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马特别多,这在秦汉时期以后的史书里都能查到。元朝从朔方兴起,当地人擅长骑射,靠着弓马的优势打下了天下,这在古代可是少见的。因为那里沙漠广阔,马匹繁衍众多,皇家的马匹多到数不清,真是一个盛世啊!

元世祖中统四年,设立了群牧所,归太府监管辖。后来升格为尚牧监,再升格为太仆院,之后又改名为卫尉院。卫尉院撤销后,设立了太仆寺,归宣徽院管辖。之后又归中书省管辖,负责管理皇宫和斡耳朵的马匹。牧场遍布各地,东到耽罗,北到火里秃麻,西到甘肃,南到云南等等,一共十四个地方,从上都、大都到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儿,方圆万里,到处都是牧场。

马群有大有小,有的成千上百匹,有的三五十匹,马的左腿上会烙上官印,叫大印子马。这些印章上有兵古、贬古、阔卜川、月思古、斡栾等等不同的名称。牧马人被称为哈赤、哈剌赤;还有千户、百户,这些职位都是世袭的。从夏天到冬天,牧民们会根据季节变化,带着马群到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十月的时候,马群都要回到各自的牧场。朝廷每年九月、十月都会派太仆寺的官员骑马巡视,检查马匹的数量,统计新生的马驹,烙上印记,登记在册,然后用蒙古文、回回文和汉文写成报告上报朝廷,具体总数根本无法统计。如果马匹生病死了三匹,牧民就要赔偿一匹成年母马;死了两匹,就要赔偿一匹两岁的马;死了一匹,就要赔偿一只母羊;如果牧民没有马匹赔偿,可以用羊、骆驼或牛来抵偿。

古代皇宫里,祭祀太庙和各寺庙影堂的时候,要用马奶,所以要准备母马;皇帝出行,宫人们出入,也要准备御用马匹。

皇上要是去上都,从太仆卿以下的官员都要跟着去。出发前,马匹会在健德门外先进行筛选,挑那些又肥又壮,能产奶的马带走,瘦弱的马就送回马群。皇上、诸王和百官,每个人都会带着脱了毛的羊毛毡子,做成临时的挤奶棚。等皇上回京,太仆卿会提前派人去征集五十匹母马到京城,这些母马被称为“酝都”,就是承载马奶车的意思。马到了京城后,朝廷里的哈赤、哈剌赤这些当了卿大夫的人,会亲自喂养这些马,每天酿造黑马奶进贡给皇帝,这马奶叫做“细乳”。每次征集的“酝都”母马有四十匹,每匹母马每天的饲料是:一捆草料,八升豆子。小马驹每天的饲料是:一捆草料,五升豆子。如果豆子贵,可以一半用小米代替。

诸王百官以下的人,也能享用马奶,征集的马匹数量和“酝都”一样,但是马匹数量减少四分之一,也叫“细乳”。草料和粮食,每十天从度支(财政部门)领取,寺庙的官员也每十天去马厩查看马匹的肥瘦情况。从世祖皇帝开始,历代山陵(皇帝陵墓)也都有“酝都”,用马奶祭祀,称为“金陵挤马”,五年后,这些马就赏赐给守陵的官员。

接下来是关于马匹的管理。凡是宫廷里的官员,包括甘肃、吐蕃、耽罗、云南、占城、芦州、河西、亦奚卜薛、和林、斡难、怯鲁连、阿剌忽马乞、哈剌木连、亦乞里思、亦思浑察、成海、阿察脱不罕、折连怯呆儿等地的牧场,还有江南、腹地等地的官府养马的地方,一共十四个牧区,每个牧区都有千户、百户等官职,具体情况如下:

首先,咱们得说一下,这部分文字记录的是一些地方和官员的名字,地点跨度很大,从东北到西北,再到南方都有。 像折连怯呆儿、玉你伯牙、上都周围,哈剌木连,这些地方,现在可能已经改名或者不叫这个名字了, 还有斡斤川、阿察脱不罕、甘州、永平、固安州,云南的亦奚卜薛、芦州、益都、火里秃麻,甚至远到高丽的耽罗国。 这简直就是一份古代的“全国各地官员名单”啊!

接下来,文件里详细列出了各个地方的官员名单。比如,在折连怯呆儿地区,下面有好多官员,像买买、买的、撒台、怯儿八思等等,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年代感。 还有哈剌赤千户下的百户脱脱木儿,兀鲁兀内土阿八剌哈赤阔阔出,以及彻彻地撒剌八、薛里温、你里温等等, 光看这些名字,就仿佛能感受到当时那种官僚体系的复杂程度。 甚至连僧家奴这种身份的官员都有记录,可见当时社会阶层的复杂性。 玉你伯牙断头山百户哈只,这个名字也挺有意思的,断头山,听起来就挺吓人的。

然后,文件又列出了玉你伯牙地区的官员名单, 包括忽儿秃哈、兀都蛮、燕铁木儿等等,这些名字跟前面提到的那些,风格很相似。 大斡耳朵地区也有不少官员,比如乞剌里郭罗赤马某,哈里牙儿苟赤别铁木儿,伯只剌苟赤阿蓝答儿等等, 桃山太师月赤察儿分出铁木儿等,伯颜只鲁干阿塔赤秃忽鲁等, 玉你伯牙奴秃赤、火你赤,这些名字,读起来都感觉像是在读一部古代历史剧的演员表。 总之,这份名单涵盖了众多地区和大量的官员, 可以想象当时管理这些地区和人员的复杂程度。

