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先生,字叫耘夫,是山东大名府元城县人。从小就聪明好学,记忆力特别好,到了弱冠之年(二十岁),他就开始四处游学,学问进步很大。延祐五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济宁路单州的判官。
单州当时关押了很多犯人,苗先生就请求把他们放掉一部分。知州说:“犯人的数量已经上报了,上面还没回复,不能擅自放人啊!”苗先生说:“要是上面问起来,责任我一人承担!”知州这才勉强同意了。后来上面的人来检查,看完卷宗就走了。
那年闹饥荒,苗先生就向州府报告,但州府没啥办法。正好其他地方也闹饥荒,州府就派苗先生去户部求救。户部官员也不好办,苗先生就在中书省的大堂下跪着,拿出糠饼给官员看,说:“济宁老百姓大多就吃这个,更别说那些连这个都吃不上的人了,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不管呢!”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那些当官的这才醒悟过来,所有受灾的地区都得到了救济。
后来,有五百石陈旧的官粮,借给了老百姓,约定秋收后归还。到了秋天,州府催着要还粮,上面的人还要责怪知州。苗先生说:“这粮食是我担保借出去的,现在老百姓因为饥荒还不上,我愿意替他们还!”上面的人这才作罢。
单州的税粮,每年都要运到馆陶仓,单州到馆陶五百多里,老百姓担着扛着,非常辛苦,春天运都运不完。那年秋天,馆陶那边粮食大丰收,苗先生提前让老百姓去馆陶仓买粮,到了十月初,粮票都到齐了,省去了老百姓五分之一的力气。
我先在御史台当了个小官,后来调到山东廉访司当经历,之后又升任礼部主事,最后当上了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我上书给皇帝,建议加强军事力量以防万一,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优待功臣以振奋士气,重视官员选拔以保持廉洁,严格考核以抑制官场竞争,明确赏罚以杜绝贪污腐败,权衡利弊以获得民心,打击为害百姓的恶人以弘扬礼仪。这些建议都切中时弊,大家都认为很有道理。
天历年间,文宗皇帝下令在建康的潜邸修建佛寺,要求规模宏大,为此拆毁了七十多户民房,还让御史大夫负责这项工程。我上了一道奏章,说:“我听说,治理国家要顺应时节,对待臣子要讲究礼仪,自古以来,没有哪个国家不遵循这些道理而能兴盛太平的。陛下您在建业潜邸时,百姓为供给您而受苦,如今您当了皇帝,百姓都翘首以盼,希望您施恩于他们。现在您却占用农时修建佛寺,还拆毁民房,导致百姓家破人亡,这难道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吗?过去汉高祖起兵于丰沛,就先为当地恢复了两个县的经济,光武帝中兴于南阳,免除了三年的赋税。您现在既不做这些,反而大兴佛事,怎么能满足百姓的期望呢!再说,佛教以慈悲为怀,方便为教,现在您尊崇佛教却伤害百姓,这不是违背了佛教的方便之教吗?御史台的官员职责是纠察百官,维护朝廷的正气,现在却让御史大夫负责修建佛寺,这合适吗?”我的奏章上奏后,御史大夫果然被免去了督建佛寺的职务。
我回到京城继续担任监察御史。文宗皇帝去护国仁王寺游玩,在玉泉泛舟,我进谏说:“现在已经好几年没有丰收了,边疆也不安定,正是应该忧心忡忡,勤政修省的时候,哪有时间游玩,去冒险呢?”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建议,赏赐了我衣服和尊贵的称号,当天就回宫了。御史台想让我去淮东廉访司做事,上报了皇帝。皇帝说:“还是让他留在御史台吧,朕还想听听他的直言进谏呢!”后来因为父亲去世,我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我被任命为太禧宗禋院都事。
中书省命令我去视察河道,回来后我上奏说:“河口淤塞严重,如果现在不治理,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原的大患。”负责河道治理的官员却反对我的意见,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元朝至正初年,有人推荐苗衷去亳州做官。他到任后,首先修缮了学宫和州衙。当时有个别地主豪强霸占百姓的田地,有五十多位百姓向苗衷告状。苗衷调查后,严厉处理了这些豪强,他们都认罪伏法。苗衷说:“你们的罪过很严重,但是我看你们都有悔改之意。”于是就从轻处罚了他们。
元朝至元四年,苗衷升任左司都事。他在左司只干了十八天,就处理了数百件案件。后来因为家里有丧事,他请求离职。当时的宰相很惋惜他离开,还给了他很多慰问金。至正二年,苗衷再次被起用,担任户部郎中,不久又升任御史台都事。当时御史大夫想让自己的熟人担任言官,苗衷说:“这个人没有那个能力!”御史大夫很不高兴,拂袖而去。当天晚上,御史大夫又邀请苗衷到自己家里赔礼道歉,人们都称赞他们两人都很正直。后来,苗衷外放,担任山东廉访副使。
