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代皇帝,那可是南面而坐,听着天下大事,建立国家,开疆拓土,设立官职,分派工作,这制度啊,那可是相当完善的!从汉朝到唐朝,虽然制度有所变化,但都还是沿袭周朝和秦朝的老路子,只不过是根据情况有所增减,差别其实不大。总的来说,就是要找到有才能的人来用,辅助皇帝治理天下百姓。

元朝太祖皇帝,是从北方边疆起家,统领他的军队,那时候都是部落分散居住,不像中原那样有城池和完善的制度,民风淳朴,不像中原那样事务繁杂。他主要就是用万户来统领军队,用断事官来管理政务和刑法,用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亲信和重臣而已。等到占领了中原地区后,太宗皇帝才开始设立十路宣课司,开始起用儒生。那些投降的金国官员,就让他们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比如行省、元帅之类的,就继续让他们当行省、元帅。刚开始建国嘛,哪有时间去制定长久的制度啊!

到了世祖皇帝登基,他启用了一批老臣,大刀阔斧地改革,制定了朝廷的礼仪,建造了新的都城,然后就让刘秉忠、许衡参考古今的制度,制定了朝廷内外官员的设置。《元史·百官志》记载,负责处理政务的是中书省,掌管兵权的是枢密院,负责监察官员的是御史台。朝廷的体制建立起来以后,内部机构就有了寺、监、卫、府;外部机构就有了行省、行台、宣慰司、廉访司。负责管理百姓的,就有路、府、州、县这些地方行政机构。每个官职都有固定的职责,每个职位都有固定的编制,官职的领导一般都是蒙古人担任,汉人和南方人担任副职。就这样,元朝的一整套制度才算初步完善,后来的子孙后代也能有个依靠了。

到了大德年间以后,天下太平,时间久了,就越来越讲究文辞,而那种质朴简洁的精神就淡化了,走捷径的人多了,而正道反而被堵死了。朝廷官员冗杂,下级官员也肆无忌惮,很多人上书批评,但朝廷一直没有重视,这是当时的客观形势造成的。

总的来说,元朝的官制,繁简程度取决于当时的形势,成败得失则取决于用人,所以我参考了史书上的记载,按照顺序来论述。至于那些因为事情而临时设置的官职,事情完了就撤销的,以及那些各种宗教的世袭官员等等,名称种类繁多,我就只大概介绍一下。 写成《百官志》。

话说古代朝廷里头,有三个超级重要的职位,叫“三公”,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都是正一品大官,拿着银印,责任重大,得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就像调整阴阳、治理天下一样。元朝沿用了这个称呼,特别表示对他们的尊崇。元太祖十二年的时候,就设立了一个太师的职位。元太宗当皇帝后,正式设立了这三个职位,不过具体啥时候任命、罢免的,现在已经查不到了。到了元世祖时期,这三个职位经常空缺,就只设了一个太保。一直到元成宗、元武宗时期,三公的职位才都补齐了,再也没有空缺过。

除了这“三公”,还有些职位,比如大司徒、司徒、太尉什么的,有时候设,有时候不设。设了的话,有的有开府的权力,有的没有。皇太子那边,有时也设三师、三少这几个职位,但也不是一直都有。

然后呢,还有一个叫中书令的职位,也是正一品,拿着银印,管着所有官员,处理各种事务,权力很大。元太宗时期,让宰相担任这个职位;元世祖时期,让皇太子兼任。元至元十年,立了皇太子,就让他代理中书令。元大德十一年,又让皇太子正式担任中书令。元延祐三年,皇太子又再次代理中书令。中书令下面还设有管印章的官员,一共两个人。

再来说说丞相,有左丞相和右丞相,也是正一品,拿着银印,管着六部,领导着所有官署,地位仅次于中书令。如果中书令的职位空缺了,丞相就要负责处理所有政务,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元朝刚建立的时候,还没正式设立丞相的职位,是元太宗第一个设立了左丞相和右丞相。元世祖中统元年,只设了一个丞相。第二年,又恢复了左丞相和右丞相,而且每个职位都设两个人。到了元至元二年,又增加了五个丞相。七年的时候,设立了尚书省,丞相就设了两个。八年,尚书省被撤销了,丞相还是两个。二十四年,又重新设立了尚书省,中书省的丞相还是两个。二十九年,尚书省再次被撤销,丞相就只留下一个了。元武宗至大二年,又恢复了尚书省,丞相就又变成了四个,中书省和尚书省各两个。四年后,尚书省又并入中书省,丞相就只有两个了,之后就一直这样了。到了元文宗至顺元年,只设右丞相,左丞相有时设,有时不设。

话说元朝的中央政府,权力最大的就是中书省,里面有平章政事,那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一共四个人,都是一品大员,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军国大事都得经过他们。一开始,元世祖中统元年只设了两个平章政事,第二年就增加到四个。到了至元七年,又设立了尚书省,中书省就只设了两个平章政事。第二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平章政事又变成三个。后来,在至元二十三年,为了精简机构,平章政事又减到两个。第二年,尚书省又恢复了,中书省和尚书省各设两个平章政事。再后来,至元二十九年,尚书省被撤销了,中书省的平章政事增加到五个,其中一个负责商议省的事务。到至元三十年,平章政事又增加到六个。成宗元贞元年,把那个负责商议省事务的平章政事改名为“平章军国重事”。武宗至大二年,尚书省又重新设立了,平章政事在中书省和尚书省加起来一共是八个。四年后,尚书省又被撤销了,平章政事还是五个。最后,到了文宗至顺元年,平章政事定为四个,之后就一直保持这个数目了。

接下来咱们说说左右丞,他们都是正二品,相当于副宰相,负责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所以也叫左右辖。元世祖中统二年,设立了左右丞各一人。第三年,增加到四个。至元七年,尚书省成立后,中书省的左右丞还是四个。八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左右丞就各剩一个了。至元二十三年精简机构的时候,左右丞的职位没变。第二年,尚书省恢复,左右丞各一人,但中书省却缺员。至元二十八年,尚书省再次被撤销。至元三十年,设了两个右丞,其中一个负责商议省的事务。成宗元贞元年,这个负责商议省事务的右丞,还兼任昭文大学士,同时参与中书省的事务。武宗至大二年,尚书省再次恢复,左右丞各两个,中书省的左右丞则有五个。四年后,尚书省的左右丞被撤销,中书省的左右丞就剩下四个了。最后,到了文宗至顺元年,左右丞各一人,之后就再也没变过。

