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忽木,原名叫时用,字用臣,他家世代都是康里部的大官。这个康里部啊,就是汉朝时候的高车国。他爷爷海蓝伯,曾经侍奉过克烈王的可汗。后来克烈王可汗死了,海蓝伯就带着几千骑兵,扔下家业往西北跑了。成吉思汗派人去招他,他回答说:“以前我和皇上一起侍奉克烈王可汗,现在克烈王可汗死了,我实在不愿意改换主子。”说完就走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儿。他生了十个儿子,都被成吉思汗抓住了。他最小的儿子燕真,当时才六岁,成吉思汗把他赏给了庄圣皇后。皇后很疼爱他,把他养大,还让他侍奉窝阔台在藩邸。燕真长大后跟着窝阔台征战,立下了不少功劳。

窝阔台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宪宗(贵由)要攻打南宋,就让燕真留守后方。燕真说:“皇上本来就有点犹豫,现在要远征到那么危险的地方,您身为皇弟却待在安全的地方,合适吗?”窝阔台听了很认同,于是请求一起南征。宪宗很高兴,就分兵让燕真去鄂州,自己则率领大军攻打蜀地的钓鱼山,并留下阿里不哥留守。宪宗死了以后,燕真统领着窝阔台留下的军队。他发现阿里不哥有异心,就带着皇后慢慢地往南走,在上都和窝阔台会合了。

窝阔台当上皇帝后,燕真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就去世了,官职只做到卫率。不忽木是燕真的次子,天资聪颖,举止文雅,窝阔台非常器重他,让他去侍奉裕宗(忽必烈)在东宫,跟太子赞善王恂学习。王恂曾经参加过北伐,向国子祭酒许衡学习。他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许衡总是称赞他,说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有一次,窝阔台想看看国子监的学生写的字,当时十六岁的 不忽木,独自抄写了《贞观政要》中的几十篇文章呈献给皇上。皇上知道他这是在委婉地劝谏,赞赏了好久。许衡曾经编纂历代帝王的名号、宗系和在位年数,写成书交给学生们学习,不忽木读了几遍就能背诵下来。皇上召见他考试,他一个字都没错。至元十三年,他和同窗坚童、太答、秃鲁等人一起上书,说:

我们听说过,《学记》里说:“君子要想教化百姓,使社会风俗良好,就一定要重视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代的帝王,建立国家治理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首位。从尧、舜、禹、汤、文、武这些时代开始,就没有不重视教育的,所以他们的统治才能在上面兴盛,社会风气才能在下面良好,并且成为后世效仿的榜样。

到了汉朝,也建立了学校,还下诏书让学生们参加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魏道武帝是从北方起家的,统一了中原之后,又增加了三千个学生名额,儒学因此兴盛起来。这些都是历代都有学校的证明啊。

我们现在再来跟陛下说说平定南方之后,那些君主是怎么建立学校的。晋武帝平定吴国之后,就开始兴办国子学;隋文帝灭了陈国之后,让国子寺不再隶属于太常寺;唐高祖灭了梁国之后,下令各州县和乡里都要设立学校。到了唐太宗时期,他多次到国学视察,还增建了1200间学舍,国学、太学、四门学也都增加了学生名额,并且在算学和书学方面都设置了博士。甚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这些国家的首领,也把自己的子弟送来上学,国学里学生人数一度达到八千多人。高宗沿袭了太宗的做法,让国子监统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每学都设置了不同数量的学生,这都是继承了高祖的意愿啊。

可是,晋朝平定吴国,才得到五十二万户人家;隋朝灭了陈国,才得到五百个郡县;唐朝灭了梁国,才得到六十多万户人家,他们就已经如此重视学校教育了。更何况我们国家,现在是如此强大的国家,占据了江岭地区,计算一下,灭亡南宋得到的户口至少上千万,这是陛下的丰功伟业,古往今来都没有人能比得上,更不是晋、隋、唐那些朝代能够相比的!可是,我们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却还没有完全推行起来,我私下里感到非常惋惜啊!

