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在万安寺练习仪式;两天前,在殿庭布置场景;前一天,在宫门前设置宣诏的位置。到了大典这天一大早,侍仪使带着护卫们,都穿着规定的衣服,来到太子寝宫前,拿着牙牌跪下禀报外面的人。内侍传旨说:“可以”,侍仪使就叩头起身。太子走出寝宫,侍仪使在前面引导,从崇天门进去,登上大明殿。
然后引进使带着人来到太子妃寝宫前,跪下禀报外面的人。内侍出来传旨说:“可以”,引进使叩头起身,在前面引导太子妃从凤仪门进去。等到诸王按照国家礼仪扶皇帝登上宝座后,鸣鞭三声。尚引(官名)以下的官员,都穿着官服,进入自己的位置。(接下来的起居、赞拜仪式,跟元旦朝会一样。)两班点检、宣徽将军、宿直官、尚厩官、管旗官,都各司其职,认真侍候。
等到后妃、诸王、驸马依次贺礼完毕,中书省的四位参议,拿着装有诏书的盒子,从殿的左门进入,走到御榻前。中书省参议跪着宣读诏书,叩头起身,把诏书交给典瑞使盖印后,放回盒子里,然后一起从正门出去。乐队奏乐,走到宫门前,把诏书放在案桌上。文武百僚都穿着官服,面向北方站好。侍仪使宣布仪式开始,宣赞官喊:“拜!”,通赞官喊:“鞠躬!”,然后依次喊:“拜”、“兴”、“拜”、“兴”、“平身”、“班首稍前”。典引官引导班首走到香案前。
通赞官喊:“跪!”,“在位官员都跪下!”,司香官喊:“搢笏(把笏板插在腰带上)”,通赞官喊:“上香!”,“上香!”,“三上香!”,“出笏(拿出笏板)”,“就拜!”,“兴!”,“复位!”,宣赞官喊:“拜!”,通赞官喊:“鞠躬!”,然后依次喊:“拜”、“兴”、“拜”、“兴”、“平身”。侍仪使把诏书交给左司郎中,郎中跪下接诏,和翻译官一起走到稍西边的木榻上,面向东方宣读诏书。通赞官喊:“在位官员都跪下!”。宣读诏书时,先用国语宣读,然后用汉语翻译。读完后,从木榻上下来,把诏书交给侍仪使,侍仪使把诏书放在案桌上。通赞官喊:“就拜!”,“兴!”,“拜!”,“兴!”,“拜!”,“兴!”,“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山呼!”,“山呼!”,“再山呼!”,“出笏!”,“就拜!”,“兴!”,“拜!”,“兴!”,“拜!”,“兴!”,“平立!”。典引官引导丞相以下的官员都穿着官服进入自己的位置。(接下来的起居、拜舞、祝颂、进酒、献表、赐宴,都跟元旦朝会一样。)宴会结束后,鸣鞭三声。侍仪使引导皇帝,引进使引导后妃,进入寝宫,仪式跟来时一样。第二天,诏书正式颁布。
话说皇帝要接受群臣上尊号的仪式,这可是件大事!提前两天,仪鸾司就在大明门外布置好了场地,那场面可真壮观。殿内御座西边摆着进册的案子,东边摆着进宝的案子,御座上西边是皇帝受册的案子,东边是受宝的案子。 侍仪司还在香案南边又分别摆放了册案和宝案。礼仪使站在最前面,册使和册副站在殿内靠北的位置。负责引领、奉上、举起、宣读和捧着册宝的官员们,则分别在御座的左右两边站好,北边是尊位。百官从金玉府迎接册宝,然后送到中书省,这流程跟往常一样。
前一天,右丞相带领文武百官穿着朝服,在仪仗和音乐的伴随下,将册宝两案从中书省抬出来,到了宫阙前,先把案子放下,然后才抬着继续往前走。册使等人跟着进了大殿,也把案子放好。侍仪使引领着册使等人,从左门出去,百官则退下。
到了大典这天,右丞相以下的百官,都穿着朝服聚集在宫阙前,仪仗和护卫也各就各位。侍仪使和礼仪使引导皇帝上大明殿,引进使则引导皇后上殿。然后,殿前班列依次入座,行山呼拜舞礼,宣赞官高喊:“各恭事!”皇太子、诸王、后妃、公主依次上殿,鸣鞭三次。侍仪使、引册官、引宝官引导着册宝从正门进入,乐队奏乐。奉册使、右丞相率领册官从右门进入,奉宝使、御史大夫率领宝官从左门进入,到了殿下,将册案放在香案南边,宝案也放在香案南边,乐队停止演奏。侍仪使引领册使等人到座位上,典引官引领群臣入座。通班舍人高喊:“文武百僚具官臣某以下起居”,典引官喊:“鞠躬”,又喊:“平身”,引领群臣到丹墀前行礼。宣赞官高喊:“拜!”,然后就是行礼、舞蹈、山呼等一系列仪式,这些都跟以往的流程一样。
好家伙,这仪式可真复杂!首先,班都知喊一声:“奉册使以下,赶紧把册宝呈上!”然后,负责仪式的官员引导册使等人入场就位,音乐也响起来了。掌仪官开始指挥:“奉册宝的官员往前走几步,插上笏板,捧着册宝!” 侍仪使领着他们,从中间的通道走上正阶,站在下面等候。
等奉册使和册官们从右边台阶鱼贯而入,奉宝使和宝官们从左边台阶鱼贯而入之后,大家一起从左门进入大殿。他们把册宝送到御榻前的案几上,册宝分列左右,音乐停了。掌仪官又开始指挥:“捧着册宝的官员往前走几步,跪下把册宝放在案上!” 然后,他依次下令:“插上笏板!”“行礼!”“起身!”“回到原位!”“奉册使以下都跪下!”“举册的官员起身,都到案前跪下!”“插上笏板,从盒子里拿出册子,放在盘子上,高高举起!”“读册的官员起身,都到案前跪下!”“开始读册!”
