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字端甫,他家里的情况呢,可以去他伯父姚枢的传记里看看。他爹是姚格。姚燧三岁就没了爹,是被他伯父姚枢养大的。姚枢在苏门隐居,觉得姚燧学习太慢,教导特别严格,姚燧受不了。杨奂就写信劝他,说:“姚燧这孩子是块好料,将来自然会成才的,干嘛这么着急呢!” 杨奂还答应把女儿嫁给他。姚燧十三岁的时候,在苏门见到了许衡。十八岁才在长安开始读书。那时候他还没写过文章,看到同辈写的文章,只要觉得不如古人,心里就不舒服。二十四岁,他开始读韩愈的文章,尝试着模仿,大家说他有点韩愈的风格了。后来他又向许衡请教,许衡也很欣赏他的文采,但同时也告诫他:“弓矢是用来防盗的,如果让盗贼得到了,他们也会用来对付别人。文章是士子们用来扬名立万的利器,但首先你得有本事,能独当一面,不然怎么应付别人指使你呢?不该接受的事却接受了,该拒绝的事却没拒绝,这罪过是一样的,这可不是处世之道啊!”

元至元七年,许衡当了国子监祭酒,教导皇亲国戚,他奏请朝廷召来十二个以前的学生,姚燧就从太原驿馆赶到京城。

姚燧三十八岁才做了秦王府的文学,没多久就升了奉议大夫,还兼任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的提举。至元十二年,奉秦王之命,去安抚庸蜀地区。第二年,汉嘉地区刚归附,姚燧就去那里教化百姓。他还奉命招降了在合州的王立。又一年,他又去夔府安定民心。三次出使蜀地,都完成了任务。至元十七年,他被任命为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他在延安审理案件,那些因为冤枉被关押的人,都被他释放了,大家都佩服他的明智果断。后来他又调任山南湖北道。他在澧州巡视时,兴办学校,赈济百姓,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至元二十三年,他从湖北奉旨进京。第二年,他当上了翰林直学士。至元二十七年,他做了大司农丞。元贞元年,他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修撰《世祖实录》。当时设立了检阅官,仔细核对史实,姚燧和侍读高道凝一起负责这件事,书稿最终完成了。大德五年,他被任命为中宪大夫、江东廉访使,因病辞职回太平。九年,他被任命为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公元1028年,仁宗皇帝还在藩邸的时候,就开设了宫师府。当时司马光已经七十岁了,仁宗效仿汉朝征召四皓的故事,派正字吕洙去请司马光担任太子宾客。没过多久,司马光就被任命为承旨学士,后来又升任太子少傅。武宗皇帝亲自下旨召见司马光,司马光推辞不受,说:“我伯父司马枢以前也担任过这个官职,都没敢接受,我更不敢接受!”第二年,司马光被授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的职务。四年后,司马光请求告老还乡,朝廷又用承旨的职位召他回去;第二年,朝廷再次召他,但司马光都以生病为由没有赴任。最终,司马光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谥号为文。

司马光以前在苏门山的时候,读《资治通鉴纲目》,发现历代国号更迭分散在各个年份,很难一目了然地把握其兴衰更替的整体脉络。于是,在他告病回江东后,撰写了《国统离合表》若干卷,以年代为经,以国号为纬,就像《史记》里的那些表一样。他打算把这部书附在朱熹《凡例》之后,又特意取了徽宗和建炎两个版本的《资治通鉴》进行校对,发现了三个错误,并在《表》的序言中做了说明。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第一个错误,建安二十五年,徽宗本写的是‘延康元年’。《凡例》里说,改元一般发生在王朝兴衰存亡之际,应该以前朝年号为准。所以应该采纳建炎本的记载,在建安二十五年下面注上‘改元延康’。第二个错误,章武三年,徽宗本上大写着‘三年,后主禅建兴元年’,建炎本上没有‘三年’这两个字,这就意味着昭烈帝没有驾崩就退位了。徽宗本和建炎本都写着‘后主’,这对于君臣父子之礼的破坏非常大,从第十四卷到第十六卷,凡是写‘后主’的地方,都存在刊正错误。应该在‘三年’下面注上‘帝禅建兴元年’,在下一年的大标题上写‘帝禅建兴二年’,这样前后就前后一致了。第三个错误,天宝十五载注着‘肃宗皇帝至德元载’,下一年只写着‘二载’,这就没有起始年份了。应该在大写‘二载’上面加上‘肃宗皇帝至德’,这样就和开元一样了。这三个错误都比较严重,但建安的记载和至德的记载,大体的国号更迭顺序还是正确的。但是章武到建兴之间仅仅三年,就出现了父子君臣不同的说法,这对于历史的整体脉络影响很大!” 具体的细节,可以参考《序篇》。

