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字梦吉,是保定容城人。他们家世代都是读书人,往上数五代,他的祖宗刘琮做过敦武校尉,他爷爷刘昉做过临洮府录事判官,他父亲刘述的父亲刘俣做过奉议大夫、中山府录事。金朝贞祐年间,刘秉善(刘述的父亲)南迁了。他弟弟刘国宝考中了兴定进士,最后做到奉直大夫、枢密院经历的官职。刘秉善生了刘述,刘述就是刘因的父亲。
壬辰年,刘述才开始回到北方,一心一意钻研学问,深入研究理学,还喜欢仰天长啸。元朝中统年间,左三部尚书刘肃到真定府宣抚,邀请刘述做武邑县令,刘述因为生病推辞了。他四十岁还没儿子,唉声叹气地说:“老天爷要是注定我不生儿子就算了,要是有儿子,我一定要让他好好读书。”刘因出生那天晚上,刘述梦见神仙骑着马给他送来一个小孩,说:“好好养育他。”刘述醒来后,刘因就出生了,于是给他取名叫骃,字梦骥,后来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和字。
刘因天资聪颖,简直是天才。三岁就能认字,每天能写上千上百字的文章,看一眼就能背下来。六岁就能写诗,七岁就能写文章,文笔惊人,让人叹为观止。刚成年,他的才能就非常出众,每天阅读大量的书籍。他喜欢和有才能的人交朋友,还写了一篇《希圣解》。国子司业砚弥坚在真定府讲学,刘因就跟着他学习,同班的同学都比不上他。他一开始学习经学,深入研究训诂和注释,经常感叹说:“圣人的精妙之处,恐怕不只是这些啊!”后来他读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吕祖谦等人的书,一看就能够抓住其中的精髓,说:“我早就觉得应该有这样的学问!”他还评价这些学者的学术成就,说:“邵雍的学问最宏大;周敦颐的学问最精深;程颢、程颐的学问最端正;朱熹的学问,既宏大又精深,并且把它们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经常是这样的。刘因早年丧父,侍奉继母非常孝顺。他父亲和祖父去世后还没下葬,他就写信给他的老师、翰林待制杨恕,杨恕很同情他,帮助了他,他才得以完成丧葬事宜。刘因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不随便结交朋友。家里虽然很穷,但他从不贪图不义之财,一分钱也不拿。他待在家教书,为人师表,师道尊严。来他家求学的学生,他根据他们的资质和才能进行教导,学生们最后都有所成就。很多达官贵人路过保定,听说刘因的名声,都来拜访他,刘因大多推辞不见。不知道的人,可能觉得他傲慢,但他根本不在乎。他很喜欢诸葛亮“静以修身”的话,把自己的住处命名为“静修”。
不忽木因为学问和品行被朝廷推荐,元朝十九年,朝廷下诏征召他,提升他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一开始,元裕宗在宫里建学堂,让赞善王恂教导近侍子弟,王恂去世后,就让不忽木接替他。没过多久,因为母亲生病,不忽木就辞官回家了。第二年,他母亲去世,他守孝。二十八年,朝廷再次派使者征召他,任命他为集贤学士、嘉议大夫,但他因为生病坚决推辞,并且上书宰相说:
我从小读书,听到大人君子们闲聊时的一些议论,虽然没学到什么其他的东西,但对于君臣的大义,我自认为理解得非常透彻。就拿日常生活中来说吧,我们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享受生活,都是谁的恩赐呢?都是皇上给的!所以,我们这些百姓,有的出力服役,有的贡献才能,都必须有所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亘古不变,就像庄子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无所逃乎”一样。我活了四十三岁,从来没有为国家尽过一点儿力,来报答国家养育之恩,而朝廷却接二连三地恩宠我,我还敢傲慢地不出仕,贪图高人隐士的名声来自我标榜,辜负了国家对我的知遇之恩,这岂不是违背了圣贤教诲的中庸之道吗?