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位自当啊,是蒙古人。英宗皇帝当政的时候,他被提拔做了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官员。
有一次,他在大兴县审查犯人,发现有个冤案。这案子是这样的:有个老百姓,曾经看到路边死了一只骆驼,就把他扛回家,剁碎了,放在好几个大缸里腌着。后来,官府的骆驼丢了,查得紧,就抓了这个人,他还自己承认了偷骆驼。自当审问这个案子的时候,觉得这事儿不对劲,像是冤枉的,就把案子报给了御史台。御史台的官员们觉得证据确凿,认为自当这是怕杀人才包庇犯人,根本不听他的,把案子交给别的御史重新审理,结果那人被判处死刑了。过了几天,辽阳那边传来消息,抓到偷骆驼的真凶了,冤案才得以昭雪,大家都佩服自当的明察秋毫。
泰定二年,自当跟着皇帝去上都,他弹劾参知政事杨庭玉贪污受贿,但皇帝没理他,他就直接交出官印,回北京了。皇帝派人追他,让他回去继续做官。结果,他又上书弹劾杨庭玉,这次皇帝信了,杨庭玉果然有罪。他还上奏说,平章政事秃满迭儿在英宗皇帝被杀的那天,一定事先知道,却没上报,于是皇帝赏赐秃满迭儿一条金腰带,自当也趁机辞职了。
后来他被任命为工部员外郎,中书省让他去看看开凿混河的工程,自当去现场查看后,觉得河水水位不稳定,老百姓也累坏了,这工程根本完不成,就向朝廷汇报,结果开凿混河的工程就停了。
话说,皇后去世后,皇帝下令工部拆掉皇后出行用的车帐,重新制作。当时负责这事儿的官员自当觉得没必要,因为那些车帐都是新做的。工部尚书说:“这是皇帝的旨意,要是你办砸了,大家都要受罚!”自当却说:“要是有罪,我一个人担着!”
没过多久,皇帝果然来问车帐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大臣们就把自当叫去问责。自当请求自己去向皇帝解释。他见到皇帝后,就说:“皇后出行用的车帐还很新,如果重新制作,会浪费人力物力。再说,先皇后没得什么怪病,用这些车帐也没什么不妥。如果一定要换新的,那大明殿可是太祖皇帝用过的,历代皇帝继位难道都要重新装修吗?”皇帝听了很高兴,对大臣们说:“国家要用人,就要选像自当这样的人,这样才能不误大事。”皇帝特别赏赐了他酒和金子,还把他升职为吏部员外郎。
后来,皇帝想给太后加尊号,叫她做太皇太后,就让朝臣们讨论。只有自当一个人反对,他说:“太后称太皇太后,不合乎礼制。”大家都说:“英宗皇帝不也是把皇太后尊称为太皇太后吗?”自当解释说:“英宗是太皇太后的孙子,而今上是太皇太后的儿子,孙子可以这么称呼,儿子却不可以。” 就这样,这件事就定下来了。之后,自当又升任中书客省使,不久又改任同佥宣政院事。
文宗皇帝即位后,自当被任命为中书左司郎中。有一次,一个奉旨出使江浙的官员回来后,说行省的大臣们好像不服从朝廷。皇帝一听就生气了,下令派人去查问那些大臣的不敬行为,准备把他们全部杀掉。自当赶紧去跟丞相燕帖木儿说:“皇帝刚刚即位,云南、四川还没完全平定,就因为使臣的一句话就要杀掉行省的大臣,恐怕不是明智之举。再说,江浙地区富裕奢华,使臣可能没得到满足,所以才编造谎言陷害他们。”燕帖木儿把自当的话告诉了皇帝,这件事才算罢休。后来,自当升任参议中书省事。
燕帖木儿想给太保伯颜加封王爵,大家都赞成。只有自当没说话。燕帖木儿问他为什么,自当说:“太保的职位已经位列三公,如果再加封王爵,以后再立大功,又该如何处置他呢?况且,丞相封王是皇帝的旨意,现在想给太保加封王爵,应该由丞相向皇帝请求才对。王爵也不是中书省的选拔范围。” 于是,燕帖木儿的提议被取消了。最后,自当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
一开始啊,文宗还在当太子的时候,住在集庆的府邸,想建个天灵寺,就让官府征集民夫干活。结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亦乞剌台就上奏说:“太子您这是做善事,应该出钱雇人,要是用民夫,朝廷知道了不好看。”
后来文宗当上皇帝了,把当时在江南的行台监察御史都调到京城当监察御史。他还想把亦乞剌台给撸了,结果亦乞剌台又开始谏言了:“皇上您还是太子的时候,这些御史都尽心尽力地给您提建议,都是忠臣啊!现在他们没犯错就罢免他们,这传出去对天下人不好交代啊!” 最后,文宗只好把亦乞剌台调到湖南当佥宪。
有一次,文宗想游西湖,亦乞剌台又出来劝谏了:“皇上您是天子,身份尊贵,却自己划船游玩,这给天下人留下什么印象啊?” 文宗没听他的。亦乞剌台就装病没去。文宗在西湖的船上,还回头问大臣们:“亦乞剌台肯定对我的这次游玩不满意吧?”
