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曾,字贡父,是燕国人。他爷爷梁守正,他爸爸梁德,都是因为梁曾发达了才被追封为安定郡公。梁曾从小就特别爱学习,每天都能写好几千字。中统四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推荐了他,让他到中书省当左三部令史,后来升了好几次,做到中书省掾。到了至元十年,因为多次考试合格,他被任命为云南诸路行省都事,还佩带着银质的官符。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职为员外郎。至元十五年,他又升任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南阳府知府。
唐州和邓州这两个地方,被襄阳府给抢占了,梁曾根据地图和国家的制度上报朝廷,最终把这两个州给要了回来。南阳在南宋末年的时候,是边境地区,桑树和柘树还没怎么种,但是每年却要上缴丝税,老百姓苦不堪言。梁曾就请求朝廷允许用布代替丝税,老百姓们都觉得这个办法太好了。
十七年,朝廷觉得安南世子陈日烜不听从征召,就派曾(曾鲁)去安南。皇上召见曾鲁,赏赐了他三颗珠子的金虎符、一件貂皮大衣,还提拔他当兵部尚书,让他和礼部尚书柴椿一起出使安南。到了安南之后,具体做了什么,朝廷秘而不宣。
第二年,陈日烜派他叔叔陈遗爱,带着礼物进贡,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皇上封陈遗爱为安南国王,赏赐了很多钱帛,然后送他回国了。二十一年,曾鲁被任命为湖南宣慰司副使。三年后,因为生病,他辞去了职务。二十九年,他又被任命为淮西宣慰司副使,但因为父母年迈,他又再次辞官。皇上把他召回京城,在内殿接见了他,并下令让他再次出使安南,还授予他吏部尚书的职位,赏赐了他三颗珠子的金虎符、一套衣服、一匹马、弓箭和各种器物财宝,还让礼部郎中陈孚当他的副手。十二月,皇上又改任命他为淮安路总管,让他前往安南。
三十年正月,曾鲁到达安南。安南有三座城门:中间的是阳明门,左边是日新门,右边是云会门。安南的陪臣在郊外迎接他,想让他从日新门进城。曾鲁大怒,说:“奉皇上的旨意,不从正门(阳明门)进城,这是我辜负了皇上的命令!”于是他回到馆驿,过了一会儿,安南方面请求让他从云会门进城,曾鲁还是坚决不同意,最后才从阳明门进城。他还要求陈日烜亲自出来迎接圣旨,并强调新朝崇尚右的礼仪。双方通过书信来往了三次,曾鲁充分宣扬了天子的恩德,并劝说安南国王入朝。安南世子陈日烜深受感动,三月,他派宰相陶子奇等人前往京城谢罪,并献上了万寿颂、金册表章和各种贡品,还送给了曾鲁很多黄金器物和珍宝作为礼物,但曾鲁没有接受,把这些东西都还给了陶子奇。
八月,曾鲁回到京城,觐见皇上,并呈上了他和陈日烜之间往来的书信。皇上非常高兴,脱下衣服赏赐给他,还让他坐在地上。右丞阿里意对此表示不满,皇上大怒:“梁曾两次出使外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平息了战乱,你有什么资格这样说?”当天,一位亲王从和林回来,皇上命人斟酒,先敬给了曾鲁,然后对亲王说:“你办的是你的事,梁曾办的是我和你一起的事,你不要把他放在后面!”皇上又在便殿设宴款待曾鲁,让他在宫中过夜,两人谈论安南之事,直到二更天才让曾鲁离开。第二天,陶子奇等人奉旨,在朝廷上展示了他们带来的贡品大象和鹦鹉,皇上让曾鲁牵引那头大象。曾鲁用袖子轻轻一拉,大象就跟着他转动,就像驯服了一样。皇上又让他牵引另一头大象,也是一样。皇上认为曾鲁是幸运之人,并问他:“你也害怕吗?”曾鲁回答说:“虽然害怕,但皇上的命令我不敢违抗。”皇上称赞了他。有人诬告曾鲁受了安南的贿赂,皇上问曾鲁,曾鲁回答说:“安南送给我黄金器物和珍宝,我没有接受,都交给陶子奇了。”皇上说:“即使你收下了,又有什么关系呢!”随后,皇上赏赐给他一块白银和两块金币;并命令中书省把三颗珠子的金虎符给他。皇上仍然让他担任淮安的职务。曾鲁到任后,兴办学校,整顿风俗,河南行省遇到疑难问题,都委托曾鲁来处理。
1271年,我被任命为杭州路总管,当时户口恢复的有五万二千四百户。我请求禁止深夜审讯囚犯、游街示众和酷刑,朝廷批准了我的请求,并把它立为法令。四年后,我父亲去世,我回家丁忧。在此之前,丁忧制度还没实行,我还特意上书朝廷,请求按照礼制办理。1277年,我被任命为潭州路总管,因为丁忧期还没满,我没有赴任。第二年,我升迁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又一年,我被任命为云南行省参知政事,皇上还赐给我三珠金虎符,那可是相当荣耀啊!没多久就被召回京城,但我以母亲去世还没下葬为由辞去了,扶着母亲的灵柩北归。到了长芦,皇上又赐给我一百锭银子,让我用来安葬母亲。1280年,我被召回京城,担任中书参议。有一次参加宫廷宴会,皇上还赏赐给我孙子一件衣服呢!1281年,我升迁为正奉大夫,然后出任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不久又升迁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四年后,因为生病我请求退休,皇上还特地赐给我药材,并且经常派人来慰问,真是关心备至啊!
