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宣是辽阳人。元朝太宗元年,皇帝下令任命高宣为元帅,还赐给他金符,让他统领军队跟随睿宗攻打大名府。高宣上任后就说:“我现在奉命出征,是为了讨伐罪犯,安抚百姓,我希望大家不要滥杀无辜,这样才能符合皇帝的旨意。”睿宗把高宣的话告诉了其他的元帅,并下令全军都要按照高宣说的去做。结果大名府攻破后,竟然没有流血,百姓都很高兴,很服气。

四年正月,高宣又跟着军队攻破了金兵驻守的三峰山,有两千多户金兵投降了高宣,高宣把这些投降的人户都上报朝廷。朝廷于是设立了打捕鹰坊都总管府来管理这些投降的百姓,并任命高宣为都总管,还赐给他金符,并且规定这个官职可以世袭。高宣后来去世了。皇庆二年,朝廷追赠他为“力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追封他为营国公,谥号简僖。

高宣的儿子高天锡,在世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侍奉他,担任必阇赤(元朝官职),后来进入皇帝的宿卫,非常受世祖的宠爱。中统二年,高天锡被授予他父亲原来的官职,担任鹰坊都总管。四年后,他又被改任为燕京诸路的奥鲁总管,之后升迁为按察副使,仍然兼任鹰坊都总管。高天锡曾经对丞相孛罗和左丞张文谦说:“农业和养蚕是老百姓衣食的根本,如果不重视农业生产,老百姓就会吃不饱穿不暖,教化也无法兴盛。古代的治国之道,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希望你们能重视这个问题。”丞相把高天锡的话禀报给了皇帝,皇帝很高兴,下令设立司农司,任命高天锡为中都山北道巡行劝农使,兼任司农丞。不久,他又升迁为司农少卿、巡行劝农使,后来又升迁为户部侍郎,最后升为嘉议大夫、兵部尚书,后来去世了。死后,朝廷追赠他为“推忠保义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他为营国公,谥号庄懿。

高宣的另一个儿子高谅,在裕宗刚被封为燕王的时候,被任命为符宝郎。不久,他又被任命继承他父亲的官职,担任鹰坊都总管。裕宗非常喜欢他,他对符宝郎董文忠说:“你帮我向皇帝奏请,把高谅管辖的那些百姓户籍都划归到我名下,这样高谅才能尽心尽力地为我效劳。”董文忠就去向皇帝奏请,皇帝同意了。没过多久,高谅就被授予嘉议大夫的官职,后来又升迁为兵部尚书,后来去世了。仁宗时期,朝廷追赠他为“推诚保德赞治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他为营国公,谥号宣靖。

塔失不花他爹没了,成宗皇帝就给他爷爷安排了个官职,但他因为守孝推辞了。

大德元年,他被任命为奉议大夫、章佩监丞。四年后,又升任朝列大夫、利用监丞。八年后,官至少监。

武宗皇帝登基后,塔失不花被任命为中议大夫、秘书监丞。仁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就把他召进宫里当侍卫。

至大三年冬天,塔失不花升任少中大夫、纳绵府达鲁花赤,皇帝还特意跟他说:“这是你祖上世代担任的官职啊。”

皇庆元年春天,他又被任命为嘉议大夫、同知崇祥院事。这年冬天,他又升为资德大夫,并担任崇祥院使。

延祐四年四月,皇帝对塔失不花说:“你祖上曾经做过司农卿,现在朕也把这个职位交给你。”于是,塔失不花被任命为荣禄大夫、大司农。

英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塔失不花编纂了一本前朝的优秀言行录,取名为《承华事略》,还画了一幅《豳风图》献给英宗。英宗看了以后,很高兴地夸奖他说:“你能辅佐太子走正道,朕非常高兴!”然后下令把这些书放到东宫,让太子经常看看。

六年后,塔失不花被调任集禧院使。后来,他退休回家,最终去世了。

王玉汝,字君璋,是山东郓州人。年轻时就学习处理政务。金朝灭亡后,百姓南迁,王玉汝护送父母家人走小路回到南方。

行台严实占领了郓州,任命王玉汝当小官,后来慢慢升迁,做了行台令史。中书令耶律楚材路过东平,很欣赏他,就把他推荐到东平路当差。王玉汝因为公务去了京城,经常去耶律楚材家,耶律楚材待他如同家人父子一般。

