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阵仗可真大!乐正和他的三个副手,穿着舒舒服服的幞头,紫色的罗绸官服,乌黑色的角带,拿着木板(笏),脚蹬皂靴。
再看,还有两个打着灯笼的,衣服跟前面那几位一样,就是没拿木板。乐师两位,穿的是红色的衣服,帽子和木板跟乐正他们一样。负责搬运乐谱的两位,穿的是绿色的衣服,帽子和木板也一样。跳舞的两位,戴着舒坦的幞头,黄色的罗绸绣着抹额,紫色的衣服,金铜做的荔枝形状的腰带,脚蹬皂靴,手里各拿着一根仪仗(这仪仗是用象牙做的)。
负责拿着旌旗的两位,戴着平冕冠,前后各有九条垂下来的饰带,五组编织在一起,穿着青绿色的鸾袍,黄色的绫带,黄色的绢裤,白色的绢袜,红色的皮革鞋子。(平冕和鸾袍都是仿照金朝的样式做的,只是冕冠上的垂带数量不一样,具体情况可以参考至元二年博士们的讨论记录。)
拿着大纛旗的两位,戴着青色的罗巾,其他的穿着打扮跟拿着旌旗的那些人一样。乐工们戴着介帻冠,穿着青绿色的罗绸鸾袍,黄色的绫带,皂靴。(这帽子是用皮革做的,涂了黑油,像熊耳朵一样,也是仿照金朝样式做的。)唱歌的那些人,衣服跟乐工们一样。
负责拿着指挥旗的,衣服跟前面那些人一样,只是多戴了一顶平巾帻。(这帽子看起来像个金笼子,是用皮革做的。)跳舞的人,穿着青绿色的罗绸义花鸾袍,边缘用黑色的绫子镶边,戴着平冕冠。(这帽子前后都有垂带,青白两色的硝石珠子相互间隔着。)最后,还有二十个负责拿东西的人,衣服跟乐工们一样,戴着绿色的油母追冠(是用皮革做的,也叫武弁冠),头上还加了一块红色的抹额。
公元1265年闰五月,大乐署(相当于管音乐的部门)说,他们部门里负责歌舞的官员和乐工,需要很多衣服、帽子、鞋子之类的,请求朝廷批准制作。太常寺(掌管祭祀礼乐的机构)下面的博士们商量好了:乐正(乐队领导)和副手四个人、乐师两个人、打灯的两个人、搬乐谱的两个人,都穿紫罗袍,戴黑色纱做的幞头(一种帽子),鞋子是黑色的靴子,腰带是红色的皮带,手里拿着木板(笏)。领舞的四个高个子,也穿紫罗袍,戴黑色纱做的幞头,头上戴着绣着南花图案的黄色抹额,系金铜腰带,穿黑靴子。乐工一共246人,穿红色绣着义花和鸾鸟图案的袍子,衣领是黄色的,戴介帻冠(一种帽子),系紫罗带,再系一条全黄色的罗带,穿黄色夹裤,白袜子,红鞋子。
(这里插一段金朝的旧例,根据金朝太常寺官员张珍写的《叠代世范》记载:金朝的舞者穿黑色衣服,都是四层衣料做的,衣领是黄色的,左右两边垂下来,系着黄色的绫带,衣服是用绸子做的,胸前、背后、两肩、前后各有一块彩色布料,上面绣着两只鸾鸟盘旋飞舞的样子。戴的是平冕(一种帽子),帽子上有天板、口圈,天门纳言(一种官职)的帽子用紫绢做里子,铜条包边,前后各有五根垂下来的旒(流苏),用青白硝石珠子间隔穿缀。《大备集》里也记载,两个舞者穿黑色绣着义花和鸾鸟图案的衣服,衣领是紫色的,系黄绫带,穿红鞋子,戴平冕。帽子上有口圈,也有天门纳言系带,口圈高约一尺,天板长二尺,宽一尺,前面略高后面略低,里外都用紫绢糊裱,铜条镶边,没有旒。)负责拿乐器的人二十个,穿红色绣着义花和鸾鸟图案的袍子,衣领是黄色的,戴绿色的油革帽子,系黄罗带,穿黄色夹裤,白袜子,红鞋子。负责举旗帜的人四个,穿青色绣着义花和鸾鸟图案的袍子,衣领是紫色的,戴两种帽子:两个戴平冕冠,两个戴青色包巾,系黄罗带,穿黄色夹裤,白袜子,红鞋子。
七月,中书省(相当于政府部门)和吏部(管人事)批准了太常寺博士们的方案,下令有关部门开始制作服装。到了第三年九月,衣服做好了,红色绣鸾鸟的袍子267件,青色绣鸾鸟的袍子132件,黄色夹裤152条,紫罗袍14件,黄色绫带397条,介帻冠244顶,平冕冠130顶,簪子若干,木板16块,幞头14个,平巾帻2个,绿色油革帽子20顶,铜腰带4条,皮带10条,黑靴子260双,红鞋子150双。
