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仲温,字君玉,是丰州丰县人。他爹谢睦欢,家里挺有钱,在当地挺有名的。后来金兵南下,他们全家就跑到兀剌城避难去了。 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的时候路过兀剌城,谢睦欢和他爹带着大家一起投降了。 后来攻打西京的时候,谢睦欢冲锋陷阵,特别勇猛,一口气中了三箭,直接倒在城下了。成吉思汗看到后挺同情他的,就让士兵把箭拔了,然后找来一头牛,剖开肚子,把谢睦欢光着身子塞进牛肚子里。过了好久,谢睦欢才醒过来。他发誓要为成吉思汗效忠,以后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最后官做到太原路金银铁冶达鲁花赤这么大的官。
谢仲温长得高大威猛,声音也很洪亮,虽然没怎么读过很多书,但也略懂一些历史。元世祖忽必烈在壬子年的时候,在野狐岭见到了谢仲温,就让他当自己的贴身侍卫,以后无论忽必烈去哪儿,谢仲温都得跟着。到了丙辰年,元朝建都上都,谢仲温被任命为工部提领,负责工程建设。忽必烈还夸他:“你只要拿着棍子站在那儿,就算面对千军万马,他们也不敢动你!” 到了己未年,元军围攻鄂州,忽必烈让谢仲温督促其他将领。当时守城的士兵缺粮,谢仲温就教他们怎么用网捕鱼来解决粮食问题,忽必烈特别高兴,对身边的臣子说:“我想不到这个办法,还给你们喝骆驼奶呢,以后我不会忘记你的。” 有一次晚上,忽必烈听到敌军喧闹,就下令戒备,谢仲温赶紧拿来一张绳床,忽必烈就靠在谢仲温肩膀上走,一直到天亮都没睡着。
中统元年,谢仲温被提升为平阳、太原两路宣抚使;第二年,又调到西京。至元九年,他又升任顺德路总管。当时元朝正在江淮地区打仗,有个寡妇为了交纳运输费用,竟然要卖掉自己的儿子,谢仲温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把孩子赎了回来。至元十六年,他当上了湖南宣慰使;至元二十二年,又调到淮东。那年闹旱灾,谢仲温就带领大家开挖白水塘,用来灌溉农田,老百姓和官府都因此受益。
至元三十年春天,谢仲温去见忽必烈,忽必烈说:“你不是谢仲温吗?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他们聊起了当年攻打鄂州的事情,忽必烈非常高兴,问谢仲温:“你想复出当官吗?我可以给你找个合适的职位。”谢仲温说:“我老了,没啥本事了,而且我一个儿子早夭了,只剩下孙子孛完,还请陛下可怜可怜他。” 忽必烈当天就让他继续当侍卫。大德六年,谢仲温去世,享年八十岁。
子兰,是江浙地区的一位达鲁花赤,他先去世了。
他的孙子叫孛完,当上了承事郎,还担任冀宁等路管民提举司的达鲁花赤。 这官职听着挺复杂,简单来说,就是管着好几个地方的民政事务,是个挺重要的官儿。
高觿,字彦解,是渤海人。他家世代在金国做官,他爷爷彝迁居到上党。他父亲守忠,元朝初期是千户官。元太宗九年,跟着亲王口温不花攻打黄州,战死了。高觿在世祖时期,担任侍卫,很受皇帝器重。
元朝初年,立燕王为皇太子,朝廷下令挑选优秀人才担任太子属官。高觿被任命掌管文书,同时兼管皇宫酒库和宫门守卫,还负责监修皇太子的宫殿,他做事有条理,规划合理,皇帝很高兴,赏赐他金银财宝和马匹,还赐给他一个蒙古名字叫失剌。十八年,他被任命为中议大夫、工部侍郎,同时代理王府都总管府事。
十九年春天,皇太子跟随皇帝北巡。当时丞相阿合马留守大都,专权跋扈,贪赃枉法,百姓都怨声载道。益都千户王著和高和尚等人,密谋杀害阿合马。三月十七日,高觿在宫中值夜,有两个西域僧人来到中书省,说今晚皇太子和国师要来这里举行佛事活动。省里的人对此表示怀疑,就让那些经常出入东宫的人辨认这两个僧人,高觿他们都不认识这两人。于是,他们用西域语问那两个僧人:“皇太子和国师现在在哪里?”那两个僧人脸色大变。又用汉语盘问他们,两人慌乱不堪,答不上来,于是把这两个僧人交给下属看管。审问他们,他们都不承认。高觿担心有变,于是和尚书忙兀儿、张九思一起召集卫兵和官兵,都拿着弓箭以防万一。
