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啊,以前有人说,先王死了之后,老百姓就没啥好风俗了。元朝统治天下,它的教化肯定比不上古代那些盛世,但是呢,老百姓当中孝顺父母、讲义气的人,还真不少。这说明啥?说明天理人伦这种东西,刻在人心里的,是根本抹杀不掉的!要是上面那些当官的,能抓住老百姓心里这股子没丢的善念,好好鼓励鼓励,发扬发扬,那三代盛世那样的好日子,说不定也能慢慢恢复呢!
你看,老百姓骨子里还是向善的,只是需要有人引导。要是上面的人不作为,光想着压榨百姓,那民风自然就败坏。但只要上面的人能顺应民心,积极引导,那就能让社会风气好起来。这就像种庄稼一样,地里的种子是有的,关键在于耕耘和施肥。
我翻看史书上的记载,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啊,有临江的刘良臣,汴梁的陈善,同官的强安,沈州的高守质,安丰的高泽,巩昌的王钦,修武的员思忠,榆县的王士宁,河南的朱友谅,泉州的叶森,宁陵的吕德,汲县的刘淇,建昌的郑佛生,堂邑的张复亨,保定的邢政,宁夏的赵那海,临潼的任居敬,陇西的周庆、徐德兴,汝宁的李从善,华州的要敬,还有色目人沙的。
这些人在父母去世后守孝守墓的人,有太原的王构,莱州的任梓,平滦的王振,北京的张洪范,登封的王佐,下蔡的许从政、张鐩,富平的王贾僧,郑州的段好仁、赵璧、薛明善、张齐,汴梁的韩荣、刘斌、张裕、何泰、史恪、高成、邓孝祖、李文渊、杜天麟、张显祖,泾阳的张国祥,延安的王旻,东昌的张翚,永平的梁讷,高唐的郑荣、刘居敬,同州的赵良,南阳的周郁、陈介、刘权,大同的高著、江郁、毛翔,归德的葛祥、张德成、张逊、王珪、刘弼,汲县的徐昌祖,真定的宋贞、王世贤,晋宁的史贵,保定的耿德温、张行一、贾秉实、张勖,河南的王宗道、孙裔、夹谷天祐,赵州的赵德隆,安丰的王德新、石思让,冀宁的何溥,大都的王麟、李简,华阴的李宁、屈秀,怀庆的侯荣、丁用、郭天一,耀州的王思,中牟的阎让,曹州的邓渊、吕政,徐州的胡居仁、张允中,卫辉的王庆,福建的朱虞龙,随州的高可焘,济宁的魏铎,武康的王子中,淮安的翟諟,汶上的赵恒,须城的许时中,衡山的欧阳诚复,江陵的穆坚,苏州的王钦,定陶的元显祖,绛州的姚好智,宿州的孙克忠,集庆的傅霖,济南的宋怀忠、牟克孝,汝宁的张郁,泉州的黄道贤、谷城的王福,解州的靖与曾,般阳的戴贞,兖州的王治,沔阳的徐胜祖,兴中的石抹昌龄,峡州的秦桂华,还有蒙古、色目人纳鲁丁、赤思马、改住、阿合马、拜住、木八剌、玉龙帖木儿、锁住、唐兀歹、晏只哥、李朵罗歹、塔塔思歹。
那些几代人同住一家的,有休宁的朱震雷,池州的方时发,河南的李福,真定的杜良,华州的王显政,建宁的王贵甫,句容的王荣、周成,鄢陵的夏全,保定的成珪,开平的温义,大同的王瑞之,平江的汤文英,鄜州的员从政,江州的范士奇,泾州的李子才,宿州的王珍。
那些乐于散财救济急难的人,有河南的高颜和,台州的程远大,潭州的汤居恭、李孔英,建康的汤大有,吉州的刘如翁、严用父,高唐的孟恭,松江的管仲德、章梦贤、夏椿,江陵的陈一宁,中兴的傅文鼎,永州的唐必荣,济南的李恭,宁夏的何惠月。
皇帝都曾经表彰他们的家门,或者恢复他们的家业。所以效仿《唐史》的例子,把他们的姓名都列在篇首。并且挑选那些事迹特别显著的人,另外为他们立传。
王闰是东平须城人。他爹以前很有钱,老了之后把家产都败光了。老爷子吃不得一点苦,顿顿都要吃鱼肉,王闰每天起早贪黑地去赶集,就为了供养他爹,一点儿也不缺。他爹脾气还特别暴躁,王闰却总是小心翼翼地顺着老爷子,老爷子对他特别满意,乡里乡亲都夸他孝顺。有一次他爹卧病在床,晚上在屋里点着长明灯,结果火烧到了篱笆墙上。王闰听到火声,赶紧跑过去救火,等他到的时候火已经烧得很旺了,浓烟把屋门都给堵住了。王闰冲进火里,脱下衣服裹住他爹,把他抱了出来,他自己身上烧得全是伤,他爹却一点儿事都没有。他女儿因为没能救出来,被烧死了。中统二年,朝廷恢复了他的差事。
郭道卿是兴化莆田人。他家祖上四代人都以孝义闻名,宋朝绍兴年间还被朝廷表彰过,乡里还专门为他家建了个孝子祠。元朝初期,他归顺了朝廷。后来福建闹起了盗匪,大家都躲起来了,只有郭道卿和他的弟弟郭佐卿守着孝子祠不肯离开,结果都被抓住了。匪徒要杀郭佐卿,郭道卿哭着求他们说:“我儿子已经长大了,弟弟的孩子还小,请让我替弟弟死吧!”郭佐卿也哭着说:“我家里的事都靠我哥哥打理,请杀了我吧!”郭道卿坚持着伸长脖子等着被杀。匪徒们面面相觑,说:“你们兄弟俩这么孝顺,我们怎么忍心下手呢?”于是就把他们俩都放了。
郭道卿八十岁的时候,他儿子郭廷炜在建宁路平准行用库当差,辞了官回来侍奉他。郭道卿曾经得了疝气,病得很重,郭廷炜焦虑地照顾他,一夜之间头发都白了。有关部门上报了这件事,朝廷表彰了他。
萧道寿是京兆兴平人。他家很穷,靠卖柴为生。他母亲八十多岁了,萧道寿侍奉母亲非常尽心尽力。每天早上,他都等母亲起床,夫妻俩一起伺候母亲洗漱。每天三顿饭,都要等母亲先吃,他才吃。晚上,也要等母亲睡下,他才睡。出门一定要告诉母亲,得到母亲允许才能出门。如果母亲生气,要惩罚他,萧道寿就主动跪下,伏地受罚。母亲打完之后,叫他起来,他才起来,起来后还要再拜谢母亲,感谢母亲的教诲,然后站在母亲身边,等母亲脸色缓和了才离开。他母亲曾经得过一场大病,好几年都治不好,萧道寿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才好了。至元八年,朝廷赏赐给他羊酒,并在他的家门口立了表旌。
