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至元三十年,成立了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

咱们先说说雷州路,这地方啊,历史可悠久了。唐朝初期,它先叫南合州,后来改名叫东合州,再后来又叫海康郡,最后才定名为雷州。元朝至元十五年,阿里海牙平章政事南征海外四州的时候,雷州归顺了朝廷。一开始设立了安抚司,十七年的时候,把它设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的治所,安抚司也升格成了总管府,归宣慰司管辖。雷州路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有八万九千五百三十五户,人口达十二万五千三百一十人。对了,这地方的屯田面积有一百六十五顷多一点儿。雷州路下辖三个县:海康县、徐闻县和遂溪县。

接下来是化州路,唐朝的时候,这儿分别叫罗州和辩州,宋朝的时候把罗州并入了辩州,后来又把辩州改名叫化州。元朝至元十五年,设立了安抚司,十七年改成了总管府。化州路的户数是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九户,人口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七人,屯田面积大约五十五顷。它管辖着三个县:石龙县、吴川县和石城县。

再来说说高州路,唐朝的时候叫高凉郡,后来改名为高州。宋朝的时候,高州被并入了窦州,后来又重新设立了高州。元朝至元十五年,设立了安抚司,十七年改成了总管府。高州路的户数是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五户,人口四万三千四百九十三人,屯田面积四十五顷。它管辖着三个县:电白县、茂名县和信宜县。

然后是钦州路,唐朝时叫宁越郡,后来改名为钦州,宋朝沿用了这个名字。元朝至元十五年,设立了安抚司,十七年改成了总管府。钦州路的户数是一万三千五百五十九户,人口六万一千三百九十三人,下辖两个县:安远县和灵山县。

最后是廉州路,唐朝的时候叫合浦郡,后来改名为廉州。元朝至元十七年,设立了总管府。廉州路的户数是五千九百九十八户,人口一万一千六百八十六人,屯田面积大约四顷。它管辖着两个县:合浦县和石康县,合浦县就在廉州城边上。

先说乾宁军,这地方啊,唐朝的时候叫琼州,后来又叫琼山郡,宋朝的时候是琼管安抚都监。元朝至元十五年,归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管。到了天历二年,因为元朝皇帝曾经来过这里,所以改名叫乾宁军民安抚司。当时这地方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七万五千八百三十七户,人口总数是一十二万八千一百八十四人,还有二百九十多顷的屯田呢。乾宁军管着七个县:琼山县(紧挨着州治)、澄迈县、临高县、文昌县、乐会县、会同县和定安县。

再说南宁军,唐朝的时候叫儋州,后来改成昌化郡,宋朝又改成昌化军,再后来又改成南宁军。元朝至元十五年,也归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管。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九千六百二十七户,人口总数是二万三千六百五十二人。它管着三个县:宜伦县、昌化县和感恩县。

然后是万安军,唐朝的时候叫万安州,宋朝改成了军。元朝至元十五年,也归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管。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五千三百四十一户,人口总数是八千六百八十六人。它管着两个县:万安县(紧挨着州治)和陵水县。

最后是吉阳军,唐朝的时候叫振州,宋朝改成崖州,后来又叫珠崖郡,再后来又改成吉阳军。元朝至元年间收复后,也归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管。户籍登记在册的有户一千四百三十九户,人口总数是五千七百三十五人,管着一个县:宁远县。

公元1279年(至元十六年),潭州行省派刘继昌去两淮招讨司,招降西南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部落。 然后呢,就给龙方零、龙文求、龙延、程延、洪延畅、韦昌盛、石延异、卢延陵、罗阿资这些人分别安排了官职,让他们当安抚使,管辖小龙番、卧龙番、大龙番、程番、洪番、方番、石番、卢番、罗甸国这些地方。 还给他们配了三千兵,发给他们怀远大将军的称号和虎符,相当于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这一年,宣慰使塔海向朝廷汇报说,西南的八个少数民族部落和罗氏等国已经归顺了,一共有一千六百二十六个寨子,十万一千一百六十八户人家。其中,西南五个少数民族部落有一千一百八十六个寨子,八万九千四百户人家;西南另外的少数民族部落有三百一十五个寨子;大龙番有三百六十个寨子。

