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道,字仲履,祖籍是河北正定平山人。金朝灭亡后,各地盗贼四起,好多州县的官吏趁乱贪污受贿,胡作非为,老百姓经常把县令及其下属官吏给杀了。宣抚司任命王守道当县尉,大家都挺高兴的,后来又让他代理县令,之后又调到正定当主簿。
史天倪当上了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驻扎在正定,他平定了大名、泽州、潞州、怀州、孟州等地还没归顺的城邑,之后又任命王守道为府经历。金朝的恒山公武仙投降后,被任命为史天倪的副帅,王守道就对史天倪说:“这个人虽然职位比他低,心里肯定不服气,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待着呢!咱们得提前做好准备。”史天倪没当回事儿,没过多久,果然被武仙害死了。
武仙后来带着城池反叛,投靠了金朝。史天倪的弟弟史天泽就联合附近的豪杰,自立为元帅,攻打武仙。这时史天安在白霫,听说这事儿后,也带兵赶来,最终收复了正定。武仙逃到西山那些寨子里躲着,抓了王守道的家人,用很多钱财想收买他。王守道根本不理,每天都跟史家军一起出兵打仗,负责后勤调度,一心报仇,最后把武仙赶跑了。
后来,王守道升迁为庆源军节度使,史天泽当上了五路万户,又任命王守道为行军参谋兼检察使。庄圣太后把正定封为汤沐邑,王守道在正定任职期间,经常作为幕僚去朝中觐见皇帝,每次回答都让皇帝很满意,因此得到皇帝赏赐的金符、锦衣和金钱。中统三年,史天泽升任左丞相,又任命王守道为真定等路万户府参谋。元至元七年,王守道去世。
至大元年,因为他的儿子王颙官位很高,朝廷特别追赠他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的官职,追封寿国公,谥号忠惠。仁宗皇帝即位后,又追加他推忠协力秉义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的称号。
高宣是辽阳人。元朝太宗元年,皇帝下令任命高宣为元帅,还赐给他金符,让他带兵跟着睿宗去攻打大名府。高宣上任后就说:“我现在奉命出征,是为了讨伐罪犯,安抚百姓,我希望大家不要滥杀无辜,这样才能符合皇帝的旨意。”睿宗把高宣的话告诉了其他的元帅,并下令全军都要按照高宣说的去做。结果大名府城破了,却没怎么流血,老百姓都很高兴,很服气。
四年正月,高宣又跟着军队攻破了金兵驻守的三峰山,有两千多户金兵投降了高宣,高宣把他们都上报朝廷。朝廷于是设立了打捕鹰坊都总管府来管理这些投降的百姓,并任命高宣为都总管,还赐给他金符,并且规定这个官职可以世袭。高宣后来去世了。皇庆二年,朝廷追赠他为“力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追封他为营国公,谥号简僖。
高宣的儿子高天锡,在世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跟着他,担任必阇赤(元朝官职),后来进入宫中侍卫,很受世祖的宠信。中统二年,高天锡被授予他父亲的官职,做了鹰坊都总管。四年后,他又被改任为燕京诸路的奥鲁总管,后来升迁为按察副使,仍然兼任鹰坊都总管。高天锡曾经对丞相孛罗和左丞张文谦说:“农业和养蚕是老百姓衣食的根本,如果不重视农业,老百姓就会吃不饱穿不暖,教化也无法兴盛,古代的治国之道,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希望两位大人能够重视这件事。”丞相把高天锡的话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就下令设立司农司,并任命高天锡为中都山北道巡行劝农使,兼任司农丞。不久,他又升迁为司农少卿、巡行劝农使,后来又升迁为户部侍郎,最后升为嘉议大夫、兵部尚书,后来去世了。死后,朝廷追赠他为“推忠保义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他为营国公,谥号庄懿。