读册的官员念道:“臣某谨读册。”读完后,举册的官员把册子放回盒子里,起身,交给典瑞使,插上笏板,站在册案的西南方。典瑞使把册子放到受册的案子上。接下来,掌仪官又指挥:“举宝的官员起身,都到案前跪下!”“插上笏板,从盒子里拿出宝,高高举起!”“读宝的官员起身,都到案前跪下!”“开始读宝!”读宝的官员念道:“臣某谨读宝。”读完后,举宝的官员把宝放回盒子里,起身,交给典瑞使,插上笏板,站在宝案的东南方。典瑞使把宝放到受宝的案子上。掌仪官最后说:“奉册使以下都行礼!”“起身!”“平身!”
接下来,四个参议中书省的官员,拿着装有诏书的盒子,从殿左门进入,走到御榻前,跪下宣读诏书,按照惯例,读完后把诏书交给典瑞使盖印,然后把诏书放回盒子里,高高举起,从正门出去,放到丹墀北的诏案上。册使以下的人从南东门出去,就位听诏,一切按照规程进行。最后,四个仪鸾使抬着册宝案,从左门出去。 整个过程,真是繁文缛节,一丝不苟啊!
首先,礼仪官领着队伍从左边的台阶鱼贯而入,前面奏乐。走到殿宇下的时候,音乐停了,舞队旋转着走到露天的台阶站定。队伍的首领进入大殿,宣徽使跟在后面。队伍首领跪下,宣徽使则面向西北站立。队伍首领致辞说:“册宝礼仪完毕,祝愿皇上、皇后万寿无疆!”宣徽使回答道:“如您所祝。”然后音乐又响起来。司仪高喊:“分班!”敬酒完毕后,队伍首领从东南门出去,下台阶,回到原位,音乐停止。司仪高喊:“合班!”然后呈上表章和礼物,行赞拜礼、舞蹈、山呼万岁,以及赐宴,仪式和元旦的差不多。
提前两天,仪鸾司在大明殿御座前稍偏西的地方摆放册宝案,宝案则摆在稍偏东的地方。掌谒在皇后殿前摆放香案,在殿内座榻前稍偏西的地方摆放册宝案,宝案在稍偏东的地方,受册案摆在座榻上稍偏西的地方,受宝案摆在稍偏东的地方。侍仪司摆放站位牌,册使副使站在朝廷中间,面向北方,册官在右边,宝官在左边,礼仪使站在册案前,主节官站在太尉的左边。皇后殿廷的布置也一样。
到了册封的大日子,天一亮,引赞官就带领太尉以下的官员到宫阙前,大家穿着朝服。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以及引册、奉册、举册、读册、捧册的官员,从月华门进入;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副使,以及引宝、奉宝、举宝、读宝、捧宝的官员,从日精门进入。走到露天台阶下,按照站位牌站好。侍仪使捧着牙牌进入寝殿前,跪下禀报外面的准备情况。内侍进去奏报,传出皇帝的旨意“可以”,侍仪使叩头起身。皇帝走出寝宫,登上御辇,鸣鞭三声。侍仪使引导着队伍护送皇帝进入大明殿,皇帝登上御座,鸣鞭三声。
天刚亮,鸡叫完,内侍们就引着大家到各自的位置上站好。(起居、赞拜、舞蹈、山呼,一切都很正式。)然后,司仪就喊:“各位都准备好了!” 接着,引导人员带着册使以下的官员都到指定位置站好。掌仪官带着承奉班都知、侍仪使、礼仪使、主节官、捧册官、捧宝官,从左边的台阶上去,从南边的东门进去,走到御座前面,分列左右站好。
掌仪官喊:“礼仪使上前跪下!” “太尉以下都跪下!” 礼仪使跪下奏请进献皇后册宝。掌仪官喊:“行礼!” “起身!” “都起来!” “太尉以下都起来!” “回到原位!” 掌仪官又喊:“内谒者上前!” “拿笏板!” “捧着册宝跪着进献给皇帝!” “把册宝交给捧册宝官!” 捧册宝官跪着接过来,然后起身。掌仪官喊:“主节官拿笏板,拿着节杖!” 礼仪使拿着节杖引导着册宝官从正门出去,到露天的台阶上,朝南站好。礼仪使宣读诏书,承奉班都知喊:“太尉以下都行两次跪拜礼!” 司仪喊:“鞠躬!” “拜!” “起!” “拜!” “起!” “平身!” 礼仪使宣读圣旨:“命令太尉某某等拿着节杖,去授予皇后册宝。” 司仪喊:“鞠躬!” “拜!” “起!” “拜!” “起!” “平身!” 然后他们下到露天的台阶下,依次回到自己的位置。掌仪官喊:“把册宝放在案桌上!” “放下笏板!” “回到原位!” 抬着册宝的仪仗队开始行进,乐队奏乐。侍仪使、礼仪使引领着太尉和册宝官,护送着册宝到皇后的宫殿,把册宝放在案桌上,乐队停止演奏。
掌仪官喊:“捧册宝官上前,拿笏板!” 捧册宝官、太尉以下的人跟着从正阶走过去,到案桌前。掌仪官喊:“把册宝放在案桌上!” “放下笏板!” “回到原位!” 侍仪使上前跪下汇报外面的情况,内侍进去禀报,出来传旨说:“可以了!” 侍仪使伏地叩拜后起身。
皇后出嫁了,到了新房。太尉代表皇帝,派我和其他官员一起,正式给皇后送上册宝。
内侍喊:“皇后跪下!” 然后,掌仪官喊:“太尉以下,都跪下!” 内侍又喊:“皇后上香!” 连续喊了三次“上香”,然后喊:“皇后拜!”“皇后起!” 再喊:“皇后拜!”“皇后起!” 掌仪官喊:“太尉以下,都起来!” 皇后走上殿堂,站在座位前。
承奉班的负责人喊:“太尉以下,上前呈递册宝!” 掌仪官喊:“捧着册宝的官员往前走一点,把笏板插好。” 捧着册宝的官员从正门进入殿内。掌仪官喊:“跪下,把册宝放在案桌上!” “捧册宝的官员,把笏板拿出来,起来,回到原位!” “太尉以下,都跪下!” “举着册子的官员,起来,走到案桌前跪下!” “把笏板插好,从盒子里拿出册子,放在托盘上,高举起来!” “念册子的官员,起来,走到案桌前跪下!” “开始读册子!”
