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至元七年十二月,皇上下了道旨,要每年祭祀太社和太稷。过了好多年,到至元三十年正月,才按照御史中丞崔彧的建议,在和义门外偏南一点的地方,划出四十亩地,建起了祭祀的围墙和祭坛。
这围墙和祭坛啊,规模不小呢!两个祭坛,一个祭祀社神,一个祭祀稷神,每个坛子都高五丈,边长也一样,相距大概五丈远,社神祭坛在东,稷神祭坛在西。社神祭坛的土用青、赤、白、黑四种颜色,按照方位堆砌,中间填上普通土,上面再盖一层黄土,垒得结结实实,然后用五彩泥巴装饰。每个祭坛的四面都设有台阶,宽一丈,也用相应的颜色。稷神祭坛的建造跟社神祭坛差不多,就是不用五种颜色,上面都用黄土。两个祭坛都朝北。社神祭坛北面还建了一堵砖墙,用黄泥装饰;稷神祭坛北面偏西一点的地方,挖了两个坑,深度足够放东西。
围墙是用砖砌成的,高五丈,宽三十丈,四个角都装饰得很漂亮。围墙里面有四个棂星门,围墙外面有两个棂星门,每个门都有两扇,一共二十四根戟。围墙内北墙下面建了七间房子,可以眺望两个祭坛,用来躲避风雨,叫望祀堂。望祀堂东边是五间房子,带三个连廊,叫齐班厅。齐班厅南边是八间西向的房子,是献祭官员的住处。再往南是三间西向的房子,是院内官员的住所。再往南是十间房子,从北到南分别是祠祭局、仪鸾库、法物库、都监库、雅乐库。再往南是三间北向的房子,是百官的厨房。围墙南门外,西围墙西南角,是三间北向的房子,是大乐署;它西边是三间东向的房子,是乐器制作工坊;再往北是一间北向的房子,是馔幕殿;再往北是三间南向的房子,是馔幕;再往北偏东一点,是一个南向的门。院内南边,有三间南向的房子,是神厨;有三间东向的房子,是酒库;稍往北一点,有三间东向的房子,是牲畜房;还有一个带亭子的井。望祀堂后面,从西到东,有九间南向的房子,是执事斋郎的住所;从北边拐弯往南,有九间西向的房子,是监祭执事的住所。这就是祭坛周围建筑的布局。
社长用一块白石,长五尺,宽两尺,上面刻成像钟的样子。这块石头放在社坛的南边,朝北,一半埋在土里。土地神不用石头。后土氏配祀社神,后稷氏配祀稷神。神位的牌子有两块,用栗木做成,质地黑颜色写字。社树和稷树都是松树,分别在社坛和稷坛的南边各栽一棵。这就是祭祀用的树木的做法。
祭祀用的牌子有四块,用楸木做成,每块长两尺四寸,宽一尺二寸,厚一寸。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承天子旨意,某官某某,敬告太社之神。” 后土神的牌位上写着“后土之神”。稷神的牌位上写着“太稷之神”,后稷神的牌位上写着“后稷之神”。祭祀用的玉币,社神和稷神都用一块黑色的圭,一块用丝线缠绕的埋藏的玉,用黑色的石头代替,还有一块黑色的币。配祀的神位也都用一块黑色的币,每块长一丈八尺。这就是祭祀用的文书和玉币的规格。
祭祀用的牛一头,颜色是黑色的,角粗壮,有副角。羊四只,野猪四只。笾里的东西每样十份,没有米饭、糕点之类的。豆里的东西也每样十份,没有干饭、米粥之类的。簠簋里的东西每样四份,铏里的肉羹五份,其他的都用上好的酒代替。香料用沉香和龙涎香。神用的席子一块,边上用黑绫子镶边,黑绫子褥子,大小是七尺四寸。太尊、著尊、牺尊、山罍各两只,有底座,上面盖着勺子形状的盖子。象尊、壶尊、山罍各两只,有底座和盖子,摆在那里,不用来盛酒。笾和豆各十一只,其中一只放在馔幕上。铏三只,簠三只,簋三只,其中一只放在馔幕上。俎八只,其中两只放在馔幕上。盘子一只,盛血的豆一只,爵一只,有底座。沙池一只,玉币的盒子一只,木制的盛器一只,勺子一只,香炉一只,香盒一只,香案一只,祭祀用的案子一只,这些东西都有套子。红色的漆器一只,用来盛马的酒。盥洗用的东西有两套,每套有两个罍,两个洗脸盆。白色的罗巾四条,用盒子装着。红色的漆盘五只。以上这些,社神和稷神都一样。配祀的神位有象尊,没有太尊。摆在那里不用来盛酒的,没有象尊。其他的都和正位一样。这些就是祭祀用的牲畜、酒食和祭器之类的规格。
好家伙,这得准备多少东西啊!光说帐篷、摆设和灯火这些,就有黄色的罗帐三顶,黄色的罗额四块,黄色的绢帷一百九十五幅,祭祀用的木板三十五块,紫绫做的拜垫一百个,蒲草席和苇席各两百个,木头灯笼四十个,绛红色的罗绸灯罩一百一十个,红色的挑灯十个,剪烛刀两把,铁籸盆三十个,黄蜡烛两百根,杂用的蜡烛两百根,麻籸三百个,松明和清油各一百斤。这些都是祭祀用的帐篷、祭台、烛火之类的物件。
然后再说祭祀的人员,那可真是不少!主祭官一人,亚祭官一人,终祭官一人,代理司徒一人,协助祭祀的官员两人,太常卿一人,光禄卿一人,廪牺令一人,太官令一人,负责香炉等祭器的官员四人,负责祝词的官员四人,监察祭祀的御史两人,监察礼仪的博士两人,司天监官员两人,负责美酒的官员一人,负责分酒的官员一人,负责酒器的人员两人,负责盥洗的人员两人,负责酒器清洗的人员两人,大社令一人,大社丞一人,大乐令一人,大乐丞一人,协律郎两人,奉礼郎两人,负责念祝词的官员一人,负责举起祝词的官员两人,负责奉献祭品的官员四人,负责剪烛的官员两人,太祝七人,斋郎四十八人,赞者一人,礼仪官员三人,还有参与祭祀的官员,人数是不固定的。 这些都是参与祭祀和服务的官员。
祭祀的日子,一般选在春秋两季的仲月(农历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到了延祐六年,改成了中戊日。祭祀的具体流程和礼仪,总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天是迎香仪式。前一天,有关部门会通知城里各处,要打扫街道,准备香案。仪式当天一大早,有关部门准备好香、酒和轿子,三献官以下的官员和所有参与仪式的官员都穿上正式的官服,五品以下的官员和斋郎们都借穿紫色官服,然后前往崇天门。三献官和太常礼仪院的官员进去,把祭祀用的香、酒和马乳酒从宫里抬出来。监祭御史、监礼博士、奉礼郎、太祝分别在左右两边带路。控鹤官五个人,一人撑伞,四人拿着仪仗,从大明门正门出去。教坊奏响了盛大的乐曲。
到了崇天门外,负责抬香、酒、马乳酒的人把东西放在轿子上,按照仪式引导队伍前进。到了红门外,百官骑马,分列在仪仗队伍的两侧,清道官走在仪仗队伍的最前面,兵马司的巡逻兵在两旁,金鼓乐队随后,京尹的仪仗队伍在左右两侧,教坊的乐队紧随其后。控鹤官和弩手穿着制服,拿着仪仗,列队在左右两侧。拱卫使走在队伍中间,仪凤司的乐队随后。太常卿、博士、御史在轿子前面引导,献官、司徒、助奠官跟在轿子后面。如果皇帝到上都去举行仪式,那么三献官以下的官员都要到健德门外,在香轿前北向站立,按照不同的位置重新排队。
