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掞,字伯充,是河内人。他家祖上七代前的吕公绪,跟宋朝丞相吕公著是堂兄弟。他爷爷吕庭,金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离开了家乡。他爸爸吕佑,后来归顺了朝廷,一开始当兵,后来调来调去,最后到了关中,就在那儿安家了。
廉希宪在京兆当宣抚使的时候,聘请许衡先生教书育人,吕掞就跟许衡先生学习。后来许衡当了国子祭酒,还推荐吕掞当他的伴读,协助他教导学生,吕掞在这方面出了不少力。至元十三年,吕掞被提升为陕西道按察司知事。还没等他上任,就听说宋朝降将说襄阳、汉阳刚投降不久,民心还不稳定。有个叫吕子开的人,以前是襄阳制置司的参谋官,现在退居鄂州,他很了解宋朝的情况,应该把他征召来用。朝廷正想派人去请他,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有人说吕子开以前的名字叫吕伟,金朝乱的时候去了宋朝,改名叫吕文蔚,字子开,他是吕掞的堂叔,应该派吕掞去。当时江淮地区的军队还没完全平定,吕掞听说后,就主动请缨前往。吕子开进京后,提出了安抚襄阳、汉阳的策略,朝廷封他为翰林直学士,但他没接受。至元十四年,吕掞被任命为四川行枢密院都事。当时宋朝的制置使张珏守着重庆,安抚使王立守着合州,朝廷命令枢密院派兵去攻打他们。李德辉在成都处理西院的事务,抓到了王立派来的侦察兵张郃等人,想把他们杀了。吕掞说:“他们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因为以前抗命不遵,现在城池投降了,他们怕被杀。现在应该释放张郃等人,让他们回去劝说王立投降。”没过多久,王立果然派张郃等人带着蜡书到了成都,李德辉请求跟东院一起接受王立的投降。
后来王立没按时来,李德辉擅自做主,任命王立继续当安抚使,管理合州,还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禁止抢劫掠夺。泸州、叙州、崇庆府、播州、夔州、万州等地听说后,都相继来进贡。巴蜀地区的百姓感激吕掞和李德辉的恩德,还一起为他们立了祠堂。东院因为自己没立功,就诬陷李德辉越境邀功,把王立关进了长安监狱,准备杀了他。吕掞正好因为公事来到京城,就去找许衡先生求情。许衡先生又去跟留守贺仁杰说情,贺仁杰就上奏朝廷释放了王立,还赐给他金虎符,让他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吕掞因为平定四川有功,朝廷也赏赐给他金织衣、弓箭、马鞍、白银,还提升他为奉训大夫、四川行省左右司郎中。至元十九年,他被调任同知顺庆路总管府事,因为生病辞官。至元二十年,朝廷征召他担任国子司业,但他因为守孝没去。至元三十年,他被任命为华州知州,他大力发展农业,兴办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离任的时候,百姓都争着挽留他。
大德年间,河东和关陇地区发生了地震,震了好几个月都没停。我跟集贤学士萧渼一起,各自写了好几千字的文章探讨地震的原因,还给朝廷写信,提出救灾和避免灾害的办法。
仁宗皇帝登基后,召我当了翰林侍读学士。当时正讨论科举考试制度,我说:“科举考试应该注重经学修养和品德操行,踏实肯干,不要华而不实。这样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太平盛世。”没多久我就退休了。
延祐元年,朝廷派人用驿站快马把我送回了关中老家。那年十二月,我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朝廷追赠我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追封东平郡公,谥号文穆。
我有三个儿子:杲、果、桢,他们都做了官。我的孙子鲁,当上了济宁路总管。