念册子的官员说:“臣某谨读册文。”读完后,把册子放回盒子里。掌仪官喊:“把笏板拿出来!” “举着宝物的官员,起来,走到案桌前跪下,把笏板插好,从盒子中拿出宝物,高举起来!” “念宝物的官员,起来,走到案桌前跪下!” “开始读宝物上的铭文!” 念宝物的官员说:“臣某谨读宝文。”读完后,把宝物放回盒子里。掌仪官喊:“把笏板拿出来!” “太尉以下,都行大礼!” “起来!” “平身!” 捧册宝的官员把册宝交给太尉,太尉再交给掌管文书的官员,最后把册宝放在专门的案桌上。掌仪官喊:“太尉以下,跪下!” “所有官员都跪下!” 太尉致祝辞说:“册宝礼仪完毕,祝愿皇后与天地同寿!” 司徒回应道:“谨遵祝愿!” 然后行大礼,起身,平身。太尉敬酒,奏乐;皇后饮酒完毕,乐声停止。
礼仪官员引导皇后离开正门。其他官员则由左门离开,到台阶下,面向北方站立。承奉班的负责人喊:“太尉以下,都行两次大礼!” 通赞官喊:“鞠躬!”“拜!”“起!”“拜!”“起!”“站直!” 官员们再次回到皇帝御座前,跪下奏报:“奉旨授予皇后册宝,礼仪已全部完成。” 然后行大礼,起身,从左门离开,到旁边指定的座位上休息。
首先,皇后在侍仪官的引导下,来到大明殿前谢恩。掌管仪式的官员喊着:“拜!”“起!”“拜!”“起!” 等皇后谢恩完毕,侍仪官就退下了,然后引导皇后登上御座。接下来,典引官引导丞相以下的官员入座。 (起居过程中的跪拜礼仪都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然后,侍仪官走到右丞相面前,请他上前敬酒。两位引导官员把酒杯端上殿,停在铺着垫子的地方站着。侍仪官分站左右,面向北方站立,等前面的歌舞表演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舞者们排好队形,司仪就喊:“分班!” 音乐奏响了。侍仪官引导右丞相从南边的东门进入大殿,宣徽使跟随在侧,一直走到御榻前。右丞相跪下,宣徽使站在右丞相的东南方向。歌舞表演结束。右丞相高声祝贺道:“册宝礼仪完毕,我们这些臣子无比喜悦,恭祝皇上、皇后万寿无疆!”宣徽使回应道:“如您所祝。”右丞相伏地叩拜后起身,退回敬酒的位置。(敬酒、呈上表章和礼物、行礼、僧道祝贺献礼、在大殿上举行盛大的宴会,这些都按照元旦的礼仪进行。)宴会结束后,鸣鞭三次。侍仪官引导皇上皇后离开,进使引导皇后,返回寝殿,仪式和来时一样。
三天前,右丞相带领百官来到金玉局的册宝案前。舍人喊着:“鞠躬!”“拜!”“起!”“拜!”“起!”“平身!”“班首稍前!”“跪!”“在位官员都跪下!”“执笏!”“上香!”“上香!”“三上香!”“放下笏板!”“行礼!”“起!”“拜!”“起!”“拜!”“起!”“平身!” 侍仪官和舍人分别引导群臣,在仪仗和音乐的引导下,来到中书省,安置好座位。
两天前,皇宫仪鸾司的人在大明殿,在皇帝宝座西边摆放了册封文书的案几,东边摆放了装宝物的案几。负责典宝的官员在太子殿台阶前也摆放了香案、册封文书案几和宝物案几,香案在中间,册封文书案几在西边,宝物案几在东边;殿内座榻西边还摆放了接受册封文书的案几,东边摆放了接受宝物的案几。负责仪式的官员摆好了站位牌,大太尉和册封使副手在大明殿的庭院里站好位置,大太尉在中间,册封官员在右边,掌管宝物的官员在左边,礼仪使在前面,主节官在大太尉左边。太子殿的庭院里也一样摆放,乐队的位置也一样。
右丞相带着朝中百官穿着朝服,来到中书省摆放册宝的案几前站好。舍人(负责礼仪的官员)喊着口令:“鞠躬!”“拜!”“起!”“拜!”“起!”“站直!”“队伍前移一点!”“跪!”“执笏板!”“所有在位的官员都跪下!”“上香!”“上香!”“三上香!”“放下笏板!”“行礼!”“起!”“拜!”“起!”“拜!”“起!”“站直!” 然后,舍人引导百官,仪仗队护卫着,乐队奏乐,撑着伞打着扇子,一直引导到宫阙前。负责搬运的官员抬着装有册宝的箱子,从中间通道进入崇天门,册封使及其以下人员跟随到露天的台阶下。搬运官员把册封文书案几放在西边,宝物案几放在东边,然后分别退到两侧站立。册封使副手面向北方,引导册封官员中的举册官、读册官、捧册官站在册封文书案几西边,面向东方;引导掌管宝物的官员中的举宝官、读宝官、捧宝官站在宝物案几东边,面向西方。
负责仪式的舍人喊着口令:“捧册封文书的官员稍前!”“执笏板!”“捧上册封文书!”又喊:“捧宝物的官员稍前!”“执笏板!”“捧上宝物!” 然后,侍仪使、引进使、引册官、引宝官在前引导,捧册宝的官员紧随其后,册封使副手及其以下人员跟随,一起登上大明殿的午门台阶,从正门进入,走到摆放册宝的案几前,册封使副手面向北方站立,引册官、引宝官、举册官、举宝官等分列在册宝案几左右两侧站立。负责仪式的官员喊着口令:“把册宝放在案几上!”“放下笏板!”“回到原位!” 侍仪使引导册封使及其以下人员从左门出去,百官也依次退下。
