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谷之奇,字士常,他祖上是女真加古部的人,后来名字改成了夹谷,从马纪岭撒曷水搬家到了滕州。之奇从小就没了爹娘,他舅舅杜家把他带到了东平,在那里跟着康晔先生学习。
后来他被任命为济宁教授,又到中书省当小官。元朝大军南下攻打宋朝的时候,他被任命为行省左右司都事。当时行省的官员和中书省那些有权势的大臣关系不好,专门派人来查他们的财产,之奇负责文书工作,也被牵连问话。张弘范带着手下的人去见使者说:“夹谷都事一向清廉,要是有贪污受贿,我张弘范愿意和他一起承担责任!” 后来御史台成立了,之奇被提升为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后来又调到江北淮东。
元朝至元十九年,他被召到京城,当了吏部郎中。他制定了官员升降考核的制度,还写成了规章制度。那一年大旱,有关部门商量着要控制粮食价格,防止物价飞涨。之奇说:“与其这样,不如减少政府开支,停止那些土木工程,这样才能上天降祥瑞,避免灾害,才能有丰收的希望。” 至元二十一年,他升任左赞善大夫。当时元裕宗还是太子,每次之奇去见他,太子都会让他坐下,对他非常器重。
有些大臣想用均输法增加国家税收,担心提刑按察司会阻挠,就请求把提刑按察司和转运司合并。皇帝下令让大臣们讨论这件事。之奇说:“按察司的任务是监督各地的官员,查处贪污腐败,责任重大。如果还要让他管钱,那他就顾不过来了,自己都忙得自顾不暇,还怎么去监督别人呢?合并是不合适的。” 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他还和谕德李谦一起,向太子上书,提出了十条治国建议:一曰正心,二曰睦亲,三曰崇俭,四曰几谏,五曰戢兵,六曰亲贤,七曰革敝,八曰尚文,九曰定律,十曰正名。
后来太子去世了,之奇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后来又改任吏部侍郎,最后当上了侍御史。至元二十五年,他母亲去世,朝廷让他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复职,但他多次请求守孝,朝廷都不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之奇为人精明能干,目光长远,又不会忽略细节,做官非常出色,即使是那些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也自愧不如。他写的文章简洁严谨,很有章法,很多都流传了下来。
刘赓,字熙载,是洺水人。他家祖上五代之前的刘逸,当过郡里的官吏,负责审理案件,为人很厚道,积攒了不少阴德。他爷爷刘肃,做到过左三部尚书的高位。刘赓从小就有名气,文采出众,拜翰林学士王磐为师学习。元至元十三年,有人推荐他,他就当上了国史院编修官。十六年,升职做了应奉翰林文字。后来又外派到司徒府当长史,还兼着应奉翰林文字的职务。之后他又被外放,去德州当同知,任期满了之后,升任太庙署丞、太常博士,最后当上了监察御史。
那时候,御史中丞崔彧这个人特别傲气,其他御史去拜见他,他都是一般态度。唯独见到刘赓,就把他当上宾对待,特别客气。元大德二年,刘赓升任翰林直学士。六年,他奉命去陕西宣抚,安抚当地百姓。之后,他又从侍讲学士升为学士。元至大二年,他升任礼部尚书,还兼着翰林学士。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侍御史。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回到翰林院,当上了学士承旨,还兼任国子祭酒。
国子监有个规矩,伴读生轮流外放做官,大家都抢着先出去。当时有个伴读生,家里老人年迈体弱,又很贫穷,而他的同舍生里有些人排在他前面。这个伴读生就跑去跟博士说:“我年纪比较轻,请让我排在他们后面。”刘赓说:“谦让,是为人处世的美德啊。”于是就同意了他的请求,还另外写信推荐了他。朝廷反而优先任用了这个人。从那以后,国子监的学子们都明白了谦让是种美德。元皇庆元年,刘赓升任集贤大学士,还兼任国子祭酒。元延祐元年,他又当上了学士承旨;六年,拜太子宾客;七年,再次进入集贤院当大学士;不久又回到翰林院当承旨。元泰定元年,加封光禄大夫。
当时朝廷要议论给皇帝上尊号的事,刘赓一个人坚决反对,认为这事不行,最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元天历元年,刘赓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刘赓长期主管文书工作,当时很多重要的文章都是出自他手,因为他年纪大,德高望重,所以一直受到朝廷的器重。
耶律有尚,字伯强,是辽东丹王的后代,具体是第十代孙。他爷爷以前在金朝的时候,在东平府做过官,所以他们家就住在东平。
耶律有尚那可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特别热爱学习,拜了许衡为老师,被许衡称为高才弟子。他的学问造诣很深,尤其注重诚信为本,为人处世,言谈举止都非常得体,不管认识不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品德高尚的君子。