公元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根据杨胜的建议,朝廷把这八个少数民族部落以及洞蛮地区,从四川行省划给了湖广行省管辖。 到了公元1293年(至元三十年),四川行省的官员说:思州和播州以前归四川管,后来改归湖广管了,现在当地老百姓想再回到四川。 朝廷就派人去调查,结果田氏和杨氏说,他们之前去京城,走湖广的路比较方便,而且老百姓住得近,驿站也已经建好了,所以希望继续归平章答剌罕管辖。

接下来是这些地方的具体行政设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程番武盛军安抚司、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木瓜犵犫蛮夷军民长官、韦番蛮夷长官、洪番永盛军安抚司、方番河中府安抚司、卢番静海军安抚司、卢番蛮夷军民长官。 还有定远府、桑州、章龙州、必化州、小罗州、下思同州、朝宗县、上桥县、新安县、麻峡县、瓮蓬县、小罗县、章龙县、乌山县、华山县、都云县、罗博县。

管番民总管,就是管辖少数民族的总管。

接下来是各个地方的少数民族军民长官的设置:小程番、中嶆百纳等处、底窝紫江等处、瓮眼纳八等处、独塔等处、客当刻地等处、天台等处、梯下、党兀等处、勇都朱砂古土瓦等处、大小化等处、洛甲洛屯等处、低当低界等处、独石寨、百眼佐等处…… 这些地方的名字,听起来都挺特别的,感觉很远,很陌生。

罗来州、那历州、重州、阿孟州、上龙州、峡江州、罗赖州、桑州、白州、北岛州、罗那州、龙里等寨、六寨等处、帖犵狫等处、本当三寨等处、山斋等处、羡塘带夹等处、都云桑林独立等处、六洞柔远等处、竹古弄等处、中都云板水等处、金竹府(古土瓦县)、都云军民府、万平等处、南宁、丹竹等处、陈蒙、李稍李殿等处、阳安等处、八千蛮、恭焦溪等处、都镇、平溪等处、平月、李崖等处、阳并等处、卢山等处…… 这些地方一个接一个,看得人眼花缭乱,感觉像是在看地图一样,而且都是一些以前没听说过的地方。

乖西军民府,这个府是皇庆元年设立的,由土官阿马担任知府,还佩带着金符呢!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这是至元二十年设立的,当时四川行省平定了九溪十八洞,把那些首领带到朝廷,然后根据情况设置州县,还设立了总管府,由顺元路宣慰司管辖。雍真乖西葛蛮等处、葛蛮雍真等处、曾竹等处…… 这些地方的设置,都和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关。

曾竹地方,大德七年的时候,顺元同知宣抚事阿重,曾经担任过那里的少数民族长官,后来因为他的叔父宋隆济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作乱,他就放弃家业,跑到京城告状,还深入乌撒、乌蒙,一直到水东,招降了木楼苗、狫,最后还活捉了宋隆济献给朝廷。龙平寨、骨龙等处、底寨等处、茶山百纳等处、纳坝紫江等处、磨坡雷波等处、漕泥等处、青山远地等处、木窝普冲普得等处、武当等处、养龙坑宿徵等处…… 这些地名,一个个听起来都很有特色,感觉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首先,咱们得去清江水楼雍眼这些地方看看。 还有高桥青塘鸭水,落邦札佐,平迟安德,六广,贵州这些地方也要去。 接着是施溪样头、朵泥、水东、市北洞,以及思州军民安抚司(也就是婺川县)。

然后,咱们还要去镇远府、楠木洞、古州八万洞、偏桥中寨、野鸡平、德胜寨偏桥四甲这些地方。 思印江、石千、晓爱泸洞赤溪,卑带洞大小田,黄道溪、省溪坝场,金容金达,台蓬若洞住溪,洪安,葛章葛商,平头著可通达,溶江芝子平茶这些地方也要走一趟。 还有亮寨、沿河、龙泉平(话说,思州以前治所在龙泉,后来城池被烧毁了,就迁到了清江,直到元朝十七年才又搬回龙泉)。

