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弼,字辅之,是女真人。他本来姓术要甲,因为读音变化,就改成了赵家,所以就姓赵了。他爸爸赵悫,是金朝威胜军节度使,死后被追谥为忠闵;他爸爸的长子赵良贵,是嵩汝招讨使;他爸爸的孙子赵谠,是许州的兵官;他爸爸的堂兄弟赵良材,镇守太原。他们全家人都为国捐躯了。

赵良弼聪明敏捷,很有才略,一开始考中了进士,在赵州当老师。元世祖在藩地的时候,召见了他,赵良弼的回答让世祖很满意。后来,在邢州设立安抚司,世祖就提拔赵良弼当幕僚长。邢州长期以来都没遇到好官,而且地处要冲,各种使者络绎不绝,老百姓都逃跑了。赵良弼很有办法,遇到棘手的事情,他就去藩邸请求世祖指示,两年间,他来回跑了六次,每次请求都得到了批准。

后来,脱兀脱当了邢州的断事官,他的手下互相勾结,陷害罢免别人,总是互相掣肘。元世祖当时正在征讨云南,赵良弼赶紧派人快马加鞭地报告了这件事,结果脱兀脱被罢官了,他的那些手下也被撤职了,邢州一下子就治理好了,人口翻了一倍。

世祖在藩地的时候,管辖关陕地区,奏请让廉希宪、商挺担任陕西的宣抚使,并让赵良弼担任参议司事。后来阿蓝答儿当权了,他害怕世祖的才能,就在宪宗面前说世祖的坏话。于是,阿蓝答儿被任命为陕西省左丞相,刘太平担任参知政事,他们俩一起查抄京兆府的钱粮,严刑拷打犯人,死了二十多人,大家都吓得瑟瑟发抖。赵良弼据理力争,语气恳切,阿蓝答儿和刘太平最终没能陷害世祖,所以宣抚司也没受到牵连。

1649年7月,世祖(顺治帝)南征,召我当参议元帅,还兼任江淮安抚使。皇上亲自擂鼓指挥,冲锋陷阵,打了五仗,全胜! 他下令禁止烧毁房屋,不杀降兵降民,走到哪儿都宣扬恩德,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 过了长江以后,就去攻打鄂州,结果半路听说宪宗(崇祯帝)驾崩了,世祖就掉头北上了。

良弼这哥们儿,给我上了一份奏折,里面陈述了十二条时局要务,说的条条在理。到了卫辉府(今河南卫辉),皇上派我去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去调查一下秦蜀两地老百姓的情况,看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不到一个月,我就把情况摸清楚了,赶紧回来汇报:“宗王穆哥没啥坏心思,应该把西南六盘山的地盘都交给他管。浑都海在六盘山屯兵,兵强马壮,个个都想回北方,恐怕会出什么意外。纽璘统领着秦川地区的蒙古军队,深得秦蜀百姓拥护,他年轻力壮,又勇猛,而且很灵活,应该给他个高官厚禄,赶紧把兵权交给他。刘太平、霍鲁怀,现在在尚书省办事,表面上说是筹集粮饷,其实暗地里想夺取秦蜀。百家奴、刘黑马、汪惟正兄弟几个,都领了皇上的恩惠,现在都等着皇上发号施令呢!” 皇上把我的建议都采纳了。

公元庚申年,良弼五次上书劝皇帝登基,说:“现在内外都希望大王您赶紧登基,安定天下,形势就是这样,哪能停下来呢?社稷安危,刻不容缓!” 皇上很欣赏他。皇上登基后,设立了陕西、四川宣抚司,又任命廉希宪、商挺为正副使,良弼为参议。良弼先出发,跟八位断事官商量说:“现在浑都海日夜想着往北逃,纽璘磨磨蹭蹭的不动身,应该先派使者奉上皇上的旨意催促纽璘进京,让刘太平赶紧回京兆府。” 八位断事官都同意他的意见。