高宣的孙子高谅,在裕宗刚被封为燕王的时候,被任命为符宝郎。不久,他又被任命继承他父亲的官职,做了鹰坊都总管。裕宗非常喜欢他,对符宝郎董文忠说:“你帮我奏请皇帝,把高谅管辖的那些百姓都划归到我名下,这样高谅才能尽心尽力地为我办事。”董文忠向皇帝奏请,皇帝同意了。没过多久,高谅被授予嘉议大夫,后来升迁为兵部尚书,后来去世了。仁宗时期,朝廷追赠他为“推诚保德赞治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他为营国公,谥号宣靖。
塔失不花,他爹没了,皇上成宗就按照他爷爷以前当过的官职给他安排了个位置,但他因为守孝推辞了。
大德元年,他被任命为奉议大夫、章佩监丞。四年后,又升任朝列大夫、利用监丞。八年后,官升少监。武宗当皇帝后,他又被任命为中议大夫、秘书监丞。
仁宗当太子的时候,就把他召进宫里当侍卫。至大三年冬天,他升任少中大夫、纳绵府达鲁花赤,皇上还特意跟他说:“这是你祖上世代担任的官职啊。”
皇庆元年春天,他又被任命为嘉议大夫、同知崇祥院事。到了冬天,他又升任资德大夫,当上了崇祥院的院长。
延祐四年四月,皇上对塔失不花说:“你祖上曾经做过司农,现在朕也把这个职位给你。”于是,他被提升为荣禄大夫、大司农。
英宗当太子的时候,塔失不花还编了一本书,收集整理了前朝那些好的言论和事迹,书名叫《承华事略》,还画了幅《豳风图》献给太子。皇上看了以后,很高兴地夸奖他说:“你能辅佐太子走正道,朕非常高兴!”然后下令把书放在东宫,让太子经常看看。
六年后,他又改任集禧院使。后来,他退休回家,去世了。
王玉汝,字君璋,是山东郓州人。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处理官府事务。金朝灭亡后,百姓南迁,王玉汝带着父母家人,偷偷地走小路回到了家乡。
后来,行台严实占领了郓州,任命王玉汝当小官,慢慢升迁,做到行台令史。中书令耶律楚材路过东平,很欣赏王玉汝,就把他推荐到东平路做个差事。王玉汝因为公务来到京城,经常去耶律楚材家拜访,耶律楚材待他就像家人一样,关系非常亲密。
严实年纪大了,难以继续带兵打仗,王玉汝建议用本地的总管代替他。夏津发生水灾,王玉汝请求朝廷免除灾民一年的赋税。济州长官想把州府直接归属朝廷管辖,大名府长官想把冠氏等十七个城池划归大名府管辖,王玉汝都据理力争,驳回了他们的请求。
戊戌年,朝廷要将东平府的土地分封给功臣贵族,把东平府一分为十,各自收取赋税,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王玉汝说:“这样下去,严公辛苦打下来的基业就要荡然无存了!” 那天晚上很安静,他在耶律楚材的帐篷后面哭了起来。第二天,耶律楚材问他原因,王玉汝说:“我是严公的属下,现在严公的地盘被分割,我却无力阻止,实在没有脸面回去见他,所以在这里哭泣。”耶律楚材听了很感动,过了很久才平静下来,让他去皇帝面前陈述这件事。
王玉汝对皇帝说:“严实带着三十万户人家归顺朝廷,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三次放弃了自己的家产,始终没有二心,怎么能和其他投降的人相提并论呢?现在却分割他的土地,拆散他的百姓,这不是表彰有功之臣的做法啊!” 皇帝赞赏王玉汝的忠诚和正直,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没有分割东平府的土地。王玉汝升迁为行台知事,同时还兼任平阴县令。
