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湜,字彦清,是河北正定藁城人。他学习过章程制度,擅长书法和算术,一开始当个府里的办事员,后来升迁到负责检查法律的职位。

元世祖中统元年,他被任命为中书省的办事人员,和中山的杨珍、无极的杨卞齐名,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三杨”。中书省刚建立的时候,国家财政紧张,杨湜就建议用专卖商品的办法来解决国家财政问题,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让他负责具体条例的制定。

四年后,他被任命为益都路宣慰司的参议,后来又升迁为左司提控掾,还建议应该严格执行惩治贪污的法律。元世祖至元二年,他被任命为河南大名等地的行中书省都事。三年,设立了专门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制国用司,负责全国的钱粮,杨湜被任命为员外郎,还佩戴金符。之后,他又改任宣徽院参议。杨湜对国库的钱财做了详细的登记造册,记录每一笔收支,每个月底都上报,后来这成为了一项制度。他还被加任为诸路交钞都提举,上奏关于交钞的改进建议,说平准行用库的白银收支,存在着偷工减料的弊端,建议将五十两白银铸成银锭,刻上“元宝”字样,这样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七年,制国用司改名为尚书省,杨湜被任命为户部侍郎,仍然兼任交钞提举。当时是用壬子年(元朝初年)的旧账本决定百姓赋税的多少,杨湜说:“穷人和富人情况不一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生变化,怎么能用过去的老账本来决定现在的赋税呢!”朝廷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让他重新评估赋税的轻重,大家都觉得他做的很公平。杨湜在财政方面很有才能,当时讨论财政问题的人,都认为他非常厉害。

他的儿子叫杨克忠,担任安丰路总管。他的孙子叫杨贞。

吴鼎,字鼎臣,是北京人。元裕宗当太子的时候,也就是至元十七年,见到了吴鼎,就让他到东宫当侍卫。后来,在至元二十五年,他被任命为织染杂造局总管府副总管,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礼部尚书和宣徽副使,官位很高。

大德十一年,山东很多地区闹饥荒,朝廷派吴鼎去赈灾。朝廷计划拨发四万石粮食,再用纸币兑换一万石粮食。吴鼎跟一起去的官员说:“老百姓拿到纸币,上哪儿去换粮食呢?”那位官员说:“朝廷已经决定了,恐怕改不了了。”吴鼎说:“人命难道比粮食还轻吗!”他向朝廷上奏,最终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至大元年,吴鼎被任命为改正奉大夫、保定路总管。当时皇太后想前往五台山,有人建议开辟保定西边五回岭这条捷径。朝廷就派吴鼎去查看地形,估算工程费用。吴鼎说:“那地方是荒山野岭,很久没有人走过了,根本不适合皇太后乘坐御驾前往。”他把情况汇报后,皇太后很高兴,于是取消了开路的计划。

三年后,吴鼎被召回朝廷,任命为资善大夫、同知中政院事。两浙地区的财政收入都归中政院管,数额巨大。以前去两浙做官的,大多都中饱私囊,吴鼎到任后,却一点私心都没有。浙江有两个巨富,叫朱家和张家,他们放高利贷给老百姓,后来这两家被抄家灭族了。那些已经还清债务的欠条,也被官府收走了,官府只管验收欠条收钱,老百姓受不了。吴鼎极力为他们辩解,才让他们免于受罚。

四年后,吴鼎调任京畿澧运使。皇庆二年,朝廷特旨让他再次担任佥宣征院事;四月,他又升任资政大夫、崇祥院使。延祐三年,吴鼎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等官职,追封他为蓟国公,谥号孝敏。

梁德圭,字伯温,是北京良乡人。一开始他在昭睿顺圣皇后的宫里当差,负责学习宫廷语言,并学习如何向皇帝奏报事情。他十一岁的时候就见过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他当上了中书省左司员外郎,没多久就升了郎中,然后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参议尚书省事。

至元三十一年,大臣们去向皇帝汇报工作,皇帝问起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些大臣却说不清楚。这时梁德圭在一旁帮忙解释,说得条理清晰,非常明白,皇帝非常高兴,就提拔他当了参知政事。他在尚书省工作了很长时间,对钱粮的收支制度、官员的选拔任免、对藩属的赏赐等等都非常熟悉。有时候皇帝突然下旨,来不及看奏章,其他官员都不知道怎么起草答复,梁德圭几句话就能把事情说清楚;遇到疑难问题,他就说:“这件事应该按照某某法令处理,某年曾经有过这样的旨意”,查一查果然如此。

有一次北京发生地震,皇帝看各地报上来的囚犯人数很多,觉得奇怪,就问梁德圭(当时他在右司)。梁德圭回答说:“因为当政的人急于征收赋税,到处抓人,所以才导致这种情况。”皇帝听了很受启发,下令大赦天下所有欠税的人,老百姓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到了大德年间,元成宗即位,他沿袭了祖宗的统治方法,朝廷以天下太平为首要目标。那些想升官的人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结党营私,互相怨恨,就借机中伤梁德圭。正赶上皇帝生病,那些人抓住机会气势汹汹地质问梁德圭,梁德圭因为位高权重,不愿受他们的欺辱,就慷慨地承担责任,请求离开朝廷,被安置到湖北。

皇帝病好后,得知此事,就召他回来复职。梁德圭回来后,皇帝问他:“你这段时间去哪儿了?”梁德圭哭着说不出话来。皇帝赏赐了他酒食,让他回家去看看母亲。后来,梁德圭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大德八年九月,梁德圭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