孔庙的乐工,黑漆帽子三十五顶,绿色的丝绸绣花袍子三十五件,黑色的靴子三十五双,黄色的绢布袋子三十五只,黄色的绢布包裹三十五件。
这都是大乐署的家伙事儿,数量可不少呢! 想想看,三十五顶帽子,三十五件袍子,三十五双靴子,还有三十五只布袋和三十五件包裹,得多少人才能用得上啊? 这得是多大的一个乐队啊! 估计每次祭祀孔子的仪式,都得浩浩荡荡的,场面一定非常壮观。 这得多少人才能用得上啊? 保管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大乐职掌,这可是个重要的职位啊! 掌管着这么多的乐器和服饰,责任重大,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 得有经验,有能力,还要细心谨慎,才能把这些东西都管理得井井有条。 想想看,要是少了哪一样东西,祭祀仪式可就耽误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所以说,这个“大乐职掌”的官儿,可不能随便当。
大乐署啊,有个正职领导,叫乐令,还有一个副职,叫乐丞,主要负责郊祀和宗庙祭祀的音乐。所有祭祀音乐,郊祀和宗庙祭祀都用宫县,需要四百六十一名乐工;社稷祭祀则用登歌,需要五十一名乐工;这两个祭祀加起来一共需要三百六十二名乐工,另外还有五十名替补的。祭祀前一个月,就要召集乐工们排练音乐和舞蹈。祭祀前一天晚上,乐器要放在庭院里过夜。东西两边各摆放十二个编钟,按照十二个时辰的位置摆放。编钟在左边,编磬在右边。黄钟的钟放在子位,也就是通街的西边;蕤宾的钟放在午位,也就是通街的东边。每个时辰三个乐段,叫做一肆,十二个时辰一共三十六个乐段。四个角落里都竖立着乐器架,左边是柷,右边是敔,放在乐器架的北边。唱歌的乐工排在后面,一共三十二人,面对面坐着。然后是巢笙、箫、竽、籥、篪、埙,最后是长笛。瑟在柷敔东西两边,走在队伍前面。路鼓和路鼗紧随其后,郊祀的时候用雷鼓和雷鼗。闰余匏放在箫的东边,七星匏放在西边,九曜匏排在后面。一弦琴放在路鼓的东边和西边,东边一个,西边两个。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依次排列。晋鼓一个,放在乐器架的东南角,用来调节节奏。所有坐着的乐工,高一点的用木凳,低一点的铺上毡子。在横街南边稍偏东的地方立起四个标志。舞蹈的队伍在乐器架的北边。文舞的乐工左边拿着籥,右边拿着翟;武舞的乐工左边拿着干,右边拿着戚;文武乐工一共六十四人。祭祀当天,乐工们要先进去就位。两个舞师,两个执纛的人,带领文舞队伍站在标志的南边。武舞和负责乐器的乐工,则在宫县的两边等候。乐器有:鼗两个,双铎两个,单铎两个,铙两个,錞两个(两个錞需要六个人操作),钲两个,相鼓两个,雅鼓两个,一共二十个乐器。文舞退下后,两个舞师和两个执旌的人,带领武舞队伍入场,站到文舞原来的位置,文舞队伍则回到乐器架旁边。
在殿前的廊柱下,还设有登歌的乐队。(殿前的台阶旁,摆放着两个乐床,乐工们坐在上面。)有搏拊两个,歌工六个,柷一个,敔一个,都在门内,面对面坐着。一个钟的乐段,在廊柱的东边。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五个,排在后面。两个瑟在琴的东边,笛子、籥、篪在琴的南边,巢笙和和笙各两个,排在后面。埙一个,在笛子的南边。闰余匏和排箫各一个,排在后面,都朝西。一个磬的乐段,在廊柱的西边。