臣子们蒙受皇恩,得以学习儒家经典。皇上您的意思,是不是因为各族官员很多,而蒙古族官员还很少,所以想让我们了解世事,好为陛下效力呢?可是现在学制还没确定,学习的伙伴也少。这就像从几株幼苗里选嘉禾,从几匹马里挑良驹一样,我们担心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现在要解决人才少的问题,想让很多人掌握汉法,就必须像古代那样,广泛设立学校才行。如果说现在没时间,那就先在大都兴办国子监。挑选一百个蒙古族孩子,年龄在十岁到十五岁之间,要挑选那些资质好的;再挑选一百个各族官员的孩子和民间优秀的孩子,给他们提供固定的生活补贴。

选拔德才兼备,能够做老师榜样的人,担任司业、博士、助教,负责教育他们。教学内容一定要以伦理道德为基础,讲清楚事物的道理,讲解经书典籍,教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国子监下面再设立一些科目,比如小学、律法、书法、算术等等。每个科目都设置教授,让他们教授各自的专业知识。小学科目要教他们诵读经书,学习待人接物、尊老敬长的礼仪;律法科目要让他们精通官场事务;书法科目要让他们熟练掌握书法;算术科目要让他们精通算术。

学生可以先掌握一门技能再学习其他科目,也可以一天学习多个科目。让国子监官员统管这些事情,经常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务必让他们都掌握这些知识,同时也要重视义理的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学习写作。

每天、每月、每年,根据学生的资质,考核他们的学习成果,根据他们的勤奋程度进行奖惩。勤奋的学生升入上舍,懒惰的学生降入下舍,等他们改正错误再升上去。放假的时候可以练习射箭,非假日无故不准离开学校。

几年后,上舍生学业有成就的,就由学官推荐,蒙古族学生按什么品级授官,其他族学生按什么途径升官。那些学业没完成的学生,继续学习,等到他们可以从政了,再由学官每年推荐优秀人才,按照规定授官。那些实在教不会的学生,三年后允许他们离开学校。

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人数的增减,如果能及时向朝廷汇报,就不会出现学校管理上的弊端,天下的人才也会受到感召而不断涌现。之后再在各郡县设立学校,用以教化百姓,这都是可以实现的。

我说啊,我们这些小子,知道的也就是从书本上看到的,老师教的那些东西。不敢保证一定能行得通,就盼着皇上您能开恩,把我的这篇文章交给那些老前辈,还有左丞王赞善他们,好好商量商量,然后一起上奏实施,我们真是太希望这样了。

皇上看了我的奏章,高兴坏了。

过了十四年,我被任命为利用少监。十五年的时候,我又被外派到燕南河北道当提刑按察副使。皇上派了个叫脱虎脱的通事官,护送西方的僧人去做法事,回来经过真定的时候,把驿站的吏役打得差点死了。驿站吏役去跟按察使告状,按察使却不敢问。我听说这事后,就受理了这个案子,把那个僧人关进了监狱。脱虎脱想把僧人弄出来,态度非常强硬,我直接让人把他帽子摘了,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他办事不力。脱虎脱灰溜溜地跑回去向皇上告状,皇上说:“不忽木一向刚正不阿,肯定是你们犯了法。”后来燕南的奏章送来了,皇上说:“我早就知道了。”

十九年,我升职了,当上了提刑按察使。有人告发净州的知州贪污公物,而净州本来属于河东路,皇上特意派我去查办。我查清楚后,回报的结果让皇上很满意,皇上赏赐了我一千两白银和五千贯钱。

公元1242年,皇上召见我不忽木,让我去中书省帮忙处理政务。当时主管茶叶税收运输的卢世荣巴结权臣桑哥,吹嘘自己能把国家的税收提高十倍。皇上就问我这事儿怎么看,我说:“从古到今,那些贪得无厌的奸臣,就像汉朝的桑弘羊、隋朝的宇文融那样,他们玩弄权术迷惑皇上,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他们很忠心,等到他们罪行累累,坏事做尽,国家和百姓都遭殃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我希望陛下您别听他的。”皇上没听我的,反而把卢世荣提拔成右丞,我一听,直接辞了参议的官不做。

公元1243年,卢世荣因为犯了罪被杀头了,皇上这才说:“朕真是很对不起你啊!”然后又把我提拔为吏部尚书。那会儿正忙着抄没阿合马的家产,阿合马的奴仆张散札儿等人犯了死罪,他们却胡说八道,说阿合马家藏匿了大量的钱财,只要能找到,就能充实国库。于是就开始大规模搜查抓人,牵连了很多无辜的人,整个京城都人心惶惶。皇上有点怀疑了,就让丞相安童召集六部官员来调查这事儿,我说:“这些奴才都是阿合马的心腹,死一百次都不为过。他们这么说,就是想拖延时间,侥幸逃过一死。怎么能再相信他们的鬼话,把罪名强加给好人呢?赶紧把这帮人杀了,怨气自然就消了。”丞相把我的话禀报给了皇上,皇上这才明白过来,让我亲自审问他们,查清了真相,张散札儿等人被处死,那些被冤枉抓起来的人都放了。

