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州,以前是古僰国的地盘,唐朝的时候叫戎州。贞观初年,州府搬到了僰道,就在蜀江西边三江口那个地方。宋朝的时候升格为上州,属于东川路,后来改名叫叙州。咸淳年间,城池搬到了高山上。元朝至元十二年,郭汉杰带着城池投降了朝廷。十三年,朝廷设立了安抚司。没过多久,山上的城池被毁了,州府又搬回了三江口,安抚司也撤销了,改回叙州。十八年,叙州又升格为路,归属诸部蛮夷宣抚司管辖,管辖着四个县和两个州。

这四个县分别是宜宾、庆符、南溪和宣化。其中,元贞二年,在宣化县设立了万户府,管辖着四十多顷的军田。两个州分别是富顺州和高州。富顺州,以前是唐朝的富义县,宋朝的时候是富义监,后来改成了富顺县。元朝至元十二年,改立了富顺监安抚司,二十年,安抚司撤销,升格为富顺州。高州,以前是古夜郎的地界,挨着乌蛮,和长宁军的地盘相连,都是西南地区的羌族居住的地方,以前朝廷不管。唐朝开拓边疆的时候,在这里设立了高州。宋朝设立了长宁军,十几个州的各族人民都归顺了。元朝至元十五年,云南行省派官员招降他们,十七年,知州郭安继续处理州里的事务,蛮族人民分散居住在村寨里,没有县城和乡镇。

马湖路,以前是牂牁的地盘,汉朝、唐朝以及以后都叫马湖部。宋朝的时候,蛮族首领住在湖里。元朝至元十三年投降后,设立了总管府,搬到了夷部溪口,在马湖南岸建立了府治。老百姓分散住在山里,也没有县城和乡镇。管辖着一个军和一个州。一开始,马湖的蛮族来朝贡的时候,进贡的是独本葱,年年如此,州县都疲于奔命地递送,元贞二年朝廷下令停止了这种进贡。这个军就是长宁军,唐朝的时候,设立了长宁等十四个羁縻州和五十六个县,都归属泸州都督府管辖。宋朝因为长宁地处要冲,升格为长宁军,设立了安宁县。元朝至元十二年,郡守黄立带着城池投降。二十二年,设立了录事司,后来和安宁县一起被撤销,并入长宁军。

戎州,以前是夜郎国西南边上的蛮族地盘,他们自称大坝都掌,分成九个部落。以前朝代都把他们当做化外之地,不管不问。唐朝武则天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开拓西南边疆,设立了十四个州、五个团、二十九个县,并在当地设立了晏州。元朝至元十三年,派昝顺担任蛮夷部宣抚司,去招降那些蛮族。至元十七年,当地官员终于把兰纽请来朝见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大坝都总管。至元二十二年,又把大坝都升格为戎州。不过戎州这地方,叛乱和归顺的事情总是反复无常,州治设在箐前,管辖的都是些村子和囤寨,根本没有县、乡、镇这些行政建制。

上罗计长官司管辖着罗计和罗星两地的蛮族,这块地方是古代夜郎国的领土,也是西南地区的蛮族聚居地,以前历朝历代都把它当做化外之地不管。宋朝的时候,设立了长宁军,十个州的各族蛮人都归顺了朝廷,朝廷也给他们分别安排了官职。后来,这些蛮族因为各种原因分散居住,就有了上罗计和下罗计之分。这其实跟唐朝的羁縻制度差不多,都是为了作为西蜀边境的屏障。元朝至元十三年,蛮夷部宣抚昝顺把当地酋长得赖阿当招降了。至元十五年,朝廷任命得赖阿当为千户。至元十八年,黎州同知李奇被任命为罗星长官,官职是武恩将军。至元二十二年,当地蛮族叛乱,还煽动上罗星的蛮族一起造反,后来枢密院派兵平定了叛乱。上罗计的人民也都是分散居住在村寨和箐林里,没有县、乡、镇这些行政建制。

