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政院,一开始是正二品官职。元朝至元十九年,设立了詹事院,主要负责辅佐太子,设置了左、右詹事各一人,以及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各两人,还有其他六十多人,另外还有一些宫廷官员和宾客,比如左右谕德、左右赞善各一人,校书郎两人,中庶子、中允各一人。后来,至元三十一年,太子裕宗去世了,詹事院的钱粮、人员和事务就都归到太后名下,詹事院改名为徽政院。
大德九年,詹事院又重新设立,没多久就撤销了。大德十一年,詹事院再次设立,级别升为从一品,官员增加到十二人。到了至大四年,詹事院再次被撤销。延祐四年又重新设立,七年后再次撤销。泰定元年,徽政院被撤销,詹事院恢复原样。天历元年,詹事院改名为储庆使司,第二年又撤销,然后詹事院又重新设立。没过多久,又改名为储政院,这次的设置比较复杂,有院使六人(正二品),同知两人(正三品),佥院两人(从三品),同佥两人(正四品),院判两人(正五品),司议两人(从五品),长史两人(正六品),照磨、管勾各两人(正八品),掾史十二人,译史四人,回回掾史两人,通事、知印各两人,宣使十人,典吏六人。
家令司,一开始是三品官职,负责太子的饮食起居和仓库管理,设置家令、家丞各两人,典簿两人,照磨一人。至元二十年设立。至元三十一年,改名为内宰司,归属徽政院。大德十一年又恢复家令司的名称,级别升为从二品。至大四年撤销。延祐四年恢复,级别为正三品。七年后再次撤销。泰定元年,内宰司又改回家令司。天历元年撤销,不久后又恢复,第二年再次撤销。
典幄署,负责太子的帐篷等事务,设置令、丞各两人,书史、书吏各两人。
府正司,是个从三品官署,主要管马鞍、马辔头、弓箭这些东西。元朝至元二十年才设立的。府正、府丞各两个人,典簿两个人,照磨一个人。后来至元三十一年改名叫官正司,大德十一年又改回府正司。至大四年撤销了,延祐四年又恢复,七年又撤销,泰定元年又恢复。天历二年,又增加了府正、府丞各两个人,没多久又撤了。
资武库和骥用库,都管军事物资,一个管兵器,一个管马鞍马辔头,每个库都设一个提点和一个大使。
延庆司,是个正三品官署,主要负责修建佛寺,做佛事活动。至元二十一年才设立,一开始归詹事院管。至元三十一年,改归徽政院管。大德十一年,詹事院重新设立,延庆司也独立出来,还是正三品,设卿、丞等官员。泰定元年又归詹事院管。天历元年撤销了,二年又恢复,还增加了两个丞。
典用监,这个部门厉害了,卿四个人,太监两个人,少监两个人,丞两个人,经历、知事各一个人,照磨一个人,主要管着供须库、文成库、藏珍库这三个库房,负责内府的各种布匹、财宝之类的供给。至大元年才设立的。天历二年,官职设置不变,但三个库房归内宰司管了。
典医监,正三品,管着东宫的太医,负责配制和进献药物。至元十九年,先设了个从五品的典医署,至元三十一年改名叫掌医署,后来又撤销了。大德十一年,又恢复了典医监。至大四年撤销,泰定四年又恢复了典医署。天历二年,又改回典医监,还是正三品,还增加了达鲁花赤两个人,卿三个人,太监两个人,少监两个人,丞两个人,经历、知事各一个人,加上其他工作人员一共十八个人。下面还设有一个司和两个局。
广济提举司,负责熬制药剂施舍给穷人,设达鲁花赤一人,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行典药局和典药局都管着东宫的药剂供应,一个负责供奉,一个负责制作,人员设置略有不同,但都设达鲁花赤一人,以及不同数量的大使和副使、直长。
首先,有个典牧监,级别是正三品,里面设有卿、太监、少监、丞各两员,还有经历、知事各一人,照磨一人,一共十六个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牲畜的管理。这个部门是天历二年才设立的。
接下来是储膳司,也是正三品,人更多一些。有卿四员,少卿二员,丞二员,主事二员,照磨一人,令史六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奏差六人,典吏四人,一共二十九个人,负责皇太子的饮食起居。这个部门也是天历二年设立的。
典宝监的级别也是正三品,卿、太监、少监、丞各两员,经历、知事各一人,还有八个办事人员。它的历史比较曲折,至元十九年设立时是五品,第二年升为正五品,三十一年又撤销了。大德十一年又重新设立,恢复正三品,到至大四年再次撤销。延祐四年又恢复,七年又撤销,泰定元年再次设立,最后在天历元年撤销,第二年又恢复。 这些部门都属于詹事院管辖。
然后是掌谒司,也是正三品,司卿四员,少卿四员,丞二员,典簿二员,典书九人,奏差二人,知印、译史、通事各一人。至元三十一年,它是由典宝署改名而来,当时是五品。元贞元年升为四品,设官四员。大德十一年升为正三品,到至治三年又撤销了。
甄用监,正三品,卿三员,太监、少监、丞各两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主要负责管理供须、文成、藏珍这三个库房的出入。至大元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
延福司,也是正三品,令、丞各四员,典簿二员,照磨一员,负责帐目管理和扈从人员的安排。大德十一年设立,后来并入了群牧监。
章庆使司,正三品,司使四员,同知、副使、司丞各二员,经历、都事各二员,照磨、管勾各一员。至大三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
最后是奉徽库,从五品,提点、大使各二员,副使四员,库子六人,负责内府的物资供应。至治三年撤销,并入了文成等库。