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五个,排在后面。埙一个,在笛子的南边。七星匏、九曜匏、排箫各一个,排在后面,都朝东。宗庙祭祀的音乐一共九成,舞蹈九变。黄钟宫调,三成,三变。大吕角调,二成,二变。太簇徵调,二成,二变。应钟羽调,二成,二变。圜丘祭祀的音乐六成,舞蹈六变。夹钟宫调,三成,三变。黄钟角调,一成,一变。太簇徵调,一成,一变。姑洗羽调,一成,一变。社稷祭祀的音乐八成:林钟宫调二成,太簇角调二成,姑洗徵调二成,南吕羽调二成。凡是宗庙祭祀,乐令站在殿前廊柱的东边,朝西站着;乐丞站在乐器架北边,通街东边,朝西站着;以保证乐舞的庄严肃穆。
说白了,协律郎就是负责乐律的两个官员,他们的工作是把乐律和阴阳协调起来。阳律有六个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分别对应寅、辰、午、申、戌这几个地支。阴律也有六个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分别对应丑、卯、巳、未、酉、亥这几个地支。 然后呢,还要加上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这七个音,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演奏出来。 计算乐律的管子,一共九根,九九八十一,这是宫音;再把八十一除以三再减一,得五十四,这是徵音;八十一乘以四分之三加八十一的四分之一,得七十二,这是商音;以此类推,就能算出羽音四十八和角音六十四。比如,黄钟是宫音,那林钟就是徵音,太簇是商音,南吕是羽音,姑洗是角音,应钟是变宫音,蕤宾是变徵音。这样就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它们互相之间可以作为宫音,一共能组成八十四种调式。
大型祭祀的时候,他们都得穿正式的礼服。一个人站在大殿柱子西边,面朝东;另一个人站在县衙北边通往街道的西边,也面朝东,负责指挥乐队。 殿上的人主要负责唱歌,殿下的人主要负责乐器伴奏。演奏的时候,他们要跪下,低头伏地,举起指挥棒开始演奏,乐工则敲击鼓和柷;乐曲结束的时候,放下指挥棒,乐工敲击敔,表示乐曲结束。现在指挥棒由其他人拿着了,协律郎只需要行礼就行了。
乐正有两个正职官员,还有两个副职官员,他们负责乐舞的训练、乐器的保管和乐队位置的安排。祭祀的时候,有两个乐正站在殿内,另外两个站在县衙之间,负责指挥乐队。殿内的人负责观察献祭的人献祭时乐队的演奏和停止,用笏板指挥照烛,照烛的起落来指挥殿下乐队。如果要开始唱歌,就用笏板指挥柷和敔。县衙之间的人则负责观察殿上的照烛。等开始初献的时候,照烛一动作,他们也用笏板指挥柷和敔。
乐师一人,运谱一人,他们负责教乐工演奏。祭祀的时候,他们站在县衙之间,面向北方,相对而立。
四个舞者,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根棍子,(这棍子,就是古代仪仗用的牙仗。)还有两个人举着军旗,两个人举着旌旗,祭祀的时候,他们会在前面举着这些东西跳舞。
舞者们先从南边的标志(假设是祭坛的标志)走到第一个标志,这算作一个完整的舞步,然后就变换队形了;接着从第二个标志走到第三个标志,这算作第二个完整的舞步;再从第三个标志走到北边的第四个标志,这算作第三个完整的舞步;然后舞者们都转身,面向北边标志的北侧,再从第一个标志走到第二个标志,这算作第四个完整的舞步;接着从第二个标志走到第三个标志,这算作第五个完整的舞步;再从第三个标志走到南边的第一个标志,这算作第六个完整的舞步;如果要跳八个舞步的话,他们会再次从南边走到第二个标志,这算作第七个完整的舞步;然后从第二个标志走到第三个标志,这算作第八个完整的舞步;如果要跳九个舞步的话,他们会再次从第三个标志走到北边的第一个标志,这就算作第九个完整的舞步。
