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有尚,字伯强,是辽东丹王的后代,具体是第十代孙。他爷爷以前在金朝的时候,曾在东平府做官,所以他们家就定居在那儿了。

耶律有尚特别聪明,而且特别好学,是许衡先生的学生,被认为是许衡先生的高材生。他的学问造诣很深,尤其注重诚信为本,为人处事都很有分寸,不管认识不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品德高尚的君子。

元至元八年,许衡辞去中书左丞的职务,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负责教导全国的子弟。他推荐了十二个学生担任斋长,协助他教学,耶律有尚就是其中之一。

十年后,许衡告老还乡,朝廷就让耶律有尚他们继续担任助教,接替许衡负责教学工作。过了很久,朝廷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但他没去上任。后来又任命他为秘书监丞,然后外放去蓟州做州官,他施政宽厚简便,深受百姓爱戴。

元裕宗在东宫的时候,曾召他担任詹事院长史。耶律有尚离开国子监后,国子监的教学工作一度荒废了,朝廷上很多人认为只有耶律有尚才能继承许衡的事业,于是就让他担任国子司业。

当时国子监的学舍还没建好,老师和学生都住在民房里,耶律有尚多次向朝廷反映这个问题。到至元二十四年,朝廷终于大规模兴建学舍,正式设立了国子监,任命了监官,还增加了学生的数量。于是,耶律有尚升任国子祭酒,国子监的学风因此大为振兴。

至元二十七年,因为父母年迈,耶律有尚辞官回家侍奉双亲。大德年间改元后,朝廷又召他回朝,再次担任国子祭酒。不久,他又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兼任国子祭酒。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任太常卿,后来又再次担任集贤学士。

八年后,他回家乡安葬父亲。过了一段时间,朝廷想启用这位德高望重的儒学大师,派车把他从家乡接回朝廷,但他多次推辞,最后还是被朝廷请回,担任昭文馆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官阶为中奉大夫。

话说,有尚先生在国子监当老师,前后做了五任掌教。他的教学方法,核心是讲道理,要求学生认真反思,并且特别强调恭敬,做事要踏实可靠。那些华而不实的小技巧,雕琢辞藻,反而会歪曲圣人大道的东西,他统统都摒弃不用。所以,他的学生们都明白要学习正统的学问,走正道,重视经史子集,把为人处世放在首位,个个都成了有德才的人。总的来说,他的教学方法沿袭了衡门的旧制,但更加勤勉认真。他几十年如一日,是学者的楷模,全国的人都尊崇他,就像以前的人们尊崇衡门先生一样。后来,有尚先生年纪大了,请求退休回家。朝廷还赏赐给他七千贯钱,送到他家里。他八十六岁去世,朝廷赐谥号“文正”。

接下来是郝天挺的故事。郝天挺,字继先,是朵鲁别族人,他家祖上几代都住在安肃州。他父亲和上拔都鲁,在太宗、宪宗时期立下不少战功,官至河东行省五路军民万户。郝天挺为人英勇爽朗,正直刚毅,很有谋略,曾经师从元好问先生学习。因为是功臣之后,世祖皇帝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风度仪表,特意下旨说:应该让他参与政事,让他负责文书工作,并让他在东宫侍卫。裕宗皇帝对他也很器重。云南省建省的时候,需要选拔官员,他就被任命为云南行尚书省参议,后来升任参知政事,又升任陕西汉中道廉访使。没过多久,他被调回朝廷担任吏部尚书,接着又升任陕西行御史台中丞,之后又升任四川行省参政和江浙行省左丞,但他都没有去赴任。后来,他被任命为中书左丞,在和宰相议事的时候,如果意见不合,他就直接当面指出来。有一次,他上奏的事情陈述得非常清楚明白,皇帝特地赏赐他一百两黄金,但他没接受。皇帝说:“我不是为了贿赂你,只是表彰你敢于直言啊!”

成宗皇帝驾崩后,仁宗皇帝遵照太后的旨意,首先平定了这场巨大的危机。等到武宗皇帝从朔方回来,仁宗皇帝顺利继承皇位,正式执掌大权。在这个关键时刻,天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仁宗皇帝即位后,召集了天挺和少保张闾等十位老臣,共同商议国家大事,改革尚书省的弊端,最终成就了皇庆年间的盛世景象。后来,天挺被外放为江西、河南两省的右丞,之后又被召回朝廷,拜为御史中丞。他上任后,首先向皇帝陈述了整顿纪纲的关键,用打猎作比喻说:“御史的职责在于打击奸邪,就像老鹰一样,捕捉猎物。弱小的猎物容易捕捉,但强壮的猎物,就必须借助人力。否则,不仅会失去已经捕获的猎物,还可能伤到鹰自己。”皇帝很欣赏他的话。天挺出宫后,朝中官员都向他表示祝贺,风气为之一振。他还上书陈述了七件事:珍惜名声和爵位、抑制浮夸的浪费、停止摊派田赋、延长官员任期、表彰做好事的人、奖励农业发展、培养人才。皇帝下令中书省执行这些措施。不久,天挺被外放,拜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当时河南王卜怜吉歹担任丞相,对天挺非常尊重,如同对待老师一样,因此河南的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皇庆二年,天挺去世,享年六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柱国等官职,追封冀国公,谥号文定。天挺曾经编写了《云南实录》五卷,还注释了唐人《鼓吹集》十卷,流传于世。