好家伙,这名单长着呢!第一部分,哈剌木连那边,管事的有:阿失温忽都地八都儿、希彻秃地吉儿、哈察木敦、火石脑儿哈塔、咬罗海牙、撒的、换撒里真按赤哈答、须知忽都哈剌赤别乞、军脑儿哈剌赤火罗思、玉龙革占彻、云内州拙里牙赤昌罕、察罕脑儿欠昔思、棠树儿安鲁罕、石头山秃忽鲁、牙不罕你里温脱脱木儿、开成路黑水河不花。大斡耳朵那边,就一个完者。

接下来,阿剌忽马乞那边,管事的有:阿剌忽马乞地哈剌赤百户按不怜、乾铁哥、火石铁木儿、末赤、卯罕、不兰奚、孛罗罕。怯鲁连地哈剌赤千户床八失,百户还有怯儿的、小薛干、别铁列不作、孛罗、串都、也速、典列、坦的里、也里迷失、忙兀。斡难那边有兰盏儿、未者、哈只不花等等。大斡耳朵那边,是阿剌忽马乞按灰、阔苦地阔赤斤等等。

最后,斡斤川那边,管事的有:斡斤川地哈剌赤千户月鲁、阿剌铁木儿、塔塔塔察儿、拙里牙赤斡罗孙、马塔哈儿哈地哈剌为千户当失、燕忽里、欢差太难、阔阔地兀奴忽赤忙兀、怯鲁连八剌哈赤八儿麻思。大斡耳朵那边,是马塔哈儿哈怯连口只儿哈忽。 这可真是不少人啊!

阿察脱不罕等处,职位如下:阿察脱不罕、哈赤守纳、斡川札马昔宝赤忙哥撒儿、火罗罕按赤秃忽赤、成海后火义罕塔儿罕、按赤也先、黄兀儿不剌按赤末儿哥、忽林失、应里哥地按赤哈丹、忽台迷失、应吉列古哈剌赤不鲁、亦儿浑察西哈剌赤、答兰速鲁哈剌赤八只吉儿、哈儿哈孙不剌哈剌赤阿儿秃。这些人都在阿察脱不罕手下做事。

大斡耳朵那边,怯鲁连火你赤塔剌海一人负责。

甘州等处,职位如下:口千子哈剌不花一所、奥鲁赤一所、阿剌沙阿兰山兀都蛮、亦不剌金一所、宽彻干、塔塔安地普安、胜回地刘子总管、阔阔思地太铁木儿等等。甘州那边,杨住普负责大局;拨可连地撒儿吉思、只哈秃屯田地安童一所、哈剌班忽都拙里牙赤耳眉也都在甘州任职。

左手永平等处,职位如下:永平地哈剌赤千户六十名、乐亭地拙里牙赤、阿都赤、答剌赤迷里迷失、亦儿哥赤马某撒儿答、香河按赤定住、亦马赤速哥铁木儿、河西务爱牙赤孛罗、漷州哈剌赤脱忽察、桃花岛青昔宝赤赤班等。大斡耳朵那边,河西务玉提赤百户马札儿一人负责。

右手固安州,四怯薛八剌哈赤平章那怀为长,下辖:固安州哈剌赤脱忽察、哈赤忽里哈赤、按赤不都儿、真定昔宝赤脱脱、左卫哈剌赤塔不、青州哈剌赤阿哈不花、涿州哈剌赤不鲁哈思。

云南那边,亦奚卜薛铁木儿不花为首。

芦州那边……(此处信息较少,略去详细描述)。

益都哈剌赤忽都铁木儿负责益都。

火里秃麻太胜忽儿为首,负责火里秃麻。

首先,咱们说说高丽和耽罗的事儿。

古代就讲究“寓兵于农”,从汉朝魏朝开始,就有了屯田这种方法来守边。国家要是能好好用这招,就能既养兵又能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咱们国家刚建国的时候,打仗攻城略地,遇到坚固的城池和强大的敌人,就一定先屯田来巩固后方。全国统一后,不管是京城的各个卫队,还是外地的行省,都设立了屯田,用来供应军费。有的沿用古时候的制度,有的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办,总之考虑得非常周全细致。像芍陂、洪泽、甘肃、瓜州、沙州这些地方,都是沿用以前的方法,地利条件一点也不比以前差;和林、陕西、四川这些地方,则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新设立的,也都得到了好处。至于云南的八个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海南、海北,虽然不是屯田的地方,但它们是少数民族的腹地,所以也在那里驻扎军队,用来控制和管理。这样一来,全国就没有不能屯田的地方,也没有不能耕种的土地了。现在我就把屯田的建立、增减情况,以及内外各地的军民屯田情况,都一一列出来。

接下来是枢密院管辖的屯田:

左卫屯田:世祖中统三年三月,从枢密院调来两千人,在东安州南边、永清县东边那些荒地和本卫以前占用的牧场,开始屯田耕种,分别设立左右手屯田千户所,一共两千名士兵,耕种土地一千三百一十顷六十五亩。