1295年,仁宗皇帝因为我是前朝的旧臣,破格授予我昭文馆大学士、资德大夫的职位。我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都不答应,又让我复职担任集贤侍讲学士。国家有什么大事,皇上总是让我和其他老臣一起商议。1301年,我奉命代替皇上祭祀中岳等神。回来的时候,我在汴梁病倒了,就没能再回朝廷任职,就在淮南住了下来,闭门谢客,每天就读书看史书自娱自乐。1312年我去世了,享年八十一岁。去世的前十天,在我住的地方,天上掉下一颗很大的星星,光芒照亮了地面,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刘敏中,字端甫,是济南章丘人。他从小就非常优秀,十三岁的时候,他对父亲刘景石说:“古时候那些贤人,学问足够深厚却不夸耀,功劳很大却不自我炫耀,这是后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啊!”他父亲觉得他很了不起。乡里的老师杜仁杰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经常夸奖他。刘敏中曾经和同辈人一起谈论各自的志向,他说:“从年轻到年老,都能坦荡地面对别人,这就是我的志向。”
公元1274年,也就是元朝至元十一年,他从一个中书省的小官儿升到了兵部主事,后来又当上了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官员。当时权臣桑哥当权,非常跋扈,这个人就弹劾桑哥的各种坏事,结果没成功,气得他直接辞职回家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重新启用,当上了御史台都事,级别更高了。这时候,他一个同事王约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被免职了,他也因此闭门不出,装病。御史台的官员们都来请他上班,他却说:“如果王约是无辜的,那我不应该出来;如果王约真的有罪,那我作为他的同事和朋友,却没能劝住他,我也脱不了干系啊!” 后来,他被外派到燕南地区当廉访副使,之后又回到朝廷,当了国子监的司业,后来又升了翰林直学士,还兼任国子监祭酒,官越做越大。
元成宗大德七年,朝廷派他去各地巡查,他去了辽东、山北等地。那些仗着权势胡作非为的地方官,都被他依法惩治了;锦州因为大雨受灾,他还立刻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之后,他又担任了东平路总管,然后又升任陕西行台的治书侍御史。九年的时候,朝廷召他回京,当了集贤学士,参与商议中书省的事务。他上书给皇帝,提出了十条建议,分别是:整顿朝纲、精简政务、提拔好人、清除奸邪、彰显公正、堵塞私门、广施恩泽、完善钞法、加强武备、规范封赠。
元成宗去世后,奸臣希图篡权,这个人极力反对,据理力争。元武宗继位后,把他召到上京,很多政务都由他来处理,还被授予集贤学士、皇太子赞善的职位,继续参与商议中书省的事务,皇帝还赏赐了他很多金银财宝。不久,他又被任命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后来又改任治书侍御史,之后外放淮西地区担任肃政廉访使,接着又调任山东宣慰使,最后被召回朝廷,担任翰林学士承旨。
朝廷让大臣们一起讨论解决灾荒的办法,他又上书提出了七条建议,皇帝都采纳了。后来,因为生病,他就回家养老了。
