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泽,是燕氏家族的人,祖上是薛氏,从太祖皇帝开始就跟着打仗,参与平定北方各部族。太宗皇帝攻打金国的时候,命令睿宗皇帝(太宗皇帝的弟弟)从陕西、甘肃方向进军,打金国个措手不及。完泽的祖上薛氏担任先锋,一路攻破武休关,渡过汉江,攻占方城以北地区,最后在阳翟打败了金兵。金国灭亡后,他又参与攻打兴元、阆州、利州等地,被封为都元帅。攻下宋朝的成都,斩杀了宋将陈隆之,被赏赐六百户食邑。他父亲叫线真,在宫里当差,负责皇家的饮食。元世祖中统初年,他跟着世祖皇帝北征。中统四年,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和其他的儒臣一起商讨制定朝廷的制度。
完泽因为是大臣的儿子,被选拔到裕宗王府当差。裕宗是皇太子,当时担任詹事府长官。完泽在宫里参与谋划大事,出宫后负责皇宫的安保工作,做事小心谨慎,很受太子器重。有一天,裕宗召集燕氏宗室开会,指着完泽对大家说:“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是君主最要紧的事。像完泽这样的人才,在朝臣中可是很难找到的!”从那以后,完泽就一直负责东宫的卫兵。裕宗去世后,成宗皇帝带着皇孙到北方驻军,完泽两次跟随前往。至元二十八年,桑哥被杀,世祖皇帝询问朝臣意见,特地任命完泽为中书右丞相。完泽当上丞相后,改革了桑哥时期的一些弊政,请求免除从元世祖中统初年以来积压多年的欠税欠粮,老百姓都因此受益。至元三十一年,世祖皇帝去世,完泽奉遗诏,和宗室大臣们一起商议,向皇太后禀报,迎立成宗皇帝即位。他向全国发布诏书,停止了征讨安南的战争,建议追封祖宗的尊号和庙号,尽心尽力侍奉皇太后,以示天下为人子应有的礼仪。
从元贞年间开始,朝廷奉行祖制,多次下诏书发放钱粮,不惜花费巨额钱财,赏赐给百姓,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是贤相。大德四年,完泽被加封为太傅,掌管军国大事。他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成宗皇帝对他越来越倚重,但他为人处世却很安静,不追求功名利禄,所以官吏百姓都能安守本分,欣欣向荣,世人都称赞他为贤相。大德七年,完泽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封为兴元王,谥号忠宪。
阿鲁浑萨理,是个畏兀族人。他爷爷阿台萨理,在成吉思汗平定西域回朝的时候,跟着一起到了燕京。当时畏兀国王也请求朝廷,把他的子民都划归大元,朝廷同意了,他就又回西域去了。阿台萨理精通佛学,生了乞台萨理,继承了父亲的事业,通晓佛经、律藏和论典。学业有成后,老师给他取名万全。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他入朝担任释教都总统,被封为正议大夫、同知总制院事,后来又加封资德大夫、统制使。七十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畏吾儿萨理,官至资德大夫、中书右丞、行泉府太卿;老三叫岛瓦赤萨理;阿鲁浑萨理是他的二儿子,因为他父亲的名字叫万全,所以他也跟着姓全。
阿鲁浑萨理从小聪明伶俐,师从国师八思巴学习,不仅精通佛学,还懂很多国家的语言。元世祖听说他很有才华,就让他学习汉文化,于是经史子集、阴阳历算、图纬方技,他都学了个遍。后来他侍奉元裕宗,在宫中当侍卫,深受器重。
至元二十年,有个西域僧人自称能预测天象,但翻译官都听不懂他说什么。皇帝问左右大臣,谁能去和他辩论。侍臣脱烈说:“阿鲁浑萨理可以。”于是皇帝就召见阿鲁浑萨理,让他和那个僧人辩论,结果那个僧人被驳得哑口无言。皇帝很高兴,就让他在内朝侍卫。这时,有个江南人说宋朝宗室要造反,皇帝下令派人去抓捕。使者刚出发,阿鲁浑萨理赶紧进宫劝谏说:“说这话的人一定是胡说八道,使者不能派出去。”皇帝问他为什么这么说。阿鲁浑萨理回答说:“如果真的造反,地方官府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人没经过地方官府,直接跑到朝廷告状,肯定是私人恩怨。再说江南刚刚平定,百姓人心还没安定,现在因为一个小老百姓的谣言就派人抓捕,恐怕会人人自危,反而中了那个人的诡计。”
皇帝醒悟过来,立刻召回使者,下令把告状的人关押到地方官府审理。审问的结果是,告状的人是因为借钱不成,怀恨在心才诬告的。皇帝说:“如果不是你,我差点就犯了大错,只是可惜用你太晚了。”从那以后,皇帝就让他每天侍奉在身边。
公元1221年,我升职了,当上了朝列大夫、左侍仪奉御。然后我就劝皇上说,治理国家一定要用儒家的思想,应该广招天下有才华的人,让他们为朝廷效力。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我的建议,派人四处寻找人才,还专门设立了集贤馆来安置他们。