严实年纪大了,难以继续带兵打仗,王玉汝建议用本府总管代替他。夏津发生灾荒,王玉汝上奏朝廷,请求免除灾区百姓一年的赋税。济州长官想把济州直接归属朝廷管辖,大名府长官想把冠氏等十七个城池划归大名府管辖,王玉汝都据理驳斥了他们。

戊戌年,朝廷要将东平府的地盘分封给那些有功的贵族,把东平府一分为十,各个贵族自己收税,跟政府部门没有任何关系。王玉汝说:“这样下去,严公辛苦打下来的基业就剩不下多少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在耶律楚材的帐篷后面哭了起来。第二天,耶律楚材问他原因,王玉汝说:“我是严公的属下,现在严公的地盘被分割了,我却无力阻止,实在没脸回去见他,我打算死在这个荒凉的地方,所以才哭。”耶律楚材听了很感动,过了很久,才派他去向皇帝陈述情况。

王玉汝对皇帝说:“严实带着三十万户人家归顺朝廷,他冒着危险,三次放弃自己的家产,始终没有二心,怎么能和其他投降的人相比呢?现在却分割他的土地,拆散他的百姓,这不是表彰有功之臣的做法啊!”皇帝赞赏王玉汝的忠诚和正直,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没有分割东平府的地盘。王玉汝升迁为行台知事,同时还兼任平阴县令。

辛丑年,严实的儿子严忠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王玉汝被任命为左右司郎中,实际上掌管了行台的政务。那些被分封土地的贵族,因为严家仍然控制着他们的地盘,心里很不舒服。定宗皇帝即位后,他们都聚集在京城,再次要求分割东平府的地盘。当时,大家都很害怕,准备听从他们的要求,王玉汝却坚决反对,最终阻止了他们的企图。

宪宗皇帝即位后,下令除了原来的赋税之外,每年还要额外缴纳六两银子,叫做“包垛银”。王玉汝说:“老百姓承受不了这么重的负担!”他带领各路管民官员,到京城上奏朝廷,最终减免了三分之一的“包垛银”。王玉汝官至龙虎卫上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兼任兖州管内观察使,还担任行台参议。

壬子年,王玉汝因为生病辞官回家,每天读书看史书自娱自乐。乙卯年,严忠济派人请王玉汝说:“您休息很久了,可以暂时出来,帮我分担一些事务。”王玉汝坚决推辞,严忠济硬是把参议的印信给他,王玉汝没办法,只好出来处理政务,只干了五六天,就处理得井井有条,焕然一新。八月十五那天晚上,一颗星星坠落在王玉汝的庭院里,不久之后,王玉汝就去世了。

焦德裕,字宽父,他家祖上很厉害,祖先焦赞跟着宋朝丞相富弼在瓦桥关镇守过,所以他们家就成了雄州人。他爹焦用,在金朝当官,从束鹿县令升到千户,负责守卫雄州北门。

后来,朱元璋的军队打过来了,雄州城里的人打开了南门投降了。但是焦用,他可不一样,仍然拼死抵抗,最后被抓了。朱元璋觉得他忠义勇敢,就放了他,还让他继续当官。后来,朱元璋派他去山东接收地盘,他做官期间从没滥杀无辜。焦用六十二岁去世了。后来,焦德裕发达了,朝廷追封他爹为中书左丞,封为恒山郡公,谥号“正毅”。

话说这位德裕老先生,年轻的时候就读过《左氏春秋》,武艺高强,弓马娴熟,后来跟着他舅舅解昌将军一起打仗。有一次,金国的将领武仙攻打真定,杀死了守将史天倪。武仙战败逃跑后,他的手下赵贵、王显、齐福等人依托武仙的老营,不断骚扰太行山一带。皇上就选派一些能说会道的廷臣去招降他们,杨惟中推荐了德裕。于是德裕被派往真定,成功招降了齐福,活捉了赵贵,王显逃跑,德裕追上去一箭射死了他,那一片地方就都平定了。皇上赏赐了他井陉北障城的一些田地。

