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仁杰,字宽甫,他祖上是河东隰州人,他爷爷贺种德搬到了关中,所以贺家就成了京兆鄠县的人。他爸爸贺贲,很有才能和谋略,擅长打仗,多次跟随军队出征,立下了不少功劳。关中打仗后,战场上尸横遍野,贺贲就在金天门外买了一块地,修了个大坟,把这些无名将士的尸体都埋葬了。附近的人都听说这件事,纷纷把死者的尸体抬来安葬,贺贲还自己掏钱,给他们料理后事。
有一次,贺贲在修理破墙的时候,意外地找到了七千五百两白金。他对妻子郑氏说:“俗话说得好:‘匹夫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 ” 当时,世祖(指唐玄宗李隆基)以皇太弟的身份奉诏讨伐云南,军队驻扎在六盘山。贺贲就拿出五千两白金去献给世祖。世祖说:“这是上天赐给你的,你干嘛要献给我?”贺贲回答说:“殿下新受封为秦王,这金子又是出自秦地,我认为这是上天授予殿下的,我不敢私藏,希望能用来资助军需。”他还顺便夸赞了自己的儿子仁杰很优秀,可以为朝廷效力。世祖一听,立刻就召见贺仁杰,让他到身边当侍卫。
结果,当时带兵的将军因为贺贲私下献金,没有先告诉他,非常生气,就把贺贲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世祖听说后,龙颜大怒,立刻下令把那个将军抓起来处死,考虑到贺贲以往的功劳,才最终免了他的死罪。后来世祖登基当了皇帝,赐给了贺贲金符,让他统管京兆地区的军队。贺贲去世后,被追赠为“输忠立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追封为雍国公,谥号贞献。
卢大人啊,从世祖皇帝时期开始,就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他和董文忠一起在朝廷做事,两人关系特别好,互相之间有什么话都直说,皇帝也特别信任他们,很多事情都听取他们的意见,对国家帮助很大,而且他们从不说出去,皇帝对卢大人那是相当的看重。
到了至元十三年,宋朝基本平定了,就剩下四川一直没拿下。四川的制置使张珏守着重庆,合州的安抚使王立守着钓鱼山,双方僵持了二十多年。皇上就下令设立东西两个行枢密院,督促军队进攻,让合丹、阔里吉思带东院去攻打钓鱼山;不花、李德辉带西院去攻打重庆。李德辉还驻守成都,抓到了王立手下的士兵张郃,就放了他,让他去劝王立投降。王立还真派张郃带着蜡书给李德辉送信,说只要李德辉亲自来,他就投降。李德辉就带了五百骑兵去了钓鱼山,和东院一起接受了王立的投降。结果东院又奏报说要杀了王立,还说李德辉擅自越境邀功,把王立关进了长安监狱。西院的官员吕掞到了京城,把这件事告诉了许衡,许衡又告诉了卢大人,卢大人就赶紧跟皇上说了。皇上把枢密院的官员叫来训斥道:“你们拿人命当儿戏吗!现在把王立叫来,他还活着就罢了,要是死了,你们也跟着陪葬!”王立来了之后,皇上赏赐了他金虎符,还让他继续当合州安抚使。
有一天,皇帝把卢大人叫到床边,拿出一堆白银,对他说:“这是你父亲在六盘山献给我的,听说你母亲来了,你拿着回去奉养她吧。”卢大人推辞不受,最后把银子给了母亲,然后又分给了家族里的其他人。皇上想从民间选拔童女充实后宫;还有官吏采购东西,很多都不是本地产的;山后盐的专卖制度,长期以来都苦了老百姓,这些都被卢大人奏请皇上罢免了。老百姓为了感谢他,还给他立了祠堂。
十七年,朝廷缺上都留守,宰相推荐了十几个廷臣,皇上一个都没用,皇上看着张仁杰说:“找不到比你更合适的人了。” 直接任命他为正议大夫、上都留守,还兼任本路总管、开平府尹。
第二年,皇上赏赐给他三颗珠子的虎符,提升为资德大夫,还兼任虎贲亲军都指挥使。没多久又升为荣禄大夫、中书右丞,上都留守的职务照旧。 后来设立尚书省,桑哥当权,他上奏说上都留守司的钱粮有很多不实之处。皇上就把留守忽剌忽耳和张仁杰叫来对质。张仁杰说:“我一个汉人,管不好下面的官员,导致钱粮大量损耗,这是我的罪过。” 忽剌忽耳说:“我是上司,印信在我手里,什么事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能办成的? 这责任在我!”皇上说:“以爵位让给别人的事有,但主动承担责任的还真没见过。” 最后皇上没追究他们的责任。