寿和署,是个正五品单位,署令有四个,署丞有六个。以前它归仪凤司管,皇庆元年改归徽政院管,后来成了章庆使司的下属单位。到了至治二年,它就撤销了。
简单来说,就是寿和署这个部门,级别挺高的,人员配置也比较多,后来换了好几个上级部门,最后在至治二年被取消了。
上都掌设署,也是正五品,署令五个,署丞两个。至大四年才成立,至治三年就撤了。
这个上都掌设署,跟寿和署差不多级别,但人员更少,存在时间更短,在至大四年成立,三年后就没了。
掌医监,级别也是正五品,领导班子可不少:一个监官、一个达鲁花赤、四个卿、五个太卿、五个太监、六个少监、两个丞。至元三十一年改名叫掌医署,级别还是五品。至大元年升格为监,又增加了些领导岗位。最后在至治三年也撤了。
掌医监,这个部门负责医疗方面的事务,级别很高,领导很多,经历了改名升格,最后还是在至治三年被取消了。
修合司药正司,是个从五品单位,有一个达鲁花赤,两个副使,两个直长,还有六个掌药的。主要负责皇家的药品制作。至治三年也撤了。
修合司药正司,负责给皇室制作药品,级别比前面几个低一点,人员也相对少一些,最后也是在至治三年被撤销了。
行箧司药局,也是从五品,有一个达鲁花赤,两个使,两个副使,负责供应皇家药品。至治三年也撤了。
行箧司药局跟修合司药正司差不多,都是负责皇家药品供应的,级别和命运都一样,在至治三年被撤销。
广济提举司,级别也是从五品,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同提举、一个副提举,主要负责制作药品救济穷人。
广济提举司跟前面几个不同,是做慈善的,负责给穷人提供药品。
群牧监,级别是正二品,级别很高!负责皇宫里的牲畜,有三个卿、两个太卿、两个少卿、两个监丞。至大四年成立,至治三年撤销。
群牧监级别最高,管皇宫牲畜,人员配置也比较多,在至大四年成立,至治三年撤销。
掌仪署,正五品,令、丞各两个,主要管户口和房屋之类的事务。至元二十年成立,归詹事院管;三十一年改归徽政院管;泰定元年改名叫典设署。
掌仪署管户籍和房屋,经历过几次机构调整,改过名字,换过上级部门。
上都掌仪署,五品,令、丞各一个,也管户口和房屋。大德十一年成立,至治三年撤销。
上都掌仪署跟掌仪署类似,但规模小很多,最后也在至治三年被撤销了。
江西财赋提举司,从五品,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同提举、一个副提举,管江西的土地、户口、钱粮、工程这些事情。至元二十七年成立,至治二年撤销。
江西财赋提举司管江西的财政,在至元二十七年成立,至治二年撤销。
织染局,有局使、副使、局副各一个,还有一个副官。
织染局人员比较少。
桑落娥眉洲管民提领所,有提领、副提领各一个。
桑落娥眉洲管民提领所人员很少。
封郭等洲管民提领所,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个。
封郭等洲管民提领所人员配置跟上一个差不多。
龙兴打捕提领所,有提领、副提领各一个。
龙兴打捕提领所人员也比较少。
首先,咱们来说说鄂州那边的事儿。当时有个鄂州等处民户水陆事产提举司,相当于一个管理民生和财产的机构。里面有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主要负责管理太子在江南的园子、土地、房屋和人口。这个机构是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设立的,一开始归詹事府管,后来又归徽政院管,最后在至治三年(1323年)给撤销了。
然后是瑞州上高县的户计长官司,官职是正五品,也设有达鲁花赤一人,还有长官、副长官各一人,管辖着八千户人家。这个机构后来也归徽政院管,最后在至治三年(1323年)被撤销了。上面说的这两个机构,都是徽政院下面的。
接下来,咱们说说左都威卫使司。这个机构官职是正三品,设有使三员,副使二员,佥事二员,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至元十六年(1279年),一万户侍卫亲军被划归东宫(太子),成立了侍卫都指挥使司。至元三十一年(1314年),改名为隆福宫左都威卫使司,归中宫(皇后)管辖。至大三年(1310年),又选拔了八百名造作军士,设立了一个千户所和八个百户所来管理他们,负责宫殿的修建。延祐二年(1315年),又设置了两个教授。至治三年(1323年),军匠千户所被撤销了。 除了这些,还有镇抚所,设有镇抚二员,都目一员;行军千户所,千户二员,副千户二员,知事、弹压各一员,百户二十员;屯田左右千户二所,千户二员,都目一员,弹压一员,百户每所二十员;弩军千户所,千户二员,都目一员,弹压一员;以及负责后勤的资食仓,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最后,咱们再看看右都威卫使司。这个机构和左都威卫使司差不多,也是正三品,设有卫使三员,副使二员,佥事二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中统三年(1263年),设立了总管府,官职是四品,设有总管一人。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划归东宫。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名为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职仍然是正三品。至元三十一年(1314年),改名为隆福宫右都威卫使司,官职不变。延祐二年(1315年),设置了儒学教授一员;延祐四年(1317年),又增设了蒙古字教授一员。 它下面还有镇抚司,镇抚二员,都目一员;以及五个行军千户所,官职是正四品,千户五员,副千户五员,知事五员,百户五十员,弹压五员。
