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纸币,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的飞钱、宋朝的交子以及金朝的交钞。这些纸币的运作方式是,以实物为本位,纸币作为等价物流通,这和《周官》里说的质剂制度是一个意思。元朝初期也沿用了唐宋金的法子,发行过纸币,但具体制度记录很少。
世祖中统元年,元朝开始正式发行交钞,以丝绸为本位。当时50两白银可以兑换1000两丝钞,其他商品的价格也以此为标准。同年十月,又发行了中统元宝钞,面值有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一贯文、二贯文几种。一贯元宝钞等值一两交钞,两贯元宝钞等值一两白银。同时还用丝织品制作了中统银货,面值有: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每种面值都等值于相同数量的白银。不过,这种银货好像没怎么流通。五年后,元朝在各地设立平准库,用来控制物价,避免物价波动,并拨款一万二千锭纸币作为资本。至元十二年,又增发了一种面值更小的厘钞,面值有二文、三文、五文三种。最初,纸币的印版是用木头做的,到至元十三年才改用铜版印刷。至元十五年,因为厘钞使用起来不方便,就停止了发行。
元宝钞和交钞流通了很久,后来出现了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的情况。到了至元二十四年,元朝又改发至元钞,面值从二贯到五文,共有十一种,与中统钞同时流通。一贯至元钞相当于五贯中统钞。元朝沿袭中统初年的做法,在各地设立官库,进行金银交易,平抑物价。当时,一两白银存入官库可兑换二贯至元钞,取出则需支付二贯五分;一两赤金存入官库可兑换二十贯至元钞,取出也需支付二十贯五百文。伪造纸币者处死,举报者赏赐五锭纸币,并额外给予犯人家产作为奖励。这个制度可以说是相当完善了。
至大二年,武宗皇帝又因为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再次改发至大银钞,面值从二两到二厘,共有十三种。一两至大银钞相当于五贯至元钞,也相当于一两白银或一钱赤金。元朝的纸币制度,到这时已经改了三次了。大体上来说,至元钞是中统钞的五倍,至大钞又是至元钞的五倍。但是还没过一年,仁宗皇帝继位,认为倍数差距太大,纸币轻重失衡,于是下令停止发行至大银钞。而中统钞和至元钞,在元朝灭亡前一直都在流通。
那些破旧的钞票啊,到了元朝至元二年的时候,官方就设立了专门的交钞库,用新的钞票兑换旧的,手续费要收取三十文。到了至元三年,手续费降到了二十文。可是到了至元二十二年,又涨回去了,跟之前一样。那些完好无损,只是稍微有点破损的钞票,都还能继续使用,要是敢违反规定,就要受罚。那些兑换下来的旧钞票,每个季度各路都要交给税务官员,然后送到省部烧毁,要是隶属于行省的,就在行省直接烧掉。到了元朝大德二年,户部把破旧钞票分成了二十五种。到了泰定四年,又规定了焚烧旧钞的地点,都得由廉访司官员监督,隶属于行省的,则由行省官员一起监督。大概就是这么个章程。
说钱的事儿吧,从周朝九府铸钱制度实行以来,历朝历代都没废除过铸钱。元朝的交钞、宝钞虽然都以钱为单位,但是却没铸造铜钱。直到武宗至大三年,才开始正式铸造铜钱,还设立了资国院、泉货监来管理。铸造的钱币,一种叫“至大通宝”,一文钱相当于至大银钞的一厘;另一种叫“大元通宝”,一文钱相当于十文至大通宝钱。历代的铜钱,都按照以前的规矩,和至大钱一起流通使用。那些当五、当三、折二的钱,也还是按照老的算法来使用。结果到了第二年,仁宗又下令说,因为铸钱赶不上用钱的速度,新旧钱币一起用,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干脆把铜钱和银钞都停用了,那些设立的机构也都撤销了,又开始只用至元、中统钞了。
每年印钞的数量是这样的:
中统元年,印制了中统钞七万三千三百五十二锭。
中统二年,印制了中统钞三万九千一百三十九锭。
中统三年,印制了中统钞八万锭。
中统四年,印制了中统钞七万四千锭。