大臣们上奏推荐官员的时候,文宗用笔划掉了一个人的名字,却把将作院的一个叫闾闾的官员的名字加了进去。亦乞剌台又说了:“这闾闾啊,这人挺滑稽的,只适合在教坊司干活,要是让他管风纪,那朝廷的纪律就全乱套了!” 文宗一听,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亦乞剌台被外放到陕西当行台侍御史去了。
话说元顺帝刚登基的时候,任命张自当为福建都转运盐使。早些年,张自当还是左司郎中的时候,泰定帝想把河间、江浙、福建三地的盐引六万给他当时的同事撒迪(中书参议),张自当坚决反对,最后只让泰定帝给了撒迪两万福建盐引。到了现在,张自当又上奏说,盐引的收入应该全部充实国库,减轻百姓的负担。 当时撒迪已经当上了御史大夫,并没有因此记恨张自当,还经常派人去北京探望张自当的母亲。后来张自当母亲去世,他守孝了一段时间,之后重新被任命为浙西肃政廉访使。
那时候,有个驸马当上了江浙行省丞相,他的家奴仗着公主的势,霸占了杭州达鲁花赤的职位,强迫老百姓卖东西给他,不卖就打人。当地官员把这事儿报告给了张自当,张自当立刻把那个家奴抓起来,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杀鸡儆猴,从此丞相府里再也没人敢欺负老百姓了。没多久,张自当就被召回朝廷,担任枢密院同佥。 接着他又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同知经筵事。
宁夏有人告发买买等人密谋害死太师伯颜,伯颜就让张自当和中书省、枢密院的官员一起去宁夏调查。结果查明是诬告,告发的人反而被治罪了。伯颜很生气,张自当却说:“太师您让我们三人去调查,是因为这是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如果您要治我们的罪,那就是我张自当负主要责任,应该由我一人承担。” 伯颜没办法,只好把张自当降职为同知徽政院事。
张自当一生侍奉了四位皇帝,从一个小小的官吏一直升到通奉大夫,他为人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始终如一,很有古代正直官员的风范。 但是,也正因为他得罪了权贵,最终没能再获得重用,很多正直的君子都为他惋惜啊。
阿荣,字存初,是怯烈氏族人。他爸爸是按摊,担任中书右丞这个高官。阿荣从小就侍奉武宗皇帝,负责宫廷警卫工作,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湖南道宣慰副使。
温迪罕奉命去湖南宣抚,所有大小事情都交给阿荣处理。正赶上好几个州县闹饥荒,阿荣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熬粥救济饥民,还调拨粮食赈灾,救活了不少人。后来广西那边起了兵乱,大家都吓得慌慌张张的,阿荣却沉着冷静,督促当地官员训练军队,加强防卫,结果那些寇匪根本不敢入侵。
之后,他又升迁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被朝廷召回担任佥会福院事,没多久又当上了吏部尚书,那是管人事的大官。泰定年间,他被外派担任湖南宣慰使,后来又升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但因为生病就辞官了。天历年间,他又被起用,再次担任吏部尚书,接着又参与中书省政务。过了两年,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还兼管经筵讲学。后来又升为奎章阁大学士、荣禄大夫、太禧宗禋院使,还负责神御殿的典礼事务。
文宗皇帝非常器重他,阿荣也尽心尽力辅佐朝廷,有什么话都敢直言不讳。可是时间长了,他心里渐渐感到郁郁寡欢,就请求告假回老家武昌。到了至元元年,阿荣去世了。