中统三年,李璮叛乱被平定后,世祖皇帝命令德裕到益都去大赦天下。中统四年,皇上赐给他金符,让他担任阆蓬等地的都元帅府参议。有一次,宋朝的将领夏贵把宣抚使张庭瑞围困在虎啸山,还用土石堵塞水源,不让张庭瑞他们喝水。元帅府就派德裕去救援。德裕半夜率兵袭击夏贵的营地,命令士兵每人拿着三支火把,夏贵吓得逃跑,德裕追到鹅溪,斩杀了一千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战马、牲畜和武器。后来,德裕升任京畿漕运使。

至元六年,他担任陕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至元八年,升任西夏中兴道按察副使。至元十一年,他跟随丞相伯颜南征,被授予佥行中书省事。大军攻下安庆后,到达镇江,焦山寺的住持和尚唆使百姓叛乱。丞相阿术杀了叛乱的首领后,想把所有参与叛乱的人都坑杀掉,德裕极力劝阻。皇上命令德裕先进入城里安抚百姓。宋朝灭亡后,德裕受到了加封赏赐。他还奉命四处寻找奇人异士和奇闻异书。

后来,平章阿合马诬告丞相伯颜杀害了丁家洲投降的士兵,想让德裕出来作证,并想借此机会提拔德裕为中书参政,但德裕拒绝了。过了很久,他才担任了行省签事。至元十四年,德裕改任淮东宣慰使。淮西的贼寇占据了司空山,并下令淮东四郡守支援他们。元帅帖哥逻得到了这个命令,就把四位郡守许定国等人抓了起来,想让他们承认反叛,并抄没他们的家产。德裕说:“这四个人都是新投降的将领,皇上已经赏赐给他们土地和人民,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他们正准备报效朝廷,怎么会另有企图呢?怎么能因为怀疑就杀死这四位郡守呢?难道不知道这是不是反间计吗?”于是,德裕为他们恢复了官职。之后,德裕被任命为福建行省参知政事。至元二十五年,德裕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国公,谥号中肃。

子简,他是余姚州的知州;洁,是信州的治中。 这俩人,一个管着余姚,一个管着信州,都是当官的。

话说这兄弟俩,一个叫子简,一个叫洁,一个在余姚当知州,一个在信州当治中,都是朝廷命官。职位虽然有点差别,但都是实打实的官儿。

石天麟,字天瑞,是顺州人。十四岁的时候,他被皇帝太宗召见,然后就留在宫里当侍卫了。

石天麟特别好学,各种国家的书籍和语言,他都认真学习。后来,皇帝让耶律楚材整理政务,选拔人才当助手,石天麟也被选中了,皇帝还给他赐了个蒙古名字叫“蒙古台”。 有一次,宗王去西域征战,石天麟被任命为断事官。

宪宗六年,皇帝派石天麟出使海都,结果被扣留了很久。后来,边境的将领把皇子北安王劫走了,就关在石天麟住的地方。石天麟跟海都手下的官员慢慢熟络起来,就和他们谈论了宗亲之间的恩义,以及臣子顺从和违抗皇帝的后果。海都听了之后,后悔了,就放了石天麟和北安王,让他们一起回国。

石天麟被扣留了二十八年才回来,世祖皇帝非常高兴,赏赐了他很多东西。然后,就让他当了中书左丞,还兼任断事官。石天麟推辞说:“我出使的时候办事不利,陛下宽恕我没有杀我,我怎么还能再接受这么高的荣誉呢?再说,我才能平庸,年纪也大了,根本无法胜任,恐怕只会让朝廷蒙羞,我不敢接受圣旨。”皇帝很欣赏他的诚实,安慰了他很久,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有人诬陷丞相安童曾经接受过海都的官爵,皇帝很生气。石天麟说:“海都毕竟是皇室宗亲,只是偶尔说了些违逆的话,并不是敌人,安童没有拒绝他的示好,是为了消除他的疑虑,引导他归顺朝廷。”皇帝听了之后,气消了。