到了那天,大昕(负责仪仗的官员)带着赞引、引册使等等官员,都穿着正式官服,在宫殿前列队站好。然后,侍仪使引导皇帝从宫殿里出来,鸣鞭三次,皇帝登上大明殿,坐到御座上。尚引(引导官员)引导殿前官员到指定位置站好,行礼如仪,宣赞官高喊:“大家都恭敬地侍奉!” 大昕以下的官员都到自己位置上站好。掌仪舍人引导承奉班都知、侍仪使、礼仪使、主节郎、捧册官、捧宝官,从左边的台阶上去,经左门进入大殿,走到御座前,分列皇帝左右站立。掌仪官喊:“礼仪使上前一步!”,“跪下!”,“各位官员都跪下!”
礼仪使奏请颁发皇太子的册宝,掌仪官喊:“行礼!”,“起身!”,“都起来!”,“回到原位!”,“内谒者上前一步!”,“执笏!”,“捧着册宝跪着呈给皇帝!”,“把册宝交给捧册宝官!”,捧册宝官跪下接受册宝,然后起身。掌仪官喊:“主节郎执笏持节!”,礼仪使拿着节,引导着册宝从正门出去,到露天的台阶那里朝南站立。礼仪使宣读诏书,承奉班都知高喊:“太尉以下的官员都要行两次跪拜礼!”,掌仪官喊:“鞠躬!”,“拜!”,“起身!”,“拜!”,“起身!”,“平身!”。礼仪使宣读诏书说:“皇上命令太尉等官员持节授予皇太子册宝”,掌仪官喊:“鞠躬!”,“拜!”,“起身!”,“拜!”,“起身!”,“平身!”。礼仪使拿着节,引导着册宝,下到露天的台阶下,然后依次回到原位。掌仪官喊:“把册宝放在案桌上!”,“放下笏板!”,“回到原位!”。然后抬着册宝的轿子出发,乐队奏乐。侍仪使、礼仪使、主节郎在前引导,册使以下的官员跟随,从正门出去。
到了宫殿前,把册宝轿子放到案桌上,换成控鹤(一种仪仗队)抬着走。到了皇太子殿的宫殿前,控鹤放下,再换成册宝轿子抬着走。进入到露天的台阶下,放下册宝,轿子退下,乐队停止演奏。册使以下的官员依次站好,掌仪官喊:“捧册宝官上前一步,执笏,捧着册宝!”。侍仪使引导持节官员,主节郎引导着册宝,册使以下的官员从正阶走过去,持节官员站在香案的西边。掌仪官喊:“捧册宝官跪下,把册宝放在案桌上!”,“放下笏板!”,“起身!”,“回到原位!”。右庶子跪下报告外面的准备情况,内侍进去禀报,出来传旨说:“可以!”,右庶子叩头后起身。
太子要出阁了,站在香案前。主持仪式的官员喊着:“皇太子跪下!” “上香!” “上香!” “三上香!” “起身!” “跪下!” “起身!” 这流程可真是繁琐。然后,太尉大人派来的官员,郑重其事地把册宝交给太子,太子重新站好。主持仪式的官员又喊:“皇太子拜谢!” “起身!” “拜谢!” “起身!” 接下来,请太子走到铺着垫子的位置,面向南方站好。“皇太子跪下!” “所有参与仪式的官员都跪下!” “负责宣读册书的官员起身,走到案前!” “跪下!” “开始宣读册书!” 读完之后,“把册书放回匣子里!” “放下笏板!” 主持仪式的人又喊:“负责宣读宝器的官员起身,走到案前!” “跪下!” “宣读宝器!” 读完之后,“把宝器放回盒子里!” “放下笏板!” “宣读册书和宝器的官员都起身,回到原位。”
主持仪式的人喊:“太尉上前呈上册宝!” 负责引导仪式的官员把太尉和司徒领到放册宝的案前,他们拿着笏板,跪着把册宝呈给太子。太子恭敬地接过册宝,交给左右庶子,左右庶子也拿着笏板跪着接过来。主持仪式的人喊:“皇太子起身!册使以下官员都起身!” 右庶子捧着册书,左庶子捧着宝器,引导太子进入大殿。右庶子把册书放在专门放册书的案子上,左庶子把宝器放在专门放宝器的案子上。引导节度使和主节度使站在殿的西北角,引导太尉以下的官员下台阶回到原位,面向北方站好。负责承奉的官员喊:“太尉以下的官员都要行二拜礼!” 主持仪式的人喊:“鞠躬!” “拜!” “起身!” “拜!” “起身!” “平身!” 这时候,乐队开始奏乐。
负责引导仪式的官员走到太尉面前,请太尉敬酒。太尉进入大殿,敬酒完毕后,回到原位,乐队停止演奏。
好家伙,仪式开始了!负责仪式的官员们,从太尉以下,都跑到大明殿皇帝宝座前,跪下禀报:“按照皇帝的旨意,给太子殿下册封了,仪式已经圆满完成了!” 说完就趴在地上磕头,然后起身回到自己的位置。接着,负责仪式的官员和太子身边的官员们,带着太子去大明殿皇帝宝座前谢恩。太子身边的官员在一旁喊着:“拜!”“起!”“拜!”“起!” 敬酒的时候,也是一样,“拜!”“起!”“拜!”“起!” 谢恩完了,太子就离开了大明殿,回府去了。
