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与{票灬},字晦叔,是宋朝宗室的后代,曾经考中进士,当过鄂州的教授。元朝至元十一年,元朝丞相伯颜渡过长江后,赵与{票灬}就带领在鄂州的宗室成员,去元军营地递交奏章,极力陈述不滥杀无辜就能平定天下,并请求保全他们的宗族。
后来伯颜回到大都,元世祖忽必烈问起宋朝宗室里有哪些贤才,伯颜第一个就推荐了赵与{票灬}。至元十三年九月,忽必烈派人把他召到上京,赵与{票灬}穿着便服去拜见,他详细地分析了宋朝灭亡的原因,都是因为误用奸臣权贵造成的,说得非常恳切,让人听了很感动。忽必烈很欣赏他,马上任命他为翰林待制。
朝廷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经常向他咨询,赵与{票灬}总是直言不讳,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后来他升任直学士,又升任侍讲。他还上书指出江南地区赋税过重,强行征收,导致宋朝时期许多坟墓被破坏,都是因为大臣擅自更改圣旨造成的。至元二十七年,京城大雾弥漫;第二年正月甲寅日,老虎闯入了南城。赵与{票灬}再次上书,指出这是权臣专权的恶果,然后回家等待处罚。没过多久,桑哥失势,平章不忽木向世祖推荐赵与{票灬},说他虽然贫穷,但为人正直,有抱负。世祖说:“他是不是指权臣是老虎呢?”于是赏赐他一万三千贯钱,每年还给他和家人提供衣粮。后来他又多次升迁,最终做到翰林学士。
他的伯祖师渊曾经跟随朱熹学习,家里世代相传,有很好的家学渊源,所以赵与{票灬}能和许衡一起探讨理学精髓,许衡对他非常敬重。赵与{票灬}年老的时候,元成宗特意给他儿子孟实安排官职,让他能更好地奉养父亲。大德七年,赵与{票灬}因病去世。家里很穷,无力安葬,成宗下令拨款五千贯,并提供船只和军队,将他送回老家台州黄岩安葬。朝廷追赠他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天水郡侯的官衔,并谥号为“文简”。
姚天福,字君祥,是山西绛州人。他爸爸姚居实为了躲避战乱,搬到了雁门关。姚天福小时候就读《春秋》,很通晓其中的大义。长大后,凭借他的才能被推荐担任怀仁县丞。至元五年,朝廷下令设立御史台,姚天福被任命为架阁管勾,不久后升任监察御史。他经常在朝堂上弹劾那些有权势的大臣,皇帝很欣赏他的正直,还给他赐名巴儿思,说他就像老虎一样,不怕强权。皇帝还重重赏赐他来表彰他的忠诚,但姚天福说:“我的职责就是批评和弹劾,我只有担心自己能不能担得起俸禄,哪敢贪图厚赏,加重自己的罪责呢?”
那时候御史台设有两个大夫,管理机构松散,没有统一的领导。姚天福对世祖皇帝说:“古人说‘一蛇九尾,首动尾随’,意思是说领导带头,下属就会跟着行动;但‘一蛇二首,不能寸进’则说明如果领导不统一,就会寸步难行。现在御史台的管理混乱,就如同‘一蛇二首’一样,陛下如果不赶紧解决这个问题,时间长了就会乱到无法收拾的地步。”皇帝于是下令让玉速帖木儿和孛罗来商议此事,孛罗因为年纪轻,自己也承认了错误。
姚天福当时正在畿内巡察,发现有出使的官员欺压百姓,贪污受贿。姚天福就乔装打扮暗中调查,掌握了他们的罪证,奏请皇帝将他们处死,以儆效尤。那些权贵们这才老实了。至元十二年,朝廷下令撤销各道的按察司,姚天福就对大夫玉速帖木儿说:“设立按察司,是为了广泛收集信息,防范意外情况,考虑得很长远,不仅仅是为了约束地方官员而已啊。”玉速帖木儿吃惊地说:“如果不是您提醒,我差点就犯了大错了!”当晚,玉速帖木儿就进宫向皇帝汇报了姚天福的意见,皇帝恍然大悟,下令恢复设立按察司。那些权贵们对此很不高兴,就将姚天福贬为朝列大夫、衡州路同知,但姚天福没有接受这个任命,后来被起用为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
当时北方边境战事频繁,后勤运输非常紧张,河东地区的百姓饱受徭役之苦。姚天福担心这会引起民变,就弹劾执政大臣失策,奏请停止这些劳役。后来他又被征召为中顺大夫、治书侍御史。
十六岁那年,江南平定后,他被任命为嘉议大夫、淮西道按察使。淮西地区当时正处于战乱之后,一些官吏仗势欺人,鱼肉百姓。他把这些为非作歹的家伙都给收拾了,老百姓可高兴坏了!
