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师文,字纯甫,是南阳人。他爷爷畅渊,追赠中顺大夫、上骑都尉、魏郡伯。他爸爸畅讷,写诗有名,还注释过《地理指掌图》,在汴京做官,后来追赠太中大夫、上轻车都尉、魏郡侯。畅师文从小就聪明过人,家里穷,没啥书读,他就自己抄写,背诵,看过一遍就记住了。年轻的时候,他拜访了许衡,和许衡的学生姚燧、高凝都成了好朋友。
元至元五年,他写了十六条建议给朝廷,丞相安童很欣赏他的才华,就让他当了右三部令史。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颜攻打南宋,他被选为幕僚,跟着去平定了江南。回来的时候,船上就只装了书。至元十三年,他编纂了《平宋事迹》献给朝廷。至元十四年,他被任命为东川行枢密院都事,认真负责,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至元十六年,安西王下令把他调到四川北道宣慰司当经历,不久又升任承直郎、潼川路治中。他修建府衙的时候,挖地挖出了五十锭银子,同事们想分给他十锭,他不要,而是用来修庙宇、学校和驿站,剩下的就做了酒器供大家使用。
至元十九年,他被调任保宁路同知,他的治理方法比较平稳简朴,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至元二十二年,他担任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佥事。至元二十三年,他升任监察御史,敢于弹劾权贵,还上交了他编写的《农桑辑要》。至元二十四年,他被调到陕西汉中道,当巡行劝农副使,他设立了义仓,教老百姓先进的耕种方法。至元二十八年,他又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佥事。当时提刑按察司改名为肃政廉访司,他就担任了本道的肃政廉访司佥事,他罢黜奸邪,提拔人才,大家都佩服他的公正。至元三十一年,他被调到山南道。松滋、枝江地区发大水,每年都要动员老百姓去治水,来回要跑几百里路,供应也很困难,畅师文看到江水已经恢复平静了,就全部取消了这项劳役。驸马都护的家人仗势欺人,违法乱纪,畅师文严厉地惩治了那些罪大恶极的人,把他们流放了。
元大德二年,他调任山东道,后来进京做了国子司业。大德七年,他又被外放到陕西行中书省当理问官,他处理积压的案件,从不徇私枉法。不久,他就因为生病回家了。大德九年,他被提升为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但是因为生病没有赴任。大德十年,他改任太常少卿,后来又升任翰林侍读学士、朝请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元至大元年,他参与修撰《成宗实录》,朝廷赏赐给他一百锭银子,他没要。当时很多文书都是出自他的手笔。至大二年,他升任少中大夫。至大三年,他请求外放,被任命为太平路总管。当时闹大旱,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去祈祷,没几天就下起了大雨,获得了丰收。当地有人因为杀牛祈雨而被关押,有六十多人,畅师文同情他们,就把他们放了。公田里的粮食堆满了屋子,他说:“我家就几个人,能吃得完这些吗?”于是他就把粮食分给了穷人和老百姓。
廉访司的官员来这里办事,都要先拜访畅师文,尊称他为先生。畅师文在任期间不久,境内就安定了。元皇庆二年,他又被召回朝廷,任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旨撰写了《王勃成道记序》等文章,朝廷赏赐给他两锭银子,他也没有接受。后来他被任命为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因为生病辞官。元延祐元年,朝廷征召他为翰林学士、资德大夫,他走到河南,又因为生病回到襄阳。延祐四年八月,他参加完河南乡试回京的途中,在襄县的驿站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葬于襄阳岘山。元泰定二年,朝廷追赠他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号文肃。元至元八年,又加赠推忠守正亮节功臣。
他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张笃,做到太中大夫、江东道肃政廉访副使这么高的官位。
