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瑨,是山西蔚州人。他爸爸赵昆,在金朝当官,是帅府评事。他哥哥赵珪,在飞狐城当万户,负责守城。庚午年,他爸爸去世了,哥哥赵珪带着妈妈去蠡州,把他留在飞狐城。赵瑨从小就比较叛逆,喜欢练武。癸酉年,元太祖南下攻打金朝,先锋部队到了飞狐城,城里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办。赵瑨去见县令,说:“敌军兵临城下,不投降还等什么!”大家听了他的话,都同意投降了。

丁丑年,元太师、国王木华黎驻扎在桓州,任命赵瑨当百户,跟着去攻打蠡州。金兵紧闭城门抵抗,国王的副将石抹也先战死了,国王很生气,要屠城。赵瑨哭着说:“我母亲和哥哥都在城里,请让我用自己的性命换取全城人的性命!”他说的特别恳切,国王被他的孝心打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攻打相州的时候,打到城门口,金兵的死士冲了出来,赵瑨冲上去跟他们拼杀,一支箭射中了他的鼻侧,箭镞从脑后穿了出来。他拔出箭继续战斗,七天后攻破了相州。

因为立了大功,他被授予冀州行军都元帅,还佩带金虎符。赵瑨把这个官职让给了他哥哥赵珪,朝廷同意了,改任命赵瑨为军民总管,后来又升迁为易州达鲁花赤,也佩带金符。元太宗南下河南的时候,赵瑨从易州快马加鞭地送去了二十多万支箭到元太宗行在所在地,元太宗非常高兴,任命他代理中都省事。癸巳年,赵扬在兴州叛乱,赵瑨带兵平定了叛乱,升迁为中山、真定二路达鲁花赤。

中统元年,朝廷设立十道宣慰司,任命赵瑨为顺天宣慰使。至元元年,他调任淄莱路总管。六年后,又调任太原路总管。十二年,升任燕南道提刑按察使。十四年,调任河南道提刑按察使。十六年,退休。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岁。皇庆元年,追赠仪同三司、太保、上柱国,追封定国公,谥号襄穆。他的儿子叫赵秉温。

秉温啊,一开始在世祖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跟着他做事了。 世祖皇帝还特地让他去拜刘秉忠太保为师学习。后来他还跟着出征过吐蕃和云南大理。元朝中统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皇帝就让他负责右三部的政务。到了至元七年,他创立了朝廷的礼仪制度,考试阅卷都让皇帝很满意,于是被任命为尚书礼部侍郎,还兼管侍仪司的事务。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秘书少监,负责搜集天下各地的书籍档案。至元十九年,他升迁为昭文馆大学士,还兼管太史院和侍仪司的事务。《授时历》编成后,皇帝赏赐了他二百锭银子,还给他升官,封他为中奉大夫。至元二十九年,《国朝集礼》编纂完成,皇帝还特别下令让他儿子慧继承他的侍仪使职位。到了皇庆元年,他又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司徒、云国公,死后谥号为文昭。他儿子慧后来也当上了昭文馆大学士。

石抹明安是桓州人,为人性格宽厚,不太在乎那些小细节。他小时候就喜欢拿根棍子当马骑,带着一群小孩排着队走,队伍整齐得很,没有一个孩子敢大声喧哗。村里的老人见了都很惊讶,说:“这孩子长得不一般,举止得体,将来肯定能当大官!”长大后,他常常感叹:“人活在世上,应该建功立业,留下名声,让后世记住,怎么能碌碌无为,像草木一样腐烂呢!” 壬申年,太祖皇帝率领军队攻破了金国的抚州,准备继续南下。金国皇帝就派招讨使纥石烈九斤前来救援,当时明安就在九斤的军队里。九斤对明安说:“你以前去过北方,对蒙古国主很熟悉,你去阵前问问他为什么要起兵,如果他不说,你就骂他!” 明安一开始照着九斤说的去做,结果很快骑马投降了。成吉思汗下令把他绑起来,等打完仗再审问他。金兵被打败后,成吉思汗把明安叫来问他:“你为什么先骂我,然后又投降?”明安回答说:“我本来就想投降,只是受了九斤的指使,怕他怀疑我,所以才那样做的。不然,我怎么能有机会见到您的面呢?”成吉思汗很欣赏他的回答,就放了他,还让他统领蒙古军队,平定了云中东西两路。

话说皇上想跟北方金国停战,明安出来劝说:“金国的地盘可是有十七路呢,咱们现在才占了云中东西两路,要是就这么算了,等他们商量好了,一起攻过来,咱们可就不好对付了。再说,山前老百姓好久没见过打仗了,现在咱们带兵过去,发个命令就能搞定,打仗讲究个迅速,哪能犹豫呢!”皇上听了他的话。马上命令明安带兵南下,走到哪儿,老百姓都拿着饭菜出来迎接,明安最后带着河北好几个郡的兵马回来了。