屯田千户所,官职是正五品,设千户两个,弹压一个,百户七个,都目一个。简单来说,就是负责屯田的机构,级别挺高的。
广贮仓,官职是正九品,大使一个,副使一个,攒典一个。这个部门负责粮食储备,级别相对低一些。
卫候直都指挥使司,官职是正四品。元朝至元二十年的时候,它下面管辖着135个控鹤,隶属于府正司。后来三十年隶属于家令司,三十一年又增加了65个控鹤,还专门成立了卫候司来管他们,主要负责东宫的仪仗和金银器物,还设有卫候一个,副卫候两个,以及仪从库百户。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200个怀孟从行控鹤,卫候直都指挥使司也升了级,官职变成正四品。延祐元年,又升到了正三品,七年后又降回了正四品。至治三年被撤销了,四年后,630个控鹤又归到了中宫。泰定四年,这个机构又重新设立了,官职还是正四品。 这个部门的人员配置还挺复杂的,有达鲁花赤两个,都指挥使两个,副指挥使两个,知事一个,提控案牍一个,令史四个,译史、通事各一个,奏差两个。 它下面还有一些附属机构。
百户所一共六个,官职是正七品,每个百户所设百户两个。
仪从库,官职是正七品,大使两个,副使一个。
内宰司,官职是三品。至元三十一年,设立了徽政院,家令司改名为内宰司。泰定元年,又改回家令司。天历元年撤销了,没多久又恢复了。两年后又撤销,再次改回内宰司。内宰司人员配置也很多,内宰六个,司丞四个,典簿两个,照磨一个,令史十二个,译史、知印、通事各两个,奏差六个,典吏四个。 它下面也有一些附属机构。
典膳署,官职是五品,令两个,丞两个,书吏两个,仓赤三十五个,负责内府的饮食。至元十九年才设立,隶属于家令司。三十一年,改名为掌膳,隶属于内宰司。泰定元年,又改回典膳署。
洪济镇,提领三个,负责接收贡雁,隶属于典膳署。
柴炭局,官职是七品,一共三个职位:一个提领,一个大使,一个副使。元朝至元二十年的时候,为了供应内务府一年的柴炭需求,设立了这个局,专门负责柴炭的收支。当时调了东宫附近一百户人家烧炭两个月,又调了一百个士兵砍柴两个月,这三个官职都听命于詹事院。到了大德十一年,柴炭局就归徽政院管了。
藏珍库、文成库、供须库这三个库,官职都是五品,每个库都有两个提点、两个大使和两个副使,分别管理金银珠宝、布匹丝绸、皮毛鞍具等等。元朝刚建国的时候,詹事院负责这些东西的收支,还没设立专门的机构和印章。到至元二十七年,才把这些库分开,每个库都设六个官职,还有一些其他的工作人员。
提举备用库,官职是五品,有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大使一个,还有个管档案的。主要负责田赋、各种税收和钱粮的收支、调拨和运输。这个库是至元二十年设立的,两年后又增加了达鲁花赤和一个首领官。
嘉酝局,官职是五品。至元十七年设立,负责酿酒。大德十一年,改名为掌饮司,官职升为正四品。延祐六年,又降级为局。至治三年撤销了,泰定四年又重新设立。天历二年,改名为嘉酝局,设提点两个,大使两个,副使两个,还有个书史和四个书吏。
西山煤窑场,设有提领一个,大使一个,副使两个,都听命于徽政院。至元二十四年设立,负责马安山大峪寺石灰煤窑的生产,为皇太后服务。
保定等路打捕提领所,官职是七品,有四个提领和一个典史。至元十一年设立,主要负责征收打捕户的人丁税,以及管理一些负责丝银和税粮的户籍。
广平彰德课麦提领所,官职也是七品。至元三十年设立,因为元朝皇帝曾经在广平、彰德两路渡江的地方驻跸,所以就让当地百姓耕种,然后设立了这个机构来管理。
广惠库,有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至元三十年设立,用五千锭钞票作为本金,放贷收取利息,然后把利息上交给备用库。
丰裕仓,官职是七品,主要负责保管皇宫里用的糯米。元至治二年的时候,又设立了提领之类的官职,不过三年后就取消了。到了元天历二年,又设立了储政院,丰裕仓重新有了印章,还设置了监支纳一人、仓使一人、攒典二人。
简单来说,就是负责皇宫米粮的仓库,一开始只有仓管,后来又加了一些管理人员,但这些人员的设置反反复复,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没了。
备物库,也是七品官职,负责东宫(太子住所)的颜料和各种杂物。元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归属于詹事院。元大德元年才给它印章,十一年的时候又增加了四个官职。元至治三年又取消了,到了元泰定三年又重新设立,这次设有正使、副使各两人,还有库子、攒典各两人。
这个备物库呢,负责给太子准备各种东西,设立时间也比较晚,而且也是一会儿有,一会儿没的,人员设置也变来变去。
管领怯怜口诸色民匠都总管府,官职是正三品,下设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总管一人(正三品)、同知一人(正四品)、副总管二人(正五品)、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从八品),还有提控案牍、照磨、管勾各一人,令史十人,知印二人,通事一人,译史二人,奏差六人,典史四人。他们负责管理怯怜口(地名)的各种工匠。元至大三年设立,元至治三年取消,元天历元年又重新设立,归属于储政院。
这个府衙负责管理工匠,级别很高,人员配置也比较复杂,也是经历了设立、取消、再设立的过程。