右卫屯田:世祖中统三年三月,从本卫调来两千人,在永清、益津等地开始屯田耕种,也分别设立左右手屯田千户所。屯田的士兵和土地面积,跟左卫一样。

中卫屯田:世祖至元四年,在武清、香河等县设立。到十一年的时候,因为各个屯田的地方相隔一百多里,来回耕种很不方便,就搬到了河西务、荒庄、杨家口、青台、杨家白等地。屯田的士兵数量跟左卫一样,耕种土地一千三十七顷八十二亩。

前卫屯田:世祖至元十五年九月,从各省抽调一些侍卫的士兵,在霸州、保定、涿州的荒地屯田耕种,也分别设立左右手屯田千户所。屯田的士兵数量跟左卫一样,耕种土地一千顷。

后卫屯田的事儿,设立的时间跟前卫差不多。后来因为永清等地的田地条件不好,就搬到了昌平县的太平庄。到了泰定三年五月,因为太平庄是元世祖经常走过的地方,也是军营驻扎过的地方,春秋两季世祖还经常来这里放牧卫队里的马匹,不适合让汉军在那里屯田,所以就取消了太平庄的屯田,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耕种。后卫屯田的军队跟左卫一样,一共耕种了一千四百二十八顷一十四亩地。

武卫屯田呢,是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开始的,从南方调来三千士兵,在涿州、霸州、保定、定兴等地设立屯田,分成了广备、万益等六个屯,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农政院来管理。到了至元二十二年,农政院被撤销,改成了司农寺,之后屯田的士兵就和老百姓一起耕种了。至元二十五年,又成立了屯田万户府,专门管理屯田的士兵。至元二十六年,屯田的士兵被划归到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管理,顺便也管着屯田的事儿。到了仁宗皇庆元年,又改归卫率府管辖,后来又回到了武卫。英宗至治元年,命令广备、利民两个千户所的士兵耕种的土地,跟左卫率府忙古屯田千户所互相交换一下。武卫屯田一共三千士兵,耕种了一千八百四顷四十五亩地。

左翼屯田万户府,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二月设立的。当时取消了蒙古侍卫军中那些屯田的人,然后把斡端、别十八里的汉军,还有大名、卫辉两翼新归附的军队,以及前、后二卫从东边回来的士兵,都合并起来屯田,设立了左、右翼屯田万户府来管理。于是就在大都路霸州和河间等地设立屯田,开始耕种,设立了汉军左右手两个千户所,还有新归附的军队六个千户所,一共两千五百一十一名士兵,耕种了一千三百九十九顷五十二亩地。

右翼屯田万户府啥时候成立的?跟左翼屯田万户府一个时间。元成宗大德元年十一月,从真定调了三百名士兵,在武清县崔黄口那儿开荒种地。到了元仁宗延祐五年四月,成立了卫率府,把这个屯田的地方归到詹事院管,后来又转给了枢密院。 然后分成了三个汉军千户所,另外还新设了一个新附军千户所,一共有一千五百四十个士兵,耕种的土地有六百九十九顷五十亩。

忠翊侍卫屯田呢,那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十一月的事儿了。当时命令各个万户府,从大同、隆兴、太原、平阳这些地方抽调四千士兵,到燕只哥赤斤的地界和红城周围,开荒种地。一共开垦了两千顷荒地,一开始是西京宣慰司管这事儿,后来改成了大同等处屯储万户府管。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又改成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管。到了元武宗至大四年,把黄华岭新附屯田的一千士兵并入了这个卫,还另外设立了一个屯署。同一年,大同侍卫改名叫中都威卫,归徽政院管。把这屯田的士兵分成两千人,一部分当弩兵,剩下的两千人分到左右两个屯田千户所。黄华岭新附军的屯田还是老样子。 元仁宗延祐二年,把红城屯田的士兵迁到了古北口和太平庄种地。延祐五年,又从 中都威卫调了八百人,在左都威卫的地盘上另立了一个屯署。延祐七年十二月,左都威卫和太平庄、白草营这些地方的屯田都撤了,又回到红城周围屯田,还是中都威卫管。到了元英宗至治元年,才改名叫忠翊侍卫,屯田的事儿还是照旧,一共两千顷地。后来屯田的地方又搬来搬去的,具体有多少就不知道了。

元朝的时候,为了让军队自给自足,在很多地方都设立了屯田制。先说钦察卫的屯田。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也就是1287年,从钦察卫抽调了1512名士兵,分别设立了左右手屯田千户所和钦察屯田千户所,在清州等地开垦荒地种田。到了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才正式把钦察卫分成左右两卫,这两个屯田千户所就分别归属左右两卫管辖了。后来,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又成立了龙翊侍卫,这两个屯田千户所也归龙翊侍卫管。具体来说,左手千户所750人,右手千户所437人,钦察千户所800人;耕种的土地,左手千户所137顷50亩,右手千户所218顷50亩,钦察千户所300顷。

接着是左卫率府的屯田。元武宗至大元年六月(1308年),朝廷下令在大都路漷州武清县和保定路新城县设立屯田。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因为武卫和左卫率府的屯田地块离得太远,耕作不方便,就下令把两卫的屯田土地互换一下,重新设立了三个屯田千户所,总共有3000名士兵,耕种土地1500顷。

然后是宗仁卫的屯田。元英宗至治二年八月(1322年),从五个卫抽调了2000名汉军士兵,在大宁等地设立屯田,分成了两个屯田千户所,耕种土地2000顷。

再来说宣忠扈卫的屯田。元文宗至顺元年十二月(1330年),朝廷命令把一万斡罗斯人集中起来,给他们分配了100顷土地,设立了宣忠扈卫亲军万户府屯田,管理方式跟宗仁卫一样。