元朝的政府机构设置变动挺大的。一开始,参政这个职位,是正二品,相当于副宰相,参与国家大事,但级别比左右丞低一些。元世祖中统元年,只设了一个参政;第二年,增加了到两个;到至元七年,设立了尚书省,参政就变成了三个;八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参政又回到两个;二十三年精简机构,参政还是两个;二十四年,又重新设立了尚书省,这时中书省和尚书省各有两个参政;二十八年,尚书省的参政被撤销了;武宗至大二年,尚书省又恢复了,参政还是两个,中书省也还是两个;四年后,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参政变成了三个;到了文宗至顺元年,最终确定参政为两个,之后就一直保持这个数目了。

中书省参议,是正四品,负责处理左右司的文书,管理六部的事务,国家大事都要参与决策。中统元年,一开始只设了一个参议;到至元二十二年,增加到六个;大德元年,减少到四个,之后就固定为四个了。参议的办公地点叫参议府,府里还有两个令史。

左司的官员设置是这样的:郎中两个,正五品;员外郎两个,正六品;都事两个,正七品。中统元年设立了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左右司分开了。左司具体管什么业务呢?吏礼房管九个方面:南吏、北吏、贴黄(应该是公文处理)、保举、礼仪、时政记录、封赠、印章、以及其他杂事。知除房管五个方面:官职等级、常年选拔官员、台院(御史台)选拔官员、空缺职位选拔、以及别里哥选(一种特殊的选拔方式)。户杂房管七个方面:确定俸禄、官员服装、羊马管理、财务预算、田地管理、太府监(管理仓库的机构)以及财务汇总。科粮房管六个方面:海运、陆运、边疆地区粮草供应、赈灾、突发事件以及军械制造。银钞房管两个方面:钞票管理和课程(可能指财政收支计划)。应办房管两个方面:饮食和草料供应。此外,左司还有两个令史,以及二十个蒙古文书吏、一个回回文书吏和七个汉文书吏,以及十五个典吏。

好家伙,这官职设置可真复杂!右司啊,一共就那么几个官职:郎中,正五品,两个;员外郎,正六品,两个;都事,正七品,两个。元朝中统元年才设立左右司,到至元十五年又给分开了。右司主要管这些事:兵房方面,有五个科,分别是管边关的、管驿站的、管马匹的、管屯田的、管牧地的;刑房方面,有六个科,分别是管法律法规的、管打击盗贼的、管功劳赏赐的、管禁令治罪的、管冤假错案复查的、管诉讼的;工房方面,也有六个科,分别是制造军械的、管常年供应布匹的、管岁赐的、管建筑工程的、管临时任务的、管河道的。此外,右司还有两个令史,三个蒙古文书吏,一个回回文书吏,一个汉文书吏,五个典吏。

中书省的属官就更多了,咱们一项一项来看:监印官,两个,负责看管中书省的印章,只有中书令在的时候才设这个职位;知印官,四个,负责使用省印;怯里马赤,四个;蒙古必阇赤,一共二十二人,左司十六个,右司六个;汉人省掾,六十个,左司三十九个,右司二十一个;回回省掾,十四个,左司九个,右司五个;宣使,五十个;省医,三个;玉典赤,四十一 个。

再来说说断事官,这可是个三品大员,主要管刑政方面的事。刚开始的时候,这职位可是由宰相来担任的,地位相当高,人数也不固定,人员也都是皇帝身边的人,或者皇后、太子、诸王手下的人,比如什么怯薛丹之类的。中统元年的时候,十六个职位下面有三十一名断事官;到至元六年,十七个职位下面就变成了三十四名;七年,十八个职位下面三十五名;八年,才开始发印信;二十七年,分设左右两省,断事官也跟着分;二十八年,十八个职位下面三十六名,并且并入中书省;三十一年,又增加了两个人。最后确定下来,皇帝和诸王手下加起来,一共四十一名断事官。断事官里头还有个领导,一个叫经历,一个叫知事。下属人员包括:两个蒙古必阇赤,十二个令史,一个回回令史,两个怯里马赤,两个知印,八个奏差,一个典吏。

省里派来的使者,官职是正五品,一共四个,都是正五品;副使有两个,是正六品;还有一个令史,负责管理省里舍人、宣使等人的选拔和差遣。到了元贞九年,又增加了两个使者,一个兼管通事,一个不兼。到了大德元年,又增加了四个使者,和两个副使。省里的舍人,元贞七年才开始设置,后来增加到三十三个,负责起草奏章和给使者们安排差遣。

还有四个检校官,正七品,负责检查左右司和六部公文期限、文书遗失等事情;六个书吏,大德元年才设置的。

照磨官一个,正八品,负责核对左右司钱粮的收支、营建的材料和规格,以及各种计算、文书、簿籍的事务。中统元年的时候,设有两个照磨官。到了元贞八年,减为一个。他手下有八个典吏帮忙。

管勾官一个,正八品,负责收发各地文书,管理邮递的期限,以及各部门的文书接收和传递。中统元年的时候,设有两个管勾官。元贞三年,定为一个,手下有八个典吏。

架阁库管勾有两个,正八品,负责保管省府的档案、账册和文书,所有需要查考的资料都归他们管,这可是个掌故的职位。元贞三年才开始设置两个,后来增加的人数不一。到了至顺年间,定为两个,手下十个典吏。蒙古架阁库还另外设一个管勾官,有两个典吏;回回架阁库也设一个管勾官,有两个典吏。

吏部啊,说白了就是管全国官员任免的部门。最高的是尚书,有三个,都是正三品官;下面是侍郎,两个,正四品;再下面是郎中,两个,从五品;最底层是员外郎,也是两个,从六品。这个部门权力很大,所有官员的升迁调动、各种奖赏爵位、考核评定,都归它管。

元世祖中统元年的时候,吏部、户部、礼部合称“左三部”,那时候尚书只有两个,侍郎也是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六个。到了元朝正式建立的第一年(至元元年),吏部和礼部合并成一个部门,尚书变成三个,侍郎还是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三个。三年后,又恢复成“左三部”的建制。五年后,又合并成吏礼部,尚书两个,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一个。七年后,才正式设立了六部,吏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各一个。八年后,又把吏部和礼部合并成吏礼部,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个,员外郎还是两个。十三年后,又把吏部单独分出来,尚书增加到七个,侍郎三个,郎中两个,员外郎四个。十九年的时候,尚书减到两个,侍郎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两个。二十一年,尚书又变成三个,侍郎一个,郎中和员外郎数量没变。二十三年,最终确定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的编制都是两个。二十八年的时候,吏部尚书又增加到三个,还增加了主事三个,蒙古官员必阇赤三个,令史二十五个,回回令史两个,怯里马赤一个,知印两个,奏差六个,蒙古文书写员两个,负责考卷誊写的官员五个,以及十九个典吏。

户部啊,那是管全国人口、钱粮、土地的部门。最开始,尚书有三个,正三品;侍郎两个,正四品;郎中两个,从五品;员外郎三个,从六品。所有跟贡赋收支、钱币流通、国库储备、物价涨跌、财政收支相关的政策,都归他们管。