张仁杰做官五十年多,有一半时间都在当留守。 皇上春秋两季出行,张仁杰负责后勤保障,从来没有惹恼过皇上。他妻子刘氏去世后,皇上想给他娶个贵族女子,被他坚决拒绝了,最后娶了个平民女子。后来妻子眼睛瞎了,夫妻俩依然互相尊重,像以前一样,张仁杰从来没纳妾。
大德九年,张仁杰七十二岁,请求退休。皇上封他为光禄大夫、平章政事,让他商议陕西行中书省的事务,还赏赐给他白金、纸币、锦袍、玉带,让他回家养老。 他的儿子张胜继承了他的上都留守和虎贲指挥使的职位。后来成宗皇帝去世,仁宗皇帝登基,处理宫廷内乱的时候,想起世祖时期的老臣,想找人商量,就召张仁杰进京,结果张仁杰在樊桥去世了。 皇上追赠他为恭勤竭力功臣、仪同三司、太保、上柱国,追封雍国公,谥号忠贞。延祐六年,又加赠他推诚宣力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奉元王。他儿子张胜,另有传记记载。
贾昔剌,是北京大兴人,祖上姓贾,他爹在金朝当厨师。贾昔剌长得高大壮实,很有志向。甲申年,他跟着个近臣去见庄圣太后,然后就跟着元睿宗去了和林,负责皇家的饮食。因为贾昔剌胡子是黄的,皇帝就赐他名“昔剌”,让他和蒙古人一样姓氏,对他特别亲近;又考虑到他是汉人,怕他不适应那边的风土人情,就让他搬到濂州去住。后来皇帝又想起来,说:“昔剌在我身边,饮食都特别舒服。”就赶紧把他召回来当差,其他厨师都归他管。
元世祖在当皇子的时候,就看出来贾昔剌这个人很可靠,派他去弘吉剌部迎接皇后。从那以后,贾昔剌就参与了世祖的很多重要谋划,总是能抓住机会。世祖还给了他三千两银子,让他买些好东西做膳食,送到宫里去,出入宫廷都很自由,没人管他。还赏了他三十匹母马和马驹,以及牧马的人。当时战争刚结束,贾昔剌就把他得到赏赐的一部分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世祖当皇帝后,设立了尚食局和尚药局,给了贾昔剌金牌,让他负责这两个局的事务,还兼管进贡御膳的食材。他年纪大了,就辞官了。临终前,他还穿上皇帝赏赐的衣服才去世。死后被追封为闻喜郡侯,谥号敬懿。
他儿子叫丑妮子,小时候元世祖就喜欢他,经常让他坐在御座旁边。后来跟着军队去云南打仗,他骑马冲进水里,砍断敌人的战船,打败了敌人,皇帝很欣赏他的勇敢,但也告诫他要谨慎,别太轻敌冒进。己未年,他又跟着去攻打宋朝,从鄂州回来后就去世了。死后被追封为临汾郡公,谥号显毅。
他儿子虎林赤,智勇双全。阿里不哥叛乱的时候,他拿出家里的好马支援官军。有一次跟着皇帝去和林,半路上遇到大风,白天也像黑夜一样,敌人突然袭击,把他们打跑了。回来后,他佩戴着爷爷的金牌,负责尚食局和尚药局的事务,后来当了尚膳使,还兼管司农。有一次侍奉皇帝,皇帝问他治理天下什么最重要,他说:“重农是根本。”皇帝又问什么应该优先,他说:“用贤是第一位的。用贤则天下治,重农则百姓足。”皇帝非常赞赏他的话,提拔他当宣徽使,他推辞了,改任佥院事,仍然兼管尚膳使,后来去世了。
秃坚不花这个人,特别硬气,一点也不虚张声势。他继承了祖上的官职,在尚药局和尚食局当提点。世祖皇帝觉得他出身名门,却与众不同,很看好他,觉得将来能委以重任,所以让他经常在身边侍奉。
有一次出征乃颜,军队驻扎在杭海。敌人突然袭击,皇帝下令赶紧反击。很多近侍看到敌军来势汹汹,都吓得躲开了。只有秃坚不花,立刻冲进敌阵,奋勇作战,打得敌人溃不成军,还活捉了敌军主将回来。
后来军队转移到哈罕,遇到大风,天都黑了,敌军一千多人呐喊着冲上来。秃坚不花拼死抵抗,身上中了十多处伤,仍然坚持战斗,最后又大获全胜。皇帝对他英勇无比的行为感到非常惊讶。
杭海的叛军请求投降,大家都觉得他们直接攻击了王师,应该杀掉他们。但是秃坚不花却说:“杭海本来就是我们的人,可能是被诱降了,未必是他们真心想反。再说,兵法上说杀降不祥,应该赦免他们。”皇帝说:“秃坚不花说得对。” 皇帝因此更加肯定秃坚不花的能力,把他提升为同佥宣徽院事。
每次在皇帝面前议论政事,秃坚不花说话都很直率,一点也不胆怯,皇帝也明白他的为人正直。皇帝还让他考察宿卫的士兵,看看有没有有才能的人,向他推荐。秃坚不花推荐了几十个人,都被启用,而且个个称职,当时的人都称赞他。
