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住,是安童的孙子。五岁就成了孤儿,是太夫人把他抚养大的。长大后,他为人宏伟开阔,光明磊落,继承了祖上的优秀品德。至大二年,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担任宿卫长。仁宗皇帝即位后,延佑二年,他被任命为资善大夫、太常礼仪院使。四年后,升任荣禄大夫、大司徒。五年后,又升任金紫光禄大夫。六年后,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其他的官职不变。每次讨论国家大事,他都要问:“这符合典故吗?”有同僚不同意,说:“朝廷议事难道只讲典故吗?”拜住就笑着说:“你说说看,国家大事哪一件不是依据典故来办的?”那些同僚就答不上来了。
太常的公务比较轻松,拜住每天吃完饭后,总是邀请儒士来,一起探讨古今礼乐、刑政、治国安邦的成功与失败,一整天都乐此不疲。他还说过:“做官嘛,只要尽职尽责,事情都能学会。但要真正有作为,还得有扎实的学问,把学问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才是儒者的本事,也是宰相的素质。”
英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就经常向身边的侍卫打听大臣的情况,大家都说拜住很贤能。英宗就派使者去召见他,想和他谈谈。拜住对使者说:“嫌疑之处,君子应该谨慎小心。我身为皇帝的侍卫,却私下和太子交往,我固然有罪,难道这也是太子的福气吗?”所以他最终没有去见英宗。英宗即位后,拜拜住为中书平章政事。一次,诸侯王在太明殿聚会,英宗下令宣读太祖皇帝的金匮宝训,拜住仪态端庄,声音洪亮清晰,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夏天的五月,徽政使失烈门、要束木妻也里失八等人密谋叛乱,皇帝秘密得知此事,在穆清阁召见拜住商议对策。拜住说:“这些人专权乱政已经很久了,到现在还不惩治,暗中结党营私,图谋危害国家,应该立刻采取行动,以维护祖宗的法度。”皇帝很感动,说:“这就是我的想法。”于是下令让拜住率领侍卫逮捕并处死了他们,参与叛乱的人都被诛杀了。
拜中书左丞相。当时啊,好多人,大概六七百个官员,都等着内侍传旨去中书省登记任职呢,选官部门都忙不过来了。拜住就向皇帝汇报,说登记任职就按选拔的标准和顺序来,别给官员们留下什么舞弊的空间。 刑部那些案子,只要情况允许,可以酌情宽大处理;但要是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绝对不能姑息。皇帝经常告诫身边的人说:“你们都给我小心点,要是触犯了国法,就算我愿意网开一面,拜住也不会放过你们的!”
至治元年正月,春天到了,皇帝想在宫里建个彩楼,元宵节的时候挂灯笼摆宴席。可那时候正赶上先帝的丧期呢,张养浩上书劝谏。拜住觉得张养浩说得对,应该劝谏皇帝,于是就把张养浩的奏疏揣在袖子里,直接进宫给皇帝看了。皇帝很高兴,就停止了建彩楼的计划,还赏赐了张养浩一些布帛,表彰他敢于直言。三月,皇帝去上都巡幸,到了察罕脑儿。皇帝觉得行宫亨丽殿的规模太小,想把它扩建一下。拜住就说:“这地方太冷了,夏天才能种庄稼,陛下刚刚登基,应该先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而不是急着搞大工程耽误农业生产,恐怕会失去民心啊。”皇帝听了他的话,就同意了。皇帝曾经对拜住说:“我给你这么大的权力,是因为你祖上木华黎跟着太祖皇帝开疆拓土,你爷爷安童又辅佐世祖皇帝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你应该记住祖宗的功业,怎么能不尽心竭力呢?”拜住就拜了两拜说:“陛下您给我这么大的责任,我心里有三件事害怕:害怕对不起祖宗;害怕天下大事太多,我的见识有限;害怕我年纪轻轻,承担不起重任,报答不了您的恩情。只有您多多关照,经常指点我,我才安心。”
