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至正三年十月十七,那一天,皇帝亲自去南郊祭祀昊天上帝。祭祀的仪式,跟以前一样,还把太祖皇帝列为陪祭。

丞相脱脱担任亚献官,太尉兼枢密院知院阿鲁秃担任终献官,御史大夫伯撒里代理司徒的职务,枢密院知院汪家奴当大礼使,中书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和铁木儿达识两人当侍中,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注意,这跟上面那位侍中不是同一个人)和中书右丞太平两人当门下侍郎,宣徽使达世帖睦尔和太常寺少卿李好文两人当礼仪使,宣徽院使也先帖木儿(又一位同名同姓的官员)负责执掌祭祀用的斧头,其他的祭祀官员,都按照他们的官职高低安排好各自的岗位。

八月初七那天,太常礼仪院给礼部发了公文,然后礼部又把公文递交给最高行政机关,召集翰林院、集贤院和礼部的官员一起,商量祭祀典礼的事宜。

九月里,承奉班都知孙玉铉整理好了《亲祀南郊仪注》,上面写着:祭祀前要斋戒,这期间要停止处理死刑和杀人的奏章;参加祭祀的官员要在中书省宣誓。祭祀前一天天亮的时候,相关部门就要准备好皇帝的车驾仪仗和参加祭祀的官员,官员们要按照职位高低,分别站在崇天门内外两侧。太仆卿要牵着御马站在大明门外。其他的侍仪官、导驾官都穿着官服,拿着各自的仪仗,站在致斋殿前等候。然后,两个通事舍人引导门下侍郎和侍中进入致斋殿,两人相对而立。侍中跪下奏请皇帝在殿内斋戒,皇帝行礼后起身,侍中退下。过了一会儿,侍中又跪下奏请皇帝在殿外斋戒,皇帝行礼后起身。皇帝走出致斋殿,侍中跪下奏请皇帝上御辇,侍仪官和导驾官引导着车驾,前往大明殿西边的台阶。侍中跪下奏请皇帝下御辇登上大明殿,皇帝行礼后起身。皇帝进入大明殿,坐上御座。舍人引导参加祭祀的官员,在殿内站好,相对而立。通班舍人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引导官员们行礼后站直。

舍人引导门下侍郎和侍中进入大殿,走到御座前,两人相对而立。侍中跪下奏请皇帝下殿上御辇,皇帝行礼后起身。侍仪官在前引导,到达大明殿门外,侍中跪下奏请皇帝上御辇,皇帝行礼后起身。到达大明门外,侍中跪下奏请皇帝下御辇骑马,门下侍郎跪下奏请车驾出发,皇帝行礼后起身,并发出警跸(警卫)的命令。到达崇天门外,门下侍郎跪下奏请车驾稍作停留,命令所有官员上马,皇帝行礼后起身。侍中领旨,说“制可”(圣旨可以执行),门下侍郎传达圣旨,命令所有官员上马,赞者(负责传达命令的人)也传达命令,命令所有官员在棂星门外上马。过了一会儿,门下侍郎跪下奏请车驾出发,皇帝行礼后起身,并发出警跸的命令。华盖、伞、扇以及仪仗和百官在车驾左右前导,乐队不奏乐。到达郊坛南边的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跪下奏请皇帝暂时停止前进,命令所有官员下马。侍中传达圣旨,命令所有官员下马,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仪仗也倒转方向,官员们在左右两侧站立。车驾到达内棂星门,侍中跪下奏请皇帝下马,步行进入棂星门,从右边的偏门进入。稍稍往西走一些,侍中跪下奏请皇帝上御辇,皇帝行礼后起身。侍仪官和导驾官引导着车驾,到达大次殿门前,侍中跪下奏请皇帝下御辇,进入大次殿,皇帝行礼后起身。皇帝进入大次殿,放下帘子,宿卫人员按照规定站好。侍中进去跪下奏请,命令所有官员各自回到斋戒的地方,皇帝行礼后起身。通事舍人领旨,命令所有官员各自回到斋戒的地方。尚食局把饭菜端上来后,礼仪使把写有祝辞的册子呈给皇帝签署完毕后,奉上,郊祀令官接过祝辞,把它放在祭台上。

