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是唐兀氏后代,祖上是河西武威的大户人家。他爸爸沙剌臧卜在庐州做官,所以余阙就成了庐州人。 他小时候就没了父亲,靠教书来养活母亲,还跟吴澄的学生张恒一起学习,学问一天天长进。
元统元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泗州同知。他做官很严格,以前那些老油条都怕他。没多久就被朝廷召回京城,当上了翰林院的编修,后来又升迁到中书省刑部主事。因为他为人正直,不巴结权贵,所以辞官回家了。
过了一阵子,朝廷因为要修《辽史》、《金史》、《宋史》又把他召回翰林院,让他当修撰。后来又升任监察御史,接着又改任中书省礼部员外郎,之后外放去湖广行省做左右司郎中。
那时候,莫徭蛮族造反了,湖广行省右丞沙班应该带兵去平叛,但他死活不肯去,也没人敢说他。余阙站出来说:“右丞大人应该亲自前往,您是天子任命的重臣,肩负着一方安危,不应该想着偷懒躲避,不去讨伐叛贼!右丞大人必须得去!” 沙班说:“郎中大人说的对,但要是军需物资不够怎么办?” 余阙说:“右丞大人先去,物资的事情不用担心,我会想办法解决的!” 余阙立刻下令筹集物资,三天之内就全部准备齐全,沙班这才带兵出发。
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集贤院经历,之后升迁为翰林待制。之后又外放去浙江东道廉访司做佥事。他母亲去世后,他就回到庐州老家守孝。
话说贼寇从河南那边闹起,攻陷了好几个州县。到了至正十二年,朝廷在淮东设立行中书省,把宣慰司改成了都元帅府,管辖淮西地区。我被任命为副使,兼任都元帅府佥事,负责带兵守卫安庆。当时南北消息完全不通,军粮都严重缺乏,我到任才十天,贼寇就打来了,我成功地把他们打退了。
然后我就召集各级官员和将领们一起商量,制定了屯田和作战的策略。我们在周围修筑堡寨,挑选精锐部队在外围防御,同时在里面开垦土地种粮食。安庆附近灊山地区的八个乡镇,土地肥沃,都很适合屯田,我们就都利用起来了。第二年春天和夏天,闹了大饥荒,饿得人吃人,我把自己俸禄都拿出来熬粥救济百姓,救活了不少人。当时失业的百姓有好几万人,我都把他们安顿下来了。我还向中书省请求拨款,得到了三万锭钞票用来赈济灾民。后来我升任同知,又升任副元帅。
又过了第二年秋天,又遇上了大旱灾,我写文章祈求灊山神灵保佑,三天后就下雨了,那年总算没闹饥荒。当时贼寇占据了石荡湖,我就带兵去平定了他们,还让老百姓去湖里捕鱼,以鱼作为赋税。十五年夏天,下了场大雨,江水暴涨,屯田的庄稼有一半被淹了,城下水势汹涌,还听到像雷一样巨大的吼声,我赶紧到城隍庙里祭祀,用少牢祭品祭拜,水位才慢慢退下去。秋天庄稼收成不错,收获了三万斛粮食。我看军队有余力,就下令加固城防,加深护城河,在护城河外围修筑大型防御工事,挖了三重深沟,还从南边引江水灌入沟中,并在周围种树做栅栏,城墙上四面都修建了飞楼,里里外外都坚固无比。
没多久我就升任都元帅了。广西的猫军五万,跟着元帅阿思兰沿江而下,打到了庐州,我给他们写信,说苗蛮不应该来侵犯中原,朝廷也下令让阿思兰带兵回去。那些猫军要是敢在咱们的地界上闹事,我就直接抓起来杀了,吓得他们一个个都不敢造次。当时各地盗贼四起,我身处其中,却能左右逢源,安庆成了淮河地区的一道坚固防线。因为我的功劳,我被任命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继续镇守安庆,安庆也成了江右地区重要的通道,商贾云集。池州的赵普胜带兵来攻城,打了三天都没攻下来,灰溜溜地走了。没过多久他又来了,我们抵抗了二十天才把他赶走,怀宁县的达鲁花赤伯家奴还战死了。十七年,赵普胜又联合青军从两路进攻,我们抵抗了一个多月,最终把他们打败了。
