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梦解,是庆元人,宋朝快灭亡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可惜还没来得及做官,国家就没了。到了元朝至元十三年,他跟着家乡的郡守一起投降了元朝政府,被授予奉训大夫的官职,还担任了婺州路军民人匠提举。没过多久,这个职位就被取消了。但是,浙江东部宣慰司看中了臧梦解既有才华又熟悉官场事务,觉得他可以胜任州郡长官的职位,朝廷也同意了,于是任命他为息州知州。 还没等他上任,就又改派他去海宁州做知州。
那时候,淮东按察副使王庆之到海宁州视察工作。他发现臧梦解为人正直廉洁,谨慎小心,而且学识渊博。自从臧梦解上任以来,从来没有人敢走后门求他办事,他的官署里干干净净,没有任何私人物品。他安排差役的时候,完全按照贫富情况来分配,官员们根本插不上手。结果,海宁州的人口增加了764户,耕地增加了443顷,桑树、柘树、榆树、柳树遍布全境,政事清明,诉讼案件很少,在所有州县中表现最好。王庆之认为臧梦解才德兼备,应该提拔到更重要的职位上,好让他充分发挥才能。与此同时,御史台也因为臧梦解清廉能干,上书推荐了他。
1927年,梦解离开家乡已经五年了。碰上江阴闹饥荒,江浙行省委派梦解去赈灾。梦解不搞那些文绉绉的公文,亲自跑到灾区,挨家挨户地发放粮食,救活了四万五千多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苟宗道听说后,非常赞赏,把梦解的事迹上报朝廷,梦解因此被任命为桂阳路总管府同知。
到了1930年,梦解升迁为奉议大夫、广西肃政廉访副使。按说,广西那种瘴气弥漫的地方,做官的很少亲自去各地巡视,可梦解却跑遍了所有地方。他查办了宾州、藤州两路达鲁花赤,以及一大批贪官污吏,被处罚的足足有八十多人。他还为邕州黄震平反昭雪了被诬告贪污的冤案,也为藤州唐氏妇人平反了被诬告杀夫的冤案,一共为两桩冤案伸张了正义。
大德元年(1305年),梦解调任江西肃政廉访副使。当时有个临江路总管叫李倜,这人特别狡猾,还跟朝廷的大臣们有关系,总是想控制省里的官员。梦解查清了他的贪污罪行,一下子把整个官场都整肃干净了。六年后,梦解升任浙东肃政廉访副使;九年后,又升任广东肃政廉访使。
梦解到这时候已经年老多病了,就上交了官职,回到杭州养老,以亚中大夫、湖南宣慰副使的官衔退休。元至元元年(1335年),梦解去世了。
梦解学识渊博,是当时有名的儒士,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办事效率很高,为人正直,操守非常高尚。他写过《周官考》三卷、《春秋微》一卷。梦解自己号称鲁山大夫,大家提到他,都不用官衔,都叫他鲁山先生。
话说,当时有个叫陆垕的人,跟梦解的名气不相上下。监察御史郑鹏南曾经把他们俩一起推荐给朝廷。陆垕,字仁重,是江阴人。从小就以孝顺友爱闻名。元朝的时候,丞相伯颜带兵南下,陆垕那时候还没到二十岁,但是志向远大,气势逼人。他带领乡亲们去见伯颜,跟伯颜一番论议,意见相合,结果伯颜的军队就没进入他们的地界。乡亲们都很感激他。
伯颜就上奏朝廷,推荐陆垕做了徽州路总管府的同知。因为陆垕为人清廉有能力,就被提拔到台宪(相当于当时的监察部门),一路升迁,做到湖南肃政廉访副使,后来又升任浙西廉访使。他到哪里,都把惩治贪官污吏、平反冤假错案当成自己的责任。他还曾经上书朝廷,请求免除儒生的徭役,并且在浙江西部推行助役法,减轻百姓负担。他五十岁的时候去世了,朝廷赐谥号为“庄简”。