等到抬香酒的官员到了,太常寺的官员接过香酒,放在轿子上。礼仪官员喊“班齐”(队伍整齐),“鞠躬”,“再拜兴”(起身),“平立”(站直)。队伍最前面的人稍稍向前一步,拿着笏板跪下,所有官员都跪下,三次上香,放下笏板起身,站直,退回原位,面向北方站立,鞠躬,再拜起身,站直。所有官员上马,分列队伍,按照仪式引导前进。到了社稷坛北神门外,大家都下马,分左右两边从北门进去,按照顺序站好。太常卿、博士、御史在前面引导,献官、司徒、助奠等官员跟在后面。到了望祀堂下,三献官把香、酒、马乳酒抬上台阶,放在堂中黄罗幕下。礼仪官员引导三献官依次出去,到各自的斋室,脱下官服。
好家伙,这祭祀仪式还挺复杂!首先,祭祀前三天,一大早天一亮,相关部门的人员就得到位了。具体位置呢,中书省摆好,太尉大人南边坐,监祭御史两位在太尉西边,朝东站着;监礼博士两位在太尉东边,朝西站着,所有这些人都朝北站着,位置一个挨一个的。司徒、亚献官、终献官这三位在太尉南边,朝北站着,稍微往后站一点。然后是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等等一大堆官员,依次排开,都朝北站着,位置一个比一个靠西。负责念祝词的、敬酒的,还有乐师什么的,也都按顺序站好,都朝北站着,位置一个比一个靠西。 负责引导的人员把这些官员都带到各自的位置上站好。礼仪官员引导太尉和负责初献的官员就位,然后念誓词:“某年某月某日上戊日,祭于太社太稷,各扬其职,其或不敬,国有常刑。”
祭祀前两天是散斋,官员们得在正寝住下;祭祀前一天是致斋,得在祭祀场所待着。散斋期间,日常工作照常进行,但不能去吊丧问疾,不能听音乐,不能处理判刑之类的公务,不能处罚罪犯,不能参与任何不干净的事情。致斋那一天,只有祭祀活动可以进行,其他一切活动都禁止。如果参加祭祀的官员斋戒期间有事缺席,就由其他人代替。七品以下的官员可以先退场,其他官员要行对拜礼。看守祭祀场所的士兵和乐工们,也都得清斋一天。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祭祀前几天要在祭祀场所练习仪程。
第三天是布置祭祀用品。祭祀前三天,相关部门的人员在斋房里摆放三献以下的祭祀用品和执事官员的座位。还在西神门外稍南、西向、北上的地方,设置了四个供膳的帐篷。现在西围墙门外靠近北边、南向的地方有个供膳的殿,摆设跟以前一样。祭祀前两天,相关部门的人员安排兵卫,按照各自的方位和服饰守护围墙门,每门两个人,每个角落一个人。大乐令带领属下在两个祭坛上稍北、南向的地方摆放歌舞的乐器。磬架在东,钟架在西,柷放在钟架南边稍偏东的地方,敔放在磬架南边稍偏西的地方。搏和拊各一个,一个在柷南,一个在敔南,东西相对。歌者在后面,其他乐工在县衙后面。吹笙竽的乐工在祭坛下面,重排队伍,南向,相对而立。太社令带领属下打扫祭坛内外,在壬地挖两个坑,坑的深度足以容纳祭品,南边通向台阶。
祭祀前一天,司天监和太社令带领属下,在祭坛上靠近南边、北向的地方摆放太社、太稷神的座位。把后土神座放在太社神座左边,后稷神座放在太稷神座左边,都朝东。座位都用莞席铺垫,垫子和褥子的颜色和祭祀用的丝织品颜色一样,在每个座位前面都摆放神位牌。奉礼郎在西神门内道路南边安排三献官的座位,亚献、终献的座位稍后一些。司徒的座位在道路北边,太常卿、光禄卿的座位在司徒后面,也稍后一些。司天监、光禄丞的座位又在他们后面。太社令、大官令、良酝令、廪牺令、太社丞、读祝官、奉爵官、太祝按照顺序在他们北边就座,其他执事人员、祝史、斋郎在他们后面。每组人员都按顺序排列,都朝东,南边为首。还在太社坛台阶东北方向安排监祭御史两个座位,监礼博士两个座位,都朝东,南边为首。在稷坛西北角安排奉礼郎的座位,赞者的座位在东北角,都朝东。两个协律郎的座位在各个祭坛乐器架的东北方向,都朝南。太乐令的座位在两个祭坛乐器架之间,朝南。司尊彝的人员在斟酒的地方就座,都朝南。在祭祀坑南边、北向的地方摆放望瘗的位置。还在西神门外,东向的地方摆放牲畜的牌位。各个太祝在牲畜西边,祝史在他们后面,都朝东。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在南边,朝北,东边为首。监祭、监礼在太常卿东边稍后一些,都朝北,东边为首。廪牺令在牲畜东北方向,朝南。还在牲畜东边摆放祭祀用的食品,在祭祀食品北边摆放备用的食品,现在备用食品殿在它北边,东西向,南边为首。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在西边,朝东;监祭、监礼在东边,朝西,都朝南,东边为首。礼部在神位旁边摆放牌位和案几。司尊彝、奉礼郎带领执事人员在斟酒的地方摆放玉币和篚。
接下来摆放笾豆的位子,每个位子都有十个笾,十个豆,两个簠,两个簋,三个铏,五个俎,一个盘。还在供膳帐篷里各摆放一个笾,一个豆,一个簠,一个簋,三个俎。毛和血分别放在一个豆里。摆放尊罍的位置,社稷正位各有二个太尊、二个著尊、二个牺尊、二个山罍,在祭坛酉位的西北角,朝南,东边为首。配位各有二个著尊、二个牺尊、二个象尊、二个山罍,在正位酒尊西边,都朝南,东边为首。还在祭坛下子位的东边摆放正位各有二个象尊、二个壶尊、二个山罍,朝南,东边为首。配位各有二个壶尊、二个山罍,在卯位的南边,朝西,南边为首。还在各个祭坛子位的西北方向摆放两个洗涤用的器皿,朝南。篚放在洗涤器皿东北角,执掌罍和篚的人在他们后面就位。祭祀当天丑时前五刻,司天监、太社令都穿上祭祀的服装,带领属下,在祭坛上摆放正配位神位牌。又摆放玉币,正位祭祀用的玉器一件,两块圭上有装饰,放在匣子里。正配位用的币都用黑色丝织品制作,每块长一丈八尺,放在篚里。太祝取下埋在地下的玉器放在币上,装进篚里。埋在地下的玉器是用玉石制作的,和祭祀用的玉器一起放在神座前面。光禄卿带领属下,往笾、豆、簠、簋里放祭品。每个位子的笾分三行摆放,右边为上。第一行,干橑在前面,干枣、形盐、鱼鱐在后面。第二行,鹿脯在前面,榛实、干桃在后面。第三行,菱在前面,芡、栗在后面。豆分三行摆放,左边为上。第一行,芹菹在前面,笋菹、葵菹、菁菹在后面。第二行,韭菹在前面,鱼醢、兔醢在后面。第三行,豚拍在前面,鹿臡、醓醢在后面。簠里装稻粱,簋里装黍稷,铏里装羹。良酝令带领属下,往尊罍里倒酒。正位的太尊为上,装泛齐;著尊装醴齐;牺尊装盎齐;象尊装醍齐;壶尊装沈齐;山罍装三种酒。配位的著尊为上,装泛齐;牺尊装醴齐;象尊装盎齐;壶尊装醍齐;山罍装三种酒。凡是齐酒上面的尊都装清水,酒上面的尊都装玄酒,酒和齐都用上等酿的酒代替。太常卿在神座前面摆放蜡烛。