下面还有一些附属机构:管领大都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正五品)、管领上都怯紞口诸色人匠提举司(正五品),这两个机构的设置都差不多,都是管理工匠的,级别略低一些。
典制局,七品官,设大使、副使各一人,直长二人。典设署,五品官,令、丞各四人,书史一人,书吏四人,掌管内府术剌赤二百二十户。元至元二十年设立,三十一年改名为掌仪署,隶属于内宰司。元泰定元年又恢复为典设署,元天历二年归属于本府。
典制局和典设署,一个负责制度,一个负责设置,都是比较小的机构,也经历过改名和隶属关系的变动。
杂造人匠提举司,从四品,设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都目一人,司吏二人,部役二人。元至元八年设立,最初隶属于缮珍司,元至大三年改隶属于章庆司。章庆司取消后,所有关于造作的事务都归它管辖。元天历二年,隶属于本府。
这个机构负责各种杂物的制造,人员配置也比较完整,也经历过隶属关系的变动。
杂造局,是个九品官署,就那么几个人:一个院长,一个直长,一个管勾。 简单来说,就是个小作坊,级别不高。
然后呢,还有个随路诸色人匠都总管府,这级别可高了,正三品! 相当于一个大型的工艺品生产管理部门。 中统五年的时候,朝廷下令招募一些以前是和尚道士,现在还俗了的,或者本来就是老百姓的能工巧匠,成立了个管领怯怜口总管府,专门管这些人的手艺活,级别是正四品。后来,元朝九年升到了正三品,大德十一年改名叫缮珍司,延祐六年又升了级,成了正二品的徽仪使司,七年后又改回缮珍司,人员没变。到了至治三年,又改名叫都总管府了。这个都总管府,人员配置是这样的:一个达鲁花赤(相当于行政长官),两个总管(都是正三品),一个同知(正五品),两个副总管(从五品),还有经历、知事、照磨、提控案牍各一人,令史四人,译史一人,奏差二人,典吏一人。 这机构变来变去,名字也变来变去,但总归是管手艺人的。
除了这个,还有个上都诸色民匠提举司,从五品,就一个提举,一个同提举,一个副提举,外加一个吏目。 这个是元朝十九年才设立的。 至大元年又加了个达鲁花赤,至治三年又把多余的人员精简了,恢复到原来的配置。
其他的小作坊还有:金银器盒局(从八品,大使、副使各一人,元朝七年设立);染局(正八品,大使、副使各一人,元朝七年设立);杂造局(正八品,大使、副使各一人,元朝七年设立);泥瓦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元朝七年设立);铁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元朝七年设立);上都葫芦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元朝七年设立);器物局(只有个副使,中统五年设立);砑金局(只有个大使,元朝二十年设立);鞍子局(只有个大使,元朝七年设立);云州管纳色提领所(一个提领,管纳税的匠户,元朝七年设立)。
再来说说大都等路诸色人匠提举司,从五品,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元朝十六年设立。 它下面还管着:双线局(一个提领,一个副使,元朝十八年设立,受詹事院管辖);大小木局(一个大使,一个副使,一个直长,元朝十八年设立,受詹事院管辖;元贞元年,又兼管皇后那边的木工房)。 总之,元朝的工艺生产部门,机构设置相当复杂,变动也频繁。
首先,咱来说说盒钵局,这地方呢,有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这局是至元七年才成立的,接受府里发的公文办事。
接下来是管纳色提领,也是一人管着,也接受府里发的公文。它管着铜局、筋局、锁儿局、妆钉局和雕木局,这些局都是至元三十年才设立的。
然后是成制提举司,这可是个从五品的大衙门!这儿有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还有个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外加个吏目和四个司吏、两个部役,主要负责缝制方面的事务。它是在至元二十九年设立的,一开始只有四个官职,接受院里发的公文。后来大德二年升格了,到了至治三年又给撤了,到了泰定四年又重新设立了。
再来说说上都和中都(大都)的貂鼠软皮等局提领所,这儿有两个提领。至元九年设立,一开始接受府里发的公文。到了至元二十七年,给提领们发了从七品官印,改成接受省里发的公文。大德十一年,官印又升到从六品,改成接受朝廷直接发的文书。到了至治三年,又改回接受省里发的公文了。 这下面还有一些附属机构:
大都软皮局,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十三年设立。斜皮局,局使、副使各一人,也是至元十三年设立。上都软皮局,局使、副使各一人,也是至元十三年设立。牛皮局,大使一人,至元十三年设立。金丝子局,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至元十二年设立,主要负责金丝织造。
画油局,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至元二十年设立,接受詹事院发的公文。毡局,提领、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至元十三年开始征集人员当毡匠,到二十六年才正式设立这个局。
材木库,大使、副使各两人,至元十六年设立,负责木材的加工和供应。玛瑙玉局,大使、副使各一人,直长两人,至元十四年设立。