秋天九月,皇上让我负责集贤馆的事务。阿鲁浑萨理却说:“皇上刚设立集贤馆招揽人才,应该选择德高望重的大臣来负责,这样才能让皇上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他建议让司徒撒里蛮来主管集贤馆,皇上也同意了。 我还是被任命为中顺大夫、集贤馆学士,同时兼任太史院事和左侍仪奉御。
所有响应皇榜前来应征的人,集贤馆都给他们提供最好的待遇,吃喝住行,车马服饰,都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好。即使那些皇上不太满意的人,也都会给他们丰厚的赏赐再送他们回去。
有个在宣徽院当官的,想暗中破坏这件事,所以把给那些人才的伙食摆到皇上面前,想让皇上看到。皇上果然看到了,就问他怎么回事。那人回答说:“这是给一个人一天的伙食。”皇上大怒:“你想让我看到后减少他们的待遇吗?就算十倍于此来招待天下人才,我还觉得不够,更何况还要减少他们的待遇,还有谁肯来呢?”
阿鲁浑萨理又对皇上说:“国子监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应该增加国子监的博士和学生的数量,并且提高他们的待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皇上也同意了他的建议。
公元1222年夏天六月,我升职为嘉议大夫。公元1223年,我又升任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
话说公元1248年春天,朝廷设立了尚书省,桑哥这个家伙当了大权在握的人物。皇上让阿鲁浑萨理和他一起办公,阿鲁浑萨理死活不肯,皇上也不听,硬是给他封了官,先是从资德大夫升到尚书右丞,后来又升到荣禄大夫、平章政事。
桑哥当政,那叫一个嚣张跋扈,还拼命提拔自己的人。阿鲁浑萨理看不惯,多次直言劝谏,结果和桑哥闹得很僵,阿鲁浑萨理就只能靠着自己清正廉洁的作风自保了。桑哥这家伙还搞了个征理司,专门追讨全国的欠款,到处都是追债的官吏,监狱里塞满了人,路上的人看到他们都害怕得不敢说话。
后来北京发生地震,阿鲁浑萨理赶紧建议皇上撤销征理司,说这是上天警示,要皇上改过自新。皇上下令撤销征理司的那天,老百姓都高兴坏了。没过多久,桑哥就倒台了,阿鲁浑萨理因为和桑哥有牵连,也被抄了家。
皇上问阿鲁浑萨理:“桑哥当政这么坏,你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阿鲁浑萨理回答说:“我可不是没说过,只是皇上您没听我的啊!您当时特别信任桑哥,而桑哥又特别忌惮我,我说了几次都没用,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只会火上浇油,让他更加嚣张。与其这样,我还不如尽量避免事情恶化,别伤了国家的根本,您迟早会明白的。”
皇上觉得阿鲁浑萨理说得有道理,还说:“我真是太对不起你了!”桑哥要被处死了,行刑的官员还问桑哥阿鲁浑萨理的事,桑哥说:“我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听他的话,和他有什么关系呢?”皇上更加相信阿鲁浑萨理是清白的,下令把抄没的财产还给他,还派张九思送去金银财宝,阿鲁浑萨理坚决不要。
公元1291年秋天,他请求辞去政务,同时免去了太史院使的职务,皇上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司天监丞刘某上奏说,阿鲁浑萨理在太史院的时候,多次谈论国家灾异之事,非常不敬,请求皇上治他的罪。皇上大发雷霆,认为这是诽谤大臣,应该处罚。阿鲁浑萨理立刻叩头谢罪说:“我能力不足,承蒙陛下宽宏大量,就是死一万次也报答不了您的恩德。但是,如果因为直言进谏就要受罚,恐怕以后就没有人敢再为陛下说实话了。”他极力辩解,最后才被释放。皇上说:“你真是个正直的人啊!”后来虽然他辞去了官职,皇上却经常深夜召见他商议政事,他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从不隐瞒。
1293年,他又担任了太史院使。第二年,皇上驾崩,成宗在边疆,裕宗太后命令他写信催促成宗回京即位,又命令他带领翰林院、集贤院和礼部的官员准备册封仪式。第二年春天,他被加封为守司徒、集贤院使,并兼任太史院使。当初,裕宗皇帝去世,世祖皇帝想确定皇太子人选,拿不定主意,就问阿鲁浑萨理,他推荐了成宗,并且说成宗仁孝恭俭,应该立他为太子,于是这件事就决定下来了,就连成宗和裕宗皇后的都不知道。皇上多次召见阿鲁浑萨理,他都不去,成宗在北方带兵,皇上派阿鲁浑萨理把皇太子的印信交给成宗,他才去了一趟成宗的府邸。