燧先生的学问,很大程度上受了许衡先生的影响。他注重从根本道理上探究知识,并且能够反躬自省,将学问付诸实践,所以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儒士。他的文章风格宏大开阔,气势磅礴又不失稳重,刚健有力又不显得刻薄,文风庄重典雅,大气恢弘,带有西汉文风的遗韵,也改变了宋末文章的弊病。可以说,在延祐年间以前,在文章方面造诣极高的大家,没有谁能超过他。有人说世上没有人真正了解燧先生的文章,燧先生说:“岂止是了解,能够读懂每一句,并且理解其深层含义的人,还是很少的。” 燧先生又说:“世上难道真有人厌倦了朴实的空桑之音,而只想听那粗俗的缶鼓之声吗?然而,文章的轻重取决于文章所表达的道理,道理的轻重也取决于文章的表达。如果将来又出现像班固、孟坚那样的大家,来评判古今人物,在九品中,欧阳修肯定会被排在一等,这说明即使离圣贤还有距离,但也不是很远,他的文章即使没有谢安、尹洙那样的见识,也不妨碍他后来的成就。难道会有这样的话,说它几乎达到了古代的水平,而将来却没有人能听到吗!”

当时,那些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人,如果想要弘扬祖先的德行,就必须请燧先生写篇文章来传扬,才能让人信服;如果得不到燧先生的文章,他们就会感到羞愧。所以,三十年间,朝廷里有名的大臣、世袭的勋贵、品行高尚的人,他们的文章都是燧先生写的。每当有人来求他写文章,燧先生都会先考察对方的品行是否值得称赞,如果确实值得称赞,才会答应,而且他的文章从不溢美之词。如果有人举办宴会,燧先生就会很高兴,然后挥笔疾书,否则很难请他动笔。高丽沈阳王父子当时与皇室联姻,他们拿出大量的钱财拉拢朝中大臣。有一天,他们想求燧先生写诗文,燧先生不肯,直到皇帝下旨,他才答应。沈阳王送来了许多珍贵的礼物,有丝绸、金玉、名画,足足有五十箱,摆满了整个院子。燧先生就把这些礼物分给了属官和侍从,只留下了金银,交给了翰林院作为公用的器皿,他自己什么也没留下。有人问他原因,燧先生说:“他们只是藩属小国,只看重钱财,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知道大朝不把这些东西放在眼里。”他的见识和胸襟,真是超过常人太多了!

然而,燧先生也有些恃才傲物,轻视赵孟頫、元明善等名家,所以君子们因此而对他评价不高。他一生所著的《牧庵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他育有三子:埙、圻、城。

郭贯,字安道,是保定人。因为他能力强,人品好,被推荐提拔,做了枢密院的中书掾(相当于秘书)。后来调到南康路做经历,又升迁到广西道提刑按察司做判官。按照当时的规定,他被授予济南路经历的职位。元至元二十七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皇上派他到江北淮河沿岸去考察草场,他弹劾了淮西宣慰使昂吉儿父子,说他们专权,长期不调动,损害了政府,祸害了百姓。至元三十年,他被任命为湖南肃政廉访司佥事。元大德初年,他升迁到湖北道,上奏说:“现在四个省的军队,加起来有好几万人,征调八百名女子去高丽,深入到炎热潮湿、荒无人烟的万里之地,对国家一点好处都没有。”

大德五年,他升迁到江西道,赈济灾民,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回到京城,做了御史台都事。大德八年,他升迁为集贤待制,又升任翰林直学士。奉皇上的命令,他和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别速台彻里帖木儿一起前往高丽镇守。大德十一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河东廉访副使。