好家伙,这祭祀流程可真复杂!先说第四项,检查祭品和祭器。祭祀前一天下午两点,所有卫兵都得拦着不让行人通行。下午两点半,太社令带着手下把祭祀台上下打扫干净。负责祭祀器皿的官员和奉礼郎带着祭祀用的东西,摆放到指定位置。司天监和太社令上去,按照规程摆好神位牌位和祭祀用的玉币。等宣布打扫完毕后,把东西撤掉,等祭祀那天再重新摆上。
下午两点半,廪牺令(负责祭品的官员)和各位太祝、祝史(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带着祭品到指定位置站好。礼仪官员和助手们把太常卿(主管祭祀的官员)、监祭、监礼(负责监督祭祀仪式的官员)、大官令(负责祭祀具体事务的官员)引到西神门外检查祭品的位子,站定。礼仪官员引着太常卿,助手引着监祭和监礼,从西神门进去,到太社坛,从西边的台阶上去,检查祭品是否清洗干净,负责祭祀的人就一起掀开盖布说:“干净了!”。然后再去太稷坛,按照太社坛的流程做完,再下来回到原位。礼仪官员稍微往前走说:“打扫完毕,请检查祭品”,然后引着太常卿上前检查祭品,检查完后就退回原位。接下来引着廪牺令出列,绕着祭品走一圈,朝东弯腰说:“祭品充足”,然后回到原位。所有太祝也绕着祭品走一圈,其中一人出列朝东弯腰说:“祭品肥美”,然后回到原位。礼仪官员稍微往前走说:“检查祭品完毕,请到检查祭品餐食的位置”,然后引着太常卿等人到指定位置站定。检查完祭品餐食后,就回到斋所。廪牺令和太祝、祝史依次牵着祭品到厨房,交给大官令。然后引着光禄卿(主管饮食的官员)等人到厨房检查鼎和镬(古代烹煮用的器物),检查清洗干净后,就回到斋所。下午三点半,大官令带着厨师用鸾刀(一种仪式用的刀)割开祭品,祝史用豆盛着祭品的血液,分别放在祭品餐食的幕布上。祝史又把一些血收集到盘子里,然后开始烹煮祭品。
第五步是献上玉币。祭祀活动在丑时前五刻开始,从三献官以下的所有官员,都穿着规定的服装。负责祭祀的人摆好神位牌位,摆上玉币,以及盛放祭品的各种器皿。然后,监祭官和监礼官检查祭坛的各个地方,并撤掉盖在祭品上的帷幕。
天亮前两刻,乐队指挥带领乐工进入祭坛,奉礼郎和赞者就位,礼直官和赞者也各就各位。礼直官和赞者分别引导监祭官、监礼官、太祝、祝史、斋郎以及其他官员,从西神门南侧的小门进入,在太社坛北墙下,面向南方站好,以东侧为尊。奉礼官说:“再拜”,赞者传达命令,监祭官、监礼官以下的所有人都行再拜礼。接下来,赞者引导大家分别到祭坛上下就位。祝史拿着盛血的盘子,太祝拿着玉币,从西侧的台阶登上祭坛,分别站在祭器旁。然后,监祭官和监礼官检查祭坛的各个地方,纠正不符合礼仪的地方,再回到原位。
天亮后,礼直官和赞者分别引导三献官以下的官员进入祭坛就位,都从西神门南侧的小门进入。礼直官走到初献官左边,说:“各位官员已准备就绪,请开始祭祀”,然后回到原位。协律郎跪下,俯身举起指挥棒,乐工敲击鼓和柷,奏乐到八成,放下指挥棒,敲击敔,乐声停止。礼直官引导太常卿把血埋到坑里,然后回到原位,祝史拿着盘子回到膳食处,等待奉上毛血和豆子。奉礼官说:“各位官员再拜”,在场的官员都行再拜礼。然后,赞者引导其他官员各就各位,礼直官和赞者分别引导官员到祭坛上下就位。太祝们从盛放玉币的篮子里取出玉币,站在祭器旁。礼直官引导初献官到太社坛的盥洗处,奏乐,到达盥洗处面向南方站立,乐声停止。初献官整理好笏板,洗手,擦干手,拿着笏板走向祭坛,奏乐,从北侧的台阶登上祭坛,乐声停止。走到太社神座前,面向南方站立,奏乐,整理好笏板跪下。太祝把玉加在币上,面向东方跪下交给初献官,初献官接受玉币后献上,拿着笏板俯身行礼,稍退后,再行再拜礼,乐声停止。礼直官引导初献官从北侧的台阶下来,到太稷坛的盥洗处,奏乐,到达盥洗处,乐声停止。盥洗完毕,登上祭坛献上玉币,仪式与太社后土相同。献祭完毕,从北侧的台阶下来,奏乐,回到原位,乐声停止。初献官献上玉币将要结束时,祝史们分别拿着盛放毛血和豆子的器皿站在西神门外,等待献玉币完毕,乐声停止。祝史们拿着正位用的毛血从正门进入,配位用的毛血从侧门进入,到达祭坛下,正位用的毛血从北侧的台阶登上祭坛,配位用的毛血从西侧的台阶登上祭坛,太祝们在祭坛上迎接,分别献到神位前,太祝和祝史一起退到祭器旁站立。
首先,祭祀正式开始,献上祭品。官员们先把盛着祭品的鼎放进神厨,每个鼎都放在灶台的右边。然后,大官令带着送菜的人去神厨,用勺子把羊肉和猪肉盛进鼎里,每个鼎都装满,再盖上盖子。负责祭祀的祝史举着鼎上的盖子,其他官员拿着勺子跟着,把这些都摆放在祭祀的幕布里。
等光禄卿(负责宫廷饮食的官员)出来,带领手下把各种盛放祭品的器皿都摆放好后,才打开鼎的盖子,把勺子放在鼎上。大官令用勺子把羊肉和猪肉盛到祭台上,等第一次献祭的人回到座位,音乐停止。礼仪官员带领司徒(古代官名)去祭祀的地方,带领送菜的人把祭品送到各自的位置。正位的祭品从正门进去,陪位的祭品从侧门进去。祭品刚进门,音乐就奏响,祭品送到台阶前,音乐就停止。祝史一起上前,撤下祭祀用的毛发、血、豆子等,从西边的台阶下去。正位的祭品从北边的台阶抬上来,陪位的祭品从西边的台阶抬上来,太祝们在祭坛上迎接,跪下把祭品放在神位前,然后起身。礼仪官员带领司徒、大官令以及送菜的人,从西边的台阶回到各自的位置。太祝们回到原来的位置,赞者说:“太祝把茅草和谷物放在沙池里。”
礼仪官员带领第一次献祭的人去太社坛的盥洗处,音乐奏响,到达盥洗处后面向南方站立,音乐停止。他插上笏板,洗手,擦手,拿着笏板去洗爵的处所,到达后面向南方站立,插上笏板,洗爵、擦爵,把爵交给执事者,拿着笏板走向祭坛,音乐奏响,从北边的台阶上去,到达祭坛上,音乐停止。他走到太社的酒尊处,面向东方站立,执事者把爵交给第一次献祭的人,第一次献祭的人插上笏板拿着爵,司尊者掀开盖子,斟酒的官员跪下斟酒,音乐奏响。第一次献祭的人把爵交给执事者,拿着笏板走到太社神位前,面向南方站立,插上笏板跪下。执事者把爵交给第一次献祭的人,第一次献祭的人拿着爵三次祭酒,把爵放在祭台上,插上笏板伏地起身,稍稍后退站立,音乐停止。主祭的官员跪下,举起祝版。读祝文的官员面向西方跪下,读祝文。读完后,伏地起身,主祭的官员把祝版放在案上,起身。第一次献祭的人两次拜礼后,音乐停止。