张炤,字彦明,是济南人。他爹张信,是经商发家的,在当地可有钱了。壬辰年闹饥荒,他爹拿出很多粮食接济乡亲,乡里人全靠他活下来呢。张炤从小就聪明好学,先在济南当了个小吏。后来去寿阳上交赋税,结果发现行省拖欠了十万五千两银子好多年没交,张炤就详细地分析利害关系,最后把这事给解决了,老百姓也不用再担心被追缴了。中统元年,他被中书省聘用当了个小官,没多久就升了右司提控案牍。四年后,外放山东东路大都督府当员外郎。至元四年,又调到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左右司当员外郎。八年,升为奉训大夫,去兖州当知州。当时兖州大旱,老百姓都求雨没用,张炤一到,就下起了甘霖。他还听说属下县里有些坏官吏,仗着官职欺压百姓,张炤就把他们绳之以法,狠狠地惩罚了一顿,赶出了当地,老百姓总算能安生了。十一年,他又调到淮西等路行中书省左右司当郎中。丞相阿塔海带兵攻打瓜洲、镇江,张炤负责运输粮草和军械,干了两年,出了不少力。十三年,扬州还没攻下,丞相阿术带兵去攻打。五月,宋将李庭芝弃城逃到泰州,张炤带兵逼近扬州城下,亲自去劝降,朱焕最终投降,李庭芝也被抓了。张炤还没正式发文,其他州县都纷纷投降了。后来,他跟着阿术去朝见元世祖,世祖赏赐了他锦衣和马鞍。同一年,他升任太中大夫、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参与商议行中书省的事务,还佩带着金虎符。当时行省在扬州,那是南北交通要道,张炤很好地安抚了当地百姓,上上下下都很安定。十六年,他又调到镇江路总管府当达鲁花赤,后来因为生病辞职回家了,买了八万卷书,还送了一万卷给济南府学,用来教育学生。二十一年,他又被起用,去东昌路当总管,干了两年,百姓都很敬畏他,他的政绩非常好。二十五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延祐五年,追赠他太中大夫、东昌路总管的官职,追封清河郡侯,谥号敬惠。他儿子张用中,在沂州山场当同提举。
袁裕,字仲宽,是洛阳人。小时候父母双亡,跟着哥哥逃难到了聊城,就在那里安家了。长大后特别喜欢学习。元世祖中统年间,他从聊城县丞升任中书省右司员外郎,就开始上书建议:给重刑犯提供衣食和医药,免除他们家人的罪责和没收财产,只收取焚化和埋葬的费用。后来这个建议变成了正式的法令。“给重囚衣粮医药,免籍其孥、产,止令出焚瘗钱”,这可是他提出来的!
顺天府有个老百姓叫王住儿,因为打架不小心打死人了,他七十岁的老母亲跑到朝廷上哭诉说:“我年纪大了,又是个寡妇,就指着儿子养活呢,儿子死了,我也活不下去了!”袁裕跟执政的大臣说:“这囚犯杀人是意外,不是故意犯罪,应该体谅他老母亲的心情,请求皇上开恩饶了他吧!”执政的大臣把这事儿禀报给了皇帝,皇帝同意了,王住儿免于一死。“囚误杀人,情非故犯,当矜其母,乞宥之”,这就是袁裕当时说的话。
南京总管刘克兴抓了很多老百姓当奴隶,后来因为伪造命令犯了罪,按律法应该没收他一半的财产和家奴。袁裕跟中书省说,只没收他家的财产就行了,那些奴隶应该恢复自由民的身份。结果,有好几百个奴隶都因此重获自由。元至元六年,袁裕升任开封府判官。洧川县的达鲁花赤(元朝地方官)特别贪婪暴虐,大夏天让老百姓抓蝗虫,还不让喝水,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了,把他打死了。官府要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七个参与打死达鲁花赤的人,还要株连其他五十多人。袁裕说:“达鲁花赤自己犯众怒而死,怎么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老百姓身上呢?”他建议只处死为首的一个,其他人根据情节轻重分别处罚。
后来,主管刑狱的官员来到县里查案,觉得袁裕处理得太轻了,袁裕据理力争,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报告给了中书省,刑部最终采纳了袁裕的意见。至元八年,袁裕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不久又奉命担任西夏中兴等路新民安抚副使,兼任本道巡行劝农副使,官拜奉直大夫,还佩带金符。当时,有一万多湖北百姓迁移到西夏,虽然官府给他们提供粮食,但很多人还是流离失所,很苦。袁裕和安抚使独吉一起向朝廷请求,按户籍分配土地,建立三个屯田点,让百姓自己耕种自给自足,官民都觉得这个办法很好。
袁裕又说:“西夏地区羌族和浑族混居,驱逐流民难以辨别身份,应该检查那些已经有从良证明的人,把他们登记为良民。”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有八千多人恢复了良民身份,官府还给他们提供耕牛和农具,让他们安心务农。至元十三年,袁裕升任甘州等路宣抚副使,兼任西夏中兴等路新民安抚副使。第二年,他调任甘州镇守。至元十八年,他调任南阳知府。第二年,他被召回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后来又外放担任顺德路总管。顺德有个铁冶提举叫张鉴,没有儿子,买了个妾,他妻子嫉妒,把妾杀死了。袁裕抓了他的妻子,审问后她认罪了。袁裕执法公正,但对恶人从不手软,就是这样。至元二十一年,袁裕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因为他对哥哥有养育之恩,所以让自己的儿子袁师愈把官职荫庇给了哥哥的儿子袁仁,袁师愈后来官至侍御史。