他一生清廉,从不收受贿赂,也不谈钱财;从不阿谀奉承,只要他出仕,必定是为了匡扶正义,他引经据典,从容不迫。他总是为国家大事忧心忡忡,如果有什么事情让他郁闷,就会愁眉苦脸,半夜里叹息,甚至哭到枕头都湿了。他的文章条理清晰,文辞优美,著有《中庵集》二十五卷。延祐五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柱国之职,追封齐国公,谥号文简。
王约,字彦博,祖上是汴梁人,后来迁到真定。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跟魏初这位中丞大人交往过,读过很多史书,文采很好,总是想着为国家做事,外界的诱惑对他没啥影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翰林学士王磐推荐他当官,承旨火鲁火孙奏请皇上任命他为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还兼任司徒府掾。后来他又被调到中书省当掾,然后升任礼部主事。
至元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官职是承务郎。他首先上奏建议立太子和修撰国史。当时丞相桑哥跟参政郭佑有仇,因为郭佑当过中丞时,奏请处死了右丞卢世荣等人。所以桑哥就诬陷郭佑,王约就上奏为郭佑申冤。他还查处了成都盐运使王鼎的违法行为,把他罢官免职。之后,王约升任御史台都事。南台侍御史程文海也经常上奏弹劾桑哥的罪行。桑哥很生气,觉得王约跟程文海是一伙的,就六次上奏要杀掉王约,但是皇上没同意。
王约觉得陇西地区太远,就建议在陕西设立行台,皇上同意了。他还去河间赈济灾民,办事公平公正,救活了很多百姓。至元三十一年,他升任中书右司员外郎。四月,成宗皇帝即位,王约就向皇帝提出了二十二条建议,内容包括:充实京师,调整赋税,开放狩猎禁令,免除欠税,赈济穷人,减少冗余的徭役,禁止养鹰,整顿风纪,清除害群之马,安抚边远地区,减少贡赋,调查民情,发展农业,兴办学校,建立义仓,核实税户,重视爵位,明确赏罚,选拔好官,精简冗员,完善法令,改革两司。他还建议中书省简化文书手续,一方面要让行省办事可靠,一方面要让六部承担责任。
后来,他被调任兵部郎中,又改任礼部郎中。他还建议实行赠谥号的制度来表彰忠臣义士,把当时的政事记录在史馆以便编撰史书,设立供需府专门负责皇室的供给,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之后,他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并兼修国史。他奉命赈济京畿东道地区的饥民,发放了五十万石粮食,救活了五十多万人。他还上奏详细说明了京东地区的十个问题,请求继续发放粮食救济,中书省采纳了他的建议,百姓因此得以生存下去。
高丽国王年纪大了,把王位传给了儿子王謜。可是,有些人对王謜的统治不满意,就到处造谣生事,离间父子关系。等王謜到京城去朝见的时候,那些人暗地里贿赂朝中大臣,想把王謜扣留下来。后来,老国王又重新掌权了。结果,他却重用那些坏人,加重赋税,滥施刑罚,搞得全国老百姓都怨声载道,纷纷上告朝廷。
中书令抓住那些坏人中的头头,把他关进了刑部。那些坏人的同伙依然不知悔改,于是朝廷派约去审问他们。约到了之后,宣读了皇帝的圣旨,然后开导他们说:“这世上最亲近的关系是父子,最重的关系是君臣。那些坏人只顾自己得利,他们怎么可能真心为你们的国家和百姓着想呢!”老国王听了这话,感动得哭了起来,连连道歉说:“我年纪大了,听信了那些坏人的谗言,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我现在明白了,请您责罚我吧!我愿意上表谢罪,并且请求让我的儿子王謜回国。至于那些坏人的同伙,就请您都交给使者处理吧!”
