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14年(元仁宗延祐元年)闰三月,枢密院的官员报告说:中书省说,今年江浙地区春季运送的粮食有836260石,要走海路运到直沽,请求提前派遣军队维持秩序。皇帝下令按照惯例,调派一千名士兵,命令右卫副都指挥使伯颜前去维持秩序。

三年后的四月,海运的粮食到达直沽,枢密院的官员又报告说:今年的军队人数不够,请求再调派五百名士兵巡逻驻守。皇帝准许了。到了七年四月,又调派了一千名士兵维持海运秩序,跟以前一样。

元朝刚建立的时候,靠武力统一全国,各地驻守的军队非常多。但是,从一开始来看,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汗相继征服了西域和中原,攻打和占领的地方,驻扎兵力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制度很难考证。到了忽必烈(世祖)时期,全国统一了,这才命令宗室王公带着军队镇守边疆要塞,而河洛、山东地区,作为国家的中心,则用蒙古军和探马赤军驻扎在大城市里。淮河以南,一直到南海,则由各地藩镇,分别用汉军和新归附的军队驻守。这些都是忽必烈伟大的战略规划,以及他和一些大臣共同商议的结果,体现了用兵的策略和地理位置的合理性,足以给后世留下借鉴。

所以后来江南三行省,曾经因为调动驻军的事情上奏,当时没有人敢改变这个制度,正是因为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轻易更改。但是,最终由于长期太平,将士骄惰,军政管理松懈,全国的局势最终变得不可收拾,这难道是因为制度不好吗?其实不是,而是任何制度时间长了都会出现弊端,这是古今不变的规律。现在我把这些调兵遣将、驻守防卫的制度记录下来,列举出来作为镇守防卫的参考。

元世祖中统元年五月,皇上发布命令,让各个汉军万户,从他们管辖的新老军队里挑选士兵,准备好盔甲武器,派官员带领他们到燕京附近驻扎。具体来说,史天泽万户一万四百三十五人,张马哥二百四十人,解成一千七百六十人,糺叱剌四百六十六人,斜良拔都八百九十六人,扶沟马军奴一百二十九人,内黄铁木儿一百四十四人,赵奴怀四十一人,鄢陵胜都古六十五人。

十一月,皇上又命令右三部尚书怯烈门和平章政事赵璧带领蒙古军队和汉军在燕京附近驻扎;平章塔察儿带领一万武卫军驻扎在北山;汉军、质子军以及那些登记在民间的投降军队,则驻扎在西京和宣德。皇上再次任命怯烈门为大都督,负责统领所有军队的事务,并将达达军分成两路,一路去宣德和德兴,一路去兴州。至于那些汉军万户,则让他们去潮河驻守。后来,又把兴州的达达军合并到德兴和宣德,并命令各汉军万户全部前往怀来、缙山一带驻扎。

中统三年十月,皇上命令田德实管辖的固安质子军九百十六户,以及平滦州刘不里剌管辖的质子军四百户,返回他们原来的地方驻扎。

到了至元七年,八百金州军被编入东川统军司,然后返回成都,忽朗吉军则驻守东川。至元十一年正月,一万一千名忙古带等新老军队士兵被派去戍守建都。同时,从襄阳府调拨六百名生券军和四百名熟券军,到京兆府镇守鸭池,并由金州招讨使钦察部统领。十二月,调动西川王安抚和杨总帅的军队与火尼赤会合,与丑汉、黄兀剌一起镇守合答之城。

至元十二年二月,皇上发布命令,因为东川新获得的城寨靠近夔府,担心南方军队来入侵,就从巩昌路调拨三千名补签军前去驻守。三月,海州丁安抚等人投降,于是选拔了五州的四千名青壮年,守卫海州和东海。