到了之后,纽璘果然转移营地准备进入泾州,刘太平正准备往六盘山方向走,听到圣旨后就停了下来。后来浑都海果然叛变北逃,良弼和汪惟正、刘黑马两位宣抚使商量后,抓捕了浑都海的党羽元帅乞台不花和迷立火,把他们杀了。廉希宪和商挺担心被说成擅自杀人,就派使者进京请罪。良弼把密信交给使者,说:“开始抓捕那两个元帅的时候,只是下令把他们关起来等候朝廷的旨意,我私下认为这样张皇失措不方便,应该赶紧杀了他们。擅自杀人的责任在我,不在宣抚司。如果皇上怪罪廉希宪他们,希望使者您把这个奏章呈上去。”皇上最终没追究,使者把奏章呈给朝廷,大家都认为良弼是位长者。于是,良弼升任陕西省参议。

四川人费寅因为私人恩怨,诬告廉希宪、商挺在京兆府有异心,列举了九条罪状,还把良弼也牵扯进去了。皇上召见良弼质问,良弼哭着说:“两位大臣忠心耿耿,绝对没有这种心思,我愿意剖开我的心来证明!”皇上还是不信。正巧平定了李璮的叛乱,得到了王文统的密信,更加怀疑廉希宪和商挺,狠狠地责备良弼,什么难听的话都说了,甚至想要砍掉他的舌头。良弼誓死不改变自己的说法,皇上这才消气,费寅最终因为反叛被杀。

1270年,朝廷派良弼去高丽负责屯田,但是良弼觉得屯田不方便,就坚决拒绝了。于是,朝廷就派他出使日本。之前,元朝初期几次派使者去日本,都没能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所以良弼主动请缨前往。皇帝看他年纪大了,不忍心让他去,但良弼坚持请求,最后皇帝任命他为秘书监,让他出使日本。良弼上奏说:“我的父亲和三个哥哥,都为金国战死沙场,我想请朝廷的翰林学士为他们写碑文,这样即使我死在异国他乡,也死而无憾了。”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朝廷给他配备了三千兵士护送,但他都拒绝了,只带了24个书状官同行。

船到了金津岛,岛上的人看到使船,就想举刀攻击。良弼下船上岸,向他们说明来意。金津岛守将把良弼带进板屋,用士兵包围起来,还熄灭了灯火大声喧哗,想吓唬他。但良弼一点也不慌张,泰然自若。第二天早上,岛上的太宰府官员在四面山上摆开阵势,质问使者的来意。良弼列举了他们不恭的罪行,又向他们说明了朝廷的友好意图。太宰府官员感到羞愧,请求得到国书。良弼说:“我必须先见到你们的国王,才能把国书交给你们。”过了几天,他们又来请求国书,还说:“我们国家从太宰府往东,古代的使臣从来没有到过这里,现在大元朝派使臣来到这里,却不把国书交给我们,这怎么显示你们的诚意呢!”良弼反驳道:“隋文帝派裴清来日本,你们的国王还出郊迎接,唐太宗和高宗时期,派来的使臣都能见到你们的国王,为什么大元朝的使臣就不能见你们的国王呢?”

他们不断索要国书,双方反复争论了几次,甚至还用兵力威胁良弼。但良弼始终不肯交出国书,只给他们看了一些相关的文件。后来,他们又声称大将军率领十万大军前来索要国书。良弼说:“如果见不到你们的国王,你们可以拿我的脑袋回去,但国书是绝对拿不到的!”日本方面意识到无法强迫良弼,就派了十二个使者入朝进贡,还派人护送良弼到了对马岛。1277年五月,良弼从日本回国,觐见皇帝。皇帝询问事情的经过,说:“你真是不辱使命啊!”

后来,皇帝打算讨伐日本,三次询问良弼的意见。良弼说:“我在日本住了超过一年,了解了他们的民风民俗,他们凶狠残暴,嗜杀成性,不知道什么叫父子之情,上下尊卑之礼。他们的土地多山多水,没有可以耕种的地方,即使得到他们的人民也无法役使,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会使国家更加富裕。况且,水师渡海,海风难以预测,风险难以估量。这无异于用我们宝贵的人力,去填补一个无底的深渊,我认为不应该出兵。”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十一月,良弼升任枢密院佥书。当时丞相伯颜正准备攻打南宋,良弼就建议说:“南宋的重兵都集中在扬州,咱们应该先派大军攻打钱塘(杭州)。”后来,战争的进程果然和他预料的一样。他还建议说:“南宋要是灭亡了,江南的读书人大多会荒废学业,咱们应该设立经史科来培养人才,同时制定法律法规来整治那些贪官污吏。”这些建议最后都被采纳了。