公元1323年,不忽木升任工部尚书。没多久,九月的时候,他又调到刑部去了。当时河东地区的按察使阿合马,这家伙靠着钱财巴结权贵,收受贿赂,跟官员们约定好,用羊和马作为贿赂的掩护,到了地方上就压榨百姓的劳动成果来填补自己的窟窿。这事儿败露了,朝廷派人去调查,阿合马死不承认,直到不忽木亲自过去,才查出来他一百多条罪状。正赶上大同地区闹饥荒,不忽木就果断地命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结果,阿合马那些狐朋狗友就跑到皇帝那儿告状,说他不忽木擅自动用军队的储备粮草,还故意让阿合马诬陷自己。皇帝说:“他发放粮食救济百姓,这是他的职责,有什么罪呢?”于是下令把阿合马押到京城重新审理,最后阿合马被处死了。

后来,有个叫吐土哈的家伙,想增加自己军队的人数,就强征民夫。中书省佥省王遇查验户籍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更正。吐土哈就跑去告状,说王遇对他有不敬的话。皇帝一听就火了,想把王遇杀了。不忽木赶紧劝说:“王遇一开始只是把钦察的奴隶编入军队,并没有强征民夫。万一其他卫所都学他这样,那户口岂不是要减少很多?如果杀了王遇,以后谁还敢为陛下尽心尽力呢?”皇帝听了不忽木的话,消了气,王遇这才保住了一条命。

公元1324年,桑哥上奏说要设立尚书省,还诬陷杀害了参政杨居宽和郭佑。不忽木极力反对,但没成功。桑哥因此非常忌恨他,还指着不忽木对自己的老婆说:“将来抄我家的人,就是这个家伙!”后来,桑哥趁不忽木休息的时候,责备他不认真处理政务,想给他安罪名,最终以不忽木生病为由,让他免职了。 皇帝从上都回京的路上,不忽木的弟弟野礼在侍奉皇帝,皇帝说:“你哥哥一定会在某天来迎接我。” 不忽木果然在那天到了。皇帝看到他非常消瘦,就问他俸禄是多少,左右的人回答说,因为长期生病请假,所以没有发放俸禄。皇帝知道他家境贫寒,就下令给他补发所有的俸禄。

公元1254年,他当上了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还兼着修国史的差事。

第二年春天,皇帝去柳林打猎,结果彻里他们告了桑哥一状,说他犯了罪。皇帝就把不忽木叫来问情况,不忽木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详细地说了。皇帝一听,吓了一大跳,当场决定要收拾桑哥。 他下令撤销尚书省,把六部都划归到中书省管辖,然后想让不忽木当丞相。不忽木死活不肯,皇帝说:“我以前太相信桑哥了,搞得天下都不安宁,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我从小就认识你,让你好好读书,就是为了让你今天能帮我治理国家,你就别推辞了!”

不忽木说:“朝廷里那些有功劳的老臣,官职比我还高的多的是,现在您不按规矩用我,大家心里不服啊。”皇帝问:“那你说说,谁合适?”不忽木说:“太子詹事完泽可以。之前抄没阿合马家产的时候,他收受贿赂的官员名单都有记录,唯独没有完泽的名字;而且他还说过,桑哥当丞相一定会把国家搞垮,现在果然应验了,所以我觉得他可以胜任。”皇帝说:“如果不是你,我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帮我处理这些事。” 于是,皇帝就让完泽当了右丞相,不忽木当了平章政事。

木八剌沙觉得改设按察司为廉访司不合适,应该取消,就抓住一些官员贪污受贿的事儿,想以此来影响皇帝的决定。皇上就责问中丞崔彧,崔彧说自己生病了,不知道这事儿。不忽木当面批评崔彧没说实话,然后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不能取消廉访司的理由,皇帝这才打消了念头。

咱们军队攻打交趾打输了,又打算大规模出兵,不忽木说:“那些岛上的蛮夷诡计多端,咱们天朝大军压境,他们难道不会害怕吗?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他们之所以这样,也是形势所逼。现在交趾国王的儿子刚刚继位,如果派个使者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利害关系,他们或许会悔过自新,这样就不用打仗了。如果他们还是不悔改,再出兵也不迟。”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结果,交趾害怕了,派他们的伪昭明王等人来京城谢罪,还把之前六年该进贡的东西都补上了。皇帝高兴地说:“这都是你的功劳啊!”就赏赐给他一半的贡物,不忽木推辞说:“这是陛下英明神武,不滥杀无辜的结果,我有什么功劳呢?”只接受了沉水假山、象牙镇纸和水晶笔格这三样东西。

