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若愚,字希贤,是保定满城人。他先是在武卫府当个小吏,后来被任命为通惠河道所的都事,因为治理河道有功,皇上还赏了他一件锦衣。之后他又升职,当上了留守司都事,然后是经历,接着外放到蓟州当知州,之后又调回京城,当了中书左司都事。
那时候,有人监烧官府的旧钞票,想借此立功,就谎称所有烧掉的钞票都是假钞,还逼着管库房的人承认罪名。案子都准备结了,韩若愚觉得这些人是冤枉的,就重新调查,结果救了十几个将要被杀的人。后来,他升任刑部郎中,又负责管理全国的宝钞库,之后又升任吏部郎中。仁宗皇帝登基后,按照惯例,那些在皇帝还是皇子时就在他身边当差的人,都会得到迅速的升迁。但韩若愚坚持按资历升迁,这事儿后来还成了规矩。
皇庆元年,他升任内台都事,之后又改任刑部侍郎,很快又升任中书左司郎中。当时朝廷正讨论禁止老百姓打猎的事,违反者要处死。韩若愚说:“以前齐宣王在自己的狩猎场里,面积有四十里那么大,要是有人在那里杀了麋鹿,就要像杀了人一样处罚,孟子都批评过这种做法呢!” 大家都觉得他说得对,于是就减轻了对违反禁令者的处罚。
那时候,参政曹鼎新辞职了,皇帝说:“你要是能像韩若愚那样廉洁勤政就够了,干嘛要辞职呢!” 于是,皇帝又任命韩若愚参议中书省事。铁木迭儿当了右丞相,他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官员的升降,很讨厌韩若愚不巴结他,就故意找茬陷害他。皇帝知道这是冤枉的,没听铁木迭儿的。后来,韩若愚被任命为户部尚书。
延祐六年,皇帝让他去处理河间等地的囚犯案件,他都能根据情况轻重处理,处理得公正合理。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可那个铁木迭儿又当了丞相,又因为以前的恩怨,诬陷韩若愚犯了罪,想杀了他,皇帝不同意,但还是听信了铁木迭儿的奏章,罢免了韩若愚的官职,还把他除名,让他回老家去了。直到至治三年,皇帝才给他平反昭雪。
泰定元年,皇帝又让他复职,很快又任命他为刑部尚书,之后又升任湖广省参知政事,还没等他上任,就被改任为詹事丞。八月,皇帝又让他去江浙宣抚,结果又把他留下来当了侍御史。当时左丞相倒剌沙权势很大,他诬陷侍御史亦怜珍等人,把他们关进了枢密院的大牢,没人敢为他们说情。韩若愚想了个办法,奏请皇帝把左丞相倒剌沙降职为右大夫,这才解决了这件事。
三年后,韩若愚被任命为浙西廉使,还没等他上任,就被任命为河南省左丞。后来,文宗皇帝平定了内乱,韩若愚献计献策,立下了大功,皇帝很赏识他,就提升了他的官职。天历三年,他又被任命为淮西江北道廉访使。九月,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死后,追赠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号贞肃。
赵师鲁,字希颜,是河北霸州文安县人。他爹赵趾,当过秘书少监,后来追赠礼部尚书。赵师鲁这人长得挺精神,在太学读书的时候,学习态度特别认真,跟寒门学子一样刻苦。元仁宗延祐年间初期,他当上了兴文署丞。五年后,升迁到将作院当照磨。七年后,被调到御史台当掾,后来又调到中书省当掾。朝廷的典章制度、法律条文,他都认真学习研究过,样样精通。工作起来,他思路清晰,处理事情果断,领导都很欣赏他。
后来他负责官员的选拔任命工作,公平公正,一点儿私心都没有,大家都服他。之后他升迁为工部主事,然后又升任中书省检校官,这些年他的能力和名声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到了元文宗泰定年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还没举行大祭祀活动,赵师鲁就上奏说:“皇帝亲自祭祀郊庙,是为了表达诚心,祈求上天保佑百姓,使万物繁荣昌盛,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礼仪啊!应该遵循祖制,认真研究相关的典章制度,以庄严隆重的仪式来表达诚意。”皇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宵节那天,宫里要放灯,还安排了各种娱乐活动,赵师鲁又上奏说:“安逸享乐会导致荒淫,奇珍异宝会滋生奢侈。虽然看灯只是件小事,但是放纵人们的感官享受,就会影响到皇帝的勤政。”皇帝看到奏章后,立刻下令取消元宵节的宫中娱乐活动,还赏赐赵师鲁一壶好酒,并让御史大夫传达旨意,表彰他的忠诚正直。
那个时候,宰相倒剌沙密偷偷摸摸地下命令,不让内外官员知道。师鲁就上奏说:“古代的君主,要做什么事,一定要先在心里仔细考虑,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再和老臣大臣商量决定,最后才能果断地执行,这样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一样,从来没有哪个君主只听从一个大臣的意见,不和大家商量就做决定的。” 倒剌沙没理他。虽然倒剌沙很强硬狠毒,但也佩服师鲁敢于直言。
有一次,有个朝官还没到退休年龄,他儿子想提前继承他的官职,那些当权的官员也打算这么办。师鲁就反驳说这是不对的,这事儿才作罢。后来,师鲁升迁为枢密院都事,又改任本院经历。致和年间,升任奉政大夫、参议枢密院事。天历年间,升任枢密院判官,又改任兵部侍郎。他父亲去世后,朝廷特旨让他重新担任同佥枢密院事,但师鲁坚决推辞,没接受。守孝期满后,他又做了枢密院判官,奉命去四川管理军队。他以恩威并施,在郊外举行大阅兵,既宽厚又严明,赏罚分明,士兵们都很感激他。没过多久,他又升任中顺大夫、刑部侍郎,枢密院又奏请让他回枢密院当判官。
