县设立监局铸造铜钱,费用都不够,现在监局已经废除了,又禁止折二铜钱通行,很不方便。”于是朝廷又允许继续使用折二铜钱。
供备库使郑价出使契丹回来后,说契丹给使臣的箱子里的钱,都是中国铸造的。于是朝廷更加严格了三路(指河北、河东、陕西三路)钱币流出的管理办法。
宋朝熙宁、元丰年间,铜钱和铁钱同时流通,那时候一千个铜钱能换一千五百个铁钱,也没听说过因为钱币轻重的问题造成什么麻烦。后来铜钱越来越少,铁钱却越来越多。到了绍圣年间,一千个铜钱只能换二千五百个铁钱了,铁钱越来越不值钱。元符二年,朝廷派人去陕西调查了解情况。结果,朝廷下令陕西全面禁止铜钱,老百姓手里的铜钱都得交上去,而官方所有的铜钱都运到京西的钱监去。陕西永兴的官员陆师闵建议说:“既然要销毁百姓手里的铜钱,又禁止铸造铜钱,那物价应该会下降。建议在陕西各州县,所有买卖都按照铜钱的标准来定价,这样就能稳定物价。”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那些富商大贾却很不方便。
徽宗皇帝继位后,凤州的通判马景夷上奏说:“陕西去年禁止使用铜钱以后,虽然朝廷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并没有真正解决钱币轻重的问题。铜钱在全国流通了上千年,也没出现过什么轻重不一的问题。而铁钱只在陕西十几个州流通,想让它畅通无阻,怎么可能呢?再说,各州的钱监不停地铸造铁钱,年复一年,铸造的铁钱越来越多,而流通的范围却有限,再过几十年,铁钱堆积如山,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比现在还要严重得多!应该取消限制,允许陕西、河东等邻近地区,除了京城以外,所有盐务地区都允许使用铁钱,而且一千铜钱可以兑换二千铁钱。这样,铁钱就能流通起来,长远来看就不会再有轻重不一的问题了。”接着,又有官员上奏说:“铁钱太重,携带不便,老百姓都希望恢复使用铜钱。现在国家和百姓都缺钱,各州县官府和百姓手里都积压着大量的铜钱,却用不上。”于是,朝廷下令允许铜钱和铁钱同时流通,但是铜钱只能用来买粮食。
公元1102年,陕西的副主管财政的孙杰发现铁钱太多了,铜钱太少了,就建议朝廷恢复铸造铜钱。等铜钱和铁钱的比例差不多的时候,再同时铸造铜钱和铁钱。
到了公元1102年,以前在陕西管财政的都贶又建议朝廷停止在陕西铸造铁钱。户部尚书吴居厚说:“江、池、饶、建几个地方的钱不够用,我们商量着减少铜的用量,增加铅和锡,每年可以节省三十多万斤铜,这样可以多铸造十五万九千多贯钱。铸出来的钱又亮又结实,跟现在流通的钱没什么区别。”皇帝批准了。可是,收效依然不显著。第二年,吴居厚又建议检查以前上交的铸钱条例,看看钱币损耗的数量,再制定鼓励或限制铸钱的办法。
这时候蔡京当权了,他想用钱财迷惑皇上,假借继承前朝的政策,胡乱地更改法令。有个叫许天启的人是蔡京的同党,当时是陕西的副主管财政,他迎合蔡京的意思,建议铸造当十钱(十文钱的面值)。五月,朝廷开始命令陕西以及江、池、饶、建几个州,用每年铸造的小平钱增加材料,改铸成当五的铜钱,钱币上写着“圣宋通宝”。接着又命令舒、睦、衡、鄂几个铸钱局,用陕西的样式铸造当十钱,规定今年要铸造三十万贯铜钱,二百万贯铁钱。朝廷招募民间私自铸钱的人当官办的铸钱工人,把他们的家人也安置在铸钱的营地里居住,叫做铸钱院,说是效仿古代招募天下亡命之徒到山上铸钱的做法。铸造的铜钱在全国各地流通,但是陕西、河东、四川这些主要使用铁钱的地方禁止流通,只在陕西这些铁钱流通的地方铸造。
