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默,字子声,一开始叫窦杰,字汉卿,是河北广平肥乡人。他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很有志气。他家祖上窦旺做过郡里的功曹,想让他学习处理政务,但他不愿意。后来金兵打过来,窦默被俘虏了。和他一起被俘虏的有三十个人,都被杀害了,只有窦默逃了出来,回到了家乡。家里被毁了,只剩下他母亲一个人,惊吓过度,母子俩都病倒了,他母亲最终去世了,他带着病痛把她草草安葬了。结果金兵又打过来了,他只好往南逃,渡过黄河,投奔他母亲的亲戚吴家。一位叫王翁的医生把女儿嫁给了他,让他学习医术。

后来他又辗转到了蔡州,遇到了著名的医生李浩,李浩教他铜人针法。金国皇帝迁都到蔡州,窦默担心金兵很快就会到来,又逃到了德安府。德安府的知府谢宪的儿子把一些关于伊洛之学的书给了他。窦默觉得以前自己没学过这些,学习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正好中书省的杨惟中奉命招募儒、道、释三教人才,窦默就北上,隐居在大名府,和姚枢、许衡朝夕相处,一起学习讨论,甚至忘记了吃饭睡觉。

后来他又回到了肥乡,教书讲学,因此名声远扬。元世祖忽必烈还在当藩王的时候,就派人召见他。窦默为了躲避,就改了名字,想藏起来。使者就让他的朋友去见他,自己则穿着便服暗中跟着,窦默没办法,只好接受了召见。到了世祖那里,世祖问他治国之道,窦默首先回答是“三纲五常”。世祖说:“人伦道德的根本,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失去了这些,就无法在世上立足了。”窦默又说:“帝王的治国之道,在于真诚待人,端正内心,只要内心端正了,朝廷上下都会一心向正。”那天世祖三次召见他谈话,窦默的回答都让世祖很满意,从此世祖对他非常尊敬,礼遇有加,不让他离开身边。世祖问他当今谁懂得治国之道,窦默推荐了姚枢,世祖立刻就召用了姚枢。不久,世祖又让皇子真金跟窦默学习,还赐给他一个玉带钩,并对他说:“这是金国内府的旧物,你年纪大了,就佩戴着吧,也好让我儿子见到它就像见到我一样。”过了很久,窦默请求回南方老家,世祖就命令大名府和顺德府分别给他赏赐田宅,并且命令有关部门每年都给他送去衣物。

皇上登基后,把我叫到上都,问我:“我想找个像唐朝魏徵那样的人才,有吗?” 我愣了一下,回答说:“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屈,那许衡算一个。有远见卓识,有宰相的才能,那史天泽算一个。” 史天泽当时正在河南当宣抚使,皇上立刻就召见他,任命他为右丞相,而我呢,则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

那时候刚建立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很受皇上信任,我写了一封奏章给皇上:我侍奉陛下十多年了,多次被皇上询问政事,聆听圣训,我知道陛下急于想治理好国家,心里一直想着为百姓谋利,安定社稷。 以前先帝在位的时候,奸臣当道,把持着全国的钱财,搜刮民脂民膏,进贡奇珍异宝,搞得花里胡哨的,只为了讨好皇上。那些拉帮结派,挑拨离间的人,都是这帮奸臣。 正是因为这些奸臣当道,陛下才无法实现最初的愿望。您救世济民的愿望,已经酝酿多年了。今天顺应天意,您登上了皇位,天下百姓都欢欣鼓舞,盼望着盛世到来。

但是,要治理好天下,必须任用正直的人才,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小人,他们的那些歪理邪说,根本无法制定国家的根本大计,更无法为子孙后代留下长久的福祉。那些为了谋取私利而献媚讨好,哭穷卖惨的人,绝对不能让他们得逞。至于那些揣摩圣意,用利害关系来吓唬皇上的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排挤贤才,独揽大权,这就像苏秦、张仪那样的奸臣一样,希望陛下能够明察秋毫。 我希望陛下另选一些公正廉洁的人才,委以重任,这样天下就万幸了。