辛丑年,严实的儿子严忠济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王玉汝被授予左右司郎中,于是掌握了行台的政务。那些被分封土地的功臣贵族,因为严氏家族仍然控制着这些土地,心里很不舒服。等到定宗皇帝即位,他们都聚集在京城,再次要求分割东平府的土地。当时,大家都很害怕,准备听从他们的要求,但是王玉汝坚决反对,最终阻止了这件事。
宪宗皇帝即位后,下令除了常规赋税外,每年还要额外缴纳六两银子,叫做“包垛银”。王玉汝说:“老百姓实在承受不了了!” 他带领各路官员,到京城上诉,最终减免了三分之一的“包垛银”。王玉汝官至龙虎卫上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兼任兖州管内观察使,并担任行台参议。壬子年,他因为生病辞官回家,每天读书看史书自娱自乐。
乙卯年,严忠济派人请王玉汝说:“您休息很久了,可以暂时出来,帮我分担一些事情。” 王玉汝坚决推辞,严忠济硬是把参议的印信交给他,王玉汝没办法,只好出来处理政务。只干了五六天,他就把堆积如山的公文处理完毕,焕然一新。八月十五那天晚上,一颗星星坠落在王玉汝家院子里,不久之后,王玉汝就去世了。
焦德裕,字宽父,他祖上很厉害,祖先焦赞跟着宋朝丞相富弼在瓦桥关镇守过,所以焦家就成了雄州人。他爹焦用,在金朝当官,从束鹿县令升到千户,负责守卫雄州北门。
后来,朱元璋的军队打过来了,雄州城里的人打开南门投降了。但是焦用,他可不一样,仍然拼死抵抗,最后被俘虏了。朱元璋觉得他忠义勇敢,就放了他,还让他继续当官。 之后,朱元璋派他去山东接收地方,他做事非常公正,从没滥杀无辜。
焦用六十二岁的时候去世了。后来,因为他儿子焦德裕发达了,朝廷追封他为中书左丞,封恒山郡公,谥号正毅。
德裕这个人啊,从小就读过《左氏春秋》,而且身手了得,又会射箭,后来跟着他舅舅解昌打仗去了。
有一次,金国的将领武仙攻打真定,杀死了守将史天倪。武仙战败逃跑后,他的手下赵贵、王显、齐福等人,就占据了武仙原来的营垒,老是去太行山一带抢掠。皇上就选派一些能说会道的官员去招降他们,杨惟中推荐了德裕。于是德裕就去了真定,成功招降了齐福,抓住了赵贵,王显逃跑,德裕追上去把他射死了,那一片地方就都平定了。皇上还赏赐给他井陉北障城的一些田地。
中统三年,李璮叛乱平定后,世祖皇帝命令德裕去益都大赦天下。中统四年,皇上赏赐给他金符,让他担任阆蓬等地的都元帅府参议。
后来,宋朝的将领夏贵包围了宣抚使张庭瑞在虎啸山,还用土和柴火堵塞水源,不让张庭瑞他们喝水。元帅府就派德裕去救援。德裕晚上偷偷摸摸地接近夏贵的营地,命令士兵每人拿着三支火把,夏贵吓坏了,赶紧逃跑,德裕追到鹅溪,杀了夏贵一千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战马、牲畜和武器。之后,德裕升任京畿漕运使。
至元六年,他被任命为陕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至元八年,又升任西夏中兴道按察副使。至元十一年,他跟着丞相伯颜南征,被任命为佥行中书省事,跟着大军攻下了安庆。到了镇江,焦山寺的住持和尚唆使百姓造反,丞相阿术杀了造反的头目后,想把所有参与造反的人都杀掉,德裕极力劝阻。皇上命令德裕先进入城里安抚百姓。宋朝灭亡后,德裕受到了加封赏赐。他还奉命去寻找奇人异书。
平章阿合马诬告丞相伯颜杀害了丁家洲投降的士兵,想让德裕作证,让他担任中书参政,德裕拒绝了。过了很久,他才担任了行省签事。至元十四年,德裕改任淮东宣慰使。淮西的贼寇占据了司空山,还发文让淮东四郡守支援他们。元帅帖哥逻得到了这封信,就把这四个郡守许定国等人抓起来,想让他们承认反叛,还要抄他们的家。德裕说:“这四个人都是新投降的将领,皇上已经赏赐给他们土地和人民,他们正想着报效朝廷呢,怎么会反叛呢?会不会是有人故意陷害他们?”于是,德裕就为他们恢复了官职。后来,德裕被任命为福建行省参知政事。至元二十五年,德裕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死后,追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国公,谥号中肃。
