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彬,字景文,是霸州信安人。元世祖时期,他十六岁的时候,被选入宫担任太子侍卫,后来升迁为扬州路治中。
宋朝末年,鄞县人顾闰在海岛上聚集了一伙人,经常出来抢劫,宋朝政府用官职笼络他,让他归顺朝廷。但顾闰归顺后更加嚣张跋扈,侵犯扬州地界,郝彬率兵讨伐,把他抓住了。泰兴县曾经发生过一起凶杀案,被害人死了两年了,凶手却一直没抓到。当地官吏为了结案,诬陷了一个无辜的人,案子都快审完了。郝彬怀疑是冤枉的,重新审理此案,结果真的找到了真凶。
御史推荐郝彬担任淮西道宣慰司同知,负责核查户籍,管理屯田,以及其他一些荒废的工程项目。当时江淮财赋总管府掌管着东宫的田赋,总管府的官员都是由詹事院任命,不归中书省管辖,所以他们经常贪污受贿,无休止地搜刮民脂民膏。郝彬担任总管后,上奏朝廷,请求接受宪司的监督,以整治这些弊端,并请求裁撤总管府下属的六个提举司,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裁撤了其中四个。
国家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盐税,占总收入的八成,而两淮地区的盐税就占了全国的一半。当时盐税制度已经很混乱了,朝廷就让郝彬这个户部尚书来整顿盐务。郝彬建议根据水路交通和路程远近,建立六个盐仓,在盐场煮盐,然后运到盐仓储存。每年年初,允许商人到转运司查看库存,确定购买数量,然后购买盐引。他还制定了规范河商和江商交易行为的制度。
后来郝彬升任工部尚书,又改任户部尚书,之后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不久后就辞官回家了。后来尚书省成立,他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但他坚决推辞,但最终还是被任命了。他的同僚们为了邀功请赏,经常杀害无辜的人,郝彬总是尽力劝阻,有的听他的,有的不听,根本无法控制。朝廷又任命他为大司徒,但他坚决不接受。仁宗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郝彬就曾极力推辞官职,并称自己病重。当时朝中大臣强迫他上任,甚至用重赏来诱惑他,但他始终不动心。朝廷想治他的罪,但又找不到罪名,郝彬就卧床不起,一躺就是几个月。尚书省的很多官员因此受了处罚,但他却毫发无损。
郝彬在家住了七年,一步也没有走出家门。仁宗皇帝想念他,任命他为大司农卿,不久后,他又以生病为由辞官。延祐七年三月,郝彬去世了。
高源,字仲渊,是晋州人。他爷爷高揖,在州里当差,是个办案公平的法官。他爸爸高汝霖,在真定廉访司当照磨,曾经奉命去东平,路过高唐的时候,遇上强盗死了。高源从小就努力学习,很孝顺他母亲,后来当上了县里的一个小官。元世祖中统年间,他被提升为卫辉路的知事,后来又升官做了齐河县的县令,政绩很好,深受百姓爱戴,他离任十年后,老百姓还给他立碑颂扬呢。
之后他又升迁为行台都事,兼任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的事务。他弹劾常州路的达鲁花赤马恕霸占百姓田地和其他违法乱纪的事情。马恕害怕了,就跑去贿赂权臣阿合马,用其他的罪名诬陷高源。高源被关进监狱,有一天,突然就被放出来了,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早些时候,高源住的地方邻居很多都是阿合马的亲戚,他们都知道高源非常孝顺母亲。这时候,听说高源是冤枉的,他们都跑到阿合马那里说:“高源是个孝子啊,不光我们知道,上天也一定知道。何况那些罪名根本就不是真的,如果您冤枉杀了他,那可是违背天意,不吉利的!”阿合马被他们感动了,高源这才没死。
不久,高源被任命为河间等路都转运副使,他治理地方很有办法,逃走的灶户都重新回来务农,每年除了完成常规的赋税之外,还多收了几十万贯钱呢!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江东道劝农营田使;至元二十八年,升任都水监。他开通了惠河,从文明门往东七十里,和会通河连接起来,修建了七个闸门和十二座桥,老百姓都因此受益。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同知湖南道宣慰司事。最后,高源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他留下了三个儿子:高梦弼、高良弼、高公弼。
杨湜,字彦清,是河北正定藁城人。他学习的是章程学,擅长书法和算术,一开始在府里当小吏,后来升迁为检法官员。
元世祖中统元年,他被朝廷任命为中书省掾属,和中山的杨珍、无极的杨卞齐名,当时人们都称他们为“三杨”。中书省刚建立的时候,国家财政紧张,杨湜就建议用钞法来控制国家财政收入,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让他负责具体条例的制定。