大都奥鲁提领所,提领一人,负责处理工匠之间的纠纷,至元十八年设立,接受詹事院发的公文。上都奥鲁提领所,提领一人,还有个同提领,也负责处理工匠纠纷,至元十八年设立,接受詹事院发的公文。
最后是上都异样毛子局和上都毡局,这两个局都在至元二十年设立,都接受詹事院发的公文。上都异样毛子局有大使、副使各一人;上都毡局有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
咱先说说上都斜皮等局,这地方啊,至元二十年才建的,直接受詹事院管,就一个大使,一个副使。
然后是蔚州定安等处山场采木提领所,这可是正八品,至元十二年设立的。人员配置呢,一个提领,一个大使,两个副使。
上都隆兴等路杂造鞍子局,也是至元二十二年才有的,也受詹事院管,一个提领,一个大使,还有两个直长。
真定路冀州杂造局,至元十九年建的,主要负责制造东西,就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
珠翠局,至元三十年设立,大使、副使各一人,还有一个直长。
管领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胭粉人户总管府,这可是正四品的大官儿!至元十四年的时候,打捕鹰房的达鲁花赤招集了平滦一些散落的人户。到了至元二十九年,才正式成立了总管府。大德十一年,归皇太后管了。延祐六年,升为正四品,人员配置也多了,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总管,一个首领官,四个令史,一个译史,还有两个奏差。
接着是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怯怜口民匠总管府,这府啊,国初的时候就招集了一千一百多户怯怜口哈赤民匠。中统元年建府,两年后给了六品印,主要管户口、钱帛和差发这些事。至元九年归安西王管,皇庆元年又归公主皇后管,延祐元年归章庆司,天历二年又归储政院管,这来来回回的!人员配置有:达鲁花赤和总管,都直接受皇帝圣旨;同知和副总管,受安西王令旨;还有个知事,两个令史。 这府下面还有:织染提举司,正七品,管织造布匹,提举一人受安西王令旨;同提举一人,府里自己安排;副提举和都目各一人,都受安西王傅札;还有一个司吏。
还有管民提领所,一共三个,大都路兼奉圣州六个提领,曹州两个提领,河间路三个提领,都受总管府的命令。管地提领所也有两个,奉圣州三个提领,东安州三个提领,同样受总管府的命令。
怯怜口民匠都总管府,官职是正三品。元朝至元七年的时候,政府把散落在各地的和尚道士,还有那些愿意回归俗世的僧人道士,都集中起来,登记造册,编入怯怜口户籍,然后设立了总管府来管理他们。十四年的时候,因为这些户口的人手艺精湛,善于制造工艺品,所以就归属到皇宫内务府了。十六年,又设立了织染局和杂造局,专门负责生产制造,还设立了提领来管理劳役。二十五年,总管府的官职升到了正三品。到了延祐六年,总管府改名为缮用司,官职还是正三品。七年后,又改回总管府。
总管府的官员设置是这样的: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都是正三品;同知两人,正五品;副总管两人,从五品;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兼照磨各一人,令史五人,译史一人。
下面是总管府下属机构的设置:各个地方的管民提领所,官职是正七品。具体来说,河间、益都、保定、冀宁、晋宁、大名、济宁、卫辉、宣德这九个地方,每个地方都设有提领、副提领各一人,还有相副官两人,典史一人,司吏两人。
汴梁、曹州、大同、开元、大宁、上都、济南、真定这八个地方,每个地方都设有提领、副提领、相副官各一人,典史一人,司吏一人。大都、归德、鄂汉这三个地方,每个地方都设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相副官一人,大都多设一人,典史、司吏各一人。
织染局和杂造局的官职都是正七品,每个局都设有大使、副使、相副官各一人,典史、司吏各一人。弘州衣锦院官职也是正七品,设有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典史、司吏各一人。丰州毛子局官职也是正七品,设有大使、副使各一人,典史、司吏各一人。缙山毛子旋匠局官职也是正七品,设有大使一人,典史、司吏各一人。
徐邳提举司官职是正五品,设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吏目、司吏各一人。广备库设有大使、副使各一人,他们都直接接受院里的命令。
说白了,汴梁等路管民总管府,是个正三品的大衙门。里面官职不少,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府判各一人,还有经历、知事、管着案卷的提控各一人。这府衙一开始是元朝刚建国的时候,设立的息州总管府,管着六千三百多户刚归顺的人家。到了元贞元年,又把寿州、颍州两地归顺的二千四百多户加进来,改名叫汴梁等路管民总管府,主要负责管理各地的屯田户口,以及粮食的收缴,一开始归徽政院管。泰定元年,又改归詹事院管,后来又归储政院管。这府衙下边有个库,还有八个提领所,十二个管佃提领。
常盈库里,有个大使和一个副使。这八个提领所分别在新降户、真阳、新蔡、息州、汝宁、陈州、汴梁、郑州、真定这几个地方。每个提领所都有一个提领,还有副提领和一些其他的小官。十二个管佃提领分别在汝阳五里冈、许州郾城县、青龙宋冈、陈州项城商水等屯、分山曲堰、许州临颍屯、许州襄城屯、汝阳金乡屯、颍丰堰、遂平横山屯、上蔡浮召屯、汝阳县烟亭屯这十二个地方,每个地方都设两个提领。
