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思,字子有,是北京宛平人。他爸爸张滋,是蓟州的节度使。元世祖至元二年,张九思进了宫里当侍卫。当时元世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元裕宗,还在东宫,一看到张九思就觉得他很优秀。按理说,凭他父亲的官职,张九思应该外放做官,但裕宗特别留下了他不用他离开。
江南平定之后,南宋的国库里那些金银财宝都运到了元朝的内府,其中分给东宫的很多。为此,朝廷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都总管府来管理这些东西,张九思就担任了工部尚书,同时兼任都总管府的事务。至元十九年春天,元世祖去上都巡幸,皇太子也跟着去了,丞相阿合马留守京城。这时,一个叫高和尚的妖僧和千户王著等人密谋要杀害皇太子,他们半夜聚集了几百人假扮仪仗队,冒充皇太子,从健德门闯进皇宫,直奔东宫,还急急忙忙地命令宫门打开。
张九思正好那天晚上值宿在宫里,他立刻下令不让任何人擅自打开宫门,这件事记载在《高觿传》里。那些贼人知道骗不过张九思,就翻墙从南门逃了出去,结果在外面杀死了丞相阿合马和左丞郝祯。当时情况紧急,又是黑夜,大家都不知所措,张九思看穿了他们的诡计,立刻命令侍卫们全力追击,把贼人全部抓住了。贼人进宫的时候,假传皇太子的命令,向兵部枢密副使张易要兵,张易没怎么细想,就给了他们兵。后来张易被处死了,但刑部官员又说张易事先知道贼人的阴谋,想把张易的脑袋送到各地示众。
张九思就向皇太子进言说:“张易临危应变处理不当,给了贼人兵,死了也就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如果说他事先参与了谋反,那就冤枉他了,请您免除把他的脑袋送到各地示众的处罚吧!”皇太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元世祖,元世祖就同意了张九思的请求。张九思在追捕贼人的时候,右卫指挥使颜进也在现场,结果被流矢射死了。颜进的仇家诬陷他是贼人的同伙,想要抄了他的家,灭了他的族。张九思竭力为他辩解,才使颜进免受牵连。
阿合马被打败后,和礼霍孙当上了右丞相,中书省的各种事务都焕然一新,各部门用人方面,他推荐了不少人。
那年冬天,朝廷设立了詹事院,任命九思为詹事丞,然后他又推荐了一批有名的儒士:上党人宋道、保定人刘因、曹州人夹谷之奇、东平人李谦,让他们分别担任太子宫里的官职。
过了两年,太子去世了,朝中有人建议撤销詹事院。九思站出来坚决反对,他说:“皇孙是宗庙社稷和百姓心中认可的继承人,詹事院是用来辅助太子培养道德的,怎么能轻易撤掉呢!” 大家都觉得他说得对。
三十年的时候,九思升任中书左丞,同时兼任詹事丞。第二年,世祖皇帝去世了,成宗皇帝继位,把詹事院改名为徽政院,九思当上了副使。十一月,他又升官了,成了资德大夫、中书右丞。
正赶上要修撰世祖和裕宗皇帝的《实录》,朝廷就让九思兼管这件事。大德二年,九思被任命为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五年后,又升任大司徒。六年后,再次升官为光禄大夫,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他的儿子金界奴,后来也当上了光禄大夫、河南省右丞。
王伯胜是霸州文安人。他哥哥王伯顺在宫里当差,很受元世祖的宠信。因为哥哥的关系,王伯胜也进宫了,被安排在皇帝身边当侍卫。那时候他才十一岁,长得浓眉大眼,鼻梁高挺,气势十足。皇帝看着王伯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比你强,就叫他伯胜吧!”
有一次,皇帝洗漱,水温正好,他问是谁打的水,内侍李邦宁回答说是王伯胜。皇帝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当大官,很会处理人际关系的。” 元至元二十五年,王伯胜跟着出征乃颜,立了功,被授予朝列大夫、拱卫直都指挥使的官职。元贞元年,皇帝赏赐给他金虎符,升官为嘉议大夫。成宗皇帝即位后,又把他升为通议大夫。
起初,拱卫直隶教坊的侍卫大多是市井无赖,冒名顶替混进来的。王伯胜当了指挥使后,就全部换成了良家子弟。五年后,他跟随皇帝去上都,天上一直下雨。有一天晚上,他听到城西北方向传来像战鼓一样的声音。王伯胜带着一百个侍卫出去查看,结果发现是洪水突然来了!他立刻组织大家用工具收集泥土石头和毛毡,堵塞城门,又疏通护城河,泄洪减压。一直忙到天亮才控制住洪水,百姓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丞相完泽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很赏识他。
九年后,因为侍奉成宗皇帝生病,得罪了安西王,被贬到 大宁路当总管,他哥哥王伯顺也被贬到梁王那里当老师。武宗皇帝即位后,召他回朝,授予他通奉大夫、也可紥鲁花赤、刑部尚书的官职。至大二年,升任右丞。第二年,又升任银青荣禄大夫、大都留守,兼任少府监。
大都的城墙是用土夯成的,每年都要用芦苇覆盖以防雨水冲刷,时间长了土墙越来越结实,但耗费的人力物力也越来越大。王伯胜上奏朝廷,建议取消这项措施。仁宗皇帝即位后,重新调整百官的品级,王伯胜被降职为资德大夫,不久又恢复了银青荣禄大夫的官职,被任命为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辽阳省治所在懿州,那里比较落后,百姓不重视教育。王伯胜到任后,首先扩建了郡学,增加学生名额,并挑选优秀的老师来教书。以前,外地官员来辽阳办事,没有地方住,都住在百姓家里,百姓苦不堪言。王伯胜就选了一块空地建起了官驿,又划拨了一百顷的闲田,招募百姓耕种,用来供应官驿的伙食。
有一年大旱,王伯胜斋戒祈祷,祈祷完就下雨了,人们称之为“平章雨”。廷祐二年,他被召回大都担任留守,辽阳百姓上书中书省,请求留下王伯胜,但没有得到批准,百姓们哭着送别他。三年后,他被特授为银青荣禄大夫。至治二年,他被赐予金虎符,授予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任大都屯田事,仍兼任大都留守。他还奉命监修文武楼,兴建咸宁殿和太庙。泰定三年冬天,他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他翊忠宣力保惠功臣、太保、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等称号,追封蓟国公,谥号忠敏。
老大,一开始叫安童,官儿做到兵部尚书、南台治书侍御史、宣徽院佥事,一路升迁啊。老二叫马儿,继承了老子的爵位,当上了宣武将军,还做了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后来孙子善果又继承了他的爵位。
大哥伯顺,官儿做到大司徒,那可是相当高的职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