好家伙,这仪式可真复杂!丑时二刻(凌晨一点半),负责仪式的官员们都准备好了,在殿前排好队等着呢。然后,通事舍人(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把侍中和门下侍郎请进大次殿。侍中跪下奏报说皇帝要穿戴正式的礼服了,皇帝穿戴完毕后,侍中行礼退下。过了一会儿,舍人又请侍中进来,这次是奏报说外边的准备工作也完成了,皇帝再次行礼,侍中退下。接下来,礼仪使跪下奏报皇帝可以开始行礼了,皇帝行礼完毕。

帘子拉开,皇帝走出大次殿,仪仗队和引导官员在前面开路。走到西壝门(宫门名)的时候,仪仗队和引导官员就停在了门外,皇帝身边的近侍和代替皇帝行礼的官员跟在后面进去了。殿中监(负责宫殿事务的官员)跪着呈上大圭(祭祀用的玉器),礼仪使跪下请皇帝拿着大圭,皇帝拿着大圭行礼,整个过程都按照老规矩来。行礼完毕后,仪仗队和引导官员又护送皇帝回到大次殿。通事舍人又把侍中请进来,奏报说皇帝可以脱下礼服了。

休息了五刻钟(一个半小时),膳食按规矩送来了。负责仪仗的官员们和侍奉皇帝的官员们,在郊南棂星门外(祭祀场所的宫门外)分列左右站好,北边地位更高。舍人又把侍中请进来,奏报说皇帝要再次穿戴正式礼服,皇帝穿戴完毕后,侍中行礼退下。过了一会儿,舍人又请侍中进来,这次是奏报说外边的准备工作也完成了,皇帝再次行礼,侍中退下。皇帝走出大次殿,侍中跪下奏报说皇帝可以上轿子了,仪仗队和引导官员在前面开路,一直走到棂星门外。太仆卿(掌管马匹的官员)牵来御马,侍中跪下奏报说皇帝可以下轿骑马了,皇帝行礼,侍中退下。

门下侍郎跪下奏报说可以出发了,皇帝行礼,然后就出发了,一路鸣锣开道。到了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跪下请求皇帝稍作停留,下令所有官员下马,皇帝行礼,侍中领旨回话“可以”,门下侍郎传达命令,让所有官员下马,赞者(负责传达命令的官员)也传达了这个命令。过了一会儿,门下侍郎又跪下奏报说可以出发了,皇帝行礼。仪仗队和引导官员在前面开路,一路鸣锣开道,华盖、仪仗、伞扇等等,官员们分列左右,乐队也奏乐。

到了丽正门里的石桥北边,舍人把门下侍郎请下马,跪下奏报说皇帝可以暂时停一下,下令所有官员下马,赞者也传达了这个命令,舍人引导官员们分列左右,先进入红门内,然后调转方向,面向北边站立。然后,引导甲马军士(骑兵)在丽正门内石桥北边站好,依次调转方向,面向棂星门外,左右相对站立。仪仗也按照同样的方式在棂星门内站好。门下侍郎跪下奏报说可以出发了,仪仗队和引导官员护送皇帝通过崇天门,到达大明门外。侍中跪下奏报说皇帝可以下马坐轿子了,皇帝行礼,侍中退下。到了大明殿,官员们分列两边站在殿前。等到皇帝进入大明殿升座后,侍中跪下奏报说皇帝可以脱下礼服了,下令所有官员退下,通事舍人传达了这个命令,郊祀大礼完成了。

话说元至正六年六月,有个监察御史跟皇帝打小报告,说:“我听说过《五行传》里讲,要是简化宗庙祭祀,减少祭祀活动,就会导致雨水不滋润大地。最近几年雨水不按时下,到处都是旱灾,而咱们又减少了祭祀活动,还改动了祖宗定下的规矩,仔细想想,这旱灾是不是跟这些有关啊?咱们国家这天下太平,已经一百多年了,历代皇帝都遵循祖宗的规矩,祭祀典礼都办得非常隆重,这都是靠孝治天下啊!古时候,宗庙祭祀,一年四季的祭祀活动,都是皇帝亲自参加的,哪敢让官员代替呢?因为皇帝的职责,最重要的就是祭祀,祭祀里最重要的就是孝,而孝里最重要的就是祭祀。世祖皇帝从新都建都之后,首先就修建了太庙,这说明他明白祭祀的重要性啊!《春秋》里记载,国君即位后,过了年改元,就必须举行祭祀太庙的仪式。陛下您即位到现在,已经七年了,却一次都没亲自去太庙祭祀,这好像有点不合规矩啊。现在咱们正在革新政治,更应该遵循旧制,祭祀太庙的仪式,理应重新举行一次。”

当时皇帝正在上都,大臣们把这事儿禀报给了他,皇帝就说:“等到了大都,我亲自去祭祀!”