接下来,咱们得去祐溪、水特姜、杨溪公俄、麻勇洞、恩勒洞、大万山苏葛办、五寨铜人、铜人大小江、德明洞、鸟罗龙干、西山大洞这些地方。 还有秃罗、浦口、高丹、福州、永州、乃州、銮州、程州、三旺州、地州、忠州、天州、文州、合凤州、芝山州、安习州,以及茆惸等团、荔枝、安化上中下蛮。 曹滴等洞、洛卜寨、麦着土村、衙迪洞、会溪施容,感化州等处,契锄洞、腊惹洞、劳岩洞、驴迟洞,来化州,客团等处,中古州乐墩洞,上里坪,洪州泊李等洞,还有张家洞,这些地方都得去。

公元1291年,播州的杨赛因不花跟朝廷说,最近登记户口,老百姓担心被抓,想请求朝廷下道圣旨招安他们。他还说,自己以前被任命为安抚官,归顺元朝宣慰司管辖,但管辖的地区离四川行省比较近,请求改为军民宣抚司,直接归四川行省管辖。朝廷就同意了。然后任命播州等地的管军万户杨汉英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慰使,同时兼任播州军民宣抚使和播州等处管军万户,还给了他虎符。这个杨汉英就是杨赛因不花本人。朝廷还颁发了杨赛因不花请求的诏书,诏书上写着:“你们从前宋朝就归附了我们大元,已经有十五年多了。现在要清点户口,这是官府应该做的事,其他郡县也都一样,并不是只有你们播州。从现在开始,大家都安居乐业,如果有人流离失所,就招安他们回来,官府要经常关心他们,不要给他们添麻烦,加重他们的负担。”

播州军民安抚司管辖的地方包括:黄平府、平溪上塘罗骆家等处、水军等处、石粉罗家永安等处、六洞柔远等处、锡乐平等处、白泥等处、南平綦江等处、珍州思宁等处、水烟等处、溱洞涪洞等处、洞天观等处、葛浪洞等处、赛坝垭黎焦溪等处、小姑单张、倒柞等处、乌江等处、旧州草堂等处、恭溪杳洞、水囤等处、平伐月石等处、下坝、寨章、横坡、平地寨、寨劳、寨勇、上塘、寨坦、<*口岑奔、平莫、林种密秀、沿河祐溪等处。

公元1297年,又新设立了葛蛮安抚司,并颁发了一张安抚驿券。葛蛮安抚司管辖的地方包括:南渭州、落葛谷鹅罗椿等处、昔不梁骆杯密约等处、乾溪吴地等处、哝耸古平等处、瓮城都桑等处、都镇马乃等处、平普乐重墺等处、落同当等处、平族等处、独禄、三陂地蓬等处、小葛龙洛邦到骆豆虎等处、罗月和、麦傲、大小田陂带等处、都云洞。

洪安画剂等等地方。谷霞寨,刺客寨,吾狂寨,割利寨,必郎寨,谷底寨,都谷郎寨,犵狫寨,平伐等等地方。(大德元年,平伐酋领内附,乞隶于亦奚不薛,从之。) 这说的是大德元年的时候,平伐的酋长归顺了朝廷,请求归附到亦奚不薛的管辖下,朝廷就同意了。

安剌速,思楼寨,落暮寨,梅求望怀寨,甘长寨,桑州郎寨,永县寨,平里县寨,锁州寨,双隆,思母,归仁,各丹,木当,雍郎客都等等地方。雍门犵狫等等地方。栖求等等地方的仲家蛮。娄木等等地方。乐赖蒙囊吉利等等地方。华山谷津等等地方。青塘望怀甘长不列独娘等等地方。光州,者者寨,安化思云等等洞。北遐洞,茅难思风北郡都变等等地方。 这些都是当时的一些地名,包括寨子、村庄、洞穴等等,数量很多,分布范围也比较广。

必际县,上黎平,潘乐盈等等地方。诚州富盈等等地方。赤畲洞,罗章特团等等地方。福水州,允州等等地方。钦村,硬头三寨等等地方。颜村,水历吾洞等等地方。顺东,六龙图,推寨,橘叩寨,黄顶寨,金竹等等寨,格慢等等寨,客芦寨,地省等等寨。平魏,白崖,雍门客当乐赖蒙囊大化木瓜等等地方。嘉州,分州,平珠,洛河洛脑等等地方。宁溪,瓮除,麦穰,孤顶得同等等地方。瓮包,三陂,控州,南平,独山州,木洞,瓢洞,窖洞,大青山骨记等等地方。百佐等等地方。九十九寨蛮。当桥山齐朱谷列等等地方。虎列谷当等等地方。真滁杜珂等等地方。 地名依然很多,感觉像是当时一个地区的全面地理记录。