一会儿,枢密副使张易也带兵驻扎在宫外。高觿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张易说:“夜里就知道了。”高觿再三追问,张易就附耳告诉他说:“皇太子来诛杀阿合马!”夜里二更天,突然听到人马的声音,远远地看见火把和仪仗,就要到宫门口了,其中一人上前呼喊着要开宫门。高觿对张九思说:“殿下回宫的时候,一定是完泽、赛羊两人先来,咱们得先见到这两人,才能开宫门。”高觿喊完泽、赛羊的名字,他们没回应。高觿就对他们说:“皇太子平时从来不走这个门,今天怎么来这里了?”叛乱者计策失败,就往南门逃去。高觿留下张子政等人守西门,自己急忙赶往南门去追赶他们。只听见有人喊叫着省里官员的名字,在烛光下,远远地看见阿合马和左丞郝祯已经被杀死了。高觿和张九思大声喊道:“他们是叛贼!”命令卫兵赶紧抓捕他们,高和尚等人四散逃窜,只有王著被抓住了。
天亮后,中丞也先帖木儿和高觿等人骑快马到上都,报告此事。皇帝认为内外不安,应该加强军事防备,于是慰劳使者,让他们赶紧回去。高和尚等人不久后都被处死了。二十二年,高觿升任嘉议大夫,担任大都留守司同知,兼任少府监。不久,又升任中奉大夫、河南等路宣慰使。他去世时,享年五十三岁。
张九思,字子有,是北京宛平人。他爸爸张滋,是蓟州的节度使。元世祖至元二年,张九思进了宫当侍卫。当时元世祖还在东宫当太子,一眼就看中了他,虽然按他父亲的功劳本来应该外放做官,但太子却特意留他在身边。
江南平定后,南宋的库藏金银财宝都运到了元朝的内府,其中很多被分给了东宫。为了管理这些东西,特地设立了一个都总管府,张九思就担任了工部尚书,兼任都总管府的事务。至元十九年春天,世祖皇帝去上都巡幸,太子也跟着去了,丞相阿合马留守京城。这时,一个叫高和尚的妖僧,伙同千户王著等人,密谋杀害太子。他们半夜聚集了几百人假扮仪仗队,冒充太子,从健德门闯进皇宫,直奔东宫,还急急忙忙地命令宫门打开。
张九思恰好那天晚上值宿在宫里,他立刻命令守卫不要擅自开门。这件事记载在《高觿传》里。 那些贼人一看骗不过张九思,就翻墙从南门逃走,结果杀死了丞相阿合马和左丞郝祯。当时情况紧急,又是黑夜,大家都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张九思看穿了他们的诡计,立刻喝令侍卫们一起全力追击,把这些贼人全部抓住了。
贼人进宫的时候,假冒太子的命令,向兵部枢密副使张易要兵。张易没怎么细想,就给了他们兵。张易后来被处死了,但刑部官员又说张易事先知道他们的阴谋,想把他的首级送到各地示众。张九思就向太子进言说:“张易临阵反应迟钝,给了贼人兵,死也活该!但要说他事先参与了谋划,那就冤枉他了,请不要把他的首级到处示众。”太子把这事告诉了皇帝,皇帝就同意了张九思的请求。
张九思平定叛乱的时候,右卫指挥使颜进也在现场,不幸被流矢射中而死。颜进的仇家诬陷他是贼人的同伙,想抄了他的家,灭了他的族。张九思竭力为颜进辩护,才使颜进的家人免受牵连。
阿合马被打败后,和礼霍孙当上了右丞相,中书省的各种事务都焕然一新,各部门用人方面,他推荐了不少人。
那年冬天,朝廷设立了詹事院,任命九思为詹事丞,接着他又推荐了上党人宋道、保定人刘因、曹州人夹谷之奇、东平人李谦这些有名的儒士,让他们到东宫当官。
过了两年,皇太子去世了,朝中有人想把詹事院撤掉。九思站出来坚决反对,他说:“皇孙是宗庙社稷和百姓心中的希望,詹事院正是为了辅助太子培养道德修养而设立的,怎么能把它撤掉呢!” 大家都觉得他说得对。
三十年后,九思升任中书左丞,同时兼任詹事丞。第二年,世祖皇帝去世,成宗皇帝继位,詹事院改名为徽政院,九思被任命为副使。十一月,他又升任资德大夫、中书右丞。
正赶上要修撰世祖皇帝和裕宗皇帝的《实录》,朝廷就让九思兼管这件事。大德二年,九思被封为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五年后,又加封为大司徒。六年后,再次升任光禄大夫,可惜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他的儿子金界奴后来也当上了光禄大夫、河南省右丞。
王伯胜是霸州文安人。他哥哥王伯顺在宫里当差,深得元世祖的宠爱。因为哥哥的关系,王伯胜也得以进宫面圣,被安排在皇帝身边当侍卫。当时王伯胜才十一岁,额头宽广,鼻子高大,长得非常威武。皇帝看着王伯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比你强,就叫他伯胜吧!” 有一次,皇帝洗脸的水温正好,他问是谁打的热水,内侍李邦宁回答说是王伯胜。皇帝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治理国家的好官,懂得人情世故啊!”