成宗皇帝登基后,各路诸侯王都来京城朝拜。从伙食宴席的安排,到赏赐的多少,再到亲疏远近的礼仪,样样都做得妥妥帖帖,皇上龙颜大悦,夸奖说:“宣徽院的秃坚不花,真是个能干的人啊!”于是就提拔他做了宣徽院的副院长。
四年后,皇帝身体不适,就召秃坚不花进宫侍疾。皇帝吃喝什么,秃坚不花都先尝过才给皇帝用。皇帝病好后,赏赐他钱财,他不接受;皇帝脱下衣服赏赐给他,他才收下。有一次皇上出巡,禁卫军里有些士兵情绪激动,想跟皇上说点什么。皇上就让他们上前说话,士兵们都说:“我们当差多年了,每天的伙食都管够,每年按时领赏赐,这都是托了陛下的洪福,更是因为宣徽院有秃坚不花这样的好官!”皇上听了很高兴,赏赐给他一件珍珠袍子,还破格提拔他做了宣徽使。秃坚不花推辞说:“我们家祖孙三代都在朝廷效力,官职最高的也不过是个副手,我哪敢超过我祖辈呢!”皇上欣赏他的谦逊,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九年的时候,北方乞禄伦部下了大雪,秃坚不花上奏朝廷,请求购买骆驼和马匹,补充因为大雪而损失的牲畜,还把宫里的衣物拿出来,亲自前往救济灾民。最终救活了几万人。回来后,皇上赏赐给他一顶七宝嵌饰的帽子。十年的时候,皇帝病得很重,秃坚不花侍奉得更加细致周到。等到皇帝病危的时候,宫里发生了一些内乱,秃坚不花凭着正义之心,处理各种事务,从不偏袒任何人。
武宗皇帝一上任,就特别欣赏秃坚不花的忠诚,立马给他升官,封他做荣禄大夫,还遥授他平章政事,让他参与宣徽院的事务,并且让他担任金复州新附军万户府达鲁花赤,这可是个肥差!
到了至大二年,皇上大手一挥,拨出大量的金银财宝,赏赐给北方的军队。因为秃坚不花办事认真,不怕吃苦,皇上就让他直接到军队里,和军队主帅月赤察儿一起商量,然后把赏赐发下去。各部族都非常高兴。皇上对他越来越器重,直接任命他为宣徽使,还赏赐给他很多内库的珍宝和金腰带,这待遇,杠杠的!
可惜啊,这年头,人红是非多。有个叫贾廷瑞的同僚嫉妒秃坚不花,就建议把宣徽院改成门下省。结果尚书省觉得贾廷瑞擅自更改官制,皇上听了勃然大怒,差点就要杀了他!秃坚不花赶紧劝皇上:“万万不可啊!”皇上说:“贾廷瑞诋毁你,根本不值一提,你干嘛这么费劲地为他说话?”秃坚不花回答说:“贾廷瑞的罪过不至于死,我不敢因为私人的恩怨,让皇上犯错。” 贾廷瑞这才逃过一劫,全靠秃坚不花仗义执言。
后来,皇上问大臣们治理国家的办法,秃坚不花就说,要让国家安定,老百姓过得好,关键在于发展经济,节约开支。皇上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还把他升为了光禄大夫。
宋仁宗当上皇帝后,就提升秃坚不花当了金紫光禄大夫。廷祐四年,朔方地区又遭遇了风雪灾害,秃坚不花请求朝廷赈灾,就像大德年间那样,他还主动拿出自己家里的二百匹马支援灾区,皇上赏赐给他钱财作为补偿,他却坚决不要。皇上赏赐给别人东西的时候,只要是靠着巴结拍马屁才得到的赏赐,秃坚不花都极力阻止,不予批准。
他的同僚帖失和王廷显,都受到了皇帝的赏赐。皇帝赏赐帖失一艘海船,秃坚不花说:“这海船是国家军事的重要物资,上面不应该赏赐,下面也不应该接受。”皇帝赏赐王廷显一条玉带,王廷显想用太官库的羊钱一万五千缗来抵价,秃坚不花又坚决反对。所以,当时很多人对他很怨恨。廷祐七年,秃坚不花因为生病辞官了。
英宗皇帝即位后,帖失竟然诬陷杀害了秃坚不花。后来,帖失因为犯了大逆罪被处死了,秃坚不花的冤情才得以昭雪。朝廷追赠他“推忠宣力守谅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的称号,追封他为冀国公,谥号忠隐。后来又追封他为冀安王;并且追赠他的曾祖昔剌为“推忠翊运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太保”,进封为绛国公;追赠他的祖父丑妮子为“崇德效节功臣、仪同三司、太傅、柱国”,追封为绛国公;追赠他的父亲虎林赤为“推诚宣力守德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进封为临汾王。
他的儿子班卜、忽里台、也速古、秃忽赤,都做到了很高的官位。