然后,去后土神位斟酒,面向东方站立。执事者把爵交给第一次献祭的人,第一次献祭的人插上笏板拿着爵,司尊者掀开盖子,斟酒的官员跪下斟酒,音乐奏响。第一次献祭的人把爵交给执事者,拿着笏板走到后土神位前,面向西方站立,插上笏板跪下。执事者把爵交给第一次献祭的人,第一次献祭的人拿着爵三次祭酒,把爵放在祭台上,插上笏板伏地起身,稍稍后退站立,音乐停止。主祭的官员跪下,举起祝版。读祝文的官员面向南方跪下,读祝文。读完后,伏地起身,主祭的官员把祝版放在案上,起身。第一次献祭的人两次拜礼后,音乐停止。从北边的台阶下去,去太稷坛的盥洗处,音乐奏响,到达盥洗处,音乐停止。盥洗和献祭的仪式与太社和后土的仪式相同。从北边的台阶下去,音乐奏响,回到原位,音乐停止。读祝文和举祝版的官员也回到原位。第二次献祭的人去两个祭坛盥洗和献祭,仪式与第一次献祭相同。第三次献祭的盥洗和献祭,仪式与第二次献祭相同。第三次献祭完成后,下去回到原位,音乐停止,执事者也回到原位。太祝们依次撤下祭品,音乐奏响,撤完后音乐停止。奉礼的人说:“赐胙(祭祀后分给参与者的肉食),众官再拜。”赞者传达命令,在位的人都两次拜礼后,送神乐奏响,奏完停止。礼仪官员走到第一次献祭的人左边,说:“请去埋玉的地方。”御史、博士跟随,音乐奏响,到达埋玉的地方面向北方站立,音乐停止。在位官员准备行礼,太祝们拿着篚(盛祭品的器皿)走到神位前,取下埋葬的玉器和祭品,斋郎用祭器盛着祭牲的肉和谷物、酒,分别从台阶下去,放在坑里,赞者说:“可以埋了。”东西两边各两个人把土填到坑里一半。礼仪官员走到第一次献祭的人左边,说:“礼毕。”礼仪官员依次带领献祭的人出去。礼仪官员带领监祭、太祝以及其他的执事官员,都回到祭坛北边的墙下,面向南方站定。奉礼的人说:“再拜。”监祭以下的人都两次拜礼后,出去。祝史、斋郎以及工匠依次出去。祝版在斋所焚烧。光禄卿、监祭、监礼检查酒和祭肉后,才退下。
祭祀仪式开始前三天,所有参与祭祀的三献官以下的官员,都要穿着正式的官服,到中书省接受誓戒。祭祀前一天,要准备祭祀用的牲畜和祭器。祭祀当天拂晓,三献官以下的官员都穿戴好祭祀服装。礼仪官员引导监祭、监礼以及其他官员从北城墙下进入祭祀场地,面向南方站好。奉礼郎喊:“再拜!”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二拜礼。之后,奉礼郎又喊:“各就各位!”“立定!”监祭和监礼确认祭祀用品摆放完毕后,回到自己的位置站好。礼仪官员引导三献官、司徒、太常卿、光禄卿入场就位,站好。礼仪官员宣读:“诸位官员已准备就绪,可以开始仪式了。”然后奏响祭祀的音乐,奏八成后停止。太常卿埋下祭祀用的牲畜血,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站好。奉礼郎喊:“再拜!”大家再次行二拜礼。礼仪官员引导初献官到盥洗处洗手。洗手完毕后,初献官到社坛正位神座前,面向南方,插笏跪下,三次上香,献上玉币,执笏俯伏后起身。再次行二拜礼。然后,初献官到配位神座前,面向西方,插笏跪下,三次上香,献上祭品,执笏俯伏后起身。再次行二拜礼。之后,初献官到稷坛盥洗处洗手,洗手完毕后登上祭坛,按照同样的仪式进行祭祀。所有仪式完成后,初献官回到原位。司徒带领斋郎献上祭品,献毕后回到原位。
礼仪官员引导初献官到盥洗处洗手,洗手后到洗爵处洗爵,洗爵后到酒尊处斟酒。斟酒完毕后,初献官到社坛神位座前,面向南方站立,插笏跪下,三次上香,执爵三次祭酒于茅草上,然后将爵交给执事者,执笏俯伏后起身。等到祝文读完后,再次行二拜礼起身,到酒尊处斟酒。斟酒完毕后,初献官到配位神座前,面向西方,插笏跪下,三次上香,执爵三次祭酒于茅草上,然后将爵交给执事者,执笏俯伏后起身。等到祝文读完后,再次行二拜礼起身。之后,初献官到稷坛盥洗处洗手、洗爵、斟酒,并按照同样的仪式进行祭祀。所有仪式完成后,初献官回到原位。礼仪官员引导亚献官进行祭祀,仪式与初献官相同,只是不用读祝文。所有仪式完成后,亚献官回到原位。礼仪官员引导终献官进行祭祀,仪式与亚献官相同。所有仪式完成后,终献官回到原位。太祝撤去祭品后,奉礼郎喊:“赐胙!”众官员行二拜礼。礼仪官员引导三献官、司徒、太常卿到埋祭品的地方,面向南方站好。礼仪官员宣读:“可以埋葬了。”仪式结束后,大家离开。礼仪官员引导监祭、监礼、太祝、斋郎到北城墙下,面向南方站好。奉礼郎喊:“再拜!”大家行二拜礼后离开。
话说元朝至元九年二月,皇上正式下令祭祀先农,仪式跟祭祀社稷一样隆重。
到了至元十四年二月戊辰日,祭祀先农的地点改在了东郊。第二年,也就是至元十五年二月戊午日,祭祀先农的时候,皇上还安排了蒙古贵族子弟象征性地耕种籍田,这可是个大场面! 至元二十一年二月丁亥日,皇上又派翰林学士承旨撒里蛮去籍田祭祀先农。
武宗至大三年夏天四月,皇上听从大司农的建议,决定修建农神坛和蚕神坛。当时负责这事儿的博士们讨论了一下,觉得这两个坛子的规格应该和祭祀社稷的坛子一样,长宽各十步,高五尺,有四个台阶,外围围栏离坛子二十五步远,每个方向都设有棂星门。但是,问题来了,先农坛和先蚕坛都在籍田里,要是再建外围围栏,估计会影响到那上千亩的田地,所以最后决定不建外围围栏了。这一年,皇上还下令祭祀先农的仪式要和祭祀社稷一样隆重,要用上登歌的礼乐,时间定在仲春上丁日,以后也可以用上辛日或甲日。祭祀用的祝文是这么写的:“维某年月日,皇帝敬遣某官,昭告于帝神农氏。” 而配祀的神明是“于后稷氏”。
祭祀的前一天下午,负责礼仪的官员按照惯例带领大家进行三献礼的演练,检查祭祀用的牲畜和祭品是否准备妥当。