一开始,阿荣在家闲着,就用写文章、写字来打发时间,广泛研究历史上治国兴邦和失败衰亡的原因。要是遇到让他特别有感触的事,他就拍着大腿说:“忠臣孝子是国家的宝贝,那些有志气的男子汉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他经常和一些有才华的朋友一起玩,走到风景秀丽的地方,就弹琴作诗,玩得乐不思蜀。他尤其擅长数学,能根据各种情况逆推事情的成败、利弊,以及人的祸福、寿命、贫富贵贱,很多都预测得很准。
天历三年春天,朝廷举行选拔人才的考试。阿荣和虞集在直庐相会,两人感慨万千,阿荣对虞集说:“再过一科,科举考试就要停办了,停办两科之后再恢复,恢复之后就会有很多优秀人才涌现出来。”他又叹息道:“我恐怕看不到了,你还能赶上看到。”虞集回答说:“人才多不多,希望跟您当初说的那样。现在文治正在兴起,未必会停办科举考试。您当初在朝廷里做官,文采出众,正值壮年就登上了朝廷,文坛的希望都在您身上。我年纪大了,快要不行了,就算看到了又能怎么样呢!”阿荣又叹了口气说:“这是天数啊!”虞集问他怎么知道的,阿荣没回答。三年后,阿荣去世了。元统三年,科举考试果然停办了,直到至正元年才恢复,就跟阿荣说的那样。
小云石海涯,他家里的祖上可是赫赫有名的,家谱里都记载着呢,《阿里海涯传》里就有写。他爹是楚国忠惠公,名字叫贯只哥,所以小云石海涯就跟着姓贯,还给自己起了个雅号叫“酸斋”。他妈是廉氏,据说她怀孕前夜里做梦,梦见神仙给她一颗大星星,让她吞下去,醒来后就怀孕了。小云石海涯生下来就长得特别漂亮,非同一般。十二三岁的时候,力气就大得惊人,那些壮汉骑着三匹烈性马飞奔,他拿着长矛站在那儿等着,马一冲到跟前,他就飞身跃上马背,两匹马三匹马都能轻松驾驭,舞动长矛,风声呼呼的,看得人目瞪口呆。他还擅长射箭、打猎,上山越岭就跟飞似的,那些将军们都佩服他身手敏捷。
长大后,他认真读书,一目十行,那叫一个快!写文章更是厉害,从不模仿别人,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意想不到。一开始,他继承了他爹的官职,当上了两淮万户府的达鲁花赤。他在永州镇守的时候,军队纪律非常严格,军营里井然有序。闲下来的时候,他就玩玩投壶,唱唱歌,想干嘛就干嘛,一点也不拘泥于形式。有一天,他叫来弟弟忽都海涯,说:“我这个人啊,对当官没啥兴趣,不过看在我祖父的份上,这个官职我不敢不继承,现在已经好几年了,我想把官位让给你,你可千万别推辞啊!”说完,就把自己佩戴的金虎符解下来给了弟弟。后来,他去北方拜姚燧为师学习,姚燧看到他写的古文,又严谨又规范,写的歌行和古乐府慷慨激昂,非常惊讶。仁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就听说他把官位让给了弟弟,就对宫里的官员说:“将相家的子弟,竟然还有这么贤德的人!”没多久,他就被选为英宗皇帝在潜邸时的说书秀才,在宫里侍奉。仁宗皇帝登基后,小云石海涯上书提出了六件事:一、停止边境战争,修养文治;二、教育太子,稳固国本;三、设立谏官,辅助圣德;四、表彰姓氏,奖励功勋;五、规定服饰,改变风俗;六、选拔贤才,振兴国家。这封奏折一万多字,还没来得及批复呢,他就当上了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
会议上讨论科举考试的事宜,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突然长叹一声说:“辞去高官厚禄,过着简朴的生活,这是古圣先贤一直推崇的啊!现在我放弃了朝廷优厚的待遇,人们会怎么议论我呢?”于是他就称病辞官,回到江南老家,在钱塘的集市上卖药,改名换姓,乔装打扮,没有人认出他来。