从熙宁年间开始,虽然民间流通折二钱,但法律不允许运到京城,所以各州府积压的折二钱非常多。到了现在,发运司就请求用官府现有的折二钱改铸成折十钱。三年后,朝廷就停止铸造小平钱和折五钱了。在京城设立钱监,同时恢复徐州宝丰监和卫州黎阳监,把折二钱改铸成折十钱,并且规定旧的折二钱一年内不得使用。朝廷严厉禁止私铸钱币,民间使用的鍮石器物,都由官方制造并销售,私自铸造的,按照私铸的罪名加重处罚两等。命令各路转运司在沿河方便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增设钱监,让老百姓用他们手里的折二钱到官府兑换,运到新设的钱监改铸成折十钱。两广地区盛产铁,就命令在那里铸造小铁钱,只在两广地区流通;公私铜钱的兑换运输都归元丰库管理,还在浔州设立铁钱监,按照陕西的标准铸造当二钱。
四年后,设立了钱纲验样法。崇宁监送来的御书当十钱样品,铜的用量是九斤七两多一点,铅是铜的一半,锡是铜的三分之一。朝廷把这个标准颁发到各地,规定钱币正面要赤平,背面要乌黑,字迹要清晰。当时赵挺之担任门下侍郎,后来升任右仆射,他和蔡京意见不合很多,于是极力批评当十钱不好用,私铸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于是朝廷命令提刑司每年统计各路巡捕官查获私铸钱币的数量,接着又命令福建、广南地区停止使用当十钱,只铸造当十钱供给朝廷和其它地区使用。凡是为私铸钱币提供帮助或者隐瞒庇护的,都依法处罚,不得减免赎罪。设立铸钱院,本来是想把各地亡命之徒、盗铸钱币的人全部抓起来,但是犯法的人还是没有停止。于是朝廷命令荆湖南北、江南东西、两浙地区把折十钱当作折五钱使用,旧的折二钱仍然继续使用。考虑到有人会违法把钱运到东北地区,现在以长江为界,淮南重宝钱也当作当五钱使用。
五年过去了,浙江地区私铸钱币的情况尤其严重,小平钱越来越少,市场交易也因此变得迟缓。于是朝廷下令,用折五钱和折十钱上缴赋税,小平钱留在当地使用;江州、池州、饶州、建州、韶州的钱监,每年铸造小平钱的比例为八成,铸造当十钱的比例为两成。没过多久,朝廷又下令,广南、江南、福建、两浙、荆湖、淮南地区使用折二钱改铸折十钱的政策全部取消,之前新设立的铸钱院和招募的钱户也都一并停止。接着,朝廷又取消了铸造当十二分钱的命令,全面改回铸造小平钱。荆湖、江南、两浙、淮南地区,重宝钱的兑换比例是当三,京师、京畿、京东西、河东、河北、陕西、熙河地区则是当五。通宝钱铸造得并不多,朝廷掌握的通宝钱全部封存起来,民间流通的通宝钱则可以用小平钱进行兑换。
转眼间,朝廷又下令,京畿、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熙河地区恢复使用当十钱,两浙地区当三,江南、淮南、荆湖地区当五。当时钱币重量不一,兑换比例混乱,私铸钱币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御史沈畸上奏说:“小平钱方便百姓使用已经很久了。古代打仗的时候,赏赐军队的钱币不够,有时会用一当百,有时会用一当千。这是权宜之计,怎么能用在太平盛世呢?现在大量铸造当十钱,利润高出好几倍,虽然现在逐渐增多,但这种趋势已经无法阻止了。”没过多久,朝廷下令,当十钱只在京师、陕西、河东、河北地区流通。不久之后,畿内地区也开始使用当十钱,其他地区全部禁止使用。规定在一个季度内上缴官府,用小平钱偿还,兑换上缴的钱币存入元丰库和崇宁库,而私铸的钱币也在一个季度内自行上缴,计算铜钱的价值增加了二分,用小平钱偿还,隐藏私铸钱币的,则按照法律处罚。紧接着,朝廷又下令,郑州和西京也允许使用当十钱,禁止买卖双方使用两种不同价格的钱币进行交易。东南各地的钱监增铸小平钱,用来偿还兑换的钱币,而私铸的钱币也开始被改铸。