接下来,负责仪式的官员跑到右丞相面前,说要敬酒。两个人一起上殿,走到殿内铺着垫子的地方站定,负责仪式的官员分站左右,面向北边站着。等前面的歌舞表演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舞者们排好队形,负责仪式的官员就喊:“分列站好!” 然后乐队就开始演奏了。负责仪式的官员和右丞相从南边的东门进入大殿,宣徽使跟着他们走到皇帝的御榻前。右丞相跪下,宣徽使站在东南方向,等到歌舞表演结束。右丞相高声祝祷说:“太子册宝礼已经完成了,我们这些臣子高兴坏了!恭祝皇帝和皇后万寿无疆!”宣徽使回应道:“祝祷如您所言!”右丞相磕头后起身,回到敬酒的位置。敬酒、呈上表章和礼物,以及行礼的程序,都跟元旦的仪式一样。皇帝起身离开了,鞭子响了三声。负责仪式的官员引导皇帝回到寝宫,跟来的时候一样。
太子殿下回府了,进了大殿。官员们在典引的带领下,依次入座,站好位置。典引走到队伍中间,喊:“各位官员请起居。” 典引接着说:“鞠躬!” 然后说:“平身!” 大家就上前拜位。这时候,宣赞喊:“拜!” 通赞回应:“鞠躬!” 然后又喊:“拜!” “兴!” “拜!” “兴!” “平身!” 这流程可真讲究。
接着,侍仪官走到队伍最前面,请大家喝酒。两个引领的人从左边的台阶走到殿宇下的铺着垫子的位置站好,侍仪官分站在左右两边,面向北站着。等前面的舞蹈表演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舞者们排好队形,通赞就喊:“分班!” 队伍最前面的人从左门进入,右庶子跟着走到太子面前。队伍最前面的人跪下,右庶子站在东南方向站着。等舞蹈结束,队伍最前面的人开始祝酒,说:“册宝礼仪完毕,祝愿殿下千秋万寿!” 右庶子回应:“如您所祝!” 队伍最前面的人磕头起身,退回到敬酒的位置,拿着笏板,端起酒杯,面向北站着,右庶子回到自己的位置。等舞蹈表演到露台阶的时候,乐舞进行到第四拍,队伍最前面的人开始敬酒。宣赞喊:“文武百僚皆再拜!” 通赞回应:“鞠躬!” “拜!” “兴!” “拜!” “兴!” “平身!” 队伍最前面的人从东门出去,回到原位,音乐停止。通赞喊:“合班!”
中书省的官员把进呈的奏章和礼物抬到横阶下,负责宣读奏章的官员从左阶上来,负责宣读礼物的官员走到阶下。等宣读奏章的官员走到殿宇下,先念奏章的标题,然后念奏章内容。念完后,磕头起身,走到阶下。宣读礼物的官员上阶,走到殿宇下,跪着宣读礼物清单,磕头起身,退下,和宣读奏章的官员一起走到横阶,奏章往西送到右边的偏房,礼物往东送到左边的偏房,分别交给相关部门。宣赞喊:“拜!” 通赞回应:“鞠躬!” “拜!” “兴!” “拜!” “兴!” “平身!” 右庶子引领太子殿下回寝宫。
太皇太后上尊号进册宝仪
前两天,仪鸾司的人把册宝的案子摆在大明殿皇帝宝座前面,掌谒司的人则在太皇太后的寝宫,把册宝的案子摆在太皇太后寝宫的床榻前面,受册宝的案子摆在床榻上,册宝摆放的位置是:册在西边,宝在东边。负责仪式的官员们在殿廷中央站好,面向北方;册宝的官员分列两旁,册宝官员在右边,宝官在左边;礼仪使站在最前面,以北面为尊。太皇太后的寝宫也是同样的安排。
这其实就是说,在册封大典开始前的两天,皇宫里就已经开始布置现场了。负责仪仗的仪鸾司,把皇帝受册宝的案几摆在了大明殿皇帝宝座前;负责太皇太后寝宫仪式的掌谒司,则把太皇太后受册宝的案几摆在了太皇太后的寝宫床榻前,并且把用来承接册宝的案几摆在了床榻上,册宝的摆放位置是西册东宝。然后,负责仪式的官员们也按照规定的位置站好了。册宝的官员分列两旁,北面为尊,册官在右,宝官在左,礼仪使则站在最前面。太皇太后的寝宫的布置也和皇帝的殿宇一样。
到了那一天,一大早,所有大臣都穿着正式的官服,按照职位在宫殿前排好队。负责仪仗的官员,比如侍仪使、礼仪使和引册使等等,还有那些负责拿着册宝的官员,他们从月华门鱼贯而入。负责宝物的官员,也从日精门进入。大家在露天的台阶下,按照规定的位置站好。然后,侍仪使拿着牙牌走到寝殿前,跪下向外面报告,内侍进去禀报皇帝,出来传达旨意说“可以”,侍仪使这才起身。皇帝从宫殿出来,坐上轿子,鞭子响了三下;到了大明殿,皇帝登上御座,鞭子又响了三下。
司晨报时的鸡叫声结束以后,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以及其他官员,从东边的台阶走上大明殿,从左门进入,走到御榻前,面对着皇帝站立。掌仪官喊:“奏中严!”侍仪使拿着牙牌跪下奏报:“中严!”然后掌仪官又喊:“就拜!”“兴!”“平身!”“复位!”“礼仪使稍前跪!”“册使以下皆跪!”礼仪使奏请进献给太皇太后的册宝,掌仪官又喊:“就拜!”“兴!”“平身!”“复位!”“内谒者稍前!”“搢笏,奉册宝上进!”“册使副、捧册宝官稍前!”“搢笏!”“内谒者跪进册宝!”