杨坪杨安等等地方。棣甫都城等等地方。杨友阆,百也客等等地方。阿落傅等等寨。蒙楚,公洞龙木,三寨猫犵剌等等地方。黑土石,洛宾洛咸,益轮沿边蛮。割和寨,王都谷浪寨,王大寨,只蛙寨,黄平下寨,林拱章秀拱江等等地方。密秀丹张。 最后列举的地名,依然延续了之前的风格,都是一些村寨、山谷等等地方的名字,其中还提到了“益轮沿边蛮”,说明这里涉及到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

林种拱帮,西罗剖盆,杉木箐,各郎西,恭溪望成崖岭等等地方…… 这些地名,听着就感觉蛮远的,像是古代边疆地区的样子。

孤把、焦溪笃住、草堂等等地方,也是一样,都是些偏远的地方。上桑直、下桑直、米坪、令其平尾这些地方,听名字就感觉是些小村庄。保靖州、特团等等地方,应该也是属于比较偏远地区。

大德三年的时候,朝廷设立了征东行省,管理高丽地区,不过没多久就撤销了。到了至治元年又重新设立了,还任命高丽国王当左丞相!这来来回回的,也是够折腾的。

高丽国的情况,可以去看看《高丽传》那本书。至元十八年的时候,高丽国王王睶上奏说,他们国家设立了四十个驿站,老百姓和牲畜都累坏了,请求朝廷减少驿站数量。朝廷就下令把四十个驿站合并成二十个。到了至元三十年,又在沿海设立了水路驿站,从耽罗到鸭绿江,还有杨村、海口,一共三十个地方。

沈阳等路高丽军民总管府、征东招讨司、各道劝课使、庆尚州道、东界交州道、全罗州道、忠清州道、西海道、耽罗军民总管府(这个是在大德五年设立的)…… 这些都是当时管理高丽地区的机构和行政区域,看着就觉得官僚机构很复杂。

河源,古时候就没人知道它在哪儿。《禹贡》里说黄河发源于积石山,就到此为止了。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翻过玉门关,看到两条河交汇,从葱岭发源,流经于阗,汇入盐泽,地下暗流奔涌千里,最后在积石山再次出现。唐朝的薛元鼎出使吐蕃,也寻找过黄河源头,最后在闷磨黎山找到了。但是,这些记载都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找到的也只是一些线索而已。

后世的人讨论黄河源头,大多都参考汉朝和唐朝的记载,那些说法很奇怪,很迂回,总的来说,都不是真正的源头。我想,可能是因为汉朝和唐朝的时候,西域的少数民族还没完全归顺朝廷,道路也不通畅,所以他们去寻找黄河源头的时候,走得都很曲折,不能直接到达源头,所以也就无法彻底搞清楚了。

元朝统一全国,全国各地,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都设置了驿站,驿卒往来送信,就像在自家地盘上走动一样方便。元朝至元十七年,皇帝派都实担任招讨使,给他佩带金虎符,让他去寻找黄河的源头。都实领命后,那年就到了河州。河州东边六十里,有个宁河驿。驿站西南六十里,有一座山叫杀马关,山林茂密,地势险峻,每走一步都感觉在往上爬,走一天才能到山顶。往西走,山势越来越高,走了四个月,才到达黄河源头。那年冬天,都实回来汇报,还带回了绘制的城池和驿站位置图。

后来,翰林学士潘昂霄从都实的弟弟阔阔出那里了解到情况,撰写了《河源志》。临川人朱思本又从八里吉思家得到帝师收藏的梵文书籍,并把它翻译成中文,和潘昂霄的著作互相补充。现在我参考这两本书,考证黄河源头的情况,如果两者说法不同的地方,会在下面做个注释。黄河源头位于土蕃朵甘思的西部边境,那里有一百多股泉水,水流分散,无法靠近观看,方圆七八十里,站在高高的山上往下看,这些泉水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所以叫火敦脑儿。“火敦”翻译过来就是星宿的意思。(思本说:“黄河源头在中原的西南方向,直线距离四川马湖蛮部的正西三千多里,云南丽江宣抚司的西北一千五百多里,帝师撒思加地的西南二千多里。水从地下涌出来,像一口口井一样。这样的井有一百多口,水往东北流一百多里,汇成一个大湖,叫做火敦脑儿。”)