他的儿子佑,字君辅,小名朵鲁别台,从宿卫官开始做起,仁宗皇帝时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以清廉正直著称,深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后来升迁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又担任陕西行御史台侍御史。

张孔孙,字梦符,他的祖先来自辽国的乌若部,后来被金人征服,于是迁居隆安。他的父亲张之纯,曾担任东平万户府参议,有一天晚上梦见自己去孔庙祭拜,得到孔子赐予的嘉果,不久之后张孔孙就出生了。因此,他的父亲就向衍圣公请求赐名,于是有了现在的名字。张孔孙长大后,以文学闻名,被聘为万户府议事官。万户严忠范的哥哥担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想聘请张孔孙,但是因为张孔孙的母亲年老,所以他谢绝了。

北宋汴梁城破之后,负责宫廷音乐的乐师们流落到东平府,以前的乐谱大多丢失了,只剩下登歌这一章。当时还是皇子的世祖,曾经在日月山召集这些乐师演奏过这支曲子。后来,徐世隆向皇帝建议,应该增加宫廷乐舞的种类,包括文舞和武舞,好为大典做准备。于是皇帝就封徐世隆为太常卿,让孔孙这个奉礼郎当他的副手,负责训练乐师们,把这些乐舞重新编排好,然后献给朝廷。

廉希宪当政的时候,就看重孔孙,把他招到身边当幕僚。后来安童当宰相,更是非常器重他,提拔他做了户部员外郎,又外放南京总管府当判官。那时候朝廷正准备攻打襄樊,急需用兵,孔孙就建议说:“现在因为越境走私而被判刑的人,动辄成千上万,应该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上战场杀敌赎罪。”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之后,他被任命为四川道提刑按察司的官员,没多久又升任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

他在巴陵巡视的时候,碰上了一起涉及三百多名囚犯的案件。这三百多人是因为愤怒龚乙建言兴银利,所以才挖了他的坟墓,还烧了他的家,结果烧死了三个人。当地官员以图财害命罪名判处他们死刑,孔孙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认为他们罪不至死,于是减轻了他们的刑罚。后来,他又升任浙西提刑按察副使,之后又改任保定路总管府同知,没过多久就升任侍御史,代理御史台的事务。

公元1285年,安童又当上了宰相,他跟皇帝说:“阿合马专权十年,那些巴结他的人,一个个都升官发财,占据要职;只有刘宣和张孔孙两个人,始终保持本心,没有丝毫改变。”于是,安童就提拔刘宣做了吏部尚书,张孔孙做了礼部侍郎。没多久,张孔孙又升任礼部尚书,接着又升任燕南提刑按察使。

公元1290年,提刑按察司改名为肃政廉访司,张孔孙继续担任使职,到任大名府后,他把没收的赃款买了五千斛粮食赈济灾民。之后,他被任命为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佥事。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大名路总管,兼任大名府尹,并且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有人把三百多里的旧河堤献给了太后,张孔孙立即上奏章,说应该把河堤全部还给老百姓,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后来,他被提拔为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使。在淮东,他审理盐场案件,当时民尹执中的兄弟俩被诬陷为强盗,张孔孙为他们平反昭雪。之后,张孔孙被召回朝廷,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参与商议中书省政事。丞相完泽去世后,张孔孙和陈天祥一起上书皇帝,推荐和礼、霍孙担任宰相。

话说,地震了,皇帝就问大臣们怎么才能避免灾害。孔子的后代孔孙,就提出了八条建议,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不能对蛮夷小国穷兵黩武;那些滥竽充数的官员,不能再重用;赏罚要分明,不能老是赦免;禁止买卖珍宝;供奉佛祖没啥用,别乱花钱;上下都得节俭;官吏太多,得裁减;太庙的神主牌位,祭祀要认真。皇帝觉得他说的都挺好,赏了他五千贯钱。

孔孙又连续上书,建议说:七十岁退休的官员,应该再给他们安排个官职;丁忧守孝期满的官员,应该重新启用;那些滥竽充数的禁卫军,必须清除;州郡官员必须精挑细选;那些长期担任达鲁花赤的,应该考虑升迁;还要增加官员的俸禄;修缮京城的庙宇和学校,招收国子监的学生,并且拨款给曲阜孔庙安排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宰相的职位,应该让儒臣参与,不能只用文官;至于以前那些宰相安童、伯颜、和礼霍孙和廉希宪等等,都应该给他们追赠谥号。过了很久,孔孙请求退休回家,被封为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退休后仍然保留集贤大学士的职位。大德十一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孔孙本来就以文学闻名,而且擅长弹琴,还会画山水竹石,骑射技术更是精湛。他当官的时候,直言敢谏,发表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大家都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