有一次,他路过梁山泺,看见一个渔夫用芦花编织的被子,想用钱买下。渔夫怀疑他的身份,就说:“你想买我的被子,那就先赋诗一首吧!”他于是提笔就写,写完后就拿走了被子。这件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被称为“芦花被诗”。他这种隐居玩世的态度,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晚年他的文章越来越深邃,诗歌也变得冲淡自然。他的草书和隶书,都汲取了古代书法家的优点,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各地士大夫都纷纷向他学习,得到他的一字一句都像得到珍宝一样。他看淡生死,就像看待白天黑夜一样平常,从不放在心上,潇洒地好像要遗世独立一样。泰定元年五月初八,他去世了,享年三十九岁。朝廷追赠他集贤学士、中奉大夫、护军等官职,追封京兆郡公,谥号文靖。他留下了若干卷文集和一本《直解孝经》。
他的儿子有两个:大儿子叫阿思兰海牙,是慈利州的达鲁花赤;二儿子叫八三海涯。他还有一个孙女,很有学识,能写诗词,嫁给了怀庆路总管段谦云。
泰不华,字兼善,是伯牙吾台氏族人。他最初的名字叫达普化,后来元文宗赐给他现在的名字。他们家世代居住在白野山。他父亲塔不台,曾在宫中侍卫,后来做过台州录事判官,就定居在台州。家里很穷,但他酷爱读书,记忆力非常好。集贤待制周仁荣收养了他并教导他。十七岁时,他考取了江浙乡试第一名。第二年,他在殿试中表现出色,被赐予进士及第,授予集贤修撰的官职,后来又升任秘书监著作郎,最后被任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当时御史大夫脱欢权势熏天,贪赃枉法,泰不华就弹劾了他,把他罢免了。元文宗设立奎章阁学士院,提拔他为典签,后来又升任中台监察御史。
顺帝当了皇帝,给文宗的皇后加封为太皇太后,大臣燕铁木儿、伯颜都封了王。泰不华和他的同事们一起上奏章说:“皇上的婶母不应该加尊贵的称号,大臣也不应该接受封地。”太皇太后一听就生气了,想要杀了这些说话的人。泰不华对大家说:“这事儿是我提出来的,要杀就杀我一个,绝对不能连累你们。”
后来,太皇太后气消了,说:“幸亏还有这样的敢于直言的臣子,咱们才能遵守祖宗的规矩啊!”然后赏了他两块金子,表扬他的正直。 把他外派到河南廉访司当差,没多久又调到淮西。接着又升迁到江南行御史台当经历,但他没去,改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浙江西边发了大水,庄稼都毁了,泰不华正好进京,他就极力在中书省说情,结果免除了那里的赋税。 之后,他被提拔为秘书监,又升任礼部侍郎。
到了至正元年,他被任命为绍兴路总管。他改革官吏的弊端,取消了没收的官牛的租税,让老百姓自己申报田亩,平均徭役。他还推行乡饮酒礼,教导老百姓要谦让,当地风俗因此大为改观。 后来被召进史馆,参与编写辽史、宋史、金史,书写完毕后,被授予秘书卿的职位。 他又升任礼部尚书,兼任会同馆的事务。黄河决堤了,他奉命用玉圭、白马去祭祀河神。祭祀完毕后,他又上奏说:“淮安以东,黄河入海的地方,应该像宋朝那样设立撩清夫,用那种滚江龙铁扫,把沙泥冲到海里去。”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还让这些民夫屯田,不过后来这事儿没做成。
话说元朝八年,浙江台州黄岩人方国珍,因为跟蔡乱头、王伏之结仇,被逼得走投无路,干脆就跑到海上去当海盗了。他抢劫漕运的粮食,还抓了海上的千户德流于实当人质。这事儿传到朝廷,皇帝就下令让江浙参政朵儿只班带兵去抓他。追到福州五虎门,方国珍一看情况不妙,赶紧一把火烧了船想跑路,结果官兵自己先乱成一锅粥,朵儿只班反而被抓了。方国珍逼着朵儿只班写了投降书,朝廷居然同意了,还给方国珍兄弟都安排了官职。可方国珍压根儿不想去上任,反而更加嚣张跋扈了。