九月二十七号,中书省上奏说十月初四皇帝要亲自祭祀太庙,皇帝批示:“准了。” 之前就下达了通知,说让马扎儿台担任亚献官,阿鲁秃担任终献官,泼皮和老章担任助奠官,爱牙赤担任七祀献官,其他的侍中、门下侍郎、大礼使、执斧官、礼仪使等等人员,都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安排。

具体仪式流程是这样的:祭祀的前一天拂晓,相关部门要在崇天门外准备好皇帝的车驾,仪仗队和护驾人员穿着正式的官服,在致斋殿前两侧列队等候。然后,承奉舍人引导门下侍郎和侍中进入殿门,侍郎相对而立,侍中跪下奏报说:“臣某某等官请求皇帝开始斋戒”,皇帝答应后,他们就退下。过一会儿,侍中再次跪下奏报说准备完毕,皇帝答应后,他们就退下。皇帝从斋室出来,侍中跪下奏报请皇帝上车,巡视车驾路线,从正门到太庙的大明殿的西边台阶下。侍中跪下奏报请皇帝下车进入大殿,皇帝答应后,侍中引导皇帝登上御座。

等执事官员在午门那边处理完事情后,舍人引导侍中和门下侍郎进入大殿,走到御榻前,门下侍郎相对而立。侍中跪下奏报请皇帝下殿上车,皇帝答应后,侍中引导皇帝到大明殿外。侍中又跪下奏报请皇帝上车,皇帝答应后,到了大明门外,太仆卿牵来御马。侍中跪下奏报请皇帝下车骑马,完毕后,门下侍郎跪下奏报请车驾出发,皇帝答应后,车驾出发,并鸣警跸(警报)。到了崇天门外,门下侍郎跪下奏报请车驾稍作停留,命令官员们上马,皇帝答应后,侍中领旨回话:“准了”,赞者传达旨意,命令官员们上马。过一会儿,门下侍郎又跪下奏报请车驾出发,皇帝答应后,车驾出发,并鸣警跸。

引导车驾到太庙外红门内,门下侍郎跪下奏报请车驾暂时停一下,命令官员们下马,皇帝答应后,赞者传达旨意,命令官员们下马。门下侍郎又跪下奏报请车驾出发,到石桥南边,侍中跪下奏报请皇帝下马步行进入神门,皇帝答应后,皇帝下马,仪仗队和护驾人员引导,皇帝步行进入神门稍西的地方,侍中跪下奏报请皇帝上车,皇帝答应后,到次殿门前,侍中跪下奏报请皇帝下车进入大次殿,皇帝答应后,帘子放下,宿卫人员按照规定站岗。侍中进去跪下奏报,命令官员们各自回到斋戒的地方,承旨和赞者传达旨意,命令官员们各自回到斋戒的地方,等待行礼。

等到丑时二刻左右,仪仗队和护驾人员准备好仪仗,在大次殿门前等候,舍人引导侍中和门下侍郎进入大次殿,侍中跪下奏报请皇帝开始斋戒,穿上衮冕(皇帝的礼服),皇帝答应后,侍中退下。过一会儿,侍中再次跪下奏报准备完毕,皇帝答应后,侍中退下。礼仪使跪下奏报请皇帝开始祭祀,仪仗队和护驾人员引导皇帝到西神门,仪仗队和护驾人员停在原地。祭祀完毕,皇帝从西神门出来,仪仗队和护驾人员引导皇帝回到大次殿。舍人引导侍中进去跪下奏报,请皇帝结束斋戒,脱下衮冕。尚食局按照规定进膳完毕后,侍中跪下奏报准备完毕,皇帝答应后,侍中退下。引导皇帝走出大次殿,侍中跪下奏报请皇帝上车,皇帝答应后,仪仗队和护驾人员引导,到神门外,太仆卿牵来御马,侍中跪下奏报请皇帝下车骑马,皇帝答应后,骑上马,门下侍郎跪下奏报请车驾出发,皇帝答应后,退下,车驾出发,并鸣警跸。