皇上又命令明安和三合拔都带兵从古北口出发,去景州、蓟州、檀州、顺州那些地方转悠转悠。其他将领商量着要把这些地方的人杀光,明安却上奏说:“这些人确实该死,但是如果咱们饶了他们,那些还没投降的人就会闻风而来了。”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乙亥年春天正月,攻下了通州,金国的右副元帅蒲察七斤带着他的军队投降了,明安让他继续当官,留在自己手下,然后就在京城南边的建春宫驻扎军队。

金国的御史中丞李英和元帅左都监乌古论庆寿带兵护送军粮,去支援中都。皇上派右副元帅神撒带四百骑兵去迎战,明安又带了五百骑兵跟上,在永清相遇。快要打仗的时候,明安命令士兵假装败退,金兵追上来,明安就回过头来打,大获全胜,金兵死伤和淹死在水里的很多,还抓住了李英和他身上的虎符,缴获了上千辆粮车。然后明安劝降永清,永清没投降,就被攻破了,城里的人都被杀了。

没过多久,金将完颜合住和监军阿兴松哥又带着一万二千步兵和五百辆粮车来支援中都。明安又带了三千骑兵去迎战,在涿州宣封寨相遇,抓住了松哥,合住逃跑了,明安把他们的所有辎重都抢来了,然后回到建春宫驻扎。四月,攻打万宁宫,攻下来了。又拿下了富昌、丰宜两关,攻破了固安县。

一开始,顺州城破了,士兵们抓住了密云县主簿完颜寿孙,把他献给了明安。明安放了他,还重用了他。没过多久,完颜寿孙又逃跑了,后来又回来了。明安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城里的老父亲,我担心他活不下去,所以想回去照顾他。现在我父亲已经去世了,所以我又回来了。”明安觉得他很孝顺,就又放了他。

五月,明安准备攻打中都。金朝大臣完颜复兴喝药自杀了。辛酉日(具体日期),中都城里的官员、百姓、僧侣道士都打开城门投降了。明安对他们说:“你们死守城池,直到走到这个地步,这不是你们的罪过,而是守城将领的责任啊!”于是,明安让大家安心生活,还用粮食救济他们,大家都非常感激。

明安很早就从军了,他善于估计敌情,决定胜负,从没失算过。不管天气多冷多热,他总是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一起劳作休息。他攻下金国的府库,得到很多珠宝、丝绸等贵重物品,但他都如实登记上报,自己一点儿也没拿。中都城攻下后,明安被封为太傅、邵国公,还兼任蒙古汉军兵马都元帅。丙子日(具体日期),他在燕城病死了,享年五十三岁。

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咸得不,继承了他的职位,做了燕京行省;次子叫忽笃华,在元太宗时期,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还兼任蒙古汉军兵马都元帅。

张荣,字世辉,是济南历城人,长得特别威猛。他曾经当过兵,被流矢射中了嘴巴,箭拔不出来,只好让人用脚踩着他额头帮忙把箭拔出来,他面不改色。金朝末年,山东各地盗贼四起,张荣带领乡亲们占据了济南的黉堂岭,队伍越来越壮大,后来干脆就控制了章丘、邹平、济阳、长山、辛市、蒲台、新城以及淄州等地,敌军来了,他就带人烧光田地,躲进山里。

公元1268年(丙戌年),东平、顺天都归顺了他。张荣于是率领军队和占领的土地向元朝投降,见到了忽必烈(太祖)。忽必烈问他,孤军作战好几年,为什么一直抵抗元军,张荣回答说:“山东地广人多,都是大元的土地,要是我真有什么依仗,也不会投降了。”忽必烈很欣赏他,拍着他的背说:“真像赛因八都儿啊!”(此处为原文引用,不作翻译)然后任命他为金紫光禄大夫、山东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兼兵马都元帅,主管济南府事务。当时人们为了得到银子,疯狂盗墓,张荣下令禁止这种行为。

公元1270年(庚寅年),朝廷召集诸侯商议攻打汴梁,张荣建议先派军队清理通往汴梁的道路。忽必烈很高兴,赏赐他三套衣服,并让他在诸侯中列席。公元1271年(辛卯年),军队到达黄河边,张荣率领敢死队夜渡黄河,守军溃败。第二天一大早,敌军列阵前来,张荣率军冲锋,敌军望风而逃,张荣夺取了五十艘战船,到达北岸,接应大军过河,元军乘胜追击,攻破了张山、盘山两个山寨,俘获了一万多人。大将阿术鲁担心发生变故,想把俘虏全部杀掉,张荣极力阻止。