张昉,字显卿,是山东东平汶上人。他爸爸张汝明,金朝大安元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做到治书侍御史这么大的官儿。张昉为人细心谨慎,做事敢于直言,很有原则,通过考试当上了吏部一个小官儿。金朝灭亡后,他回到老家。后来,严实当了东平的行台,就把他招到身边当幕僚。
他老家有个家伙,搞邪门歪道,迷惑百姓,图谋不轨,事情败露被抓了。牵连的人特别多,其他官员都不敢说话,就张昉一个人,把几百个被冤枉的人给弄清楚了,证明他们的清白,还升了官。那时候正值战乱之后,官吏杂乱无章,很多都不懂法律条文,东平管辖着五十四个县城,老百姓的事情特别多,各种文书堆积如山,乱七八糟的。张昉负责处理这些文书,亲自过目,处理得妥妥当当,一点儿也不拖拉。
一开始,有个军官战死了,他弟弟顶替了他的职位。后来张昉把这事儿查清楚了,把弟弟的职位给恢复了。那个弟弟晚上拿着钱去感谢张昉,张昉拒绝了,还不好意思地把人送走了。他同村一个姓张的,寄存了他家五万两丝,然后就出去了。结果他家突然失火了,家里人吓得四处逃窜,家里的东西都烧光了,就只有那五万两丝完好无损,他后来都还给了人家。
乙卯年,张昉被任命为东平府知府,因为生病辞职回家照顾母亲。中统四年,他当上了参知政事。商挺镇守巴蜀,推荐他当四川行枢密院参议。至元元年,他回到中央,当了中书省左右司郎中,他认真考察官员的才能,公正地提拔或降职,没有人对他有怨言。三年后,他升任制国用使司郎中。制国用使司主要负责财政,当时这个职位权力很大,责任也很重,张昉尽心尽力地辅佐,办事谨慎小心,没有多收百姓的税,国家财政反而充裕了。
四年后,他父亲去世,他悲伤过度,超过了礼制的要求。不久,朝廷又把他召回,让他去东平处理积压的案件,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七年后,他升任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九年后,他又回到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张昉很有见识,能够吸取古今经验教训,制定法律法规,大家都觉得很合适,说他称职。十一年后,他被任命为兵刑部尚书,上书请求退休,完成了他的仕途,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追封东平郡公,谥号庄宪。
他的儿子张克遹,当过平阴县尹。孙子张振,当过秘书著作郎;张揆,当过中书省左司都事;张拱,当过常德路蒙古学教授。
郝彬,字景文,是霸州信安人。元世祖时期,他十六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太子的侍卫,后来升迁为扬州路治中。南宋末年,鄞县人顾闰在海岛上聚集了一伙人,经常出来抢劫,宋朝就用官职来笼络他,让他归顺朝廷。可顾闰归顺后更加嚣张跋扈,侵犯扬州地界,郝彬就带兵去讨伐,把他抓住了。
泰兴县曾经有人被杀害了两年,却一直没抓到凶手,官府就诬陷了一个无辜的老百姓,案子都准备结案了。郝彬怀疑是冤枉的,就重新审理,结果真的找到了真凶。御史推荐郝彬担任淮西道宣慰司同知,负责核查户籍、管理屯田,以及其他一些荒废的工程。江淮地区的财赋总管府掌管着东宫的田赋,它下面的官员都是由詹事院任命的,不归中书省管辖,所以经常贪污受贿,无休止地搜刮民脂民膏。郝彬担任总管后,就进宫面见皇帝,请求让宪司来监督总管府,以此来整治贪污腐败,并请求裁撤总管府下属的六个提举司,以减轻百姓的负担。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最终裁撤了四个。
国家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盐税,大概占八成,而两淮地区的盐税就占了全国的一半。当时盐法日益败坏,朝廷就让郝彬这个户部尚书来整顿盐政。郝彬建议根据航运路线和路程远近,建立六个盐仓,在盐场煮盐,然后运到盐仓储存;每年年初,允许商人到转运司查看盐仓库存,然后购买盐引;他还制定了规范河商、江商交易的法规,杜绝违规行为。后来他升任工部尚书,又改任户部尚书,之后被拜为中书参知政事,不久后就辞官回家了。后来尚书省成立,他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但他坚决推辞,但最终还是被任命了。