负责指挥乐队的一个人,是从协律郎中选出来的,他拿着指挥棒,随着音乐的节奏挥舞着指挥。
好家伙,这描述的场面真热闹!两个人拿着灯笼,负责控制音乐的节奏。音乐一响起来,他们就举着灯笼;音乐一停,他们就把灯笼放下。其中一个人站在大殿门口东边,盯着殿里那些官员行礼,用灯笼指挥一下,给旁边的人个信号。另一个人站在大殿中间,等着第三次献祭的人入场,然后在左边领着走。(第一次献祭的时候,大家都得有人领着,后面两次就不用了。)大殿里的礼仪,他们就用灯笼指挥着,告诉大家该做什么。第一次献祭的人要去洗手的时候,他们就把灯笼放下,音乐停了也一样。等第一次献祭的人开始行动,宫廷和县里的乐队就开始演奏,他去洗手,洗完酒器后,音乐就停了。他走到台阶上,登歌乐响起来,他从东边的台阶上去,到殿门口,音乐停了,他就站在台阶旁边等着。
早饭结束之后,第一次献祭的人出殿,登歌乐响起来,到祭品摆放的地方,音乐停了。司徒带着祭品走到横街,转身朝北,宫廷和县里的乐队就开始演奏,司徒把祭品送到各个房间祭拜完毕,音乐停了。接下来是敬酒,第一次献祭的人去洗手,宫廷和县里的乐队就开始演奏,他去洗酒器,洗完之后,音乐停了。他拿出笏板,登歌乐响起来,从东边的台阶上去,到殿门口,音乐停了。第一次献祭的人走到酒尊那里,敬酒完毕,宫廷和县里的乐队就开始演奏,他走到神位前,祭酒完毕,行礼、起身、念祝词,音乐停了。祝词念完,音乐响起来,再次行礼,音乐停了。然后依次去每个房间,音乐的起停都和刚才一样。每个房间都演奏本房间的乐曲,所有献祭都完成后,回到殿门口,登歌乐响起来,从东边的台阶下来,到祭品摆放的地方,音乐停了。文舞退下,武舞上场,宫廷和县里的乐队就开始演奏,舞者站好位置,音乐停了。第二次献祭行礼,没有节奏的音乐伴奏,走到酒尊那里,敬酒完毕,拿出笏板,宫廷和县里的乐队就开始演奏,走到神位前,献祭完毕,音乐停了。然后依次去每个房间,音乐的起停都和刚才一样。全部结束后,回到祭品摆放的地方,就没有音乐了。
最后一次献祭,音乐响起来,和第二次献祭一样,从辅助献祭开始,上殿,祭奠马匹,到神位前,蒙古巫祝致词完毕,宫廷和县里的乐队就开始演奏,演奏的曲子跟司徒献祭时一样,礼仪结束,音乐停了。出殿,登歌乐响起来,大家回到各自的位置,音乐停了。太祝撤下祭品,登歌乐响起来,撤完之后,音乐停了。行礼赞拜,所有官员都行两次礼,送神,宫廷和县里的乐队就开始演奏,演奏一曲就停了。
宴乐之器里头,首先是兴隆笙。这笙是用楠木做的,形状像个夹屏,上面尖尖的,下面平平的,上面还用金丝雕刻着枇杷、宝相花、孔雀、竹子和云彩的图案。笙的两边竖着木板,大概占了笙背后三分之一的位置,中间是空的,就像笙的匏(páo)一样。上面竖着九十根紫竹管,管子的顶端塞着木莲花苞。柜子的外面还有十五个小木橛(jué),上面竖着十五根小管,管子的顶端塞着铜做的杏叶。笙下面有个底座,雕刻着狮子和象围绕着它。底座上柜子前面立着一块木板,雕刻得跟后面的板子一样,板子中间有两个皮制的出风口。演奏的时候,会在底座前面放个小架子,把风囊系在出风口上,风囊的表面像琵琶一样,漆成朱红色,上面画着各种花,还有个把手。一个人按着小管,一个人鼓着风囊,簧片就会跟着调子响起来。这兴隆笙是元朝中统年间,回回国进贡的。它用竹子做簧片,虽然有声音,但是没有音律。后来玉宸乐院的判官郑秀研究了音律,区分了音的高低,对兴隆笙进行了改进,才有了现在的样式。在宫殿里演奏的时候,笙的盾头两边各立着一只木雕孔雀,还装饰着真孔雀的羽毛,里面装有机关。演奏的时候需要三个人,一个人鼓风囊,一个人按音律,一个人操作机关,这样孔雀就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殿庭笙一共有十个,是元朝延祐年间新做的,这个就不带孔雀了。