后来元朝中统元年的时候,把吏部、户部、礼部合并成“左三部”,官职设置又变了,尚书两个,侍郎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六个。到了至元元年,户部又独立出来了,尚书三个,侍郎、郎中各四个,员外郎减到三个。三年后,又合回左三部;五年后,户部又分出来了,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个,员外郎还减到两个。七年后,户部才正式成为六部之一,尚书两个,侍郎两个,郎中两个,员外郎还是之前的数量。十三年,尚书又增加了一个;十九年,郎中和员外郎都增加到四个。二十三年,六部尚书、侍郎、郎中都定员为两个。可第二年,因为户部工作量实在太大,又增加了两个。成宗大德五年,又减了尚书和员外郎各一个,最后尚书、员外郎都剩三个。此外,还有主事八个,蒙古必阇赤七个,令史六十一 个,回回令史六个,怯里马赤一个,知印两个,奏差三十二个,蒙古书写一个,典吏二十二个,司计官四个。

下面说说户部下面的一些机构。

首先是万亿宝源库,管着宝钞和玉器,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这个库的官职设置是:都提举一个,正四品;提举一个,正五品;同提举一个,从五品;副提举一个,从六品;知事一个,从八品;还有提控案牍一个,司吏二十三个,译史两个,司库四十六个,其中还有两个色目人参与管理。

然后是万亿广源库,管着香料、纸张等东西,官职设置跟宝源库差不多,但提控案牍有两个,司吏十二个,译史一个,司库十三 个。

最后是万亿绮源库,管着各种丝绸布匹,官职设置也跟宝源库差不多,不过副提举多了一个,提控案牍最初设三个,后来减到一个,司吏二十二个,译史一个,司库二十六个,其中也有两个色目人参与管理。

首先,咱们来说说万亿赋源库。这个库啊,管着丝绸、布匹这些东西,负责人是提举,级别很高。下面还有管文书的两个官员,后来减成一个,再加上十七个办事员,一个翻译,十五个管库房的。另外还有两个色目人(少数民族)在里面帮忙。

接下来是四库照磨兼架阁库,这个库的负责人是管勾,是个从九品的小官。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的时候,因为库里钱帛太多,事情太忙,才又加了一个管勾,还给了他个印章。

然后是富宁库,这个库是至元二十七年才设立的。它有个提举,从五品;还有一个同提举,从六品;还有一个副提举,从七品,这三个主要负责万亿宝源库的金银出入。此外,还有个吏目,后来办事员增加到六个,还有一个翻译,八个管库房的。

再来说说诸路宝钞都提举司,这个部门级别很高。达鲁花赤(蒙古官职)和都提举都是正四品;副达鲁花赤和提举都是正五品;同提举是 从五品;两个副提举是 从六品;还有一个知事是 从八品;还有一个照磨是 从九品。一开始,户部兼管着交钞的事务。元世祖至元年间,才专门设立了交钞提举司,当时是正五品。到至元二十四年,改名为诸路宝钞都提举司,级别升到正四品,还增加了副达鲁花赤和管文书的官员各一人。后来,又增加了一个管文书的官员。这个部门还有十二个办事员,一个蒙古必阇赤(蒙古官职),一个回回令史(回族官职),以及七个临时差遣的官员。

咱们再看看宝钞总库,这个库的达鲁花赤和大使都是从五品;三个副使是正七品。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元宝库改名为宝钞总库,当时是正六品。到二十六年,升为从五品,还增加了大使和副使,以及管库房的人员。后来,人员配置就固定下来了。这个库有七个办事员,一个翻译,五十个管库房的。

最后是印造宝钞库,这个库的达鲁花赤是正七品;两个大使是 从七品;两个副使是正八品。这个库是中统四年设立的,当时是 从八品。到至元二十四年,升为从七品,还增加了一个达鲁花赤。后来,人员配置也固定下来了。

先说烧钞库的事儿。元朝至元元年,刚开始设了个烧钞库,用正九品官印,还专门有个“监烧昏钞官”的职位。后来到至元二十四年,又分设了东西两个烧钞库,级别都升到从八品了,每个库都设达鲁花赤、大使、副使这几个官职。

再说行用库。中统元年,元朝在中都(今北京)设立了行用库,级别是正七品,设有提领、大使、副使三个职位。到至元二十四年,北京城里又改设了三个库,分别叫光熙库、文明库、顺承库,名字都是根据城门来的。至元二十六年,又加设了三个库,叫健德库、和义库、崇仁库,名字也是根据城门取的。

接下来说说大都宣课提举司,它管着各种税收和京城里的各个市场。这个司里,设有两个从五品的提举,一个从六品的同提举,一个从七品的副提举,还有一个管文书档案的,外加六个办事员。这机构是世祖至元十九年,把大都旧城里的两个税务合并组建起来的,到武宗至大元年,才改名叫宣课提举司。它下面还管着几个市场:马市、猪羊市,级别都是从七品,分别设有提领、大使、副使;牛驴市、果木市,官职设置和马市猪羊市一样;角蟹市,至大元年才设立,设有大使一人,副使两人;煤木所,至元二十二年设立,设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

最后是大都酒课提举司,管着酒和醋的买卖,是至元十九年设立的。它设有从五品的提举一人,从六品的同提举二人,从七品的副提举二人,管文书档案的二人,外加五个办事员。到至元二十八年,精简机构,撤销了一个同提举和一个副提举,其他的都照旧。

最后是抄纸坊,它最初是中统四年设立的,级别是正九品,只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到至元二十七年,升格为正八品,还增加了提领和副使各一人。提领是正八品,大使是正八品,副使是正九品。

负责印造茶叶、盐引等业务的机构,设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设立,主要负责茶叶、盐、矾、铁等引票的印造。还设有攒典、库子各一人。

这些机构都归属于户部。至于万亿四库,元朝初期由太府负责内帑的收支,后来设立了左藏等库,国家财政的管理权归属户部,但仍然保留了万亿等库,作为收藏的机构。中统元年,设立库官六员,但当时没有品级和俸禄。至元十六年,才设立提举万亿库,正五品。至元二十四年,升格为都提举万亿库,正四品。至元二十五年,将万亿库分为四库,分别负责收支。至元二十七年,又另外设立了富宁库。