郭狗狗,是山西平阳翼城人。他爹郭宁,是钦察先锋使的领导,驻守在大良平。后来宋朝大将史太尉带兵攻打大良平,半夜就攻破了城池,郭宁全家都被抓了。史太尉要杀郭宁,当时狗狗才五岁,他竟然对史太尉说:“别杀我爹,要杀就杀我!”史太尉很惊讶,问郭宁:“这孩子几岁了?”郭宁说:“五岁。”史太尉说:“五岁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我应该保全你们全家。”于是,史太尉派人骑马送郭宁他们回合州。路上碰上了宋朝的军队,骑兵惊散了,但郭宁一家最终都安全地回到了家。这事儿被御史知道了,上报朝廷后,朝廷还专门表彰了他们。
张闰,是陕西延安延长县人,属于军户。他家八代同堂,一百多口人,从来没发生过什么口角矛盾。每天他都让女儿媳妇们各自在一个房间里做女工,活儿干完了,就把东西收起来放在一个仓库里,家里没有私藏东西的现象。要是小孩子哭闹,哪个妈妈看到了,都会抱起来喂奶。有一次,一个媳妇回娘家,把孩子留下了,其他的媳妇就一起喂奶,根本不问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孩子们也不知道哪个是自己的妈妈。张闰的哥哥张显去世后,张闰想把家里的事情交给侄子张聚,张聚推辞说:“叔叔,您就像父亲一样,您应该管。”张闰说:“侄子,你是长子,你应该管。”两个人推让了很久,最后才把家里的事情交给张聚。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都自愧不如张家。到了元朝至元二十八年,朝廷还专门表彰了张家。
还有芜湖的芮世通,十代同居;峡州的向存义和汴梁的丁煦,都是八代同堂。当地州县向朝廷汇报了这些情况,朝廷也都给予了表彰。
田改住,是山东汶上人。他爹生病很久都不好,他就向上天祈祷,脱光衣服躺在冰上一个月。
他同县的王住儿,他母亲生病了,他就躺在冰上半个月。
宁猪狗,是甘肃山丹州人。他母亲七十多岁了,得了风湿病,吃药打针都不管用。宁猪狗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母亲吃,母亲的病就好了。过了一年多,母亲的风湿病又犯了,不能走路,宁猪狗就亲自清理粪便,细心照顾母亲,还做了个板车,他和妻子一起抬着板车,带着母亲到田园里散心。后来母亲去世了,宁猪狗料理丧事非常孝顺,乡里人都称赞他。
潭州有个叫李家奴的孩子,是万户移剌琼的儿子,才九岁。他母亲生病了,医生说没救了。这孩子竟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粥给母亲吃,他母亲的病竟然好了!还有抚州路总管管如林和浑州人朱天祥,也都因为母亲生病,割下自己的肉来救治母亲,后来他们的家都被朝廷表彰了。
毕也速答立,一个姓迷里的人,家住秦州。他父亲去世后,他在父亲坟墓旁边守灵,昼夜哭泣,竟然有鸟飞来停在坟头上,坟土还自己动了起来!
尹梦龙,中兴人。他母亲去世后,他亲自挖土堆坟,并在坟墓旁边搭了个草棚住下。他还亲手抄写了上千卷《孝经》,分发给乡里人阅读。据说,一群乌鸦聚集在他母亲坟墓旁的树上。
樊渊,建康句容人。他小时候就没了父亲,非常孝顺母亲。至元十二年,他带着母亲躲避战乱去了茅山。军队追来了,想要杀了他母亲。樊渊抱着母亲哭喊,愿意用自己的命去换母亲的命,士兵们被他的孝心感动了,最终放过了他们母子。三十年后,江东廉访使想请他做官,他母亲去世后,他奔丧而去,路上哭得路人皆为之动容。守孝期满后,他侍奉母亲的神主牌位,生活起居,十年如一日。朝廷多次推荐他做官,但他舍不得离开母亲的坟墓,始终没有出仕。
延祐年间,汀州宁化人赖禄孙,他母亲生病了,正好碰上蔡五九造反。他背着母亲和乡亲们一起逃到南山上躲避。土匪来了,大家都四散逃命,只有赖禄孙守着母亲不肯离开。土匪要杀他母亲,赖禄孙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母亲说:“别伤害我母亲,要杀就杀我!”他母亲渴了,找不到水喝,赖禄孙就含着口水给母亲润润嘴唇。土匪们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不忍心下手,反而给他母亲找来了水。有个土匪抢走了他的妻子,其他人责备他说:“你怎么能羞辱孝子贤妻呢!”于是,土匪们把他的妻子送了回来。
这些事后来都被朝廷知道了,都得到了表彰。
刘德泉,汴梁杞县人。他很小的时候就没了母亲,他父亲后来又娶了王氏,生了两个儿子居敬和居元,年纪都很小,刘德泉对他们非常照顾。王氏去世后,兄弟俩更加互相友爱。至元末年,闹饥荒,他父亲想让他们分家,刘德泉哭着请求父亲不要这样做,最后,兄弟俩各自承担了一份家业,分家而居。过了很久,他父亲去世了,兄弟俩约定在一起生活,和睦相处,像以前一样。
公元1343年,真定府的朱显,从元朝时期他祖父就开始分家了。朱显考虑到侄子朱彦昉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人依靠,就对弟弟朱耀说:“父子兄弟,本来就是一体的,怎么能分开呢?”于是,他把兄弟们都叫到祖坟前,把分家契约烧掉,又和兄弟们一起生活了。