皇帝起身,把册书交给册使,册使跪下接受,然后起身,再交给捧册的官员,册使这时把笏板放下;皇帝又把宝器交给册副,册副跪下接受,然后起身,再交给捧宝的官员,册副也放下笏板。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引宝使等官员,引导着册宝从正门出去,册使以下的官员跟随其后,走到台阶下。掌仪官喊:“以册宝置于案!”“出笏,复位!” 然后抬着册宝的仪仗队伍出发,乐队奏乐。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引宝使在前面引导,册使以下的官员跟随其后,一直走到兴圣宫前,把册宝放在案桌上,乐队停止演奏。
首先,引领仪仗队的人员带着队伍走到太皇太后的寝宫门口,跪下禀报说外面的人到了。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进去禀报,出来传达旨意说“可以”,引领仪仗队的人员就起身了。然后,引领仪仗队的人员和传达旨意的官员引导太皇太后进入大殿。
在引导太皇太后的过程中,引领仪仗队的人员先到“大明殿”,跪着把册宝送到兴圣宫,请求进行仪式。太皇太后到了兴圣宫,鞭子响了三声,引领仪仗队的人员在前面引导队伍到兴圣宫,然后太皇太后登上御座。
引领仪仗队的人员出来,走到放东西的桌子那里,乐队开始演奏。抬着册宝的队伍进来了,走到露天的台阶下面,把桌子摆好。册使的副手站在桌子前面,册官朝东站,掌管宝物的官员朝西站。抬着册宝的队伍分开,站在两边,音乐停止了。
好家伙,这仪式可真复杂!首先,大家在殿前排好队,站到规定的位置上,然后互相行礼,就像过年一样正式,规规矩矩地拜来拜去的。礼毕之后,有人喊:“大家肃静!”然后那些负责引领册宝的人就退到规定的位置。接下来,负责唱礼的人喊:“某某官员以下行礼”,然后负责赞礼的人就喊:“鞠躬!”“起立!”
接着,大家进入丹墀(宫殿的台阶),有人喊:“队伍排齐了!”然后又有人喊:“行礼!”负责赞礼的人就喊:“鞠躬!”“行礼!”“起立!”“行礼!”“起立!”“起立!” 这来来回回的,真是够累人的。走到案子前面站好后,有人喊:“太尉以下,上前呈上册宝!”负责掌管仪式的就喊:“捧册宝的官员上前一步,拿着笏板,捧着册宝。” 然后,负责引领的人就带着捧册宝的人走到御榻前,把册宝放到案子上。
接下来,负责掌管仪式的喊:“跪下!”不过,捧册宝的人不用跪。“把册宝放在案子上!”“捧册宝的官员放下笏板,回到原位!”“太尉以下都跪下!”“读册、举册的官员起来,一起到案前跪下。” 然后,负责掌管仪式的又喊:“举册的官员拿着笏板,从盒子里拿出册子,放在盘子里,举起来。”“读册!”读册的人就说:“臣某某谨读册。”读完之后,就把册子放回盒子里。 然后,负责掌管仪式的又喊:“放下笏板!”“举宝的官员拿着笏板,从盒子里拿出宝,举起来。”“读宝!”读宝的人就说:“臣某某谨读宝。”读完之后,就把宝放回盒子里。
负责掌管仪式的继续喊:“放下笏板!”“行礼!”“起立!”“起立!”“大家都起立!”“回到原位!”“太尉、司徒、奉册宝的官员上前一步!”“捧册宝的官员上前一步!”“拿着笏板!”“捧着册宝上前!”“皇帝亲自把册宝交给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把册宝交给内掌谒,内掌谒把册宝放在案子上。皇帝起身,敬酒。太皇太后举杯喝完酒,皇帝回到御座。负责掌管仪式的喊:“大家都回到原位!”然后那些负责引领的人就分左右两边退下。
皇帝带着皇后、妃嫔和公主下到丹墀,朝北拜贺,然后回到殿内。皇太子和诸王也拜贺,然后回到殿内。负责引领的人带领百官回到起居位。负责唱礼的人喊:“文武百官以下行礼!”“鞠躬!”“起立!” 然后,大家走到丹墀行礼,队伍排齐后,又喊:“行礼!”负责赞礼的人又喊:“鞠躬!”“行礼!”“起立!”“行礼!”“起立!”“起立!” 负责侍候的人到队伍最前面,请人敬酒。然后,大家在殿宇下规定的位置站好,等舞蹈表演结束后,负责赞礼的人喊:“分列队伍!”音乐奏响。负责侍候的人引领队伍最前面的人从南边东门进入,到御榻前,队伍最前面的人跪下,等到音乐结束。队伍最前面的人说:“册宝礼毕,臣等不胜欣抃,愿上太皇太后、皇帝亿万岁寿。”负责宣读的人回答:“如所祝。”队伍最前面的人磕头起身,退到敬酒的位置。(接下来的仪式都和元旦的仪式一样。)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太后和太皇太后都加了尊号,还发了册宝,仪式跟前面一样。