第二天,约就抓捕那些坏人,仔细查清他们的罪行,结果流放了二十二人,杖打了三人,免去了两个官员的职务。皇帝任命老臣洪子藩为宰相,让他改革弊政,取消了十三条不合理的驿站,免除了耽罗进贡一些并非当地特产的物品。老百姓们都非常高兴。约完成了任务回京后,皇帝非常满意,就提升他为太常少卿。
不久,皇帝又下令让约和宗正、御史一起在京城审理案件。约想辞去这个职务,想在清庙里清修,但皇帝不同意。于是,约就认真审理各种案件,判决了二百六十六个人,其中判处死刑的七十二人,释放无罪的八十六人,还为吴得诚平反昭雪,把十个被强迫卖入妓院的好女子送回了良家,并且杖打了元旦那天带刀闯入宫殿庭院的八十个人。他还建议,对于斗殴致人死亡的案件,应该减轻处罚一级,这个建议后来被采纳成为法律。
另外,因为浙江的百姓和行省、南台互相告状,案件迟迟不能解决,皇帝又派约去调查处理。约到了杭州,只用了二十天就理清了所有案件,行省和南台都没有异议。皇帝非常高兴,就特别提拔约为刑部尚书,以表彰他的功劳。
公元1251年,仁宗皇帝从怀州回来,整顿宫廷纪律。当时平章政事赛典赤、安西王阿难答和左丞相阿忽台暗中密谋造反,仁宗下令刑部调查他们的罪行。 约说:“按照法律,谋反这种事,不用动刑拷打,直接处死就行。” 这件事让仁宗皇帝对他很欣赏,记住了他。
富宁库丢失了一批金子,约怀疑是夜间值守的番人偷的,没过多久,果然查实了,库房官员因此免于处罚。监察御史报告说通州仓库有三万石粮食因为下雨受潮了。约认为这肯定是粮食堆积久了,自身发热导致的,检查后发现还能用,于是免除了守仓官员的罪责。
有两个宗室兄弟在边疆戍守,哥哥暗中怀有异心,弟弟劝谏无效,哥哥的弟弟便骑马跑了。哥哥派奴仆拿着弓箭追赶,弟弟射死了那个奴仆。哥哥告状,把弟弟抓了起来,按律当判死刑。约审理此案时说:“哥哥的奴仆,也就是弟弟的奴仆,况且弟弟杀奴仆是有原因的。” 于是立即释放了弟弟。
约升任礼部尚书后,他请求制定丁忧制度,并扩大旌表恩典的范围,免除了京城征收煤炭的税赋,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京城有个王姓人家,丈夫在江南做官去世,留下遗腹子,孩子的姑姑把他抚养成人。孩子十六岁时,告发姐姐私藏了大量的钱财,有关部门正准备严厉处罚姐姐。约看完案卷后说:“这个孩子没有父亲,姑姑把他养大成人,而且没有断绝王家的香火,姑姑的恩情很大。如果姐姐真的想占为己有,还会把他养到今天吗?” 于是改变了之前的判决,斥责了告状的孩子。
柴姓人家一开始没有孩子,就过继了张姓人家的儿子。后来柴家自己生了儿子,过继的儿子就出家当和尚了。柴家的儿子又死了,这个和尚就来争夺柴家的家产,皇帝下令让约审理此案。约问他:“你出家当和尚,已经继承了师父的衣钵,为什么还要争夺柴家的家产呢?”和尚答不上来,最终柴家的财产还是归了过继的孩子的家人。
元至大二年正月,皇上给武宗尊号,册立皇后,所有典礼仪式,都按照制度执行。当时仁宗还在东宫,早就听说过耶律楚材的名声,想把他招揽到自己身边辅佐自己,于是提升他做了太子詹事丞。后来皇上到五台山巡幸,耶律楚材劝谏皇上不要久留,应该马上返回上京。
早些时候,安西王在秦地被封王,后来因为谋反被诛杀,王国被撤销,赋税收入都归了詹事院管。到了这时候,大臣们奏请皇上重新封他的儿子为王,恢复安西王国。仁宗问耶律楚材的意见,耶律楚材说:“安西王当初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现在又恢复他的王国,将来拿什么来惩戒那些犯错的人呢!” 因此,这件事就搁置下来了。
第二年,耶律楚材升任太子副詹事,他上书劝谏皇上减少饮酒,言辞恳切,仁宗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朝廷决定设立左卫率府,统领一万侍卫军,同僚们都想安排自己的人担任军官,耶律楚材坚决反对,大家就为难他说:“东宫难道不是枢密使吗?”耶律楚材回答说:“詹事是东宫的官职,能参与枢密院的事务吗?”仁宗又召见耶律楚材询问,耶律楚材回答说:“皇太子的事,我不敢不做;天子的事,我不敢做。”仁宗明白了他的意思,最终取消了这个计划。