延佑年间,北方草原刮起了巨大的风雪,羊、马、骆驼等牲畜都冻死了,老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卖掉当奴婢。拜住觉得,这关系到国家根本,老百姓应该得到救济,于是建议设立宗仁卫,让县官把这些流民赎买到卫中,让他们得以生存繁衍。
到了至元十四年,元朝才在大都建起了太庙,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皇帝一直没来得及举行正式的祭祀大典。拜住上奏说:“古人说,礼乐要经过一百年才能兴盛起来,现在祭祀郊庙正是时候了。”皇帝高兴地说:“朕可以做到!”于是提前命令有关部门,按照正规的典礼规格来准备太庙祭祀的仪注礼节,一切都要遵循古制,不能随意增减。十月冬天,皇帝终于在太庙举行了祭祀仪式。
第二年正月初一,举行孟享祭祀,皇帝正式乘坐御驾,摆开仪仗,穿着通天冠、绛纱袍,从崇天门出发前往太庙。拜住作为太尉代理,陪同前往。皇帝看到盛大的仪仗和文物,转头对拜住说:“朕举行这次大典,都是听从你的建议,你也应该感到高兴啊!”拜住回答说:“陛下您以帝王之道教化天下,这不仅是我的荣幸,更是天下百姓共同庆贺的事情。”祭祀过程中,皇帝行酌献礼,举止庄重,一切井然有序,内外都肃穆安静。
第二天回宫时,鼓乐齐鸣,百姓夹道观看,一百年来中断的祭祀典礼重新恢复,许多人感动得流泪。拜住带领百官在大明殿向皇帝祝贺,参与祭祀的官员都得到了赏赐。拜住又上奏建议修建太庙前殿,并商议举行祫禘、配享等祭祀典礼。皇帝平静地对拜住说:“朕考虑国家大事,并非一人之力所能及,你是我肱骨之臣,不要忘记规劝我,帮助我弥补不足之处。”拜住叩头谢恩说:“从前尧舜当政,每件事都征求大家的意见,好的就放弃自己的想法采纳别人的建议,所以万世称颂他们为圣明之君。而夏桀商纣当政,拒绝别人的劝谏,自以为是,只听信自己喜欢的人,亲近小人,结果国家灭亡,自己也身死国灭,后世都称他们为暴君。我们蒙受您的恩泽,怎敢不竭尽忠诚来报答您。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陛下您努力实行,我们才能少说话,否则就是我们的罪过了。”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铁木迭儿这丞相,贪得无厌,阴险狡诈,动不动就杀大臣,卖官鬻狱,拉帮结派,凡是不听他话的,都得想办法弄走。他尤其恨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因为京城的粮仓出了问题,就想弹劾他们,把他们杀了。这时,拜住悄悄跟皇帝说:“治理国家,是宰相的责任,用细枝末节的小事来责怪他们,合适吗?”皇帝觉得有道理,王毅和高昉就都保住了性命。
铁木迭儿又把张思明拉来当左丞,帮他做事。张思明卖力得很,却嫉妒拜住为人正直,经常跟他的同党密谋害拜住。拜住身边的人知道了这件事,赶紧告诉了拜住,还建议他小心提防。拜住说:“我家祖上都是为国捐躯的功臣,世代忠诚,一百多年了。我年纪轻轻就受到皇帝的恩宠,全凭这份忠诚。大臣们团结一心,对国家有利。现在右相要害我,我要报复他,这不仅是我们两个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我只求问心无愧,对得起君王,对得起百姓就行了。生死祸福,老天自有公论,你们不用再说了。”没过多久,拜住奉旨去范阳为忠宪王立碑。