京畿都漕运使司,正三品。设运使二人,正三品;同知二人,正四品;副使二人,正五品;判官二人,正六品;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从八品;提控案牍兼照磨二人,负责所有漕运事务。世祖中统二年,最初设立军储所,后来改名为漕运所。至元五年,改名为漕运司,五品。至元十二年,改名为都漕运司,五品。至元十九年,改名为京畿都漕运使司,正三品。至元二十四年,内外设立两个漕运司,京畿都漕运使司的编制不变。只负责京师各仓的粮食收支,以及新运粮提举司站车、攒运等公务。精简了同知、运判、知事各一人,押纲官归其管辖。延祐六年,增加了同知、副使、运判各一人。之后确定正官各二人,首领官四人。下属人员:令史二十一人,译史二人,回回令史一人,通事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十六人,典吏二人。总共下属人员二十四人。

新运粮提举司,正五品。至元十六年设立,管理二百五十辆站车,最初隶属于兵部。开设运粮坝河后,改隶属于户部。正式编制为:达鲁花赤一人,都提举一人,同提举二人,副提举一人,吏目一人,司吏八人,奏差十二人。

京师二十二仓,正七品。

咱们先说这十个粮仓:万斯北仓(中统二年建的),万斯南仓(至元二十四年建的),千斯仓(中统二年建的),永平仓(至元十六年建的),永济仓(至元四年建的),惟亿仓、既盈仓、大有仓(这些都是皇庆元年建的),还有屡丰仓、积贮仓(皇庆元年又加建的)。这十个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就是管仓库的官员),两个从七品的大使,两个正八品的副使。

接下来是这八个粮仓:丰穰仓(皇庆元年建的),广济仓(皇庆元年建的),广衍仓(至元二十九年建的),大积仓(至元二十八年建的),既积仓、盈衍仓(至元二十六年建的),相因仓(中统二年建的),顺济仓(至元二十九年建的)。这八个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一个从七品的使,两个正八品的副使。

再来说说这四个粮仓:通济仓(中统二年建的),广贮仓(至元四年建的),丰润仓(至元十六年建的),丰实仓。这四个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一个从七品的使,一个正八品的副使。

然后是通惠河运粮千户所,正五品,主要负责漕运,也就是粮食运输。这个机构是至元三十一年才设立的,设一个正千户,两个副千户。

最后,咱们说说都漕运使司,这是个正三品的大机构,负责管理从御河上下到直沽、河西务、李二寺、通州等地的粮食运输。这个机构是至元二十四年从京畿运司分出来的,在河西务设总司,临清设分司。人员配置不少:两个正三品的运使,两个正四品的同知,两个正五品的副使,三个正六品的运判,一个从七品的经历,一个从八品的知事,还有两个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员(其中一个兼管文书整理),三十三个司吏,一个通事,一个译史,十六个差役,一个典吏,以及其他七十五名属员。

河西务下辖十四个粮仓,每个仓都是正七品。另外还有永备南仓、永备北仓、广盈南仓、广盈北仓、充溢仓这五个粮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两个从七品的使,两个正八品的副使。

咱们先说这几个大粮仓吧,崇墉仓、大盈仓、大京仓、大稔仓、足用仓、丰储仓、丰积仓、恒足仓、既备仓,这九个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官,一个从七品的大使,一个正八品的副使。

然后是通州的十三仓,这些仓的级别都挺高的,都是正七品。 再有就是有年仓、富有仓、广储仓、盈止仓、及秭仓、乃积仓、乐岁仓、庆丰仓、延丰仓,这九个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官,两个从七品的使,两个正八品的副使。 接着是足食仓、富储仓、富衍仓、及衍仓,这四个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官,两个从七品的使,一个正八品的副使。黄河沿岸的十七个仓,都用从七品级的印信。

再说说馆陶仓、旧县仓、陵州仓、傅家池仓这几个,每个仓都设一个从七品的监支纳官,一个从八品的大使,一个副使。 秦家渡仓、尖冢西仓、尖冢东仓、长芦仓、武强仓、夹马营仓、上口仓、唐宋仓、唐村仓、安陵仓、四柳树仓、湛门仓、伏恩仓,这些仓呢,每个仓都设一个从八品的监支纳官,一个从九品的大使,一个副使。直沽广通仓级别比较高,是正七品,还有一个大使。

最后,咱们说说漕运的事儿。荥阳等三十个漕运纲,分别是济源、陵州、献州、白马、滏阳、完州、河内、南宫、沂莒、霸州、东明、获嘉、盐山、武强、胶水、东昌、武安、汝宁、修武、安阳、开封、仪封、蒲台、邹平、中牟、胶西、卫辉、浚州、曹濮州。每个纲都设两个正八品级的押纲官,一共六十个。每三十条船算一个纲,一共九百多条船,运送粮食三百多万石,船户八千多户。这些押纲官呢,都是从正八品官员里选拔的。

咱先说说这个檀景等处采金铁冶都提举司,那是正四品的大官儿。 这提举司里头,正四品的有提举大人一位,正五品的有同提举一位,从六品的有副提举一位。 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各个冶炼厂,采金炼铁,然后把这些东西卖了,充实国库。 元朝刚建立的时候,景州提举司先成立了,管着景州、滦阳、新匠三个冶炼厂。 到至元十四年,又设立了檀州提举司,管着双峰、暗峪、大峪这五个冶炼厂。 后来大德五年,把檀州、景州的提举司合并成了檀州等处采金铁冶都提举司,滦阳、双峰这些冶炼厂都归它管了。 像河东、山西、济南、莱芜这些地方的铁冶提举司,还有益都、般阳这些地方的淘金总管府,它们的设立时间和管辖范围都不一样。

再说说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管着盐场的生产和销售,也是为了给国家赚钱。 这使司里头,正三品的有盐运使两位,正四品的有同知一位,正五品的有副使一位,正六品的有运判两位。 下面还有几个小官儿:从七品的有经历一位,从八品的有知事一位,从九品的有照磨一位。 元朝刚开始的时候,是河间税课达鲁花赤清沧盐使所,后来改成了运司,又立了提举盐榷所,再后来又改成了河间路课程所、提举沧清课盐使所。 中统三年,又改成了都提领拘榷沧清课盐所。 至元二年,又让刑部侍郎、右三部郎中兼任沧清课盐使司,后来又改成了河间都转运盐使司,还设立了清、沧课三盐司。 至元十二年,又改成了都转运使司。 至元十九年,户部尚书还兼任过河间等路都转运使司的事务,后来又取消了,又改成了清、沧二盐使司。 至元二十三年,又改成了河间等路都转运司。 至元二十七年,又让户部尚书兼任河间等路都转运使司的事务。 至元二十八年,又改成了河间等路都转运司。 延祐六年,又给分发了印信,让官员们巡查各地,防止私盐的出现。

盐场一共有二十二个,每个盐场都有一个从七品的司令和一个从八品的司丞,具体负责的事情不太一样。

首先,咱们来说说山东的盐场。那可真不少呢!利国场、利民场、海丰场……足足有二十多个,比如阜民场、益民场、润国场,还有海阜场、海盈场、海润场等等,听着名字就感觉跟钱有关,还有严镇场、富国场、兴国场、厚财场、丰财场、三叉沽场、芦台场、越支场、石碑场、济民场、惠民场、富民场。这些都是当时山东的盐场。