再说延祐年间,蔚州的吴思达兄弟六人,曾经按照父亲的遗嘱分家单过。吴思达在开平县做主簿,父亲去世后,他回到家乡。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他召集了家族成员,哭着对母亲说:“我们兄弟分开住了十多年了,现在很多人破产了,我们是同一个母亲生的,怎么能让兄弟之间贫富差距这么大呢!”于是,他拿出家里的钱财来替兄弟们偿还债务,又和兄弟们一起生活了。母亲去世后,他非常悲伤。他们家后院的柳树枝条交错生长在一起,人们认为这是兄弟友爱感动的结果。
还有朱汝谐,是濮州人。他父亲曾经命令他和哥哥朱汝弼分家。朱汝谐的父亲去世后,朱汝弼家道中落,朱汝谐哭着请求和哥哥一起生活。朱汝弼的儿子朱昭、朱子玉贫病交加,朱汝谐把他们接到家里,精心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非常细心。后来朱汝谐去世了,他的后事也办得很体面。乡里人都很敬佩他。
这些州县都把他们的事迹上报朝廷,在他们的村里树立了贞节牌坊。
郭回,是邵武人。他从小很穷,六十岁了还没有娶妻,他奉养母亲住在神庙里,生活非常艰难。他母亲九十八岁去世,郭回做工挣钱把她安葬了。每天早晨,他都到坟前哭祭,坚持了十四年没有间断。州府把他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命令给他提供衣食,并且表彰了他。
孔全,是亳州鹿邑人。他父亲生病了,孔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他父亲吃,他父亲的病就好了。后来父亲去世了,孔全尽心尽力地服丧。他在坟墓旁边住下,每天背土堆坟,一天背六十担土,即使刮风下雨,稍微停歇一下,等天气好转后,他又继续堆土。三年后,坟墓堆得有一亩地那么大,高三丈多。
张子夔,是安西人。他父亲去世后,每到半夜,他就背着土,用肘和膝盖在地上爬行,匍匐着走到墓地,筛细土堆坟。
陈乞儿,是归德夏邑人。他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穿着破旧的衣服,亲自背土堆坟,坟墓高一丈,宽十六步。人们同情他年纪小,想要帮助他,他就哭着拜谢并拒绝了。
赵国安、张琛、李庭瑞、移剌伯颜和怯烈歹这几位,都因为在父母去世后表现出的孝行而被朝廷表彰。他们都在父母坟前守孝,甚至亲自搬土堆坟。
杨一,怀孟人。元朝时期,他看到叔父家境贫寒,就偷偷地把自己的田契烧了,和叔父一起生活了三十年,期间从未有过争吵。
张本,东昌茌平人,非常孝顺,对伯父和叔父都非常恭敬。伯父生病的时候,他日夜守在床边。他还用车子把伯父抬到泰山去祈祷。
张庆,真定人,孝顺继母。他的伯父泰异住在河南,生活贫困,张庆就把他接回家中奉养,好吃好喝地供着,比对亲生父亲还要好。
元善,大名人。他父亲有五个兄弟,因为贫穷而分散在江淮一带,后来都客死他乡。至大四年,元善四处寻找父亲和兄弟们的遗骸,最终找到了十五具遗体,把他们和祖父母一起重新安葬。
这件事被州县上报,朝廷还表彰了他们家。
赵毓,唐州人。他父亲福迁居到郑州管城。他们家祖孙三代都住在一起。赵毓在福州做官,任期满了之后,因为母亲年老就辞官回家了。有一天,他把兄弟们都叫来,哭着讲述父亲的遗训,希望子孙后代永远和睦相处,他还对着天发誓,并用鲜血立下盟约。从此,他们家上上下下几百口人,几乎没有发生过争吵,齐心协力,家境越来越好。赵毓的大哥瑞早逝,嫂子刘氏守节不改嫁;二哥选继去世后,嫂子王氏年纪轻轻,赵毓的母亲想让她改嫁,但王氏说:“女人不应该再嫁,我愿意一直侍奉婆婆。”赵毓的妹妹嫁给了王佑,王佑去世后,妹妹考虑到王佑的母亲没有儿子,就把他接回家中奉养。人们都说赵毓一家孝顺友爱,忠贞节义。元贞年间,朝廷表彰了他们家。
胡光远,太平人。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前守孝。一天晚上,他梦见母亲想吃鱼,第二天早上,他就哭着向天祈祷,想要找鱼祭祀母亲。结果,他发现坟前竟然摆着五条活鱼,每条鱼身上都有咬痕。邻居们都很惊讶,大家一起去看的时候,发现一条水獭从草丛里出来,游走了。大家都知道是水獭献的鱼。这件事上报给了官府,官府表彰了他们家。
元朝至顺年间,永平有个叫庞遵的人,他母亲得了严重的肿胀病,三年都不能下床。有一天,他母亲突然想吃鱼,庞遵就去市场买,结果没买到。回家的路上,他唉声叹气,懊悔不已,这时,一条鲤鱼竟然自己跳进了他的船里!他做成鱼汤给母亲喝,母亲很高兴,病也好了。
陈韶孙,是广州番禺人。他父亲陈浏犯了罪,被流放到遥远的肇州。陈韶孙当时才十岁,他不忍心父亲被流放那么远,每天都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父亲拗不过他,只好带着他一起去了。他们跋涉了上万里的路程,一点也不怕辛苦。走到辽阳的时候,平章塔出看到了他们,很同情他们,就对陈韶孙说:“皇上仁慈宽厚,处罚不会牵连到子女。边疆地区又苦又冷,不是你小孩子能受得了的。我送你回老家,你愿意吗?”陈韶孙说:“既然不能替父亲受罚,我就应该和父亲同甘共苦,回去我可不愿意。”塔出很惊讶,给了他一些钱。大德六年,陈浏去世了,陈韶孙悲痛欲绝,看到的人都跟着流泪。肇州万户府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下令让他回乡,并且表彰他的孝行。