公元1309年,仁宗皇帝去五台山,郭贯正好在那儿碰见了皇帝。仁宗皇帝就问:“廉访使灭里吉歹(地名)怎么治理得这么好?”旁边的人回答说:“都是副使郭贯指导的结果啊!” 皇帝高兴之下,赏赐给郭贯玛瑙念珠和金织锦缎,让他进京当吏部考功郎,后来又升任治书侍御史。

四年后,郭贯被任命为礼部尚书。皇帝亲自写下“嘉议大夫”的官阶,交给有关部门办理。公元1311年,他被提升为淮西廉访使,但没多久就被留在了京城,改任侍御史,不久又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第二年,他又被派去淮西做廉访使。他上书建议:“应该设立常平仓,并且要考察各地农业生产的情况。”

公元1313年,郭贯被召回京城,担任中书参知政事。第二年,升任左丞,并加封集贤大学士的称号。公元1316年,他被任命为太子詹事。郭贯上奏说:“太子殿下已经受金宝三年了,应该举行册立大典;另外,太子的辅导官员也应该尽早选定。”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公元1317年,郭贯又加封太子宾客,然后告假回家。

公元1321年,他又被起用,担任集贤大学士,不久后就退休了。公元1324年,朝廷让他担任翰林学士承旨,但他没去上班。公元1329年,郭贯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二岁。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等官职,追封他为蔡国公,谥号文宪。郭贯学识渊博,尤其擅长篆书和籀文,当时很多重要的册宝、碑刻都是他写的。

夹谷之奇,这个人啊,祖上是女真加古部的人,后来名字就改叫夹谷了。他们家是从马纪岭撒曷水那边搬到滕州去的。之奇从小就没了爹娘,他舅舅杜家人把他带到了东平,在那里跟着康晔先生学习。后来,他当上了济宁的教授,又进了中书省当小官。

元朝大军南下攻打宋朝的时候,他被派去行省当差。当时行省的官员和中书省那些有权势的大臣关系不太好,所以专门派人去查他们的财产。之奇负责文书工作,也被查了。结果张弘范站出来说:“夹谷大人一向清廉,要是有贪污受贿,我张弘范也一起承担责任!” 后来,御史台成立了,之奇被提拔到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当佥事,后来又调到江北淮东。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他被召进朝廷,当了吏部郎中。他制定了一套提拔降职和淘汰官员的制度,还写成了正式的法规。那一年大旱,有关部门想控制粮食价格,防止物价飞涨。之奇却说:“与其这样,不如减少政府开支,停止那些土木工程,这样才能老天爷高兴,灾荒才能过去,粮食才能丰收。” 至元二十一年,他升职了,当上了左赞善大夫。当时元裕宗还是太子,每次之奇去见他,太子都会让之奇坐下,对他特别好。

那时候,有些权臣想用均输法增加国家税收,担心提刑按察司会阻挠,就建议把提刑按察司和转运司合并。这事儿还上报朝廷让大臣们讨论。之奇说:“按察司的任务是监督各地官员,查处贪污腐败,责任重大。如果还要管钱,那工作量太大,自己都顾不过来,还怎么管别人呢?合并绝对不行!” 这事儿最后就没下文了。

他还和李谦一起,给太子上书,提出了十条治国建议:一曰正心,二曰睦亲,三曰崇俭,四曰几谏,五曰戢兵,六曰亲贤,七曰革敝,八曰尚文,九曰定律,十曰正名。 可惜啊,太子后来去世了。之奇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后来又当了吏部侍郎,最后当上了侍御史。

至元二十五年,他母亲去世,朝廷让他当吏部尚书,但他多次请求守孝,朝廷都不答应。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之奇这个人啊,眼光准,见识广,大事小情都考虑周到,做官非常出色,就连那些老资格的官员,都自愧不如。他写的文章简洁严谨,很有条理,很多文章都流传了下来。

刘赓,字熙载,是洺水人。他家祖上五代之前的逸,当过郡里的官吏,负责审理案件,为人非常正直善良,积攒了不少阴德。“祖肃,为左三部尚书。”他爷爷当过左三部尚书,官位很高。刘赓从小就有文采,拜翰林学士王磐为师,学习非常认真。