麦术丁请求恢复尚书省,专门管辖右三部,不忽木当庭批评他说:“阿合马、桑哥先后误国,都被杀头抄家了,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你为什么还要重蹈覆辙呢?”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有人建议征讨流求,还有人建议对江南征收包银,都被不忽木劝阻了。

桑哥的党羽纳速剌丁等人被处死后,皇帝觉得忻都擅长理财,想饶他一命。不忽木极力反对,皇帝不听。当天他一共上奏了七次,最终才让皇帝依法处置了忻都。

佛教徒请求用金银财宝祭祀他们的神,皇帝拿不定主意。不忽木说:“佛教最重视的是去除贪欲。”于是皇帝就没给他们。

有人说,京城里的蒙古人和汉人应该分开居住,以防万一。不忽木说:“新迁来的百姓还没安定下来,如果再让他们搬来搬去,肯定会失去生计。这是那些奸邪之徒想独占贸易的利益,巴结权贵,假借忠心来达到目的。”于是他画了一张图,上面画着京城里达官贵人的府邸和百姓的房屋互相交错的景象,呈给皇帝,这事儿也就这样了。

有人诬告完泽徇私舞弊,皇帝问不忽木。不忽木回答说:“完泽和我都在中书省当差,如果他真的像说的那样,怎么可能单独行动?我们虽然愚笨,但也是朝廷的宰相,有人揭露他们的缺点,应该当面质问,明确责任,降罪处罚。如果只是暗中猜疑,那可不是明君所为。”诬告的人最终败下阵来,皇帝很生气,命令左右侍卫打他的嘴巴,把他赶了出去。那天特别冷,不忽木脱下自己穿的黑貂皮大衣赏赐给了他。

皇帝经常在侍臣面前夸赞塞咥旃的才能,不忽木平静地问他原因,皇帝说:“他侍奉宪宗皇帝时,经常暗中资助朕的财用,你父亲知道这事儿。你那时候还没出生,当然不知道了。”不忽木说:“这就是为人臣子怀有二心啊!现在有人用内府的财物私下结交诸王,陛下您觉得该怎么办?”皇帝急忙摆手说:“住口,朕说错话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三十年前,天上出现了一颗扫把星,就在皇帝的座位(帝座)附近!皇帝吓得不轻,半夜里就把不忽木叫进宫里,问他有什么办法能消除这种不好的天象。不忽木就说:“你看啊,刮风下雨是老天爷管的,咱们人呢,就盖房子来挡风遮雨;江河湖海阻碍了咱们的交通,咱们就造船造桥来克服。总之,老天爷做不到的,咱们人就能做到,这就是人能和天地相媲美的地方。再说,父母生气了,做儿女的哪敢顶嘴抱怨啊,都得赶紧赔礼道歉,孝敬父母。就像《易经》里‘震’卦的卦辞说的那样:‘君子应该因此而感到恐惧,认真反省自己’;《诗经》里也说‘要敬畏上天的愤怒’,又说‘遇到灾难要感到害怕’。古代的三代圣王,都特别小心谨慎地遵守天命,所以才能善终。汉文帝当政的时候,同一天发生山崩的就有二十九处,日食地震更是经常发生,可他善于运用这些教训,老天爷也就不再降灾祸了,天下太平。这些都是前朝的经验教训啊,陛下您应该好好学习借鉴!”然后,不忽木还背诵了汉文帝关于日食的诏书。皇帝一听,连连点头说:“说得太好了,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你再背一遍!”于是,不忽木就详细地解释说明,一直说到半夜四更天,第二天早朝的时候,皇帝还赏了他好多好吃的。

过了三十年,皇帝身体不好了。按照规矩,不是国家功臣和老臣,是不能进皇帝卧室的。可这 不忽木啊,为人谨慎又忠厚,每天都去看看皇帝的病情,寸步不离地守在皇帝身边。后来,皇帝病危了,临终前,把遗诏交给御史大夫月鲁那颜、太傅伯颜和不忽木,让他们留在宫里。丞相完泽来了,却进不去,等到月鲁那颜和伯颜出来,他就问:“我的官职和资历都在不忽木之上,国家大事却没让我参与,这是怎么回事?”伯颜叹了口气说:“要是有不忽木那样的见识和考虑问题的能力,我们也不用这么辛苦了!”完泽没话说了,就去跟太后告状。太后把三个人叫来问话,月鲁那颜说:“我奉命办事,太后您就看着我们怎么做吧。如果我办事不利,误了国家大事,就立刻杀了我,国家大事,也不是后宫该过问的。”太后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决定听他们的。后来,皇帝的丧事,从出殡、安葬到上谥号,都是不忽木一手操办的。