刘哈剌八都鲁,老家是河东,姓刘,祖祖辈辈都是医生。元世祖至元八年的时候,在白海驻扎,因为有大臣推荐,皇上就召见了他。皇上觉得他眼睛里闪着光,挺特别的,就留他在身边伺候,一开始赐名哈剌斡脱赤。到了至元十七年,他被提升为太医院的管事。
那时候昔里吉造反了,宗王别里铁穆奉命去征讨,皇上就问刘哈剌八都鲁:“去打仗的人很多都躲着呢,你医术好,又会骑马射箭,能跟着一起去吗?”刘哈剌八都鲁回答说:“为皇上办事,我哪能推辞困难呢,要是不去,我还能做什么!”他立刻请求皇上给他发盔甲,皇上说:“你用盔甲干嘛?”他说:“我想像个战士一样准备着。”皇上说:“你是医生,盔甲就算了。”只给他赏赐了环刀、弓箭、皮袍和马匹。
正准备出发,听说他母亲病了,他就请求回家探望,皇上就派人送他回去。见到母亲后,他不敢说自己要出征的事,他母亲也隐隐约约猜到了,就说:“你去吧,我的病没事的。”他于是就告辞要走,强忍着泪水,结果鼻子突然流血不止,流了好几里地都没停,一直流到皇上那里。
一天,国王去野外打猎,看见一只狐狸窜进草丛里,国王射箭,没射中,哈剌八都鲁一箭就射中了,国王特别高兴。后来王妃生病了,吃了药就好了,国王又高兴,就提拔哈剌八都鲁当府里的长官。
快要打仗了,哈剌八都鲁向国王请求铠甲,国王说:“皇上都不给我,我怎么敢给你呢!”就把哈剌八都鲁留下,让他负责后勤辎重。哈剌八都鲁不同意,说:“大丈夫应该冲锋陷阵,效忠国家,怎么能像女人一样守在营帐里呢!”他看到有人有铠甲,就请人家喝酒,花高价买了一套,第二天,就穿着铠甲去见国王了。国王看到他穿着铠甲骑马飞奔而来,就派人问他怎么回事,哈剌八都鲁摘下头盔说:“是我。”国王感慨地说:“一个人做好事,就能激励很多人,我就是被你激励的那万人之一啊!”
路上,三次遇到敌人袭击,敌人射箭,都没射中哈剌八都鲁。国王非常高兴,脱下衣服给他披上,说:“这就是你才能的体现啊!”军队走到金山脚下,道路狭窄,军队停下来无法前进。这时来了个使者,说是脱忽王的使者,说:“我受太祖皇帝的命令,镇守这里,不敢丢失寸土。凡是皇上派来的使者和以前昔里吉派来的人,我都提供吃住,没有二心。而且我一直想见天子,但是路途遥远,又没有援兵,现在听说您来了,非常高兴,能见一面吗?”国王信以为真,但是左右大臣说:“这是诈计,脱忽王的地盘位置很重要,他很可能和昔里吉里应外合,您千万别相信他。”于是国王把使者扣押起来,派兵从别的路去侦察,抓到了脱忽王的三十个骑兵,审问后了解到情况,知道脱忽王正在喝酒。于是出其不意,发动进攻,大败脱忽王,还抓到了昔里吉派来的使者,知道他们毫无防备,又乘胜追击,大破敌军,活捉了昔里吉。国王就命令哈剌八都鲁把俘虏送到行宫。
皇帝看到哈剌八都鲁非常瘦弱,就赏赐给他御膳羊腿肉。哈剌八都鲁接过后,先把最好的部分藏起来。皇帝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出发前和母亲告别,现在要回家了,希望母亲还活着,我想把您赏赐的肉送给母亲。”皇帝很欣赏他的孝心,就下令说:以后凡是赏赐他的食物,都要先给他母亲一份。因为哈剌八都鲁的功劳,他被任命为和林等处宣慰副使,皇帝还赏赐了他很多东西。二十三年后,他升任同知宣慰司事。二十四年后,他又升任宣慰使。
话说二十五年的时候,海都那小子又来犯边了,朝廷的尚书省决定在和林屯积粮食,得找一个能分清轻重缓急的人来管理粮草的出入,就推荐了怯伯。皇上说:“这钱粮的事儿,可不是怯伯这小子能搞明白的,哈剌斡脱赤更合适。”于是就给怯伯升了官,叫他做嘉议大夫,职位不变,还让他和哈剌斡脱赤一起干。
第二年,海都的军队杀过来了,北安王派人来通知怯伯,让他带着老百姓赶紧撤。怯伯跟哈剌八都鲁往南跑了六天,到了八儿不剌,离海都的军队也就五六十里地。怯伯吓得不轻,说:“坏了,这回是玩完了,不如干脆投降算了!”哈剌八都鲁跟他的弟弟钦祖、荣祖说:“怯伯这小子有二心啊!”于是他们偷偷溜走了,碰到了探马赤千户忽剌思,忽剌思带着一百多骑兵。一问才知道,忽剌思说:“我在海都军里,听说怯伯要反,想脱身回来向皇上报信,所以才追上来的。”哈剌八都鲁看这小子挺靠谱的,就跟他商量,摆好阵势,占据地势高的地方,站在西南方向,吩咐说:“我去找怯伯算账,你们别动,看到我拉弓,你们就一起上!”