秋天的時候,我被任命为淮南行省左丞。安庆城依托着小孤山作为屏障,我命令义兵元帅胡伯颜率领水军驻守在那里。十月,沔阳的陈友谅从上游直接进攻小孤山,伯颜和他打了四天四夜都没能取胜,赶紧向安庆城求援。陈友谅的军队追到山口镇,第二天癸亥日,就逼近了城下。我们派兵在观音桥设防。很快,饶州的祝氏叛军又攻打西门,我们斩杀了他们。乙巳日,陈友谅的军队攻打东门,红色的旗帜已经登上城墙了,我们挑选精锐死士奋力抵抗,敌人又被打退了。戊申日,陈友谅的军队集中兵力攻打东西两门,又被我们击退了。陈友谅非常愤怒,于是筑起栅栏,架起高大的攻城楼。庚戌日,他们再次来攻城,金鼓声震耳欲聋,地动山摇。我将各路将领分别部署,让他们各自率兵抵御敌人,大家昼夜不得休息。癸卯日,陈友谅又增兵攻打东门。丙午日,普胜军攻打东门,友谅军攻打西门,祝氏叛军攻打南门,各路叛军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城外没有一兵一卒的援军。西门的形势最为危急,我亲自上前线指挥,步行提着戈矛走在士兵前面。士兵们哭喊着阻止我,但我挥舞着戈矛更加卖力,同时又分派麾下将领督促其他三门的守军,自己则率领孤军血战,斩杀了无数敌人,而我也身中十多处伤。中午时分,城池失守,城内燃起了大火。我知道大势已去,拔出刀子自刎,跳进了清水塘。我的妻子耶卜氏以及儿子德生、女儿福童都投井自尽了。同时殉难的还有守臣韩建一家,韩建当时卧病在床,但他仍然辱骂敌人,毫不屈服,被敌人抓走,下落不明。城里的百姓纷纷登上城楼,自己拆毁了登上城楼的梯子,高呼:“我们宁愿一起死在这里,誓死不降!”被烧死的百姓数以千计。其中知名人士有万户李宗可、纪守仁、陈彬、金承宗,元帅府都事帖木补化,万户府经历段桂芳,千户火失不花、新李、卢廷玉、葛延龄、丘卺、许元琰,奏差兀都蛮,百户黄寅孙,安庆推官黄秃伦歹,经历杨恒,知事余中,怀宁尹陈巨济,总共有十八人。安庆城破的那一天,是至正十八年正月丙午日。
老阙啊,他管得严,要求大家一起吃苦受累,可要是稍微违反命令,立马就砍头示众。有一次他生病了,不能处理公务,将士们都上天祈祷,想用自己的命来换他的命。老阙听说后,硬撑着穿戴整齐出来办公。
有一次打仗,箭矢石头像雨点一样往下落,士兵们都用盾牌保护他,他却把盾牌推开说:“你们也有命,干嘛要保护我!”所以将士们都拼死效力。 稍微有点空闲时间,他就研究《周易》,带着学生去郡学讲课,还让士兵们站在门外听着,让他们明白尊崇君主、孝敬父母的道理。他真是有古代名将的风范啊!有人想拉他进翰林院,但他觉得国家危难当头,就推辞了,可见他忠于国家的决心早就定下了。他去世的时候,才五十六岁。
朝廷知道后,追赠他为“摅诚守正清忠谅节功臣、荣禄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他为豳国公,谥号忠宣。大家说,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像他这样为国捐躯的忠臣,他和褚不华算得上是第一了。
老阙对经书很用心,《五经》他都有自己的注解。他写文章很有气势,能表达他想说的一切。诗歌的风格像江左的诗人,看不起鲍照、谢灵运,更别说徐陵、庾信这些人了。他的篆书和隶书也写得古朴典雅,值得流传。一开始,老阙死后,敌人都很忌惮他,从池塘里捞出他的尸体,给他做了棺材,葬在城西门外。后来安庆投降了,明朝皇帝很欣赏老阙的忠义,下令在忠节坊给他建庙,还命令有关部门每年都要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