成宗皇帝登基后,朝廷里的官员都跑到上都北边去巴结他。只有丞相不忽木,好几天才去见皇上。皇上知道后,安慰他说:“您是先帝最信任的大臣,我现在还年轻,经验不足,全靠您每天指点我,帮助我弥补不足,这样才能对得起先帝对我的托付啊!”成宗皇帝亲理朝政,处理政务果断明智,朝廷里的大事,大多采纳不忽木的意见。太后也因为不忽木是先帝的老臣,对他非常尊重。

河东的官员进献了嘉禾,大臣们想把它当作祥瑞上报。不忽木问他们:“你们那里是不是到处都是这种嘉禾?就只有这几根吗?”官员回答说:“就只有这几根。”不忽木说:“既然这样,它对老百姓没有好处,又怎么能算祥瑞呢?”于是就驳回了他们的奏请。 当时有些西域僧人,替人做法事,帮犯了罪的人祈福,这叫“秃鲁麻”。那些有钱有势的人犯了法,都贿赂这些僧人来免罪。甚至连杀父杀夫这样的大罪,西域僧人都会让犯人穿上皇帝和皇后的衣服,骑着黄犊子从宫门出去,说是这样就能得到福报。不忽木说:“人伦道德是国家治理的根本,社会风气的基础,怎么能容忍他们这样乱法呢!”皇上责备丞相说:“我叮嘱过你,不要让不忽木知道这事,现在他知道了,我真是很惭愧啊!”皇上派人对不忽木说:“您先休息一下吧!我现在听您的,但是以后就按这个规矩办了。”

后来,有个奴仆告发他的主人,主人被杀了,皇上就下令把主人原来的官职给这个奴仆。不忽木说:“这样下去,一定会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让人情越来越淡薄,上下尊卑都不分了。”皇上这才明白过来,下令撤销了之前的命令。 大臣们推荐不忽木去陕西行省当平章政事,太后对皇上说:“不忽木是朝廷的正直之臣,是先帝托付给你的,怎么能把他外放到地方去呢!”皇上又把他留在了朝廷。 可是,因为不忽木跟很多同僚意见不合,他就称病不上朝了。元贞二年春天,皇上把他召到便殿说:“我知道你生病的原因,是因为你不能迁就别人,别人也不能迁就你。我想用段贞来代替你,你觉得怎么样?”不忽木说:“段贞确实比我更合适。”于是,皇上任命他为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重事。不忽木推辞说:“这个职位,国朝只有史天泽担任过,我有什么功劳能担当此任呢?”皇上就取消了“重”字,只让他担任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事。

公元1296年(元世祖大德二年),御史中丞崔彧去世了,不忽木就接替了他的职位,代理中丞的职务。到了大德三年,他又兼任了侍仪司的差事。那时候,有人因为父亲当官时受了贿赂,御史们一定要把罪责追究到他父亲身上。不忽木说:“风纪司的职责,首先是宣扬教化、提倡良好的社会风气,如果让儿子告发父亲,那怎么还能提倡孝道呢!” 还有一次,一个枢密使收受了别人送的玉带,朝廷查抄赃物的时候没怎么追究,御史们说处罚太轻了。不忽木又说:“礼法规定,大臣贪污受贿,只说‘簠簋不饰’(指祭祀用的器皿不讲究),如果还要加以鞭打羞辱,那就违背了‘刑不上大夫’的原则了。” 人们都称赞他为人宽厚仁慈。

大德四年,不忽木的旧病复发了。皇帝派御医给他治病,但不见效。于是,不忽木上奏说:“我能力低微,没有多大本事,却蒙受皇恩,如今寿命已尽,要永远告别朝廷了。” 他饮尽一杯酒后就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和悲痛,文武百官都哭得死去活来。不忽木家里本来就穷,他平时自己动手做饭挑水,妻子则纺织缝补,供养母亲。后来,他出差回来,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世了,悲痛之下呕血不止,差点儿没挺过来。平时他穿衣朴素,从不追求华丽;俸禄和赏赐有剩余,就都分给亲戚朋友。他很擅长识人,推荐了不少人才,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就是他推荐的。他的学习方法是先注重实践,然后再学习文艺。平时他为人沉默寡言,但一到皇帝面前议事,说话就滔滔不绝,引经据典,义正词严,总是把国家大事扛在肩上,有什么话都敢说。