子简,他是余姚州的知州;洁,是信州的治中。 这俩人,一个当着余姚州的最高长官,一个在信州做着相当于副市长的官儿。
他们兄弟俩,一个在余姚,一个在信州,离得可远了。 平时想见一面都挺不容易的。 这回,也不知道咋回事,竟然同时在京城碰上了。 这真是缘分啊! 这可比中彩票概率还低呢! 见面了自然得好好聚聚,叙叙兄弟情谊。
想想看,兄弟俩在各自的地方忙得脚不沾地,好不容易抽空来趟京城,能碰上,这得多不容易啊! 这简直是天意! 所以,他们俩见面后,那叫一个高兴,恨不得把这几年没说的话都一股脑儿说出来。 这感觉,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说不出的激动。
他们俩在一起,回忆起小时候的趣事,聊聊各自的官场经历,从工作到生活,无所不谈。 这兄弟情深,真是让人羡慕啊! 这顿饭,他们俩吃了好几个时辰,一直从白天吃到晚上,酒足饭饱之后,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临走前,兄弟俩还互相叮嘱,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多走动走动。
石天麟,字天瑞,是顺州人。他十四岁的时候,就进宫面见了太宗皇帝,因为表现出色,被留下当侍卫。石天麟特别爱学习,而且特别努力,各种国家的书籍和语言,他都学了个遍。后来,皇帝让耶律楚材负责整顿朝政,选拔人才当助手,石天麟也被选中了,皇帝还给他赐了一个蒙古名字叫“蒙古台”。
有一次,宗王带兵去征讨西域,石天麟被任命为断事官,相当于处理各种事务的官员。到了宪宗六年,皇帝派石天麟出使海都那里。结果,石天麟被海都扣留了很久。更糟糕的是,边境的将领还把皇子的北安王劫持了过去,关在了石天麟住的地方。石天麟慢慢地跟海都手下的官员们混熟了,他就跟他们讲起了皇室宗亲之间的恩情,以及臣子应该顺从皇帝,否则就会带来祸患的道理。海都听后,后悔自己的行为,于是就放了石天麟和北安王,让他们一起回国。
石天麟被扣留了整整二十八年才回来。世祖皇帝非常高兴,赏赐了他很多东西。然后就让他当了中书左丞,还兼任断事官。但是石天麟推辞了,他说:“我出使的时候没做好,陛下您宽恕我没有杀我,我已经非常感激了,怎么能再接受您的恩宠呢?再说,我才能平庸,年纪也大了,哪能胜任这么重要的职位?恐怕只会给朝廷丢脸,我不敢接受您的任命。”皇帝很欣赏他的诚实,安慰了他很久,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后来,有人诬告丞相安童曾经接受过海都的官爵。皇帝大怒,石天麟就说:“海都毕竟是皇室宗亲,只是偶尔说了些违心的话,并不是敌人。安童没有拒绝海都,是为了消除他的疑虑,引导他归顺朝廷。”皇帝听了他的解释,气也就消了。
有一次,江南的一座道观里,偶然发现了宋朝皇帝的遗像。有个和尚跟道士有仇,就揭发了这件事,想要把道士处死。皇帝问石天麟怎么办,石天麟说:“辽国的皇帝的铜像还在西京呢,也没听说过禁止啊!”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石天麟七十多岁的时候,皇帝赏赐给他一根金龙头杖,说:“你年纪大了,出入宫廷不方便,用这根杖子吧!”当时,朝廷里权臣当道,嚣张跋扈,大家都不敢说话。只有石天麟敢直言不讳地批评他们的奸邪行为,毫不畏惧,大家都佩服他的忠诚正直。
成宗皇帝即位后,提升石天麟为荣禄大夫、司徒,还在玉德殿为他大摆宴席,赐给他御用的药材,还让侍卫们劝他喝酒,石天麟喝得有点醉了,皇帝还命人用御辇送他回家。武宗皇帝即位后,又提升他为平章政事。至大二年八月,石天麟去世,享年九十二岁。朝廷追赠他“推诚宣力保德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上柱国”的称号,追封他为冀国公,谥号忠宣。