找到怯伯后,怯伯拿海都的命令吓唬他们。哈剌八都鲁巧言令色地解释了一番,找到机会,撒腿就跑。忽剌思也带兵冲了出来,怯伯派骑兵追赶,都被他们打退了。路上碰到了送军需物资的人,哈剌八都鲁就护送他们到了盐海。到了京城,皇上高兴地说:“都说你投敌了,没想到你还能回来!”还赏了他酒菜。皇上转头对大臣们说:“这就像养狗一样,吃香的喝辣的,却忘了主人,怯伯就是这种人。而这个人呢,虽然没享什么福,却没忘了主人。”皇上给哈剌八都鲁改名叫察罕斡脱赤,赏了他五千贯钱。哈剌八都鲁叩头谢恩,请求把赏赐分给一起回来的那些人。皇上特许了,还让中书省根据他们的功劳大小,分别给予赏赐。
公元1254年(二十七年),石抹明里升任正奉大夫、河东山西道宣慰使。他上奏皇帝说:“我连续作战后才回来,衣服都破旧不堪了。河东是我的家乡,我想请求赐我锦衣,以示荣耀。” 皇帝就赏赐给他一件金线织成的华丽衣袍。
两年后,石抹明里被召回朝廷。皇帝对他说道:“从这里往北,是乃颜的旧地,叫做阿八剌忽者,盛产鱼。我现在在那里建一座城池,让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个部落的人居住,并将这座城命名为肇州。你去那里担任宣慰使,我还另外赐你一个名字,叫‘小龙儿’,或者叫‘哈剌八都鲁’,你自己选择一个吧。” 石抹明里回答说:“‘龙’这个字,臣下不敢承受。” 皇帝说:“那么就叫‘哈剌八都鲁’吧。” 皇帝又赏赐给他绣衣、玉带,以及五千贯钱。由此可见,他多么受皇帝的宠爱。 石抹明里到达肇州后,整顿市集,安顿百姓。有一天,他得到九条鱼,每条都重达千斤,就派人进献给皇帝。不久,他又被召回朝廷。
公元1258年(三十一年)春天,世祖皇帝驾崩。太傅伯颜奉皇太后的旨意,对石抹明里说:“东方地区你曾经镇守过,现在也交给你负责,不必等待朝廷的正式命令了。” 于是,石抹明里被任命为咸平宣慰使。 元贞元年(1295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御史中丞。 在前往懿州的途中,他因病去世了。
石抹明里,契丹人,姓石抹,世代掌管内膳。按照国家的制度,掌管内膳的人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如果不是品德高尚、深受尊敬的人,是不能担任这个职位的。石抹明里的祖先曷鲁,侍奉过太祖皇帝。睿宗皇帝曾经向太祖皇帝请求将曷鲁调到自己身边,太祖皇帝同意了,并派了曷鲁和他十个同僚一起前往。太祖皇帝还特意嘱咐他们说:“皇子正在带兵开拓疆土,我把你们调拨给他办事。你们要尽心尽力地为我办事,也尽心尽力地为皇子办事,那样的话,我会用黄金把你们全身都覆盖起来!” 显懿庄圣皇后曾经对宪宗皇帝和世祖皇帝说:“曷鲁侍奉太祖皇帝时,如果皇帝身体稍有不适,他烹调的菜肴就会比平时精细百倍。你们兄弟俩应该始终善待他。” 睿宗皇帝曾经跟随太宗皇帝西征,途中缺水,曷鲁一大早起来,收集草上的霜,煮了汤献给睿宗皇帝。睿宗皇帝问他:“你是从哪里弄来的水?”曷鲁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睿宗。西征结束后,睿宗皇帝赏赐给他很多金帛。曷鲁八十岁去世。
话说元世祖忽必烈当政初期,明里被召进宫觐见。世祖皇帝当时就吩咐侍臣把明里送到裕宗那里,还特意说:“明里啊,他是朕亲近臣子的儿子,现在让他去你那儿做事,负责膳食。”
过了一阵子,世祖皇帝又吩咐裕宗,让他派十个人来,说是要赏赐他们。十个人到了皇帝面前,其中四个人站在明里前面。皇帝一看就问:“第五个人不是明里吗?”明里回答:“是的。”皇帝说:“让他往前站。”明里就越过一个人站到了前面,皇帝又说:“再往前站。”明里又越过一个人站到了最前面。皇帝这才说:“好了。”然后赏赐给他一件金纹的衣服。
明里出来后,侍臣们私底下议论纷纷,说明里本来在后面,后来却排到了最前面。皇帝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就说:“明里的祖先曷鲁,侍奉过太祖、睿宗以及朕兄弟几个皇帝,那时候你们这些人在哪儿呢?还管他叫后来者?” 后来,皇帝亲自去北方平叛,明里请求带兵器随军出征,战后因为有功,被赏赐了白银一百两。元至元二十八年,明里被任命为典膳令。