十月十三,皇上突然下令,让别速、忽别列八都儿两人担任都元帅,统领两千蒙古兵和一千河西兵,去守卫斡端城。

三月十五,皇上把扬州行省的军队分派到隆兴府。一开始设立行省的时候,军队被分派到各地,江西省的兵力是最少的。因为江西以南地广人稀,山川险峻,所以皇上命令铁木儿不花带一万人马去江西,和元帅塔出率领的军队会合,以防备战事。四月,皇上又下令,让伯颜、阿术调来的三千河南新兵,回庐州驻守。六月,皇上命令荆湖北道宣慰使塔海调遣夔府的军队。七月,皇上又下令,把塔海从夔州征调回来的士兵,以及扬州、江西的水军,都交给水军万户张荣实统领,让他负责长江的防御。八月,皇上命令江南各地的驻军,都散回各自所属的万户营驻守。之前,我们渡江后占领的城池,都是派各万户的士兵去驻守,时间久了,很多士兵逃亡或死伤,后来补充的士兵又很多没有编入正规军队,所以现在就让他们都回各自的营地,以备将来驻守。安西王相府上奏说:“川蜀已经平定,共有城池、山寨、洞穴八十三个,其中渠州、礼义城等三十三个地方,应该派兵驻守,其余的都可以撤兵了。”皇上同意了。九月,皇上又下令,调派东京、北京四百士兵,去应昌府驻守,而原先在应昌府驻守的士兵,也都让他们散回去了。

十一月,皇上确定了军民分属的制度,以及蒙古军队驻守的地点。之前,因为李鋋叛乱,军民被分开,分别隶属不同的管理机构。后来平定江南后,军官开始兼管民政,就一直沿用这种制度。通常是一个千户管一个郡,带着手下的士兵一起管理,百户也是一样,这样很不方便。所以现在,皇上命令军民分开管理,恢复原来的制度。士兵以万户为单位,选择合适的地方驻扎,那些分散在南北各地,或者已经回到各自奥鲁的蒙古士兵,也都把他们召集起来。命令四万户的兵力驻扎在河北,阿术率领两万户驻扎在河南,以备调遣。其余的丁壮,都登记造册,编入军队,使他们都有所属的单位,一旦有战事就可随时调遣。

二月,皇上命令万户孛术鲁敬带着他原来手下的士兵去守湖州。之前,唐州、邓州、均州三个州的288个士兵归孛术鲁敬管,后来调到江陵府去了,现在又调回湖州了。

四月,决定上都的驻军就用本路(上都所属地区)的本地士兵。国家规定,各郡县的驻军都要轮换,所以每年都用其他郡的士兵到上都驻守,士兵们苦于来回调动。现在好了,用上都本地人当兵的有四千人,每年让他们轮流驻守,免去了其他郡士兵的奔波之苦。

六月,碉门、鱼通以及黎州、雅州等地的人民不服从国家法律,于是决定派兵驻守那些地方。派出了新附军500人、蒙古军100人、汉军400人,去那里驻守。

七月,把西川的蒙古军七千人和新附军三千人交给皇子安西王。命令阇里铁木儿带着杭州驻军690人去京城,再调两淮招讨司的小厮蒙古军,以及从北方回来的探马赤军来替换他们。

八月,调动江南新附军五千人驻扎太原,五千人驻扎大名,五千人驻扎卫州。又调动探马赤军一万人,以及夔府招讨使张万之的新附军,让四川西道宣慰使也罕的斤统率他们,去驻守斡端。

话说元朝十七年正月,皇帝下令让不罕继续镇守建都,布吉继续镇守长河西地区,都不准他们调动换防。三月的时候,主管浙江东道宣慰司的张铎上奏说:“江南的驻军将领长期不换,情况不太好,应该定期轮换一下。” 按照国家的制度,江南平定之后,朝廷就在各个城池驻扎军队,这些军官都是世袭的,从来不调动。所以他们很多人跟富户勾结成党,强占百姓的田地房屋,扰乱官府的政务,危害非常大。张铎在奏章里说,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长期不换防造成的,建议改变制度,规定几年轮换一次,这样新归附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五月,皇帝下令枢密院调拨六百兵士,去守卫居庸关的南、北口。七月,皇帝下令更换广州驻军的士兵。当初,丞相伯颜等人手下有两千五百名合必赤军,跟着元帅张弘范征讨广王,战后就留在了广州驻守。时间久了,士兵们都穷困潦倒,很多人死了。到了这时候,皇帝下令更换他们。同时,又把扬州行省的四万户蒙古军队调去潭州驻守。十月,朝廷派了一千名炮兵去甘州,以防备战争。十二月,八番罗甸宣慰司请求增加驻军。先前,朝廷派了三千士兵驻守八番,后来征讨亦奚不薛,抽调走了一半。现在战争结束了,宣慰司又请求增加兵力以防备战争,朝廷就答应了。