十文钱当一贯太重了,要是突然改了,老百姓一下子就要损失好多钱。而且各地执行的情况也不一样,好多人没上交官府,偷偷贩卖。于是就下令在京畿地区和开封府允许搜查船车,赏金也比以前翻倍。水路交通要道上,官府没查清楚的都免职,收受贿赂、包庇私钱的,都按律处罚。私铸的钱太多了,根本禁不住,于是就规定外地每枚私铸钱,按三个小平钱兑换,用小钱换官府的钱,在京城则用四个小平钱兑换。京城里买卖和民间交易,就用大钱小钱一起。但是私铸的小平钱还是照样用。又设立了举报抓捕的赏罚制度,从长江、淮河运到汴京的钱,都得按照十文钱当一贯的法令执行。御史张茂直建议严厉打击私贩十文钱的行为,装载货物的船只都要派官员检查,保证没有藏匿私钱,路上看到的可疑车辆,都可以搜查;福建老百姓私铸的钱流入淮南、浙江、京东等地,相关的州县官府都要追究责任,不能赦免。这法律越来越严了。
大观元年,张茂直又说:“各地严厉追捕,私铸的小黄钱都扔到江河里了,不敢再拿出来了。建议东南各州县在市场上设置钱箱,让老百姓把私铸的钱自己扔进去,就像自首一样。那些三文钱、五文钱当一贯的钱,船上带的也很多扔到江河里了,建议下令各地打捞。”
这时候蔡京又当宰相了,他又开始推行十文钱当一贯。二月,开始铸造御书当十钱,用京畿钱监收缴的私铸钱重新铸造。接着又恢复了京畿两监,由转运使宋乔年负责,名义上是提举京畿铸钱司。宋乔年铸造了乌背漉铜钱上交,皇上就下令把这种漉铜钱的样式推广到全国各地。
一开始,政府发行的新钱,十个小钱才值一个大钱,老百姓觉得很不方便,皇帝自己也明白这点。所以,从崇宁四年以后,政府就逐渐修改了钱法。等到蔡京下台后,朝廷正式向全国发布了新的钱法。蔡京再次掌权后,又重新推行这种十钱当一的大钱。他知道肯定会有很多人私铸钱币,于是就用严刑峻法来震慑他们。
这时候,有人告发苏州知州章綖私铸了数千万钱,于是朝廷就大兴冤狱。先是派李孝寿去查办,后来又派沈畸、萧服,最后甚至还派苏州知州孙杰和发运副使吴择仁去查办。章綖被流放到海岛,和他一起被牵连的人有十几个,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们很冤枉。 之后,政府在全国推行大观年间新修订的钱法,并命令开封府尹和各路监司,分州郡执行,每月检查钱法执行情况,让老百姓都知道相关的禁令。
按照孙杰的建议,私铸钱币的处罚按照淮东地区最严厉的法令执行,没收私铸者及其同伙的全部财产,用来奖励告发者;私铸的钱币按照私卖茶叶的处罚标准来处理;对告发者给予一定的赏赐;州一级设立专项奖励私铸钱币告发者的奖金,金额高达五千缗;如果州县执行不力,监司失察,则不予赦免。那一年,京畿地区设立了钱监,专门铸造十钱当一的大钱,而小平钱则在各地铸造。后来,因为十钱当一的大钱数量减少,又在真州设立了钱监,用各地兑换回的、不符合规格的钱币以及各部门缴纳的当二钱,改铸成十钱当一的大钱。
第二年,命令江州、池州、饶州、建州的钱监,从第二年开始铸造十五个小平钱当一个大钱。同时,政府加重了对私铸钱币的处罚,即使是依仗权势,通过关卡,躲避搜查的,即使罪行较轻,也要以违反朝廷法令论处,携带官府钱币的人也要受到同样的处罚。最初,崇宁五年,政府开始禁止陕西的铁钱在兴元府等地流通。到这个时候,由于陕西的铁钱实在太多了,政府又禁止陕西的铁钱进入四川。有个叫董奎的人,负责马匹的买卖,竟然以三枚铁钱换一枚铜钱。事情败露后,董奎因为擅自做主,导致钱币贬值,受到了处罚。
三年的时候,朝廷下令发行当十钱,并且推广到京东、京西地区,河北以及边境州县镇砦、四个榷场,还有登州、莱州、密州沿海的州县等等地方,都禁止流通其他货币。这时候蔡京已经再次被罢免了。