琵琶是用木头做的,琴头弯曲,琴颈细长,有四个弦轴,琴颈上有品位,面板宽大,有四根弦,面板上装饰着各种花纹。
筝呢,跟瑟差不多,两头微微下垂,有柱子,十三根弦。
火不思,形状像琵琶,但是琴颈是直的,没有品位,有小小的凹槽,肚子圆圆的像个半瓶酒壶,面板是皮做的,四根弦,皮绷在一根孤零零的柱子上。
胡琴,形状跟火不思差不多,但是琴颈是卷起来的,琴头雕成龙头的形状,只有两根弦,用弓来拉奏,弓弦是用马尾做的。
方响是用铁做的,一共有十六块,挂在一个磬架上,还有两个小角槌。宫廷里用的方响,底下装个带小交叉腿的几案,上面还罩着黄色的罗绸金线衣。
龙笛,形状像笛子,有七个孔,横着吹,笛子的管头上雕刻着龙头的形状,龙嘴里衔着同心结带子。
头管是用竹子做的管子,管头用芦苇叶卷起来做成,有七个孔。
笙是用匏做底座的,上面排列着管子,一共有十三根管子,簧片跟兴隆笙一样。
箜篌是用木头做的,肚子宽大,肚子下面装横木,有二十四根弦轴,柱头和琴头都雕刻成凤喙的形状。
云璈是用铜做的,一共十三面小锣,都装在一个木架子上,下面有个长柄,左手拿着,右手用小槌敲。
箫,做起来像笛子,有五个孔。
戏竹,做起来像竹帘子那样,大概两尺多长,上面系着流苏香囊,拿着它左右摇摆,表示音乐结束了。
鼓,是用木头做成鼓框,蒙上皮革,刷上红色的漆,画上各种花纹,鼓面上还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有两根长长的鼓槌。如果是在朝廷里演奏,就会用一个大木架子,击鼓的人还会坐在高高的座位上。
杖鼓,是用木头做成鼓框,鼓身比较细,蒙上皮革,上面装饰着五彩的绣带,右手用鼓槌击打,左手用手拍打。
札鼓,跟杖鼓差不多,只是比较小,左手拿着,右手击打。
和鼓,跟大鼓差不多,只是比较小,左手拿着,右手击打。
闉,做起来像筝,但是只有七根弦,有琴柱,用竹片拨动。
羌笛,做起来像笛子,但是比较长,有三个孔。
拍板,是用木头做的两块板子,用绳子连接在一起。
水盏,是用铜做的,一共有十二个,用铁筷子敲击。
乐队,就是这些乐器组合在一起演奏的。
元旦的表演开始了!首先是乐音王队的出场,队伍最前面是两位乐队指挥,戴着华丽的帽子,穿着紫袍,系着金腰带,手里拿着笏板,威风凛凛。后面跟着两位拿着戏竹的,穿着打扮和指挥一样。接下来是八位乐师,戴着装饰华丽的帽子,穿着紫色的窄袖衫,系着铜质腰带。他们演奏的乐器有龙笛三支,杖鼓三面,还有金鞚小鼓一面和一块板,奏响了喜庆的《万年欢》乐曲。他们从东边的台阶走上来,走到皇上面前,然后依次转向西边,再转到南边,最后面向北站好。(后面的队伍都按照同样的方式入场。)
接下来是第二队,十位妇女,戴着漂亮的帽子,穿着紫袍,随着音乐走上前,然后分列在皇上左右两侧站好。之后是一位穿着唐朝样式帽子,黄袍的女子,走到前面面向北站定。音乐停了,她念完祝词,音乐又响起来,演奏的是《长春柳》曲子。第三队是三个男子,戴着红色的假发和青色的面具,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还有一个戴着唐朝帽子,穿着绿色镶边的袍子,系着角带的男子,他们边跳舞边走进来,站在第一队的右边。第四队是一个戴着孔雀明王面具,穿着金甲,拿着叉子的男子,还有两个戴着毗沙神面具,穿着红袍,拿着斧头的随从。