到了九年,朝廷派泰不华去调查清楚情况,泰不华把方国珍的罪行都汇报上去了,还提出了抓捕方国珍的计策,但朝廷没采纳。后来,泰不华升迁为江东廉访使,又当上了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之后又调任都水庸田使。可到了十年十二月,方国珍又跑到海上去烧杀抢掠沿海的州县了。
十一年二月,朝廷任命孛罗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左丞,让他带兵去庆元。因为泰不华了解方国珍的情况,所以朝廷又把他升为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派他带兵去温州,两面夹击方国珍。没过多久,方国珍就攻打温州,结果泰不华用火筏烧了他的船,方国珍一夜之间就逃跑了。后来,孛罗帖木儿跟泰不华暗中约定,六月乙未一起出兵讨伐方国珍。孛罗帖木儿就先在壬辰日到了大闾洋,结果方国珍半夜率领精兵强将放火呐喊,官兵没怎么打就溃败了,好多人都跳水里淹死了,孛罗帖木儿也被抓了,还被方国珍蒙骗朝廷说好话。泰不华听说后气得不行,好几天没吃饭。朝廷不知道这事儿,又派大司农达识帖木迩等人去黄岩招降方国珍。方国珍兄弟都上岸跪拜,然后退到民间的楼房里住下。
那天晚上,中秋节,月亮又大又圆,泰不华想派人暗杀方国珍兄弟,结果达识帖木迩正好晚上来拜访泰不华,就把这事儿告诉了泰不华。达识帖木迩说:“我是奉命来招降的,你敢擅自行动吗?”这事儿才作罢。朝廷下令让泰不华亲自去海边,解散方国珍的队伍,收缴他们的船只和武器,然后又给方国珍兄弟安排了官职。后来,泰不华被调任台州路达鲁花赤。
十二年的时候,朝廷要征讨徐州,命令江浙省的官员招募水军去守卫长江。国珍这人,心里头起了疑心,又跑到海里去造反了。泰不华觉得自己应该用死来报效国家,就带兵堵住了黄岩的澄江,同时派了义士王大用去跟国珍联系,表示愿意跟他讲和,让他投降。国珍更怀疑了,把王大用扣了起来,不放他走。然后就带着两百来条小船,冲破海门,进了州港,攻打马鞍山一带。
泰不华对大家说:“我一个书生,能做到这个位置,心里一直担心辜负了所学。现在我守着这海边,敌人刚来招降,又反过来造反了,你们大家伙儿帮我打,要是能打赢,那就是你们的功劳;要打输了,我也会拼死报效国家!” 大家一听,都非常踊跃地愿意跟他一起上。那时候,国珍的亲戚朋友陈仲达,在两边跑着商量,说国珍可以投降。泰不华带着部队,挂上接受投降的旗子,趁着涨潮往前冲。结果船触礁了,走不动了,眼看着就要跟国珍碰上了。他叫陈仲达上前去谈,结果陈仲达眼睛乱转,气急败坏的样子,泰不华觉得他不对劲,一刀就把他砍了。
紧接着,泰不华就冲上去跟敌人的船搏斗,射死了五个人,敌人跳上他的船,他又砍死了两个人。敌人举着长矛要刺他,他又把长矛砍断了。敌人越来越多,想抓住他送到国珍的船上去,泰不华瞪大眼睛怒吼着,猛地站起来,抢过敌人的刀,又杀了两个人。最后,敌人用长矛刺他,刺中了脖子,他死了,但还是笔直地站着没倒下,后来他的尸体被扔进了海里。那年他四十九岁,是十二年三月庚子日。他的随从抱琴,还有临海尉李辅德、千户赤盏、义士张君璧,都在这次战斗中战死了。泰不华死后,朝廷本来要授予他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行台州路达鲁花赤的职位,但他已经来不及知道了。三年后,朝廷追赠他荣禄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柱国,封魏国公,谥号忠介,并在台州为他建庙,庙额题写“崇节”。
泰不华这人啊,很有骨气,不随波逐流。太平王把他罢免相位的时候,泰不华还特意到城门外送他。太平王说:“你还是回去吧,别因为我连累了你。”泰不华说:“士为知己者死,哪能害怕祸患呢!”后来虽然被排挤,但大家都觉得他做得对。他擅长篆书和隶书,字写得温润有力。他还曾经认真校对整理了《复古编》十卷,纠正了很多错字,在经史方面有很多依据。