子珪这个人啊,官做到治书侍御史,后来又升迁到枢密副使,之后又当回侍御史,接着被任命为河南行中书省右丞,最后做到荣禄大夫、南台御史中丞,然后就去世了。他儿子怀都,一开始继承了他的官职断事官,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刑部尚书、荆湖北道宣慰使。孙子哈蓝赤,也继承了断事官的职位。
李邦瑞,字昌国,大家都叫他昌国,是京兆府临潼人,祖上世代务农。他从小就特别喜欢学习,读书读懂了大道理。曾经被抓走过,逃到太原,给金国的将领当个小职员,跟着守卫阎漫山寨。后来蒙古国王木华黎攻下了那些城堡,金国的将领都跑了,李邦瑞就带着大家投降了,又住回了太原。太原的守将很欣赏他的才能,给他配了马匹和鞍具,派他去见皇帝。中书省听说他的名字后,就知道了这个人。庚寅年,他奉命出使宋朝,到了宝应,却被拒之门外。没过多久,他又接到命令再次出使,这次还让山东淮南路行尚书省的李全护送他,结果宋朝还是拒绝了他。他又奉命第三次出使,这次李邦瑞途径蕲州、黄州,宋朝派了个低级官员来迎接他,李邦瑞很生气,直接把那个官员骂走了。宋朝这才换了个级别高的人来迎接,这才按照约定谈妥了事情,李邦瑞回去了。太宗皇帝慰劳了他,赏赐给他车马、毡裘、衣服和十锭银子。李邦瑞趁机上奏说:“战争年代,家人都分散了,我想回家找找他们。”皇帝就下令速不台、察罕、匣剌达海等人协助他:李邦瑞骑着快马赶到南京,寻找他的亲戚,凡是被编入各部的亲戚,都让他找回来了。
甲午年,他跟着诸王阔出一起出征,经略河南,走遍了河北、陕西四十多个州郡的城池,还画了地图献给皇帝,被授予金符,担任宣差军储使。乙未年夏六月,他去世了。他有个儿子叫荣。
杨奂,字焕然,是乾州奉天人。他母亲曾经梦见东南方向的阳光照射到自己身上,旁边还有个神仙用笔给他母亲授了什么东西。之后杨奂就出生了,他父亲觉得这是文明的象征,所以给他取名奂。杨奂十一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悲伤过度,就像个成年人一样。
金朝末年,杨奂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中,于是就写了一万字的策论,指出了当时的各种弊病,都是别人不敢说的事情。还没来得及上交就回家了,在乡里教书。癸巳年,金朝元帅崔立率领汴京投降,杨奂乔装打扮,渡过黄河到了北方。冠氏帅赵寿之立刻请杨奂过去,待他如同老师和朋友一样。杨奂的门生从京城带回一些书,杨奂因此得以阅读这些书。东平的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打听他的行踪,但杨奂始终没去拜访他。
戊戌年,元太宗下诏,让宣德税课使刘用之主持各路进士考试。杨奂参加了在东平的考试,赋和论两科都考了第一名。考试结束后,他随监考官北上,拜见了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奏请朝廷任用他,于是杨奂被任命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任廉访使。杨奂将要上任时,对耶律楚材说:“我能力不足,蒙受了过高的恩宠,让我这个书生去管理财政赋税,这本来就不是我的专长。更何况河南经历了战乱之后,百姓所剩无几,‘杀鸡取卵’的比喻,正是今天的写照,如果急于扰民,必然会造成更大的混乱。我希望能够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慢慢抚慰创伤,为朝廷储蓄民力,尽一点绵薄之力。”耶律楚材非常赞同他的意见。