后来他又调任湖北道按察使,揭发了数十个省级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上报朝廷。皇帝念在他之前立过功,就网开一面,饶了他,但把那些跟他一起贪污的同伙都给治罪了。他治理的地方,都成了模范。
二十岁那年,他升任山北道按察使。那里的老百姓不懂得怎么种地,他就教他们种树,结果大家都富裕起来了。老百姓为了感谢他,还给他建了庙宇,刻石立碑来纪念他。
二十二岁,他被调回朝廷,担任刑部尚书,没多久又外放,担任扬州路总管。二十六岁,他又回到淮西担任按察使,查办了一个大贪官,抄了他的家,政绩显著。二十八岁,桑哥兵败,他负责调查处理其党羽,平阳地区牵涉甚广,于是他被任命为平阳总管,彻底肃清了这些败类。之后,他被任命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但他因为母亲年迈,就辞官回家侍奉母亲了。
三十一岁,他被任命为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不久又调任真定路总管。真定驿站的费用,大多都成了压榨百姓的工具,他改革了驿站的管理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有些官吏对此不满,上奏朝廷反对,但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他的改革措施推广到全国各地。
大德二年,他被任命为江西行省参政,但因病辞官。四年后,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治理京畿地区,政绩显著,后来的京官都把他当作楷模。六年后,他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他刚当上御史的时候,他母亲告诫他:“古人讲求公正无私,既然做了官,就要尽职尽责,不要因为牵挂家人而有所顾虑,让我能够在死后也能感到欣慰。” 他还向朝廷上书说:“监察官的职责就是敢于直言,如有违法乱纪行为,绝不隐瞒,即使因此受罚,也绝不连累家人。” 这件事传到皇帝那里,皇帝感叹道:“巴儿思母子虽然生活在今天,但他们的孝义和忠诚,堪比古人啊!”
他的儿子祖舜,官至秘书监著作郎;儿子侃,官至内藏库副使。
许国祯,字进之,是山西绛州曲沃人。他爷爷许济,是金朝绛州的节度使;他爸爸许日严,是荣州的节度判官。他们一家子都是医生。许国祯学问广博,通晓经史子集,尤其精通医术。金朝乱了以后,他躲到嵩州永宁县避难。等到河南平定后,他就回到太原住下了。
元世祖在当皇子的时候,因为许国祯医术高明,就把他召到身边,让他在翰林院负责医药方面的事务。后来,庄圣太后生病了,许国祯给她治病,很快就治好了,时间掐得准准的。世祖很高兴,就赏赐许国祯座位,让他坐在上边。太后当时五十三岁,世祖又赏了他五十三两白银。
有一次,伯撒王妃眼睛有毛病,请来的医生针灸弄错了,把王妃的眼睛弄瞎了。世祖很生气,想把那个医生处死。许国祯不慌不忙地劝世祖说:“虽然这个医生该死,但仔细想想,他也是因为害怕紧张,操作失误才造成的。如果把他杀了,以后谁还敢来给您看病呢?”世祖听了他的话,消了气,还夸奖他说:“许国祯这正直的劲儿,可以当谏官了!”
宗王昔班几次请求世祖把许国祯调到他手下做事,世祖都不同意。后来,世祖想把许国祯调走,许国祯就说:“皇上您提拔了我,我发誓要尽心尽力报答您,不敢轻易更换工作。”所以世祖最后也没把他调走。
有一次,世祖骑马喝多了酒,脚上得了病。许国祯开的药很苦,世祖不愿意喝。许国祯就说:“古人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后来,世祖的脚病又犯了,赶紧把许国祯叫来。世祖说:“我不听你的话,结果病又犯了。”许国祯回答说:“良药苦口您已经知道了,希望您也能记住忠言逆耳的道理啊。”世祖非常高兴,赏了他七副马鞍。
公元1253年,我跟着皇帝去云南打仗,很多机密的事情我都参与其中,每天都跟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有时候我向皇帝汇报工作,皇帝有时候会不高兴。
到了1260年,元世祖带兵围攻鄂州,抓到了几百个宋朝人。其他将领想把他们全部杀掉,但是我极力劝说,只杀了那些罪大恶极的,其他人全都放了。等军队回来的时候,有几十万老百姓投降,路上饿死累死的到处都是。我向皇帝建议,从蔡州调拨粮食救济他们,救活了不少人。
世祖皇帝登基后,记着我之前的功劳,授予我荣禄大夫的官职,还让我负责太医院的事务,并且赏赐了我金符。公元1266年,又赏赐了我金虎符。到了1275年,我升任礼部尚书。