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也是个正三品的大衙门。达鲁花赤和总管都是正三品,同知是正五品,还有两个从五品的副总管,以及经历、知事、照磨兼提控案牍各一人,还有十五个令史,十五个奏差,一个译史,三个典吏。这府衙是至元十六年,因为宋朝谢太后和福王献上的东西,还有贾似道、刘坚等人的土地,才设立的,用来管理这些财产。大德四年的时候撤销了,让其他官府管理这些赋税。到了天历二年,又重新设立了,赋税也重新归它管。
储用库里,有个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杭州织染局也有大使、副使、相副官各一人。扬州等处财赋提举司,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还有管案卷的提控和都目各一人。它下面还管着安庆等处河泊所,河泊所里也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
首先,南京(建康)那边管钱的部门,也就是财赋提举司,设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还有负责记录文书的提控案牍和都目各一人。 南京的织染局,大使、副使、还有个相副官,各一人。黄池的织染局也是一样的配置。 南京的三湖河泊所,提领、大使、副使、相副官各一人;池州那边的河泊所,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 平江(苏州)的财赋提举司和杭州的财赋提举司,官职设置都跟南京的一样。
陕西那边管领毛皮匠人的提举司,设有达鲁花赤和提举各一人。这部门是元朝初期为了收集和管理制作毛皮的工匠设立的。到了至元三年,才正式设置了这两个官职,而且还是世袭的。
昭功万户都总使司,级别是正三品。都总使有两个人,都是正三品;同知一人,从三品;副使两人,正四品;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令史六人,译史六人,知印两人,怯里马赤两人,奏差六人,典吏四人。这个部门是至顺二年才设立的,都是以前跟着文宗皇帝在潜邸(皇子府邸)服侍的人。它下面管着宫相、膳工等等部门。
宫相都总管府,级别也是正三品,设有达鲁花赤两人,都总管一人,副达鲁花赤两人,同知两人,副总管两人,还有经历、知事、负责文书记录和传递的提控案牍承发架阁各一人。至顺二年,宫相府和鹤驭司撤销了,怯怜口钱粮总管府改成了这个宫相都总管府。
织染杂造人匠都总管府,级别也是正三品,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一人,副总管两人,经历、知事、提控案牍、照磨各一人。至元二十年,为了管理织染布匹的工匠,设立了这个总管府。元贞二年,因为营建工程浩大,事务繁多,就升格为都总管府,归属徽政院管辖。天历元年,又改归储庆使司管辖。三年后,再次改属宫相。
织染局,级别是正七品,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至元二十三年,织染提举司改名为织染局。
绫锦局,官职是七品,有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元朝至元八年设立的。九年的时候,招收了一些散居的、释放了的、还俗的僧人和道士当工匠,一共二百八十二户人家,教他们织造技术,于是正式设立了这个官署。
纹锦局,官职也是七品,大使和副使各一人。元朝初期,招收一些漏掉户籍的人,分别管理、教导他们织造,负责接收和发放丝线和材料,织造布匹。至元八年设立了长官。十二年,把这些工匠赏赐给了太子。十三年,取消了长官,改由上级官员管理。
中山局,官职也是七品,大使和副使各一人。元朝初期,招收一些沿途漏掉户籍、不当差的人,设立这个局管理他们,教他们织造。至元十二年,赏赐给了太子,于是就正式设立了和上面一样的官职。
真定局,官职也是七品,只有一个大使。元朝初期招收户籍在册的人。中统元年设立,负责织染和制作。至正十六年,赏赐给了太子,官职设置都和以前一样。
弘州和荨麻林纳失失局,官职都是七品,两个局各设大使和副使各一人。至元十五年,招收散居的、释放了的等等户籍的人,教他们织造纳失失这种布匹,分别在弘州和荨麻林设立了织造局。十六年,合并成一个局。三十一年,徽政院觉得这两个局相距一百多里,管理起来不方便,又把它分成了两个局。
大名织染杂造两提举司,官职是正六品。至元二十一年设立,管理大名路地区一千五百四十多名织造工匠,分别设置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三十年,又增设了一个杂造达鲁花赤。
供用库,官职是九品,大使和副使各一人,接受徽政院的命令。元朝初期,是绫锦总库。至元二十一年,改名为供用库。
这可是个大衙门,叫管领诸路打捕鹰房纳绵等户总管府,级别是正三品!厉害吧?里面人员配置也很齐全,达鲁花赤、都总管、同知、治中、府判各一个,还有经历、知事、提控案牍的各一个。 这府里管着上万名工匠,足足一万三千多呢!每年要负责上交各种税粮、皮货,还得负责抓捕野兽和鹰隼,这些东西都是给皇宫用的。元朝至元十二年的时候,这府还被赐给了东宫,后来干脆从真定搬到了大都,归詹事府管。
到了至元十六年,它管辖的那些户部给合并了,又设立了一个都总管来统一管理。再后来,至元三十一年,詹事院没了,它就归徽政管了;至大四年,又归崇祥院管;延祐六年,又回到詹事府;天历元年,又归储庆使司管;最后,至顺元年,归属宫相府。这来来回回的,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啊!