许多水流汇聚在一起,大约五六里地后,汇成两个大湖,叫做阿剌脑儿。水流从西向东,连绵不断,一天的路程,蜿蜒向东流淌形成一条河流,叫做赤宾河。再走两三天,南边又来一条河,叫做亦里出河,和赤宾河汇合。又过了三四天,南边又来一条河,叫做忽阑河。还有一条河从东南方向来,叫做也里术河,这些河流都汇入赤宾河,河水越来越大,这时才被称为黄河,但是水还是很清澈,人可以涉水而过。(思本说:“忽阑河的源头,发源于南山。那里大山峻岭,绵延千里,水流五百多里,注入也里出河。也里出河的源头,也发源于南山。向西北流五百多里,才和黄河汇合。”)

又过了一两天,河水分成七八股,叫做也孙斡论,翻译过来就是九渡,河面宽五七里,可以骑马过河。再过四五天,河水变得浑浊,当地人用皮革做的袋子,骑在上面渡河。人们把树干捆绑在一起做成像船一样的工具,再用皮革覆盖,才能渡河,只能容纳两个人。从这里开始,两岸山崖夹峙,河面宽一里、两里或者半里不等,河水有多深无法测量。朵甘思的东北部有一座大雪山,叫做亦耳麻不莫剌,这是最高的山,翻译过来叫腾乞里塔,就是昆仑山。山腹到山顶都是积雪,冬天夏天都不融化。当地人说,多年积雪成冰的时候,六月还能看到冰雪。从河水分成七八股的地方到昆仑山,要走二十天。(思本说:“从浑浊的河水往东北流二百多里,和怀里火秃河汇合。怀里火秃河发源于南山,水流方向是正北偏西,流八百多里,与黄河汇合,又往东北流一百多里,经过郎麻哈地。又正北流一百多里,然后转向西北流二百多里,又转向正北流一百多里,然后转向东流,经过昆仑山脚下,番语叫亦耳麻不莫剌。这座山非常高峻,山脚下绵延五百多里,河水沿着山脚向东流,经过撒思加阔即、阔提地。”)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文本。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我沿着昆仑山南边走了半天,又走了四五天,就到了阔即和阔提这两个挨着的地方。再走三天,就到了哈剌别里赤儿,这是个四面通达的要冲,强盗很多,所以政府派兵驻扎在那里。往北走两天,就过了河。(史书上说:“河水过了阔提,就和亦西八思今河汇合了。亦西八思今河发源于铁豹岭的北面,自北向南流五百多里,然后和黄河汇合。”)

昆仑山以西,人烟稀少,大部分人家都住在山的南边。那里的山都不高峻,河水也比较平缓,野兽有牦牛、野马、狼、狍子、山羊等等。往东走,山越来越高,地势也逐渐低下去,河岸变得狭窄,有的地方狐狸都能一跃而过。走了五六天,看到西南方向来了一条河,叫纳邻哈剌,翻译过来就是细黄河。(史书上说:“哈剌河发源于白狗岭的北面,水流方向是西北,五百多里后和黄河汇合。”)

又走了两天,南边又来了一条河,叫乞儿马出。这两条河的水汇合后流进了黄河。(史书上说:“哈剌河和黄河汇合后,继续往北流二百多里,经过阿以伯站,然后转向西北流,沿着昆仑山的北边流二百多里,和乞里马出河汇合。乞里马出河发源于威州、茂州西北,岷山的北面,水流方向是北,也就是古代当州的境内,自北向南流四百多里,然后转向西北流,又五百多里,最后和黄河汇合。”)

黄河先往北流,然后拐了个弯往西流,过了昆仑山北边,又一直往东北流。大概走了半个月,到了贵德州,当地叫必赤里,这才有了州府衙门。这个州属于吐蕃等处宣慰司管辖,宣慰司的治所在河州。又过了四五天,到了积石州,这就是《禹贡》里记载的积石山。再走五天,到了河州的安乡关。一天后,到了打罗坑。往东北走一天,就看到洮河水从南边流过来,汇入黄河。