同僚们又奉命增设右卫率府,调拨一万河南蒙古军队来统领。耶律楚材避开其他人跟人说:“左卫率府,是旧有的制度,现在又设立右卫率府干什么?各位大臣应该好好想想这件事,千万不要累及储君啊!” 皇上还下令调取安西的兵器,给宿卫的士兵使用。耶律楚材对詹事完泽说:“詹事院发文几千里去调取兵器,人们一定会感到惊疑,皇上知道了,怎么办呢?”完泽羞愧地说:“我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皇上又下令从福建调取六个绣工儿童(男女各半)。耶律楚材说:“福建离京城有六七千里,这样会使人父子兄弟分离,各级官吏也会因此扰民,这不是什么好事啊!”仁宗听后停止了这个命令,并连连称赞他。
家令薛居敬上奏关于陕西分地五件事,皇上因此下令让他去办理,耶律楚材没有让他署理此事,对他说:“太子,是潜伏的蛟龙。在不应该用的时候,去做飞龙才能做的事,可以吗?” 于是这件事也停止了。耶律楚材推荐翰林学士李谦担任太子少傅,请求在杭州为故丞相淮安忠武王伯颜立祠,皇上都同意了。
宋仁宗觉得詹事院在王彦博的管理下井井有条,非常高兴,当场赏赐给他一条犀牛皮带,王彦博坚决推辞;后来又赏赐他江南新进的书籍,他还是推辞了。仁宗平时称呼他“彦博”,而不直呼其名,还特意告诉大臣们说:“凡是没经过王彦博商议的事情,不要来问我。”他还对中丞朵说:“在詹事院任职,而不贪图赏赐的,只有王彦博和你们两个人。”有一次,仁宗在西园看角抵表演,下令赏赐王彦博丝绸布匹。王彦博正要进去,仁宗远远地就问他:“你来干什么?”仁宗立刻叫他停下。还有一次,仁宗想看杂耍,表演已经开始了,王彦博才到,仁宗马上就叫停了表演,可见仁宗对王彦博是多么的尊重。
四年三月,仁宗正式登基,想按照阴阳家的说法,在光天殿(也就是东宫)举行登基大典。王彦博对太保曲枢说:“登基大典应该在正规的宫殿——大明殿举行,这样才能体现出正名分的地位。”太保曲枢把这话禀报给仁宗,仁宗于是就在大明殿登基。后来中书省奏请把王彦博外放到陕西行省当参知政事,仁宗非常生气,直接任命他为河南行省右丞。王彦博去向皇帝辞行,皇帝赏赐了他一壶酒和弓箭。
之前,元至大年间,尚书省里有人为了邀功请赏,谎称河、汴地区官民的土地是无主的,奏请设立田粮府,每年向朝廷输送几万石粮食。当年,朝廷就下令取消了田粮府,把那个建言的人发配到海外,并命令河南行省恢复原来的土地所有制。可是河南行省正趁机贪污,土地还没发还给百姓。王彦博到任后,立刻下令各郡县限期整顿,把土地按照朝廷的命令恢复原状。恰逢朝廷要更改铜钱和银钞的法令,并且要求全国的赋税都用至大钞缴纳。王彦博估计河南每年要用七万锭至大钞,这样一来肯定无法按时向朝廷上缴赋税,于是他命令各州,用至大钞和至元钞各一半来缴纳赋税。大家担心这样做违反了朝廷的命令,王彦博说:“我当然知道,但是年底各项事务都必须完成,责任重大啊!”丞相卜怜吉台称赞他说:“很好!”于是派人向中书省报告,中书省的大臣们都很高兴,于是这个办法就推广到全国各地。南阳的孛术鲁冲写信拜访王彦博,王彦博非常欣赏他,立刻任命他为郡学正。后来又向中书省推荐他,孛术鲁冲最终被提升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新年伊始,皇上就下旨给中书省说:“汴京的王右丞,赶紧把他召回来!” 皇上定在三月一日让他来,召见后慰问一番,直接提拔他当集贤大学士,还把这份恩泽扩展到他祖宗三代,并且追赠谥号,立碑纪念。 王右丞一到任,就先上奏说:“河南行省丞相卜怜吉台,是功勋显赫的老臣,不应该长期在外任职。”皇上听了,就把他召回,封他为河南王。 王右丞还建议实行封赠制度、规范服饰颜色、发展科举考试,这些建议都被皇上采纳并颁布成法令。他还上书推荐国子博士姚登孙、翰林院应奉文字揭傒斯、成都的儒生杨静,请求恢复中山知府退休官员辅惟良、前尚书参议李源、左司员外郎曹元用的官职,皇上都一一任命,并给他们安排了合适的职位。 更难得的是,他还为已故左丞窦履的遗腹子鸣不平,奏请皇上把孩子收养,让他回到窦家,继承香火。
延祐二年,丞相帖木迭儿独揽大权,奏请皇上派大臣分头出使各地宣抚,皇上就派王右丞巡行燕南和山东地区。王右丞到了卫辉,碰上一个打母亲的人被关进监狱,他母亲哭诉说:“老太婆就剩这一个儿子了,要是他死了,我们家就绝后了!”王右丞体谅她的处境,判打他一百杖,然后放了他。 在冠州,有个哥哥告发弟弟诅咒自己,审问时弟弟说:“我只是求子心切啊!”王右丞就找来《授时历》查验他说的日子吉凶,发现确实如此,就把他放了回去。 后来,王右丞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上任第二天,皇上就召见了他,还赐酒。皇上对身边的人说:“有人说彦博老了,病了,我现在看来,他精力还很旺盛,能担大任!” 当天晚上,知院驸马塔失帖木儿值夜,皇上特意嘱咐他:“彦博不是你的朋友,你应该把他当老师一样尊敬他!”