除了这个总管府,还有好几个规模小一点的机构。比如管领上都等处打捕鹰房纳绵等户大使司,这儿有大使和副使各一人。还有好几个提领所,比如顺德、冀宁、大都左右巡院、固安、中山、济南、德州、益都、大同、济宁、兴和、晋宁等处打捕鹰房纳绵等户提领所,每个提领所都有达鲁花赤、提领和副提领。 这些机构都负责类似的工作,就是抓捕猎物、收缴皮货和税赋,然后供给宫廷。
总之,元朝为了管理这些猎物和物资,设立了一套庞大的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设官,可见其重视程度。 这机构变动之频繁,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
顺州稻田提领所,设提领和副提领各一人。怀庆稻田提领所,只设一个提领。 檀州、大宁、蓟州这几个地方的打捕鹰房纳绵等户提领所,都设提领和副提领各一人。真定、赵州、保定、冀州、汴梁这几个地方的打捕鹰房纳绵等户提领所,官职设置都跟上面那些一样。
广衍库设一个大使。 滑山炭场所也需要管理。缮工司的级别是正三品,设卿、少卿各两人,丞两人,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他们还得兼管提控案牍、承发架阁的事务;另外还有令史四人,译史两人,知印两人,怯里马赤一人,典吏三人,主要负责工匠的营造工作。缮工司是天历二年才设立的。
缮工司下面还有一些机构:金玉珠翠提举司,设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吏目一人,司吏四人;大都织染提举司,设提领两人,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吏目一人,司吏四人;大都杂造提举司,设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领各一人,吏目一人,司吏四人;富昌库,设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库子两人,攒典一人。
简单来说,就是当时政府在好几个地方都设立了管理稻田、打猎、收税等事务的机构,还有一些负责管理仓库、工艺作坊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官职设置,人员配备也各有不同,级别从正三品到基层人员都有。 这些机构的设置,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财政的重视程度。
内史府是正二品衙门,人员配置相当复杂。内史九个人,都是正二品;中尉六个,正三品;司马四个,正四品;谘议两个,从五品;记室两个,从六品;照磨兼管勾承发架阁库,从八品;还有八个掾史,四个译史,两个知印,两个通事,五个宣使,以及两个典吏。元朝至元二十九年,晋王被封在太祖四斡耳朵的地界,就把王傅的职位改成了内史,级别是正从二品,一共十四个官职。到了延祐五年,内史府升格为正二品,还配发了印章,分设在京师,并且也增加了官属。
延庆司是正三品衙门,主要负责王府的祈禳活动(祭祀祈祷以消灾避祸)。里面有三个使,都是正三品;两个同知,正四品;一个典簿,从七品;两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知印,一个通事,还有两个奏差。延庆司是至元二十七年设立的。
断事官衙门是正三品,负责处理王府的诉讼案件。一共有十六个断事官,都是正三品;此外还有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以及三个令史。
典军司是掌管王府卫队的衙门,级别是正从七品,管辖一百二十六个士兵。典军两个,副使两个。典军司是大德四年设立的。
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都总管府,级别是正二品,负责太祖四斡耳朵地区下属百姓的各种手工技艺、打猎捕鹰等事务。人员配置包括:两个达鲁花赤,一个都总管,一个同知,两个副总管,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提控案牍的官员,四个令史,两个奏差。这个衙门是至元二十四年设立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官员不参与正常的官员调动,凡是四斡耳朵的事务,都由这四个总管分管。
保定等路阿哈探马儿诸色人匠总管府,级别是正从二品,负责太祖大斡耳朵的一切事务。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总管,一个同知,一个副总管,一个知事,以及两个吏员。这个衙门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管领曹州东平等路民匠提举司,级别是正从五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同提举,一个副提举。这个衙门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管领大都纳绵提举司,级别是正从六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副提举。这个衙门也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上都大都奉圣州长官司。这可是个从六品官,管着51户出征的军队,里面有个达鲁花赤和一个长官。这个机构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接下来是保定织染局,也是个从六品官,管着101户织染工匠,人员配置比较多,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一共四个领导。这个局也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然后是丰州捏只局,这个规模就小多了,只有一个头目,主要负责织造花毯,至元十七年设立。
至元二十一年,又设立了几个机构。第一个是打捕鹰房民匠达鲁花赤总管府,这可是个正四品的大官,主要负责给两位皇后斡耳朵(皇后住所)提供岁赐的财物和相关的制作工作。领导班子也比较庞大,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外加两个办事员。
另一个是口子迤北长官司,从五品,管着206户人家,领导班子有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
还有个管领随路诸色民匠达鲁花赤等官,正五品,管着1525户各种工匠,领导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
再就是管领随路打捕纳绵民匠长官司,从五品,管着179户民匠,领导是达鲁花赤和长官。
至元二十一年还设立了大都民匠提举司,正七品,管着202户民匠,领导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
涿州成锦局人匠提举司,从五品,管着102户工匠,领导班子是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
最后是河间民匠提举司,从四品,管着210户民匠,领导班子是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
