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荣,字存初,是怯烈氏族人。他爸爸是按摊,担任中书右丞这个高官。阿荣小时候就侍奉武宗皇帝,负责宫廷警卫工作,后来一步步升官,做到湖南道宣慰副使。

温迪罕奉命去湖南宣抚(安抚、治理),所有事情,大小都交给阿荣处理。正赶上好几个州县闹饥荒,阿荣把自己俸禄的一部分拿出来熬粥,救济饥民,还动用公粮赈灾,救活了很多人。广西那边起了兵,大家都很害怕,乱成一团。阿荣却镇定自若,指挥地方官府训练军队,加强防卫,结果那些贼寇根本不敢入侵。

后来,他升迁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又调到中央任佥会福院事,没多久就当上了吏部尚书,那是管人事的大官。泰定年间初期,他被外派担任湖南宣慰使,之后又升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但是因为生病就辞官了。天历年间初期,他又被重新启用,再次担任吏部尚书,接着又参与中书省政务。两年后,他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还负责经筵讲学。之后,他又升任奎章阁大学士、荣禄大夫、太禧宗禋院使,还主管神御殿的事务。

文宗皇帝非常器重他,而阿荣也尽心尽力辅佐朝廷,有什么话都直言不讳。可是时间长了,他心里越来越闷闷不乐,就请求告假,回老家武昌去了。到了至元元年,他就去世了。

一开始,阿荣闲赋在家,就用写文章、写字来打发时间,广泛研究前朝的兴衰成败,要是遇到让他感触很深的地方,他就拍着大腿说:“忠臣孝子是国家的宝贝,那些有志气的男子汉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他每天都跟一些有才华的朋友一起玩,走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就弹琴作诗,乐不思蜀。他尤其精通数学,能根据各种情况推算出事情的成败、利弊,以及人的祸福寿夭、贫富贵贱,很多都神奇地应验了。

天历三年春天,朝廷举行考试选拔人才。阿荣和虞集在直庐相遇,两人感慨万千,阿荣对虞集说:“再过一科,科举考试就要停办了,停办两科之后再恢复,恢复之后就会有很多优秀人才涌现出来啊!”他又叹息道:“我恐怕看不到了,你还能赶上看到。”虞集回答说:“人才辈出,说不定跟您说的情况一样呢。现在文治正在兴起,未必会停办科举。您是朝廷世家子弟,才华横溢,正值壮年就进入朝堂,朝廷的文风就靠您了。我年纪大了,快不行了,就算看到了又能怎么样呢!”阿荣又叹了口气说:“这是天数啊!”虞集问他怎么知道的,阿荣没回答。三年后,阿荣去世了。元统三年,科举考试果然停办了,直到至正元年才恢复,正如阿荣所说。

小云石海涯,他家里的祖上记载在《阿里海涯传》里。他爹是楚国忠惠公,名字叫贯只哥,所以小云石海涯就跟着姓贯,还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酸斋。他妈是廉氏,曾经晚上梦见神仙给她一颗大星星让她吞下去,后来就怀孕了。小云石海涯生下来就长得特别漂亮,灵气十足。十二三岁的时候,力气就比一般人大了好多,能骑着三匹烈马飞奔,他拿着长矛站在那儿等着,马跑过来,他就飞身上马,两匹马三匹马都能轻松跨越,耍起长矛来,风一样,看的人都不敢靠近。他还会拉强弓射猎,追捕猛兽,上山下坡跟飞一样快,那些将领们都佩服他的身手敏捷。

长大后,他认真读书,一目十行,看什么都很快。写文章的时候,从不模仿别人,他的文章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意想不到。一开始,他继承了他父亲的官职,当了淮南和淮北万户府的达鲁花赤。他在永州镇守的时候,军队管理得非常严格,军纪严明。一有空闲,他就玩投壶、唱歌,想怎么开心就怎么开心,从不拘泥于形式。有一天,他叫来弟弟忽都海涯,说:“我这个人本来对做官就不怎么感兴趣,但是考虑到祖上的爵位,不敢不继承,现在已经好几年了,我想把爵位让给你,你千万别推辞。”说完,就把自己佩戴的金虎符解下来给了弟弟。