元至元十三年,有人推荐他,他就当上了国史院编修官。十六年,又升职成了应奉翰林文字。后来被调到司徒府当长史,还兼着应奉翰林文字的职务。之后外放,到德州当同知,任期满了之后,又升任太庙署丞、太常博士,最后当上了监察御史。那时候,御史中丞崔彧脾气很大,其他御史去拜见他,崔彧态度都比较冷淡,唯独见到刘赓,却对他非常客气,把他当成上宾对待。

元大德二年,刘赓升任翰林直学士。六年,他奉命出使陕西,安抚当地百姓。之后从侍讲学士升为学士。元至大二年,他升任礼部尚书,还兼着翰林学士。没多久又当上了侍御史。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回到翰林院,当了学士承旨,还兼任国子祭酒。国子监有个规矩,伴读生轮流出去做官,大家都抢着先出去。当时有个伴读生,家里老人年迈体弱,家里又穷,而他的同舍生里,有几个名次在他前面的。这个伴读生就找到国子祭酒刘赓说:“我年纪比较轻,请让我排在后面。”刘赓说:“谦让,是美德的表现啊。”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还特地写信推荐了他,朝廷反而优先任用了这个人。从那以后,国子监的老师和学生们,都明白了谦让是种美好的品德。

元皇庆元年,刘赓升任集贤大学士,还兼任国子祭酒。元延祐元年,他又当了学士承旨;六年,升任太子宾客;七年,再次回到集贤院当大学士;不久又回到翰林院当承旨。元泰定元年,他被加封为光禄大夫。当时朝廷要商议给皇帝上尊号的事,刘赓却公开反对,认为这样做不妥当,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元天历元年,刘赓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刘赓长期主管文书,当时很多重要的文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因为他德高望重,年纪也大,所以一直受到朝廷的器重。

耶律有尚,字伯强,是辽东丹王的后代,十世孙。他爷爷以前在金朝的时候,在东平府做官,所以他们家就住在东平。

耶律有尚那真是个人才,特别好学,拜了许衡为老师,是许衡老师最得意的学生,号称高第弟子。他的学问造诣很深,尤其注重诚信为本,为人处事,言谈举止都很有分寸,不管是认识他的人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元至元八年,许衡辞去中书左丞的职务,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负责教导全国的子弟。他推荐了十二个学生担任斋长,协助他教学,耶律有尚就是其中之一。十年后,许衡告老还乡,朝廷就让耶律有尚他们继续担任助教,接替许衡负责教学工作。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又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但他没去上任。后来又任命他为秘书监丞,然后外放蓟州做州官,他执政宽厚简便,深得民心。

元裕宗在东宫的时候,把他召来担任詹事院的院长史。自从耶律有尚离开国子监后,国子监的教学工作就有点荒废了,朝臣们都认为除了耶律有尚,没有人能接替许衡继续把国子监办好,所以就让他担任国子司业。当时国子监的学舍还没建好,老师和学生都住在老百姓的房子里,耶律有尚多次向朝廷反映这个问题。

到了至元二十四年,朝廷终于下令大规模兴建学舍,正式设立国子监,任命监官,还增加了学生的数量。于是耶律有尚升任国子祭酒,国子监的学风因此大为振兴。至元二十七年,因为父母年迈,耶律有尚辞官回家侍奉双亲。大德年间改元后,朝廷又把他召回,再次任命他为国子祭酒。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同时兼任国子祭酒。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任太常卿,后来又再次担任集贤学士。

至元八年,他回乡下葬父亲。过了一段时间,朝廷想启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儒臣,派车驾去他家请他出来做官,他推辞了好几次,最后还是被朝廷请出来,担任昭文馆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官阶为中奉大夫。