四年,皇帝下诏说:“铸造的当十钱太多了,担心法令也会因此而出现弊端,那就停止铸造旧额的小平钱吧。”张商英当宰相的时候,上奏说:“当十钱的危害已经很久了。旧的小平钱有出门的限制,所以各地来往的商人,交易得到钱以后,大部分都用来兑换盐钞,购买告牒(政府发行的凭证),剩下的钱才在市井流通,这样朝廷上下内外互相支撑。自从当十钱发行以后,一个人就能背八十千钱,一辆小车就能装四百千钱,钱变得轻便好携带了,告牒就成了滞销货,盐钞如果不虚抬利息就卖不出去。我现在想利用内库和密院等部门储存的绸绢、金银和盐钞,下令限期半年,让老百姓把当十钱送到官府兑换,十千钱可以换取绸绢各一匹一两。期限到了以后就不再使用当十钱。等到钱收归官府以后,挑选质量不好的重新铸造小平钱,质量好的就按照三文旧钱的比例继续使用。这样一来,钱法和钞法就不会互相影响,就能恢复旧制了。”
利州路提刑司上奏说:“以前铜铁钱的轻重差不多,大铁钱可以换小铜钱两文;现在大铁钱五文才抵得上一个铜钱,比以前轻了十倍。而且大量流入四川地区,钱轻物重,情况跟陕西差不多。想把两文大铁钱换一文铜钱的比例改成一比一,虽然钱的数量会少一些,但是钱的重量会增加一些。”皇帝批准了陕西的铁钱可以按照旧例进入四川,取消了之前的禁令,并且下令根据现在的物价来调整兑换比例。
宋徽宗政和元年,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说:钱币的重量和物价是成反比的,钱重了东西就便宜,钱轻了东西就贵,这是很自然的道理。现在各地铸造的小平钱,用了这么久也没什么问题,数量多了也不堵塞流通,好处很多啊!以前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大臣,鼓吹铸造当十钱(十文钱的价值相当于一贯钱),只图眼前方便,没考虑长远,结果害了国家和百姓,用了几十年,这办法越来越不行了。那些奸诈狡猾的人,为了谋利,顶风作案,毁坏当二钱和小平钱,到处私铸钱币,劣质钱币越来越多,导致物价飞涨。如果不赶紧改革,这坏毛病就没完没了了。所以,现在官民手里有的当十钱,可以都改成当三钱(三文钱的价值相当于一贯钱),作为新的规定。但是,我还担心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会因为兑换麻烦而抵触,到处散布谣言,所以要从京城尹开始,一直到各地的监司、郡县,都要认真地向大家解释清楚。
自打当十钱流通以来,伪造钱币的人就很多。到了大观四年,天上出现了异常的天象,皇帝就下令大赦天下。凡是因私铸钱币而获罪的人,地方官上报的名单,少说也有十多万人。蔡京这个家伙,欺骗皇帝,残害百姓,真是坏透顶了!那时候皇宫的开销越来越大,东南地区的钱币都不够用了,到了宣和年间就更严重了。于是,就命令饶州、赣州的钱币监铸造小平钱,每贯钱要用三斤铁,同时减少铜的用量,也稍微减少铅的用量。后来又命令江州、池州、饶州的钱币监,把所有的小平钱都改铸成当二钱,来缓解财政压力,但是地方官员还是不断地报告钱币不足的情况。靖康元年,朝廷取消了政和年间在陕西路使用的,用铜钱抵罪,判处徒刑两年并流放千里这一法令。
一开始啊,蔡京当政的时候,搞了个夹锡钱,下令在陕西铸造,还让转运副使许天启负责推广。这夹锡钱的兑换比例是一比二,也就是一枚夹锡钱能换两枚铜钱。每千文钱要用八斤铜,黑锡是铜的一半,白锡又是黑锡的一半。后来,河东转运使洪中孚建议在全国推广,蔡京本来想采纳,结果正好赶上他下台了。