最后,我们看看大司农司管辖的屯田。

首先是永平屯田总管府。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八月(1287年),因为北京需要大量的木材,朝廷从北京抽调了3000多户百姓到滦州设立屯田,还设立了官署来管理,总共有3290户,耕种土地11614顷49亩。

最后是营田提举司。这个机构的建立时间不详,它设立在大都漷州武清县,共有户籍人口253户军户,1235户民户,此外还有480户析居放良,232户不兰奚,170户火者,12户独居不兰奚,82名黑瓦木丁,耕种土地3502顷93亩。

元朝的时候,广济署在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开始在崔黄口屯田,结果那年发大水,庄稼颗粒无收,所以就搬迁到了清州、沧州等地。后来,大司农寺把尚珍署原来管辖的两百三十户屯户拨给了广济署,之后又从济南、河间调来了五百五十户,再加上平滦、真定、保定三路调来的四五百十户,广济署的屯户总数就达到了1230户,耕地也达到了12638顷38亩。

宣徽院管辖的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官府,是在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设立的。当时招募老百姓在涟州、海州的荒地上开垦土地,政府提供种子,老百姓自己准备耕牛和农具。收成后,政府收取十分之四,老百姓得十分之六,而且还免除屯户的徭役。虽然中间几次想取消这个机构,但最终都没成功。到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原本十九个提举司合并成了十二个,后来又继续合并,最后只保留了八个,户数达到了一万一千七百四十三户,耕地达到了15193顷39亩。

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在元大都路蓟州的丰闰县设立了丰闰署,共有837户,耕地349顷。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在元大都附近的宝坻县设立了宝坻屯,从大都所属的县里调拨了三百户百姓,耕地四百五十顷。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在济宁路的兖州设立了尚珍署,共有456户,耕地9719顷72亩。

再说说腹里地区军民屯田的情况。大同等处屯储总管屯田,是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设立的。当时发现西京黄华岭一带土地肥沃,于是动员了九千多军民去开垦。六年后,才正式设立了屯储军民总管万户府。到十一年(公元1307年),汉军被撤回红城屯,只留下民夫继续屯田。到了仁宗时期,万户府改为了总管府,这时共有军户4020户,民户5945户,耕地五千顷。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十二月,有个叫月儿鲁的官员说:“咱们最近灭了捏怯土、赤纳赤、高州、忽兰若班这些地方,得重新设置驿站,我想啊,可以在原来的驿站附近开垦屯田。”皇上就同意了。到了至元二十八年,就派了两千虎贲亲军去屯田。第二年,又增加了1000人,一共设立了34个屯田点,在上都设立了屯田司,总共有3000名士兵,79户佃户,耕种了42279亩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把和林阿剌元带领的一千士兵派去了五条河屯田。到了成宗元贞元年,又从六卫汉军中抽调了一千人去称海屯田。大德三年,把五条河的汉军都并入了称海屯田。仁宗延祐三年,取消了青海的屯田,又重新在五条河设立了屯田。延祐六年,又挑选了五千蒙古兵,再次在称海屯田。延祐七年,皇上决定按照元世祖以前的制度,在称海和五条河都设立屯田,又派了一千士兵去五条河屯田。到了英宗时期,设立了屯田万户府,共有4648户人家,耕种了6400多顷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在大宁路、辽阳、平滦这些地方,把那些漏掉户籍的、释放的良民、孛兰奚人,还有还俗的僧道,都安排到瑞州西边靠海的荒地上开垦屯田,还设立了打捕屯田总管府。到了成宗大德四年,这个总管府被撤销了,只留下了一个打捕屯田所,户口数是政府拨付和招募来的加起来一共122户,耕种了230顷50亩地。

元朝的时候,在浦峪路设立了一个万户府,专门负责屯田。至元二十九年十月,他们把三百户蛮族和一百九十户女真族安置在那里耕种。第二年,朝廷任命万户和鲁古负责这事儿,还在茶剌罕、剌怜等地设立了屯田点。到了至元三十一年,这个万户府的屯田就撤销了。后来,仁宗大德二年,把三百户蛮族拨给了肇州蒙古万户府,只留下了一百九十户女真族继续屯田,耕种的土地有四百顷。

再说金复州万户府的屯田。至元二十一年五月,他们把一千二百八十一户新附军的百姓安置在忻都察,让他们在那里开荒种地。二十六年,又从京师调了一千名新附军士兵,到哈思罕关东边的荒地屯田。到了至元三十年,又把玉龙帖木儿、塔失海牙这两位万户管辖下的一千三百六十户新附军,一起并入了金复州万户府,让他们在那里耕种。这样一来,金复州万户府的屯田户数就达到了三千六百四十一户,耕种的土地达到了二千五百二十三顷。

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的设立,则是在成宗元贞元年七月。当时,朝廷把乃颜不鲁古赤、打鱼水达达以及一些女真族百姓,安置在肇州附近开垦土地。其中,不鲁古赤有二百二十户,水达达有八十户,再加上归附的军队三百户,以及后来陆续增加的五十二户,一起进行屯田。