话说这位有尚先生,在国子监当老师好多年了,前后一共五个朝代都在这儿教书呢。他的教学方法,核心就是讲道理,而且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思考,反思自己;其次就是强调恭敬,并且要求学生言行举止都要端正诚恳。那些华而不实、雕琢过度的文字技巧,他认为会妨碍学生学习圣人的大道,所以统统摒弃不用。所以他教出来的学生,都懂得走正道,尊崇正统的学问,把经书典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并且把自身的品德修养放在首位,个个都成了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才。总的来说,他的教学方法沿袭了衡山的旧制,但又更加勤勉认真。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学者的表率,全国的人都尊敬他,就像以前人们尊敬衡山先生一样。后来,有尚先生年纪大了,就请求朝廷让他回家养老,朝廷还特地赏赐他七千贯钱呢。他八十六岁去世,朝廷追赠他“文正”的谥号。

郝天挺,字继先,是朵鲁别族人,他家祖祖辈辈都住在安肃州。他父亲和上拔都鲁,在太宗、宪宗时期立下不少战功,官至河东行省五路军民万户。郝天挺为人英勇果敢,正直坦荡,很有谋略,曾经师从元好问先生学习。因为他父亲是功臣,元世祖皇帝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仪表谈吐,下旨说:应该让他参与政事,让他负责文书工作,同时让他在东宫侍卫。元裕宗皇帝对他也很器重。后来在云南建省的时候,需要选拔官员,他就担任了云南行尚书省参议,后来又升任参知政事,接着又升任陕西汉中道廉访使。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回朝廷当吏部尚书,然后又升任陕西行御史台中丞,接着又升任四川行省参政和江浙行省左丞,但他都没去上任。后来被任命为中书左丞,他跟宰相议事的时候,如果意见不合,就当场反驳。有一次,他上奏朝廷,陈述事情非常清楚明白,皇帝特地赏赐他一百两黄金,但他没接受。皇帝说:“我不是为了贿赂你,只是表彰你敢于直言啊!”

成宗皇帝驾崩后,仁宗皇帝遵照太后的旨意,首先平定了这场巨大的危机。等到武宗皇帝从朔方回来,仁宗皇帝顺利地继承了皇位,掌握了大权。在这关键时刻,天挺对稳定局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仁宗皇帝即位后,召集了天挺、少保张闾等十位老臣共同商议国家大事,改革尚书省的弊端,最终成就了皇庆年间的盛世景象。后来,天挺被外放担任江西、河南两省的右丞,之后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御史中丞。他上任后,首先向皇帝陈述了维护纲纪的关键,用打猎做比喻说:“御史的职责在于打击奸邪,就像老鹰一样,抓捕猎物。弱小的猎物容易捕捉,但强壮的猎物就必须借助人力。否则,不仅会失去已经抓到的猎物,甚至还有可能伤到老鹰自己。”皇帝很欣赏他的话。天挺离开后,朝中大臣都纷纷向他道贺,社会风气为之一振。他又上疏陈述了七件事:珍惜名声和爵位、抑制奢侈浪费、停止摊派田赋、长期任用使臣、表彰贤良、奖励农业发展、培养人才。皇帝下诏命令中书省执行这些措施。不久,天挺被外放,担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当时河南王卜怜吉歹担任丞相,对天挺非常尊重,如同对待老师一样,因此河南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皇庆二年,天挺去世,享年六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柱国等官职,追封冀国公,谥号文定。天挺曾经编写了《云南实录》五卷,又注释了唐人《鼓吹集》十卷,流传于世。

他的儿子佑,字君辅,小名朵鲁别台。佑最初是宿卫,后来补官,仁宗时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以清廉正直闻名,深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之后,他升迁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又担任陕西行御史台侍御史。

张孔孙,字梦符,他的祖先来自辽国的乌若部,后来被金人征服,于是迁居隆安。他的父亲张之纯,是东平万户府的参议,曾经夜里梦见自己去孔庙祭拜,得到孔子赐予的嘉果,不久之后张孔孙就出生了。因此,他的父亲就向衍圣公请求赐名,于是有了现在的名字。张孔孙长大后,以文学闻名,被聘为万户府的议事官。万户严忠范的哥哥是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也曾聘请张孔孙,但因为张孔孙的母亲年老,他便没有前往赴任。