山东东路转运盐使司,它的级别和职责跟其他地方的差不多,就是运判只有一个。一开始,元朝刚建国的时候,只设立了一个益都课税所,管着山东所有的盐场,收取盐税。后来,就改成了转运司。中统四年,朝廷下令让中书省左右两部兼管各路都转运司的事务。到了至元二年,又让相关部门一起负责盐税的收取,然后又重新设立了山东转运司。至元十二年,又改成了都转运司。延祐五年,因为盐法执行得不好,就降低了分司的级别,派人巡查各个盐场,督促收税,还取消了胶莱盐司管辖的一些盐场。

每个盐场都设有司令、司丞、管勾各一人,官职分别是正七品、正八品、正八品。除了上面那些,还有永利场、宁海场、官台场、丰国场、新镇场、丰民场、富国场、高家港场、永阜场、利国场、固堤场、王家冈场、信阳场、涛洛场、石河场、海沧场、行村场、登宁场、西由场,这些盐场也都在山东。

接下来,咱们说说河东陕西等处的盐场。那边的转运盐使司的级别和职责跟山东的差不多,不过运判的人数增加了一个。元朝刚开始的时候,在平阳府设立机构来收取盐税。中统二年,改成了转运司,还设立了提举解盐司。至元二年,取消了转运司,让其他部门负责盐务,没多久又恢复了转运司。至元二十二年,设立了陕西都转运司,各种税收都归它管。至元二十九年,又设立了盐运司,专门负责盐税,其他的税收归其他部门管,提举解盐司也取消了。延祐六年,改名为河东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归属中书省和户部管辖。它下面有三个机构:

解盐场,设管勾一人,正九品;还有个同管勾,从九品。河东等处解盐管民提领所,设正提领一人,正八品;副提领一人,从九品。安邑等处解盐管民提领所,设正提领一人,正八品;副提领一人,从九品。

礼部啊,那是管全国礼仪、祭祀、朝会、宴会、考试这些事儿的部门。 最高的是尚书,三个,都是正三品;然后是侍郎,两个,正四品;再下面是郎中,两个,从五品;还有员外郎,也是两个,从六品。 总之,从仪式上的细枝末节,到各种文书档案、封号谥号、表彰奖励、外交礼仪、僧道事务、婚姻诉讼、音乐饮食等等,都归礼部管。

世祖中统元年的时候,把吏部、户部、礼部合在一起,叫做“左三部”,尚书就只有两个了,侍郎还是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六个,这几个人一起管这三个部门的事儿。到了元朝建立的第一年,又把吏部和礼部分开了,礼部尚书还是三个,侍郎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四个。七年后,礼部又独立出来,尚书三个,侍郎一个,郎中两个,员外郎还是原来的数目。 第二年,又跟吏部合到一起了。 十三年后,礼部再次独立。 到了二十三年,六部(包括礼部)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规定只能有两个人。 成宗元贞元年,又给礼部加了一个尚书,还让他兼管会同馆的事务。 此外,礼部还有主事两个,蒙古官员必阇赤两个,令史十九个,回回令史两个,怯里马赤一个,管印章的两个,跑腿办事的十二个,还有三个典吏。

再说说礼部下面的一个机构:左三部照磨所。 这个照磨所的官职是正八品,只有一个照磨,主要负责吏部、户部、礼部钱粮账目的计算,下面还有八个典吏帮忙。

侍仪司,官职是正四品,主要负责各种朝会、皇帝即位、皇后册封、太子册立、皇帝接受尊号以及外国朝觐这些大典的礼仪。这个部门是元朝至元八年才设立的。

一开始,侍仪司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左右侍仪奉御各一人,礼部侍郎兼任侍仪司的负责人,引进使也兼任侍仪司的负责人,左右侍仪使各一人,左右直侍仪使各一人,左右侍仪副使各一人,左右侍仪佥事各一人,引进副使、侍仪令、承奉班都知、尚衣局大使各一人。到了至元十二年,精简机构,取消了左侍仪奉御,统称为左右侍仪;同时取消了引进副使、侍仪令、尚衣使等职位,改设十四名通事舍人。至元三十年,又减少了七名通事舍人,改称侍仪舍人。大德十一年,侍仪司的官职升为正三品。至大二年,又增设了一名典簿。延祐七年,确定侍仪使为四名。至治元年,又增加了六名通事舍人、四名侍仪舍人。最后,侍仪司的编制确定为:侍仪使四名,正三品;引进使兼任侍仪司负责人两名,正四品。最高的领导是典簿,从七品。其他的属官有:承奉班都知一名,正七品;通事舍人十六名,从七品;侍仪舍人十四名,从九品。还有其他的办事人员:令史两人,译史一人,通事一人,知印一人。

侍仪司下属还有一个法物库,官职是五品,负责保管各种大型仪式的用品。法物库的官员配置是:提点一人,从五品;大使一人,从六品;副使一人,从七品;直长两人,正八品。

这拱卫直都指挥使司,官职是正四品,管着六百多户人家,还有仪仗队的事儿。元朝至元三年才设立的。指挥使一人,副使一人,钤辖一人,管文书档案的也一人。十六年的时候,升到正三品,还给了虎符,又加了个达鲁花赤,归宣徽院管。二十年,又降回正四品。二十五年,归礼部管。元贞元年,又升回正三品。皇庆元年,又加了个经历。二年,把钤辖改成佥事。至顺二年,划归侍正府管,确定了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都指挥使四个人,正三品;副指挥使两个人,从三品;佥事两个人,正四品。下面还有个经历,从七品;个知事,从八品。其他的工作人员:令史四个,翻译一个,通事、管印章的各一个,还有跑腿的两个。它下面还有控鹤百户所,官职是正七品。色目人百户十三个人,汉人百户十三个人,一共十三所。

仪从库,官职是正七品,管着仪仗队的器械。大使一人,正七品;副使一人,正八品。

仪凤司,官职是正四品,管乐工、供奉还有祭祀的事儿。至元八年,设立了玉宸院,设乐长、乐副、乐判各一人。二十年,改成仪凤司,归宣徽院管,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判官三人。二十五年,归礼部管,把三个判官给撤了。三十一年,又加了个达鲁花赤和副使。大德十一年,改成玉宸乐院,官职是正二品,设院使、副使、佥事、同佥、院判。至大四年,又改回仪凤司,官职是正三品。延祐七年,降为从三品。确定了大使五人,从三品;副使四人,从四品。下面还有个经历,从七品;个知事,从八品。其他的工作人员:令史两个人,翻译、通事、管印章的各一个。它下面还有五个……