铁木迭儿长期装病,听说拜住出去了,正打算出来视察工作,上朝。到了宫门,皇帝赶紧派人给他送酒,还说:“你年纪大了,应该注意身体,等新年再上朝也不迟。”铁木迭儿很不高兴地回去了。但是他的党羽还在朝中遍布,凡事都要先禀报他,因为拜住的关系,铁木迭儿没法胡作非为,他千方百计想整垮拜住,但最终都没成功。
到了年底,京城仓储的官员该轮换了。张思明也装病不上朝,大家都等着看情况。拜住虽然每天都在皇帝面前,但事情不能耽搁,于是每天坐在省里跟属下说:“左丞生病了,省里的事就都停了吗?”郎中李处恭说:“仓储的官职,必须谨慎选择,找不到合适的人,不敢随便提名。”拜住说:“你这是在为卖官做准备吧!”拜住派人去好好劝劝张思明,张思明这才出来,一起把该办的事都办完了。
拜住觉得学校的行政管理就像水源一样重要,虽然看起来进展缓慢,实际上却非常紧急,但是负责的人却没用心去做,导致学校越来越差,所以他请求朝廷内外官员一起讨论解决办法。有人说佛教可以治理天下,皇帝就问他怎么治,这个人回答说:“清净寂灭,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要是用来治理天下,抛弃仁义道德,那纲常伦理就乱套了。”拜住曾经也问皇帝:“现在还有像唐朝魏征那样敢于直谏的人吗?”皇帝回答说:“盘子是圆的,水就圆;盘子是方的,水就方。有像唐太宗那样虚心纳谏的君主,就会有像魏征那样敢于直谏的臣子。”皇帝对他们的回答都很满意。六月壬寅日,皇帝下令赏赐拜住平江的肥沃田地一万亩。拜住推辞说:“陛下让我整顿各种事务,如果我先接受赏赐,别人会怎么想呢?”皇帝说:“你是老臣的子孙,而且为人廉洁谨慎,别人可能会效仿,朕会亲自解释清楚的。”
秋天七月,拜住奏请召见张思明到上都,列举他的罪状,将他杖责后放逐。铁木迭儿不久也病死了。拜住为此痛哭不已。一开始,浙江老百姓吴机把祖上失业后流失的土地卖给了司徒刘夔。刘夔贿赂宣政使八剌吉思,把土地买给寺庙,增加僧人的粮食供应,还伪造圣旨,从国库支取六百五十万贯钱来支付土地款项。这块地已经很久属于别人了,铁木迭儿父子和铁失等人都被蒙在鼓里,分钱受贿,贪污的钱财数额巨大。道士蔡道泰因为奸杀罪名成立,铁木迭儿收了他的贿赂,让有关部门改变了判决结果。拜住把这两件事都上报给了皇帝。皇帝下令有关部门调查审理,查清了事情的真相,把土地还给了原来的主人,刘夔、蔡道泰、八剌吉思等人都被处死了,其他人根据罪行轻重分别受罚。只有铁失被特赦了。
十二月,我被任命为右丞相,还负责修国史。皇上想给我封个三公的爵位,我推辞了,所以一直没担任左相,就只让我负责处理政事。
首先,我推荐了张珪,让他重新担任平章政事,还把那些退休在家、年纪很大的老臣都召回来启用,给他们提高了俸禄,让他们参与中书省的政事讨论。我提拔人才的时候,不拘泥于资历,就怕人才不够用,每天都把推荐贤才、罢免不称职的人作为最重要的工作。
我担心法令制度不统一,各部门不知道该怎么遵守,就上奏皇上,建议详细整理以前的典章制度,制定一个通用的制度。皇上到五台山巡幸的时候,我向皇上奏报说:“自古以来,帝王取得天下,靠的是得到民心;失去了民心,就会失去天下。赋税钱粮,是老百姓的血汗,收取过多,老百姓就会贫困,国家就会危险;如果少收点税,老百姓就会富足,国家就会安定。”皇上说:“你说的太好了!朕也这么想,老百姓最重要,君主次要,国家没有老百姓,君主靠什么当君主呢?现在治理百姓的事,你们要认真考虑,谨慎执行。”