到了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跪下奏报请车驾稍作停留,命令官员们上马,皇帝答应后,侍中领旨回话:“准了”,赞者传达旨意,命令官员们上马。过一会儿,门下侍郎又跪下奏报请车驾出发,皇帝答应后,车驾出发,并鸣警跸,教坊乐队奏乐。到了丽正门里石桥北边,引导门下侍郎跪下奏报请车驾暂时停一下,命令官员们下马,皇帝答应后,赞者传达旨意,命令官员们下马。门下侍郎又跪下奏报请车驾出发,仪仗队和护驾人员引导,执事官员随后跟随,皇帝从红门里的车道到太庙大明门外。侍中跪下奏报请皇帝下马乘车,皇帝答应后,仪仗队和护驾人员引导到太庙大明殿,执事官员在殿前相对而立。等到皇帝进入大殿登上御座后,侍中跪下奏报命令官员们都退下,赞者传达旨意,命令官员们都退下。

元朝至正九年,御史台收到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使文殊讷的奏章,递交给了中书省。文殊讷说:三皇开天辟地,功德泽被后世,首都每年春秋两季祭祀三皇,却让太医官主祭,这礼仪规格不够啊!建议像国子学祭祀孔子的仪式一样,派中书省的官员代替祭祀,所有礼仪都照着国子学祭祀孔子的规格来办。

中书省把这事儿交给了礼部,让礼部官员们商量讨论。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平章政事太不花等人上报朝廷,皇帝批准了。于是,就让太常寺制定祭祀仪式,工部制作祭祀用的器皿,江浙行省制作雅乐的乐器。 接着又让太常寺的博士们确定乐曲名称,翰林国史院创作了十六首乐章。

第二年,祭祀用的器皿和乐器都准备好了,朝廷调拨了一百四十八户医户充当庙户,负责祭祀礼乐的事务。御药院大使卢亨素精通音律,被委派教导四十二名乐工,每个人都练就了自己的技艺,到了九月九日,所有准备工作终于完成了。 宣徽院负责提供祭祀用的饭菜,光禄勋负责提供酒水,太府寺负责提供金银财帛,广源库负责提供香烛,大兴府尹负责提供祭祀用的牲畜、钱币、谷物、菜肴等。中书省拟定了三献官的人选,并按照品级高低确定顺序,所有参与祭祀的人员都选的是德高望重的人。

祭祀前一天,宫里送来了御香,三献官以下的官员穿着官服,带着盛大的乐队仪仗迎接御香,送到开天殿安置好。之后,大家练习第二天的祭祀仪式,练习完后就在庙里斋戒住宿。京城的文武百官和祭祀官员都一样,都按照礼仪辅助祭祀。翰林院的词臣们写好了祝文,祝文开头是:“皇帝敬遣某官某致祭”。

乐章:(前卷祀社稷乐章,俱在礼乐类中,今附于此。)

降神,奏《咸成之曲》:

黄钟宫三成

于皇三圣,神化无方。继天立极,垂宪百王。聿崇明祀,率由旧章。灵兮来下,休有烈光。

降神,奏《宾成之曲》:

大吕角二成

帝德在人,日用不知。神之在天,矧可度思。辰良日吉,蒇事有仪。感以至诚,尚右享之。

降神,奏《顾成之曲》:

太簇徵二成

咱们这祭祀活动啊,从古时候就开始了,功德延续了千百年,对神明恭敬虔诚地侍奉。这氛围,真是神圣庄严,让人感觉一阵清风拂面。

接下来,奏响《临成之曲》!这音乐,庄重典雅,一奏完,神明就降临了。神位安稳妥当,庙宇里一片祥和,神灵似乎与我们沟通无碍,气氛热烈而隆重。我们一定能继承先祖的遗志,让这份祭祀永世流传!