最后说一下河南行省的屯田。在南阳府,元世祖至元二年正月,朝廷下令在孟州以东,黄河以北,南至八柳树、枯河、徐州等地,凡是荒废的土地,都可以让阿朮、阿剌罕等将领带领士兵在那里屯田耕种,同时还把各万户府管辖的汉军屯田也纳入其中。六年后,因为攻打襄樊需要大量的军费,朝廷又从南京、河南、归德等路抽调了两万多户百姓,到唐州、邓州、申州、裕州等地屯田。八年后,这些屯田户被遣散回家,南阳府又重新统计了各种户籍,设立了营田使司来管理屯田。后来营田使司又撤销了,改成了南阳屯田总管府,最后总管府也撤了,只归属当地官府管理。最终,南阳府的屯田户数为六千四十一户,耕种的土地有一万六百六十二顷七亩。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286年,政府在洪泽湖地区设立了南北三个屯田,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万户府来管理这些屯田。之前,江淮行省上报说:“国家最缺钱粮,屯田收益最高的地方就在两淮地区,更何况芍陂和洪泽湖,都是汉唐时期就设立过屯田的地方。如果让新归顺的汉军在江淮地区屯田,每年可以收获一百五十多万石粮食。” 皇上听了之后就同意了。到了至元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294年,政府取消了其他两个屯,只保留了洪泽屯田万户府,负责管理整个洪泽地区的屯田。这个万户府设在淮安路的白水塘、黄家疃等地,一共有一万五千九百九十四户人家,耕种三万五千三百一十二顷二十一亩地。

至元二十一年二月,公元1284年,江淮行省又上报说:“安丰的芍陂,可以灌溉一万多顷田地,请求在那里设立屯田,安置三万人。” 中书省商量后决定:“先派两千士兵去试试看。” 后来,芍陂屯田的户数增加到了一万四千八百八户。

再往前推到至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281年,政府把从各地征集来的汉军和新归顺的军队,分成十个屯田,设立了屯田万户府。到了至元三十一年,政府又把这个万户府改成了总管府,管理着九千三百七十五户民户和五千九百六十五户军户,一共耕种八千八百七十九顷九十六亩地。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军民屯田 (这句是原文,无需翻译)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正月,政府把安西王府管辖的二千户编户百姓,分别安排到栎阳、泾阳、终南、渭南几个地方去开垦荒地种田。

这就像政府说:“咱们得解决粮食问题,安西王府管着两千户人家呢,让他们去栎阳、泾阳、终南、渭南那些地方种地吧!” 这算是最早的屯田政策的实施。

到了至元十八年,专门设立了屯田管理机构——屯田所。 这就好比成立了一个专门管种地的部门,负责协调和管理这些屯田的事务。 到了至元十九年,因为之前征兵的时候,有些士兵被抓去当了劳役,后来放了他们,但这些人没地方去,政府就把他们编入屯户,又设立了安西和平凉两个地方的屯田,还专门设了个领导机构来管理。

这就像政府说:“哎,之前抓去当兵的那些人,放了他们也没地方去,干脆也让他们去种地吧!安西和平凉也需要屯田,咱们再成立个部门管这事儿。”

至元二十九年,政府又在凤翔、镇原、彭原三个地方设立了屯田,同时把之前至元十年征调去成都和延安的士兵,也安排到这些地方种地,一开始是作为民屯,后来又改成了军屯,让千户所来管理。 到了至元三十年,又把这些屯田改回民屯了。

这就像政府说:“凤翔、镇原、彭原也需要屯田!还有之前去成都延安的士兵,也让他们种地吧,先算民屯,后来又改成军屯,让千户所管。哎,后来又改回民屯了。”

最后统计了一下,凤翔有户口一千一百二十七户,后来还剩一千一百二十七户;镇原九百一十三户,后来还剩九百一十三户;栎阳七百八十六户,后来剩六百五十户;泾阳六百九十六户,后来剩六百五十八户;彭原一千二百三十八户,后来还剩一千二百三十八户;安西七百二十四户,后来剩二百六十二户;平凉二百八十八户,后来还剩二百八十八户;终南七百七十一户,后来剩七百一十三户;渭南八百一十一户,后来剩七百六十六户。 耕种的土地面积也统计出来了:凤翔九十顷一十二亩,镇原四百二十六顷八十五亩,栎阳一千二十顷九十九亩,泾阳一千二十顷九十九亩,彭原五百四十五顷六十八亩,安西四百六十七顷七十八亩,平凉一百一十五顷二十亩,终南九百四十三顷七十六亩,渭南一千二百二十二顷三十一亩。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二月,也就是公元1282年二月,政府把陕西一些地方的荒地,分给了归顺的军队,让他们在那里开垦种田。具体来说,在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南边,设立了孝子林和张马村两个军屯。

第二年,也就是至元二十年,又调拨了八百户在盩厔的杏园庄和宁州的大昌原屯田,这些都是负责巡逻守卫的士兵。到了至元二十一年,政府又调来文州的九百名新归顺的士兵,在亚柏镇设立军屯;同时,还调来了燕京的四百六十三户新归顺的士兵,在德顺州的威戎地区开荒种地。最终,孝子林屯有三百一户人家,张马村屯有三百一十三户,杏园庄屯有二百三十三户,大昌原屯有四百七十四户,亚柏镇屯有九百户,威戎屯有四百六十三户。这些军屯的土地面积也不小呢,孝子林屯有田地二十三顷八十亩,张马村屯七十三顷八十亩,杏园庄屯一百一十八顷三十亩,大昌原屯一百五十八顷七十九亩,亚柏镇屯二百六十八顷五十九亩,威戎屯一百六十四顷八十亩。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在延安府,政府把一些赎身、释放的百姓,以及一些漏掉户籍的人,安排到延安路探马赤草地去屯田。一共安置了两千零二十七户人家,耕种的土地总面积达到了四百八十六顷。