祭祀当天凌晨五点钟左右,相关人员摆好灯烛,准备好祭祀用的币帛。大官令带着手下的人员,把盛放祭品的器皿摆放到位。凌晨六点整,负责礼仪的官员引导先遣人员入场就位,站好后,再引导监祭礼的官员检查祭坛的各个地方,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符合规定的。检查完后,监祭礼的官员退回原位,面向东方站立。负责奉礼的人说:“再拜!” 赞礼的人传达命令,大家行完再拜礼后,负责奉礼的人又说:“各位执事人员各就各位!” 负责礼仪的官员引导各位执事人员各就各位站好。然后,引导三献礼的官员和其他祭祀人员依次入场就位,面向西方站立。负责礼仪的官员站在献礼官员的右边,说:“请开始仪式!” 乐队奏乐,奏三遍后停止。负责奉礼的人说:“再拜!” 在场的所有人都行再拜礼。太祝从祭品盒里拿出祭祀用的币帛,站在酒尊旁边。负责礼仪的官员引导初献官到盥洗处,面向北方站立,洗完手擦干手后,从东边的台阶上去,走到神位前,面向北方站立。他插好笏板,跪下,三次上香,接受祭品并摆放祭品,拿着笏板俯伏在地,然后起身,稍稍后退,行完再拜礼后,下台回到原位站好。大官令率领斋郎把祭品摆放到神位前,完成后,俯伏在地,起身,回到原位。
负责礼仪的官员再次引导初献官到盥洗处,面向北方站立,洗完手擦干手后,到洗爵处,洗净酒爵并擦干,到酒尊处斟酒,完成后,到神位前,面向北方站立。他插好笏板,跪下,三次上香,三次在沙池里祭酒,然后把酒爵交给执事人员,拿着笏板俯伏在地,起身,面向北方站立。等祝文念完后,行再拜礼,起身。然后,到配位的酒尊处斟酒,完成后,到神位前,面向东方站立。他插好笏板,跪下,三次上香,三次在沙池里祭酒,然后把酒爵交给执事人员,拿着笏板俯伏在地,起身,面向东方站立。等祝文念完后,行再拜礼,然后回到原位。接下来引导亚献和终献进行祭祀,仪式和初献一样,只是不用念祝文,完成后回到原位站好。负责礼仪的官员指挥撤去祭品,乐队奏乐,撤完后,乐队停止演奏。负责奉礼的人说:“赐胙(分发祭祀的肉食)!” 众官员行再拜礼。赞礼的人传达命令,在场的人全部行完再拜礼后,乐队奏响送神乐曲,奏一遍后停止。负责礼仪的官员引导斋郎从东边的台阶上去,太祝跪下取祭祀用的币帛念祝文,斋郎捧着盛放牲畜和祭品的器皿,分别从各自的台阶走到祭坑处,面向北方站立。等到三献礼结束后,他们站好,依次跪下,摆放祭品,拿着笏板俯伏在地,然后起身。负责礼仪的官员说:“可以掩埋了!” 于是开始掩埋。焚烧和掩埋完毕后,三献官依次到耕地处耕地,耕完后离开。这就是整个祭祀的仪式。至于先蚕祭祀,我没有听说过。
说的是宣圣庙的事儿。最早是太祖在北京建的。到了元朝至元十年三月,中书省下令要举行春秋祭祀孔子,参加祭祀的官员都要穿戴符合自己官职等级的礼服,陪祭的儒生们则要戴着襕带和唐巾行礼。后来成宗皇帝才在京城正式修建了宣圣庙,大德十年秋天完工。至大元年七月,皇上给孔子加了个尊号,叫“大成至圣文宣王”。延祐三年七月,又下令春秋两季都要祭祀孔子,并且让颜回、曾参、子思、孟子一起陪祭。还追封孟子的父亲为邾国公,母亲为邾国宣献夫人。
到了皇庆二年六月,又把许衡列入陪祭的行列,同时还把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这些先儒也一起陪祭。到了至顺元年,汉代的董仲舒也被列入陪祭名单。 此外,还追封叔梁纥为启圣王,颜氏为启圣王夫人;颜回被封为兖国复圣公;曾参被封为郕国宗圣公;子思被封为沂国述圣公;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程颢被封为豫国公;程颐被封为洛国公。
祭祀用的祝版,一共三块,每块长一尺二寸,宽八寸,用楸木、梓木或柏木做成。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皇帝敬遣某官等,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 祭祀先师的祝版上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某官等致祭于某国公。” 祭祀用的绢帛,一共三匹,每匹长一丈八尺。
祭祀用的牲畜和器皿数量是这样的:牲畜用牛一只,羊五只,猪五只。盛放泛齐的酒器用牺尊,盛放醴齐的酒器用象尊,每种都三个,上面还有个上尊,盖着盖子,配有勺子,摆在堂上。 最大的酒器太尊盛放泛齐,山罍盛放醴齐,上面也有个上尊。著尊盛放盎齐,牺尊盛放醴齐,象尊盛放沈齐,壶尊盛放三种酒,这些酒器上面也都各有上尊,摆在堂下。 洗手的盥洗台,设在正堂阶梯的东边。用象尊盛放醴齐,上面也有个上尊,盖着盖子,配有勺子,摆在两侧偏殿靠近北边的地方。另一个盥洗台,设在阶梯下靠近南边的地方。
笾十个,豆十个,簠两个,簋两个,登三个,铏三个,俎三个,有盛放毛血的豆,主祭位和从祭位的摆放一样。 笾和豆都各两个,簋一个,簠一个,俎一个,从祀的摆设都一样。各种铜器一共六百八十一件,宣和爵坫一件,豆二百四十八个,簠和簋各一百一十五个,登六个,牺尊、象尊各六个,山尊两个,壶尊六个,著尊、太尊各两个,罍两个,洗两个。龙杓二十七个,坫二十八个,爵一百一十八个。竹木器三百八十四件,笾二百四十八个,篚三个,俎一百三十三个。陶器三件,瓶两个,香炉一个。笾的套巾二百四十八个,簠和簋的套巾二百四十八个,俎的套巾一百三十三个,黄色的巾和单子十个。
祭祀时有歌舞表演。祭祀的日子一般用春秋两季的二月份上丁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就改用中丁日。
祭祀仪式前一天下午,三献官和监祭官穿着正式官服,来到牲畜检查的地方,站在台阶上,东西相对而立,北边为尊。过了一会儿,引赞者带领三献官和监祭官绕着牲畜走了一圈,然后面向北站立,西边为尊。等负责检查牲畜的人弯腰说“牲畜肥壮”后,引赞者就说“禀告牲畜肥壮”,完毕后,检查牲畜的人又弯腰说“牲畜丰满”,引赞者就说“禀告牲畜丰满”。这些都做完后,引赞者又带着三献官和监祭官去查看厨房,确认清洗工作完成后,他们回到斋所,脱下官服。
第二天凌晨五点钟之前,初献官和左右两侧的分奠官两人,都穿着正式官服在幕后等候。其他参与祭祀的人穿着儒服,先在神门外西侧的队伍里面向东站立,北边为尊。明赞和承传赞先到殿前行两次叩拜礼,然后明赞登上露台的东南角,面向西站立;承传赞站在神门台阶的东南角,面向西站立。掌仪官先安排好其他参与祭祀的人员各司其职,引赞者则带领初献官和左右两侧的分奠官检查祭祀用品的摆放。