然后是初献的盥洗仪式,伴奏的是《蠲成之曲》。 这音乐轻柔舒缓,让人心静神宁。 我们用洁净的水洗净双手,准备献祭,祈求神灵保佑,一切顺利。整个过程庄重而虔诚,充满了对神明的敬意。

接下来是初献,我们把祭品抬进大殿,奏响的是《恭成之曲》。大家穿着盛装,恭敬地进行祭祀。神灵就在我们头顶,仿佛近在咫尺。 我们按照礼仪,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祈求神灵保佑,赐予我们福祉。

然后是献上祭品,奏响的是《祗成之曲》。祭品丰盛齐全,摆放得井然有序,体现了我们对神灵的尊重。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意,将祭品献上,希望神灵保佑我们国泰民安,一切顺利。

初献之后,我们退出了大殿,接下来的步骤和刚才一样。

接下来是捧着祭品,奏响的是(曲名缺失)《(阙)成之曲》。我们祭祀的仪式井然有序,祭品经过仔细清洗,洁净完整,摆放在精美的祭器上。我们按照规定的礼仪,将祭品献给神灵,希望神灵保佑我们。

然后再次进行盥洗和初献,流程和之前一样。

接下来是伏羲氏的酌献仪式,奏响的是(曲名缺失)《(阙)成之曲》。伏羲氏,五德之首,伟大的圣人,他创造了八卦,开启了人类文明。我们用美酒敬献给他,表达我们对他的敬仰和感激,希望他能保佑我们。

接着是神农氏的酌献仪式,同样奏响的是(曲名缺失)《(阙)成之曲》。神农氏发明了农具,让人们得以生存繁衍。我们用黍稷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希望神灵保佑我们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最后是黄帝的酌献仪式,同样奏响的是(曲名缺失)《(阙)成之曲》。

做衣服穿,遵循着天地的规律。天上星宿运行有序,来自各国的宾客齐聚一堂。祭祀典礼遵循着固定的程式,各种仪式用品都已准备妥当。祭祀用的美酒醇厚纯净,无需过多的繁文缛节。

接下来是敬酒献祭,演奏《(阙)成之曲》,乐曲的宫调是南吕宫。

三位圣人庄严地在此,谁来为他们献上祭品呢?只有你们这些有灵性的神明,才能与圣人们同心同德,共同完成这项盛事。你们庇佑着我们,让我们欢聚一堂,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历代都将对你们进行祭祀,你们的恩泽将永远绵延不绝。

初次献祭完毕,官员退下。(乐曲与之前相同)

第二次献祭,演奏《(阙)成之曲》:(第三次献祭也一样)乐曲的宫调是姑洗宫。

节奏舒缓,歌声悠扬,再次敬酒。三献礼完成,表达了我们对圣人的崇敬之情。所有参与祭祀的人,没有一个人敢怠慢。神明已经享用完毕,大家心情愉悦,身心舒畅。

撤下祭品,演奏《(阙)成之曲》,乐曲的宫调是南吕宫。

祭品已摆放完毕,祭祀仪式进行得恰到好处。祭祀的礼仪文书都已仔细核对,撤下祭品的时间也把握得很好。我们始终谨慎小心,进退有度,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恭敬的态度。希望神明保佑我们,赐予我们丰衣足食,繁荣昌盛。

送走神明,演奏《(阙)成之曲》,乐曲的宫调是黄钟宫。

夜深了,但天上的星星依然闪耀。神灵已经离去,如同疾风般飞速而去,像云彩一样飘然而逝。我们只能遥望,却无法追及,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恩德。希望你们能回过头来,再次赐予我们恩惠,让祥瑞降临。

最后是望祭,演奏《(阙)成之曲》,乐曲的宫调是姑洗宫。

负责祭祀的官员完成了祭祀的祈祷,祭祀的礼仪和音乐都已结束。祭祀的牲畜和祭品都已准备齐全,一切都井然有序。我们的精神已经完全投入到祭祀之中,圣人的恩泽将无限地惠及我们。愿圣人保佑我们,赐予我们更多福泽,让我们万事兴隆。

颜子及其父母的封号和谥号

至顺元年冬十一月十五日,曲阜兖国复圣公新庙竣工。元统二年,颜子追封为曲阜侯,后改为杞国公,谥号为文裕;其母齐姜氏被追封为杞国夫人,谥号为端献;其妻戴氏被追封为兖国夫人,谥号为贞素。朝廷还拨出益都邹县三十顷土地的税收,用来供奉颜子的祭祀。