第五队是五个戴着五梁冠,戴着龙王面具,穿着绣花长袍,拿着圭的男子,他们和前面的队伍一起进来,面向北站好。第六队是五个扮演飞天夜叉的男子,他们边跳舞边入场。第七队是八位乐师,戴着霸王冠,青色的面具,穿着锦绣衣服,演奏的乐器有龙笛三支,觱栗三支,杖鼓两面,他们与前面的乐队一起演奏《吉利牙》乐曲。第八队是二十位妇女,戴着华丽的帽子,穿着销金绿衣,手里拿着牡丹花,她们边舞边唱,和乐队演奏的曲子配合得很好,走到皇上面前,面向北站好,分成九排,每排四人,曲子结束后,她们再次起舞,与后面的队伍一起表演。第九队是二十位妇女,戴着金梳翠花钿,穿着绣花衣服,拿着花鞚稍子鼓,边舞边唱,与前面的队伍配合。第十队是八位妇女,梳着花髻,穿着销金桃红衣,摇着日月金鞚稍子鼓,边舞边唱,和前面一样。之后是五个扮演五方菩萨的男子,他们摇着日月鼓。然后是一个扮演乐音王菩萨的男子,他拿着花鞚稍子鼓,大家一起演奏一曲,音乐停了。最后是三位妇女,她们演唱了《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三首歌曲,念完口号后,边舞边唱,依次退场。
寿星队,是天寿节用的队伍。队伍最前面是乐队指挥和乐队,穿着华丽的礼服,演奏着喜庆的音乐。
接下来是第二队,十个穿着唐朝样式的头巾,紫色的销金衣服,系着铜质腰带的妇女。然后是一个穿着平天冠,绣着鹤的氅衣(宽大的外套),方领曲裾的妇女,手里拿着圭(古代礼器),依次走到皇帝面前站定。音乐停止,她念完祝词后,音乐重新奏响,演奏《长春柳》这支曲子。
第三队是三个穿着特定服装的男子,他们边跳舞边演奏,也和乐队一起演奏。第四队是一个戴着金漆弁冠,穿着绯红色的袍子,系着涂金腰带,手里拿着笏板(古代官员的板子)的男子,后面跟着两个穿着锦帽绣衣的随从,他们拿着写着“福禄”的金字牌子。
第五队是一个戴着卷云冠,戴着青色面具,穿着绿色袍子,系着涂金腰带的男子,他手里拿着梅花、竹子、松树、椿树和石头,和前面的队伍一起前进,然后面向北方站立。第六队是五个扮成乌鸦,做出飞舞状的男子,他们站在前面队伍的左边,音乐停止。
第七队是十二个乐工,他们戴着云头冠,穿着销金的绯红色袍子,白色裙子,演奏着三支龙笛、三支觱篥、三面札鼓、一面和鼓和一面板,与前面的大乐队一起演奏《山荆子》和《妖神急》这两支曲子。第八队是二十个妇女,她们戴着凤翘冠,插着翠色的花钿,穿着宽袖衣服,披着云肩,系着霞绶,佩戴着玉佩,每个人都拿着宝盖,边舞边唱前面的曲子。
第九队是三十个妇女,她们戴着玉女冠,插着翠色的花钿,穿着黄色的销金宽袖衣服,披着云肩,系着霞绶,佩戴着玉佩,每个人都拿着棕毛日月扇,边舞边唱前面的曲子,和前面的队伍一起表演。第十队是八个穿着各种颜色衣服的妇女,她们身上披着槲叶,拿着鱼鼓和简子。还有八个男子,他们戴着束发冠,穿着金色的掩心甲,销金的绯红色袍子,手里拿着戟。队伍里还有龟和鹤的形象各一个。
接下来是五个戴着黑纱帽,穿着绣着鹤的氅衣,穿着朱红色鞋子,拄着龙头拐杖的男子,他们一起舞唱前面的一支曲子,音乐停止。最后是三个妇女,她们演唱《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这三支曲子,念完口号后,边舞边唱,依次退场。
好家伙,这阵仗,妥妥的皇家大典啊!首先出场的是礼乐队,领队的那些乐工个个穿着华丽的朝服,乐器奏响,气势恢宏,跟乐队指挥一起出场。
接下来是第二队,十个女的,戴着黑色漆面的帽子,穿着青色的素袍,衣服领子是方领,裙子是白色的,腰间系着带子,手里拿着玉圭。然后是一个女的,戴着九龙冠,穿着绣红的袍子,玉带束腰,走到皇帝面前站定,乐队停了,她念完祝词,乐队又开始演奏《长春柳》。