李忠,是晋宁人。从小父母双亡,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大德七年,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郇保山移位了,地震波及到的居民房屋,都被震塌了。地震波将要到达李忠家的时候,地面裂开了,分开五十多步远,然后又合拢了,只有李忠的家完好无损。
吴国宝,是雷州人。为人孝顺友爱,父亲去世后,他守在父亲的墓旁。大德八年,当地发生蝗灾,庄稼都被吃光了,只有吴国宝的田地没有受到任何损害。人们都认为这是他孝顺感动了上天。
李茂,是大名人,后来搬家到了扬州。他父亲李兴寿临终前,对他说:“我病快死了,你要好好孝敬你母亲。”李茂哭着答应了,更加孝顺地侍奉母亲孟氏。他母亲曾经眼睛失明,李茂就在泰安山祈祷,三年后,母亲的眼睛就复明了。他还希望母亲长寿,每天晚上都向天祈祷,请求上天减少他的寿命,增加母亲的寿命。孟氏最终活到八十四岁去世,李茂守丧期间悲痛欲绝,听到的人都为之伤感。大德九年,扬州又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一千多户人家,火势蔓延到李茂的家,但火势却突然反转,自己熄灭了。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对他进行了表彰。
羊仁是安徽庐州庐江人。元朝刚建立的时候,元朝大将阿术带兵南下,羊仁的家被抢了,他爸爸被杀害了,妈妈和兄弟姐妹都走散了。羊仁当时才七岁,被卖到汴梁一个叫李子安的人家当奴隶,辛辛苦苦干了二十多年。李子安看他可怜,就放他为自由人。后来,羊仁四处打听,终于在颍州找到了他妈妈,她被蒙古军的一个叫塔海的人家收留了;在睢州,他找到了被蒙古军岳纳家收留的哥哥;弟弟则在邯郸连大家那里,他们都还活着,只是当了奴隶。羊仁就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借到了一百锭银子,一家一家地去赎回家人。他费尽心思,花了六年时间,终于把家人赎了回来。一家大小二十多口人,又重新团聚,过上了自由人的生活,他们孝顺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感情很好,乡里人都称赞他们。元朝大德十二年,政府还表彰了他们一家。
接下来是黄觉经的故事,他是江西建昌人。五岁的时候,因为战乱和父母失散了。长大一点后,他就发誓要念佛经,希望找到他妈妈。于是他渡过长江,穿过淮河,一路化缘前行,风风雨雨,历尽艰辛,最后在汝州梁县春店找到了他妈妈,并把她接回了家。
还有章卿孙,他是四川人,原姓刘。小时候被章提刑收养做了义子,和亲生母亲富氏失散了三十八年。他跑遍了江西的各个郡县,终于把母亲找了回来,奉养在身边。
俞全是杭州人,小时候被抓走卖给了刘餻当奴隶。后来他获得了自由,就从汴梁步行回杭州,寻找他的母亲和姐姐,最终找到了她们,他孝顺母亲,非常有名。
李鹏飞是安徽池州人。他亲生母亲姚氏,因为不被继母待见,改嫁给了朱姓人家。李鹏飞小时候不知道这件事。十九岁的时候,他想念母亲,非常悲伤痛苦,发誓要学医救人,希望能早日见到母亲。他四处寻找了三年,最后在湖北蕲州罗田县找到了母亲。当时朱家正闹瘟疫,李鹏飞治好了他们家的病,于是把母亲接回家奉养。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把母亲送回朱家,自己隔段时间过江去探望。母亲去世后,李鹏飞每年都带着子孙去祭拜母亲的坟墓,直到他去世。
这几位孝子都得到了官府的表彰,他们的家都被旌表。
赵一德,是龙兴新建县人。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元朝军队南下攻打,他被俘虏带到了燕京,成了郑家留守家的奴仆。他在郑家一连伺候了三代人,大家都夸他忠厚老实,办事利索。到了元武宗至大元年,有一天,他向主人郑阿思兰和他的母亲泽国太夫人请求说:“我离开父母已经三十多年了,全靠你们家才能活下来,我的家乡远在千里之外,一直没能回去看看,虽然心里非常想念,但也不敢开口。现在父母都老了,万一有个什么不幸,我可就成了天底下最大的罪人了!”说着,他就趴在地上哭了起来,半天都起不来。郑阿思兰母子都被他感动了,就答应让他回家,约定一年后回来。
赵一德回到家,发现父亲和哥哥都去世了,只有八十多岁的母亲还在。赵一德选好墓地,把父亲和哥哥安葬好后,他想多留一段时间侍奉母亲,但又怕耽误了回燕京的时间,所以按约定时间回到了燕京。郑阿思兰母子感叹地说:“这个地位低下的奴仆都能做到这样,我们怎么能不尽孝呢!”于是,他们撕毁了赵一德的奴籍文书,放他为自由人。赵一德正准备回家,这时,郑阿思兰因为冤枉被杀害了,朝廷要查抄他的家产。其他的奴仆都逃跑了,只有赵一德挺身而出说:“主人家遭了难,我怎能跟那些人一样逃跑呢!”于是,他留了下来,和张锦童一起到中书省告状,为郑阿思兰申冤,最终为郑家洗清了冤屈,还回了他们被抄没的家产。郑阿思兰的母亲感谢赵一德说:“抄家的时候,亲戚朋友都不管我们,只有你冒着危险为我们申冤,你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我们家能从灭亡的边缘重新恢复,全靠你的力量,我该如何报答你呢?”于是,她把家里的好田地和房屋分给赵一德。