接下来是册宝仪仗的队伍:前面有清道官两个人,警卫两个人,分列左右,都是临时担任的,穿戴本品的朝服。然后是云和乐乐队:乐队指挥两个人,分列左右。接着是两支戏竹,四支排箫,四支箫管,两面板,四个唱歌的,都分列左右。前面还有二十支琵琶,十六支筝,十六支箜篌,十六支蓁,八支方响,二十八支头管,二十八支龙笛,一共是三十三重乐器(还有四个重奏的人)。然后是三十面杖鼓,分成八组。再然后是八面板,分成四组。板的里面还有两个大鼓,两个鼓手,八个人抬着。乐工的服装都跟仪仗队一样。法物库的使者两个人,穿戴本品的服装。接着是八把朱红色的团扇,分成两组。然后是八把小雉扇,八把中雉扇,八把大雉扇,分列左右,一共十二组。再接着是八把朱红色的团扇,分成两组。然后是两把大伞,两把华盖,两把紫色的方伞,两把红色的方伞,两把曲盖,都分列左右。拿着伞和扇的人,服装都跟仪仗队里站岗的人一样。
中间还有一个人拿着围子,走在队伍中间。然后是八个人拿着围子,分列左右。他们的服装跟仪仗队里的一样。
接下来是安和乐乐队:乐队指挥两个人,穿戴本品的服装。六面札鼓,分成两组,前面四面,后面两面。然后是一面和鼓,走在中间。接着是两面板,分列左右。然后是四支龙笛,四支头管,分成两组。然后是两支羌管,两支笙,分列左右。然后是一面云璈,走在中间。然后是两面闉,分列左右。乐工的服装都跟仪仗队里的一样。
中间还有一把伞,走在中间。左边是椅子,右边是踏板。拿伞的人,戴着皂巾,穿着大团花绯锦袄,系着金涂铜束带,穿着行縢鞋袜。
还有一个拱卫使,穿戴本品的服装。
两个舍人,然后是两个引宝官,分列左右,穿戴四品官的服装。
香案走在中间。八个舆士抬着鹤,服装跟仪仗队里抬案子的舆士一样。两个侍香的人,分列左右,穿戴四品官的服装。
宝案走在中间。十六个舆士抬着鹤,服装跟香案的舆士一样。三十个抬轿子的官员,夹在香案和宝案之间,分列左右行走。走到殿门口,抬鹤的人就退下,抬轿子的官员抬着案子进去。他们戴着唐巾,穿着紫罗窄袖衫,系着金涂铜束带,穿着乌靴。
首先,来了两个人,穿着四品官服,抬着册子。香案摆在中间,八个抬着鹤形装饰的仪仗人员,穿着和抬香案的人一样的衣服。还有两个人在左右两边侍奉香火,也穿着四品官服。
然后,册子和香案都摆在中间。这次抬着鹤形装饰的仪仗人员有十六个,衣服和前面抬香案的人一样。还有三十个抬着方舆的官员,夹在香案和册案两边,分列左右行走。到了殿门,抬鹤的人就退下了,抬着方案的官员抬着方案进去。他们的衣服和抬宝案的官员一样。
接下来是四十个撑着华盖的人,然后是两个阅仗舍人,穿着四品官服。接着是四十个拿着小戟的人,四十个拿着仪锽的人,夹着云和乐伞扇,分列左右行走,衣服和站立的仪仗人员一样。
然后是两个拱卫使,穿着本品的朝服。接着是十个持班剑的,十二个持梧杖的,十二个持斧的,二十个持镫杖的,十个持列丝的,这些人都分列左右。左边是水筜,右边是金盆。之后又是十个持列丝的,十个立瓜的。左边是金杌,右边是鞭桶,左边是蒙鞍,右边是散手。之后又是十个立瓜的,三十个卧瓜的,这些都夹在华盖、小戟、仪锽之间,分列左右行走。他们的衣服都和卤簿队伍里的一样。
两个拱卫外舍人,穿着四品官服,引导着册官。之后是九品以上、七品以上、五品以上的官员,都穿着本品的朝服。
两个金吾折冲,两面牙门旗,每面旗帜都有五个人引导和执持。接着是四十个持青槊的,四十个持赤槊的,四十个持黄槊的,四十个持白槊的,四十个持紫槊的,他们都戴着兜鍪,穿着甲靴,槊的颜色和他们的服装一致,在册官队伍外面引导。
册案后面跟着两个舍人,穿着四品官服。然后是太尉在右边,司徒在左边。接下来是两个礼仪使,分列左右。右边是四个举册官,左边是四个举宝官。右边是两个读册官,左边是两个读宝官。四个阁门使,分列左右,都穿着本品的朝服。
还有六个知班,分列左右,衣服和站立的仪仗人员一样,他们来回巡视,如果发现官员仪容不整,就进行处罚。
册宝摄官
给皇帝上尊号,册封用的官员一共256人:负责拿着册宝的官员有奉册官4人,奉宝官4人,捧册官2人,捧宝官2人,读册官2人,读宝官2人;负责引导的官员有引册官5人,引宝官5人;还有典瑞官3人,纠仪官4人,殿中侍御史2人,监察御史4人,阁门使3人,清道官4人,点试仪卫5人,司香4人,备顾问7人,代礼官30人,拱卫使2人,押仗2人,以及负责抬东西的方舆官160人。