元至治元年,英宗皇帝登基,丞相帖木迭儿想退休,但皇帝挽留他,让他继续留任。第二年,帖木迭儿七十岁了,这才正式退休。到了第三年,新任丞相拜住启用了一套新的施政方针,他非常尊重老臣,特地诏令召回了帖木迭儿,让他担任集贤大学士,参与中书省的政事。帖木迭儿领着俸禄在家,每天去中书省议事,至治年间的许多政令都采纳了他的意见。他还奉命和中书省官员以及其他老臣一起,整理自国初以来的律令,编纂成《大元通制》,颁布施行于全国。
朝廷曾讨论过废除征东省,改设三韩省,行政体制与其他省份一样。这个提案下达中书省后引发了各种议论,帖木迭儿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高丽离京城四千里,土地贫瘠,百姓贫困,风俗习惯和中原地区大相径庭,万一出现变故,耗费人力物力去治理,可不是什么好事,不如还是沿袭祖宗的旧制吧。”丞相赞同他的意见,奏请皇帝,最终取消了这个提案。高丽人听说后,纷纷为他塑像祭祀,尊称他为“不绝国祀者,王公也”。元泰定元年,朝廷下诏举荐天下人才,帖木迭儿参与了这次考试,最终录取了包括剌、张益等在内的八十五名士子,并增加了乙科的录取名额至十五人。
元天历元年,文宗皇帝即位,帖木迭儿入宫祝贺,文宗皇帝在皇宫大明殿设宴款待他,并与其亲切交谈。当时帖木迭儿已经七十七岁高龄了,他为人谦和,待人谦逊,后辈官员拜见他,他总是非常有礼貌。他把俸禄都分给了亲戚和贫困的读书人;他的父亲晚年生活贫困,他每月都送去钱米和饭菜,侍奉得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每逢节日和朔望,他都带着子孙到祖坟祭拜,行礼如仪,认真地祭祀祖先和五祀之神,他的行为举止都符合古代礼仪,百姓都把他当作楷模。至顺四年二月己酉日,帖木迭儿去世,享年八十二岁。皇太后闻讯后非常悲痛,派人送去祭品,并下令中书省等部门给予相应的抚恤。同月庚申日,他被安葬在城西冈子原。
帖木迭儿一生著述颇丰,有《史论》三十卷、《高丽志》四卷、《潜丘稿》三十卷传世。他的儿子思诚,官至奉议大夫、秘书监著作郎。
王结,字仪伯,是河北易州定兴人。他爷爷王逖勤,当年跟着太祖皇帝西征,娶了个西域阿鲁浑氏女子为妻。后来他们一家从西域调到秦陇,又调到中山,最后就在中山定居了。王结从小就聪明过人,读书一目十行,而且过目不忘。他还曾经跟太史董朴学习经书,对儒家性命道德的精髓理解很深,所以他做事情、写文章,都有根有据。有个叫王仁的官员见了他,就说:“这是个能辅佐皇帝的人才啊!”