皇上有一次很随意地问良弼:“高丽虽然是个小国家,但他们的工匠和棋艺高手都比我们汉人强,就连读书人也都精通经书,学习孔孟之道。而我们汉人只顾着交税和吟诗作赋,这算怎么回事啊!”良弼回答说:“这并不是读书人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家提倡什么。国家要是提倡诗赋,人们自然就会去搞诗赋;要是提倡经学,人们也会去钻研经学。”

良弼多次因为生病请求辞官,到了元世祖至元十九年,终于得到皇帝的恩准,让他到怀孟(今河南省境内)养老。良弼在温县有个庄园,有三千亩地,他把这三千亩地分成了两部分,六百亩给了怀州的学堂,一千四百亩给了孟州的学堂,永久地作为学堂的经费,用来供养学生们。因为他自己出身寒微,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不忘本。有人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良弼说:“一定要有忍耐,才能有所成就。人的天性容易冲动而难以控制,尤其愤怒最为厉害。必须克制自己,才能控制住怒气;必须顺应道理,才能忘记怒气。能够忍耐难以忍耐的事情,容忍难以容忍的人,事情就能成功了。”至元二十三年,良弼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追赠他为“推忠翊运功臣、太保、仪同三司”,追封为韩国公,谥号文正。他的儿子良训后来做了陕西平章政事。

赵璧,字宝臣,是云中怀仁人。元世祖做亲王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召见了他。世祖直接称呼他为“秀才”,连名字都不叫,还赏赐给他三个仆人,并给他发放薪水,还亲自为他设计衣服,看到试穿不合身,就立刻修改,对他特别的宠爱,这是前所未有的。世祖还派他四处奔走,聘请名士王鹗等人。又命令十个蒙古学生跟随赵璧学习儒家经典。世祖还命令赵璧学习蒙古语,翻译《大学衍义》,有时甚至在马上听赵璧讲解,因为赵璧讲解的条理清晰,世祖对他非常欣赏。

元宪宗登基后,召见张璧询问治理天下的方法。张璧说:“皇上,应该先诛杀那些最坏的近侍。”宪宗听了很不高兴。张璧出来后,世祖忽必烈对他说:“张秀才,你真是胆子够大的!我都替你捏了一把汗!” 有一天,断事官牙老瓦赤拿着他的官印来问皇上:“这是先朝赐给我的印信,现在陛下登基了,是继续用这旧印,还是换个新的?”当时张璧也在旁边,他直接质问牙老瓦赤:“用不用你的印,那是皇上说了算,你竟然敢拿印信来问?” 说完,他夺过牙老瓦赤的印章,放在皇上面前。皇上沉默了很久,最后说:“朕也做不了这个主。” 从此以后,牙老瓦赤就再也没用过那个印章了。

壬子年,张璧被任命为河南经略使。河南有个刘万户,贪婪淫乱,残暴凶狠,当地人结婚嫁娶,都得先给他行贿,他收了钱才肯办事,大家都叫他“翁”。他的同党董主簿更是仗势欺人,强抢民女,三十多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都遭了他的毒手。张璧到任后,查办了他们的罪行,立刻把他们处死,并将被抢的女子全部送还。刘万户大吃一惊,当时正下着大雪,他便去探望张璧,假意慰问,还摆酒祝贺说:“经略大人刚到任就铲除奸邪,这大雪真是祥瑞啊!”张璧说:“像董主簿那样的人,恐怕还有不少,等把他们都杀光了,祥瑞才会真正到来!”刘万户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回到家就病倒了,不久就死了,当时的人都说是被吓死的。