三年春二月,国史《仁宗实录》就要进呈了,我提前一天去翰林国史院听他们读稿。第一卷写的是大德十一年发生的事,里面没有写左丞相哈剌哈孙定策的功劳,只写了越王秃剌勇敢果断、从容不迫。我当时对史官说:“没有左丞相,就算有上百个越王又有什么用呢?只记载鹰犬的功劳,却忽略了指引方向的人,这合适吗?” 我立刻下令把哈剌哈孙的功劳写进去。其他一些史料记载不完善的地方,我也一一进行了修改,大家都佩服我的见识。
话说元朝夏六月,拜住大人因为海运粮食,让送到世祖皇帝那里的粮食数量比以前多了好几倍。江南百姓都累坏了,可京城仓库却堆满了粮食,拜住就上奏皇帝,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的征粮。皇帝一听,干脆把铁木迭儿之前增加的江淮地区的粮食征收也免了。当时铁木迭儿干的坏事越来越多,拜住都一一奏报给皇帝。皇帝这才明白过来,夺了铁木迭儿的官职,还砸了他的碑。铁木迭儿的同伙铁失他们吓得不轻。
皇帝那时候在上都,晚上睡不着觉,就下令大规模地做佛事。拜住觉得国库都快空了,就劝皇帝别这么做,浪费钱。结果那些害怕被杀的人,又偷偷地跟和尚们说:“国家要出大事了,不做佛事,不来个大赦免,是消灾解难不了的!”拜住一听就火了,骂道:“你们这些和尚,不过是想多要点钱财罢了,还想包庇那些坏人吗?”那些坏人听到这话更害怕了,就开始密谋作乱。
当时晋王也孙帖木儿在北方边境镇守,铁失偷偷派人去找晋王,告诉他一个反叛的计划,说事成之后就拥立晋王当皇帝。晋王把来人抓了起来,派人赶紧去上都报告。可还没等使者到上都,皇帝的车驾就南下了。到了南坡的时候,铁失和赤斤铁木儿等人,趁着夜色,利用他们手下的阿速卫兵里应外合,杀了拜住,然后在行宫里杀了皇帝。晋王随后登基,铁失等人被处死。新皇帝下令,要隆重地为拜住大人举行仪式,百官和老臣们都去送行,还把拜住的画像供奉在海云寺,大做佛事,来祭奠他,参加的人有上万,个个都叹息哭泣。
拜住大人一心为国,常常在宫里值班,有什么话都直言不讳。太官给他送酒,他都愁眉苦脸的。他家里被偷了一百多两金器,还有价值上万的其它宝物,后来抓到小偷,找回金子,他家下人来报信,他脸上也没什么高兴或生气的表情。从延佑年间后期开始,水旱灾害不断,百姓活不下去。拜住当了宰相后,整顿吏治,修缮废弃的设施,裁减不必要的开支,堵塞贪污的漏洞,对士兵百姓都很好,减轻赋税徭役。英宗皇帝很信任他,两人一起努力治理国家。当时天下太平,国富民强,以前没跟中国交往的外国也都来朝贡,请求官员职位,可是那些奸臣却害怕他,最终设计陷害了他。
他妈,姓烈,才22岁就守寡了,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日子,特别不容易。他儿子拜住,刚当上太常礼仪院使的时候,才20岁,年轻气盛的。 有官吏到他家来请他签字,他却跑到后花园去看人家演戏去了!他妈一听,立马大声呵斥他:“公务都不处理,你干的这些事像个大官该干的吗?!”拜住被母亲这么一吼,心里很惭愧,赶紧反省自己。
有一次,拜住进宫参加皇帝的宴会,明英宗皇帝知道他平时不喝酒,那天却硬让他喝了好几杯。 回家后,他妈又教育他:“皇上这是在考验你的酒量,所以才让你多喝。你以后更要小心谨慎,千万别贪杯!” 还有一次,拜住去睿宗太庙祭祀完回来,他妈就问他:“真定府的官员待你怎么样?”拜住说:“他们对我很好。”他妈说:“那是因为皇上的威严和你们家的功劳,跟你个人有什么关系?” 拜住能成为那样优秀的人,全靠他母亲的严格教导啊!后来,他母亲被封为东平王夫人。