余阙,字廷心,也叫天心,是唐兀氏族人,祖上是河西武威的世家。他父亲沙剌臧卜在庐州做官,所以余阙就成了庐州人。他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靠教书养活母亲,还跟吴澄的学生张恒交往,学问一天天进步。元统元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泗州同知,治理地方很严格,老官吏都很害怕他。没多久就被朝廷召进京,在翰林院当差,后来又升任中书省刑部主事。因为他刚正不阿,得罪了权贵,就辞官回家了。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要修辽、金、宋三朝的史书,他又被召进翰林院,当了修撰。之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改任中书省礼部员外郎,后来外放到了湖广行省,当左右司郎中。碰上莫徭蛮族叛乱,右丞沙班应该带兵去平叛,但他死活不肯去,也没人敢说什么。余阙说:“右丞你应该去,你是天子任命的方岳重臣,不想着带兵打仗,反而想偷懒吗?你应该去!”沙班说:“郎中说得对,但如果军需不足怎么办?”余阙说:“右丞你尽管去,这个好解决。”余阙立刻下令筹集军需,三天就都准备好了,沙班这才带兵出发。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集贤院经历,之后升任翰林待制,然后外放出任浙东道廉访司佥事。他母亲去世后,他就回庐州老家守孝去了。
话说贼寇从河南那边闹起来,攻陷了不少州县。到了至正十二年,我在淮东行中书省任职,后来把宣慰司改成了都元帅府,管辖淮西地区,我被任命为副使,兼任都元帅府佥事,负责带兵守卫安庆。那时候南北消息完全不通,军队又缺粮少饷,我刚到任十天,贼寇就打来了,被我给挡住了。
然后我就召集各级官员和将领们一起商量怎么屯田和打仗,我们就在周围修筑堡寨,挑选精兵强将在外边防御,里边抓紧耕种。安庆附近灊山地区的八个乡镇,土地肥沃,我们就都用来屯田了。第二年春天和夏天,闹大饥荒,都饿得人吃人了,我把自己俸禄都拿出来熬粥救济百姓,救活了不少人。当时失业的百姓有好几万人,我都把他们安顿下来了。我还向中书省请求拨款三万锭银子赈济灾民,后来我升任同知,又兼任副元帅。
又过了第二年秋天,又遇上大旱,我写文章祈祷灊山神灵保佑,三天后就下雨了,那一年总算没闹饥荒。后来贼寇占据了石荡湖,我带兵去平定了他们,还让老百姓去湖里打鱼,收取鱼租作为税收。至正十五年夏天,下大雨,江水暴涨,屯田的庄稼有一半被淹了,城下水势汹涌,还听到像雷一样的东西吼叫,我赶紧到城隍庙祭祀,献上祭品,水位才慢慢退下去。秋天庄稼收成不错,收获了三万斛粮食。我看军队有余力,就下令加固城防,加深护城河,在护城河外围修筑大型防御工事,挖了三重深沟,从南边引江水灌入,还在周围种树做栅栏,城墙上四面都建起了飞楼,里里外外都修得非常坚固。
不久我就升任都元帅了。广西的猫军五万人马,跟着元帅阿思兰沿江而下,打到了庐州,我给他们写信,说苗蛮军队不应该来窥视中原,朝廷也下令让阿思兰带兵回去。那些猫军要是敢在咱们的地界上胡作非为,我就直接抓起来杀掉,吓得他们都不敢乱来了。当时到处都是流寇,我就在这乱军之中,左支右绌,却成了淮河地区的一道坚固防线。因为我的功劳,我被朝廷任命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继续留守安庆,安庆也成了江右地区的重要通道,商贾云集。池州的赵普胜率领军队来攻打安庆,连续打了三天,最后被我打败了。没过多久他又来攻打,我们抵抗了二十天才把他赶走,怀宁县的达鲁花赤伯家奴还战死了。至正十七年,赵普胜和青军从两路进攻,我们抵抗了一个多月,最终把他打败了。