元至元元年,收了八万九千二百八锭中统钞。第二年,收了十一万六千二百八锭。第三年,收了七万七千二百五十二锭。第四年,收了十万九千四百八十八锭。第五年,收了二万九千八百八十锭。第六年,收了二万二千八百九十六锭。第七年,收了九万六千七百六十八锭。第八年,收了四万七千锭。第九年,收了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六锭。第十年,收了十一万一百九十二锭。
这么说吧,前面十年,每年收的中统钞数量波动挺大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没啥规律。
元至元十一年,收了二十四万七千四百四十锭中统钞;十二年,收了三十九万八千一百九十四锭;十三年,一下子收了一百四十一万九千六百六十五锭,比前几年都多得多!十四年,收了一百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五锭;十五年,收了一百二万三千四百锭;十六年,收了七十八万八千三百二十锭;十七年,收了一百一十三万五千八百锭;十八年,收了一百九万四千八百锭;十九年,收了九十六万九千四百四十四锭;第二十年,收了六十一万六百二十锭;第二十一年,收了六十二万九千九百四锭;第二十二年,收了二百四万三千八十锭;第二十三,收了二百一十八万一千六百锭;第二十四年,收了八万三千二百锭中统钞和一百万一千一十七锭至元钞。
从至元十一年开始,收的钱就明显多了起来,尤其是十三年那年,简直是天文数字!后面几年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数量都很大,到二十三年的数字更是惊人。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二十四年开始,除了中统钞,还出现了至元钞。
至元二十五年,收了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一十二锭至元钞;二十六年,收了一百七十八万九十三锭;二十七年,收了五十万二百五十锭;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各收了五十万锭;第三十年,收了二十六万锭;三十一年,收了十九万三千七百六锭。元贞元年,收了三十一万锭至元钞;二年,收了四十万锭至元钞。
从至元二十五年开始,记录里就只有至元钞了,数量也相对稳定,虽然也有起伏,但没有之前那么大的波动。到了元贞年间,每年收的至元钞也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元朝大德元年,发行了四十万锭至元钞。第二年,发行了二十九万九千九百一十锭至元钞。到了第三年,发行数量增加到九十万七十五锭。第四年是六十万锭,第五年是五十万锭。第六年,发行量猛增到二百万锭。第七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五十万锭。第八年和第九年,又分别发行了五十万锭。第十和十一年,每年都发行一百万锭至元钞。
大德年号之后,至大元年,发行了百万锭至元钞,第二年也是一百万锭。到了至大三年,发行的是一百四十五万三千六十八锭至大银钞。第四年,又发行了二百一十五万锭至元钞,以及十五万锭中统钞。
皇庆元年,发行了二百二十二万二千三百三十六锭至元钞,以及十万锭中统钞。第二年,发行了二百万锭至元钞和二十万锭中统钞。
延祐元年,发行了二百万锭至元钞和十万锭中统钞。第二年,发行量减少到一百万锭至元钞和十万锭中统钞。第三年,进一步减少到四十万锭至元钞和十万锭中统钞。第四年是四十八万锭至元钞和十万锭中统钞。第五年又回到了四十万锭至元钞和十万锭中统钞。第六年和第七年,发行量又回升到一百四十八万锭至元钞和十万锭中统钞。
至治元年,发行了百万锭至元钞和五万锭中统钞。第二年,是八十万锭至元钞和五万锭中统钞。第三年,减少到七十万锭至元钞和五万锭中统钞。
泰定元年,发行了六十万锭至元钞和十五万锭中统钞。第二年到第四年,每年都发行四十万锭至元钞和十万锭中统钞。
最后,天历元年,发行了三十一万九百二十锭至元钞和三万五千锭中统钞。第二年,发行数量增加到一百一十九万二千锭至元钞和四万锭中统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