宋代五位贤人被从祀

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江浙行省根据杭州路申报的案卷,批准了由经历司呈报的、控案牍兼照磨承发架阁胡瑜的奏章,奏章中提到:

这文治盛世,应该搞些隆重的典礼;表彰儒家先贤,是为了激励后人。大家都知道了这事儿,哪能一声不吭?国家要教化百姓,塑造社会风气,学校教育最重要;而办学校,一定要祭祀先圣先师,这是为了报答他们的功劳,也激励后人。咱们朝廷崇尚儒学,重视道义,这在历史上都是少见的。先圣孔子已经被加封了“大成至圣先师”的称号,宋朝的周敦颐等儒学家也追封了爵位,让他们在孔庙里接受祭祀,报答功劳激励后人的做法,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

但是,有关部门讨论得还不够完善,还遗漏了杨时等五位先儒,没有让他们一起祭祀,这在咱们这么好的时代,还留下个缺憾。就说杨时先生吧,他可是亲承程颐的学术传承,驳斥了王安石经学中的错误观点。南宋时期,朱熹、张栻、吕祖谦等人的学说,他们的来龙去脉,都源于杨时。还有李侗先生,他传授河洛之学给朱熹,《四书集注》里引用的很多老师的观点,就是李侗先生讲课的内容。再有胡安国先生,他精通伊洛之学,专研《春秋》,著有《春秋集传》,补充完善了经典,阐明了天理,匡正世教,对儒家学说有很大贡献。还有蔡沈先生,他是朱熹的学生,直接接受朱熹的教诲,著有《尚书集传》,阐明了前代儒家没有阐明的东西,对儒家经典贡献很大。还有真德秀先生,他学识渊博,为人踏实。当时有人禁锢正统学术,打压好人,真德秀先生晚年出来,独自承担起传承儒学的责任,讲学实践,最终打破了禁锢,使正统儒学兴盛。

这五个人,继承了儒家道统,他们的著作阐发了儒家先贤的精髓,功劳非常大。况且科举考试已经采用胡安国的《春秋集传》和蔡沈的《尚书集传》作为考试的标准,真德秀的《大学衍义》也在经筵上讲读,这些对国家治理都有很大的帮助。他们的生平事迹,《宋史》里都有详细记载。他们都应该追封爵位,在孔庙里接受祭祀,这样才能弘扬儒家风气,激励后人学习。如果能把这些上报朝廷,让礼部官员按照周敦颐等人的先例讨论一下典礼,然后奏报施行,补上这个缺憾,那儒家学说就更有希望了。

福建省上报了这件事,还派胡瑜去京城递交奏章。到了至正二十一年七月,中书省把奏章转给了礼部,礼部又让翰林院、集贤院、太常寺三个部门一起讨论,最后都同意了福建省的请求,然后把结果回禀中书省。第二年八月,朝廷批准了礼部的建议,决定给五位先生追封爵位和谥号,都追封为太师。杨时追封为吴国公,李侗追封为越国公,胡安国追封为楚国公,蔡沈追封为建国公,真德秀追封为福国公。朝廷还专门写了诏书,派官员带着去福建省,找到他们的子孙发放。如果他们没有子孙的话,就在他们以前住过的地方,比如家乡的县学或者书院祠堂里,安置这些诏书。

朱熹的父亲朱松被追封为齐国父,谥号献靖。追谥的诏书是这样写的:“考察他的品德和所处时代,就能看出他卓越的风仪;看他儿子就能了解他的为人,他传承了《诗经》和《礼记》的学问。他虽然长久地隐居在家中,但他的高尚品德却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宋朝左承议郎、守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累赠通议大夫朱松,为官不急于求成,品德符合中庸之道。他继承了邹鲁地区的文化渊源,开创了新的学术;他深入研究经书的奥妙,精通其中的玄机。虽然他直言进谏得罪了权奸,但他却培养出了像朱熹这样贤明的儿子。他教化百姓,改良风俗,家中藏书无数。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祖先的光荣事业,而且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的才能虽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生都在低微的职位上度过;但他崇高的道义却最终得到了永久的彰显。上天不会忘记他的功德,特此追赠谥号。可谥献靖。”

