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衟,字弘道,是山西长治人,是金朝兵部员外郎元吉的孙子。宋衟从小记忆力就特别好,十七岁那年,因为战乱躲到襄阳避难,过了一段时间又回到北方,在河内隐居了十五年。
后来,赵璧被任命为河南经略安抚使,听说宋衟的大名,就非常礼貌地邀请他出来做官。中统三年,宋衟被提升为翰林修撰。李璮叛乱的时候,赵璧到济南处理中书省的事务;至元五年,大军围攻襄阳,赵璧又到元帅府任职,宋衟一直跟着他,很多军事上的事情都去请教宋衟。
至元六年,高丽权臣林衍废掉了高丽国王,另立他的弟弟为王。朝廷就派国王王辇哥和赵璧带兵去讨伐,还任命宋衟为行省员外郎,让他拿着圣旨把江华岛的居民迁到平壤。任务完成后,朝廷对宋衟表示了极大的慰劳和感谢,还赏赐了他很多衣物布匹,又任命他为河南路总管府判官,但他没去上任。
至元十三年,宋衟回到朝廷,担任太常少卿,因为当时朝廷正在改革官制,他还兼管籍田署的事务。至元十六年,太子因为听说宋衟德高望重,就召见了他。宋衟回答问题条理清晰,言语优雅,非常合太子的心意。从那以后,太子多次召见他,让他在宫中侍讲经史,并经常向他请教。
至元十八年,宋衟升任秘书监。至元十九年,江西地区需要任命郡县的官员,朝廷都让宋衟来负责挑选合适的人选。至元二十年,朝廷新设立了詹事院,第一个被任命为太子宾客的就是宋衟。每次宋衟去宫里觐见太子,太子都会对他特别优待,赏赐很多东西。至元二十三年,宋衟去世了,他留下了《秬山集》十卷传世。
张伯淳,字师道,是杭州崇德人。小时候就考中了童子科,因为他爸爸的关系,后来当上了迪功郎,接着又做了淮阴县尉。之后调到扬州当司户参军,没多久就考中了进士。他先是在临安府都税院当监官,然后升职做了观察推官,再后来又当上了太学录,最后进了朝廷。
元至元二十三年,他被任命为杭州路儒学教授,后来升迁为浙东道按察司知事。到了至元二十八年,他又升任福建廉访司知事。一年多后,有人向皇帝推荐张伯淳,皇帝就派人把他召到京城问话。
第二年,张伯淳进京面见皇帝。皇帝问了他冗官、风纪、盐政、纸币等当时的大事,张伯淳的回答都让皇帝很满意。皇帝想把他调到政事堂重用,但张伯淳坚决推辞了。最后,皇帝任命他为翰林直学士,还升了他的官阶,封为奉训大夫。张伯淳告假回家了。
后来,他被任命为庆元路总管府治中,行省还派他去衢州和秀州调查一些疑难案件,他都查明了真相。到了元大德四年,他在家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第二年,他进京朝见皇帝,还跟着皇帝去了上都。又过了一年,他就去世了。他留下了一些文集,都保存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