元至元二十五年,王伯胜跟随军队征讨乃颜,因为立下战功,被授予朝列大夫、拱卫直都指挥使的官职。元贞元年,皇帝赐给他金虎符,并晋升为嘉议大夫。成宗皇帝即位后,又将他提升为通议大夫。起初,拱卫直隶教坊的卫兵大多是市井无赖,冒名顶替进入宫中当侍卫。王伯胜担任指挥使后,就全部招募良家子弟来替换他们。
五年后,王伯胜跟随皇帝到上都。有一天晚上,天一直下大雨,他听到城西北方向传来像战鼓一样的声音。王伯胜带领一百名卫兵出去查看,原来是洪水突然暴涨。他立刻组织大家准备工具,收集泥土、石头、毛毡等东西堵塞城门,又开挖壕沟泄洪,直到天亮才控制住洪水,而百姓们对此全然不知。丞相完泽将此事上报给皇帝,皇帝对王伯胜的行为大加赞赏。九年后,因为侍奉成宗皇帝生病,得罪了安西王,被贬为大宁路总管,他哥哥王伯顺也同时被贬为梁王傅。
武宗皇帝即位后,召回王伯胜,授予他通奉大夫、也可紥鲁花赤、刑部尚书的官职。至大二年,他升任右丞。第二年,又晋升为银青荣禄大夫、大都留守,兼任少府监。当初,大都的土城每年都要铺盖芦苇来防雨,时间久了,土质反而更坚固了,耗费也越来越大,王伯胜奏请取消这项措施。仁宗皇帝即位后,重新整顿百官的品级,王伯胜被降职为资德大夫,不久后又恢复了银青荣禄大夫的官职,并被任命为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辽阳省治所在懿州,那里情况很差,百姓不重视学习。王伯胜刚到任,就增加了郡学的学生名额,并挑选优秀的老师来教导学生。由于经常有客人来访,没有地方住宿,都住在百姓家里,百姓对此感到很苦恼。王伯胜就选择空地建造馆舍和马厩,又划拨一百顷的闲田,招募百姓耕种,用来供应粮食。有一年大旱,王伯胜斋戒祈祷,祈祷完毕就下雨了,人们称之为“平章雨”。廷祐二年,他被召回担任大都留守,辽阳百姓上书中书省,请求留下王伯胜,但没有得到批准,百姓们哭着送别他。三年后,他被特授银青荣禄大夫。至治二年,他被赐予金虎符,授予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任大都屯田事,仍兼任大都留守。他还奉旨监修文武楼,兴建咸宁殿和太庙。泰定三年冬天,王伯胜因病去世。皇帝追赠他翊忠宣力保惠功臣、太保、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的称号,追封蓟国公,谥号忠敏。
老大,一开始叫安童,官儿做到兵部尚书那么大,还当过南台治书侍御史,宣徽院的事儿也管过。老二叫马儿,做了宣武将军,后来继承了武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职位。他儿子孙善果也继承了他的官位。
大哥伯顺,官儿做到大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