甘肃等地,也就是甘肃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也开展了军民屯田。

宁夏地区,在至元十九年三月,政府调了一千三百八十二户新归顺的军队到宁夏屯田。到了至元二十一年,又派了塔塔里千户所管辖的九百五十八户士兵去屯田,这些屯田的土地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四百九十八顷三十三亩。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正月,皇帝下令在肃州、沙州、瓜州设立屯田。之前,派都元帅刘恩去肃州等地考察,看看哪些地方适合屯田。刘恩回来后建议设立屯田,皇帝就同意了。然后就在甘州的黑山子、满峪、泉水渠、鸭子翅这些地方设立屯田,一共两千二百九十户,耕地一千一百六十六顷六十四亩。

元世祖至元八年正月,签发了己未年随州、鄂州投降的1170户人家,让他们搬到中兴府住。十一年的时候,把他们编成屯田户,一共两千四百丁(丁指成年男子)。二十三年又陆续增加了三百人,增加了耕地一千八百顷。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根据安抚司的请求,招收了940户放良的百姓,让他们一起屯田,耕地四百四十六顷五十亩。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把归附的军队调到甘州,十八年的时候,让他们参加屯田。二十二年,又把甘州新归附的二百人迁移到亦集乃,让他们在那里开渠种地,耕地九十一顷五十亩。

再说说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管辖的屯田。

成宗大德二年正月,因为赣州路信丰、会昌、龙南、安远等地盗贼出没,所以就调动南安寨兵万户府的士兵,还有宋朝旧时的弓箭手,以及一些漏籍的人户,让他们一起屯田耕种,用来镇压盗贼,一共三千二百六十五户,耕地五百二十四顷六十八亩。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管辖的屯田情况,(此处略)。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因为福建的军粮储备费用问题,就按照内地的办法,设立了屯田。当时命令管军总管郑楚他们,把那些年纪大了,打不了仗的老兵,一共一百十四个人,还有从南安等县招募来的一千八百二十五户居民,让他们一起耕种。

到了元成宗元贞三年,又下令在南诏、黎族、畲族地区设立屯田,从驻军里挑人,每个屯田点安排一千五百人,还把招安的陈吊眼等人的余党也安排进去,和军人一起耕种。汀州屯田有一千五百二十五人,耕种土地二百二十五顷;漳州屯田有一千五百一十三人,耕种土地二百五十顷。

元世祖至元七年,在高丽也设立了屯田。当时正要东征日本,需要积攒粮草,作为进攻的准备,所以就用王綧、洪茶丘他们管辖的两千户高丽人,加上从中央调来的两千名士兵,还有婆娑府、咸平府各一千名士兵,在王京、东宁府、凤州等十个地方设立屯田,还设立了经略司来管理。每个屯田点用五百名士兵。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因为广元是东西两川的要冲,后勤供应很繁重,有人建议利用官田。经过调查,发现有九顷六十亩官田,于是就用褒州一些无主户口,凑成十户,让他们在那里开垦耕种。十八年,又从新得州调来七十七户百姓,一共是八十七户参与屯田。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命令西蜀四川经略使设立屯田。十五年,从长宁军、富顺州等地调来四百七十五户百姓耕种。十九年,又调来一百六十户。二十年,叙州调来一千九百户。二十五年,富顺州又调来六百八户,加入到原来的屯田里。二十七年,对屯田户口进行核实,一共是二百八十四户。元成宗元贞二年,又安排了一千一百十七户不再服役的百姓继续参与屯田。总共参与叙州屯田的户数是四千四百四十四户。

先说绍庆路,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从本地没服过徭役的人家里面,挑了23户人家,建立了屯田。第二年,又从彭水县管辖的万州寄户里,挑了20户。至元二十一年,又从彭水县没服过徭役的人家里面,增加了32户。到至元二十六年,屯户里穷困欠债的人太多了,又从彭水县的编户里挑了16户来补充。这样一来,总共就有91户了。

接下来是嘉定路,元世祖至元十九年,挑了4户以前是宋朝的编户人家,建立了屯田。到了元成宗元贞元年,又增加了成都义士军8户。所以总共是12户。

顺庆路的情况是,元世祖至元十二年,挑了3468户顺庆百姓,建立了屯田。十九年,又从百姓中挑了1336户补充到屯田。第二年,又增加了212户。加起来一共是5116户。

潼州府,元世祖至元十一年,挑了本府的编户和义士军共2224户,建立了屯田。十三年,又增加了142户。二十一年,行省派人到遂宁府,挑选监工里那些又老又弱、有病的,选了46户,补充到屯户里。总共是2412户。

夔路总管府的屯田,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建立,后来陆续从本路编户里挑了5027户。之后又从新附军里挑了56个老弱病残的补充进去。

重庆路,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建立,陆续从江津、巴县、泸州、忠州等地,挑了2387户编户,再加上招募的,一共是3566户。