云和署,一开始是正七品,主要负责乐工的调音和乐器、乐谱的管理,以及人员轮换什么的。元朝至元十二年才设立的。到至大二年,它被划归到玉宸乐院。皇庆元年升为正六品,第二年又升到了从五品。这个署里的人员配置还挺多的:署令、署丞各两个,管勾两个,协音、协律各一个,还有书史两个,书吏四个,教师两个,提控四个。

安和署,也是正七品,工作内容和云和署差不多。至元十三年才开始设立。到皇庆二年,升到了从五品。人员配置和云和署一样,署令、署丞各两个,管勾两个,协音、协律各一个,书史两个,书吏四个,教师两个,提控四个。

常和署,最早叫管勾司,是正九品,主要管那些回回乐人(穆斯林乐师)。皇庆元年才设立的。延祐三年升到了从六品。人员配置就少一些了:署令一个,署丞两个,管勾两个,教师两个,提控两个。

天乐署,最早叫昭和署,一开始是正六品,管的是河西地区的乐人。至元十七年设立的。大德十一年升为正六品,至大四年改名为天乐署。皇庆元年又升到了从五品。人员配置和云和署、安和署一样,署令、署丞各两个,管勾两个,协音、协律各一个,书史两个,书吏四个,教师两个,提控四个。

广乐库,是正九品,主要负责管理乐器之类的。就两个人,一个大使,一个副使。皇庆元年才设立的。

教坊司,一开始是正五品,主要负责管理乐人和兴和署等机构下属的五百户人家。中统二年设立的。至元十二年升为正五品,十七年改名叫提点教坊司,归属宣徽院,级别升到正四品。到至元二十五年,又归属礼部。大德八年,升到了正三品,延祐七年又降回正四品。人员配置比较复杂:达鲁花赤一人,正四品;大使三人,正四品;副使四人,正五品;知事一人,从八品;令史四人,译史、知印、奏差各两人,通事一人。它下面还管着三个机构:

兴和署,从六品,署令、署丞、管勾各两个。

祥和署,从六品,署令、署丞、管勾各两个。

广乐库,从九品,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话说这会同馆啊,官职级别是正四品,主要负责接待那些从蛮夷部落、外国来的朝贡官员。这馆子是元朝至元十三年才设立的,到二十五年又给撤了,二十九年又重新开了。到了元贞元年,干脆就让礼部尚书兼管这个馆子了,就这么定下来了。 礼部尚书管着会同馆,算正三品的大官;馆里还有俩大使,都是正四品;再有俩副使,是正六品;此外还有个管文书档案的,几个抄写员,一个蒙古的必阇赤(这词儿咱就不解释了,反正是个官),还有八个管后勤的。会同馆下面还有一个管财务的库房,级别是正九品,也配了个大使和副使。对了,至元二十九年,这个库房是从四宾库改过来的。

铸印局,官职级别是正八品,主要负责刻制和销毁印章。这局里有个大使,个副使,还有一个主管。这铸印局是至元五年才设立的。

白纸坊,官职级别是正八品,专门负责制造用来写诏书、命令和各种文书的纸张。这儿也有个大使和个副使,是至元九年才设立的。

掌薪司,官职级别是正七品。这司里有个司令,正七品;两个司丞,正八品;还有一个办事员。

兵部啊,那是管全国军事的,级别很高。尚书有三个,正三品;侍郎两个,正四品;郎中两个,从五品;员外郎也两个,从六品。他们管着全国各地的邮驿、屯田、牧场等等,所有跟军事相关的政令都归他们管。 你想想,城池修建或者废弃的原因,山川地形图,兵站和屯田的记录,边疆归顺的人口,官府和私人的牧场,还有驼马牛羊鹰隼羽毛皮革的征收,驿站的车辆、邮递、各种公务支出、衙役的管理等等,这些都归兵部管。

元世祖中统元年的时候,兵部、刑部、工部这三个部门合在一起,叫做右三部,尚书两个,侍郎两个,郎中五个,员外郎五个,一起管这三个部门的事。到了元朝至元元年,工部又单独分出来了,兵部和刑部还是一起,尚书四个,侍郎三个,郎中还是那么多,员外郎五个。三年后,又合并在了一起,叫右三部;五年后,又分开了,成了兵部和刑部,尚书两个,侍郎减成了两个,郎中不变,员外郎就剩一个了。七年后,六部正式设立,兵部尚书就一个了,侍郎还是那么多,郎中和员外郎也各一个。第二年,兵部和刑部又合并在了一起。 十三年后,兵部又分出来了。二十三年的时候,兵部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定员为两个。到了至治三年,又增加了一个尚书。 除了这些,还有主事两个,蒙古的必阇赤两个,令史十四个,回回令史一个,怯里马赤一个,管印章的两个,临时差遣的八个,还有典吏三个。

兵部下面还有一些机构,比如大都陆运提举司,这是从五品,主要负责两京的陆路运输和粮食的运输和计量。这个机构是至元十六年才设立的,延祐四年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提举两个,都是从五品;副提举一个,从七品;还有吏目一个,司吏六个,临时差遣的十个。另外,还有海王庄、七里庄、魏家庄、腊八庄这四个地方,每个地方都设了一个提领,是九品官。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个“随路打捕鹰房民匠总管府”。这个府衙,级别是正三品,听着就挺厉害的。它管着七千多户人家,这些人家都跟打猎捕鹰有关,当初是太祖皇帝直接交给旭烈大王管的。元中统二年才正式设立,一直到元至元十二年,阿八合大王才把它交回朝廷,归兵部管辖。 人员配置呢,有个达鲁花赤,一个总管,两个副总管,外加经历、知事各一个,还有一个管文书的,再加六个办事员。

接下来说说“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都总管府”。这个府衙的级别是正三品,比上一个高一级。它主要负责哈赞大王那边的业务。大德八年才设立,而且官员都是哈赞大王自己选的。到了至大四年,朝廷要精简机构,因为哈儿班答大王被派到偏远的地方去了,手下也没什么人了,所以这个府衙就保留了下来。 这个府衙的官员设置是:两个达鲁花赤,一个总管,一个同知,一个副总管,一个知事,一个管文书的,四个办事员,两个翻译,两个跑腿的,还有一个管档案的。 另外,它还管着一个织染局,级别是正五品,人员配置也有达鲁花赤、提举、副达鲁花赤、副提举、管文书的,还有两个办事员。

然后是“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等户都总管府”,这个府衙级别是正三品,后来升到了正三品(原文重复,此处略去重复内容)。它管着别吉大营盘的事务,还管着大都路打捕鹰房那些户口。至元三十年设立,延祐四年升了级。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总管,一个同知,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管文书兼管印章的,六个办事员,一个翻译,一个管印章和联络的,两个跑腿的。