赵一德谢绝了说:“我虽然是个卑微的人,但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我只是非常悲痛我的主人无罪而被杀害,所以才留下为他申冤。现在我八十多岁的母亲还能回家侍奉,主人的恩赐已经够多了,哪里还需要田地房屋呢!”说完,他就谢绝了赏赐离开了。到了元仁宗皇庆元年,朝廷表彰了赵一德的孝行,树立了他的门风。
王思聪是延安安塞人,平时主要务农,农闲的时候就教书,赚点束脩来孝敬父母。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非常悲痛。他父亲后来娶了杨氏为妻,王思聪对待继母就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因为家里孩子多,生活比较困难,王思聪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特意另外盖了一间房子,叫做“养老堂”,供奉继母,每天早晚都去问候,一直坚持这样做,从未懈怠。有一次他父亲病得很重,王思聪非常担心,他跪在地上向天祈祷,额头和膝盖都磨破了皮,后来竟然得到了一股神泉,他父亲喝了之后病就好了。后来他父亲又双目失明了,王思聪就用舌头舔他父亲的眼睛,他父亲竟然又能看见了。县里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下令表彰他。
接下来是彻彻的故事,他本姓古思。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但他对母亲非常孝顺。长大后,母亲去世了,他悲痛欲绝,昏倒过去,三天不吃不喝。母亲下葬后,他守丧期间非常有礼数,每逢祭祀的日子,哭得都像刚失去母亲的时候那样伤心。即使过了四十多岁,他对母亲的思念就像孩子一样深切。每当看到别人的父母,他都会呜咽流泪。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就说:“大家都还有父母,就我一个人没有,所以才会哭。”至正三年,朝廷表彰了他。
王初应是漳州长泰人。至正四年二月,他跟着他父亲——一位义士——去刘岭山砍柴,突然一只老虎从灌木丛中窜出来,扑向他父亲,咬伤了他父亲的右肩。王初应立刻冲上去救父亲,抽出镰刀刺死了老虎,他父亲这才得救。
泰定二年,同县的施合德,他父亲施真祐在田里耕作时,被老虎袭击。施合德和他弟弟施发仔拿着斧头冲上去杀了老虎,救了他父亲。
朝廷旌表了他们的家门。
郑文嗣是婺州浦江人。他家十代同堂,住了二百四十年,家里的人从来不敢私藏一分钱或一寸布。至正年间,朝廷表彰了他们家。
文嗣去世了,他的弟弟大和接管了家里的事情。大和对家人管教很严格,但也非常有恩情,家里气氛严肃得像官府一样。即使是年纪很大的孩子犯了错,他也会鞭打。每逢过年过节,大和坐在堂上,所有兄弟姐妹都穿着盛装,像大雁一样排队站在堂下左边。依次上前,跪拜敬酒祝寿,完毕后,大家神情严肃地拱手,从右边依次退下,脚步声像衔接在一起一样,没有一个人敢乱。看到这一幕的人都很羡慕,都说他们家保留着三代的好家风。这件事被上报朝廷后,朝廷恢复了他们家的爵位。部使者余阙还写信夸奖他们家是“东浙第一家”。
大和为人正直,不信仰佛教和道教,家里冠婚丧葬的事情,都严格按照朱熹的《家礼》来执行。他父亲去世的时候,非常悲伤,三年不吃肉喝酒,他的子孙们也跟着他一起,个个孝顺谨慎。虽然他曾经做过官,但从不敢违背家里的家规。家里的媳妇们只管做女工,不参与家务管理。宗族里邻居们,都非常感激他。家里养了两匹马,每次只用一匹,另一匹就饿着肚子,人们都说这是大和孝义感动了天地。他写了三卷《家范》,流传于世。
王荐是福宁人,为人孝顺又讲义气。他父亲曾经病得很重,王荐晚上对着天祈祷,希望能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增加父亲的寿命。结果他父亲竟然起死回生了!他父亲醒来后告诉朋友说:“刚才有个神仙,穿着黄衣服,头上系着红头巾,模模糊糊地跟我说:‘你儿子很孝顺,上帝命令赐你十二年的寿命。’”他父亲的病就好了,后来果然十二年后去世了。
他母亲沈氏生病口渴,对王荐说:“给我找个瓜吃,渴就能止住了。”那时是冬天,村里找不到瓜,王荐四处寻找,走到深山老林里,正好下着大雪,他躲在树下,想着母亲的病,对着天哭了起来。突然,他在岩石缝里看到几棵青藤,上面竟然结了两个瓜!他赶紧摘了回去给母亲吃,母亲吃了之后,口渴立马就好了。
他哥哥王孟韐早逝,嫂子林氏改嫁给了刘仲山。刘仲山曾经把田地卖给王荐,后来刘仲山去世了,家里没钱安葬,又没有儿子,族人见他穷,都不肯帮忙。王荐就把田地还给了刘仲山的家人,让他们安置后事,并且料理了丧事。当时州里禁止不埋葬死人的行为,因为百姓贫穷,很多人都没钱安葬,害怕官府处罚,都把棺材烧了,把骨头扔在野外。王荐对此感到很悲痛,就用自己的地建了一个义冢,把这些遗骨都埋葬了。还有一些死人连收敛尸体的钱都没有,王荐又买了棺材送给他们,大家都非常感动。至元四年,他家乡闹旱灾,百姓买不到粮食,王荐把家里所有的粮食都拿出来救济乡亲。
有施福等十一个家庭,都饿得快要死了,王荐听说后,非常同情,想要帮助他们,但是家里的粮食已经用完了,他就把自己的田地换成了一百石粮食分给他们。施福等人感激王荐救了他们的命,每个月初一都会到佛祠为他祈福。福建宣慰司还为此上报朝廷,表彰了他的善行。“州禁民死不葬者,时民贫未葬者众,畏令,悉焚柩,弃骨野中。荐哀之,以地为义阡收瘗之。有死不能敛者,复买棺以赠,人皆感焉。”