到了十八年正月,皇帝下令让万户张珪率领他的军队前往潭州,把他的祖父原来统领的亳州士兵调过去,让他一起统领。二月,调派三千合必赤军去扬州驻守。十月,高丽王和行省都上奏说,金州、合浦、固城、全罗州等沿海地区,是日本侵略的要冲,应该在这些地方设立镇边万户府驻军,朝廷就同意了。十一月,皇帝下令把征东留后军分驻庆元、上海、澉浦三处海口,加强海防。

二月,皇帝下令让唐兀部在长江沿岸各州府视察情况,然后决定在哪里驻军设防。同时,他还通知鄂州、扬州、隆兴府、泉州这四个省份,商量一下怎么用兵,在各个城池驻扎军队。 然后把浙江东路宣慰司迁到温州,分兵驻守江南地区,从归州到江阴,一直到三海口,一共设立了二十八个驻军点。四月,调动扬州的合必赤军三千人到泉州驻防。潭州行省因为临川镇靠近占城,而且还有没归顺的黎族部落,请求设立总管府,统一管理驻军,皇帝同意了。七月,用隆兴府和西京的士兵替换掉上都的驻军,让他们回西川去。之前上都驻扎的士兵,他们的家大多都在西川,而驻守西川的士兵,很多都是来自隆兴府和西京的,每年调动军饷,非常麻烦费钱,所以这次就换了。

八月,留下了一千蒙古兵在扬州驻守,其余的都放回去了。扬州当时有九千蒙古士兵,行省请求留下三分之一驻守。史塔剌浑说:“蒙古士兵骁勇善战,谁敢反抗?留下千人就足够了。”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十月,调动乾讨虏军一千人,增加福建行省的驻军。之前福建行省因为地势险要,经常有盗匪依托险要地势作乱,兵力不足以作战防守,所以请求增加一千蒙古和汉军。枢密院决定用刘万奴带领的乾讨虏军来补充。

四月,皇帝下令潭州的蒙古军队也按照扬州的办法,留下千人,其余都遣送回他们的家乡。十月,增兵镇守金齿国。因为金齿国那地方的人民很强悍,以前是用三千汉军和新归附的军队驻守,现在又调派了两千探马赤和蒙古军,由药剌海率领前往。

公元1244年二月,朝廷下令把江淮、江西地区的元帅招讨司改成了上、中、下三万户府,把蒙古兵、汉兵和新投降的军队混合编成37个翼。上万户府管辖7个翼,分别驻扎在宿州、蕲县、真定、沂郯、益都、高邮和沿海地区;中万户府管辖8个翼,分别驻扎在枣阳、十字路、邳州、邓州、杭州、怀州、孟州、真州;下万户府管辖22个翼,驻扎地包括常州、镇江、颍州、庐州、亳州、安庆、江阴水军、益都新军、湖州、淮安、寿春、扬州、泰州、弩手部队、保甲部队、处州、上都新军、黄州、安丰、松江、镇江水军、建康。每个翼都设有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各一人,归属相应的行省管辖。

公元1246年五月,朝廷调拨各卫的各种兵士五百人到平滦地区,以加强那里的防卫力量。十月,朝廷下令,因为广东地处边境,山高路险,人口稀少,加上江西、福建的盗贼经常聚集,不时越境作乱,所以调派江西行省忽都铁木儿手下的五千兵士前往广东镇守。

公元1247年二月,朝廷调动扬州的军队前往鄂州,替换那里的驻军。三月,朝廷下令把黄州、蕲州、寿昌的军队重新划归江淮行省管辖。这三地以前都驻扎有军队,因为靠近鄂州行省,曾经被划归鄂州行省管辖,后来军官们提出请求,所以又恢复了原来的归属。辽阳行省报告说,懿州紧邻贼寇的地界,请求增兵镇守,朝廷批准了。四月,朝廷调动江淮行省下辖的一个完整万户府的军队,调往江西行省驻扎。皇子脱欢的军队和刘二拔都手下的那一万士兵,都各自散归原营。十一月,朝廷增兵戍守咸平府,因为察忽和亦儿思合报告说那里是边境地区,请求增兵镇守,以防万一。