二十多岁的时候,王结去京城,给当权者上书,提出了八条治国建议:一是设立经筵,培养皇帝的德行;二是实行仁政,团结百姓之心;三是培养优秀人才,为科举考试做准备;四是选拔贤能的官员,端正官场风气;五是尊重贤士,提倡高尚节操;六是裁减冗员,精简机构;七是完善规章制度,稳定民心;八是重视农业生产,改善民生。他的建议切中要害,而且非常正派,都是治国的大道理,就连宰相也未必能全部做到。当时仁宗皇帝还在藩邸,有人推荐王结去当他的侍卫,王结就收集历代君臣的善恶事例,每天给仁宗讲解,仁宗很欣赏他。后来武宗皇帝即位,立仁宗为太子,大德十一年,设立了东宫的官员,任命王结为典牧太监,官阶是太中大夫。
有些近侍用一些滑稽的戏子来取悦太子,王结就说:“唐朝的庄宗皇帝也喜欢这些,结果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殿下现在正处于养德的东宫,耳目所见应该谨慎小心啊。”仁宗很听他的话。仁宗皇帝即位后,王结被提升为集贤直学士。后来外放,担任顺德路总管,他教导百姓重视农业、兴办学校,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禁止奸邪暴行,他还把这些内容都写成书,让百姓每天学习。顺德路管辖的巨鹿沙河,是唐朝魏征、宋朝璟的墓地,王结就在当地书院为两位宰相立祠,并书写碑文,阐述他们的言论和精神,以此激励后人。
之后,王结又调任扬州,后又调任宁国。他的弟弟王绅被任命为江东廉访司的官员,王结推辞没有前往。后来王结调任东昌路,那里有黄河故道,会通堤坝阻挡了下游的河水,每到夏天雨水多的时候,河水就会冲毁百姓的麦子和庄稼。王结上书建议修建水闸泄洪,百姓因此受益,得以继续耕种。
公元1342年,他被任命为中书省参议。当时拜住担任丞相,他向拜住进言说:“做丞相的道理,应当先端正自己来端正君主,再由君主来端正天下;除恶务必果断,犹豫不决恐怕会产生其他变故;生活起居不可奢靡,奢靡就会危害自身。”丞相采纳了他的意见。没过多久,他就升任吏部尚书,并推荐了宋本、韩镛等十多位名士。
公元1343年春天,朝廷举行进士考试,他被任命为读卷官。之后又升任集贤侍读学士、中奉大夫。那段时间,接连发生了月食、地震、狂风等异常现象,他便直言上奏皇帝说:“如今朝廷君子小人混杂不清,刑法不明,官吏赏赐太过滥用,所以才会出现这些阴阳错乱的现象。这些凶兆接连出现,应该修明政事,才能平息天灾。”同年,朝廷下诏命他负责经筵讲学,并随皇帝前往上都。他在经筵上援引古代典故,论证当前政事的弊端,希望皇帝能够有所醒悟。皇后听说后,也召见他讲解,他则以史实进行阐述。第二年,他被任命为浙西廉访使,途中因病返回。一年多后,他又被任命为辽阳行省参知政事。辽东地区发生大水灾,粮食价格飞涨,他向朝廷请求,发放数万石粮食赈济灾民。之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刑部尚书。
公元1344年,文宗皇帝即位,他被任命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后改任同知储庆司事。第二年,他升任中书参知政事。入宫谢恩时,他因年迈父母年事已高而请求告退。皇帝问他:“忠孝难道不能两全吗?”当时正值迎立明宗皇帝于朔方,明宗皇帝命文宗皇帝为皇太子,于是派遣大臣奉迎宝玺北上。一些近侍想趁机请求升官加赏,他说道:“等天子到了再议此事。”当初上都发生变乱,皇太子的宝玺丢失,后来重新铸造了新的宝玺,一些近侍建议参照旧制,应该做得更大一些,他说:“这宝玺是传给储君的,不敢超过旧制。”
有人因为罪过致人死地,而抄没其妻儿的财产,他也为此据理力争。那些近侍因此更加愤怒,对他进行诽谤陷害,最终导致他被罢免官职。他又被任命为集贤侍读学士,但因丁忧守制,便没有上任。
公元1335年,元统元年,王结又被任命为浙西廉访使,还没出发呢,就被召回朝廷,当上了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还参与修撰泰定帝和天历帝两朝的实录,一起修史的还有张起岩、欧阳玄。后来,他又升任中书左丞。
有一次,皇后在慈福殿让僧尼做佛事,结果殿里突然着火了。有人就说这是僧尼不敬神灵,该治他们的罪。当时左丞相病危,他家人想放几个重刑犯来祈福,希望能治好病,王结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不妥当。
早些时候,犯了罪的人,北方人就发配到广海(今广东省湛江市),南方人就发配到辽东(今辽宁省),离家几千里,很多人在路上就死了。王结建议修改这个办法,把发配的距离改成不超过千里,而且改过自新的人,可以允许他们回到家乡。这个建议后来就变成了正式的命令。
那时候,官员犯了罪,往往处罚很重。王结说:“古代的法律,对高级官员不适用重刑,现在虽然贪污受贿的人很多,但是士大夫的廉洁和羞耻之心,绝对不能丢掉啊!”大家听了都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公元1336年,至元元年,朝廷下诏让他再次进入翰林院,但他因为生病了,没法去上班。第二年正月二十八日,王结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
王结一生说话做事,都遵循古代的规矩,所以宰相张珪曾经说过:“王结不读圣贤的书,不谈仁义的话。”识货的人都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王结晚年潜心研究《易经》,还写了一本书叫《易说》,只有一卷,临川的吴澄读了之后非常赞赏。王结死后,朝廷的官员都来吊唁,士大夫们都去他家吊唁,大家说:“正直的人啊,没了!”