大观元年,蔡京又当上宰相了,立马就下令把夹锡钱的铸造方法和锡的配比公布出来,铸钱局专门用鼓风炉铸造,只有产铜的地方才能顺便铸造小平钱。他还让转运司和提刑司一起监督这件事,衡州的熙宁铸钱局、鄂州的宝泉铸钱局、舒州的同安铸钱监,还有广南地区,都开始铸造夹锡钱。到了大观二年,江南东西路、福建、两浙地区也允许铸造铁钱。大观三年,蔡京再次下台,朝廷下令说两浙地区铸造夹锡钱扰民,东南地区所有铸造夹锡钱的地方都停工了。
到了大观四年,河北、河东、京东等路也停了,各地铸钱局、铸钱监都废除了。只有河东三路可以保留原来的铸钱局,继续铸造铜钱和铁钱;产铜的州县可以保留,改铸小平钱。
政和元年,钱不值钱东西贵,老百姓吃不饱饭,朝廷下令说:“以前陕西用铁钱的地方,都按照元丰年间的大铁钱一比二的比例,官民通用,夹锡钱也一样,不能区别对待。现有的铁钱,不要改铸成夹锡钱,河东地区官民兑换比例也是一比二,和夹锡钱一样。”
童贯那小子去陕西当宣抚使,上面下了道旨,要他赶紧把物价压下去。结果,徐处仁这官员就跳出来说童贯的做法不对,一顿批评,最后自己被贬官了。
后来,钱即这个家伙去鄜延当经略使,他上书给皇帝说:“仔细看看圣旨,上面说的是要恢复铁钱,和夹锡钱一起用。担心那些坏人会故意弄虚作假,想办法维持这两种钱一起用,让钱和货物的价格对应起来,可不是想用强硬手段逼着百姓,在一个月两个月内把物价降下来。现在宣抚司直接把米、布、金银的价格都砍了,这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嘛!徐处仁虽然话没说全,但他看问题比较准,希望您能仔细调查一下。如果我说错了,我也愿意跟他一起被贬!” 结果皇帝一听,觉得钱即这小子在质疑他的圣旨,就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贬到偏远的地方去了。没多久,夹锡钱就停用了,也禁止随意压价了,老百姓和商人买卖东西,自己看着办就行。过了一阵子,童贯又提议,让铁钱和旧式的铁钱一起用。阌乡县令九龄,因为用一个铜钱换七八个夹锡钱的事,被弹劾了,连知州王寀和转运副使张深都被牵连了。
那时候关中地区的钱币很轻,夹锡钱是想让它更重一些,但实际上跟铁钱差不多重,物价反而一天天涨,比以前那种十文钱当一文钱的状况还糟糕。
过了两年,蔡京又当权了,他上奏说广、惠、康、贺、衡、鄂、舒州以前铸造的夹锡钱质量很好,建议恢复铸造。广西、湖北、淮东也一样,还命令各路都用铜钱监来重新铸造夹锡钱,最后就用政和钱的样式来铸造了。夹锡钱重新开始流通后,因为钱轻,跟铜钱的价值不一样,但朝廷非要规定它跟铜钱一样重,于是就严厉禁止私自抬价或降价的行为。要是有人用金银、丝绸等东西交易,不接受夹锡钱,非要铜钱的,别人就可以告发他,然后按律处罚。那些在街边卖点小吃、熟食糊口的穷老百姓,有时候也避免不了被告发受罚。没过多久,又规定不管哪个地方铸造的夹锡钱,都可以流通。
陕西当时流通的货币是“政和通宝”这种旧的大铁钱,还有掺锡的铜钱混在一起用。担心这些钱流到全国各地去,朝廷过了四年才下令停止使用这些大铁钱,让各个铸钱局改铸掺锡的铜钱,老百姓手里的旧钱得赶紧拿到官府去兑换。郑居中、刘正夫当宰相的时候,觉得这个政策不好,就下令淮南地区的三天之内,官民一律禁止使用掺锡钱,并且停止铸造,把所有的掺锡钱都运到关中去。后来又下令除了河东和陕西,其他地方都停止使用掺锡钱;没多久,又下令河东也停止铸造掺锡钱,恢复以前的铸钱方法。
重和元年,朝廷暂时停止了京西的掺锡钱铸造,接着在关中大量收购掺锡钱,让它流通起来,然后又下令恢复铸造,专门供应关中地区。掺锡钱流通后,老百姓经常用药水给它染色,跟铜钱混在一起,河北的漕运官员张翚等人就因为这事儿被贬官了。