秋天的時候,我被任命为淮南行省左丞。安庆城依托着小孤山作为屏障,我命令义兵元帅胡伯颜率领水军驻守在那里。十月,沔阳的陈友谅从上游直接进攻小孤山,伯颜和他打了四天四夜都没能取胜,赶紧向安庆城求援。陈友谅的军队追到山口镇,第二天癸亥日,就逼近了城下。我们派兵在观音桥设防。很快,饶州的祝氏叛军又攻打西门,我们把他们打退了。乙巳日,陈友谅的军队攻打东门,红色的旗帜爬上了城墙,我们挑选精锐死士奋力抵抗,敌人再次被打退。戊申日,陈友谅集中兵力攻打东西两门,又被我们击退了。陈友谅非常愤怒,于是就筑起栅栏,架起了飞楼。庚戌日,他又来攻城,金鼓声震天动地。我将各路将领分别安排到各个城门抵御敌人,将士们昼夜不得休息。癸卯日,陈友谅增兵攻打东门。丙午日,普胜军攻打东门,友谅军攻打西门,祝寇军攻打南门,各路叛军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城外没有一兵一卒的援军。西门的战况最为危急,我亲自上前线指挥,徒步提着戈矛走在士兵前面。士兵们哭喊着阻止我,我挥舞着戈矛更加卖力,同时又派麾下将领督促其他三门的守军,自己则率领孤军血战,斩杀了无数敌人,我也身中十多处伤。中午时分,城池失守,城内燃起了大火。我知道大势已去,拔出刀子自刎,跳进了清水塘。我的妻子耶卜氏以及儿子德生、女儿福童都投井自尽了。同时殉难的还有守臣韩建一家,韩建当时正卧病在床,他痛骂敌人,不肯屈服,被敌人抓走,下落不明。城里的百姓纷纷登上城楼,自己拆毁了登上城楼的梯子,高呼:“宁可一起死在这里,誓死也不投降!”被烧死的百姓数以千计。其中知名人士有万户李宗可、纪守仁、陈彬、金承宗,元帅府都事帖木补化,万户府经历段桂芳,千户火失不花、新李、卢廷玉、葛延宗、丘卺、许元琰,奏差兀都蛮,百户黄寅孙,安庆推官黄秃伦歹,经历杨恒,知事余中,怀宁尹陈巨济,总共有十八人。安庆城陷落的那天,是至正十八年正月丙午日。
话说这阙大人啊,纪律严明,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可要是谁稍微违反了命令,那可是要被砍头示众的!有一次,阙大人病了,不能处理公务,将士们都上天祈祷,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来代替他。阙大人知道了,硬撑着穿戴整齐,出来处理军务。
打仗的时候,箭矢像雨点一样落下来,士兵们都用盾牌保护阙大人,可阙大人却把盾牌推开了,说:“你们也有自己的性命啊,干嘛要保护我!”所以将士们都拼命效力。 稍微有点空闲时间,他就研究《周易》,带着学生们去郡学讲学,还让士兵们站在门外听着,让他们明白尊崇君主、孝敬父母的道理。他真是个有古之良将风范的人啊!有人想把他调到翰林院去,但他觉得国家危急,就推辞了,可见他忠心耿耿,早就决定为国效力了。最后,他去世的时候,才五十六岁。
朝廷知道了他的事迹后,追赠他为“摅诚守正清忠谅节功臣、荣禄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为豳国公,谥号忠宣。人们都说,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像阙大人和褚不华这样为国捐躯的忠臣,是首屈一指的。
阙大人平时很重视经史子集,五经都有他的注解。他写文章气势磅礴,能表达他想说的所有意思。他的诗歌风格继承了江左的传统,看不起鲍照、谢灵运,更别说徐陵、庾信这些人了。他的篆书和隶书也写得很古雅,值得流传。当初,阙大人死后,敌人还很敬佩他,从池塘里把他的尸体捞出来,给他做了棺材,埋葬在城西门外。后来安庆投降了明朝,明朝皇帝很欣赏阙大人的忠义,下令在忠节坊给他建庙,并且每年都派人去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