后来他到北方去拜姚燧为师,姚燧看到他写的古文,风格古朴强劲,很有章法,还有他写的歌行和乐府,慷慨激昂,非常惊讶。仁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就听说他把爵位让给了弟弟,就对宫里的官员说:“将相家的子弟,竟然有这么贤德的人吗!”没多久,他就被选为英宗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的讲书秀才,在皇宫里侍奉。仁宗皇帝即位后,小云石海涯上书提出了六件事:第一,减少边境的戍守,修养文治;第二,教育太子,巩固国家根本;第三,设立谏官,辅助皇帝;第四,表彰姓氏,奖励功臣后代;第五,规定服饰,改变风俗;第六,选拔贤才,振兴国家。这封奏章有一万多字,还没来得及得到回复。后来,他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

会议上讨论科举考试的事,他说了很多意见,突然长叹一声说:“辞去高官,选择低微的生活,这是古代贤人所推崇的啊。现在我拒绝了朝廷的优厚待遇,人们会怎么议论我呢?”于是他便称病辞官,回到江南,在钱塘卖药。他改了名字,换了装束,没有人认出他来。

有一次,他路过梁山泺,看见一个渔夫用芦花织成的被子,想用钱买下。渔夫怀疑他的身份,就说:“你想买我的被子,得先赋诗一首。”他提笔就写了一首诗,然后拿走了被子。这“芦花被诗”在民间广为流传。他这种隐居玩世的态度,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晚年他的文章越来越深邃,诗也变得冲淡自然。他的草书和隶书,都吸收了古代名家的优点,自成一家,走到哪里,士大夫都像云一样簇拥着他,得到他的一言片语,都像得到珍宝一样。他看淡生死,就像看待白天黑夜一样平常,毫不放在心上,潇洒自在,好像想要遗世独立一样。泰定元年五月八日去世,享年三十九岁。朝廷追赠他集贤学士、中奉大夫、护军等官职,追封京兆郡公,谥号文靖。他留下了若干卷文集和一卷《直解孝经》。

他的儿子有两个:阿思兰海牙,是慈利州的达鲁花赤;另一个叫八三海涯。他还有一个孙女,很有学问,能写诗词,嫁给了怀庆路总管段谦云。

泰不华,字兼善,是伯牙吾台氏。他最初的名字叫达普化,后来元文宗赐给他现在的名字。他们家世居白野山。他父亲塔不台,曾在宫中侍卫,后来做过台州录事判官,就定居在台州。家里很穷,但他喜欢读书,记忆力很好。集贤待制周仁荣收养了他,并教导他。十七岁时,他考中江浙乡试第一名。第二年,他在殿试中表现出色,被赐进士及第,授予集贤修撰,后来升任秘书监著作郎,又升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当时御史大夫脱欢专权跋扈,贪赃枉法,泰不华弹劾罢免了他。元文宗设立奎章阁学士院,提拔他为典签,后来又升任中台监察御史。

顺帝当了皇帝,给文宗皇后的太皇太后加了尊号,大臣燕铁木儿、伯颜都封了王。泰不华就和他的同事一起上奏章说:“皇太后的婶母不应该加尊号,大臣不应该受封土地为王。” 太皇太后一听就生气了,想杀了这些谏官。泰不华跟大家说:“这事儿是我提出来的,要杀就杀我一个,绝对不能连累你们。”

后来,太皇太后气消了,说:“还好有这么个敢于直言的臣子,咱们才能守住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啊!” 赏了他两车金子,表彰他的正直。然后派他去河南做廉访司的官员,没多久又调到淮西。接着又升迁到江南行御史台做经历,但他没去,改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浙江西边发大水,庄稼都毁了,泰不华正好进京,他就跟中书省大力争取,免除了那里的赋税。 之后升任秘书监,又改任礼部侍郎。

至正元年,他被任命为绍兴路总管。他改革官吏的弊端,取消了没收的官牛的租税,让老百姓自己申报田亩,公平地分摊赋税。他还推行乡饮酒礼,教化百姓互相谦让,当地风俗也因此大为改观。 后来被召进史馆,参与修撰辽史、宋史、金史,书写完成后,被授予秘书卿的职位。 他又升任礼部尚书,兼任会同馆的事务。黄河决堤了,他奉命拿着玉圭白马去祭祀河神。

祭祀完后,他又上奏说:“淮安以东,黄河入海的地方,应该像宋朝那样设置撩清夫,用那种滚江龙铁扫,把沙子泥土冲刷干净,随着潮水排入大海。”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还让这些民夫屯田,不过后来这事儿没做成。