公元1248年二月,朝廷命令万户刘得禄率领五千军队,镇守八番。

公元1291年六月,朝廷下令把各省军队调到江西,以防备和镇守,等盗贼平息后再放他们回去。九月,调元帅那怀手下的四百名士兵去守文州。同时,又把江淮行省下属的万户府军队调到福建镇守。

十一月,江淮行省上奏说:“以前丞相伯颜和元帅阿术、阿塔海等人镇守行省的时候,各地驻军的数量是根据当地情况轻重而定的,后来却全都改变了,把将领、士兵都换了一遍,实在是不合适。现在福建的盗贼已经平定了,只有浙东地区,地处边远,是盗贼的巢穴,请求调回三万户军队镇守。其中,合剌带一支军队驻守沿海、明州、台州;怯烈带一支军队驻守温州、处州;札忽带一支军队驻守绍兴、婺州。至于宁国、徽州,最初驻扎的士兵后来都和盗贼勾结了,现在把他们都迁到江北,调高邮、泰州两万户汉军去镇守。扬州、建康、镇江三座城池,地处长江要冲,人口众多,就设置七万户府;杭州行省的各级官署和府库所在地,就设置四万户府。以前水军只有十个驻地,现在选择沿海沿江的要害地段设立二十二个驻地,分批进行操练,侦察盗贼。钱塘扼守海口,以前只有战舰二十艘,现在增加到战舰一百艘,海船二十艘。”枢密院把奏章呈报朝廷,朝廷都同意了。

公元1292年二月,调江淮行省的探马赤军和汉军共两千人,在脱欢太子附近扬州驻扎。

公元1293年,调咸平府、东京驻扎的新附军五百人,增援女直地区驻军。

公元1294年正月,朝廷下令西征的探马赤军八千人,留下了一千或两千人,其余放他们回去了。皇子奥鲁赤、大王术伯言担心军队散了会出乱子,建议留下四千人,遣返四千人,朝廷同意了。五月,命令思播、黄平、镇远三地搜捕逃亡的宋朝逃役人员和手号军人,增加镇守力量。七月,调四川行省的新附军一千人,去松山镇守。

公元1295年7月,枢密院的官员上奏说:“刘二拔都儿说,当初在鄂州安置军队的时候,南面只到潭州等地,后来又收复了广西海外的四个州和八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疆域扩展了很多,驻军不足,所以又增加了四万人马。现在要从原来属于本省的四个万户府的军队里分兵出去,军力就会减少。我们认为刘二拔都儿说得有道理,虽然江南平定的时候,沿江的军队是由伯颜、阿术、阿塔海、阿里海牙、阿剌罕等人,以及当时的近臣月儿鲁、孛罗等枢密院官员一起商议安置的。但是我们请求皇上委派熟悉军事、了解地理的人,一起商议增减军队驻扎地点,这样以后就不会出问题了。”皇上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公元1296年5月,江浙行省上奏说:“最近我们把镇守建康、太平的保定万户府全部军队七千二百一十二人调到湖广省去了,请求从淮河两岸的军队中分拨一些兵力,到我们省份沿海地区驻守。”枢密院的官员们商议说:“沿江的军队,是伯颜、阿术安置的,不能随意调动,就从本省原来管辖的千户、百户的军队里抽调兵力去驻守吧。”皇上同意了。同年九月,皇上发布诏令,规定两广海外四个州的城池驻军,每年轮换一次,因为来回奔波很辛苦,所以要给他们发放足够的钱粮,还要挑选好医生,去治疗他们的疾病,并下令改为三年两年轮换一次。

公元1297年2月,把扬州邓新万户府的全部军队调到蕲州和黄州驻扎。

大德元年三月,陕西平章政事脱烈伯带着三千军队去抓捕西番回族叛乱的人。朝廷下令留下百名总帅府的军队,以及阶州原来的军队和秃思马军各二百人驻守阶州,其余军队返回元翼。湖广省请求用保定翼的一万人马,调到郴州驻扎。枢密院官员们讨论说:“这支保定翼军队是张柔将军当年征战的老部队,应该调到鄂州省驻扎,再另外调兵驻守郴州。”