益都、淄川、莱州这些地方,古时候就出产黄金。朝廷设立了一个府和六个机构来管理金矿,百姓每年都要交纳开采的黄金给朝廷,这已经持续了六十年了。如果百姓得罪了官吏,官吏就会谎称他们在居住的地方发现了金矿,然后强行开采,直到挖到泉水才罢休。那些贪婪的官吏从中渔利,百姓却不敢吭声。苗衷上奏朝廷,建议废除这种制度。三年后,苗衷升任户部侍郎;四年后,他又从都水监升任刑部尚书。
先前,河南省的一个官员被盗贼杀害,牵连到五百多户人家。朝廷已经下令赦免主犯以外的人,其余的也要从轻发落。这时,宰相又想把所有牵连的人都处死。苗衷坚决反对。御史催促他赶紧处理案件,苗衷说:“已经下令大赦,现在又杀戮百姓,这在法律上是说不通的!御史应该弹劾我,难道他敢违背朝廷的宽仁吗?”最后,朝廷采纳了苗衷的意见,停止了杀戮。苗衷后来外放担任山东廉访使。当时正逢荒年,百姓饥饿,到处都有盗贼聚集。苗衷上奏朝廷,提出了十二条救荒和平息盗贼的措施,并且弹劾了那些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宣慰使。有些官员想按照惯例征收苗衷的职田,苗衷说:“现在正值荒年,百姓困苦,我都没有办法救济他们,怎么能忍心再征收他们的田地来肥己呢!”于是就拒绝了。他的同僚们也都跟着不敢收取。后来,苗衷被召回朝廷,参与中书省政事。
五年的时候,他被派去陕西当行台侍御史,后来升迁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六年,他又回到朝廷,担任治书侍御史,接着升任侍御史,没多久就升任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当时,朝廷的大臣们觉得两京的驰道太窄了,就建议拆毁老百姓的房屋田地来拓宽,并且已经派人去督促地方官府施工了。苗执不同意,他说:“驰道是从元朝初年就修建的,为什么偏偏现在才说它窄呢?”他据理力争,最终这件事被取消了。
大臣们又想让宿卫的士兵都去当郡长官,说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养家糊口。苗执又站出来反对,他说:“郡长是管理百姓的,怎么能说是养活穷人的地方呢?如果真的有人生活不能自理,给他们一些钱就行了。如果要担任郡长这样的重要职位,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才行。”这个建议也就不了了之了。大臣们还想拿出上万贯的赏赐给角抵演员,苗执又说:“各地都在闹饥荒,都没能得到救济,那些角抵表演有什么功劳,值得得到这么大的赏赐呢?” 还有一次,四川廉访司的家人违反规定收取职田,苗执奉命去宣抚,他直接把责任追究到负责人身上。宰相命令他立即执行任务,苗执却请求先交给法司详细调查,不要让宪司以此为借口。
当时,宰相看着自己的僚佐们说:“我们把苗执提拔到枢机要职,是为了让他来帮忙的,可他为什么事事都跟我们对着干呢?以后有什么公务,都不要告诉参政了。”苗执叹了口气说:“我只不过是个没什么才能的人,侥幸担任要职,中书的事务,我都应该参与,现在宰相这样说,我不离开还等什么呢?”他正准备辞职,这时正好接到旨意,任命他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然而,宰相对苗执始终耿耿于怀,等苗执到任之后,就把他调到甘肃行省当左丞,那时候苗执已经辞官回家了。宰相又上奏请皇帝下旨让他赴任,苗执抬着病体上路。到了甘肃,他就上奏说:“西土诸王是国家的屏障,朝廷对他们的赏赐虽然有制度规定,但是官吏们拘泥于条文,导致恩泽不能及时送到,造成他们的生活困窘,这与朝廷亲近边疆、厚待百姓的初衷相违背。”他又说:“甘肃每年供应的粮食,其中有很多弊端,建议用粮食和钞票一起发放,这样军民都会受益。”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后来升迁为陕西行御史台中丞。到任几天后,他就上疏请求退休,回到家乡。第二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朝廷赠予他“摅诚赞治功臣”的称号,追赠中书左丞、上护军,追封魏国公,谥号文献。
苗先生学问渊博,为人正直善良,孝顺友爱,乐于助人,还特意设立了义田来供养族人。平时他为人谦虚谨慎,不张扬。但一旦遇到事情,就会挺身而出,敢于直言不讳。即使遇到挫折,也毫不退缩,始终保持着古人那种正直刚毅的精神。
他这种正直的品格,可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平时看着挺温和的一个人,真要碰上什么不正之风,那可就立马变脸了,敢说敢做,一点也不含糊。就算为此吃了亏,受了委屈,他也不会后悔,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这股子劲儿,还真有点像古代那些正直的官员,不畏强权,敢于为民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