有一天,窦默和王鹗、姚枢一起在皇帝面前,当着文统的面直接批评他说:“这个人学问不正,做了这么久的宰相,一定会祸害天下!” 皇帝问:“那你说谁可以当宰相?” 窦默说:“依我看,没有人比得上许衡。” 皇帝不高兴,就打断了他的话。文统心里很记恨窦默,就请求皇帝任命窦默为太子太傅,窦默拒绝了,说:“太子名号还没确定,我不敢先接受太傅的职位。” 后来,皇帝又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详情可以参考《许衡传》。没过多久,窦默就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了。没过多久,文统被处死了。皇帝想起窦默以前说过的话,对身边的近臣说:“以前说王文统不能用的,只有窦汉卿一个人。如果当时再有一个人这么说,朕还会犹豫吗?” 于是皇帝召回了窦默,赐给他北京的房子,命令有关部门每月给他发放俸禄,国家有重要的事情,总是去请教他。

窦默和王磐等人一起请求设立翰林院的分院,专门负责管理蒙古文字,由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负责;翰林院兼管国史院,继续负责修撰国史、起草诏书、担任顾问,由翰林学士承旨兼修起居注和礼霍孙负责。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奏请。窦默又说:“夏商周三代之所以社会风气淳厚、国家长治久安,都是因为他们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现在应该兴办学校,聘请老师,广泛选拔贵族子弟进行教育,以此来树立社会风化的根本。” 皇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有一次,窦默和刘秉忠、姚枢、刘肃、商挺一起侍奉皇帝。窦默说:“君主有错误的地方,臣子应该直言进谏,古代君臣之间坦诚相待,互相批评指正,这是应该提倡的。现在却不是这样,君主说对,臣子也说是对的;君主说不对,臣子也说是错的,这不是好的政治。”第二天,窦默又在皇帝的帐篷里侍奉皇帝。打猎的时候,有人弄丢了一只猎鹰,皇帝很生气,有些侍臣在一旁大声说应该处罚失误的人。皇帝讨厌他们这种迎合讨好的行为,下令杖责他们,而对弄丢猎鹰的人却没追究责任。事情结束后,刘秉忠等人向窦默祝贺说:“如果不是你平时诚恳地辅佐皇上,让皇上了解你的为人,又怎么能让他有这样的感悟呢?”

元至元十二年,窦默八十岁了,好多达官贵人都去给他祝寿。皇帝听说后,双手合十说:“像他这样的贤才,我真想求上天给他减几年寿,让他留在朕身边,一起治理天下啊!可惜他已经老了!”说完,皇帝好长时间都唉声叹气,一脸惋惜。窦默年纪大了,不再处理政事了,皇帝经常派宦官送去珍宝和各种器物去探望他。至元十七年,窦默被加封为昭文馆大学士,去世时八十五岁。皇帝听到噩耗后,非常悲痛,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太子也送去两千贯钱,并下令有关部门护送他的灵柩回肥乡老家安葬。

窦默为人随和开朗,平时从不评价别人,跟人相处总是温文尔雅,像个读书人一样。但是,一旦谈到国家大事,他就会直言不讳地批评,敢于在朝堂上直谏,人们都说汲黯都比不上他。皇帝曾经对大臣们说:“我寻觅贤才三十年,只找到了窦汉卿和李俊民两个人。”他又说:“如果能把窦汉卿的品德和姚公茂的才能结合成一个人,那才算得上是完美的人啊!”后来,窦默被追赠为太师,封为魏国公,谥号文正。他的儿子窦履,后来也当上了集贤大学士。

李俊民,字用章,是泽州人。他继承了河南程氏一家的学术思想。金朝承安年间,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没过多久,他就辞官不做官了,用自己的学问教导乡里的人,来学习的人非常多,甚至有人不远千里而来。金朝南迁后,他隐居在嵩山,后来又搬到怀州,不久又隐居到西山。后来局势突变,人们都佩服他早知先机。李俊民在河南的时候,一位隐士荆先生传授给他邵雍的《皇极经世》数术。当时精通数术的人,没有人比得上刘秉忠,但刘秉忠自己也认为不如李俊民。元世祖在藩王时期,就派人用舒适的马车去请他,每天都去拜访他,请教他。李俊民却请求回山隐居,世祖非常尊重他的意愿,派宦官护送他回去。世祖还曾经让张仲一去问李俊民吉凶祸福,等到世祖即位后,李俊民的预言都应验了。可惜李俊民已经去世了,世祖追赠他“庄静先生”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