世祖皇帝曾经对他说:“太祖皇帝说过,君主治理天下,就像右手拿着东西,一定要左手托着,才能稳固。你就是我的左手啊!” 每次在皇帝身边侍奉的时候,不忽木都要讲述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世祖皇帝总是拍着大腿感叹道:“可惜你生得太晚了,没能早点听到你的这些话,不过这也算是对我的子孙后代有福了。” 不忽木临死前,世祖皇帝送给他一块白璧,说:“将来拿着这个来见我吧!” 到了武宗时期,追赠他为纯诚佐理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号文贞。他的儿子回回,官至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另一个儿子巎巎,先在江浙行省担任平章政事,后来入朝担任翰林学士承旨。

完泽,是燕姓人家,祖上是薛氏。他爷爷薛某,从太祖皇帝开始就跟着打仗,平定了北方各部族。后来太宗皇帝征讨金国,命令睿宗皇帝(太宗皇帝的弟弟)从陕西、甘肃一带进兵,打金国个措手不及。薛某作为先锋,攻破武休关,渡过汉江,一路打到方城以北,在阳翟打败了金兵。金国灭亡后,他又参与攻打兴元、阆州、利州等地,被封为都元帅。攻下宋朝的成都,斩杀了宋将陈隆之,被赐予六百户的食邑。他爸爸线真,在宫里当侍卫,负责皇家的膳食。元世祖中统年间,他爸爸跟着世祖皇帝北征。中统四年,他爸爸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和其他的儒臣一起商定朝廷的制度。

完泽因为是大臣的儿子,被选拔到裕宗王府当幕僚。裕宗当时是皇太子,兼任詹事府长官。完泽在宫里参与谋划大事,出宫则负责皇太子的安全保卫工作,做事谨慎小心,深得太子器重。有一天,裕宗召集宗室成员开会,指着完泽对大家说:“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是君主最要紧的事。像完泽这样的人才,在朝臣中可是很难找到的!”从此以后,完泽就一直负责东宫的卫兵事务。裕宗去世后,成宗皇帝带着皇孙到北方抚慰军队,完泽两次跟随前往。至元二十八年,桑哥被处死,世祖皇帝询问朝臣意见,特地任命完泽为中书右丞相。完泽当上丞相后,改革了桑哥时期遗留下来的弊政,请求免除中统年间以来积压多年的欠款和欠粮,老百姓都因此得到了好处。

至元三十一年,世祖皇帝去世,完泽遵照世祖皇帝的遗诏,和宗室大臣们一起商议,向皇太后禀报,迎立成宗皇帝即位。他向全国发布诏书,停止了征讨安南的战争,建议追封祖宗的尊号和庙号,并尽心尽力地侍奉皇太后,以此向天下人展现为人子的孝道。从元贞年间开始,朝廷严格遵守祖制,多次下诏书发放钱财和粮食,不惜花费巨额钱财,赏赐给百姓,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为贤相。大德四年,他被加封为太傅,兼任录军国重事,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成宗皇帝对他越来越倚重,但他为人低调,不追求功名利禄,所以官员百姓都能安守本分,欣欣向荣,世人都称赞他为贤相。大德七年,他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封为兴元王,谥号忠宪。

阿鲁浑萨理是畏兀族人。他爷爷阿台萨理,在成吉思汗平定西域回朝的时候,跟着一起到了燕京。当时畏兀国王也请求朝廷,把所有百姓都归顺大元,朝廷批准了,阿台萨理就又回西域了。他精通佛学。他儿子乞台萨理继承了父亲的事业,通晓佛经、律藏和论典。学业有成后,老师给他取名万全。至元十二年,他入朝担任释教都总统,被封为正议大夫、同知总制院事,后来又加封资德大夫、统制使。七十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畏吾儿萨理,官至资德大夫、中书右丞、行泉府太卿;老三叫岛瓦赤萨理;阿鲁浑萨理是他的二儿子,因为父亲的名字叫万全,所以也姓全。

阿鲁浑萨理从小就聪明伶俐,师从国师八思巴学习,不仅精通佛学,还懂多种语言。元世祖听说他的才能,就让他学习汉文化,于是经史子集、阴阳历算、图纬方技,他都学了个遍。后来他侍奉元裕宗,在宫中当侍卫,深受器重。

至元二十年,有个西域僧人自称能预测天象,但翻译官都听不懂他说什么。皇帝问左右大臣,谁能去和他辩论。侍臣脱烈说:“阿鲁浑萨理可以。”于是皇帝就召见阿鲁浑萨理,让他和那个僧人辩论,结果那个僧人被驳得哑口无言。皇帝很高兴,就让他留在内朝侍奉。