江南的一座道观里偶然藏着宋朝皇帝的遗像,有个和尚跟道士关系不好,就揭发了这件事,想把道士处死。皇帝问石天麟怎么办,石天麟说:“辽国皇帝的铜像还在西京呢,也没听说有什么禁令啊。”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石天麟七十多岁的时候,皇帝把自己的金龙头杖送给他,说:“你年纪大了,出入宫廷不方便,用这个杖子吧。”当时,朝廷里权臣当道,嚣张跋扈,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只有石天麟敢直言批评他们的奸恶行为,毫不畏惧,大家都佩服他的忠诚正直。

成宗皇帝即位后,提升石天麟为荣禄大夫、司徒,在玉德殿设宴款待他,还赐给他御药,让侍卫劝他喝酒,他喝得有点醉了,皇帝才命人用御辇送他回家。武宗皇帝即位后,又提升他为平章政事。至大二年八月,石天麟去世,享年九十二岁。死后,追赠他为推诚宣力保德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上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号忠宣。

子珪这个人啊,官做到治书侍御史,后来又升迁为枢密副使,然后又当回侍御史,之后被任命为河南行中书省右丞,最后做到荣禄大夫、南台御史中丞,然后就去世了。他儿子怀都,一开始继承了断事官的职位,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刑部尚书、荆湖北道宣慰使。孙子哈蓝赤,也继承了断事官。

李邦瑞,字昌国,大家都叫他昌国,是京兆府临潼人,祖上世代务农。他从小就特别爱学习,读书读懂了大道理。曾经被人抓走过,逃到太原,给金国的将领当个小职员,跟着守卫阎漫山寨。后来蒙古国王木华黎攻下了那些城堡,金国的将领都逃跑了,李邦瑞就带着大家投降了,又住回了太原。太原的守将很欣赏他的才能,给他配了马匹和鞍具,派他去见皇帝。中书省听说他的名声后,就把他推荐给了皇帝。庚寅年,他奉命出使南宋,到了宝应,却被挡在了门外。没过多久,他又接到命令再次出使,这次还让山东淮南路行尚书省的李全护送他,可南宋还是拒绝了他。他又奉命第三次出使,路上经过蕲州、黄州,南宋派了个低级官员来迎接他,李邦瑞很生气,把那个官员骂走了,南宋这才换了个级别高的人来迎接,这才按照约定谈妥了事情,顺利回国。太宗皇帝慰劳了他,赏赐给他车马、毡裘、衣服和十锭银子。李邦瑞趁机上奏说:“现在打仗,家人都分散了,我想回家找找他们。”皇帝就下令让速不台、察罕、匣剌达海等人协助他:李邦瑞骑着快马赶到南京,四处寻找亲戚,凡是被编入各部的亲戚,都让他找了回来。

甲午年,他跟着诸王阔出一起出征,经略河南,走遍了河北、陕西四十多座州郡城池,还画了地图呈给皇帝,被授予金符,任命为宣差军储使。乙未年夏六月,他去世了,留下儿子荣。

杨奂,字焕然,是乾州奉天人。他母亲曾经梦见东南方向的阳光照射到自己身上,旁边还有个神仙给他母亲递了一支笔。后来杨奂出生了,他父亲觉得这是文明的象征,所以给他取名“奂”。杨奂十一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就像个成年人一样。

金朝末年,杨奂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中,于是他就写了一万字的策论,指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病,都是别人不敢说的事情。还没来得及上呈朝廷,他就回家乡教书了。癸巳年(公元1213年),金朝元帅崔立率领汴京投降,杨奂乔装打扮,渡过黄河到了北方。冠氏知州赵寿之立刻把他请来,待他如同老师和朋友一样。有一些学生从京城带了书来,杨奂因此得以阅读很多书籍。

东平知府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打听他的下落,但杨奂始终没有去拜访他。戊戌年(公元1228年),元太宗下诏,让宣德税课使刘用之主持各路进士考试。杨奂在东平参加考试,赋和论两科都考了第一名。他跟着监考官北上,拜见了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向朝廷推荐了他,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的长官,兼任廉访使。