七月,招募了从宋朝亡国后逃散的两江地区的一千土兵,这是根据思明、上思等地的都元帅昔剌不花说的。十一月,河南行省报告说:“以前在扬州设立了江淮行省,在江陵设立了荆湖行省,各自统领军队,互相配合镇压各地。后来江淮行省迁到杭州,荆湖行省迁到鄂州。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汴梁古城设立了河南江北行省,统管江淮、荆湖两省元朝原来的地盘。最近军队合并,统一管理,其中长江流域最为重要,两淮地区地势险要,百姓顽固,宋朝灭亡后才归顺。当时长江沿岸,根据轻重缓急,一共安置了三十一翼军队镇压,后来调走了十二翼到江南,还剩下十九翼,内部调动后,只保留了原编制的十分之一二。何况两淮、荆襄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虽然现在平静,但也要防患于未然。请求按照长江沿岸原来部署的军队数量,从调到江南的军队中调回一部分,并且把各省占据的本省军队都发还到原来的建制,继续镇压。”

省院官员们讨论后认为,长江沿岸部署三十一翼军队的说法,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记录,于是询问河南省官员孛鲁欢,河南省也没有枢密院的文书,只记载至元十九年,伯颜、玉速铁木儿等人共同商议,在该地区部署三万二千军队,后来又增加了二千,一共三万四千人,现在只要让各省归还占据和逃亡的士兵充实兵力就足够了。孛鲁欢还说,去年伯颜视察河南省时,看到有五万二千多军队,如果再把占据和逃亡的士兵归还,那就有七八万人了。除了这些,脱欢太子手下还有一千探马赤,一千汉军,阿剌八赤等哈剌鲁也在那里,如果发生紧急情况,都可以调动。根据各省占据的军队统计,总共有一万三千八百八十一名军官和士兵,其中军官二百九名,士兵一万三千五百七十二名,汉军五千五百八十名,新归附的军队八千二十八名,蒙古军队六十四名。江浙省占据的军官和士兵有四千九百五十七名,湖广省占据的军官和士兵有七千六百三名,福建省占据的军官和士兵有一千二百七十二名,江西省出征抓捕叛乱未归的新归附军队四十九名,都应该归还。江浙省也说:“河南行省占据本省的军队有八千八百三十三名,也应该遣送回来镇压。”朝廷下令,两省各派官员进京辩论。

公元某年正月,枢密院那些大臣说:“阿剌、脱忽思他们带的汉兵、女真兵、高丽兵,一共两千一百三十六人,有的在海上打仗,有的在边关驻守四五年了,人和马都累坏了,缺人手缺物资。请求从六卫军里抽调一千二百人,从大同屯田军抽调八百人,从彻里台军抽调二百人,一共二千二百人,去替换他们。”皇帝批准了。三月,皇帝下令各省合并镇守军队,福建省的军队合并成五十三处,江浙省的军队合并成二百二十七处,江西省原来驻扎的军队有二百二十六处,现在减少一百六十二处,还剩六十四处。

三年三月,沅州出了些土匪,到处闹事。皇帝下令,让毗阳万户府去镇守辰州,镇巢万户府去镇守沅州和靖州,上均万户府去镇守常德和澧州。

五年三月,皇帝下令河南省调拨一万一千四百七十二名士兵给江浙省,除了洪泽、芍陂的屯田部队以外,其他的都调回元翼。

七年四月,调动碉门(地名)的四川军队一千人,去镇守罗罗斯(地名)。

八年二月,因为江南沿海军队太少了,就调拨蕲县王万户的汉军一百人、宁万户的汉军一百人、新附军三百人去守庆元,另外,从乃颜那里来的蒙古兵三百人去守定海。

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枢密院的大臣们又说了:“去年日本商船烧杀抢掠了庆元,咱们的军队打不过他们。江浙省说,想把庆元、台州沿海的万户府新附军调到陆路去镇守,再把蕲县、宿州这两个万户府的陆路汉军调到沿海去驻扎。我们觉得,从世祖皇帝的时候起,伯颜、阿术他们就根据地形和情况来安排军队,哪能随便乱动啊!以前行省的官员忙古他们也说过,陆海军不要随便换来换去,世祖皇帝还说过:‘忙古是不是喝醉了才说出这种话!让习惯水战的士兵去打陆战,让骑兵去打水战,这怎么可能打胜仗呢?’现在要防备坏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沿海万户府的新附军里挑三分之一,和陆路的蕲县万户府汉军一起镇守。”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公元1268年(四年十月),浙江省上奏朝廷说:浙江沿海地区有很多重要的关隘,地理位置紧邻周边国家,海盗经常出没,骚扰不断。自从收复江南后,已经三十多年太平盛世了,导致将士们骄奢淫逸,缺乏战斗力,而且军队指挥官选拔不当,军队驻扎地点也不合适,所以请求朝廷仔细考虑,把军队迁调到更合适的地方去镇守。枢密院官员们讨论后认为:庆元府靠近日本,之前还被倭寇烧毁过,所以浙江的请求可以答应。至于其他军队调动的事宜,关系到国家机密,需要另行商议决定。