这期间,有个江南人说宋朝宗室要造反,皇帝下令派人去抓捕。使者已经出发了,阿鲁浑萨理赶紧进宫劝谏说:“这个人说的肯定是假的,使者不该派出去。”皇帝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说?”阿鲁浑萨理回答说:“如果真的造反,当地官府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人不通过官府,直接向朝廷告状,肯定是私人恩怨。再说江南刚刚平定,百姓人心尚未安定,如果因为一个小老百姓的谣言就派兵抓人,恐怕会人人自危,反而中了那个人的计。”皇帝醒悟了,立刻召回使者,并且下令把告状的人关进当地监狱审问。结果查明,告状的人是因为借钱不成,才诬告他人。皇帝说:“如果不是你提醒,我就要犯错了,只是可惜没能早点用上你啊!”从此以后,皇帝就让他每天侍奉在身边。

公元1221年,我升职了,当上了朝列大夫、左侍仪奉御。然后我就劝皇上说,治理天下一定要用儒家的思想,应该广招山野间的有才之士,好让他们为朝廷效力。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我的建议,派人四处寻找人才,还设立了集贤馆来安置他们。

秋天九月,皇上让我负责集贤馆的事务。阿鲁浑萨理说:“皇上刚设立集贤馆招揽人才,应该选择德高望重的大臣来负责,这样才能让皇上听到新的建议。”他建议让司徒撒里蛮来主管这件事,皇上也同意了。我还是被任命为中顺大夫、集贤馆学士,同时兼任太史院的事务,还继续担任左侍仪奉御。

那些响应皇榜前来应征的人,集贤馆都给他们提供丰厚的待遇,吃喝住行,车马服饰,都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好。即使那些皇上不太满意的人,也赏赐了他们很多东西再送他们回去。当时有个在宣徽院做官的,想暗中破坏这件事,所以把给那些应征者的伙食摆到皇上面前,想让皇上看到。皇上果然看到了,就问他这是什么意思,那人回答说:“这是给一位应征者一天的伙食。”皇上大怒:“你想让我看到后减少他们的待遇吗?就算十倍于此来招待天下的士人,恐怕都还不够,更何况还要减少他们的待遇,还有谁肯来呢?”

阿鲁浑萨理又对皇上说:“国子监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应该设立国子监,设置博士和学生员,还要提高他们的伙食待遇,这样才能让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皇上也同意了这个建议。公元1222年夏天六月,我升职为嘉议大夫。公元1223年,我又升任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

公元1248年春天,朝廷设立了尚书省,桑哥当权,皇上让阿鲁浑萨理和他一起处理政务。阿鲁浑萨理死活不肯,皇上不同意,硬是给他封了资德大夫、尚书右丞的官职,后来又升他做了荣禄大夫、平章政事。

桑哥这个人当政作风蛮横霸道,还拼命提拔自己的人。阿鲁浑萨理多次直言劝谏他,两个人关系越来越僵,阿鲁浑萨理就只能靠保持清廉正直来保护自己。桑哥下令设立征理司,负责追讨全国的欠款,官差们络绎不绝地往各地跑,各个监狱都关满了人,老百姓都吓得不敢说话。

后来北京发生了地震,阿鲁浑萨理就趁机请求皇上撤销征理司,以此来平息天怒。圣旨一下达,老百姓都高兴坏了。没过多久,桑哥倒台了,阿鲁浑萨理因为和桑哥有牵连,也被抄了家。皇上问他:“桑哥当政这么坏,你为什么一句话都不说?”阿鲁浑萨理回答说:“我可不是没说过,只是我的话没被采纳罢了。皇上您当时特别信任桑哥,而桑哥又特别忌惮我,我说了好多次都没用,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一样,只会火上浇油,让他更加嚣张跋扈。与其这样,不如我暗中弥补,尽量避免他损害国家根本,皇上您迟早会明白的。”

皇上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还说:“我真是太对不起你了。”桑哥临刑的时候,刽子手还问他阿鲁浑萨理的事,桑哥说:“我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听他的话,他有什么责任呢?”皇上更加相信阿鲁浑萨理是清白的,下令把抄没的财产还给他,还派张九思送去金银财宝,阿鲁浑萨理坚决没收。

公元1298年秋天,他请求辞去政事,也辞去了太史院使的职务,皇上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司天监丞刘某上奏说,阿鲁浑萨理在太史院的时候,多次谈论国家灾异的事情,非常不敬,请求皇上治他的罪。皇上非常生气,认为这是诽谤大臣,应该处罚。阿鲁浑萨理立刻叩头谢罪说:“我能力不足,承蒙陛下宽宏大量,就是死一万次也报答不了您的恩德。但是如果因为进谏而治罪,恐怕以后就没有人敢再为陛下说话了。”他极力争辩,最后才被释放。皇上说:“你真是个正直的人啊!”