郭全,是辽阳人。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悲伤的样子像个大人一样。长大后,他的父亲郭庭玉又去世了,他在父亲的灵前守孝三年,只吃粥,用墨汁写字。他对继母唐古氏非常孝顺。唐古氏生了四个儿子,都很小,郭全靠自己耕田养活他们。等孩子们长大结婚,各自要分家产分开住,郭全没有阻止他们,他把田地房屋和家什里破旧的东西都留给自己住,把好的都留给继母,让继母的生活衣食无忧。唐古氏去世后,郭全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悲痛欲绝,身体消瘦,一直守在继母的墓旁直到丧事结束。“幼丧母,哀戚如成人。及壮,父庭玉又卒,居庐三载,啜粥面墨。事继母唐古氏甚孝。”
话说有个叫刘德的,是奉元人。他爹娶了个后娘何氏,刘德对他后娘可孝顺了,就跟亲娘一样。家里穷,他出去打工赚钱,挣到的每一分钱、每一寸布都孝敬后娘。他还有四个弟弟,都是后娘生的,刘德对他们也特别好,比亲兄弟还亲。五六十岁了还没娶媳妇,好不容易借到钱,先给弟弟们娶了媳妇。他弟弟们也都学他的样子,一家子其乐融融,乡里乡亲都叫他“刘佛子”。
接下来是马押忽,他是也里可温人。家里本来就穷,他还得孝顺继母张氏和庶母吕氏,尽到了做儿子的所有责任。
还有个刘居敬,是大都人。他十岁那年,继母郝氏生病了,刘居敬特别着急,还对着老天爷祈祷,希望能代替继母受病。这事儿还被官府知道了,还专门发了表彰。
杨皞是扶风人,他爹叫杨清,他娘叫牛氏。牛氏曾经病得很重,杨皞就跪着求老天爷保佑他娘,他娘的病就好了,这种情况还发生过两次呢!后来,牛氏眼睛瞎了,杨皞就跑到太白山,取了神泉水给母亲洗眼睛,眼睛竟然又好了!牛氏去世后,杨皞非常伤心,特别悲痛。下葬那天,天下大雨,可是只有杨皞他母亲坟墓周围几里地,乌云密布,雨水一点儿都没沾到坟上,送葬的人都特别高兴。葬礼结束后,杨皞让妻子卫氏在家好好生活,自己却住在坟墓旁边,用泥土堆坟,吃素菜喝白水,守孝一直到三年期满。他父亲去世后,他也一样这样守孝。
丁文忠是许州偃城人,是个打铁的。他母亲和氏生病了,他和弟弟丁文孝一起尽心尽力地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丁文忠就住在母亲坟墓旁边,三年都没回家见妻子。后来他父亲也病了,医生都治不好,丁文忠就做了一辆车,和弟弟一起带着父亲去嵩山、五台山、泰安、河渎等地的庙宇祈福。路上还遇到个和尚,给了他们药,他父亲的病就好了。元朝延祐七年,官府还表彰了他。
邵敬祖是宛丘人,父亲去世后,他守在父亲坟墓旁边。后来继母也去世了,正好赶上黄河决堤,没办法下葬,只能先把棺材停在城西。邵敬祖就露宿在棺材旁边,风吹雨打都不离开。朋友们看他可怜,就给他搭了个草棚子遮风挡雨。他在那里住了六年,两条腿都得了风湿病。至治三年,官府表彰了他的家。
后来,还有永平人李彦忠,父亲去世后,他守在父亲坟墓旁边,八年都没回家。
茶陵人谭景星,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一直怀念父亲,在父亲坟墓旁边住了十年。
郭成,亳州人,七十一岁了,他母亲去世了,他在母亲坟前搭了个草棚,吃着粥,守孝一年,每天早晚都哭着祭奠。大家都为他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孝顺而感动。
扈铎是汴梁兰阳人。他从小就没了爹娘,被伯父养大。长大后,他侍奉伯父就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伯父年纪大了,没有儿子,扈铎就为他买了妾侍。一年多后,妾侍生了个女儿。这个妾侍不太聪明,睡觉的时候压死了女儿。过了很久,伯父去世了,扈铎非常悲伤。伯父去世的时候还留下个遗腹子,扈铎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嘱咐母亲和妹妹好好照顾这个孩子,自己则在坟墓外面搭了个草棚住下,半夜还起来查看,根本不敢睡觉。弟弟能吃东西后,他就一直抱着弟弟,和弟弟一起睡觉起床,十年如一日,从没懈怠过。弟弟后来生病了,扈铎晚上就磕头在地上,对着星星月亮祈祷说:“上天啊,不要惩罚我们家,如果父子二人之间必须去掉一个,那就让我死吧,千万别让我的弟弟死了,这样伯父就绝后了!”第二天早上,弟弟的病就好了。后来母亲去世了,扈铎悲伤过度,超过了礼仪的要求,他在母亲坟旁搭了个草棚住下,不管家里的事了。族里的人劝他回家,扈铎说:“现在年景不好,盗贼很多,我家虽然穷,但谁知道坟墓里有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呢?要是惊扰了母亲的亡灵,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最后,他还是坚持守在坟墓旁,没有离开。
孙秀实是大宁人,为人刚毅,喜欢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村里有个叫王仲和的人,曾经向孙秀实借了富人家的两千锭钞票,后来因为贫穷还不上,就抛弃了家人逃跑了。几年后,王仲和的家人想念他,得了病,孙秀实每天都送去柴米,并去探望,但王仲和的家人始终不开心。孙秀实很同情他们,就替王仲和还清了债务,把欠条拿了回来,还派仆人牵着马,带着钱去寻找王仲和,让他回家团聚。父子俩终于团聚了,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不赞叹他的。他还曾经帮助李怀玉等人还了一千五百锭钞票,知道他们还不上,就主动把欠条还给他们,一分钱没要。