杨奂将要上任时,对耶律楚材说:“我能力有限,蒙受了如此高的恩宠,让我这个书生去管理财政税收,这本来就不是我的长处。更何况河南经历了战乱之后,百姓所剩无几,‘杀鸡取卵’的道理,现在正适用,如果急于征收赋税,只会导致民不聊生。我希望能够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慢慢抚慰百姓的创伤,为朝廷积蓄民力,尽一点微薄之力。”耶律楚材非常赞同他的意见。

杨奂到任后,招来当时的名士一起商议政事,他主张政事要简便易行。他亲自到各地巡视,询问盐务的月度税收是多少,征收的难易程度如何。有人建议增加税额,杨奂责备他说:“你这是欺上瞒下,你想让我这样做吗?”他立刻将税额减少了四分之一,使官民都得到了好处。不到一个月,政务就有了成效,当时舆论一片赞扬,认为以前的漕运司从来没有做到过这样。

杨奂在河南任职十年后,请求退休,回到燕京的行台。壬子年(公元1242年),元世祖还在潜邸时,就派人紧急召见杨奂,让他参与京兆宣抚司的事务。杨奂多次上书请求辞职,最终才得以回家。乙卯年(公元1245年),杨奂病重,他处理后事井然有序,还开怀畅饮,笑着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赐谥号为“文宪”。

张奂这个人啊,记忆力特别好,读书也特别多,写文章的时候特别注重创新,坚决杜绝抄袭古人,觉得那样很丢脸。当时朝中那些老前辈们,都特别欣赏他,和他称兄道弟。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济济,但名气能超过张奂的还真没有。张奂自己不怎么经营家业,家里连十两黄金都没有,但他特别乐于助人,即使自己能力有限,也尽量去帮助别人。别人有一点点的优点,他就极力地夸赞,生怕别人不知道;要是别人犯了一点小错,他就一定会劝诫,也不怕别人记恨他。他写过《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这些书都流传于世。

贾居贞,字仲明,是河北真定获鹿人。他十五岁那年,汴京破了,他就带着母亲住在天平。刚成年,就当上了行台从事。那时候法制还不完善,人们都靠行贿来拉关系。有人送给他五十两黄金,他直接拒绝了。元太宗听说后非常赞赏,下令每月给他一百两白银,表彰他的清廉。元世祖在当皇子的时候,就知道贾居贞是个贤才,召他办事,让他负责监工修建上都城。工程完工后,因为母亲去世,他就回家守孝了。元世祖登基后,中统元年,任命他为中书左右司郎中。他跟着皇帝去北方征战,经常讲解《资治通鉴》,即使在军营里,也从不放下书本。有一天,皇帝问他:“你每个月的俸禄是多少?”贾居贞如实回答了。皇帝觉得太少了,就下令增加,贾居贞却推辞说:“我的品级就该领这么多俸禄,我不能因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就破坏制度。”后来,刘秉忠推荐贾居贞担任参知政事,他又推辞说:“以后肯定会有其他人效仿我,以郎官的身份要求担任执政官,那该怎么办呢?”所以,他没接受这个职位。到了至元元年,他担任了中书省参议,奉诏和左丞姚枢一起到河东山西去推行省制,废除侯爵,设置守将。五年后,他又当上了中书郎中,当时阿合马权势很大,很忌妒他,就把他调到给事中。他还和丞相史天泽等人一起修撰国史。

公元1271年,丞相伯颜带兵打宋朝,耶律楚材担任宣抚使,负责处理行省事务。一过长江,拿下鄂州和汉阳,伯颜率领大军继续东进,留下右丞阿里海涯和耶律楚材一起镇守行省。耶律楚材说:“江陵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是宋朝囤积重兵的地方。听说宋朝的将领们互相不和,迁移到江陵的百姓挤满了城里,还都得了瘟疫,柴草都缺了,老百姓都不敢出门砍柴。咱们不趁现在这个机会拿下江陵,等春天江水上涨,恐怕上游会被宋军控制,那鄂州就危险了!” 他马上把这个情况上报朝廷。