引赞者上前说:“请检查祭祀用品的摆放。”走到台阶下说:“请上台阶”,走到殿檐下说:“到至圣文宣王神位前”,走到神位前说:“面向北站立”。检查完毕后,说:“到兖国公神位前”,走到神位前说:“面向东站立”。检查完毕后,说:“到邹国公神位前”,走到神位前说:“面向西站立”。检查完毕后,说:“到东侧从祀神位前”,走到神位前说:“面向东站立”。检查完毕后,说:“到西侧从祀神位前”,走到神位前说:“面向西站立”。检查完毕后,说:“到酒尊处”,说:“面向西站立”。检查完毕后,说:“到三献爵洗涤处”,走到台阶下说:“请下台阶”,走到指定位置说:“面向北站立”。检查完毕后,说:“到三献官盥洗处”,走到指定位置说:“面向北站立”。检查完毕后,说:“请各就各位”。
一开始,献祭的人刚开始检查祭品的时候,引赞官就分别领着两个人去东西厢房的祭品摆放处,说:“请到(东西)厢房的神位前。”到了地方(东边的人去东边,西边的人去西边),就面向神位站好。检查完祭品后,引赞官又说:“去先儒的神位前。”到了地方,说:“面向南方站好。”检查完祭品后,又说:“退到酒樽的地方。”到了酒樽的地方,东西厢房的人分别面向东西站好。检查完祭品后,又说:“退到分奠官的酒爵和洗涤祭器的地方。”到了地方,说:“面向南方站好。”检查完祭品后,又说:“请回到座位。”西厢房的官员检查完祭品后,引赞官说:“请到望瘗位。”到了地方,说:“面向北方站好。”检查完祭品后,说:“请回到座位。”献祭的官员脱下公服,司钟的人敲钟,然后其他参与献祭的人也都穿上各自的服装,在幕次(祭祀用的帐篷)里列队站好。
掌仪官检查队伍是否整齐,然后向主祭官报告,引礼人员引导监祭官和监礼官就位。引礼人员上前说:“请就位。”到了位置,说:“就位,面向西站立。” 主祭官念道:“典乐官带领乐工就位”,副祭官跟着念:“典乐官带领乐工就位”。主祭官念道:“各位执事人员就位”,副祭官跟着念:“各位执事人员就位”。主祭官念道:“各位学生就位”,副祭官跟着念:“各位学生就位”,引班人员引导学生就位。主祭官念道:“陪位官员就位”,副祭官跟着念:“陪位官员就位”,引班人员引导陪位官员就位。主祭官念道:“献祭官员就位”,副祭官跟着念:“献祭官员就位”,引赞人员上前说:“请就位。”到了位置,说:“面向西站立。”
主祭官念道:“打开门”,等门开了,就开始演奏迎神乐曲,演奏九遍。乐曲停止后,主祭官念道:“初献官以下人员都要行两次跪拜礼”,副祭官跟着念:“鞠躬,拜,起立,拜,起立,恢复站立。”主祭官念道:“各位执事人员各司其职。”等执事人员站稳后,主祭官念道:“初献官开始奠祭。”引赞人员上前说:“请到盥洗处。” 开始演奏盥洗乐曲,到了位置,说:“面向北站立。” 插上笏板,洗手,擦手,拿出笏板,乐曲停止。走到台阶上,说:“上台阶。”开始演奏升殿乐曲。乐曲停止,进入殿内,说:“到至圣文宣王神位前。”到了位置,说:“就位,面向北站立,稍稍向前。”开始演奏奠币乐曲。插上笏板跪下,三次上香,奉币人员将祭品交给初献官,初献官接受祭品并摆放好,拿出笏板行礼,起身,稍稍后退,再次行两次跪拜礼,恢复站立。
说:“到兖国公神位前。”到了位置,说:“就位,面向东站立”,奠祭仪式同前。说:“到邹国公神位前。”到了位置,说:“就位,面向西站立”,奠祭仪式同前。乐曲停止,说:“退回原位。”走到台阶上,开始演奏降殿乐曲。乐曲停止,到了位置,说:“就位,面向西站立。”
站稳后,司仪大声宣布:“礼馔官进献祭品!” 然后奏乐,开始进献祭品,乐声停止后,祭品进献完毕。司仪又大声宣布:“初献官行礼!” 引导祭祀的人上前说:“请到盥洗的地方。” 然后奏乐,走到盥洗的地方,说:“面向北站立。” 插上笏板,洗手、擦手,然后拿出笏板。接下来,请到盛酒器皿的清洗处,走到那里,说:“面向北站立。” 插上笏板,拿起酒爵,清洗酒爵,擦拭酒爵,把酒爵交给执事人员,如此三次,然后拿出笏板。乐声停止,司仪说:“请到酒尊的地方。” 走到台阶上,升殿的乐声响起,说:“上台阶。” 乐声停止,走到酒尊处,说:“面向西站立。” 插上笏板,拿起酒爵,揭开酒爵上的盖子,司尊者(负责斟酒的人)用勺子从牺尊(盛酒的器皿)中舀取祭酒,倒入酒爵,交给执事人员,如此三次,然后拿出笏板。司仪说:“到至圣文宣王神位前。” 走到神位前,说:“就位,面向北站立。” 然后奏起献祭的乐曲,祭祀者稍稍上前,插上笏板,跪下,三次上香,拿着酒爵三次祭酒,然后放下酒爵,拿出笏板,乐声停止。 祝官面向东跪下朗读祝文,祝官站在献祭官的左边。读完祝文后起身,先到左边的配享神位前,面向南站立。引导祭祀的人说:“就位行礼!”“起立!”“稍退!”“再拜!”“鞠躬!”“拜,起立!”“拜,起立!”“起立!” 司仪说:“到兖国公神位前。” 走到神位前,说:“就位,面向东站立。” 然后奏起献祭的乐曲。乐声停止后,朗读祝文,仪式与之前相同。司仪说:“到邹国公神位前。” 走到神位前,说:“就位,面向西站立。” 然后奏起献祭的乐曲。乐声停止后,朗读祝文,仪式与之前相同。司仪说:“退下,回到原位。” 走到台阶上,降殿的乐声响起。乐声停止,回到原位,说:“就位,面向西站立。”
站稳后,司仪大声说:“亚献官行礼。” 然后引领者上前说:“请到盥洗处。”到了盥洗处,说:“面向北站立。” 插上笏板,洗手,拿出笏板。 接着,说:“请到爵洗处。”到了爵洗处,说:“面向北站立。”插上笏板,拿起酒爵,清洗酒爵,擦拭酒爵,然后把酒爵交给执事者,如此三次,拿出笏板。 接下来,说:“请到酒尊处。” 到了酒尊处,说:“面向西站立。”插上笏板,拿起酒爵,举起爵上的幂(盖子),由司尊者从象尊里斟上醴酒,然后把酒爵交给执事者,如此三次,拿出笏板。
然后说:“到至圣文宣王神位前。”到了神位前,说:“行礼,面向北站立。” 这时奏起献酒的音乐。稍稍上前,插上笏板跪下,三次上香,拿着酒爵三次祭酒,放下酒爵,拿出笏板,行礼起身,后退一小步,鞠躬,行礼起身,行礼起身,站直身体。 接着说:“到兖国公神位前。”到了神位前,说:“面向东站立”,献酒仪式和刚才一样。 然后说:“到邹国公神位前。”到了神位前,说:“面向西站立”,献酒仪式和刚才一样。 音乐停止,说:“退回原位。”走到台阶上,说:“下台阶”,回到原位,说:“就位,面向西站立。”