贾进是大同人。大德九年,地震了,很多老百姓的房子都倒塌了,而且还缺吃少穿,贾进就拿出酒、药、炭火和米饭救济他们。每年冬天,他都会缝制几百件棉袍给穷人穿。他还买地建义冢,为那些没有墓地的人安葬。
李子敬是陕西三原人,他资助了五十多个嫁不出去的女子,安葬了五十多个无人安葬的死者,烧掉了四万多贯的欠条。
官府知道了他们的善行,并对他们进行了表彰。
宗杞,是北京人。十九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了,他哭得死去活来,昏过去又醒过来,三天都没吃东西喝水。伤心过度,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哭个不停,哭干了眼泪,竟然哭出血来。父亲下葬后,他的病更重了。宗杞有个继母,又没有兄弟姐妹,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就写了遗书嘱咐妻子杨氏:“你一定要好好孝顺我的母亲。”说完就去世了。杨氏后来生了个儿子,人们都说这是孝顺感动了上天,所以才没断后啊。泰定三年,朝廷表彰了他家的门庭。
赵荣是扶风人。他母亲强氏生病了,赵荣三次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母亲吃。他还背着母亲登上太白山,向神灵祈祷,求来了圣水给母亲喝,母亲的病就好了。后来,母亲去世了,七十五岁。赵荣悲痛欲绝,三天不吃东西,只喝水,七天后才开始吃粥。下葬那天,墓地前后十五里都被白云笼罩着,等葬礼结束,白云才散去。赵荣自己动手培土筑坟,并在坟墓旁守孝直到丧事结束。
吴好直是华州蒲城人。他父亲去世后,他孝顺继母,他的兄弟们曾经想要分家产,吴好直劝说他们,劝不住,就把自己应得的那份都给了兄弟们。他外出求学,淡泊名利三十年,没有一丝后悔。甄城的柴郁和陈舜咨也都很孝顺友爱,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兄弟们。县令上报了他们的事迹,并称赞了他们。
余丙是建德遂安人。小时候母亲去世,他哭得吐血,病倒了。父亲去世后,他不忍心下葬,就在古山下搭了个草棚,把父亲的灵柩放在里面,每天关上门守着。有个牧童不小心弄着了火,烧着了草棚,余丙和儿子余慈赶紧扑火,想把火扑灭,甚至想跳进火里,和父亲的灵柩一起烧掉。这时突然下起了暴雨,火灭了。
徐钰是镇江人。刚成年的时候,侍奉父亲徐镇去婺源,路过丹阳的一条小溪,父亲徐镇过桥时不慎落水了。同行的人都站在岸边,不敢下水救他。徐钰跳进水里,把父亲救了上来,父亲被救上了一条小船。徐钰体力不支,加上水流湍急,最终溺水身亡,尸体漂流了四十五里,最后在河滩上被发现。江浙行省上报了他的事迹,称赞他的孝行。
尹莘是汴梁洧川人。元至治年间,他在京城读书,突然梦见母亲生病了,心里觉得很奇怪。赶紧跑回家,结果母亲已经去世了。他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吃着粗茶淡饭,悲痛欲绝,瘦得只剩下骨头了。每天鸡叫就起床,亲手准备祭祀用的饭菜,跑到坟墓前哭泣祭奠,风雪无阻。他父亲是朝廷官员,曾经得过瘟疫,尹莘就日夜侍奉,给他喂药,衣不解带,甚至还尝父亲的粪便来判断病情轻重,晚上就对着天祈祷说:“母亲去世我没能见到,父亲生病我也无力医治,做儿子的做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我宁愿死来代替父亲!”过了几天,父亲的病就好了,乡里人都很惊讶他的孝心。
高唐的孙希贤,他母亲得了痢疾,孙希贤翻阅医书,看到书上说:“血热身热的人会死,血冷身凉的人会活。”孙希贤就尝了母亲的血,发现是热的,于是就哭着向天祈祷,请求以自己来代替母亲,结果母亲的病就好了。
高邮的卜胜荣,他母亲得了痢疾,治不好,他就每天尝母亲的粪便来判断病情。后来他哥哥也病了,卜胜荣就对着北极星祈祷,请求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延长哥哥的寿命,结果兄弟俩都好了。
刘廷让是大宁武平人。元至顺年间,北方战乱,百姓被杀被抢。刘廷让带着家人躲到山里,他有个弟弟还在吃奶,母亲王氏抱着弟弟,情况紧急,刘廷让就舍弃了自己的孩子,一手抱着弟弟,一手扶着母亲,拼命地逃跑了,才得以幸免。这件事传出去后,朝廷还专门表彰了他。
刘通是亳州谯县人,家里穷,靠种地为生。他母亲卜氏喜欢听音乐,每当有耍杂技的人吹吹打打来到家门口,刘通一定会请他们来给母亲表演,有时还会自己唱歌跳舞,来讨母亲开心。后来卜氏眼睛瞎了,刘通就发誓戒酒戒肉,每天祈祷,坚持了三十年没间断。卜氏八十五岁的时候,眼睛竟然奇迹般地复明了。
元至大年间鄱阳的黄镒,元皇庆年间诸暨的丁祥一,他们都因为父母去世后眼睛失明,竟然用舌头舔父母的眼睛,眼睛就又好了。朝廷也下令表彰了他们。
张旺舅是安丰霍丘人。他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陈氏生活贫困,却坚守节操。张旺舅九岁的时候,就出去卖锡来养活母亲。长大后,母亲生病了,卧床几个月,张旺舅没钱请医生,只能日夜哭泣,向天祈祷,请求代替母亲受罪,没过多久,母亲的病就好了。他又觉得自己的收入微薄,不能很好地供养母亲,于是终身不娶,一直侍奉母亲到老。县令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朝廷也表彰了他。