(书里说:黄河从乞里马出来,和黄河汇合后,又往西北流,和鹏拶河汇合。鹏拶河发源于鹏拶山西北,往正西流七百多里,经过札塞塔失地,与黄河汇合。然后拐弯往西北流三百多里,再拐弯往东北流,经过西宁州、贵德州、马岭,一共八百多里,与邈水汇合。邈水发源于青唐宿军谷,往正东流五百多里,经过二巴站与黄河汇合,又往东北流,经过土桥站、古积石州、羌城、廓州构米站、界都城,一共五百多里,在河州与野庞河汇合。野庞河发源于西倾山北,往东北流五百多里,与黄河汇合。黄河又往东北流一百多里,经过踏白城、银川站,与湟水、浩亹河汇合。湟水发源于祁连山下,往正东流一千多里,注入浩亹河。浩亹河发源于删丹州南的删丹山下,往东南流七百多里,注入湟水,然后和黄河汇合。黄河又往东北流一百多里,与洮河汇合。洮河发源于羊撒岭北,往东北流,经过临洮府,一共八百多里,与黄河汇合。)

又走了一天,到了兰州,过了北卜渡。到了鸣沙州,又过了应吉里州,继续往东走。到了宁夏府南边,继续往东走,就到了东胜州,它属于大同路管辖。从黄河发源地到汉地,沿途的大小支流,细小的溪流,数不清,也记不住。沿途的山上都是草和石头,到了积石山才开始树木茂盛起来。老百姓都说黄河九曲,这里就占了两曲,那就是乞里马出河和贵德必赤里这两段。

(书里说:洮河与黄河汇合后,黄河继续往东北流,经过达达地,一共八百多里。经过丰州西受降城,拐弯往正东流,经过达达地、古天德军中受降城、东受降城,一共七百多里。然后拐弯往正南流,经过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与黑河汇合。黑河发源于渔阳岭南,往正西流五百多里,与黄河汇合。黄河又往正南流,经过保德州、葭州和兴州地界,又经过临州,一共一千多里,与吃那河汇合。吃那河发源于古宥州,往东南流,经过陕西省绥德州,一共七百多里,与黄河汇合。黄河又往南流三百里,与延安河汇合。延安河发源于陕西芦子关乱山中,往南流三百里,经过延安府,拐弯往正东流三百里,与黄河汇合。黄河又往南流三百里,与汾河汇合。汾河发源于河东朔州、武州南边的乱山中,往西南流,经过管州、冀宁路汾州、霍州、晋宁路绛州,又往西流,到龙门,一共一千二百多里,才与黄河汇合。黄河又往南流二百里,经过河中府,遇到潼关和太华山,山势绵延,河水无法再往南流,就拐弯往东流了。总的来说,黄河发源后往东北流,经过的都是西番地区,到了兰州,一共四千五百多里,才进入中原地区。又往东北流,经过达达地,一共二千五百多里,才进入河东境内。又往南流到河中,一共一千八百多里。总共九千多里。)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文本。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西北地区,地名记录如下:

笃来帖木儿、途鲁吉、柯耳鲁地、畏兀儿地。元朝至元二十年,在畏兀儿地区设立了四处军站和交钞库。 哥疾宁、可不里、巴达哈伤、途思、忒耳迷、不花剌、那黑沙不、的里安、撒麻耳干、忽毡、麻耳亦囊、可失哈耳、忽炭、柯提、兀提剌耳、巴补、讹迹邗、倭赤、苦叉、柯散、阿忒八失、八里茫、察赤、也云赤、亦剌八里、普剌、也迷失、阿里麻里。诸王海都曾经在阿里麻里等地设立行营,这些都是他的势力范围。从元朝的上都往西北走六千里,就到了回鹘五城,唐朝时期叫北庭,设有都护府。再往西北走四五千里,就到了阿里麻里。至元五年,海都叛乱,率兵南下,世祖皇帝在北庭打败了他,又追击到阿里麻里,海都又逃跑了二千多里。皇帝下令不要追击了,派皇子北平王统领军队驻扎在阿里麻里镇守,并派丞相安童前去辅佐。