最后,我们看看“管领本位下打捕鹰房民匠等户都总管府”,这个府衙级别也是正三品。它管着别吉大营盘的城池、探马还有薛彻干定王那边的业务。泰定元年设立。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总管,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同知,一个副总管,一个判官,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管文书兼管印章的,六个办事员,一个翻译,一个联络员,一个管印章的。 总的来说,这些府衙都跟打猎捕鹰、管理相关人员和户口有关,级别也都不低,人员配置也比较复杂。

刑部啊,那是管全国法律和刑罚的大部门。最高领导是三个尚书,都是正三品;下面还有两个侍郎,正四品;再下面是两个郎中,从五品;还有两个员外郎,从六品。他们负责处理所有跟刑法有关的事儿,比如死刑复核、犯人的审判、没收财产的登记、抓捕犯人的奖励制度、疑难案件的判决、监狱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的起草等等,全都在他们管辖范围之内。

元世祖中统元年的时候,把兵部、刑部、工部合并成“右三部”,只设两个尚书、两个侍郎、五个郎中和五个员外郎。当时从郎中和员外郎里各抽调一人,专门负责刑部的事务。到了元至元元年,工部又分出来了,兵部和刑部还是合在一起,这时候尚书变成四个,侍郎还是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五个。过了三年,又恢复成“右三部”的建制。一直到七年,才正式把刑部单独分出来,设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人,员外郎二人。八年后,又和兵部合称“兵刑部”。十三年,又重新独立为刑部。到了二十三年,六部(包括刑部)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规定只能设两个人。大德四年,刑部尚书又增加了一名。

除了这些主要领导,刑部还有三个主事。其他的工作人员呢,有四个蒙古必阇赤,三十个汉人令史,两个回回令史,一个怯里马赤,两个管印章的,十个跑腿办事的,三个写字的,七个杂务人员。

刑部下面还有一些机构,比如司狱司,负责监狱管理。司狱司有个司狱,正八品;还有个狱丞,正九品;外加一个狱典。一开始,司狱司的事务是由右三部的照磨兼管的,到了大德七年才正式设立这个机构。刑部还有一个部医,专门负责给生病的犯人看病。

还有一个叫司籍所的机构,管着没收的财产登记。它有个提领和一个同提领。至元二十年,大都等路断没提领所改名为司籍所,归刑部管辖。

工部啊,那是管全国建筑和手工业的部门。最高的是尚书,正三品,有三个;然后是侍郎,正四品,两个;再下面是郎中,从五品,两个;还有员外郎,从六品,也是两个。总之,全国的工程建设、房屋修缮、材料供应、工人管理,还有各种官吏的任命,都归工部管。

元世祖中统元年的时候,工部改成右三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的人数都调整了,尚书两个,侍郎两个,郎中五个,员外郎五个,其中有两个员外郎专门管工部的事。到了元朝建立的第一年,工部才正式独立出来,官员人数又调整了一次,尚书四个,侍郎三个,郎中四个,员外郎五个。过了三年,又合并回右三部了。七年后,工部又独立出来了,尚书两个,侍郎还是两个,郎中三个,员外郎没变。二十三年的时候,规定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每个职位都只设两个人。第二年,因为事情太多,又增加了两个尚书。二十八年,又减少了一个尚书。除了这些主要官员,还有五位主事,六个蒙古必阇赤,四十二个令史,四个回回令史,一个怯里马赤,一个管印章的,三十个办事人员,一个蒙古文书,七个典吏。另外,还有四个司程官,右三部照磨一个,典吏七个。

工部下面还有一些机构,比如左右部架阁库,正八品,负责保管六部文件的档案,管勾两个,典吏十二个。中统元年的时候,左右部架阁库是分开的,到了二十三年才合并。

还有一个重要的机构叫诸色人匠总管府,正三品,管所有手工业者的技术活儿。这个府是元朝至元十二年才设立的,一开始只有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人。十六年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个达鲁花赤,同知和副总管也各增加一人。二十八年,减少了一个同知。三十年,又减少了一个副总管。最后,人员配置确定为: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二人,副总管二人,经历一人,知事一人,管案卷记录的一人,令史五人,翻译一人,办事人员四人。它下面还有十一个下属机构。

最后,再来说说梵像提举司,从五品,负责佛像的制作,至元十二年设立的时候叫梵像局,延祐三年升格为提举司,提举一人,同提举一人,副提举一人,吏目一人,负责绘画佛像和木雕石刻之类的工作。

蜡烛厂,也就是出蜡局提举司,级别是五品官。这厂里呢,有提举一人,还有个同提举和个副提举,外加一个吏目,主要负责蜡烛的生产。这个厂是元朝至元十二年才开始设立的,到延祐三年才升格为提举司,也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铸造铜器的厂子,级别是七品官。有正使一人,副使一人,负责铜器的铸造工作。至元十年的时候,一开始只设了三个官职,到至元二十八年,又裁撤了一个管勾,最后就剩下了两个人。

银器厂,级别也是七品官。厂里有个正使和个直长,负责金银器皿的制作。这个厂也是至元十二年才设立的。

镔铁厂,级别是八品官,只有一个正使,负责铁器的镂刻加工。也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

玛瑙玉器厂,级别也是八品官,只有一个直长,负责玛瑙玉器的琢磨。这个厂也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

石头加工厂,级别是七品官,有个正使和个管勾,负责石头的加工。至元十二年设立。

木器厂,级别也是七品官,有个正使和个直长,负责木材的加工。至元十二年设立。

油漆厂,有个副使,用七品官的印章,负责油漆的制作。也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

仓库,级别是正九品官。有个提领和个副使,负责各种物品的出入管理。至元十二年设立。

负责管理沿途工匠的机构,有个提领和个正使,都听命于省里,主要负责处理工匠之间的纠纷。至元十二年设立。

最后,咱们说说所有这些厂子的总管机构——诸司局人匠总管府,级别是正三品。这府里人不少,有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副达鲁花赤一人,同知一人,副总管一人,经历一人,知事一人,还有个管档案的,以及四个令史,一共管着十四个厂子,包括金银器皿的制作和符牌之类的。这个府是至元十四年设立的,到至元二十四年,有八个厂子被划给了工部和金玉府,只剩下五个厂子和一个仓库,主要负责毡毯之类的东西。这剩下的机构下面还有六个部门:

仓库,级别是正九品,有个正使,负责物品的出入。

大都毡子厂,级别是七品官,有个正使和副使,管着125户工匠。

大都染坊,级别是九品官,有个正使,管着6300户工匠。

上都毡子厂,级别是五品官,有个正使和副使,管着97户工匠。

隆兴毡子厂,有个正使和副使,管着100户工匠。

剪毛花毯,蜡染布匹,这些活儿都安排好了。八作司里,大使、副使各一人,管着118户工匠呢。

提举右八作司,那是正六品官。这部门里,提举两位,还有个同提举、副提举,外加一个吏目、九个司吏、十三个司库,一个翻译,一个称重的小吏。他们主要负责内府漆器、红瓮、捎只这些东西的出入,还在都局院里制作镔铁、铜、钢、鍮石,还有东南的简铁。此外,还要负责从各地收集皮毛、各种颜色的羊毛、生熟的斜皮、马牛皮、马鬃、马尾,以及各种沙里陀之类的杂货。 这右八作司,中统三年才刚设立,当时只是正九品,到至元二十五年才升到正六品。二十九年,因为出入库的物资太多,又分成了左右两司。

提举左八作司,也是正六品,主要负责内府毡子、柳器之类的出入。人员设置和右司一样。

诸路杂造总管府,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至元元年,它还是个提领所,十四年才改成工部尚书行诸路杂造局总管府。府里设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一人,副总管一人,知事一人,一个管档案的,还有六个小吏,一个翻译。这府里还管着两个部门:

帘网局,大使、副使各一人,直接受省里管辖,至元元年才设立的。

收支库,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三十年才设立的。

茶迭儿局总管府,也是正三品,管着各色工匠的生产制造。这是宪宗朝设立的,至元十六年才有了总管,二十七年又加了个同知。后来,府里就定下来了,有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一人,知事一人,一个管档案的,还有四个司吏。它下面还有两个部门:

诸司局,用从七品印信。设提领一人,还有两个副手,中统三年才设立。

收支库,提领一人,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制造和出入库物资的管理。

大都人匠总管府,那是从三品。至元六年才设立的。府里设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一人,经历一人,一个管档案的,十个小吏,一个通事。它下面有四个部门:

绣局,用从七品印信。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给诸王和百官绣制各种衣料。

纹锦总院呢,就设了一个提领、一个大使、一个副使,主要负责给皇室和百官织造各种布匹。

涿州罗局,也设了一个提领和一个大使,负责织造纱罗之类的布匹。

尚方库,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主要负责管理丝绸、金银和颜料这些东西。

随路诸色民匠都总管府,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一开始管的是仁宗皇帝当皇子时的各种工匠。延祐六年,它被划归到崇祥院,后来又归到将作院。到了至治三年,才最终归属工部。后来又加设了达鲁花赤、总官、同知、副总管、经历、知事、提控案牍、照磨各一人,还有令史八个,译史两个,知印、通事各一个,以及奏差四个。这个府下面还有五个部门:

织染人匠提举司,是个从七品的小官,至大二年才设立的。它下面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吏目各一人。

杂造人匠提举司,也是从七品,官职设置跟上面那个一样。

大都诸色人匠提举司,这是个从五品的大官。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吏目各一人。

大都等处织染提举司,也是从五品,管着阿难答王手下的一千三百九十八户工匠。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吏目各一人。

收支诸物库,从七品,设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还有库子两个人。

提举都城所,从五品,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两人,吏目、照磨各一人,主要负责修缮都城内外仓库这些事。这个部门是至元三年设立的。它下面还有一个部门:

左右厢,一共四个人,都是从九品。至元十三年设立的。

受给库,正八品,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京城内外建筑工程的木材石料供应。至元十三年设立的。

符牌局,正八品,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负责制作虎符之类的信物。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旋匠提举司,从五品,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至元九年设立的。

撒答剌欺提举司,是个正五品衙门,管着不少人呢!里面有个提举,一个副提举,还有一个专门管文件的提控案牍。话说元朝至元二十四年,因为札马剌丁带着工匠们把撒答剌欺给造出来了,这撒答剌欺跟丝绸作坊一起干活,所以就干脆把原来的练人匠提举司改名叫撒答剌欺提举司了。

说白了就是因为生产撒答剌欺这个东西,把原来的机构给改名了。

别失八里局,是个从七品的小衙门,主要管着织造皇家的领袖纳失失之类的布料。这个局是元朝至元十三年才设立的,规模比较小。大使、副使各一人,主要负责管理和监督织造工作。

忽丹八里局,也只有一个大使,是个从七品。元朝至元三年就有了。

平则门窑场,从六品,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十三年设立。

光熙门窑场,从八品,和平则门窑场差不多,也是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不过这个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

大都皮货所和通州皮货所,都是从九品,设置也差不多,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大都皮货所是至元二十九年设立的,通州皮货所稍微晚些,是延祐六年设立的。

晋宁路织染提举司,这可是个大衙门,有个提举和一个管文件的照略案牍。下面还管着好几个地方:一个提领所,一个官织染人匠局,两个云内人匠局(东、西局),一个本路人匠局,还有河中府、襄陵、翼城、潞州、隰州、泽州、云州这七个地方的局。每个局都有个提领和个副提领,不过泽州和云州只设了个提领。

冀宁路织染提举司和真定路织染提举司,规模都差不多,都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照略案牍。他们下面还管着开除局和真定路纱罗兼杂造局。

南宫和中山的织染提举司,和冀宁路、真定路差不多,都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照略案牍。中山还有个刘元帅局和察鲁局。

深州也有个织染局和赵良局,规模都差不多,都有大使、副使和照略案牍。

最后是弘州人匠提举司,也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照略案牍,人员配置比较齐全。

首先,咱来说说纳失失毛段二局,这儿需要一名院长。

接下来,云内州的织染局,需要一位大使、一位副使,还有一位负责处理文书档案的官员。大同织染局也一样,大使、副使、文书各一位。朔州毛子局只要一位大使就够了。恩州织染局和云内州、大同州一样,也需要大使、副使和文书各一位。恩州东昌局需要一位提领。

保定织染提举司的配置比较多,需要一位提举、一位同提举、一位副提举,还有一位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员。大名人匠提举司和永平路纹锦等局提举司的配置和保定织染提举司完全一样,都是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文书各一位。大宁路织染局和云内州、大同州、恩州的织染局一样,需要大使、副使和文书各一位。云州织染提举司的配置和保定、大名、永平三地的提举司一样,都是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文书各一位。顺德路织染局、彰德路织染人匠局、怀庆路织染局这三个地方的配置也一样,都是大使、副使和文书各一位。别失八里局需要一名官员。

宣德府织染提举司的配置和保定、大名、永平三地的提举司一样,都是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文书各一位。东圣州织染局需要一位院长和一位副院长。宣德八鲁局需要一位提领和一位副使。东平路疃局需要一位直长。兴和路荨麻林人匠提举司的配置和保定、大名、永平三地的提举司一样,都是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文书各一位。阳门天城织染局需要一位提领、一位副使和一位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员。最后,巡河提领所需要两位提领和一位副提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