后来虽然他辞去了官职,皇上却经常在晚上召见他商议政事,他知道的事情,皇上都想知道。公元1300年,他又担任了太史院使。第二年,皇上驾崩了,成宗在边疆,裕宗太后命令他写信催促成宗回京即位,又命令他带领翰林院、集贤院、礼部的官员准备册封仪式。第二年春天,他被加封为守司徒、集贤院使,同时兼任太史院使。

一开始,裕宗皇帝去世的时候,世祖皇帝想决定皇太子人选,不知道立谁为太子,就问阿鲁浑萨理,他推荐了成宗,并且说成宗仁义孝顺,节俭恭谨,应该立他为太子,这样大事才得以决定,当时成宗和裕宗皇后的都不知道这件事。皇上多次召见阿鲁浑萨理,他都不去,成宗在北方带兵,皇上派阿鲁浑萨理把皇太子的印信交给成宗,他才去了一次成宗的府邸。成宗即位后,对阿鲁浑萨理说:“我在还是皇子的时候,谁不愿意为我效力呢?只有你,即使我召见你,你也不来,现在我才明白你真是个合格的大臣。”

从此以后,召见他时就不再按官职称呼他了,还赐给他座位,让他和诸位诸侯王平起平坐。皇上曾经对身边的人说:“像阿鲁浑萨理这样完美的宰相,真是个全才啊,现在几乎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人了。”公元1307年,他又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公元1311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公元1318年,追赠他为推忠佐理翊亮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文定。

三个儿子,老大叫岳柱,老二叫久著,后来当上了翰林侍读学士,老三叫买住,很早就去世了。岳柱的事迹已经有传记记载了。他父亲阿台萨理被追赠保德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端愿;他爷爷乞台萨理则被累赠纯诚守正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通敏。

岳柱,字止所,另一个字叫兼山。他从小就长得端庄稳重,天资聪颖,很有远见。八岁的时候,他看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指着陶母手里金镯子问:“金镯子可以换酒喝,为什么要剪头发呢?”何澄大吃一惊,觉得这孩子很不一般。长大后上学,每天能写一千多字。十八岁的时候,他跟着丞相答失蛮在宫里当侍卫,出入皇宫,就像个老成持重的大人一样。至大元年,他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官阶是正议大夫,并且很快就以推荐贤才、举荐能人为己任。皇庆元年,升任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使。他每天都接见儒生,了解百姓的疾苦。延祐三年,升任资善大夫、隆禧院使。七年,被任命为太史院使。英宗皇帝看到他举止端庄稳重,就对参政大臣说:“这位太史院使,真是个名门望族的公子啊!”泰定元年,改任太常礼仪院使。四年后,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任会同馆馆事,不久又升任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天历元年,升任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

公元1331年,岳柱被任命为江西等地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当时的省长。这时候,有人诬告富裕人家欠了永宁王八百多锭银子,中书省就派人到各地去追讨。派到江西的人来了,岳柱说:“这事儿是冤枉的,我不能执行这个命令。”他的下属都担心违抗宰相的命令,岳柱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损害百姓来敛财,也不是宰相的福气啊!”他让使者带着这话回去复命。当时燕帖木儿是丞相,听到这话后很受感动,下令刑部调查,查明了是诬告,把那些诬告的人狠狠地惩罚了一顿。丞相把这事儿奏报给皇帝,皇帝很高兴,特地赏赐了岳柱钱财和好酒。

桂阳州的百姓张思进等人,聚集了两千多人闹事,州县官府拿他们没办法,广东宣慰司想出兵抓他们。岳柱说:“官府连老百姓都管不好,就想轻易地用兵,这不是害老百姓吗?不行!”其他官员都吓坏了,司法机关也说出兵不方便,但岳柱坚持不同意,派了千户王英去了解情况。王英直接去了贼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些贼寇说:“逼我们造反的是两个巡检司,我们哪敢有二心啊!”王英劝说他们,让他们都回去老老实实过日子,那一带就平静下来了。

公元1332年,岳柱升迁为河南江北等地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不久因为公务去了扬州,在那里染病,第二年十二月,端坐在椅子上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岳柱从小就孝顺友爱,他弟弟早逝,他非常悲伤。他特别喜欢读经史子集,天文、医药方面的书,他都研究得很透彻。他为人宽宏大量,有人欺骗他,他也不放在心上。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就说:“那是他自己欺骗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他母亲郜氏也常说:“我的儿子真是古人啊!”

他留下了四个儿子:老大普达,官至行宣政院同佥;老二安僧,在他弟弟死后继承了家业,当上了章佩监丞;老三仁寿,官至中宪大夫、长秋寺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