元至元八年,许衡辞去了中书左丞的职务,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负责教育全国的子弟。他推荐了十二个学生担任斋长,协助他教学,耶律有尚就是其中之一。
十年后,许衡告老还乡,朝廷就让耶律有尚他们继续担任助教,接替许衡负责教学工作。过了很久,朝廷又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但他没去上任。后来又任命他为秘书监丞,之后又外放到蓟州做州官,他为政宽简,深得民心。
元裕宗还在东宫的时候,就把他召来担任詹事院的长史。耶律有尚离开国子监后,国子监的教学工作一度荒废了,朝廷大臣们都认为除了耶律有尚,没有人能够接替许衡的衣钵,于是就让他担任国子司业。
当时国子监的学舍还没建好,老师和学生都住在民房里,耶律有尚多次向朝廷反映这个问题。到至元二十四年,朝廷终于下令大兴土木,修建了国子监,还设置了监官,增加了学生的数量。于是耶律有尚升任国子祭酒,国子监的学风因此大为振兴。
至元二十七年,因为父母年迈,耶律有尚辞官回家侍奉父母。大德年间改元后,朝廷又召他回朝担任国子祭酒。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不久后,他又升任太常卿,后来又再次担任集贤学士。
八年后,他回家乡安葬父亲。过了一段时间,朝廷想重用这位德高望重的儒者,派车马去接他,但他一再推辞,最后还是被朝廷请回,担任昭文馆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官阶升到了中奉大夫。
先说有尚先生。他先后在五所国子监任教,教学的根本是义理,要求学生认真反省,并且强调恭敬,行动必须端正诚恳。那些华而不实的文辞技巧,那些雕琢堆砌、反而破坏圣人大道的东西,他统统摒弃不用。所以他的学生们都懂得追求正统的学问,崇尚正道,以经世致用为重,以躬行实践为要务,个个都成了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总的来说,他的教学方法沿袭了衡门的旧制,但更加勤勉认真。他几十年来都是学者的楷模,全国的人都尊崇他,就像以前的人尊崇衡门先生一样。后来有尚先生年老了,请求退休回家,朝廷还赏赐了他七千贯钱,送给他回家养老。他八十六岁去世,朝廷追赠他“文正”的谥号。
接下来说说郝天挺先生。他叫郝天挺,字继先,是朵鲁别族人,他家从曾祖父开始就住在安肃州。他父亲和上拔都鲁,在太宗、宪宗时期立下不少战功,是河东行省五路军民的万户长。郝天挺为人英勇爽朗,刚正不阿,很有谋略,曾经师从元好问先生学习。因为他是功臣之后,世祖皇帝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仪表谈吐,下旨说:应该让他参与政事,让他负责文书工作,并在东宫侍卫。裕宗皇帝对他也很器重。在云南建省的时候,选拔官员,他就被任命为云南行尚书省参议,不久升任参知政事,又升任陕西汉中道廉访使。没过多久,他被调回朝廷任吏部尚书,接着又任命他为陕西行御史台中丞,后来又升任四川行省参政和江浙行省左丞,但他都没有赴任。之后被任命为中书左丞,他在和宰相议事时,如果意见不合,就当场直言批评。有一次,他上奏的言辞非常清晰明白,皇帝特别赏赐他一百两黄金,但他没有接受。皇帝说:“我不是为了赏赐你钱财,只是表彰你敢于直言啊!”
成宗皇帝驾崩后,仁宗皇帝遵照太后的旨意,首先平定了这场巨大的危机。等到武宗皇帝从朔方回来,仁宗皇帝顺利地继承了皇位,掌握了大权,这其中,天挺也出了不少力。
仁宗皇帝登基后,召集了天挺和少保张闾等十位老臣,一起商议国家大事,改革尚书省的弊端,最终成就了皇庆年间的盛世景象。后来,天挺被外派担任江西、河南两省的右丞,之后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御史中丞。他上任后,首先向皇帝陈述了维护纲纪的关键,用打猎作比喻说:“御史的职责在于打击奸邪,就像老鹰一样,抓捕猎物。弱小的猎物容易捕捉,但强壮的猎物,就必须借助人力。否则,不仅会失去先前的猎物,甚至还有可能伤到老鹰自己。”皇帝很欣赏他的话。天挺离开后,朝中大臣都向他表示祝贺,风气为之一振。他还上书陈述了七件事:珍惜名声和爵位、抑制浮夸的费用、停止摊派田赋、延长官员任期、评议好事、奖励农业和重视根本、培养和教育士人。皇帝下令中书省执行这些建议。不久,天挺被外放,担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当时河南王卜怜吉歹担任丞相,却以老师的礼节对待天挺,因此,河南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皇庆二年,天挺去世,享年六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柱国等官职,追封冀国公,谥号文定。天挺曾经编写了《云南实录》五卷,还注释了唐人的《鼓吹集》十卷,流传于世。
他的儿子佑,字君辅,小名朵鲁别台,从宿卫官开始做起,仁宗时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以清廉正直而闻名,深受皇帝器重。后来升迁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之后又担任陕西行御史台侍御史。
