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老瓦丁,是个回回人,老家在西域木发里。元世祖至元八年的时候,派人去给宗王阿不哥送炮匠。阿不哥就推荐了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这俩人带着全家老小,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京城,朝廷还给他们安排了住处。他们一来就开始造大炮,把炮安置在皇城五门前,皇帝还亲自下令试炮,试完之后还赏赐了他们不少布匹绸缎。

至元十一年,元朝军队过江打仗,平章阿里海牙就派人来要炮手和炮匠,阿老瓦丁就去了。在攻打潭州、静江等地的时候,全仗着他造的大炮,才取得了胜利。至元十五年,阿老瓦丁被封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至元十七年,他进宫面见皇帝,皇帝赏了他五千贯钱。至元十八年,皇帝又让他去南京屯田。至元二十二年,枢密院奉旨改元帅府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阿老瓦丁被任命为副万户。大德四年,阿老瓦丁告老还乡了。他儿子富谋只继承了他的职位,当上了副万户。到了皇庆元年,富谋只去世了,他的儿子马哈马沙又继承了他的爵位。

亦思马因,也是个回回人,老家在西域旭烈。他特别擅长造大炮,至元八年的时候,他和阿老瓦丁一起到了京城。至元十年,元军攻打襄阳,久攻不下。亦思马因仔细观察了地形,把大炮安放在城东南角,这门炮重达一百五十斤,一开炮,震天动地,打哪儿哪儿就塌,炮弹能打入地下七尺深!宋朝的安抚使吕文焕被吓坏了,赶紧开城投降了。因为立了大功,亦思马因被赏赐了二百五十两银子,还被任命为回回炮手总管,还配上了虎符。可惜的是,至元十一年,他就因病去世了。他儿子布伯继承了他的职位。

当时元军过江,宋军在南岸摆开阵势,用船队迎战。布伯在北岸架起大炮猛攻,宋军的船只都被打沉了。以后每次打仗都用大炮,都取得了胜利。至元十八年,布伯佩上了三珠虎符,被加封为镇国上将军、回回炮手都元帅。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军匠万户府的万户。后来,他又升迁为刑部尚书,他弟弟亦不剌金接替了他的万户职位,还配上了元朝皇帝赐的虎符,官职是广威将军。布伯后来又升为通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还被赏赐了两万五千贯钱,让他安享晚年。

哈散啊,他靠着祖荫被授予昭信校尉、高邮府同知这两个官职。到了致和元年八月,枢密院下令让亦不剌金所统领的军工匠人到京城来,朝廷还赏赐了他们两千五百贯钱和四匹精美丝织品,让他们和马哈马沙一起制造火炮。结果天历二年,哈散就因为生病去世了。他的儿子亚古继承了他的职位。

哈散这人的仕途,起步还挺高,直接就当上了昭信校尉和高邮府同知,这都是祖上积德啊!后来,朝廷急需火炮,就从亦不剌金那儿调了一批军工匠人进京,还给足了赏赐,两千五百贯,想想那可是笔巨款啊!还有四匹上好的金绮,够阔绰的!可见朝廷对火炮制造的重视程度。 可惜啊,哈散没享几年福,天历二年就病死了,真是令人惋惜。 他儿子亚古接了他的班,继续干下去。

阿尼哥,是尼泊尔人,他们国家的人叫他八鲁布。他从小就聪明过人,跟别的孩子不一样。长大一点后,就开始读佛经,一年就能理解经文的意思了。他同学里有些是画画、雕塑的,读过《尺寸经》,阿尼哥一听就记住了。他特别擅长绘画、雕塑和铸造金像。

元世祖中统元年,皇帝命令帝师八合斯巴在吐蕃修建一座金塔,尼泊尔选派了一百名工匠过去帮忙,结果只来了八十个,还差二十个。十七岁的阿尼哥主动请缨要去,大家觉得他年纪太小,不同意。阿尼哥说:“年纪小,心可不小!” 于是就让他去了。帝师一看到他就觉得他很特别,让他负责监督工程。第二年,金塔建成了,阿尼哥想回家,帝师劝他留在朝廷,阿尼哥就剃度出家,做了帝师的弟子,跟着帝师去见皇帝。

皇帝仔细打量了他很久,问他:“你来到我们大国,难道不害怕吗?”阿尼哥回答说:“圣人像父亲一样爱护天下百姓,儿子见到父亲,有什么好怕的呢?”皇帝又问:“你来这里做什么?”阿尼哥说:“我家在西域,奉命去吐蕃建造金塔,两年就完成了。我看到那里的百姓生活困苦,饱受战乱之苦,所以希望陛下能安定他们的生活,我千里迢迢而来,都是为了百姓啊!”皇帝又问:“你有什么本事?”阿尼哥说:“我以自己的心为师,比较擅长绘画、雕塑和铸造金像。”皇帝就让人拿来明堂里的一尊针灸铜像给他看,说:“这是宣抚王楫从宋朝进贡的,时间久了,坏了,没人能修好,你能修好吗?”阿尼哥说:“虽然我以前没做过这个,但我可以试试。”

至元二年,阿尼哥修好了铜像,经络血管都完好无损,那些金工师傅都感叹他的技艺高超,没有人不服气。当时两京的寺庙里的佛像,很多都是他做的。他还制作了七宝镔铁的法轮,皇帝出行的时候,就用它来引导车驾。《原庙列圣御容》,是用织锦做的,画都比不上它的精美。至元十年,阿尼哥被任命为人匠总管,还赐给他银章虎符。十五年,皇帝下令让他恢复原来的服装,并授予他光禄大夫、大司徒的官职,让他主管将作院,皇帝对他的宠爱和赏赐,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阿尼哥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凉国公、上柱国,谥号敏慧。

他留下了六个儿子,其中阿僧哥做了大司徒,阿述腊做了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

话说有个叫刘元的人,曾经跟着阿尼哥学习西域的佛像制作技艺,那也是顶尖水平啊。刘元,字秉元,是蓟州宝坻人。他一开始是道士,拜青州一位道士为师,学了不少本事。元朝的时候,无论是大都还是上都那些有名的寺庙,泥塑、铸金、还有“搏换”法制作的佛像,只要出自刘元之手,那神态和意境都特别传神,天下人都称赞他。尤其是在上都的三皇像,更是古朴典雅,懂行的人都觉得他抓住了三皇的精髓。所以皇上两次赏赐宫女给他做妻子,还让他当官管着手下的人,皇帝出行都要带着他。仁宗皇帝还特意下令,说刘元除非得到他的允许,不准为别人制作其他神像。

后来在大都南城修建东岳庙,刘元负责制作仁圣帝的像,那雕像威风凛凛,十足帝王之气派。而他雕刻的侍臣像,个个都显得忧国忧民,深思远虑。开始的时候,刘元想做侍臣像,琢磨了很久都没动笔,偶然翻阅宫中藏书的图画,看到唐朝魏征的画像,他猛地一拍大腿说:“找到了!不这样,可称不上是宰相啊!”立刻跑到庙里开工,当天就完成了。士大夫们看了,都啧啧称奇。他制作的西域佛像很多都是秘不示人的,很少有人能见到。刘元最后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寿终正寝。对了,“搏换”这工艺啊,就是在布上先塑个泥像,然后刷上漆,最后把泥去掉,布上的漆就成了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