我的朋友谭资荣,字茂卿,是德兴怀来(今河北怀来)人。他为人厚道,话不多,但挺喜欢读书,在金朝做过县令。己卯年(公元1239年),河朔地区回归大元版图,资荣带领大家归顺朝廷。元朝的主帅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当天就用金符委任他为元帅左都监,让他继续当他的县令。后来他跟着军队出征,因为立功被赏赐了金虎符,升任行元帅府事,又让他的弟弟资用代替他担任元帅左监军。壬辰年(公元1242年),资荣跟随军队攻打汴梁,立下了战功。之后,他让弟弟资用代替自己,就退下来种田读书,安享晚年了,那时他才四十岁。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澄,一个叫山阜。
张澄这个人啊,从小就爱读书,还学习了国语,后来当了县令,做了不少好事。元世祖还是皇子的时候,张澄就见过他,世祖觉得他稳重可靠,就让他留在藩府里做事,还专门称呼他的官职而不直呼其名,甚至让他的弟弟张山阜代替他做县令。要是朝廷派大臣出使,那肯定也要带上张澄。中统元年,朝廷还专门下诏书表扬他,任命他为怀孟路总管。第二年,他进京朝见,皇帝还赏赐了他金符。四年后,又换成了虎符。他当官的时候,审理案件非常迅速果断,还教导老百姓努力耕种,重视农业生产。后来他又升任彰德同知,接着又当上了河南路总管,还兼任府尹。第二年,他父亲去世了,他回家奔丧。朝廷的中书省却不让他守孝完,就奏请让他复职。之后,他又当了司农少卿,后来又升任陕西四川提刑按察使。一年多后,西南的夷族罗罗斯归顺了朝廷,皇帝觉得张澄文武双全,可以去安抚新归顺的国家,就让他当了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到了那里,他对夷族人说:“大元朝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管远近,特地派我来当大帅,是为了安抚招怀你们,抵御外敌入侵,可不是为了向你们索取财物!”夷族人听了都很高兴。没多久,张澄就因病去世了。
他的儿子张克修,在元裕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在他身边侍奉,后来被派去江南湖北、河北河南、陕西汉中三道担任提刑按察使。张澄还有三个孙子:张忠、张质、张文。
王恽,字仲谋,是卫州汲县人。他曾祖是王经,祖父是王宇,在金朝做官,官职是敦武校尉。他父亲王天铎,在金朝正大年间,因为精通律学而被选中,做到户部主事。王恽很有才能,为人正直,喜欢学习,擅长写作,和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史天泽带兵攻打南宋,路过卫州的时候,还特意以宾客之礼接待了他。中统元年,左丞姚枢到东平宣抚,就聘请王恽当详议官。当时朝廷各部门刚建立,命令各路推荐一个精通理财的儒吏,王恽就被选到了京城,他上书论述当时的政事,和渤海人周正一起被提升为中书省详定官。第二年春天,他又升任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不久又兼任中书省左右司都事。他治理钱粮,选拔人才,议定典礼,考订制度,样样都很擅长,他的同僚们都很佩服他。
元至元五年,皇上建立了御史台,我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第一个上任。我秉公办事,敢于直言,上奏弹劾的章奏多达一百五十多篇。当时主管水利的刘晸跟权贵们关系密切,权力很大,而且贪污了四十多万石官粮。我揭露了他的罪行,把他的贪污受贿行为抖搂了出来,那些权贵们都对我恨得牙痒痒的。我还说:“刘晸监修太庙工程完工后,皇上特别赏赐了他官职,可才几年时间,太庙的梁柱就腐朽了,这可是对先祖大不敬的事,应该依法处置他!” 结果,刘晸竟然忧惧而死。
我的任期满了,陈天祐和雷膺两位大人向朝廷推荐了我。至元九年,我被授予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的职务。早些时候,绛州太平县有个叫陈某的人杀了自己的哥哥,然后花钱贿赂官府,想把事情压下去。结果牵连甚广,被抓的人有三百多,五年都没审理完。朝廷让我去审理这个案子,我审讯了一次就查清了真相,把所有被捕的人都放了。那段时间绛州一直干旱,就在我审理完这个案子后的一个晚上,突然下了一场大雨。
至元十三年,奉命去河南主持儒士考试。十四年,我被任命为翰林待制,又升任朝列大夫、河南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后来改任其他道,之后又调任燕南河北道,巡视各郡县,罢免了很多贪污的官员。至元十八年,我被任命为中议大夫、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但我没有赴任。