过了很久,他又被外派到河间路做转运盐使。他在任上除恶务善,整顿吏治,杜绝了巡察官的贪污受贿,减少了州县的各种额外开支,盐灶户和商人也都受益,盐课收入大大增加。 有空的时候,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同事们一起修建了孔庙,还派人去江南地区定制雅乐,聘请乐工,春秋两季举行祭祀典礼,士人们都称赞他。师鲁长期在朝廷做官,掌管着金库,心里一直不太痛快,后来生病了,就辞官回京城。至元三年九月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天水郡侯的爵位,谥号文清。
刘德温,字纯甫,是北京大兴人,一开始在中书省当宣使。大德十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工作也累了,就调任从仕郎、内宰司照磨,负责监修建兴圣宫;后来又调任承务郎、掌仪署令;没多久,升迁为奉训大夫、内宰司丞。
皇上派他去河南催收拖欠的粮食税。刘德温就自己出钱把欠税给平了,让老百姓用现钱来还,老百姓觉得特别方便。他又升迁为朝列大夫、延福司丞,奉旨代替皇上祭祀山川神灵。回来后,他又升迁为中宪大夫,担任大都路都总管府同知。大都(今北京)是首都,物资供应非常庞大,刘德温处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生活不受影响。
之后,他升迁为甄用少监,又升为亚中大夫、礼部侍郎,接着又升为嘉议大夫、同知上都留守司事。上都那边征收粮食,老百姓因为价格问题迟迟不肯交,互相观望。刘德温下令说:“粮食按价格收购,官员要是敢从中作梗,就严惩不贷!”结果粮食按时就收齐了。他又调任大司农丞。
当时要整理耕田的户籍制度,需要收集很多资料。刘德温想把典礼制度好好研究一下,整理成书,还没完成,就又升任通议大夫、永平路总管。永平路当时正经历战争的破坏,田地荒芜,几乎没有人居住。刘德温上任一年,户口就增加了,仓库也装满了粮食,他还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政务都处理得很好。
那年大旱,他祈雨,结果就下雨了,那年丰收了。滦河和漆河经常泛滥成灾,官府每年都组织老百姓修堤坝。刘德温说:“流民刚安定下来,又让他们去服劳役,这是加重他们的负担啊!”于是就取消了这项劳役,结果河水也不再泛滥了。
当地有个地痞流氓,横行乡里,以前的官员都不敢管他。刘德温查明了他的罪行,依法处罚,还把他的罪行写在门上示众,后来这地痞流氓因为罪行累累被处死了。
永平是古代孤竹国的所在地。建国初期,郡守杨阿台向朝廷请求,追谥伯夷为“清惠”,叔齐为“仁惠”,并为他们修建庙宇祭祀,但祭祀的礼仪还不完善。刘德温请求朝廷命令有关部门每年春秋两季按照古代的祭祀礼仪进行祭祀,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并把这个做法定为制度,还赐庙名为“圣清”,士人都称赞他。至顺四年,刘德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正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彭城郡侯的爵位,谥号“清惠”。
尉迟德诚,字信甫,是山西绛州人。他爷爷尉迟天泽,在金朝当库官。有一次,郡王带兵攻打绛州,天泽被俘虏了。路上看到死去的士兵,他就哭着把他们埋葬。郡王很感动,给了他一块金牌,让他当云州御衣局的总管。他爸爸尉迟鼎,做到潞州知州。尉迟德诚自己呢,官做到太子率更丞。元贞元年,调到詹事院当都事。两年后,又升到家令司丞。仁宗皇帝觉得他为人谨慎认真,经常赏赐他酒和布,还让他侍奉在身边。他经常推荐人才,但是出了宫门就从来不跟别人说这事儿。他家厅堂前,竟然自己长出了麦苗,而且是一根茎上结了两个穗子,大家都觉得这是祥瑞之兆。后来他升了家令。四年后,被选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他打击贪官污吏,减轻赋税,然后去京城汇报工作。皇上正在吃饭,还赏了他一些剩菜剩饭。之后,他被提拔为工部尚书,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了。延祐元年,他又升任京畿都漕运使。两年后,当上了辽东道肃政廉访使,还上书给皇帝提建议,大概意思是:安抚诸王,加强宫禁的防卫,设立谏官来防止奸邪小人,重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设立常平仓以备荒年,减少僧道人数以减轻百姓负担,提拔贤良之士来鼓励忠孝,抑制奢侈之风以淳化民俗,以及整顿钞法、裁减冗官等等。还没等皇帝回复,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秦起宗,字元卿,祖上是上党人,后来搬到了广平府洺水县。他曾祖父在金朝末年战乱的时候,挖了个山洞躲避战乱,把家人安置在里面。洞旁边又挖了个大洞,藏了村里一百多人。他们备好了牛酒,出来迎接士兵。士兵进来搜查,只看到他的家人,就说:“这是个孝子啊!”于是就放他们走了。村里人就说:“秦家老爷子救了我们!”