同年十二月,云南省报告说,八百媳妇、大彻里、小彻里等地发生战乱,需要增兵。于是朝廷调派了四川省的四千蒙古汉军,由万户囊加部统领,前往云南镇守。四川省同时上奏说:我们四川地处东南与荆湖相接,西北与秦陇相连,山川险峻,江河纵横,靠近少数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就是边疆重地,天险之地。请求朝廷体恤我们,让军队休整六年,只调派两千人去云南。朝廷批准了这个请求。

公元1270年(仁宗皇庆元年)十一月,朝廷下令江西省所有瘴气弥漫地区的驻军,都搬迁到附近地势较好的地方驻扎。

公元1274年(延祐四年)四月,河南行省上奏说:河南地广人稠,关系重大,我们管辖下的各万户府都驻扎在沿江沿淮地区,距离省府非常遥远,最近的也有千里,最远的甚至超过两千里,遇到紧急情况,调度起来非常困难。况且汴梁是国家的腹心之地,设立行省后,却没有任何常驻军队,这与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等地都有随省军队驻扎的情况不同,只有河南没有得到拨付军队。枢密院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朝廷,朝廷下令从山东河北蒙古军和河南淮北蒙古军两处万户府调拨一千人到河南。同年十一月,陕西都万户府上奏说:碉门地区的探马赤军一百五十人,已经镇守多年,请求允许他们返回元翼。枢密院官员们讨论后认为:碉门也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不宜放他们回去,就决定只允许他们返回元翼,再从元翼调派一百五十人,三年轮换一次驻守碉门。同时,朝廷还调派了四川各翼的一千汉军,驻守碉门、黎、雅等地,也实行三年轮换制度。

泰定四年三月,陕西省政府上奏说:咱们这儿自从设立行省以来,就没有自己的军队,只有蒙古军都万户府,远在凤翔府办公,离咱们这儿三百五十多里,真要有什么紧急情况,根本来不及支援。所以,我们请求把万户府搬到咱们奉元府来办公,这样对军队和百姓都有好处。

后来,陕西都万户府又上奏说:大德三年,朝廷就让我们选了个比较合适的地方办公,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凤翔府离大都、吐蕃和甘肃都差不多三千里的路程,这地方位置挺合适的,没必要搬来搬去。枢密院讨论后认为:陕西以前就没有管过军队的事儿,况且凤翔府已经驻扎了三十多年,没必要再挪地方了。皇上批准了他们的意见。

十二月,河南省政府又上奏说:我们河南管辖的地区,东边挨着淮河和大海,南边是长江,北边是黄河,西边跟陕西接壤。这地方经常有蛮人和盗贼出没,危害百姓。我们省的军队都驻扎在沿海沿江地区,远的离省城有两千多里,近的也有上千多里,太远了!我们请求把炮兵和弩兵调一部分到汴梁,再从各万户府抽调五千兵,在汴梁设立万户府,方便镇压叛乱。

枢密院讨论后认为:至元十九年,世祖皇帝就让地理院的官员们商量好了,在沿海沿江地区安置了六十三处军队。当时汴梁并没有驻军,扬州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所以在那儿安置了五个军队的兵力,还有炮兵和弩兵。现在亲王脱欢太子在扬州镇守,负责调动四省的军队,所以这些军队不能随便动。如果河南省真要用兵,那就不塔剌吉统领的四万蒙古军队,有三万在黄河南边、河南省西边,一万在河南省南边;脱别台统领的五万蒙古军队都在黄河以北、河南省东北;阿剌铁木儿、安童等两位侍卫统领的蒙古军队在河南省北边。总共十一支蒙古军队,都在河南省周围驻扎。此外,河南省自己管辖的十九支军队,都在河南省南部,沿着长江布防。如果真要打仗,直接向这些军队下令调动就行了。皇上最终采纳了枢密院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