元成宗即位后,明里被提升为朝列大夫,赐予金腰带,又赏赐御制衣服一件和一万五千贯钱,并下诏说:“明里是老臣了,让他儿子们入宫侍卫,可以给他个礼部尚书的虚职,晋升为嘉议大夫,享受尚书的俸禄颐养天年。” 元武宗继位后,下诏说:“明里夫妇侍奉过几代皇帝,还照顾过朕,朕非常感激。特封明里为荣禄大夫、司徒;他的妻子梅仙封为顺国夫人。赏赐黄金二百五十两、白银一千五百两、衣服一件。”
元仁宗还在东宫的时候,就对宫人说:“以前朕得了重病,情况非常危急,徽仁裕圣皇后非常担忧,梅仙更是日夜守护,七十天没脱过衣服。如今我不能忘记他们的恩情,要赏赐明里宝带、锦缎衣服、车子和四匹骡子。” 至大三年二月,明里去世,享年六十九岁。他的儿子们后来都官居显位。
谢仲温,字君玉,是丰州丰县人。他爹谢睦欢,家里挺有钱,在当地很阔气。后来金兵南下,他们一家就跑到兀剌城避难去了。后来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路过兀剌城,谢睦欢和他老爹带着全城人投降了。跟着大军攻打西京的时候,谢睦欢冲锋陷阵,特别勇猛,结果被射中了三箭,倒在了城下。成吉思汗看见了,挺同情他的,就让人把箭拔出来,找来一头牛,剖开肚子,把谢睦欢脱光衣服塞进牛肚子里。好半天,谢睦欢才缓过劲来。他发誓要为蒙古效忠,从此以后,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最后官做到太原路金银铁冶达鲁花赤。
谢仲温长得高大威猛,声音也洪亮,虽然没读多少书,但也略懂一些历史。元世祖忽必烈在壬子年的时候,在野狐岭见到了谢仲温,就让他当自己的贴身侍卫,不管忽必烈去哪儿,谢仲温都跟着。丙辰年,忽必烈建都上都,谢仲温被任命为工部提领,负责工程建设。忽必烈还夸他:“你只要拿着棍子站在那儿,就算面对成千上万人,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己未年,大军围攻鄂州,忽必烈让他督促其他将领。当时守城的士兵缺粮少食,谢仲温就教他们怎么用渔网捕鱼,解决了吃饭问题。忽必烈高兴地对大臣们说:“我想不到这办法,真是谢仲温有办法!赏他喝驼奶,以后也要记住他!”有一次晚上,忽必烈听到敌军喧闹,下令戒备,谢仲温赶紧找来一张绳床,让忽必烈靠着他的肩膀休息,一直到天亮忽必烈都没睡着。
中统元年,谢仲温被提升为平阳、太原两路宣抚使;第二年,调任西京。至元九年,又升任顺德路总管。当时正值江淮用兵,有个寡妇为了交纳运输费用,竟然要卖掉自己的儿子,谢仲温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把孩子赎了回来。至元十六年,他做了湖南宣慰使。至元二十二年,调任淮东。那年闹旱灾,谢仲温带领大家开挖白水塘,引水灌溉农田,百姓和官府都因此受益匪浅。至元三十年春天,谢仲温进京朝见忽必烈,忽必烈惊讶地说:“你不是谢仲温吗?我还以为你死了呢!”他们聊起了当年攻打鄂州的事,忽必烈非常高兴,问他:“你想复职吗?我可以给你找个合适的官职。”谢仲温说:“我老了,没啥能力了,我一个儿子也早死了,就剩下孙子孛完,希望陛下能可怜可怜他。”忽必烈当天就让他继续担任宿卫。大德六年,谢仲温去世,享年八十岁。
子兰,是江浙地区的达鲁花赤,他先去世了。
他的孙子叫孛完,官职是承事郎,还担任冀宁等路管民提举司的达鲁花赤。 这说的是子兰和孛完爷俩的事儿,子兰是做江浙地区的达鲁花赤,可惜早早地就没了。他孙子孛完,后来也当了官,官职是承事郎,还管着冀宁等路管民提举司的达鲁花赤的活儿。 这达鲁花赤听着挺高大上,其实就是管地方的官员。 可见这孛完家也是个当官的世家,子承父业,那也是很正常的事儿。
高觿,字彦解,是渤海人。他家世代在金国做官,他爷爷高彝搬到了上党居住。他父亲高守忠,金国刚建立的时候是千户官。金太宗九年,高守忠跟着亲王口温不花去攻打黄州,战死了。
高觿在世祖时期当侍卫,很受皇帝器重。元朝刚建立的时候,立燕王为皇太子,皇上要选拔优秀人才当太子身边的大臣,就让高觿负责管理文书,还兼管皇宫的酒库和宫门守卫,还负责修建皇太子的宫殿。他做事有条理,皇上很高兴,赏了他金银财宝和马匹,还赐给他一个蒙古名字叫失剌。元世祖十八年,高觿被任命为中议大夫、工部侍郎,还兼任王府都总管府同知。
十九年春天,皇太子跟着皇帝去北方巡幸。当时丞相阿合马留守大都,他专权跋扈,贪赃枉法,大家都恨透了他。益都千户王著和高和尚等人就密谋杀掉阿合马。三月十七日,高觿在宫里值夜班,有两个西域和尚来到中书省,说今晚皇太子和国师要来这里做法事。中书省的人觉得可疑,就让那些经常出入东宫的人辨认这两个和尚,但高觿他们都不认识这两人。于是,他们用西域话问那两个和尚:“皇太子和国师现在在哪儿?”那两个和尚脸色大变。然后又用汉语问他们,他们慌慌张张答不上来,于是就把这两个和尚抓了起来交给官吏审问。