下罗计长官司也管辖着一些蛮族地区。这地方靠近乌蛮,跟叙州、长宁军接壤,都是西南地区的蛮族,跟上罗计的情况差不多。至元十二年,长宁知军率先归顺了朝廷。至元十三年,昝顺把当地酋长得颜个带到枢密院投降,朝廷任命他为下罗计蛮夷千户。至元二十二年,很多蛮族都叛乱了,只有下罗计这块地方没有异心。

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管辖着豕蛾夷的地盘,位于庆符县的南边,一直到定川,这地方也是古代夜郎国的领土,是唐朝羁縻州——定州的支江县。至元十三年,这块地方被朝廷收复,并在庆符县附近设立了千户所,管辖着四十六个囤寨。

黄水口这地方,人死得可太多了,山里埋的、水里沉的,数都数不清! 还有那些啥“麽落财”、“麽落贤”、“腾息奴”、“屯莫面”、“落搔”、“麽落梅”,听起来就让人心里发毛, “麽得幸”、“上落松”、“麽得会”、“麽得恶”、“落魂”、“落昧下村”、“落岛”、“麽得享”、“落燕”、“落得虑”、“麽得了”、“麽腾斛”、“许宿”、“麽九色”、“落搔屯右”、“麽得晏”、“落能”、“山落寡”、“水落寡”、“落得擂”、“麽得具”、“麽得渊”、“腾日彯”、“落昧上村”、“赖扇”、“许焰”、“腾郎”、“周头”、“卖落炎”、“落女”、“爱答落”、“爱答速”、“麽得奸”、“阿郎头”、“下得辛”、“上得辛”、“爱得娄”、“落鸥”……这些地名,一个个都透着股阴森森的气息。

这地方的蛮夷部落可不少,有秦加大散等洞、叙崖冒朱等洞、陇堤纣皮等洞、石耶洞、散毛洞、彭家洞、黑土石等处、市备洞、乐化兀都剌布白享罗等处、洪望册德等族、大江九姓罗氏、水西、鹿朝、阿永蛮部等等。 其中阿永蛮部,元朝至元二十一年的时候,他们的酋长阿泥还来朝见皇帝,说他们阿永部附近的乌蒙等蛮族都归顺了皇太子,也愿意像他们一样归顺朝廷。皇帝就同意了,把阿永蛮部划归到宫府管辖。

还有师壁洞安抚司、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阿者洞、谢甲洞、上安下坝、阿渠洞、下役洞、驴虚洞、钱满等处、水洞下曲等寨、必藏等处、酌宜等处、雍邦等寨、崖笋等寨、冒朱洞、麻峡柘歌等寨、新附嵬罗金井、沙溪等处、宙窄洞、新容米洞等等,这些地方也都设有管理蛮夷的官员。 甘肃地区呢,归属于甘肃行中书省管辖,下辖七个路,两个州,五个属州,还有六个马站。 这些地名,一个个都让人觉得陌生又遥远。

甘州,哎,这地方历史悠久啊!(上。)唐朝的时候叫甘州,也叫张掖郡,宋朝初期被西夏占领了,改名叫镇夷郡,后来又改成了宣化府。元朝初期又叫回甘州。元朝至元元年,设立了甘肃路总管府。八年后,又改名叫甘州路总管府。十八年的时候,设立了行中书省,来管辖河西地区。根据至元二十七年的统计,户数是一千五百五十户,人口是两万三千九百八十七人。对了,甘州路的黑山、满峪、泉水渠、鸭子翅这些地方,还开垦了一千一百六十多顷的屯田呢。

永昌路,(下。)这地方啊,唐朝时叫凉州。(下。)宋朝初期是西凉府,景德年间被西夏给占了。元朝初期还是西凉府。到了至元十五年,因为永昌王宫殿在这儿,所以就设立了永昌路,把西凉府降级成州,归属永昌路管辖。

西凉州。(下。)

肃州路,(下。)唐朝的时候叫肃州,也叫酒泉郡。(下。)宋朝初期被西夏占领了。元太祖二十一年,元朝西征,攻下了肃州。世祖至元七年,设立了肃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七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户数是一千二百六十二户,人口是八千六百七十九人。