裕宗太子在东宫的时候,我进献了一本书叫《承华事略》,这本书分了二十个章节,分别是:广孝、立爱、端本、进学、择术、谨习、听政、达聪、抚军、崇儒、亲贤、去邪、纳诲、几谏、从谏、推恩、尚俭、戒逸、知贤、审官。裕宗太子看了这本书,看到汉成帝不废驰道,唐肃宗改穿绛纱为朱明服的记载,非常高兴,说:“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情,我也会这么做的。” 他还看到书中记载邢峙阻止齐太子吃邪蒿的故事,就问侍臣:“仅仅是菜的名字,就能邪化人吗?”詹事丞张九思回答说:“正臣防微杜渐,这是理所当然的。”太子很认同他的说法,赏赐他酒以示安慰。太子还让皇孙们都传阅这本书,称赞这本书很有益处。
十九年春天,我升任山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当了一年的官,因为生病就回老家了。
二十二年春天,朝廷又召我回京担任左司郎中。当时右丞卢世荣靠着搜刮民脂民膏才得到提拔,朝廷多次催促他上任,但他就是不去。有人问他原因,我说:“能力小却承担大的责任,剥削百姓来满足私欲,我还没听说过能善终的。离得远远的我都怕受到牵连,更何况是和他接近呢!”后来卢世荣果然失败了,大家都佩服我的远见卓识。
二十六年,我被任命为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我罢免了数十个贪污枉法的官员;审查那些被冤枉关押的囚犯,为他们洗清冤屈,放他们回家;我还禁止戍边的士兵住在老百姓家里,并为他们建造营房居住。我一直认为治理的关键在于选拔人才,于是向朝廷上奏说:“福建管辖的郡县有五十多个,连绵的山脉,靠近大海,是真正的边疆重地。但是百姓的民风轻浮善变,自从平定叛乱以来,官员贪婪残暴,所以山贼经常聚集起来,愚昧的百姓也跟着他们,抢劫村庄,官兵去讨伐,又进一步践踏百姓,这根本不是朝廷一心为民的本意啊!现在虽然不能一个个地挑选郡县长官,但是行省的官员,比如平章、左丞等职位还空缺着,应该特别挑选那些名望很高、深受皇上信任、文治可以安抚百姓、武力可以抵御外敌的人来担任,让他们稳定局面,这样才能指望福建安定下来。”
那时候行省正在讨伐大贼钟明亮,却一直没有战果,我又上书陈述利害关系说:“福建归附的百姓几百万户,黄华起义的时候,十户人家就死了四五户。现在这个大贼比黄华更凶残,怎么能用普通的盗贼来看待他呢?况且他的地盘有山川险阻,东打西跑,神出鬼没,招降不行,攻打也打不赢,应该挑选精兵强将,下达明确的命令,专门委派一位重臣统领,用计策来讨伐他,让他精疲力尽,这样才能把他拿下。”
话说这位老先生,二十八岁那年,被朝廷召到京城去了。第二年春天,他在柳林行宫见到了皇帝,然后就递上了一万多字的奏章,把当时政府的各种问题都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之后,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官职是嘉议大夫。
等到成宗皇帝登基了,他又献上了一部十五篇的《守成书鉴》,里面说的那些道理,全都是从经典里引出来的。元贞元年,他的官职又升了,成了通议大夫,还兼任知制诰和同修国史,皇帝还让他负责编纂《世祖实录》,顺便他还编了一部六卷本的《圣训》献给皇帝。大德元年,他又升了官,成了中奉大夫。两年后,皇帝还赏了他一万贯钱呢!
后来他想退休,皇帝不同意。过了五年,他又再次上书请求退休,这次皇帝终于同意了,还把他的儿子安排到卫州当了个推官,方便他养老,同时还把他的孙子安排到秘书省当了个郎中。大德八年六月,这位老先生去世了。朝廷追赠他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的官职,追封他为太原郡公,谥号文定。他一生写了很多书,像什么《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承华事略》《中堂事记》《乌台笔补》《玉堂嘉话》,还有各种诗文,加起来一共有一百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