最后是成都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挑了40户阴阳人,让他们负责屯田的粮食供给。二十二年,又从泸州编户里增加了97户,充实屯田。三十一年,又从千户高德所管辖的百姓中增加了14户。

元朝的时候,保宁府(今四川阆中)的官员反映说,他们那儿的军人,一家可能就两三个壮丁,父子兄弟都要服役,负担太重了。如果再把他们迁到成都去种地,离家太远,肯定很多人会逃掉。所以他们请求允许保宁府驻军和夔州路的守军,就在保宁府沿江地区屯田。朝廷同意了,一共签发了1200名军人。第二年,又抽调了129名屯田军人跟着万户也速迭儿西征,然后又陆续补充兵员,最后共有1329户,拥有田地118顷27亩。

元成宗元贞二年,又设立了叙州(今四川宜宾)军屯,把遂宁的239名屯田军人迁到叙州宣化县喁口附近荒地开垦,一共开垦出41顷83亩田地。

到了元仁宗延祐七年,重庆五路(指重庆及其周边地区)抽调了1200名军人,在三堆、中嶆、赵市等地屯田耕种,开垦出420顷田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根据四川行省的建议,除了边境重地需要驻军防守外,其余一万名士兵被安排在成都附近选择肥沃的土地屯田,一共设立了14个屯,共有351户,拥有田地56顷70亩。

成都等路(指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在崇庆州义兴乡楠木园设立了一个军屯,共有299户,拥有田地42顷70亩。

河东陕西等路(指四川东部和陕西的部分地区)在灌州青城、陶坝和崇庆州大栅头等地设立了军屯,共有1328户,拥有田地280顷7亩。

广安等地(指四川广安及其周边地区)在成都路崇庆州七宝坝设立了一个军屯,共有150户,拥有田地26顷25亩。

最后,保宁府在崇庆州晋原县金马设立了一个军屯,共有564户,拥有田地75顷95亩。

叙州万户府的军屯,建在灌州青城,一共221户人家,拥有38顷67亩田地。

五路万户府的军屯,分别建在成都路崇庆州的大栅镇孝感乡,以及灌州青城县的怀仁乡,一共1161户人家,拥有203顷17亩田地。

兴元金州等处的万户府军屯,建在崇庆州晋原县孝感乡,一共344户人家,拥有56顷田地。

随路八都万户府的军屯,建在灌州青城和温江县,一共832户人家,拥有162顷57亩田地。

旧附等军万户府的军屯,建在灌州青城县和崇庆州等地,一共1002户人家,拥有129顷50亩田地。

炮手万户府的军屯,建在灌州青城县龙池乡,一共96户人家,拥有16顷80亩田地。

顺庆军屯,建在晋原县义兴乡和江源县将军桥,一共565户人家,拥有98顷87亩田地。

平阳军屯,建在灌州青城和崇庆州大栅头,一共398户人家,拥有69顷65亩田地。

遂宁州的军屯,一共2000户人家,拥有350顷田地。

嘉定万户府的军屯,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从蒙古和汉军以及嘉定新附军中抽调了360人,在崇庆州、青城等地屯田。到至元二十八年,大部分人被调回元翼,只剩下13户人家,拥有2顷27亩田地。

顺庆等处的万户府军屯,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从长江下游汉初等地抽调军队进行屯田,一共656户人家,拥有114顷80亩田地。

广安等处的万户府军屯,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拨付广安旧附汉军118人,在新明等地建立军屯开始耕种,拥有20顷65亩田地。

云南行省管辖的军民屯田共有十二处。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在威楚提举盐使司,抓捕漏网户口充实民屯,这事儿就由威楚提举司屯田来管。这跟中原的制度不一样,一共三十三户人家,耕种一百六十五双田。 (双,指亩)

至元十二年,元世祖下令在金齿等地宣尉司都元帅府管辖的州县,抓捕漏网户口,一共找到了两千零六十六户,建立了屯田。十四年,又从府里调拨了四百户补充进去。十八年,又从永昌府调拨了一千二百七十五户。二十六年,在大理设立军屯,从爨僰军中拨出二百户。二十七年,又从爨僰军中调拨二百八十一户。二十八年,又增加了 一百一十九户。总的来说,民屯三千七百四十一户,军屯六百户,耕种的田地,包括军民自己所有的,一共是两万两千一百五双。

至元十二年,在鹤庆路,调拨了一百户百姓建立民屯。二十七年,又从爨僰军中调拨了一百五十二户建立军屯。军屯耕种六百八双田,民屯耕种四百双田,都是他们自己拥有的田地。

至元二十七年,因为云南戍军的军粮不够,就在和曲、禄劝两州的爨僰军中,调拨了一百八十七户,建立军屯耕种,一共耕种七百四十八双田。

至元十二年,在威楚路建立民屯,抓捕了本路漏网户口,一共一千一百户。其中八百六十六户,官府给他们分发了四千三百三十双无主荒田,剩下的户人家自己有田地,一共一千一百七十五双。二十七年,才开始设立军屯,从本路的爨僰军中调拨了三百九十九户,其中十五户官府给他们分发了六十双荒田,剩下的户人家自己有田地,一共一千五百三十六双。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在中庆路设立了民屯,从各个州县里把漏掉户籍的人家找出来,一共找到了4197户人家,政府给他们每户分配了田地,一共是17022双(古代田亩单位)。这些人家自己也准备了一些田地耕种,一共是2602双。到了至元二十七年,中庆路又设立了军屯,用了709户爨僰(cuàn bó,古代少数民族)军人,政府给他们分配了234双田地,他们自己也准备了2601双田地。