陈颢,字仲明,祖上住在卢龙,那地方有名山。他父亲在金国当官,是监军。后来被咱们太祖皇帝看中,做了平阳等路军民都元帅。他家后来搬到清州,就成了清州人了。陈颢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长大后,他去了京城,拜访了翰林承旨王磐和安藏两位大人。王磐精通金国的典章制度,安藏通晓各国语言,陈颢都跟着学习。安藏还推荐陈颢去当皇帝的侍卫。没多久,他又成了仁宗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的讲书先生。
后来,仁宗皇帝带着他母亲搬到怀庆居住,陈颢也跟着去了,每天都给仁宗讲古代圣贤在困境中坚持正道的故事。等到成宗皇帝驾崩,仁宗皇帝要处理宫廷内部的纷争,迎接武宗皇帝登基,陈颢都参与了谋划。仁宗皇帝即位后,因为陈颢在登基过程中立下了功劳,就特别提拔他做了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还让他继续留在宫中当侍卫,朝政大事没有一件他不参与的。科举考试的制度改革,陈颢也出了不少力。
陈颢经常观察皇帝的喜好,等皇帝有空的时候,就拿出圣经里那些对治国有益的经典条文给皇帝讲解,皇帝每次都听得非常高兴,并采纳他的建议。有一次,皇帝坐在便殿,群臣进去奏事,远远看见陈颢,就高兴地说:“陈仲明也在啊,他奏报的事情肯定都是好事!”陈颢因为父亲年老,就请求皇帝允许他回家侍奉父亲,皇帝就特别任命陈颢的长子孝伯为清州知州,方便他尽孝。陈颢坚决推辞,最后皇帝才同意让孝伯当清州判官。皇帝本来想让陈颢做中书平章政事(宰相),陈颢叩头谢恩说:“我没有什么战功,也没有什么治国才能,如果突然让我当官,只会让我惹祸上身。我愿意每天侍奉在您身边,随时进言献策,希望能略尽绵薄之力,也算尽到我的一片忠心。”皇帝这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仁宗皇帝驾崩后,他辞官回家住了十年。等到文宗皇帝登基,他又被重新启用,当上了集贤大学士。他上书劝皇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增加国子监的学生名额,免除儒生的徭役,文宗皇帝都非常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陈颢先后在集贤院工作,推荐人才的奏章写了数百份。有人对他进行弹劾,说他推荐的人不行,陈颢说:“我宁愿因为推荐错人而受罚,也不能因为怕担责任而埋没人才!”
顺帝元统年间,陈颢跟随皇帝去上都,到了龙虎台,皇帝让他跪在膝前,握着他的手说:“你侍奉了几朝皇帝,经历的事情很多了,以后议论政事,要畅所欲言,不要有所隐瞒。”陈颢叩头谢恩,说自己能力有限。陈颢每次参加会议,说话都非常直率恳切。后来,在至正四年,他告老还乡,朝廷仍然让他在家享用全额俸禄。第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至正十四年,朝廷追赠他“摅诚秉义佐理功臣、光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的称号,追封他为蓟国公,谥号文忠。
陈颢出入皇宫几十年,喜欢谈论别人的优点,而不喜欢听别人的坏话。很多官员都是因为他推荐而升官发财的,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提拔起来的。所以,他跟皇帝和朝臣的关系都很好,上上下下没有人对他有什么怨言。欧阳玄当国子监祭酒的时候,跟陈颢一起考试选拔国子监的伴读,每当出一份考卷,陈颢都要仔细看一看,只要发现其中有一点点好的地方,就马上把它列入选拔名单,并且非常高兴。欧阳玄感叹道:“陈公的心肠,真是仁厚到了极点,简直能让粗俗的人变得宽厚,能让薄情的人变得敦厚啊!”
他的次子陈敬伯,在至正年间当上了中书省参知政事,后来又当过左丞、右丞,在至正二十七年,升任中书省平章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