第三队是三个男的,穿着打扮跟乐队指挥一样,也跟着跳舞。第四队是三个男的,戴着卷云冠,穿着黄袍,系着金色的带子,手里拿着玉圭。第五队是五个男的,戴着三龙冠,穿着红袍,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把金斧头,跟前面的队伍一起走,然后面向北站好。
第六队是五个小孩,梳着三个髻,穿着素色的衣服,每个人手里拿着香花,边跳舞边走,音乐停了。第七队是八个乐工,戴着束发的帽子,穿着锦衣白袍,乐器有龙笛三支,觱栗三支,杖鼓两只,跟前面的大乐队一起演奏《新水令》和《水仙子》。
第八队,二十个女的,戴着笼巾,穿着紫袍,系着金带,手里拿着笏板,唱着《新水令》,跟乐队的演奏配合得天衣无缝。她们走到皇帝面前,分成四排,面向北,行礼,鞠躬,叩头,山呼万岁,然后又拜,再拜,完了之后,又跟着乐队唱了一段《水仙子》,接着又唱了《青山口》,跟后面的队伍一起唱。
第九队,二十个女的,戴着车髻冠,穿着销金的蓝色衣服,披着云肩,佩着绶带,拿着孔雀幢,边舞边唱,跟前面的队伍一起。第十队,八个女的,戴着翠花唐巾,穿着锦绣的衣服,拿着宝盖,也跟着前面唱的曲子舞。然后是八个男的,戴着凤翅兜牟,穿着金甲,拿着金戟。还有一个男的,戴着平天冠,穿着绣着鹤的袍子,拿着玉圭,跟他们一起跳舞唱歌,音乐停了。
最后是三个女的,唱了《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三首歌,念完口号之后,边舞边唱,依次退场。
首先,出场的是说法队的领队,乐队指挥和乐手们穿着华丽的礼服,伴随着雄壮的乐曲一起进场。 接下来是第二队,十个妇女戴着僧伽帽,穿着紫色的禅衣,系着黑色的腰带。然后是一个妇女,穿着锦缎袈裟,其他打扮和前面一样,手里拿着念珠,她们走到皇帝面前,朝北站定,音乐停止,念完致辞后,音乐又响起,演奏《长春柳》这支曲子。
第三队是三个男子,他们穿着特定的服装,载歌载舞,也和乐队一起演奏。第四队是一个男子,戴着隐士冠,穿着白色纱质的道袍,系着黑色的腰带,手里拿着拂尘;跟着他还有两个随从,戴着黄色的包巾,穿着锦绣衣服,拿着写着指令的旗子。第五队是五个男子,戴着金冠,穿着金甲和锦袍,拿着戟,和前面的队伍一起前进,然后朝北站定。第六队是五个男子,扮演金翅雕,边跳舞边进场,音乐随后停止。
第七队是十六个乐手,戴着五福冠,穿着锦绣衣服,演奏六支龙笛、六支觱栗和四面杖鼓,与前面的大乐队一起演奏《金字西番经》这支曲子。第八队是二十个妇女,戴着珠子菩萨冠,穿着金线绣黄色的衣服,戴着缨络和佩绶,拿着金色的浮屠白伞盖,边舞边唱前面的曲子,与乐声和谐统一,她们走到皇帝面前,分成五组,每组四人,曲子结束后,她们再次站好队形,与后面的队伍一起表演。第九队是二十个妇女,戴着金翠菩萨冠,穿着金线绣红色的衣服,拿着宝盖,边舞边唱,和前面的队伍一起表演。
第十队是八个妇女,戴着青螺髻冠,穿着白色金线绣的衣服,拿着金莲花。还有八个男子,穿着金甲,扮演八个金刚。此外,还有一个扮演文殊菩萨的,手里拿着如意;一个扮演普贤菩萨的,拿着西番莲花;还有一个扮演如来的。他们一起载歌载舞,演奏一曲后,音乐停止。最后是三个妇女,她们演唱了《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三支曲子,念完口号后,边舞边唱,依次退场。
其他的仪式,比如吉礼(郊祀、祭祀太庙、追谥),可以参考《祭祀志》;军礼,可以参考《兵志》;丧礼和服制,可以参考《刑法志》;水旱灾害的赈恤,可以参考《食货志》;宫廷内外仪仗和引导,可以参考《仪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