再说,我从小的立身处世,从没想过要标新立异,做那些高不可攀的事儿,平时交往的朋友,只要有一点儿交情,都知道我的为人。可能有些人道听途说,不了解我的真实情况,只看到我表面上有点儿像个隐士,所以才说我是高人隐士,但是您也知道,我从来没把自己当成那样的人。以前太子用赞善的职位召见我,我就跟使者一起去了;后来又奉旨教书,我也立刻就去了。后来因为老母亲中风,我请求回家探望,不幸的是母亲去世了,我便守孝,所以一直没再出来做官,我一开始根本就没想过不做官啊!现在圣上选拔贤良人才,革新政治,以前那些隐居的人也都出来做官了,更何况我以前又不是隐居的人呢!更何况皇上还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和地位呢!所以,我心里很想去,但是身体却不行,只能卧病在床,惶恐不安地等待处罚。
我身体一直不好,从去年丧子之后,心里一直很忧愁,后来又得了疟疾,从夏天一直到秋天,虽然病好了,但是精神和气血都大不如前了。没想到今年五月二十八日,疟疾又犯了,到七月二日,旧病复发,肚子疼得像针扎一样,还一直流血。到了八月初,我突然想到,自己身边没有能依靠的亲人,家里也没有能料理家务的仆人,担心自己哪天突然去世,会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就让人到容城先人的墓地旁边,修建了一间小屋,如果病好不了,就住在那儿等死。让人去修建小屋的时候,我不免伤感,因此病情加重了,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二十一日,皇上派来的使者带着圣旨到了,我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吓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仔细想了想,觉得虽然我身体不好,无法立即上任,但是皇上的恩典我却不能不亲自去拜领。我又担心,如果我稍微犹豫一下,不仅我的臣子之心会不安,而且皇上恩典深重,我却迟迟不去,显得不近人情。所以当天我就接旨谢恩了,留下了使者,等我的病稍微好一些,再和他一起上任。
拖到现在,我已经吃了无数次药了,一点效果都没有,所以我让使者先走了,并让我的学生李道恒把我的情况和圣旨一起呈报给皇上,等我的病好了,再亲自去赴任。希望您能体谅我的难处,多多关照,保全我。其实我是一个卑微渺小的臣子,和那些在朝廷上辅佐皇帝的大臣们不一样,我的进退,如果没有您的帮助,将会非常困难,只有您才能一直帮助我成功。
书上写着,朝廷并没有强迫他入仕。皇帝听说后,也说:“古来就有不接受朝廷征召的大臣,大概就是指他这样的人吧!” 他在三十岁那年夏四月十六日去世,享年四十五岁。没有留下子嗣,听到消息的人都感到惋惜。元延祐年间,朝廷追赠他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等官职,追封为容城郡公,谥号文靖。欧阳玄曾经为他画像题赞道:“他有点狂放不羁,却有着沂水祭祀时的欢愉;他很有胆识,却从不炫耀;他效忠于仁厚的裕宗皇帝,却像不肯为皇帝效力的四皓那样超然物外;他辅佐英明的世祖皇帝,却像不能被重用的两位隐士那样不被重用。唉!麒麟凤凰,本就是世间少有的奇珍异兽,然而,它们一鸣,就有了《六典》;一出世,就有了《春秋》。由此可见,他的志向并非想隐居世外,而是要继承周公、孔子的遗志,为后世开创太平盛世啊!” 人们都认为欧阳玄的评价很到位。
他著有《四书精要》三十卷,诗歌五卷,名为《丁亥集》,是他自己挑选的诗作。此外,还有十多卷文集,以及《小学四书语录》,这些都是他的门生故友整理的。只有《易系辞说》是他生病期间亲笔所写。