合剌火者、鲁古尘、别失八里。元朝至元十五年,授予八撒察里虎符,负责管理别失八里畏兀儿城子的军站事务。十七年,派万户綦公直驻守别失八里。十八年,根据诸王阿只吉的请求,从大和岭到别失八里新设立了三十个军站。二十年,设立了别失八里和州等处的宣慰司。二十一年,阿只吉派使者来说:“元朝管辖的只必帖木儿二十四城中,有两个叫察带的城池被设置了达鲁花赤,归阔端管辖,不再隶属于省份。” 这时候奉旨:“确实像使者说的那样,应该纠正过来。”二十三年,派遣侍卫新附兵一千人到别失八里屯田,设立了元帅府,以别失八里为中心进行管理。

他古新、仰吉八里、古塔巴、彰八里。至元十五年,授予朵鲁知金符,负责管理彰八里军站事务。

月祖伯、撒耳柯思、阿兰阿思。

话说太宗皇帝在甲午年的时候,命令诸位王爷带兵去征讨西域的钦义、阿速、斡罗思等国家。到了乙未年,又命令宪宗也去。到了丁酉年,军队到达宽田吉思海边上,钦义的首领八赤蛮逃到了海岛里。结果正好赶上大风,把海水都吹干了,活捉了八赤蛮!之后,就和诸位王爷一起继续征讨斡罗思,到达也列赞城,七天就攻破了它。丁巳年,又出兵南征,还派驸马剌真他儿子乞反去当达鲁花赤,镇守斡罗思和阿思。到了癸丑年,对斡罗思和阿思进行了人口普查。

接下来,咱们要说的这些地名,都是当时被征讨或者被纳入版图的地方:阿罗思、不里阿耳、撒吉剌、花剌子模、赛兰、巴耳赤邗、毡的、不赛因、八哈剌因、怯失、八吉打、孙丹尼牙、忽里模子、可咱隆、设剌子、泄剌失、苦法、瓦夕的、兀乞八剌、毛夕里、设里汪、罗耳、乞里茫沙杭、兰巴撒耳、那哈完的、亦思法杭、撒瓦、柯伤、低廉、胡瓦耳、西模娘、阿剌模忒、可疾云、阿模里、撒里牙、塔米设、赞章、阿八哈耳、撒里茫、朱里章、的希思丹、巴耳打阿、打耳班、巴某、塔八辛、不思忒、法因、乃沙不耳、撒剌哈歹、巴瓦儿的、麻里兀、塔里干、巴里黑。 这些名字,听着就感觉是异域风情满满啊!

话说吉利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这些地方啊,名字听着挺陌生吧?先说吉利吉思,这名字的来历很有意思,据说一开始是四十个汉族女子嫁给了乌斯族男子,所以就用这个名字来命名这块地方了。它离元朝的大都可远了,一万多里呢!传说啊,满族人最早就是住在这儿的,到了元朝的时候,这里的人被分成了九千户。这地方东西长一千四百里,南北宽一半,谦河从中间流过,往西北方向流去。另外,西南还有条叫阿浦的河,东北还有条叫玉须的河,都是大河,最后都汇入谦河,再流进昴可剌河,最后往北流入大海。这地方的风俗跟其他地方可不一样,他们的语言跟畏吾儿人是一样的。他们住帐篷,跟着水草放牧,也懂一些耕种,一下雪就骑着木马去打猎。这地方出产好马和黑白两种海东青。

再说昴可剌,这名字也是因为河才取的,它算是吉利吉思的附属地,离大都两万五千多里。他们的语言跟吉利吉思人完全不一样。这地方白天长黑夜短,太阳一落山,烤羊肋骨都熟了,东方就天亮了,这跟《唐史》里记载的骨利斡国是一样的。乌斯,这名字也是因为河取的,在吉利吉思的东边,谦河的北边。他们有个习俗,每年六月初,都要杀白马、牛羊,洒上马奶酒,然后到乌斯河边洗洗涮涮,祭祀河神,说是为了祭祀他们的祖先,因为他们的祖先就是从这河里出来的。

撼合纳,这名字的意思就像布口袋一样,口小肚子大,这地方的地形也像个布口袋,所以就用这个名字了。它在乌斯的东边,是谦河的发源地。这地方就只有两个山口能进出,山山水水,树木葱茏,地势险峻得很,野兽多牲畜少。穷人没啥固定产业,都用桦树皮做帐篷,用白鹿驮着行李,喝鹿奶,采松子,挖山丹、芍药的根来吃。