沙州路,(下。)唐朝的时候叫沙州,也叫敦煌郡。(下。)宋朝时期还是叫沙州,景祐年间,西夏占领了瓜州、沙州、肃州这三个州,把整个河西地区都占领了。金朝时期也是这样。元太祖二十二年,元朝攻破了沙州城,把它划给了八都大王管辖。至元十四年,沙州又重新设立了。十七年,升格为沙州路总管府,瓜州归它管辖。说起来,沙州离肃州有一千五百里远,沙州的贫困百姓要是想向沙州要粮食,必须先得到肃州的批准,然后再才能发放。朝廷觉得这样太麻烦了,所以才把沙州升格为路。

瓜州,(下。)唐朝的时候改名叫晋昌郡,后来又改回瓜州了。(下。)宋朝初期被西夏占领。西夏灭亡后,瓜州也废弃了。元朝至元十四年又重新设立了。二十八年,把瓜州的居民都迁到肃州去了,瓜州就只剩下个名字了。

话说亦集乃路啊,它在甘州北边一千五百里,城东北有个大湖,西北都连着沙漠,这是汉朝西海郡居延故城的旧址,夏朝的时候曾经在这儿设立过威福军。元太祖二十一年的时候,这地方归顺了元朝。到了至元二十三年,又设立了总管府。 那年,亦集乃总管忽都鲁上奏说:“我们这儿有可以耕种的土地,请求拨给二百新兵,在亦集乃开凿渠道,并让附近的西僧余户帮忙。”元朝批准了。一共开垦了九十多顷的屯田。

宁夏府路,唐朝的时候属于灵州。宋朝初期废除了镇,管辖着一些少数民族部落。从唐朝末年开始,有个叫拓拔思恭的人镇守夏州,他家世世代代控制着银州、夏州、绥州、宥州、静州这五个州的地盘。宋朝天禧年间,到了他孙子拓拔德明手里,把怀远镇改名为兴州居住,后来升格为兴庆府,又改名为中兴府。元朝至元二十五年,设立了宁夏路总管府。 对了,至元八年的时候,还设立了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元贞元年,又取消了宁夏路行中书省,把它的职权并入甘肃行省。宁夏路管辖着三个州。这地方枣园、纳怜站等地,一共有一千八百顷的屯田。

灵州,唐朝的时候叫灵州,也叫灵武郡。宋朝初期被夏国占领,改名为翔庆军。

鸣沙州,隋朝的时候设立了环州,设立了鸣沙县。唐朝取消了州,把县划归灵州管辖。宋朝被夏国占领,还是原来的名字。元朝初期设立了鸣沙州。这儿有四百四十多顷的屯田。

应理州,和兰州接壤,东边是大河,西边是沙山。根据地图和史书记载,这是唐朝灵武郡的领地。具体建州的时间不清楚,元朝初期仍然保留了这个州。

山丹州,唐朝的时候叫删丹县,隶属于甘州。宋朝初期被夏国占领,设立了甘肃军。元朝初期,被阿只吉大王分到地盘。至元六年,开始在山丹修建城池,把“删”字的写法改成了“山”。至元二十二年,升格为州,隶属于甘肃行省。

西宁州,唐朝设立了鄯州,管理湟水县,上元年间被吐蕃占领,叫做青唐城。宋朝改名为西宁州。元朝初期,被章吉驸马分到地盘。至元二十三年,设立了西宁州等处榷课司。至元二十四年,封章吉为宁濮郡王,让他镇守这块地方。

话说当年,成吉思汗在位第四年的时候,军队从黑水城北边的兀剌海西关杀入了河西走廊。

这一仗打得漂亮,直接俘虏了西夏的将军高令公,还攻克了兀剌海城。 这段历史记载里,中间缺失了一些细节,不过结果是咱们大获全胜!

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记载了蒙古军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以及取得的辉煌战果。 “兀剌海路”指的就是那条进军路线,具体经过哪些地方,史书上没写全,留下了些许空白。 但“获西夏将高令公,克兀剌海城”这两句,却有力地证明了这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可见,即使史料残缺,也能从中窥探到当时战争的激烈和蒙古军的强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