审问的结果是两人拒不承认。高觿担心会有变故,就和尚书忙兀儿、张九思一起召集卫兵和官兵,都拿着弓箭以防万一。过了一会儿,枢密副使张易也带兵驻扎在宫外。高觿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张易说:“过一会儿你就知道了。”高觿再三追问,张易就附在他耳边说:“皇太子来杀阿合马。”
到了晚上二更天,突然听到人马的声音,远远地看见火把和仪仗,正朝宫门走来。其中一个人在前面喊着要开门。高觿对张九思说:“殿下回宫的时候,一定先让完泽、赛羊两个人在前面,咱们先看看是不是他们,再开门。”高觿喊了完泽和赛羊的名字,但没人答应。于是高觿对他们说:“皇太子平时从来不走这个门,今天怎么来这里了?”叛乱的人见计策败露,就往南门跑去。高觿留下张子政等人守西门,自己赶紧往南门去追赶。只听到喊着中书省官员的名字,在火光下远远地看见阿合马和左丞郝祯已经被杀了。高觿和张九思大声喊:“他们是叛贼!”命令卫兵赶紧抓捕他们。高和尚等人四散逃窜,只有王著被抓住了。
天亮后,中丞也先帖木儿和高觿等人快马加鞭赶往上都,报告了这件事。皇帝认为内外形势还不稳定,应该加强军事防备,于是就让他们赶紧回来。高和尚等人不久后都被处死了。元世祖二十二年,高觿升任嘉议大夫,担任大都留守司同知,兼任少府监。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任中奉大夫、河南等路宣慰使。最后,他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张九思,字子有,是燕京宛平人。他爸爸张滋,是蓟州的节度使。元世祖至元二年,张九思进了宫当侍卫。当时元世祖还在东宫当太子,一看到张九思就觉得他很优秀。按理说,凭他父亲的官职,他应该外放做官,但是太子却特意留下了他。
江南平定后,南宋的国库金银财宝都运到了元朝的内府,其中分给东宫的很多。为了管理这些财宝,朝廷设立了都总管府,张九思就担任了工部尚书,同时兼任都总管府的府事,负责管理这些东西。至元十九年春天,元世祖去上都巡幸,太子也跟着去了,丞相阿合马留守京城。这时,一个叫高和尚的妖僧,伙同千户王著等人密谋杀害太子,他们聚集了几百人假扮仪仗队,冒充太子,从健德门闯进皇宫,直奔东宫,还急急忙忙地命令打开宫门。
张九思恰好那天晚上值宿在宫里,他立刻命令看门的侍卫不要擅自开门。这件事记载在《高觿传》里。那些叛贼一看骗不过张九思,就翻墙从南门逃跑了,结果在逃跑过程中杀死了丞相阿合马和左丞郝祯。当时事情发生得很突然,而且是黑夜,大家都不知所措。张九思看穿了他们的诡计,立刻命令侍卫们一起合力攻击叛贼,把他们全部抓住了。
叛贼进宫的时候,假借太子的命令,向兵部枢密副使张易要兵,张易也没仔细核实,就给了他们兵。张易后来被处死了,但刑部官员又说张易事先知道叛贼的阴谋,想把他的脑袋送到各地示众。张九思就向太子求情说:“张易临危应对失当,给了叛贼兵马,死罪难逃!但如果说他事先参与了谋反,那就冤枉他了,请不要把他的脑袋送到各地示众。”太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元世祖,元世祖就同意了张九思的请求。
张九思平定叛乱的时候,右卫指挥使颜进也在现场,结果被流矢射死了。颜进的仇家诬陷他是叛贼同伙,想抄了他的家,灭了他的族。张九思竭力为他辩护,最终使颜进的家人免受牵连。
阿合马被打败以后,和礼霍孙当上了右丞相,中书省的各种事务都焕然一新,各部门用人方面,他也推荐了不少人。
那年冬天,朝廷设立了詹事院,任命九思为詹事丞,然后他又推荐了一批有名的儒生,上党人宋道、保定人刘因、曹州人夹谷之奇、东平人李谦,让他们分别到东宫担任官职。
过了两年,皇太子去世了,朝中有人建议撤销詹事院。九思站出来坚决反对,他说:“皇孙是宗庙社稷和人心的希望,詹事院是用来辅助太子培养道德的,怎么能把它撤掉呢!” 大家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到了元成宗大德三十年,九思升任中书左丞,同时兼任詹事丞。第二年,元世祖去世,元成宗继位,把詹事院改名为徽政院,九思被任命为副使。十一月,他又升任资德大夫、中书右丞。