公元1273年(癸巳年),汴梁城破,张荣跟随阿术鲁作为先锋攻打睢阳,有人建议杀死俘虏,用他们的油脂灌城,张荣再次极力阻止。睢阳城破后,张荣独自一人骑马进入城内安抚百姓。公元1274年(甲午年),攻打沛县,沛县防守比较严密,沛县将领唆蛾夜间偷袭元军营地,张荣察觉到了,唆蛾逃跑了,张荣带领精兵追杀,乘胜攻城,沛县城破。接着攻打徐州,徐州守将国用安率军突围,张荣迎击,也攻破了徐州城,国用安跳河自尽。公元1275年(乙未年),攻克邳州。公元1276年(丙申年),跟随阔端王子攻破宋朝的枣阳、仇城等三个县。

当时河南的百姓大量北迁到济南,张荣下令让百姓们分房子和土地居住,让他们得以安家立业,他还考核他们的生产情况,把荒地变成了乐土。这一年,朝廷考核各地的官员政绩,张荣名列天下第一。李璮占据益都,暗中送给他贿赂,张荣说:“我已经效忠朝廷,怎么能私下与邻近的势力交往呢!”于是拒绝了。他六十一岁时请求退休。十九年后,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封他为济南公。他退休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他一共生了七个儿子:老大叫邦杰,继承了爵位,可惜早早去世了;老二邦直,做到行军万户的职位;老三邦彦,曾经代理济南行省的职务;老四邦允,担任过淄州知州;老五邦孚,在朝廷的大都督府当郎中;老六邦昌,是奥鲁的总管;老七邦宪,是淮安路的总管。他的孙子有四十多个,其中一个叫宏,继承了邦杰的爵位,后来又改任真定路总管。

他的七个儿子个个都在朝廷里担任要职,从地方官到中央高官都有,可见他的家族势力非常强大。老大虽然英年早逝,但爵位却由孙子继承,可见家族的延续性也很好。从职位来看,他的儿子们大多在地方上任职,这或许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用人策略。孙子辈中,至少有一个继承了祖上的爵位,并继续在朝廷中担任要职,这说明这个家族的权势和影响力持续了好几代。

刘亨安,他祖上是范阳人,后来搬到了辽东川州。一开始,国王木华黎在辽东打仗,刘亨安的哥哥刘世英带着族人和乡亲们跟着木华黎打仗,他们一起攻下了燕地、赵地、云州、朔州和河东地区,因为立了大功,刘世英被任命为行军副总管。庚辰年,平阳一带的很多郡县都被战火摧残得民不聊生,百业凋敝。刘世英就跟国王说:“自古以来,治理国家,老百姓是最重要的。现在河东地区都被杀戮殆尽了,以后咱们军队再来这里,谁来给我们运送粮草呢?现在正是安抚百姓、救济灾民的好时机啊!”国王很认同他的说法。因为绛州地处边境,当地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国王就让刘世英担任绛州节度使,还兼任行帅府的事务。后来刘世英在战场上战死了,没有留下儿子,国王孛鲁就让他的族兄刘德仁继承了他的职位。

丙戌年,金国的将领移剌副枢攻打绛州,城池失守,刘德仁战死了。木华黎奉命让刘亨安统领刘德仁的军队,还赏赐给他金虎符,任命他为镇国上将军、绛州节度使,兼任元帅府的事务,还兼任观察使。庚寅年的冬天,刘亨安跟随大军渡过黄河,进入关内。辛卯年的春天,攻克了凤翔,然后一路打到秦州、陇州,最后驻扎在渭阳。秋天,军队从阶州出发,沿着汉水一直打到邓州。壬辰年,大军在钧州会合,在三峰山打败了金兵。甲午年,平定了蔡州。

之后,宋军二十万大军攻打汴京,眼看就要打到洛阳了,大元帅塔察儿就派刘亨安去抵挡。刘亨安在龙门北面跟宋军遭遇,他立刻挺枪跃马,冲锋陷阵,将士们都跟着他冲杀,宋军溃不成军,刘亨安一路追击了一百多里。塔察儿拍着他的肩膀说:“真是个骁勇的将军啊!”还把他安排在众将领的右边席位上,赏赐非常丰厚。丙申年,大元帅塔海征讨巴蜀,攻破了散关,攻破了剑门关,用出奇制胜的战术打了很多胜仗,包围了成都。刘亨安担任先锋,在成都城西大败宋军,活捉了宋将陈侍郎。有个乔长官跟刘亨安争功,没过多久,攻城的时候,乔长官被炮弹击伤了,刘亨安背着他撤出了战场,乔长官因此很惭愧。刘亨安从军十年,屡立战功,他获得的金银财宝都分给了将士们,所以士兵们都很高兴为他效力。癸卯年冬天十二月份,刘亨安去世了。他的儿子刘贞继承了他的职位。刘亨安有三个孙子:刘弘、刘强、刘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