泰定年间,中书省上奏章说,丞相拜住忠心耿耿,为国尽忠,最后死在了乱臣贼子手里,请求皇上给予褒奖,以光宗耀祖。皇上就下旨追赠他为“清忠一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为东平王,谥号“忠献”。到了至正年间,他的封号又改成了“至仁孚道一德佐运功臣”,其他的封号都和以前一样。他的儿子叫笃麟铁穆尔。
萧拜住,是契丹石抹氏的人。他曾祖叫丑奴,是个大力士,骑射技术高超,而且眼光独到,很有见识,在金朝当官,在古北口当屯戍千户。
庚午年,金国的军队南下,金将招灯必舍跑了,丑奴趁着夜色偷偷带着三千兵力死战,结果没打赢,被箭射中了胸口。没办法,他只好打开城门投降了。成吉思汗就让丑奴去追击招灯必舍,一直追到平州和滦州,把招灯必舍给降服了。 然后,丑奴又攻下了平州、滦州、檀州、顺州、深州、冀州等州,还有昌平的红螺山、平顶山等寨子,还在邦君甸两次打败了金兵。 成吉思汗封他为檀州军民元帅。 成吉思汗正要去西征,丑奴还给他送去了一万支竹箭、一万张弓和一万根弓弦,成吉思汗就提升他为檀州、顺州、昌平的万户,还让他管着打猎捕鹰的工匠,后来丑奴死在了官位上。死后被追封为顺国公,谥号忠毅。
他弟弟老瓦,一开始是带着杨城渔寨的人投降的,当了丑奴弟弟的质子,后来立下了很多战功,继承了檀州万户的职位。 后来节度使言安说水栅还没拿下,暗中勾结汤河川的人叛逃,老瓦去追赶他们,没追上,最后战死了。丑奴的儿子青山,中统元年继承了万户的职位。至元十一年,他跟随丞相伯颜平定南宋。回来后,被任命为湖北提刑按察使。死后被追封为顺国公,谥号武定。
青山的儿子哈剌帖木儿,年轻的时候就在裕宗皇帝在东宫的时候侍奉他,负责宫中宿卫工作,后来当上了檀州知州。死后被追封为顺国公,谥号康惠。
拜住是哈剌帖木儿他儿子。他曾经跟着成宗皇帝去北方打仗,之后被特别任命为檀州知州,后来又进京做了礼部郎中,升迁为同知大都路总管府事,接着外放去中山府做知府,因为家里有丧事就辞官了。
正赶上仁宗皇帝路过中山府,有个同僚在皇帝身边的人那儿告状说:“萧知府辞职,其实就是怕迎接皇帝太麻烦!”皇帝当时就有点相信了。结果,皇帝在田间走着走着,遇到一位老奶奶,就问她:“府里哪个官员最好?”老奶奶回答说:“萧知府不错,其他的我不了解。” 皇帝又走到一座神庙,看见好几个老人正在烧香磕头,就派人过去问:“你们这是在祈祷什么?”老人们一起回答说:“萧知府奔丧回去了,我们希望他赶紧回来,所以才祈祷。” 这下,皇帝才明白过来,之前的怀疑消除了。
武宗皇帝登基后,拜住又重新被启用,做了中书左司郎中,后来外放河间路总管,接着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卫率使,之后升任户部尚书,最后做到御史中丞。皇庆元年,他升任陕西行中书省右丞。延祐三年,他升任中书平章政事,又兼任典瑞院使,还被破格授予银青荣禄大夫、崇祥院使的称号。
英宗皇帝即位十九天后,右丞相铁木迭儿因为拜住在他任职的省里处处掣肘,又揭发拜住贪污受贿、专权跋扈,于是请求按照皇太后的旨意,把拜住和前任御史中丞杨朵儿只一起处死。皇帝说:“人命关天,杀头不是小事,不能操之过急。这两个人罪名还没查清楚,应该先禀报皇太后,让她仔细审理,如果确实罪证确凿,再杀也不迟。” 最终,皇帝还是下令处死了他们两人,并且抄了他们的家,这些事迹都记载在《杨朵儿只传》和《铁木迭儿传》里。泰定年间,朝廷追赠拜住为守正佐治功臣、太保、仪同三司、柱国,追封蓟国公,谥号忠愍。拜住死后,有个叫吴仲的人默默地守着他的尸体,三天三夜都没离开,最后才把他安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