说白了,就是元朝政府在中庆路先安置了4000多户老百姓,给他们分了地让他们耕种,这些老百姓自己也有一些地。后来又安置了700多户爨僰族士兵,同样也分了地,他们自己也有一些地。

接下来是曲靖等地。至元十二年,在曲靖路设立了民屯,从管辖的州郡里找来了740户漏掉户籍的人家。十八年,又增加了1500户。政府给他们分配了1480双田地,他们自己也有3000双田地。 同样在至元十二年,澂江(chéng jiāng)也设立了民屯,户数和曲靖一样,都是1260户。至元二十六年,澂江设立了军屯,用了169户爨僰军人。二十七年,又增加了226户。 在仁德府,至元十二年设立的民屯户数和澂江一样,是80户,政府分配了160双田地。二十六年,仁德府也设立了军屯,用了44户爨僰军人,二十七年又增加了56户,他们耕种的400双田地都是他们自己准备的。

简单来说,元朝政府在曲靖、澂江和仁德府都设立了民屯和军屯,安置了大量的百姓和士兵,并给他们分发了土地。这些百姓和士兵自己也有一些土地可以耕种。

最后,至元二十七年,在乌撒宣慰司设立了军屯,用的是114户爨僰军人。同时,在东川路设立了民屯,也是86户爨僰军人,他们都是自己准备田地耕种的。 在临安宣慰司,至元十二年设立了两个民屯,从所属州县里找来了漏掉户籍的人家,宣慰司管辖的民屯有300户,田地600双;临安路管辖的民屯有2000户,田地3400双。至元二十七年,又设立了爨僰军屯,288户,田地1152双。

总而言之,元朝政府在各个地方都设立了民屯和军屯,安置了大量的百姓和士兵,并给他们分发了土地,以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数据详细记录了当时屯田的规模和户数。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梁王派人去云南省说,要拨一千汉军过去屯田。

这意思就是说,要派一千个汉族士兵到云南去开荒种地。

至元三十一年,又派了三百人去驻守巡逻,剩下七百人在乌蒙地区屯田。后来,他们又搬到了新兴州,一共开垦了三千七百八十九双田地。(双,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在会通地区设立了民屯,一开始只有两户爨僰(cuàn bó)族士兵参与。

十六年,在建昌地区设立了民屯,拨了140户百姓参加。二十三年,又调了180户爨僰族士兵,设立了军屯。同一年,还在会川路设立了民屯,调了40户当地百姓。十六年,在德昌路设立了民屯,调了21户百姓。到二十年,才在德昌路设立了军屯,调了120户爨僰族士兵参与屯田。

元仁宗延祐三年,在乌蒙地区设立了军屯。

之前云南省政府上报说:“乌蒙是云南的咽喉要地,现在没有驻军,而且那地方地广土肥,以前也搞过屯田,所以请求调拨畏吾儿和新归附的汉军去屯田,顺便镇守那里。” 朝廷就同意了。一共派了五千户人家,开垦了一千二百五十顷田地。(顷,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湖广行省管辖的地方,还有三个屯田点。

元朝的时候,在海南和海北地区设立了宣慰司都元帅府民屯,也就是政府组织老百姓在那里开荒种地。元世祖至元三十年,政府号召百姓和新归附的士兵,在海南、海北这些地方开垦田地种田。到了成宗元贞元年,因为那地方瘴气重,就把两千屯田士兵送回各地的驻军,只留下两千人跟招募来的百姓一起种地。大德三年,屯田万户府撤销了,所有屯田的士兵都回去服役了,只留下八千四百二十八户百姓继续种地,具体分布是:琼州路五千一百一十一户,雷州路一千五百六十六户,高州路九百四十八户,化州路八百四十三户,廉州路六十户。他们一共开垦的田地是:琼州路二百九十二顷九十八亩,雷州路一百六十五顷五十一亩,高州路四十五顷,化州路五十五顷二十四亩,廉州路四顷八十八亩。

广西那边,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也搞过撞兵屯田。成宗大德二年,有个叫黄圣许的造反了,逃到交趾去了,留下五百四十五顷七亩水田。有个叫吕瑛的人建议,招募牧兰等地和融庆溪洞的徭役、以及撞民丁,在上浪、忠州等地开垦屯田。十年后,平定了大任洞的黄德宁等贼寇,又利用他们留下来的土地,在藤州继续设立屯田。具体户数是:上浪屯一千二百八十二户,忠州屯六百一十四户,那扶屯一千九户,雷留屯一百八十七户,水口屯一千五百九十九户。藤州屯又增加了二百八顷一十九亩地。

湖南的衡州等地也搞过屯田。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调来德安屯田万户府的一千四百六十七名士兵,分别安置在衡州的清化、永州的乌符、武冈的白仓,让他们在那里开垦屯田。至元二十七年,又招募了衡阳县一些没有土地的居民,一共九户,编入清化屯。最终,清化屯有军民五百九户;乌符屯和白仓屯都是五百户。他们开垦的田地是:清化屯一百二十顷一十九亩,乌符屯一百三顷五十亩,白仓屯八十六顷九十二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