北宋汴梁城破之后,负责宫廷音乐的乐师们都流落到东平府去了,以前的乐谱乐章大多丢失了,只剩下登歌这一章曲谱还在。当年世祖还是皇子的时候,曾经在日月山召集这些乐师演奏过这支曲子。后来,徐世隆向皇帝建议,应该增加宫廷乐舞的种类和数量,好为以后的大典仪式做准备。于是皇帝就封徐世隆为太常卿,同时任命孔孙这个奉礼郎做他的副手,负责训练乐师们,把乐舞重新编排好,然后献给朝廷。

廉希宪当政的时候,就看重孔孙的才能,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做事。后来安童当宰相,更是非常器重他,直接给了他户部员外郎的官职,后来又外放去南京总管府当判官。那时候朝廷正准备攻打襄樊,急需兵员。孔孙就提出建议说:“现在因为越境走私而被判刑的人,动辄上千,不如开个方便之门,允许他们戴罪立功,上战场杀敌赎罪。”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他被任命为四川道提刑按察司的官员,不久又升迁为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

他在巴陵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三百多名囚犯,因为对龚乙建言兴银利这件事不满,竟然掘开了龚乙的坟墓,还放火烧了他的家,结果烧死了三个人。当地官府就以图财害命来判罪,孔孙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认为他们罪不至死,于是就减轻了他们的罪行。后来,他又升迁为浙西提刑按察副使,之后又改任保定路总管府同知,没多久就被任命为侍御史,代理御史台的事务。

公元1285年,安童又当上了宰相,他跟皇帝说:“阿合马独揽大权十年,那些巴结他的人,个个都升官发财,占据要职;只有刘宣和张孔孙两个人,始终保持本分,一点没变。”于是,安童就提拔刘宣当了吏部尚书,张孔孙当了礼部侍郎。没多久,张孔孙又升了礼部尚书,后来又升任燕南提刑按察使。

公元1290年,提刑按察司改名叫肃政廉访司,张孔孙还是当使者,他在大名府任职期间,把查抄来的赃款买了五千斛粮食救济灾民。之后,他被任命为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佥事。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大名路总管,兼任大名府尹,并且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当时有人把三百多里的旧河堤献给了太后,张孔孙马上上奏章说,应该把这些河堤全部还给老百姓,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接着,他被提升为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使。他在那里审理盐场案件时,发现民尹执中的兄弟俩被诬陷成强盗,他为他们平反昭雪了。后来,张孔孙被召回朝廷,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参与商议中书省的事务。丞相完泽去世后,张孔孙和陈天祥一起上书皇帝,推荐和礼霍孙担任宰相。

话说这年头老天爷爱闹脾气,地震啦,皇帝急得团团转,就问大臣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消灾免难。孔子的后代,孔某人,就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提出了八条建议,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别老想着打仗,对那些蛮夷小国别穷追猛打;那些贪官污吏,别再重用他们了;赏罚要分明,不能老是轻易赦免;那些贿赂、走私的活动,必须严厉打击;供奉佛祖没啥用,别再浪费钱财了;上上下下都得节俭点,别这么奢侈;官吏太多,冗员太多,必须精简;太庙里的神主牌位,祭祀不能马虎。皇帝觉得这建议不错,高兴地赏了他五千贯钱。

孔某人又接着上奏,提了一堆建议:那些七十岁退休的官员,应该再给他们安排个闲职;那些因为父母去世丁忧守孝的官员,等服丧期满后应该重新启用;那些滥竽充数的卫队人员,必须清除出去;州郡的官员,必须精挑细选;那些长期担任达鲁花赤的官员,应该考虑提拔;另外,应该给官员们涨涨工资;还要修缮京城的庙宇和学校,招收国子监的学生,并且拨款给曲阜孔庙安排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宰相的职位应该让儒臣参与,不能光用那些只会写文章的文官;还有,那些以前当过宰相的安童、伯颜、和礼霍孙和廉希宪这些人,都应该给他们追赠谥号。过了很久,孔某人请求退休回家,皇帝封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让他退休,集贤大学士的职位照旧保留。大德十一年,孔某人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孔某人啊,本来就以文学闻名,而且他还擅长弹琴,画山水竹石,骑射技术更是高超。他当官以后,那些直言敢谏、充满智慧的言论,让人印象深刻,大家都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