早先,江州、饶州、建宁府这四个铸钱局,每年铸造一百三十四万贯钱,作为上供朝廷的;衡州、舒州、严州、鄂州、韶州、梧州这六个铸钱局,每年铸造一百五十六万贯钱,供各地使用。建炎年间发生战乱,铸钱都停了。绍兴初年,把广宁铸钱局并入虔州铸钱局,把永丰铸钱局并入饶州铸钱局,每年铸造的钱只有八万贯了。因为铜、铁、铅、锡的供应不足,而官吏的工钱和开支却跟以前一样,每铸造一千文钱,就要花掉本钱二千四百文。当时范汝为造反,朝廷暂时停止了建州的铸钱,后来又恢复了,钱局供应的铜锡就有六十五万多斤。
六年的时候,政府收缴老百姓家里的铜器,还下令私自铸造铜器的要判两年徒刑。赣州和饶州的两个铸钱监,新铸的钱币总共四十万缗,主管官员赵伯瑜觉得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就停了铸钱,把木炭、铜铅的本钱,还有官吏的缺额、衣粮、水脚等等费用加起来一算,发现亏损严重。
十三年,韩球当了使者之后,又重新开始铸钱,搞得热火朝天,甚至挖坟掘墓,拆毁民房,登记冶炼户的姓名,还根据浸铜的数量来定额。(浸铜的方法是这样的:把生铁锻造成薄片,放在胆水槽里浸泡几天,铁片会被胆水腐蚀,表面会生成红色的铜锈,把这些铜锈刮下来放进炉子里炼三次,就能炼成铜。一般来说,用两斤四两铁,能炼出一斤铜。饶州的兴利场和信州的铅山场都有年产量指标,这种铜就叫胆铜。)没铜交差的人,甚至把现有的铜钱熔化来凑数,但最后铸造的钱币也才十万缗。
二十四年,把铸铁钱的机构并入了漕运部门。二十七年,拨出国库里的八万缗钱作为铸钱的本钱,每年计划铸造十五万缗。又重新设立了饶州、赣州、韶州的铸钱监,由漕运官员负责管理,通判协助。殿中侍御史王珪认为铸钱机构不能废除,于是又让户部侍郎荣薿负责,允许设置两名官员协助。二十八年,拿出御府一千五百件铜器给铸钱机构,并大规模搜刮民间的铜器,得到了两百多万斤铜。寺庙里的钟、磬、铙、钹这些东西,登记造册收税后,不许再私自铸造新的。二十九年,规定官员家里要留下两万贯现钱,老百姓要留一半,剩下的两年内可以兑换成金银,各种茶叶、盐、香料、矾的税票之类的,超过限额藏匿的,允许别人举报。
李植被任命负责铸钱的事儿,他就说:“国库里现在有二十三万贯钱是至道年间以后攒下来的,右藏库里还有七十多万贯,也是那时候的存货。从绍兴年间开始算,每年收到的铜只有二十四万斤,铅二十万斤,锡才五百斤,这些顶多能铸十万贯钱。各地征收来的铜器有两百万斤,加上铅锡,勉强能铸六十万贯钱。但是这种征收铜器的方法不能长久,应该主要依靠矿冶的产量才行。” 李植跟工部商量,先定个五十万贯的铸钱目标。结果到了第二年,才铸了十万贯。现在钱币管理部门的年铸造目标已经增加到十五万贯大钱,还有小平钱一万八千贯,折合大钱六万六千贯。每年铸钱的本钱和各项开支大约要二十六万贯,钱币管理部门本身的开支还要两万贯。东南十一路一百一十八州上交的矿冶税收、木炭钱、锡的本钱,大概有二十一万贯,但每年实际收到的也就十五六万贯的样子。
年目标是:黄金一百二十八两,白银没有定额,七成上交国库,三成归钱币管理部门;铜三十九万五千八百斤,铅三十七万七千九百斤,锡一万九千八百七十五斤,铁二百三十二万八千斤。这些跟往年相比,十个里头能收到两三个就不错了。每千枚大钱重四斤五两;每千枚小平钱重四斤十三两。跟以前相比,铜少了铅多了,铸出来的钱越来越薄了。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朝廷下令铸造当二钱和小平钱,就像绍兴初期那样。 之后,从乾道到嘉泰、开禧年间,一直沿用这种做法。乾道六年,朝廷把铸钱机构并入发运司,后来又重新设立。