正赶上要修撰世祖和裕宗的《实录》,朝廷就让九思兼管修史的事务。大德二年,九思被封为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五年后,又加封司徒。六年后,再次晋升为光禄大夫,不久后去世,享年六十一岁。他的儿子金界奴,后来也当上了光禄大夫、河南省右丞。
王伯胜是霸州文安人。他哥哥王伯顺在宫里当差,深得元世祖的宠信。因为哥哥的关系,王伯胜也得以进宫面圣,被安排在皇帝身边当侍卫。那时候王伯胜才十一岁,宽额头高鼻子,长得特别有气势。皇帝看着王伯顺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比你强,就叫他伯胜吧!” 有一次皇帝洗脸,水温正好,他问是谁打的洗脸水,内侍李邦宁回答说是王伯胜。皇帝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当大官,很会处理政务的。”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王伯胜跟随军队征讨乃颜,因为立功被授予朝列大夫、拱卫直都指挥使的官职。元贞元年,皇帝赐给他金虎符,官职升为嘉议大夫。成宗皇帝即位后,他又升为通议大夫。起初,拱卫直隶教坊的侍卫大多是市井无赖,冒名顶替混进来的。王伯胜当了指挥使后,就全部招募良家子弟来替换他们。
五年后,王伯胜跟随皇帝到上都,天上下了好长时间的雨。一天夜里,他听到城西北方向传来像打仗一样的鼓声。王伯胜带着一百名侍卫出去查看,原来是洪水突然来了!他立刻组织大家拿着铲子和筐子,收集泥土石头和毛毡,堵塞城门,又开挖护城河泄洪。一直忙到天亮才控制住洪水,老百姓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丞相完泽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非常赞赏他。九年后,因为侍奉成宗皇帝生病,得罪了安西王,王伯胜被外放到大宁路当总管,他哥哥王伯顺也被外放去当梁王的老师。
武宗皇帝即位后,召王伯胜回朝,授予他通奉大夫、也可紥鲁花赤、刑部尚书的官职。至大二年,他升任右丞。第二年,他又升为银青荣禄大夫、大都留守,兼任少府监。当初,大都的城墙是用土筑成的,每年都要用芦苇覆盖以防雨水侵蚀,时间长了土墙越来越结实,但耗费的人力物力也越来越大。王伯胜上奏朝廷,建议取消这种做法。
仁宗皇帝即位后,整顿百官的品级,王伯胜被降职为资德大夫,不久又升回荣禄大夫,被任命为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辽阳省的治所懿州,当时很落后,老百姓不重视学习。王伯胜到任后,首先增加了郡学的学生名额,挑选优秀的老师来教书。因为没有专门的驿站招待来访的客人,客人都住在老百姓家里,老百姓很苦恼。王伯胜就选择空地修建了驿站和马厩,又划拨了一百顷的荒地,招募百姓耕种,用来供应驿站的粮食。
有一年大旱,王伯胜斋戒祈祷,祈祷完毕就下雨了,人们称之为“平章雨”。廷祐二年,他被召回大都担任留守,辽阳百姓上书中书省,请求留下王伯胜,但没有得到批准,百姓们哭着送别他。三年后,他被特授银青荣禄大夫。至治二年,他被赐予金虎符,授任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任大都屯田事,仍然担任大都留守。他还奉旨监修文武楼,兴建咸宁殿和太庙。泰定三年冬天,王伯胜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他翊忠宣力保惠功臣、太保、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等称号,追封蓟国公,谥号忠敏。
老大,一开始叫安童,后来官做到兵部尚书、南台治书侍御史,还做过宣徽院佥事。老二叫马儿,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当上了宣武将军,还做了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孙子善果也继承了爵位。
大哥伯顺,官做到大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