他的同僚们总是想方设法邀功请赏,甚至杀害无辜的人。郝彬总是尽力劝阻他们,有些人听他的,有些人却置之不理,根本劝不住。朝廷又命令他兼任大司徒,但他坚决不接受。仁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郝彬就曾极力推辞官职,还装病。当时朝中大臣们强迫他上任,甚至用重赏来诱惑他,但他始终不动心。朝廷想治他的罪,但又找不到合适的罪名,郝彬就躺在床上好几个月,尚书省的很多官员因此受罚,但他却毫发无损。
郝彬在家住了七年,一步也没有走出家门。仁宗皇帝想念他,就让他担任大司农卿,没过多久,他又以生病为由辞官。延祐七年三月,郝彬去世了。
高源,字仲渊,是晋州人。他爷爷高揖,在州里当法吏,办事公平公正,口碑很好。他爸爸高汝霖,在真定廉访司当照磨,后来出差去东平,路过高唐的时候,不幸遇上强盗,被杀害了。
高源从小就努力学习,而且特别孝顺母亲。后来他考上了县吏。元世祖中统年间,他被提拔为卫辉路知事,然后一步步升迁,做到齐河县尹。他在齐河当官的时候,政绩很好,深受百姓爱戴,他离任十年后,老百姓还给他立碑歌颂呢! 之后他又升迁为行台都事,兼任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
在任期间,他弹劾了常州路达鲁花赤马恕侵占民田以及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马恕害怕了,就赶紧去贿赂权臣阿合马,用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来陷害高源。高源因此被关进了监狱。奇怪的是,有一天,他突然被释放了,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原来啊,高源住的地方附近,有很多阿合马的亲戚,他们都非常了解高源孝顺母亲的事迹。高源被冤枉入狱的消息传开后,这些邻居都跑到阿合马那里去求情,说:“高源是个大孝子,不光我们知道,老天爷也一定知道!更何况那些指控他的罪名根本就是假的,如果你们冤枉杀了他,那可是违背天意,会带来灾祸的!” 阿合马被他们感动了,最终没有杀高源。
不久,高源被任命为河间等路都转运副使。他治理地方很有办法,那些逃走的灶户都重新回来务农了,税收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多出了几十万缗钱呢!元至元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江东道劝农营田使;二十八年,又升迁为都水监。他开通了惠河,这条河从文明门东边七十里处开始,和会通河连通,还修建了七座闸门和十二座桥梁,老百姓都因此受益匪浅。后来,他又被授予同知湖南道宣慰司事。最后,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他留下了三个儿子:高梦弼、高良弼、高公弼。
杨湜,字彦清,是河北正定藁城人。他学习章程制度,擅长书法和算术,一开始在府里做个小吏,后来升迁为检法官员。元世祖中统元年,被朝廷征召到中书省做掾吏,他和中山的杨珍、无极的杨卞齐名,当时人们都称他们为“三杨”。
中书省刚建立的时候,国家财政紧张,杨湜就建议用钞法来控制国家财政收入,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让他负责具体条例的制定。中统四年,他被任命为益都路宣慰司的谘议官,后来又升迁为左司提控掾,还建议朝廷严格执行惩治贪污腐败的法律。
元世祖至元二年,杨湜被任命为河南大名等地行中书省的都事。至元三年,朝廷设立了制国用司,负责管理全国的钱粮,杨湜被任命为员外郎,还佩戴金符。后来他又改任宣徽院参议。杨湜对国库的钱财做了详细的登记造册,计算出入账目,每个月底都上报,这后来就成为了一项制度。他又被加任为诸路交钞都提举,上书朝廷关于钞法的一些建议,他说平准行用库的白银出入,存在着贪污浪费的弊端,建议将五十两白银铸成银锭,上面刻上“元宝”字样,这样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至元七年,制国用司改名为尚书省,杨湜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同时还兼任交钞提举。当时朝廷用壬子年(元朝初期)的旧籍来决定百姓的赋税高低,杨湜说:“贫富状况一直在变,时间长了就会发生变化,怎么能用过去的老账本来决定现在的赋税呢!”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让他重新核定赋税的轻重,大家都觉得他做得公平合理。杨湜在财务方面非常精明,当时所有讨论财政的人,都认为他很有能力。
他的儿子叫杨克忠,担任安丰路总管;孙子叫杨贞。
吴鼎,字鼎臣,是燕地人。元裕宗在东宫的时候,也就是至元十七年,见到了吴鼎,就让他到东宫当侍卫。后来,在至元二十五年,他被任命为织染杂造局总管府副总管,之后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礼部尚书、宣徽副使,官位很高啊!