给皇太后上册宝,一共250个官员:摄太尉1人,摄司徒1人,礼仪使4人,奉册官2人,奉宝官2人,引册官2人,引宝官2人,举册官2人,举宝官2人,读册官2人,读宝官2人,捧册官2人,捧宝官2人,奏中严1人,主当内侍10人,阁门使6人,充内臣13人,纠仪官4人,代礼官42人,掌谒4人,司香12人,折冲都尉2人,拱卫使2人,清道官4人,警跸官4人,方舆官120人。
给太皇太后上册宝的官员,和皇太后的相同。
给皇后上册宝,一共180个官员:摄太尉1人,摄司徒1人,主节官2人,礼仪使4人,奉册官2人,奉宝官2人,引册官2人,引宝官2人,举册官2人,举宝官2人,读册官2人,读宝官2人,内臣职掌10人,宣徽使2人,阁门使4人,代礼官37人,侍香2人,清道官4人,折冲都尉2人,警跸官4人,中宫内臣9人,纠仪官4人,接册内臣2人,接宝内臣2人,方舆官74人。
给皇太子册封,参与的官员一共四十九个人:负责太尉职务的一个人,负责奉上册书的两个人,持节的一个人,捧着册书的两个人,念册书的两个人,引导册书的两个人,负责礼仪的两个人,负责内务的六个人,副持节的五个人,侍从的十一个人,代替礼官的十六个人。
这册封仪式,还有个告祭祖庙的仪式。(比如受尊号,给太皇太后、皇太后册封,册立皇后、皇太子,凡是国家的大典礼,都要去祖庙祭告。)
提前两天,太庙的官员就要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翰林院国史馆的学士们要写祭文;提前一天,参加告祭的官员就要开始斋戒一天。到了那天,参加告祭的官员都穿着紫色的衣服,拿着祭祀用的木板,等皇上签字盖章后,就派人用红绸金边的小轿抬着,上面盖着黄色的绸布,还带着贡香、贡酒,按照正常的礼仪,把这些东西送到祭祀的地方,让官员们在那里住下。告祭当天,天亮前三个时辰,负责礼仪的官员就引导太庙的官员和他们的下属进入庙宇,打开祭祀的房间,摆放好祭祀用品。负责礼仪的官员引导参加告祭的官员,他们都穿着紫色的衣服,依次进入各自的位置站好,面向东方站立。负责礼仪的官员稍微往前走一步,说:“各位官员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仪式了。” 然后说:“行二拜礼。” 在场的官员都行二拜礼。
负责礼仪的官员先引导负责祭祀的人员到各自的位置,然后引导参加告祭的官员到洗手、洗爵的位置,面向北方站立。他们插上笏板,洗手,擦手,洗爵,擦干爵,拿着笏板,走到酒尊的位置,插上笏板,拿起酒爵,负责酒尊的人掀开酒尊的盖子,斟酒的人斟好酒,然后把酒爵交给负责奉酒的人。拿着笏板,走到太祖的灵位前,行二拜礼。负责祭祀的人拿着香,参加告祭的官员插上笏板跪下,三次上香,三次敬酒,然后把空酒爵交给负责奉酒的人,插上笏板,伏地起身。然后,负责念祝文的官员插上笏板跪下,拿着祭文,念祝文的官员跪着念完祭文后,把祭文放在祭台上,插上笏板,伏地起身。负责礼仪的官员和念祝文的官员行二拜礼,每个灵位都按照同样的仪式进行。告祭完毕,引导参加告祭的官员退下,回到原位。行二拜礼后,去观看焚烧祭品的仪式,行二拜礼,烧祭品的一半,参加告祭的官员都退下。
国史院呈献前朝实录的仪式。
今天天气很好,所有官员都穿着正式官服,站在光天门外面等候。侍仪官领着装有《实录》的案几进宫。修国史的官员们跟着一起进去。到了光天殿前面,大家按照各自的位次站好,皇帝上了御座。
宣赞官喊“拜”,通赞官跟着喊“鞠躬”,然后是“拜”、“兴”、“拜”、“兴”、“平身”。四个待制捧着《实录》,从午阶走上去,修国史的官员们跟着。走到御前香案南边站定,其他官员都行礼,然后回到原位。负责记录的翰林官员走上前,到《实录》前面,跪下宣读奏表。读完后,伏地叩拜起身,回到原位。翰林学士承旨走上前,到御前,按照位次站好,等皇帝看完之后,再回到原位。宣赞官喊“监修国史以下皆再拜”,通赞官跟着喊“鞠躬”,“拜”、“兴”、“拜”、“兴”、“平身”。
待制官员走上前,取过《实录》,从午阶走下来,把《实录》放到案几上,然后从光天门出宫。乐队和仪仗队在前引导,回到国史院,把《实录》放到堂上。通赞官喊“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搢笏”,“上香”,“上香”,“三上香”,“出笏”,“就拜”,“兴”,“拜”,“兴”,“拜”,“兴”,“平立”。所有官员都退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