杨奂到任后,招来当时的名士一起商议政事,他主张一切政事都力求简便。他亲自到各地巡视,询问盐务的月度课税额是多少,执行起来难易程度如何。有人建议增加税额,杨奂责备他说:“你这是欺下瞒上,你想让我这样做吗?”于是他把税额减少了四分之一,让官民都得到了好处。不到一个月,政务就有了成效,当时的舆论一片赞扬,认为以前漕司从未做到这样。杨奂在河南做了十年官,然后请求退休,到燕京的行台养老。壬子年,元世祖还在潜邸的时候,就派人请杨奂到京兆宣抚司参议军务,杨奂多次上书请求回家,最后才得以获准。乙卯年,杨奂病重,他处理后事井然有序,像平时一样,还举杯痛饮,大笑而亡,享年七十岁。朝廷赐谥号为“文宪”。
王奂啊,那可是个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的主儿!写文章的时候,他特别注重创新,坚决杜绝抄袭古人,觉得那样太丢人了。当时朝中那些老前辈们,都特别欣赏他,和他称兄道弟。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济济,但名气能超过王奂的还真没有。他本人呢,不怎么经营家业,家里连十两黄金都没有,但却特别乐于助人,即使自己能力有限,也总是尽力而为。别人有一点点优点,他就极力赞扬,生怕别人不知道;要是别人犯了小错误,他也会耐心劝诫,完全不计较别人会不会记恨他。《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这些都是他的作品,流传于世。
贾居贞,字仲明,是真定获鹿人。十五岁那年,汴京破了,他就带着母亲去了天平。刚成年,就当上了行台从事。那时候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很多人靠行贿来拉关系。有人送给他五十两黄金,他直接拒绝了。元太宗听说后大加赞赏,下令每月给他一百两白银,表彰他的清廉。元世祖还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听说贾居贞很优秀,把他召来为自己办事,让他负责监理上都城的修建。工程结束后,因为母亲去世,他就回家奔丧了。元世祖登基后,中统元年,任命他为中书左右司郎中。跟随皇帝北征的时候,他经常讲解《资治通鉴》,即使在军营里,也从不放下书本。有一天,皇帝问他:“你的俸禄是多少?”贾居贞如实回答了。皇帝觉得太少了,下令加薪,贾居贞却推辞说:“我的品级就该拿这么多俸禄,不能因为我而坏了规矩。”后来,刘秉忠推荐他当参知政事,他又推辞说:“以后肯定会有其他郎官效仿我,要求当执政大臣,那该怎么办呢?”所以,他没接受这个职位。到了至元元年,他担任了中书省参议,皇上还派他和左丞姚枢一起到河东、山西去巡视,废除了一些侯爵的爵位,改设地方官。五年后,他又当上了中书郎中,当时阿合马权势很大,很忌惮他,就把他调到给事中。他还和丞相史天泽等人一起修撰国史。
公元1271年,丞相伯颜带兵攻打南宋,张居贞担任宣抚使,负责处理行省事务。过了长江之后,攻下了鄂州和汉阳。伯颜率领大军继续东进,留下右丞阿里海涯和张居贞分别镇守行省。张居贞说:“江陵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是南宋朝廷部署重兵的地方。我听说那里的宋军将领之间不和,迁移过来的百姓挤满了城里,还都得了瘟疫,柴草都缺了,老百姓不敢出门砍柴。我们不趁着这个机会赶紧拿下江陵,等到春天江水上涨,恐怕上游会被宋军占领,到时候鄂州就危险了!” 他马上派人报告了这个情况。
公元1272年春天,朝廷命令阿里海涯带兵攻打江陵,张居贞则留守鄂州,继续处理行省事务。他立即打开粮仓赈济流亡的百姓,对流落在外的宋朝宗室子孙也提供粮食,不强迫他们改变衣着,还允许他们使用宋朝的纸币。东南地区还没被攻下的州县,滞留在那里的商人,他也发放路引,让他们安全回家。他还免除了商税和湖荻的禁令。张居贞还造了几十艘船,配备水军,把生病的百姓都运送下去治疗。一时间,鄂州地区安定下来了。信阳的娄安邦投降了,张居贞派人把他接来朝见,结果他的副将陈思聪竟然杀了他全家。张居贞想了个办法把陈思聪骗来,指责他的罪行,然后把他杀了。