公元1272年春天,朝廷命令阿里海涯带兵攻打江陵,耶律楚材则留守鄂州,继续负责行省事务。于是耶律楚材打开粮仓赈济流亡的百姓,对那些流落到这儿的宋朝宗室子孙,也提供粮食,不强迫他们改换衣着,还允许他们继续使用宋朝的纸币。东南地区还没被攻下的州县,滞留在那里的商人旅客,也都发给路引,让他们回家。他还免除了商税和湖荻的禁令,造了几十艘船,配备水军,把生病的百姓送下去治病。一时间,鄂州地区安定下来了。

娄安邦率领信阳投降,耶律楚材让他进京朝见,结果他的部将陈思聪却杀了他全家。耶律楚材用计策把陈思聪骗来,指责他的罪行,然后把他杀了。宋朝的小皇帝投降后,宋朝的丞相陈宜中带着两位皇子逃到了福建和广东,到处煽动百姓造反,很多老百姓都响应了他们。蕲州有人造反,占据了司空山,鄂州下面的几个县的百姓傅高也起兵响应。耶律楚材写信晓谕他们造反的祸害和投降的好处,很多造反的人就散了,耶律楚材用官兵镇压,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傅高改名换姓想逃跑,结果还是被抓住了,被处死了。

一开始,耶律楚材派郑万户去讨伐贼寇,郑万户说:“鄂州的大姓人家都跟傅高有联系,请求先把他们除掉,才能彻底解决祸根。”耶律楚材说:“傅高这种小人物,很快就要被杀死了,大姓人家跟这事儿有什么关系!我能保证他们不会再造反。”郑万户带兵出征后,耶律楚材留下他信任的部将,告诫他说:“听说我回军的时候,你就立刻在城楼上点燃烽火,里应外合,把城里的大姓人家都杀掉。”结果郑万户战败淹死了,这件事才被揭露出来。

公元1274年,耶律楚材被任命为湖北宣慰使,任命还没正式下达,他就闭门不出,因为那些骄横的将领和士兵合谋扰乱百姓,于是他又出来处理政务,百姓都依靠他,不再害怕了。耶律楚材离开鄂州的时候,鄂州的老百姓都哭着送他,还在石碑上刻了他的画像,在泮宫为他立庙祭祀。

十五年的时候,他升迁到江西行省担任参知政事,还没到任呢,老百姓就争先恐后地从千里之外赶来告状。当时抓捕持有宋朝二王(宋钦宗、宋徽宗)文书的人特别严厉,关押在监狱里的富豪就三百多,他到任后,全部把他们放了,并且把那些文书都扔到水里烧掉了。那些士兵仗着武力闯进老百姓家里,诬陷他们藏匿东西来抢钱,甚至抢走人家子女当奴隶,他都严厉地依法惩处。后来发大水,好多老百姓的房子都被冲垮了,他就下令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南安有个叫李梓发的造反了,他担心军队出兵会扰民,就主动请缨前往平叛。他只带了一千士兵,在城北安营扎寨,派人去劝降。李梓发那些叛军一听是他来了,都吓得躲起来了,不敢再造次了。李梓发自己把自己老婆孩子关在一个屋子里,然后自焚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一个也没杀。后来杜万又在都昌造反,他又调兵把杜万抓住了。有人递交了一份名单,上面列举了上百个富豪的名字,说他们跟杜万有勾结,但他却说:“罪魁祸首已经处死了,那些小的就不用追究了!”然后把名单烧了。

十七年,朝廷又要出兵攻打日本,在江南造战舰。他极力劝谏说老百姓已经很苦了,再这样下去一定会引发民变,正准备进京上奏朝廷取消这个计划,结果还没来得及,就因为生病死在了任上,享年六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推忠辅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并追封他为定国公。他的次子叫钧。

他儿子钧,字元播,从小就爱读书,为人沉稳,很有涵养。他先是在榷茶机构做提举,后来升任监察御史,又担任淮东廉访司佥事、行台都事,之后进京做了刑部郎中,又改任右司郎中、参议中书省事。仁宗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主张废除尚书省制定的某些法令。后来又升任佥书枢密院,再次担任参知政事,朝廷还赐给他锦衣和宝带,对他非常优待。他为政清廉,作风严谨,从不为了名声而虚张声势。皇庆元年,他跟随皇帝去上都,结果染病,死在了家里。朝廷前后共赏赐给他三万贯钱,用于操办丧事。他的儿子汝立继承了他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