张孔孙,字梦符,他的祖先来自辽国的乌若部,后来被金人征服,于是迁居隆安。他的父亲张之纯,是东平万户府的参议,曾经夜里梦见去孔庙祭拜,得到孔子赐予的嘉果,不久后张孔孙就出生了。因此,他的父亲向衍圣公请求赐名,才有了现在的名字。张孔孙长大后,以文学闻名,被聘为万户府的议事官。万户严忠范的哥哥担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也曾聘请张孔孙,但是因为张孔孙的母亲年老,所以他婉拒了。
北宋汴梁城破之后,负责宫廷音乐的乐师们都逃难到了东平,以前的乐谱大多丢失了,只剩下登歌这一章。 世祖皇帝还在当皇子的时候,曾经把这些乐师召集到日月山,让他们演奏给他听。后来,徐世隆向皇帝建议,应该增加宫廷乐舞的曲目和编制,包括文舞和武舞,好为以后的大典做准备。 于是皇帝就封徐世隆为太常卿,让孔孙这个奉礼郎当他的副手,负责训练乐师,把新的乐舞编排好,然后献给朝廷。
廉希宪当政的时候,就看重孔孙的才能,把他招进政府当幕僚。后来安童当宰相,更是非常器重他,提拔他做了户部员外郎,又外放南京总管府当判官。 那时候朝廷正准备攻打襄樊,急需兵力。孔孙就建议说:“现在因为越境走私而被判刑的人,动辄上千,应该设立一个自新改过,允许他们参军赎罪的制度。”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之后,他被任命为四川道提刑按察司的官员,没多久就升职为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
他在巴陵巡视的时候,碰上了一起涉及三百多名囚犯的案子。 这三百人是因为愤怒龚乙建言兴银利,所以掘开了龚乙的坟墓,还放火烧了他的家,结果烧死了三个人。 当地官员认为这是为了抢劫杀人,要重判他们。 孔孙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认为他们罪不至死,就为他们减轻了刑罚。 后来,他又升迁为浙西提刑按察副使,之后又改任保定路总管府同知,不久被任命为侍御史,代理御史台的事务。
公元1285年,安童又当上了宰相,他跟皇帝说:“阿合马独揽大权十年,那些巴结他的人,都升官发财,占据要职;只有刘宣和张孔孙两个人,一直保持本心,从一而终,没变过。”于是,皇帝就提拔刘宣当了吏部尚书,张孔孙当了礼部侍郎。没多久,张孔孙又升了礼部尚书,后来又升任燕南提刑按察使。
1289年,提刑按察司改名叫肃政廉访司,张孔孙还是当使者,他在大名府任职期间,把贪官污吏没收的五千斛粮食用来救济灾民。之后,他被任命为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佥事。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大名路总管,兼任大名府尹,并且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当时有人把三百多里的旧河堤献给了太后,张孔孙马上上奏章,说应该把河堤都还给老百姓,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后来,张孔孙升任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使,他在审理盐场案件时,发现民尹执中兄弟俩被诬陷为强盗,于是为他们平反昭雪。之后,张孔孙被召回朝廷,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参与商议中书省政事。丞相完泽去世后,张孔孙和陈天祥一起上奏章,推荐和礼、霍孙担任宰相。
话说,地震了,皇帝就问大家怎么才能避免灾害。孔子的后代,孔某人,就提出了八条建议,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别跟蛮夷小国穷兵黩武,没完没了地打仗;那些滥竽充数的官员,别再重用他们了;赏罚要分明,不能老是轻易赦免;那些贿赂、走私的活动,必须严厉打击;供奉佛祖没啥用,别再白白浪费钱了;上上下下都太奢侈了,必须节俭;官吏太多,冗员太多,必须精简;太庙里的神主牌位,祭祀一定要认真对待。皇帝觉得他的建议都很好,赏了他五千贯钱。
孔某人还多次上书建议:那些七十岁退休的官员,应该再给他们安排个合适的官职;那些因为丁忧(父母去世)而离职的官员,应该尽快让他们复职;那些滥竽充数的禁卫军,必须清除;州郡官员必须精挑细选;那些长期担任达鲁花赤(元朝地方官)的,应该考虑升迁;还要增加官员的俸禄;修缮京城的庙宇和学校,招收国子监的学生,并且拨款给孔庙安排洒扫人员;宰相的职位应该让儒臣参与,不能只用文官;之前的宰相安童、伯颜、和礼霍孙和廉希宪这些人,都应该追赠谥号。过了一段时间,孔某人请求退休回家。皇帝封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让他退休,集贤大学士的职位依旧保留。大德十一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孔某人本来就以文学闻名,而且擅长弹琴,画山水竹石也很厉害,骑射更是技艺精湛。他当官的时候,那些正直的言论和好的建议,都让人印象深刻,大家都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