己未年,元朝攻打宋朝,张璧被任命为江淮荆湖经略使。元军包围了鄂州,宋朝的贾似道派使者来求和,张璧请求前去会谈。世祖忽必烈说:“你登上城楼,一定要仔细观察我的旗帜,如果旗帜动了,就赶紧回来。”张璧登上城楼,宋将宋京说:“如果北军要撤兵,我们愿意割让长江以南的土地为界,并且每年进贡白银、绢匹各二十万。”张璧说:“如果你们在元军到达濮州的时候提出这个请求,或许还能考虑,现在已经渡过长江了,再说这些还有什么用?贾似道现在在哪里?”这时,张璧正好看到世祖的旗帜动了,于是说:“等以后再谈吧。” 就回去了。

元宪宗驾崩后,世祖皇帝继位。中统元年,他被任命为燕京宣慰使。当时支援蜀军的军需物资已经耗尽,而北方又要用兵,他精心策划运输补给,使得军需物资源源不断。中书省设立后,他被授予平章政事,朝廷想给他加封答剌罕的称号,但他坚决推辞了。第二年,他跟随大军北征,之后奉命返回燕京,并兼任大都督,统领各路军队。同年,朝廷开始制定太庙雅乐,乐工党仲和、郭伯达因为精通音律被选中,却因为牵扯到伪造钱币案而被关进监狱。他认为:“太庙雅乐,是祭祀时使用的,是皇上用来表达孝心和不忘根本的,怎么能因为牵连无辜而耽误雅乐的制作呢!”于是上奏请求赦免他们。

中统三年,李璮在益都叛乱,他跟随亲王合必赤讨伐叛军。李璮已经占据了济南,各路军队都缺粮少食,他从济河弄到粮食和牲畜供应军队,士气大振。至元元年,新的官制实行,他被加封为荣禄大夫。皇帝想要起草一份讨伐宋朝的檄文,好几个执笔的人都写得不好,达不到皇帝的要求,于是皇帝就召见了他来写。檄文写好后,皇帝非常高兴地说:“只有秀才你才真正理解我的意思!”然后,他被提升为枢密副使。六年,宋朝的守将派人来秘密商议投降事宜,皇帝命令他前往鹿门山都元帅阿术的营地密商此事,并让他兼任汉军都元帅府事。

宋将夏贵率领五万大军,带着三千艘装满粮草的船只,从武昌逆流而上,前来救援襄阳。当时汉水水位暴涨,他占据有利地形设下埋伏等待。夏贵果然在半夜偷偷地溯流而上,他骑马从鹿门出发,走了二十多里,突然发动伏兵,夺取了五艘粮船,大声喊叫:“南方的船队被打败了,我们的水军应该赶紧进攻!”夏贵吓得不敢轻举妄动。第二天早上,阿术到达,率领将士渡过江西追击夏贵的骑兵,他则率领水军万户解汝楫等人追击夏贵的船队。双方在虎尾洲展开激战,夏贵大败而逃,许多士兵溺水而死,我军缴获战舰五十艘,俘虏将士三百多人。

高丽国王被自己的臣子林衍赶跑了,皇帝把王召回,还给他升了官,让他当了中书左丞,还让他和国王一起,负责东京等地的中书省事务,并且在平壤集结军队。这时候林衍已经死了,王跟皇帝说:“高丽搬到江华岛已经好多年了,表面上虽然低三下四地进贡,实际上却仗着地势险要,所以那些权臣根本不怕,竟然敢赶走他们的国王。现在林衍虽然死了,但国王其实没有罪过,如果朝廷派兵护送国王回去,让他恢复在旧都的统治,就能安定军队,安抚百姓,这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派人把这事儿禀报了皇帝,皇帝同意了。

同行的人分到了高丽的美女,王得到三个,后来都把她们送回去了。军队回来后,他又升官了,当上了中书右丞。冬天祭祀太庙的时候,负责祭祀的人弄丢了黄色的幔帐,后来在神厨灶台底下找到了,已经脏得不行了。皇帝听说后,非常生气,说:“这太不敬了,该杀头!” 王说:“法律规定,这种事只用打板子。” 那个人这才没死。十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平章政事。十三年后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元大德三年,追赠大司徒,谥号忠亮。

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仁荣,担任归德府同知;另一个叫仁恭,担任集贤直学士。还有两个孙子:一个叫崇,是郊祀署令;另一个叫弘,是左藏库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