南宋小皇帝投降后,南宋丞相陈宜中带着两位皇子逃到了福建和广东,到处煽动百姓造反,很多人响应。蕲州发生了寇司空山起义,鄂州属县的傅高也举兵响应。张居贞写信晓谕他们,告诉他们造反的祸福,很多起义军都散了,官军很快就平定了这些叛乱。傅高改名换姓想逃跑,结果被抓住了,被处死了。之前,张居贞派郑万户去讨伐叛贼,郑万户说:“鄂州的大户人家都和傅高有联系,请先把他们除掉,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张居贞说:“傅高这种小贼,很快就要被杀掉了,大户人家跟这事儿有什么关系!我能保证他们不会再出乱子。”郑万户带兵出征后,张居贞留下了他信任的部将,嘱咐他说:“听说我回军的时候,你立刻在城楼上点燃烽火,里应外合,把城里的大户人家都杀掉。”结果郑万户战败淹死了,这件事才被揭露出来。
公元1274年,张居贞被任命为湖北宣慰使,命令还没正式下达,他就闭门不出,因为那些骄横的将领和士兵合谋扰乱百姓。后来,他又出来处理政务,老百姓都觉得有了依靠,不再害怕了。张居贞离开鄂州的时候,鄂州的老百姓都哭着送他,还为他刻了石像,在泮宫立庙祭祀他。
十五年的时候,他被调到江西行省担任参知政事,还没到任呢,老百姓就争先恐后地跑来几百里迎接他,想向他告状。当时抓捕持有宋朝二王(宋宁宗、宋理宗)文书的人特别严厉,关押的有钱有势的人三百多,他到任后,就把这些人全部放了,还把那些文书统统扔进水里烧掉。那些士兵仗着有枪有武器,跑到老百姓家里,诬陷他们藏匿东西来抢钱,甚至抢走人家的儿女当奴婢,他都严厉地依法惩处了他们。后来发大水,好多老百姓的房子都被冲垮了,他就下令打开粮仓赈灾救济。
南安有个叫李梓发的造反了,他担心将领带兵去镇压会扰乱老百姓,就主动请缨前去平叛。他只带了一千士兵,在城北扎营,派人去劝降。李梓发那些人听说他来了,都吓得躲起来了,不敢再造反了。李梓发把自己老婆孩子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自焚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一个也没杀。后来杜万一在都昌造反,他又调兵去抓住了他。有人递交了一份名单,上面列举了上百个有钱有势的人,说他们跟杜万一勾结,但他却说:“罪魁祸首已经抓住了,还追究那些小喽啰干嘛?”直接把名单烧了。
十七年,朝廷又要派兵去打日本,在江南造战舰。他极力劝谏说老百姓已经很苦了,再这样下去一定会引发暴乱,正准备进京上奏朝廷,取消这个计划,结果还没来得及,就因为生病死在了任上,享年六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推忠辅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并追封为定国公。他的次子叫钧。
他儿子钧,字元播,从小就爱读书,为人沉稳内敛,很有涵养。他先是从榷茶提举做起,后来当上了监察御史,又担任淮东廉访司事、行台都事,之后进京做了刑部郎中,后来又改任右司郎中、参议中书省事。仁宗皇帝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建议废除尚书省制定的某些法令。之后他又升任佥书枢密院,再次担任参知政事,朝廷还赏赐他锦衣和宝带,对他非常优待。他做官非常认真,作风严谨,从不为了名声而虚张声势。皇庆元年,他跟随皇帝去上都,结果染病死在了家里。朝廷前后共赏赐给他三万贯钱,用来料理后事。他的儿子汝立继承了他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