最后,咱们来说说河间沧州等处长官司,正五品,管着548户人家,领导班子是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这个机构也是至元二十一年设立的。 总的来说,元朝时期,这些机构的设立,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各个行业和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个管领河间临邑等处军民长官司。这可是个正七品官,管着两百零二户军民呢!官职设置在至元二十一年,下设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简单来说,就是管辖河间、临邑等地的军队和百姓。
接下来是管领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等户总管府,级别可高了,从四品!主要负责元太祖成吉思汗行宫四季营地的各种事务。这个府设在大德二年,人员配置也比较多,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各一人,还有两个司吏。
然后是管领涿州等处民匠异锦局,正五品,管着一百五十户民匠,大德二年设立。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负责管理这些匠人。
管领上用织染局,从七品,管辖七十八户工匠,大德二年设立,人员配置是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管领上都大都曲米等长官司,也是从七品,管辖七十九户民匠,大德二年设立。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
管领彰德等处长官司,从七品,管辖一百一十七户百姓,大德二年设立,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
管领上都大都等处长官司,从五品,管辖二百六十一户百姓,大德二年设立,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
管领泰安等处长官司,正七品,管辖一百一户百姓,大德二年设立,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
管领曹州等处长官司,从五品,管辖一百零五户百姓,大德二年设立,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
最后两个是延祐五年设立的。一个是管领随路打捕鹰房诸色民匠怯怜口总管府,从三品,负责元太祖四位皇后行宫四季营地以及岁赐物品的制作,人员配置比较复杂,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人,还有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兼照磨各一人,以及两个司吏。
另一个是管领大都上都打捕鹰房纳米面提举司,从五品,管辖一百九十五户,达鲁花赤、提举各一人。
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元朝时期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不同地区的人民、军队和工匠,级别和管辖范围各有不同。
首先,咱们说说涿州那个织染局,官职是正七品,管着96户人家,领导班子有达鲁花赤和一个提举。这个局是延祐五年才设立的。
然后是河间路清州的人匠局,官职级别高一些,是正五品,管着234户人家,领导班子也是达鲁花赤和一个提举,也是延祐五年设立的。
再来说说随州那个打猎的机构,名字叫“随路打捕鹰房诸色民匠总管府”,级别很高,是正四品!主要负责北安王每年赏赐钱粮的事儿。领导班子就多了,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一个不少。这个机构是至元二十二年设立的。
大都的纳绵局,正七品,管着703户人家,领导班子有达鲁花赤、提举和副提举,至元二十二年设立的。
大都的金玉民匠稻田局,正五品,管着521户人家,领导班子有达鲁花赤、提举和副提举,也是至元二十二年设立的。
大都蓟州一带的打猎机构,叫“大都蓟州等处打捕提举司”,正五品,管着600多户人家,领导班子有达鲁花赤、提举和副提举,至元二十二年设立的。
杂造局,正六品,领导班子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和副提举,至元十六年设立的。
怯怜口那边的民匠,跟上都纳绵局一起管,正五品,主要负责怯怜口那边的民匠和迭只斡耳朵的赏赐钱粮。领导班子有达鲁花赤、长官、同知、副长官,还有一个管文书档案的。
上都的人匠局,叫“上都人匠提领所”,正七品,领导班子有达鲁花赤、提领、同提领和副提领,至元二十四年设立的。
还有一个上都大都的机构,叫“上都大都提领所”,也是正七品,主要负责怯怜口的事务,领导班子有达鲁花赤、大使和副使,至元二十七年设立的。
最后是归德长官司,正六品,领导班子有达鲁花赤、长官和副长官,至治三年设立的。
这第一个部门叫管领上都大都诸色人匠纳绵户提举司,是个五品官,主要负责管理上都和中都(大都)的各种工匠和纳绵户,以及一些岁赐之类的杂事。这个部门有达鲁花赤、提举和同提举各一人,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然后是致用库,是个七品官,设有提领、大使各一人,副使二人,是至元二十七年才设立的。再就是提领司,八品官,有提领三人,副提领一人,这个部门是至元十一年就有了。
上都人匠局,七品官,设达鲁花赤二人,副使二人,也是至元二十七年设立的。 接下来是诸王傅官,从宽彻不花太子到齐王,一共四十五位王爷,每位王爷手下都设有王傅、傅尉、司马各一人。不过,只有宽彻不花、也不干、斡罗温孙三位王爷的傅尉是这个称呼,其他王爷的傅尉都叫府尉,职位在王傅之下,司马之上。这三员官职的人数也不固定,有的王爷只设一人,有的则多达三人。比较特殊的是齐王,他只设了一个王傅。
最后是都护府,这是个从二品的大官,主要负责管理旧州城和居住在汉地的畏吾儿人,如果他们之间发生纠纷,都护府就负责审理。都护府的官员很多,有从二品的大都护四人,从三品的同知二人,从四品的副都护二人,从六品的经历一人,从七品的都事一人,正八品的照磨兼承发架阁库管勾一人,还有令史四人,译史二人,通事、知印各一人,宣使四人,典吏二人。 都护府的设置变动比较大,至元十一年初设畏吾儿断事官,秩三品;十七年改领北庭都护府,秩二品,设官十二员;二十年改成大理寺,秩正三品;二十二年又恢复为大都护府,品秩如旧;延祐三年升为正二品;七年又降回从二品,官制才最终确定下来。
崇福司,是个二品衙门,主要负责管理马儿哈昔列班也里可温十字寺的祭祀活动之类的。 这衙门里头啊,官员不少呢!有四个从二品的司使,两个从三品的同知,两个从四品的副使,两个从五品的司丞,一个从六品的经历,一个从七品的都事,一个正八品的照磨,两个令史,外加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管印章的知印,还有两个宣使。这个崇福司是至元二十六年才设立的。
延祐二年的时候,崇福司改成了崇福院,还新设了个领院事,是个正职领导。 更重要的是,全国七十二个也里可温掌教司都给并到崇福院里来了,所有的事儿都归崇福院管了。 不过,好景不长,七年之后,崇福院又改回崇福司了,然后才正式确定了上面那些官员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