吴澄,字幼清,是抚州崇仁县人。他的高祖父吴晔,最初居住在咸口里,那里位于华盖山和临川山之间,相面看风水的人徐觉说,这个地方将要出奇人。吴澄出生前一天晚上,乡里父老看见有异样的气体降落到他家,邻居的一个老妇人还梦见有东西蜿蜒着落到她家旁边的池塘里,第二天早上就把这事告诉了别人,结果吴澄就出生了。他三岁时,就展现出过人的聪颖,别人教他古诗,他一听就会背诵。五岁时,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晚上读书到天亮,母亲担心他太劳累,减少了他的油灯蜡烛,不给他太多,吴澄就等母亲睡着后,自己偷偷点灯继续读书学习。九岁时,他参加乡里的考试,每次都名列前茅。长大后,他通晓经传,知道要努力学习圣贤的学问,曾经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
公元1316年,元朝刚建立没多久,各地盗贼四起,乱成一锅粥。乐安县有个叫郑松的人,把吴澄请到家里,给他提供粮食和住处。吴澄就在这时候写了《孝经章句》,还校订了《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仪礼》以及大小《戴记》。
后来,御史中丞程钜夫奉皇帝的命令到江南地区寻找人才,找到了吴澄,把他带到了京城。没过多久,吴澄因为母亲年迈就辞官回家了。程钜夫请求把吴澄写的书放到国子监,让学生们学习,朝廷就派人到吴澄家里抄录这些书。
元贞年间(1295-1296年),吴澄去龙兴府游玩,按察司经历郝文把他请到郡学,每天都听他讲课,还把讲课内容和学生的提问记录下来,足足有几千字。行省掾元明善,是个自认为很有学问的人,他曾经问吴澄《易经》、《诗经》、《尚书》、《春秋》的深奥含义,感叹道:“跟吴先生谈话,就像在探索无垠的大海一样。”从此以后,元明善就对吴澄毕恭毕敬,像对待老师一样。
左丞董士选也把吴澄请到家里做客,亲自端茶送饭,说:“吴先生是天下少有的奇才啊!”后来董士选入朝为官,就向朝廷推荐吴澄,吴澄被提升为应奉翰林文字。但是朝廷的任命书来得很慢,等吴澄终于到任的时候,他的继任者已经到职了,吴澄当天就回家了。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江西儒学副提举,三个月后,因为生病就辞官了。
元至大元年,他被朝廷召为国子监丞。之前,许衡担任祭酒的时候,开始用《朱子小学》等书教学生,时间长了,教学方法渐渐偏离了原来的样子。这位先生上任后,每天一大早就点亮堂上的蜡烛,学生们依次来听课,一直到太阳偏西才结束。之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学生们拿着经书来请教问题,络绎不绝。他根据每个学生的资质,反复地教导他们,常常忙到深夜,无论严寒酷暑都不改变。
皇庆元年,他升任司业,并参考程颐的《学校奏疏》、胡瑗的《六学教法》和朱熹的《学校贡举私议》,总结出四条教学原则:一是经学,二是品行,三是文艺,四是治国理政,但这些原则还没来得及实行。他还曾经对学生们说:“朱熹在探究道理、学习知识方面做得比较多,而陆九渊则更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习如果不以道德修养为基础,就会流于对文字训诂的空谈,所以学习一定要以道德修养为根本,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有些人因此认为他推崇陆九渊的学说,而不是像许衡那样尊崇朱熹的思想,但实际上,大家都不太清楚朱熹和陆九渊的学说究竟有什么区别。有一天晚上,他突然辞去了官职,很多学生没来得及告辞就跟着他一起南下了。
没过多久,他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特授奉议大夫,并让他乘驿站快马赶到京城。走到真州的时候,他生病了,最终没能成行。
英宗皇帝即位后,他被破格提升为翰林学士,官阶也升到了太中大夫。之前,朝廷下令收集善本,用黄金和石灰粉混合做颜料,抄写佛经《藏经》。皇帝在上都,让左丞迅速下诏让他写序文。他说道:“皇上抄写佛经,为百姓祈福,这是一件非常盛大的善举。但如果用它来超度亡灵,我就不太清楚了。虽然积德行善的好处是大家都爱听的,但关于轮回转世的事,那些精通佛学的人都不太愿意多说。他们只是说,行善的人死后会升入天堂,最高境界是与日月同辉;作恶的人死后会下地狱,最低境界是与沙虫为伍。那些人就利用这种说法来迷惑世人,进行荐拔。如今列祖列宗的神灵,都如同日月一般伟大,又何必需要荐拔呢!况且,从建国以来,抄写佛经超度亡灵的事不知做了多少次了。如果没效果,就说明没有佛法;如果有效果,那就是在欺骗祖先了。写这样的序文,不能流传后世,请等皇上回京后再奏报吧。”正赶上皇帝驾崩,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公元1324年,元泰定帝刚开始上朝听讲经书,第一个就让吴澄、张珪还有邓文原三位当老师讲课。这三位老师里,吴澄是首席讲官。