月亮也好像骑着木马去打猎呢!谦州这名字,就因为靠近河,所以才这么叫。它离大都九千里,在吉利吉思的东南边,谦河在它西南,唐麓岭在它北边,住着几千户人家,都是蒙古人和回鹘人。那里还有几个作坊,是当初国家迁徙来的汉人开的。那地方地肥水美,适合种庄稼,夏天种,秋天收,都不用怎么费力除草松土。有人说,汪罕最先住在这儿。益兰,是蛇的意思。开始的时候,州里山里住着的人,看见一条大蛇,几十米长,从洞里出来喝河水,腥味能闻好几里,所以就用蛇的名字来给州起名了。元朝至元七年,朝廷派刘好礼当吉利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等地的行政长官,就在谦州修建仓库粮仓,设立驿站,作为州治。以前,好几部分的当地人,都用杞柳做杯子和盘子,挖木头做水槽引水,根本不会铸造农具,刘好礼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朝廷,就派工匠去教他们烧制陶器、造船造工具,当地人觉得挺方便的。

安南的郡县,我们来做个补充说明。安南,古时候叫交趾。陈朝反叛归顺的事儿,在正史里已经写过了,现在我们把安南值得记录的城邑,列在左边。

大罗城路,是汉朝的交趾郡。唐朝的时候,这里设了安南都护府。宋朝的时候,当地人李公蕴在这里建立了国家。陈朝建立后,把这片地方设置成龙兴府、天长府、长安府。

龙兴府,原来是多冈乡。陈朝建国后,才设立的龙兴府。

天长府,原来是多墨乡,是陈朝祖先出生的地方。陈朝皇帝在这里建了行宫,每年都来一次,表示不忘本,所以改名叫天长府。

长安府,原来是华闾洞,是丁部领出生的地方。五代末期,丁部领在这里建立了国家。

归化江路,和云南接壤。

宣化江路,和特磨道接壤。

沱江路,和金齿接壤。

谅州江路,和左右两江接壤。

北江路,在罗城东岸,泸江的水流入北江,江上有六座桥。

如月江路。

南册江路。

大黄江路。

烘路。

快路。

国威州,在罗城南边。(以下这些州,大多和云南、广西接壤,虽然名字叫州,其实就是山洞。)

古州,在北江。

仙州,古时候叫龙编。

富良。

司农。(也有人说是杨舍。)

定边。(也有人说是明媚。)

万涯。(也有人说是明黄。)

文周。(也有人说是门州。)

七源。

思浪。

大原,也有人说是黄源。通农。罗顺,也有人说是来神。梁舍,也有人说是梁个。平源。光州,也有人说是明苏。渭龙,也有人说是乙舍。道黄,就是平林场。武宁,从这里往后的那些县,都挨着云南、广西的边界,虽然名字叫县,其实就是山里的洞穴一样。万载。丘温。新立。恍县。纸县。历县。阑桥。乌延。古勇。供县。窟县。上坡。门县。

清化府路,汉朝叫九真郡,隋朝和唐朝的时候叫爱州。它管辖下的那些地方,名字五花八门,有的叫江,有的叫场,有的叫甲,有的叫社。梁江。波龙江。古农江。宋舍江。茶江。安暹江。分场,以前叫文场。古藤甲。支明甲。古弘甲。古战甲。缘甲。

弓安府路,汉朝叫日南郡,隋朝和唐朝的时候叫驩州。倍江。恶江。偈江。尚路社。唐舍社。张舍社。演州路,现在是日南郡管辖下的县,叫扶演、安仁。唐朝的时候改名叫演州。孝江。多壁场。巨赖社。他袁社。

布政司路,现在是日南郡象林县,东边靠海,西边挨着真蜡国,南边连接扶南国,北边和九德郡相连。东汉末年,区连杀了象林县令,自己建立了一个国家,叫林邑。唐朝的时候,林邑的国王搬到了占城,改名叫占城国。现在布政司管辖的地方,就是以前的林邑故地。

从安南的大罗城到燕京,大概有一百一十五个驿站,一共七千七百多里。边境上的老百姓服徭役。占城。王琴。蒲伽。道览。渌淮。稔婆逻。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