大德十一年,山东好多地方闹饥荒,朝廷派吴鼎去赈灾。朝廷计划拨发四万石粮食,再用纸币兑换一万石粮食。吴鼎跟一起去的官员说:“老百姓拿到纸币,上哪去换粮食呢?”其他官员说:“朝廷已经决定了,恐怕改不了了。”吴鼎说:“人命难道比粮食还轻吗!”他直接把这事儿反映给了朝廷,最后朝廷就听从了他的建议。
至大元年,吴鼎被任命为改正奉大夫、保定路总管。当时皇太后想前往五台山,有人建议开辟保定西边五回岭这条捷径。朝廷就派吴鼎去查看地形,估算工程费用。吴鼎说:“那可是荒山野岭,很久没有人走过了,根本不适合皇太后走。”他把情况汇报后,皇太后很高兴,就取消了这个计划。
三年后,吴鼎被召回朝廷,任命为资善大夫、同知中政院事。当时两浙地区的财政收入都归中政院管,数额巨大,以前去两浙任职的官员大多中饱私囊,吴鼎到任后却非常廉洁,一点私心都没有。两浙有两个巨富,朱家和张家,他们放高利贷给老百姓,后来两家被抄家灭族了,即使那些已经还清债务的欠条,也被官府收走,官府只管验收欠条收钱,老百姓根本受不了。吴鼎尽力为他们辩解,最后才得以免除灾祸。
四年后,吴鼎调任京畿澧运使。皇庆二年,朝廷特旨让他再次担任佥宣征院事;四月,他又升任资政大夫、崇祥院使。延祐三年,吴鼎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等高官,追封蓟国公,谥号孝敏。
梁德圭,字伯温,是北京良乡人。一开始他在昭睿顺圣皇后宫里当差,负责学习宫廷语言,并学习如何向皇帝奏报事情。他十一岁的时候就见过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他当上了中书省左司员外郎,没多久就升了郎中,后来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参议尚书省事。
至元三十一年,大臣们去向皇帝汇报工作,皇帝问起事情的来龙去脉,大臣们答不上来,梁德圭在一旁帮忙解释,说得清楚明白,皇帝非常高兴,就让他当了参知政事。他在尚书省工作很久了,对钱粮的收支制度、官员的选拔任免、对藩王的赏赐等等都非常熟悉。有时候皇帝突然下令,来不及看奏章,其他大臣都不知道怎么写回奏,梁德圭几句话就能把事情说清楚。遇到有疑问的事情,他就说:“这件事应该按照某某法令来办,某年曾经有过这样的旨意”,查一查都是对的。
有一次北京发生地震,皇帝看各州郡上报的囚犯人数很多,觉得奇怪,就问梁德圭(当时他在右司)。梁德圭回答说:“因为当政的大臣急于征收钱粮,所以到处抓人,才导致这种情况。”皇帝听了很受启发,就下令大赦天下所有欠债的人,老百姓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大德年间,元成宗即位,他沿袭了元世祖的政策,朝廷以安定为治国方略,那些想升官的人都没能实现他们的愿望,于是结党营私,互相怨恨,他们就抓住机会中伤梁德圭。正赶上皇帝生病,那些人就气势汹汹地质问梁德圭,梁德圭因为位高权重,不肯受他们的欺辱,就慷慨地引咎辞职,被安置到湖北。皇帝病好后,知道了这件事,就召他回来复职。梁德圭回到朝廷后,皇帝问他:“你这段时间去哪儿了?”梁德圭哭着说不出话来。皇帝赐给他酒菜,让他回家去看看母亲,梁德圭借口身体不好,请求退休。大德八年九月,梁德圭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