朱熹被追封为齐国公,皇帝下旨说:“圣贤的学问都记载在经书里,朱熹的义理思想早就超越前贤;他的高尚品德流传后世,表彰他岂会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区别?没有像他这样的大学问家,谁又能享受如此殊荣呢?宋朝华文阁待制、累赠宝谟阁直学士、太师、追封徽国公、谥号文朱熹,他天资聪颖,年轻时就考取功名。在地方做官,政绩显著;在朝廷做官,敢于直言进谏。权奸屡次被他挫败,他的志向和思想从未动摇。他著书立言,文章数量众多;他爱戴君主,忧虑国家,展现出他杰出的才能。他的正统思想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仁宗皇帝也下令推广他的学说。经过大家商议,应该更改他的封号。齐国地处营丘,是当年赐给姜太公的土地;这块土地靠近鲁国,靠近孔子的故乡。追忆他的丰功伟绩,特此下旨。追封他为齐国公,其他待遇不变。”

当时的国俗旧礼是这样的:每年太庙祭祀四次,都要由一位司禋监官(负责祭祀的官员)来主持,这个人是蒙古的巫祝。祭祀牲畜的时候,他穿着法服,和三个献祭的官员一起上殿,到祭祀的房间里报告祭祀的情况,然后回到牲畜那里,用蒙古语呼喊历代皇帝和皇后的名字,向他们禀告。第二天早上,三次献祭仪式结束后,献祭的官员、御史、太常卿、博士再次上殿,分别到各个房间,蒙古的博儿赤(一种祭祀仪式)跪下割牲畜,太仆卿用朱漆盂盛着马奶敬献,巫祝用蒙古语向神明禀告完毕,太祝拿着祭祀用的币帛到火祭的地方,献祭的官员以下的人再次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叩拜,仪式结束。

每年皇帝去上都,在八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祀,叫做“洒马奶子”。祭祀要用一匹马,八只羯羊,九匹彩缎、绸绢,九个用白羊毛缠成的穗子,三张貂鼠皮。由四位蒙古巫师和蒙古、汉人秀才及达官领事,他们要行二拜礼,向天祈祷,还要呼喊太祖成吉思汗的名字祝祷,说:“托天皇帝的福荫,年年祭祀。”仪式结束后,主持祭祀的四位官员,每人都会分到一份祭祀用的币帛;剩下的币帛和祭祀的物品,则由参加祭祀的所有人一起分掉。

每年九月到十二月十六日之后,皇宫的厨房里会举行祭祀活动。要用一匹马、三只羊,还有马奶酒、美酒佳酿,以及三匹红色的织锦和三匹里子绢。然后请一位蒙古高级官员和一位蒙古巫师,挖个坑把肉烧了,再把酒和马奶酒一起烧。巫师会用蒙古语念叨历代皇帝的名字来祭祀。

每年十二月底,会选个好日子,在西镇国寺内墙下清理出一块平地。太府寺提供彩色的布帛,中尚书省提供精细的毡子和针线,武备寺提供弓箭和环刀。然后用草扎成一个人形和一个狗形,再用各种颜色的布条做成它们的肠胃。之后,会挑选达官贵人的后代来射这些草人。只有别速、札剌尔、乃蛮、忙古、台列班、塔达、珊竹、雪泥这些氏族的人才能参加。射到草人烂掉为止,然后用羊和酒祭祀。祭祀完毕,皇帝、皇后、太子、妃嫔以及射箭的人都脱下衣服,让蒙古巫师念咒祝福。祝福完毕,就把衣服送给巫师,叫做“脱灾”。蒙古人管这个仪式叫“射草狗”。

每年十二月十六日之后,会选个日子,用黑白羊毛线,把皇帝、皇后和太子的头发到脚趾都缠上羊毛线,然后让他们坐在寝宫里。蒙古巫师念咒,用银制的槽子盛着火,里面放上米糠,再浇上酥油,用烟熏皇帝的身体,然后剪断系在身上的羊毛线,扔进槽子里烧掉。皇帝还会撕碎几寸长的红布,吐三口唾沫在上面,也扔进火里。最后,皇帝会把穿的衣服帽子都交给巫师,说是为了去除旧年的灾难,迎接新年的好运。