八年,饶州和赣州又重新设立了提点官。因为新铸的钱币掺杂了其他金属,主管铸钱的官员和永平监、左藏西库监以及户部工部的相关官员都被降职处分。到了九年,长江以西以及湖广地区,很多人把旧钱熔毁,掺杂沙泥后重新铸造,叫做“沙尾钱”,朝廷严厉禁止这种行为。淳熙二年,赣州铸钱机构并入饶州。庆元三年,朝廷再次禁止私人铸造铜器,规定两个月内必须卖给官府,每两铜三十文。湖州以前是私人铸造铜器的,到了这个时候,就由官府自己铸造了。 两年后,禁止熔化钱币铸造铜器,违反者将被流放海外。朝廷又恢复了神泉监,用收缴来的铜器铸造当三大钱,隶属于工部。
以前,内库每年能收到一百五十万枚新钱,这钱主要来自江、池、饶、建四个铸钱监。但是每年又要退还六十万枚,三年一次的郊祀大典又要用掉一百万枚,还要上缴三司,这样算下来,内库每年实际只留下十一万六千多缗钱,而左藏库却能收到九十三万三千多缗钱。现在每年只收到十五万缗钱,其中一半归封桩库,一半归内库,左藏库则什么也没有了。
朝廷还在浙江、福建和广东设立了市舶司,舶商来往频繁,大量的钱财因此流出境外,所以从临安出发,往江海方向走,都有禁令。淳熙九年,朝廷因为广、泉、明、秀州的铜钱大量外流,而处罚了当地的官员。嘉定元年,三省上奏说:“历来设立市舶司,是不允许私自派遣番船的。绍兴末年,有官员上奏说:泉州、广州的两个市舶司以及西、南二泉司,派遣船只回程时,都装载了大量的金银钱财。这四个市舶司自己违反法令,地方上的官员又能拿他们怎么办呢?就说淮楚地区的驻军,每月就要花费五十万缗钱,其中一半是现钱,南北贸易中流入敌境的钱财更是数不胜数。因此,边境地区都开始使用铁钱了。”
话说以前淮南地区铸造铜钱。到了乾道年间,朝廷下令两淮地区和京西地区全部改用铁钱。荆门府属于湖北,因为地理位置靠近襄阳和岘山,也改用铁钱。过了六年,朝廷听说和州以前有个钱监(铸钱的官署),舒州山口镇也有个旧钱监,就派司农丞许子中去淮西地区处理这件事。许子中发现舒州、蕲州、黄州这几个地方都盛产铁,就建议分别设立铸钱监,分别是舒州的同安监、蕲州的新春监和黄州的齐安监,而且铸造的是折二钱(一种铁钱)。 他还建议由发运司统一管理这三个监,加上江州的广宁监、兴国军的冶铁监、临江军的丰余监以及抚州的裕国监。许子中负责的三个监,每年一共要铸造三十万贯的铁钱,这些大小铁钱,都要在两淮地区流通。到了第七年,舒州和蕲州的官员因为铸钱有功,都升官了,但是淮南的老百姓却因此苦不堪言。到了第八年,因为江州和兴国军的铁矿产量不足,相关的官员都被降级了。
淳熙五年,朝廷下令舒州每年增加铸造十万贯铁钱,总额达到三十万贯;蕲州增加铸造五万贯,总额达到十五万贯。如果再增加铸造量,朝廷还会给予额外的奖励。御史黄洽上奏说:“要兴利,不能把全国的力气都耗尽。舒州、蕲州每年铸造四十五万贯铁钱,这已经很难维持了。再加上还有增产的奖励,恐怕难以长久。”皇帝听取了他的建议,取消了奖励政策。淳熙八年,因为舒州地处偏远,运送柴火不方便,所以减少铸造量五万贯。第二年,又减少了十万贯,和蕲州一样,每年都铸造十五万贯。淳熙十年,把舒州的宿城监并入了同安监。淳熙十二年,朝廷下令舒州和蕲州继续铸造铁钱,并且增加铸造量五万贯,钱币上写着“淳熙通宝”。
光宗绍熙二年,减少了蕲春监和同安监每年的铸造量,各减少十万贯。到了嘉泰三年,朝廷下令停止舒州和蕲州的铁钱铸造;到了开禧三年,又恢复了铸造。
南宋嘉定五年的时候,朝廷大臣说,江北地区用一枚铜钱换四枚铁钱的现象太严重了,得禁止!其实啊,从乾道年间开始,江北的铜钱就都用铁钱换了,甚至有人用一贯(一千文)会子换一贯铜钱。这些铜钱主要运往朝廷所在地和建康、镇江府。沿江私下偷运铜钱和走偏僻小路的行为都被严厉禁止,在边界三里内设立关卡,私运出境者按法处置;至于和京西地区的铜钱兑换,就按照两淮地区的办法来。京西和湖北的铁钱,则由汉阳监和兴国富民监铸造,后来把富民监并入汉阳监,每年铸造铁钱的额度是二十万贯。