四年后,他被任命为益都路宣慰司的谘议官,后来又升迁为左司提控掾,还上书请求严惩贪污腐败的官员。至元二年,他被任命为河南大名等地的行中书省都事。三年,朝廷设立了制国用司,负责管理全国的钱粮,杨湜被任命为员外郎,还佩带金符。之后,他又改任宣徽院参议。
杨湜对国库的钱财都做了详细的登记造册,记录每一笔收支,每个月底都会上报,后来这还成了正式的规定。他还被加任为诸路交钞都提举,并上书建议改进钞法,指出平准行用库白金出入存在贪污浪费的现象,建议将五十两白金铸成锭子,上面刻上“元宝”字样,这样使用起来更方便。
七年后,制国用司改名为尚书省,杨湜被任命为户部侍郎,仍然兼任交钞提举。当时是用壬子年(指某一特定年份)的旧籍来确定百姓赋税的多少,杨湜说:“贫富状况并非一成不变,时间久了就会发生变化,怎么能用过去的户籍来决定现在的赋税呢?”朝廷认为他的意见很好,于是让他重新核定赋税的轻重,大家都觉得他做得很公平。杨湜在财政方面很有才能,当时所有讨论财政的人,都认为他非常厉害。
他的儿子叫杨克忠,担任安丰路总管;孙子叫杨贞。
吴鼎,字鼎臣,是北京人。元裕宗当太子的时候,也就是至元十七年,见到了吴鼎,就让他到东宫当侍卫。后来,在至元二十五年,他被任命为织染杂造局总管府副总管,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礼部尚书、宣徽副使这么高的职位。
大德十一年,山东好多地方闹饥荒,朝廷派吴鼎去赈灾。朝廷计划拨发四万石粮食,再用纸币兑换一万石粮食。吴鼎跟一起去的官员说:“老百姓拿到纸币,上哪去换粮食呢?”那位官员说:“朝廷已经决定了,恐怕没法改了。”吴鼎说:“人命难道比粮食还轻吗!”他马上向朝廷反映情况,最后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至大元年,吴鼎被任命为改正奉大夫、保定路总管。当时皇太后想出游五台山,有人建议开辟保定西边五回岭这条捷径。朝廷就派吴鼎去查看地形,估算工程费用。吴鼎说:“那地方荒山野岭,人迹罕至,根本不适合皇太后出行。”他把情况报告给皇太后,皇太后很高兴,取消了开路的计划。
三年后,吴鼎被召回朝廷,任命为资善大夫、同知中政院事。当时两浙地区的财政收入都归中政院管,数额巨大。以前去两浙做官的,大多都中饱私囊,吴鼎到任后,却一点私心都没有,非常廉洁。两浙有两个巨富,朱家和张家,他们放高利贷给老百姓,后来两家被抄家灭族。可是,那些已经还清债务的欠条,也被官府收走,官府只管查验欠条收钱,老百姓受不了了。吴鼎尽力为他们辩解,最终才得以免受牵连。
四年后,吴鼎调任京畿澧运使。皇庆二年,朝廷特旨让他重新担任佥宣征院事;四月,他又升任资政大夫、崇祥院使。延祐三年,吴鼎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等官职,追封蓟国公,谥号孝敏。
梁德圭,字伯温,是北京良乡人。一开始他在昭睿顺圣皇后宫里当差,负责学习宫廷语言,并负责传达奏章。他十一岁的时候就见过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他当上了中书省左司员外郎,没多久就升了郎中,后来一路升迁,做到参议尚书省事。
至元三十一年,大臣们去给皇帝汇报工作,皇帝问起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些大臣们却说不清楚。这时梁德圭在一旁帮忙解释,说得条理清晰,非常明白,皇帝非常高兴,就让他当了参知政事。他在尚书省工作了很久,对于钱粮的收支制度、官员的选拔任免、对藩王的赏赐等等,都非常熟悉。有时候皇帝突然下旨,来不及看奏章,其他官员都不知道怎么处理,梁德圭几句话就能把事情定下来;遇到疑难问题,他就说:“这件事应该按照某条法律处理,某年曾经有过这样的旨意。”查证后都对得上。
有一次北京发生地震,皇帝查看各地报上来的囚犯人数,觉得太多了,很奇怪。当时梁德圭在右司,皇帝就问他怎么回事。梁德圭回答说:“当权的人急于征收赋税,到处抓人,所以才导致这种情况。”皇帝听了很受启发,下令大赦天下所有欠税和逃犯,老百姓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到了大德年间,元成宗即位,他沿袭了元世祖的政策,朝廷以稳定为治国方略,那些想升官的人都没能实现他们的愿望,于是结党营私,互相怨恨,就找梁德圭的茬,故意中伤他。正赶上皇帝生病,那些人气势汹汹地质问梁德圭,梁德圭因为位高权重,不肯受他们的欺辱,就慷慨地承担责任,请求退休,被安置到湖北。皇帝病好后,知道了这件事,就把他召回,让他恢复原来的职位。
梁德圭回到朝廷后,皇帝问他:“你这段时间去哪儿了?”梁德圭哭着说不出话来。皇帝赐给他酒菜,让他回家去看看母亲,梁德圭借口身体不好,请求退休。大德八年九月,梁德圭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