四年后,五月,朝廷追赠他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护军等官职,追封他为太原郡公,谥号文忠。他留下了十五卷诗文集传世。
宋衟,字弘道,是山西长治人,他爷爷是金朝兵部员外郎元吉。宋衟从小记忆力就好,十七岁那年,因为避战乱逃到了襄阳,过了一段时间又回到北方,在河南一带隐居了十五年。
后来,赵璧被任命为河南经略安抚使,听说宋衟的大名,就非常礼貌地把他请出来做官。中统三年,宋衟被提升为翰林修撰。李璮叛乱的时候,赵璧到济南处理中书省的事务;到了至元五年,大军围攻襄阳,赵璧又到元帅府任职,宋衟一直跟着他,很多军事上的事情都向宋衟请教。
至元六年,高丽权臣林衍废掉了国王,另立了国王的弟弟为王。朝廷就派国王王辇哥和赵璧带兵去讨伐,还让宋衟担任行省员外郎,拿着皇帝的命令把江华岛的居民迁到平壤。任务完成后,朝廷对宋衟慰劳很周到,还赏赐了他衣服和布匹,又任命他为河南路总管府判官,但他没去上任。
至元十三年,宋衟回到朝廷,担任太常少卿,因为当时朝廷正在实行新的官制,他还兼管籍田署的事务。至元十六年,太子因为宋衟德高望重召见了他,宋衟回答问题条理清晰,语言优雅,太子非常满意。从那以后,太子多次召见他,让他在宫中侍讲经史,并对他进行许多教诲。
至元十八年,宋衟被任命为秘书监。至元十九年,江西地区需要任命郡县的官员,这些官员的选拔都由宋衟负责。至元二十年,朝廷刚设立詹事院,就首先任命宋衟为太子宾客。每次宋衟去宫里参加宴会,太子都对他特别优待,赏赐很多东西给他。至元二十三年,宋衟去世了,他留下了《秬山集》十卷传世。
张伯淳,字师道,是杭州崇德人。小时候就考中了童子科。他爸爸当官的时候,他也沾了光,先是被授予迪功郎、淮阴尉的官职,后来又调到扬州当司户参军。没多久,他又考中了进士,先是在临安府都税院当差,然后升职当了观察推官,之后又当上了太学录,最后进了朝廷。
元至元二十三年,他被任命为杭州路儒学教授,后来又升迁为浙东道按察司知事。到了至元二十八年,他又升任福建廉访司知事。一年多后,有人向皇帝推荐他,皇帝就派人把他召来问话。第二年,张伯淳进京面见皇帝。皇帝问了他冗官、风宪、盐策、楮币等当时的大事,他回答得都让皇帝很满意。皇帝想把他调到政事堂重用,但他坚决推辞了。最后,皇帝授予他翰林直学士的职位,还升了他的官阶,让他当了奉训大夫。之后,他告假回家了。
后来,他被任命为庆元路总管府治中,又奉行省的命令去衢州和秀州审理一些疑难案件,都查明了真相。到了元大德四年,他在家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第二年,他进京朝见皇帝,还跟着皇帝去了上都。又过了一年,他就去世了。他留下了一些文集,都珍藏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