司仪大声说:“终献官行礼。” 然后引领者上前说:“请到盥洗处。”到了盥洗处,说:“面向北站立。”插上笏板,洗手,擦手,拿出笏板。 接着,说:“请到爵洗处。”到了爵洗处,说:“面向北站立。”插上笏板,拿起酒爵,清洗酒爵,擦拭酒爵,然后把酒爵交给执事者,如此三次,拿出笏板。 接下来,说:“请到酒尊处。”走到台阶上,说:“上台阶”,到了酒尊处,说:“面向西站立。”插上笏板,拿起酒爵,举起爵上的幂(盖子),由司尊者从象尊里斟上醴酒,然后把酒爵交给执事者,如此三次,拿出笏板。 然后说:“到至圣文宣王神位前。”到了神位前,说:“就位,面向北站立,稍稍上前。” 这时奏起献酒的音乐。插上笏板跪下,三次上香,拿着酒爵三次祭酒,放下酒爵,拿出笏板,行礼起身,后退一小步,鞠躬,行礼起身,行礼起身,站直身体。 接着说:“到兖国公神位前。”到了神位前,说:“面向东站立”,献酒仪式和刚才一样。 然后说:“到邹国公神位前。”到了神位前,说:“面向西站立”,献酒仪式和刚才一样。 音乐停止,说:“退回原位。”走到台阶上,说:“下台阶”,回到原位,说:“就位,面向西站立。”
好家伙,这仪式可真复杂!先说第一个献祭的人,等他走到台阶下,司仪就喊:“分献官行礼!” 然后引导员领着他去洗手的位子,说:“去洗手!” 到了地方,又喊:“面向北站好!” 他得拿着笏板,洗手,擦手,放下笏板,再去洗酒杯的地方。到了,又喊:“面向北站好!” 接着,他拿酒杯,洗酒杯,擦酒杯,把酒杯递给负责的人,放下笏板,去取酒。走到台阶下,喊:“上台阶!” 到了酒的位置,喊:“面向西站好!” 他拿着笏板,拿起酒杯,揭开盖子,负责的人往酒杯里倒酒,然后把酒杯递给负责的人,放下笏板,走到东边祭祀神灵的地方。到了,喊:“到位,面向东站好,稍微往前站一点!” 他拿着笏板跪下,上三次香,拿着酒杯三次祭酒,放下酒杯,放下笏板,行礼起身,稍微后退一点,鞠躬,再次行礼起身,再次行礼起身,站直,退回原位。走到台阶下,喊:“下台阶!” 到了地方,喊:“到位,面向西站好!”
接下来是第二个献祭的人,流程差不多,只是走到神灵面前的时候,是面向东站。等十个献祭的人都完成了,司仪喊:“两边的献祭官行礼!” 引导员领着人去洗手,说:“去洗手!” 到了,喊:“面向南站好!” 他拿着笏板,洗手,擦手,放下笏板,去洗酒杯。到了,喊:“面向南站好!” 他拿着笏板,洗酒杯,擦酒杯,把酒杯递给负责的人,放下笏板,说:“去东边取酒!” 走到台阶下,喊:“上台阶!” 到了酒的位置,喊:“面向北站好!” 他拿着笏板,拿起酒杯,揭开盖子,自己倒酒,把酒杯递给负责的人,放下笏板,走到东边祭祀神灵的地方。到了,喊:“面向东站好,稍微往前站一点!” 他拿着笏板跪下,上三次香,拿着酒杯三次祭酒,放下酒杯,放下笏板,行礼起身,稍微后退一点,鞠躬,再次行礼起身,再次行礼起身,站直,退回原位。走到台阶下,喊:“下台阶!” 到了地方,喊:“到位,面向西站好!” 这整个过程,真是繁琐又讲究!
按照仪式,分奠的官员先到西边偏殿,然后到神位前,东向站立的官员就向西站立。等到十哲的祭祀结束,两边偏殿的分奠官员同时回到原位。然后明赞高声唱道:“礼馔者彻笾豆(撤下祭品)”。撤祭品的音乐奏响,负责撤祭品的官员跪下,把先圣面前的笾豆移开,稍微离开座位,音乐停止。明赞又高声唱道:“诸执事者退复位(各位执事人员退回原位)”。等到所有执事人员回到各自位置站好后,送神乐响起。明赞高声唱道:“初献官以下皆再拜(初献官以下所有人行两次跪拜礼)”,承传赞接着说:“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鞠躬,拜,起身,拜,起身,站直)”。音乐停止。明赞高声唱道:“祝人取祝,币人取币,诣瘗坎(祝文和祭品送往埋藏处)”。等到送走祝文和祭品的人出了殿门,面向北方站立。送往埋藏处的音乐奏响。明赞高声唱道:“三献官诣望瘗位(第三次献祭的官员前往望瘗位)”,引赞官上前说:“请前往望瘗位”。到达指定位置后,引赞官说:“就位,面向北方站立”,又说:“可以埋葬了”。埋葬完毕,引赞官说:“退回原位”。回到殿庭前,等到音乐停止,明赞高声唱道:“典乐官带领乐工退回原位”,明赞又高声唱道:“关门”。又唱道:“初献官以下退诣圆揖位(初献官以下人员退到圆揖位)”,引赞官引导献祭的官员退到圆揖位。到达位置后,初献官在西边,亚献官和分献官以下的人在东边,陪祭官员东班在东边,西班在西边。等到站好后,明赞高声唱道:“行圆揖礼”。仪式结束,大家退回原位,引赞官分别引导献祭的官员到幕后更衣。
其饮福受胙,除国学外,诸处仍依常制。(其余饮福受胙的仪式,除了国子监外,其他地方都按照旧例执行。)
曲阜孔庙,从唐太宗贞观九年开始,命令先圣五十一代孙袭封衍圣公,负责修缮,官府拨款。而代代祭祀的仪式,则始于唐武宗时期。祭祀用的牲畜是太牢,另外还赐予白银一百五十两,彩帛表里各十三匹。四年冬天,又派祭酒刘赓前往祭祀,牲礼和以前一样。元延祐年间到泰定、天历年间,都遵循这个旧例,只是锦缎和彩帛更多了。
岳镇海渎(略)
话说,岳镇海渎的祭祀活动,是从中统二年开始的。一共十九个地方,分成了五条线路。后来呢,又重新规划了一下线路,东岳、东海、东镇、北镇归东道管;中岳、淮渎、济渎、北海、南岳、南海、南镇归南道管;北岳、西岳、后土、河渎、中镇、西海、西镇、江渎归西道管。
因为驿站太远,骑马送信太费劲,所以又重新调整了线路,还是五条路。每条路上派两个人,集贤院负责安排汉族官员,翰林院负责安排蒙古官员,然后发给驿站皇帝的诏书,让他们去执行。一开始,中统年间的时候,派道士去祭祀,有时候会配个汉族官员一起。
到了至元二十八年正月,皇帝对中书省的大臣说:“五岳四渎的祭祀,我应该亲自去,可是路途太远,去不了。你们这些大臣也都有国家大事要处理,应该派重要的官员代替我去祭祀,汉人就选那些有名望的儒生和懂祭祀仪式的道士吧。”
祭祀用的礼物呢,每个地方每年都要供奉一重二十五两的银香合,五岳还要加两面金组成的幡和五百贯钱;四渎加两面织金的幡和二百五十贯钱;四海、五镇也加两面销金的幡和二百五十贯钱。到了地方之后,当地官员按照诏书上的指示执行祭祀仪式。皇帝登基后,也派官员去祭祀,香幡之类的礼物和以前一样,只是每样都多加了五十两银子,五岳多加五百贯中统钞,四渎、四海、五镇各多加二百五十贯中统钞。如果遇到其他需要祈祷的事,祭祀的礼仪也和这个一样。
咱先说封号的事儿。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二月,那可是春天,皇上大手一挥,给五岳加封了尊号,分别是: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贞玄圣帝、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 同时,还给江河海渎也封了王,分别是:广源顺济王(江渎)、灵源弘济王(河渎)、长源溥济王(淮渎)、清源善济王(济渎)、广德灵会王(东海)、广利灵孚王(南海)、广润灵通王(西海)、广泽灵祐王(北海)。 到了元成宗大德二年二月,又给五镇的山也加封了王号:元德东安王(沂山)、昭德顺应王(会稽山)、成德永靖王(吴山)、贞德广宁王(医巫闾山)、崇德应灵王(霍山)。 皇上还下令,每年都要和祭祀五岳、江河海渎一样,祭祀这五镇山神。