前朝宋代的时候,川陕地区都流通铁钱,益州、利州、夔州等地都在当地山区建冶炼厂铸钱。绍兴九年,朝廷下令陕西各路恢复使用铁钱。绍兴十五年,在利州设立绍兴监,铸造十万贯铁钱来缓解钱荒。绍兴二十二年,又恢复了嘉州的丰远监和邛州的惠民监,铸造小平钱。绍兴二十三年,朝廷下令利州同时铸造折二钱(一枚铁钱当二枚铜钱),后来又继续铸造折二钱。淳熙十五年,四川的官员上奏说:“各州都在使用两种钱引,全部都用铁钱来兑换,只有利州绍兴监每年铸造三万四千五百贯多的折三钱(一枚铁钱当三枚铜钱),邛州惠民监每年铸造一万二千五百贯折三钱。现在大安军的新兴、迎恩等三个冶炼厂,每年能产铁四十九万五千斤,利州的昭化、嘉川县也有冶炼厂,每年也能产铁三十多万斤。请求允许增加铸钱数量。”嘉定元年,利州开始铸造当五钱(一枚铁钱当五枚铜钱)。三年后,主管部门想收回旧钱引,又在绍兴监和惠民监每年铸造三十万贯铁钱,这些铁钱的成色和当三钱一样。至于四川的铜钱,淳熙年间曾运往湖广总所储存,后来又转运到江陵。
宝庆元年,新铸造的钱币上写着“大宋元宝”。端平元年,因为用胆铜铸造的钱币不耐用,那些做工精细的旧钱币被偷偷运上海船,朝廷下令严禁下海。嘉熙元年,新铸造的钱币,当二钱(一枚铁钱当二枚铜钱)和小平钱上都写着“嘉熙通宝”,当三钱上写着“嘉熙重宝”。
淳祐四年,谏官刘晋之就说了:“那些大户人家囤积的物资,还可以想办法处理;铜器熔化成铜,还可以设法控制;但唯独那些出海的船只,去了就回不来了!” 所以朝廷又加重了禁止走私的处罚。
八年的时候,监察御史陈求鲁又上奏说:“现在大家觉得纸币方便流通,所以铜钱都囤积起来不用了;朝廷为了提倡纸币,已经改了好几次办法了,但效果都不好。那些拼命想推行纸币的人,甚至唆使盗贼去偷盗老百姓的家产,用严厉的刑法逼迫老百姓交出藏起来的钱财,却不去想问题的根源在于钱荒,而不是钱被囤积。钱贵了,东西就应该便宜,现在钱和东西都贵,这是全国上下共同的忧虑啊!那些外国商船,又大又多,像山一样,乘风破浪,深入到很远的地方。他们从中国运走的都是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而从中国流出去的却是国家珍贵的财富。他们赚了多少钱,我们国家损失的却无法估量!京城里用的金子,衢州、信州的黄铜器,醴陵、泉州的乐器,都是用钱买的。临川、隆兴、桂林的铜器作坊,比其他郡县都多得多。就拿长沙一个郡来说吧,乌山就有六十四个铜炉作坊,麻潭、鹅羊山还有几百家铜器作坊,没被做成器物的铜钱少之又少。现在京城里用的黄铜器之类的,都在公开买卖。京畿地区附近,只要严格执法,从内到外,加强监管,那些熔化铜钱牟利的人就会害怕了。那些香料、药材、象牙、犀角之类的珍奇异宝,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如果朝廷带头倡导节俭,从上到下,风气就会改变,走私的现象也会减少。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皇上听了他的奏章,采纳了他的建议。
十年,因为市场价格下降,朝廷再次加重了禁止出海贸易的处罚。(十二年,朝廷加重了禁止熔化铜钱和伪造铜钱的处罚。咸淳元年,朝廷再次加重了禁止熔化铜钱和走私的处罚。)宝祐元年,新铸造的钱币上写着“皇宋元宝”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