起宗从小就在军营里长大,想练字却没纸用。他爹就削柳条给他做成简,写字给他教。字都背熟了,就削掉再写新的。十七岁那年,他参加了蒙古学校的考试,考试成绩杠杠的,直接被任命为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看中了他的才能,把他调到中台做译史。那时候,尚书省权力很大,搞各种改革,起宗做事非常谨慎,从不泄露任何消息。
仁宗皇帝登基后,撤销了尚书省,起宗就调到中书省做译史,后来一路升迁,做到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他上书说:“东宫的官员,主要职责是辅佐太子学习道德和义理,管理钱财不是他们的工作。”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之后,他又被调任南台御史。建康地区多水患,有些地方明明有灾情,官府却隐瞒不报;有些地方根本没灾情,却谎报灾情。起宗暗中调查,查明真相,大家都觉得他太厉害了,简直像神仙一样。
文宗皇帝刚即位,命令威顺王去征讨八番。当时,四川省的囊加台拒绝执行命令,还没平定。起宗极力劝谏说,武昌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应该做好防御准备,防止上游的军队来犯,王爷不应该走得太远。他极力阻止威顺王出征。后来威顺王去见皇帝,皇帝说:“要不是秦元卿(指起宗)的劝谏,这次征讨八番的行动,差点就失败了。”后来八番军队撤兵了,路上也没敢闹事。朝廷商议派人去治理四川,幕府的人竟然忘了起宗的名字,叫他秦元卿,皇帝亲自提笔改成了起宗,可见皇帝对他的重视。起宗被任命为中台御史,他弹劾中丞和尚霸占人家的妻女,低价买下县官的房子,却没人处理。起宗从台官那里进宫面见皇帝,跪下据理力争了很久,皇帝下令让他起来,但他不肯起来,直到天黑才离开。第二天,皇帝立太子,大赦天下,起宗又上奏说:“不惩罚和尚,就无法维护国家法纪。”和尚最终认罪伏法。皇帝说:“做御史,就应该这样!”元旦的时候,皇帝赏赐给他孙服,让他参加盛大的宴会。他还弹劾闽宪卜咱耳拐走他父亲的妾室逃走,他父亲因此气死,败坏社会风气,结果卜咱耳被流放到岭南。从此以后,起宗直言不讳,皇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他著有《御史奏议》一卷。
皇上把漕运使的差事给了他。皇上召见他,说:“漕运的事务有很多漏洞,全靠你这位御史去整顿了!”
然后,他又被任命为抚州路总管。到任后,当地官员的接待规格非常高,铺张浪费得很厉害。他问这些钱是从哪儿来的,一个小官吏不敢隐瞒,说:“是向老百姓借的。”于是,他立刻下令把借来的东西都还给老百姓,自己办公的桌椅板凳就只够用而已。从此以后,官府的官员们聚会宴请,都变得非常简朴,该有的礼数做完就结束了。他还告诫大家说:“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一直崇尚节俭,重视安定,希望老百姓也能跟着学学。” 他在抚州待了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就辞官了。
第二年,他又被授予兵部尚书的职位,然后退休。退休一年后,他就去世了,谥号是昭肃。
他生了四个儿子:钧、铨、铎、镛。老大钧是西台御史;老四镛是延徽寺经历;老二铨是都省掾;老三铎早早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