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胜是霸州文安人。他哥哥王伯顺在宫里当差,深受元世祖的宠信。因为哥哥的关系,王伯胜也得以进宫面圣,被安排在皇帝身边当侍卫。那时候王伯胜才十一岁,宽额头,大鼻子,长得特别精神。皇帝看着王伯顺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比你强,就叫他伯胜吧!”

有一次,皇帝洗漱,水温正好,很舒服。皇帝问是谁打的热水,内侍李邦宁回答说是王伯胜。皇帝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当大官,而且很会处理人际关系。”元至元二十五年,王伯胜跟随军队征讨乃颜,立下战功,被授予朝列大夫、拱卫直都指挥使的官职。元贞元年,皇帝赐给他金虎符,并晋升为嘉议大夫。成宗皇帝即位后,又晋升他为通议大夫。

起初,拱卫直隶教坊的士兵大多是市井无赖,冒名顶替进入侍卫队伍。王伯胜担任指挥使后,就全部招募良家子弟来替换他们。五年后,王伯胜跟随皇帝到上都,天上连续下了好几天雨。有一天晚上,他听到城西北方向传来像战鼓一样的声音。王伯胜带领一百名士兵出去查看,原来是洪水突然暴涨。他立即组织大家拿着工具,收集泥土、石头和毛毡,堵塞城门,又开挖沟渠泄洪,直到天亮才控制住洪水,百姓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丞相完泽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对王伯胜大加赞赏。

九年后,因为侍奉成宗皇帝生病,王伯胜得罪了安西王,被贬到宁大路当总管,他哥哥王伯顺也被贬为梁王的老师。武宗皇帝即位后,召回王伯胜,授予他通奉大夫、也可紥鲁花赤、刑部尚书的官职。至大二年,他升任右丞。第二年,又晋升为银青荣禄大夫、大都留守,兼任少府监。当初,大都的城墙是用土筑成的,每年都要用芦苇覆盖来防雨,时间长了土墙越来越结实,但维护费用也越来越高。王伯胜上奏朝廷,建议取消这种做法。

仁宗皇帝即位后,重新调整百官的品级,王伯胜被降职为资德大夫,不久又恢复了银青荣禄大夫的官职,并被任命为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辽阳省治所在懿州,那里情况很差,百姓不重视学习。王伯胜刚到任,就扩建了郡学,增加学生名额,并挑选优秀的老师来教书。以前,有客人来访,没有地方住,都住在百姓家里,百姓苦不堪言。王伯胜就选择空地修建了馆舍和马厩,又划拨一百顷的闲置田地,招募百姓耕种,用来供给馆舍的粮食。

有一年大旱,王伯胜斋戒祈祷,祈祷完毕就下雨了,人们称之为“平章雨”。廷祐二年,王伯胜被召回担任大都留守,辽阳百姓上书中书省,请求留下王伯胜,但没有得到批准,百姓们哭着送别他。三年后,他被特授为银青荣禄大夫。至治二年,他被赐予金虎符,授予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任大都屯田事,仍兼任大都留守。他还奉命监修文武楼,兴建咸宁殿和太庙。泰定三年冬天,王伯胜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他翊忠宣力保惠功臣、太保、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的称号,追封蓟国公,谥号忠敏。

老大,一开始叫安童,后来官做到兵部尚书、南台治书侍御史,还当过宣徽院佥事。老二叫马儿,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当上了宣武将军,还做了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孙子善果也继承了爵位。

大哥伯顺,官儿做到大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