我曾经上书给皇帝,建议他:要谨慎处理财政税收;要禁止奢靡的服饰;要明确法律条文;要加强军事防备;要设立谏官;要平均分配卫兵;要兴办学校;要制定朝仪。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我推荐的人才,都是有名的贤士,大家都非常敬重我。
皇帝跟身边的近臣谈起有功劳的大臣时,对我说:“我以前出征的时候,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只有你几个人啊!”于是,他任命我为集贤大学士,还升我的官职为光禄大夫。每次我去见皇帝,他都直接叫我“许光禄”,连名带姓都不叫了,所以宫里宫外,所有王公大臣都叫我“许光禄”。后来我又升任翰林集贤大学士。我76岁去世。
当时,大臣们如果没有很大的功劳或者皇帝特别赏识,很少能得到追赠谥号的。皇帝破例追赠我金紫光禄大夫的称号,谥号为“忠宪”,大家都觉得非常荣幸。后来又追赠我“推诚广德协恭翊亮功臣、翰林学士承旨、上柱国”的称号,追封我为蓟国公。
我母亲韩氏,因为医术高明,曾经侍奉庄圣太后,而且她很擅长调配食物和酒水,深得太后喜欢。凡是各地进贡的珍馐美味和美酒,都由她掌管。太后体恤她的辛苦,赏赐给她真定的一处宅院,并且每年都给她提供衣物和粮食,让她终身享用。我家就因此而安定下来。我只有一个儿子,叫许扆。
忽鲁火孙,字扆字君黼,他跟着他爹国祯在世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服侍着了。他为人做事进退得体,世祖很喜欢他,就赐了他现在这个名字。 后来让他跟着许衡学习,之后又让他当了皇帝的侍卫,他做事忠诚谨慎,小心细致。有一次因为事情触怒了皇帝,皇帝想要治他的罪,后来皇帝又后悔了,就对身边的贴身侍卫帖哥说:“我想要惩罚忽鲁火孙,你怎么不劝劝我?你们俩从今天开始结拜为兄弟,以后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互相劝谏。” 然后皇帝把金酒倒在杯子里,让两个人一起喝,算是结拜盟誓。那时候裕宗还是太子,皇帝又对忽鲁火孙说:“如果太子要惩罚你,你让谁来劝谏你呢?”于是又让东宫的官员庆山奴也一起喝了金酒。没多久,忽鲁火孙就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还兼管太医院的事务,皇帝还赏赐了他两套绣着日月龙凤的华丽衣服。每当有外国使臣来朝,皇帝总是让他去跟使臣谈话,他说话条理清晰,辩才无碍,没有一个使臣不被他的才华折服。后来他又被改任为太医院的尚医太监。皇帝还曾经让画师给他画像,然后把画像赏赐给他。 之后他又升任正议大夫,继续兼管太医院的事务。
有一次,有人偷了大安阁供奉神灵的祭品钱财,要杀了他,大臣们都没敢说话,只有忽鲁火孙一个人站出来劝谏说:“尊敬神灵是好事,但是因为这件事就处死人,恐怕神灵也不会接受祭祀啊。” 皇帝听了他的话,就下令释放了那个人。忽鲁火孙和丞相安童关系很好,在国政方面有很多建议和帮助,但是桑哥嫉妒他们,多次在皇帝面前说他们的坏话,皇帝却不相信。后来桑哥倒台了,被关押在左掖门,皇帝让忽鲁火孙去吐他一脸唾沫,忽鲁火孙不肯,皇帝称赞他仁厚,赏赐给他一条白玉带,并且对他说:“你为人清廉正直,就像这块白玉一样,所以才赏赐给你。” 成宗皇帝即位后,忽鲁火孙被提升为中书右丞,兼任太常卿,他极力推辞,最后皇帝就让他以中书右丞的身份代理太常卿的事务。不久后,他又被调任陕西行中书省右丞。当时关中地区发生了饥荒,有人建议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是他的同僚们认为没有得到朝廷的命令不能擅自行动,忽鲁火孙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现在他们都饿成这样了,如果等朝廷下令,那就来不及了。擅自开仓放粮的罪责,我一个人承担,不会连累各位。”于是他就下令大规模地发放粮食,没过几天,朝廷的命令也下来了。第二年又发生了旱灾,他在终南山祈祷,结果就下雨了,那一年丰收,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来供奉他。
忽鲁火孙这个人啊,啥正经营生都不干,田地房子都是皇上赏赐的。他脚有毛病,走不动路。仁宗皇帝觉得他毕竟是前朝的老臣子,就特别下令给他安排个小轿子,让他进宫来聊聊以前的事儿。
后来,他的腿脚越来越不行了,连出门都不方便了。每当国家有什么大事,皇上就派贴身侍卫到他家去请教他。皇上还特别授予他荣禄大夫、大司徒的官职,让他终身享有俸禄。死后,皇上又追赠他“推忠守正佐理功臣、光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这些头衔,还追封他为赵国公,谥号僖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