张思孝,是华州人。他母亲去世了,以孝顺闻名。他父亲生病了,张思孝照顾得非常细致,可他父亲的病还是没好。张思孝甚至把父亲吐的痰和鼻涕盛了半碗,哭着喝了下去,然后又斋戒沐浴,虔诚祈祷,请求以自己的性命代替父亲。没过多久,他父亲的病就好了。至顺三年,朝廷表彰了他家的门风。
杜佑,是邳州人。他在河南行省担任三叉口水、马站的提领官。他父亲在家生病了,杜佑突然感到心惊肉跳,浑身冒汗,立刻丢下官职回家。他父亲才病了三天,杜佑就祈祷上天,请求以自己的性命代替父亲,还尝了父亲的粪便来诊断病情。他父亲去世后,杜佑在坟墓旁守孝,表现得非常悲痛,还出现了驯兔的祥瑞之兆。
长寿,他父亲帖住,当过平章政事的高官,生了五个儿子。老大长山寿早逝,老二就是长寿,然后是永寿、福寿和忙古海牙。元统年间,帖住去世了,长寿悲痛欲绝,按照礼制尽心尽力地为父亲守孝。守孝期满后,长寿可以凭借父亲的功劳得到官职,但他和弟弟们一起跪在母亲面前说:“我们父亲清廉贫困,弟弟们还没什么成就,我想把这个官职让给永寿。”永寿又把官职让给了福寿,福寿说:“两位哥哥都能让,我福寿难道不能让吗!”于是,福寿又把官职让给了忙古海牙,母亲同意了。忙古海牙就接受了荫封,做了太禧宗禋院神御殿侍礼佐郎,官阶是奉议大夫。兄弟几个都非常孝顺母亲,乡里人都称赞他们。
至大年间,河中梁外有个和尚,他父母去世后,在坟墓旁守孝。他哥哥那海是奥鲁官,因为长期在外地做官,不能尽孝道,于是辞官,让弟弟替自己守孝。人们都说这个和尚很孝顺,那海很讲义气。还有畏吾氏秋秋,以及濠州高中、嘉定武进,他们都因为侍奉父母而放弃了官职,把祖上留下的荫封让给了叔父和兄弟们。
孙瑾是江苏镇江丹徒人。他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在严冬光着脚走路,停放父亲的棺材四年,期间衣不解带,经常只吃粥,并诵读佛经。等到下葬的时候,要坐船过江,当时正是潮水涌动的时候,没想到突然刮起了顺风,船帆鼓起,就像在平地上走一样顺利。他对继母唐氏更是孝顺,唐氏曾经患了痈疽,孙瑾亲自用嘴吮吸伤口;后来唐氏眼睛失明了,孙瑾就舔她的眼睛,结果唐氏的眼睛竟然复明了。唐氏去世后,选好日子准备下葬,那时正是春天,雨下个不停,孙瑾晚上对着天哭喊着祈祷雨停,到第二天早上,果然云开日出。刚把墓穴填好,阴沉的天气又回来了,雨下了好几天不停。
吴希曾是江苏睢宁人。他父亲去世那天,下着大雨,吴希曾跪在棺材前,用艾草灸烧自己的手腕,火烧得很旺,雨竟然就停了。父亲下葬后,他在墓地左边搭了个棚子住下守孝。
县里把孙瑾和吴希曾的事迹上报朝廷,并分别给他们旌表表彰。
张恭是河南偃师人。他曾在兵部鹰房做文书工作,后来因为父亲年老,他就辞官回家侍奉父母,辛勤地整理先人的坟墓,还亲自挑水浇灌松柏。父亲去世后,他悲痛过度。他对母亲冯氏更是非常孝顺。那年闹饥荒,张恭夫妇只能吃野菜充饥,却依然尽心尽力地供奉母亲,让母亲吃好喝好。母亲生病的时候,张恭亲自清理粪便,喂母亲吃饭喝水,甚至还尝母亲的粪便来判断病情。天历年间,西方的军队打到了河南,大家都逃跑了。张恭却坚持守护在母亲身边,即使敌人用剑指着他的脖子,他也不离开。后来母亲因惊吓过度去世了,张恭为母亲守丧,尽到了所有的礼数,人们都称赞他的孝顺。朝廷下旨表彰他的孝行。
訾汝道是山东德州齐河人。他父亲兴去世后,他守丧期间,以孝顺闻名。他母亲高氏家教很严,訾汝道对母亲非常顺从恭敬。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日夜守在母亲身边。有一天,母亲偷偷地把一些金银珠宝交给訾汝道说:“你一向孝顺,家里也没有什么私房钱,我一旦去世,这些东西就不是你的了,你好好藏起来,不要让你的兄弟们知道。”訾汝道哭着拜谢说:“我的父母从艰难困苦中起家,建立了家业,现在田地房屋牛羊都很多了,我恨没有办法报答父母的大恩,我怎么敢接受这些东西呢?这岂不是增加了我的不孝之罪吗!”最终他拒绝了母亲的馈赠。母亲去世后,訾汝道悲痛欲绝,守丧期间不吃酒肉。
我这个人特别善良友爱,二弟要分家单过的时候,我把好田好房子都让给了他。可惜二弟早早去世了,我就把他的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长大。
村里有个叫刘显的人,还有好几个跟他一样穷得揭不开锅的,我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田地分给他们一些,让他们靠收租过日子,直到老死。
村里曾经闹过一次大瘟疫,有人说吃西瓜能出汗,病就好了。我一听,赶紧买了很多西瓜,又买了好多米,挨家挨户地送过去。有人劝我说:“瘟疫会传染的,别去了!”但我没听,还是坚持挨家挨户地去问候他们,看看他们需要什么帮助,结果我自己却一点事也没有。 那些死了的人,我还送给他们上好的棺材,乡里乡亲都被我的行为感动了。
我经常把麦子和粮食借给乡亲们,到了秋天该还的时候,偏偏蝗虫来了,庄稼都被吃光了,大家都没法还钱。我就把欠条都收起来,一把火烧了。县令李让还特地来我家,想表彰我们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