如果后妃怀孕,快要临盆的时候,就会搬到外面的毡帐里居住。如果生下皇子或皇孙,就会赏赐百官金银彩帛,这叫做“撒答海”。满月之后,后妃再回到宫里的寝宫。而之前住过的毡帐,则会赏赐给近臣。

要是皇帝或者皇后病重,看着是没救了,就会搬到外面的毡帐里去。万一驾崩了,就在帐篷里停放遗体,料理后事。下葬以后,每天用羊做两次饭祭奠,一直到四十九天才结束。那个帐篷后来也会赏赐给近臣。

宫里要是有人去世了,棺材用香楠木做的,中间分成两半,挖空成人的形状,大小刚好能放下遗体。穿貂皮袄和皮帽子下葬,鞋子袜子、腰带、盒子碗,都是用白色的皮子做的。陪葬的还有两个金壶金瓶,一个金盏,碗碟筷子各一件。装殓完毕,用四条金箍绑住棺材。车子用白色的毡子,青色的边,用纳失失(一种织物)做帘子,盖在棺材上的也是纳失失。前面走着一位蒙古的巫婆,穿着新衣服骑马,还牵着一匹马,马鞍马辔都用黄金装饰,再用纳失失盖上,这匹马叫“金灵马”。每天三次用羊祭奠。到了墓地,挖出来的土块一块一块地码好,棺材放下去以后,再一块一块地把土盖回去。多余的土就放到远处去。送葬的官员有三个,他们住在五里地以外,每天做一次饭祭奠,三年以后才能回来。

元世祖至元七年,按照帝师八思巴的建议,在大明殿皇帝的座位上放了一把白伞盖,伞盖顶是用白色的丝绸做的,上面用金泥写着梵文,说是用来镇压邪魔,保佑国家平安。

从那以后,每年二月十五日,在大明殿举行白伞盖的佛事活动。各种仪仗队和卫队,浩浩荡荡地迎接白伞盖,在皇城内外巡游,说是为了给百姓除去灾祸,带来福祉。

每年正月十五日,宣政院和中书省就会上奏,请求提前安排中书省下令枢密院,让八卫调拨一百二十个伞鼓手,五百个全副武装的殿后军,以及五百个人抬着关羽神轿和其他杂役。宣政院管辖的三百六十座寺庙,负责提供佛像、祭坛、幢幡、宝盖、车鼓、旗帜等,一共三百六十套,每套需要二十六个人抬着,十二个僧人敲锣打鼓。大都路负责提供一百二十支各种颜色的仪仗队,教坊司的云和署负责演奏大乐、鼓、板杖鼓、筚篥、龙笛、琵琶、筝等乐器,一共四百人。兴和署负责一百五十人的杂耍表演,祥和署也负责一百五十人的杂耍表演,仪凤司则负责汉族、回族和河西地区的乐队,每种乐队三支,一共三百二十四个人。

所有参加活动的人,都由官方提供盔甲、服装和器械,都要求鲜艳整齐,珠光宝气,装饰精美,队伍绵延三十多里长。整个都城的百姓都出来观看。礼部官员负责检查各种仪仗队,刑部官员负责维持秩序,枢密院官员负责守卫城门,中书省派一名官员总督视察。

活动前两天,在西镇国寺迎接太子,抬着太子高大的塑像,仪仗队浩浩荡荡地进入皇城。十四日,帝师率领五百名僧人在大明殿举行佛事。到十五日,将白伞盖从御座上请下来,放在宝座上,各种仪仗队列队在殿前,各种仪仗队和祭坛在崇天门外列队,迎接白伞盖出宫。到达庆寿寺后,大家吃素斋,吃完后继续前行,从西宫门外,沿着海子南岸,进入厚载红门,经过东华门、延春门,再往西走。皇帝和皇后、公主们在玉德殿门外搭起的彩楼上观看。

等各种仪仗队把金伞送回宫后,再次将它恭敬地放在御座上。帝师和僧人们继续做佛事,直到十六日才结束。年年如此,称为“游皇城”。如果因为某些事情而停止,过一段时间后又会继续举行。夏天六月中旬,上京也会举行同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