接下来说说郡县的社稷坛。元世祖至元十年八月初一,皇上颁布了各地建立社稷坛的仪式。到了十六年三月,中书省让太常寺的官员制定了郡县社稷坛的规格、祭祀的器物和仪式,还把这些都写成了一本书,叫《至元州郡通礼》。元贞二年冬天,皇上又让太常寺讨论,说要在城西南建两个社稷坛,大小是太社太稷的一半。祭祀用的壶尊各两个,笾豆各八个,不用乐器。祭祀用的牲畜是羊和猪,其他的都和太社太稷一样。祭祀的三献官由州的长官和副手担任。
然后是郡县的宣圣庙。元世祖中统二年六月,皇上下了道旨,命令各地的宣圣庙和书院,每年都要按时祭祀,每月初一都要举行释奠仪式。八月某一天,皇上还命令开平的官员在宣圣庙举行释奠。元成宗即位后,下令对曲阜的孔庙,以及上都、大都等地的府州县邑的庙学、书院,都拨给土地和庄田,用来供奉春秋二祭和朔望祭祀,并修缮庙宇。从那以后,全国各地的郡县庙学,都修缮一新,释奠仪式也恢复了旧制。
最后是郡县的三皇庙……
元贞元年,朝廷下令各郡县祭祀三皇,仪式跟祭祀孔子的典礼一样隆重。伏羲氏配以勾芒氏的神位,神农氏配以祝融氏的神位,黄帝配以风后氏和力牧氏的神位。黄帝手下十位医官,名字都记载在医书里的,也一起被祭祀。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祀,由当地医师主持。
岳镇海渎的祭祀,是从至元三年四月开始正式规定的。正月里,祭祀东岳、山川和海渎,具体是:土王生日那天,在泰安州祭祀泰山,在益都府境内祭祀沂山;立春日,在莱州境内祭祀东海,在唐州境内祭祀淮河。三月里,祭祀南岳、山川和海渎,立夏日遥祭衡山,土王生日遥祭会稽山,都在河南府境内进行;立夏日遥祭南海和长江,在莱州境内进行。六月里,祭祀中岳和山川,土王生日那天,在河南府境内祭祀嵩山,在平阳府境内祭祀霍山。七月里,祭祀西岳、山川和海渎,土王生日那天,在华州境内祭祀华山,在陇县境内祭祀吴山;立秋日遥祭西海和黄河,在河中府境内进行。十月里,祭祀北岳、山川和海渎,土王生日那天,在曲阳县境内祭祀恒山,在辽阳广宁路境内祭祀医巫闾山;立冬日遥祭北海,在登州境内进行,祭祀济渎在济源县。这些祭祀活动,都是由当地的地方官来主持的。后来有了江南地区,就取消了遥祭的仪式。
风、雨、雷这三位神祇的祭祀,是从至元七年十二月开始的。大司农建议,在立春后的丑日祭祀风神,在立夏后的申日祭祀雷神和雨神,地点分别在东北郊和西南郊。仁宗延祐五年,才在两个郊区正式设立祭祀的坛场,但是具体的祭祀仪式记录缺失了。
武成王庙建在枢密院公堂的西边,庙里除了武成王,还一起祭祀孙武、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等十个人。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中上戊日,都要举行祭祀,祭品包括一只羊、一只猪,以及各种祭祀用的器皿。枢密院会派官员去主持三献礼的仪式。
古帝王庙……(此处内容待续)
尧帝庙在平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一带。舜帝庙就多了,河东、山东济南历山、濮州、湖南道州都有。禹庙则在河中府的龙门,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元世祖至元元年七月,龙门禹庙建成了,皇帝还派大臣去上香祭拜,还专门写了祭文。到了至元十二年二月,又在河中府的解州、洪洞、赵城等地建起了伏羲、女娲、舜、汤等人的庙宇。至元十五年四月,又修缮了四川会川县的盘古王祠,并祭祀。至元二十四年闰二月,皇帝下令,每年春秋两季的丙日都要祭祀尧帝庙。到了元英宗致和元年,礼部让太常寺派博士们讨论一下,舜帝和禹帝的祭祀仪式,是不是也应该和尧帝庙一样,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上旬择日祭祀,并且由官府提供祭品。
元顺帝至顺元年三月,根据太常寺奉礼郎薛元德的建议,对彰德路汤阴县北面羑里城内的周文王祠进行祭祀,并按照以往的惯例进行祭祀。
周公庙在凤翔府岐山脚下。元惠宗天历二年六月,把岐阳庙改成了岐阳书院,还设置了学官,春秋两季祭祀周文王,仪式跟祭祀孔庙一样隆重。凡是祭祀古代圣君名臣的,都有祭品,但没有音乐演奏。
那些名山大川、忠臣义士的祠庙,都由当地官府负责管理。不过,南海女神灵惠夫人是个例外。元朝时期,因为她护佑海运屡有灵验,所以被加封为天妃,庙宇也多了起来,光庙号就多达十个字,庙名叫做灵慈庙。直沽(今天津)、平江(今苏州)、周泾(今江苏)、泉州、福州、兴化等地都有她的庙。从元仁宗皇庆年间开始,每年都派使者带着香火去各地天妃庙祭祀,每座庙都送去金幡一件,银子一铤,交给平江府漕司和当地官府,用普通的酒菜,穿着便服祭祀。祭文是这么写的:“维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功臣祠……(此处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话说那些立庙祭祀的功臣,就只有淮安忠武王在杭州有座庙,春秋两季的仲月(农历二月、八月)逢戊日,才用少牢祭祀,祭祀用的器皿是笾豆簠簋,祭祀仪式也比较隆重,要行酌献礼。像魏国文正公许衡的庙在在大名府,顺德忠献王哈剌哈孙的庙在顺德和武昌,这些庙宇也是每年按时祭祀的。不过,自古以来,帝王以下的祭祀,用的祭器都不是笾豆簠簋这些,祭祀的仪式也不讲究酌奠,负责祭祀的人员穿便服就行礼,一般就是上三炷香,敬三杯酒就完事了。
大臣的家庙就更简单了,只有元至治年间,右丞相拜住才有五座家庙,虽然是同在一个院子,但分了不同的屋子,至于祭祀用的牲畜和器皿,以及祭祀的仪式,那就没听说过什么讲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