后来到了元至治年间的末期,皇上要修建太庙,当时大家习惯了那种在一个大殿里隔出几个小房间的做法。结果吴澄他们建议建成十三间独立的宫殿。 还没等把祖先的牌位迁进去,国家就出了大事,负责这事儿的官员们对祖先牌位摆放的顺序(昭穆次序)产生了疑问,就让大家一起商量。吴澄就说了:“咱们世祖皇帝统一全国的时候,都是按照古代的制度来的。古代天子有七座庙,每座庙都是一座独立的宫殿,太祖皇帝的庙在正中间,左边三座庙是昭庙,右边三座庙是穆庙,昭穆两边的祖先牌位,都是按照顺序依次移动的,这些庙宇的格局,其实跟咱们现在中书省六部差不多。咱们的省部设置,也是仿照金朝和宋朝的,难道祖宗庙宇的排列顺序就不应该参考古代的制度吗?” 那些官员着急办事,最后还是按照原来的顺序摆放了。
那时候吴澄已经想退休了,正好赶上要修《英宗实录》,皇上就让他负责这件事。几个月后,《实录》完成了,还没来得及上交,吴澄就称病不出门了。中书左丞许师敬奉皇上的命令,在国史院设宴款待吴澄,还表达了朝廷想留住他的意思。宴会结束后,吴澄立刻出城乘船离开了。中书省听说后,赶紧派官驿去追,没追上,就回来报告皇上说:“吴澄是国家的著名学者,朝廷的老臣子,现在他请求退休,咱们也不忍心再让他劳累了,应该给他一些奖励。” 皇上就下令提升吴澄的官职为资善大夫,还赏赐给他金织的锦缎两匹和五千贯钱。
这个人啊,气质超好,穿着朴素,端端正正坐着,双手合十,气度不凡,谈吐流畅,让人感觉轻松自在,好像冰雪融化了一样。他年轻的时候,就写过一篇论述,大意是说:道家思想的根本源于上天,圣人们继承发展,尧舜之前是道的源头;尧舜时期是道的兴盛;鲁国、邹国、泗水流域是道的流传;洛阳、关中、闽地是道的坚守。具体来说,上古时期,伏羲、黄帝是道的源头,尧舜是道的兴盛,禹、汤是道的流传,文王、武王、周公是道的坚守!中古时期,孔子是道的源头,颜回、曾参是道的兴盛,子思是道的流传,孟子是道的坚守!近古时期,周敦颐是道的源头,程颢、程颐是道的兴盛,朱熹是道的流传,那么现在谁是道的坚守呢?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人。难道最终就没有继承人了吗?他很早就对儒学抱有如此高的责任感。
所以,他即使在朝廷任职,回到家后,所经之处,士大夫都来邀请他讲学,各地学子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求学,常年有上千人在他山上的住所学习。他空闲的时候就写书,直到去世前,都还在写作。他对于《易经》、《春秋》、《礼记》都有自己的注解,彻底打破了以往的牵强附会,深入挖掘其内涵,整理归纳,精炼简洁,自成一家之言。他还写了《学基》、《学统》两篇文章,让人明白学习的根本和学习的顺序,尤其是在邵雍的学问上有所建树。他还校订了《皇极经世书》,又校订了《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以及《八阵图》、郭璞的《葬书》。
他最初住的只是几间茅草屋,程钜夫给他题名为“草庐”,所以学者们都称他为草庐先生。天历三年,朝廷考虑到他年纪大了,特地任命他的次子为抚州教授,方便照顾他。第二年六月,他生病了,当天夜里,一颗大星坠落在他的住所东北方向,他就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号文正。他的长子最终官至同知柳州路总管府事;次子最终官至翰林国史院典籍官。他的孙子当,另有传记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