成宗即位后,对阿鲁浑萨理说:“我还在藩邸的时候,谁都不愿意辅佐我,只有你,虽然我多次召见你,你都不来,现在我才明白,你真是个合格的大臣。”从此以后,召见阿鲁浑萨理时,就不让他自报家门了,还赐给他座位,让他和诸位王爷平起平坐。皇上曾经对身边的人说:“像阿鲁浑萨理这样的宰相,真是个全才啊,现在几乎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人了。”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他又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大德十一年(1307年),他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延祐四年(1317年),追赠他为推忠佐理翊亮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文定。
三个儿子,老大叫岳柱;老二叫久著,最后当上了翰林侍读学士;老三叫买住,早早去世了。岳柱的事迹,已经有传记记载了。他爹阿台萨理被追赠保德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端愿;他爷爷乞台萨理则累赠纯诚守正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通敏。
岳柱,字止所,另一个字叫兼山。从小就长得端庄稳重,天资聪颖,很有见识。八岁的时候,看到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指着陶母手里金手镯问:“金手镯可以换酒喝,为什么要剪头发呢?”何澄非常惊讶,立刻就觉得这孩子不一般。长大后上学,每天都能写上千字的文章。十八岁的时候,跟随丞相答失蛮侍奉皇帝,出入宫禁,表现得像个老成持重的人。至大元年,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官阶正议大夫,他立刻就致力于推荐人才、选拔贤能。皇庆元年,升任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使。他每天都接见儒生,询问百姓的疾苦。延祐三年,升任资善大夫、隆禧院使。七年,被任命为太史院使。英宗皇帝观察到他举止端庄稳重,就对参政大臣赶紧说:“这位太史院使,真是名门望族出身啊!”泰定元年,改任太常礼仪院使。四年,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领会同馆事,不久又升任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天历元年,升任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
公元1331年,岳柱被任命为江西等地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当时有人诬告富人欠永宁王官府银子八百多锭,中书省派人到各地追讨。派到江西的人到了之后,岳柱说:“这事儿是冤枉的,我不能执行这个命令。” 手下官员担心违抗宰相的旨意,岳柱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损害百姓来敛财,也不是宰相的福气啊!” 他让使者把这话带回去复命。 当时的丞相燕帖木儿听到这话,很受感动,下令刑部调查,查明是诬告,治罪了好几个人。宰相把这事儿奏报皇上,皇上很高兴,特地赏赐了钱财和好酒。
桂阳州的百姓张思进等人,聚集了两千多人闹事,州县官府管不了,广东宣慰司想出兵抓他们。岳柱说:“官府连老百姓都安抚不好,就想靠运气出兵,这不是害人吗?不行!” 其他官员都脸色变了,司法部门也说出兵不方便,但岳柱坚持不同意,派了千户王英去了解情况。王英直接去了贼窝,跟他们讲利害关系,那些人说:“逼我们造反的是两个巡检司,我们哪敢有二心啊!” 王英劝说他们,让他们都回去老老实实过日子,那一带就安定了。
公元1332年,岳柱升迁为河南江北等地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后来因为军事事务去了扬州,得了病,第二年十二月,端坐在椅子上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岳柱天性孝顺友爱,他母亲的弟弟早逝,他为其守丧,非常悲伤。他特别喜欢读经史子集,天文、医药方面的书,他都深入研究过。他为人度量宽广,有人欺骗他,他也不在意。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就说:“那是他自己欺骗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他母亲郜氏也经常夸他:“我儿子是个古人啊!”
他生了四个儿子:老大普达,官做到行宣政院同佥;老二安僧,在他母亲弟弟死后,做了章佩监丞;老三仁寿,官做到中宪大夫、长秋寺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