话说八年的时候,台州黄岩人方国珍,因为给蔡乱头和王伏之报仇的事儿,被逼得没办法,就跑到海里当起了海盗,抢劫朝廷的漕运粮船,还抓了海道千户德流于实当人质。这事儿传到朝廷,皇上就下令让江浙参政朵儿只班带兵去抓他。追到福州五虎门的时候,方国珍知道情况不妙,一把火烧了船想跑路,结果官兵自己先乱成一团,朵儿只班反而被抓了。方国珍逼着朵儿只班写了投降书,朝廷竟然同意了,还给方国珍兄弟都安排了官职。可方国珍压根儿不想去上任,反而越来越嚣张跋扈。

九年,朝廷派泰不华去调查清楚情况,结果泰不华把方国珍的底细都摸清了,还上报了抓捕方国珍的策略,但朝廷没听。后来,泰不华又升了江东廉访使,接着又当了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没多久又调到都水庸田使当差。十年十二月,方国珍又跑到海里去烧杀抢掠沿海州县。十一年二月,朝廷任命孛罗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左丞,统兵去庆元。因为泰不华很了解方国珍的情况,所以朝廷就把他升为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让他带兵去温州,两面夹击方国珍。没过多久,方国珍就来攻打温州,泰不华用火船把方国珍的船队烧了,方国珍一夜之间就跑了。

后来,孛罗帖木儿和泰不华偷偷约定,在六月乙未那天一起出兵讨伐方国珍。结果孛罗帖木儿却在壬辰日提前到了大闾洋,方国珍趁着夜色,率领精兵强将放火呐喊,官兵没怎么打就全溃散了,跳水逃跑的官兵死了大半。孛罗帖木儿也被抓了,方国珍还给他打扮了一番,然后把情况上报朝廷。泰不华听说后,气得几天没吃饭。朝廷根本不知道这事儿,又派大司农达识帖木迩等人去黄岩招降方国珍。方国珍兄弟都上了岸,跪下磕头,然后退到城里一栋小楼里住下。那天晚上,中秋节,月亮又大又圆,泰不华想派勇士去偷袭杀死方国珍兄弟,结果达识帖木迩正好晚上来找泰不华,把这事儿告诉了他,达识帖木迩说:“我是奉命招降的,你凭什么擅自行动?”这事儿这才作罢。朝廷下令让泰不华亲自去海边,解散方国珍的部下,没收他们的船只和武器,然后又给方国珍兄弟安排了不同的官职。后来,泰不华被提升为台州路达鲁花赤。

十二年的时候,朝廷征讨徐州,命令江浙省的官员招募水师去守卫长江。国珍这个人,他心里起了疑心,又跑到海里去造反了。泰不华觉得自己应该用死来报效国家,就带兵堵住了黄岩的澄江,同时派了义士王大用去跟国珍谈判,表示愿意和他讲和,让他回来投降。国珍更加怀疑了,把王大用扣押起来不放,带着两百条小船冲破海门,进了州港,攻打马鞍山一带。

泰不华对大家说:“我一个书生能做到这个位置,心里一直担心自己对不起所学的知识。现在我守卫着海边,敌人刚开始招兵买马,又再次发生变故,你们大家伙儿帮我一起打,要是能打赢,那就是你们的功劳;要打输了,我也会拼死报效国家!”大家听了都非常兴奋,愿意跟他一起上。当时国珍的亲戚朋友陈仲达来回奔走商量,说国珍可以招降。泰不华率领部队,打出了接受投降的旗帜,乘着涨潮往前冲。结果船触礁了,动不了了,眼看着就要和国珍的船相遇了,他叫陈仲达上前去谈判,结果陈仲达眼睛乱转,神情紧张,泰不华觉得他心怀鬼胎,一刀砍死了他。

然后立刻冲上前去攻击敌人的船,射死了五个人,敌人跳上他的船,他又砍死了两个人。敌人举着长矛来刺他,他又把长矛砍断了。敌人越来越多,想要抱住泰不华的船,把他拖到国珍的船上,泰不华瞪大眼睛怒吼着,猛地站起来,夺过敌人的刀,又杀了两个人。敌人一起用长矛刺他,他中了一矛,脖子受伤死了,但是仍然站着没倒下,最后他的尸体被扔进了海里。他死的时候,四十九岁,那是十二年三月庚子日。他的仆人抱琴,还有临海县尉李辅德、千户赤盏、义士张君璧都和他一起战死了。泰不华死后,朝廷本来要任命他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兼任台州路达鲁花赤,但他已经没法听到这个任命了。三年后,朝廷追赠他荣禄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柱国,封魏国公,谥号忠介,在台州为他建立庙宇,并赐名为“崇节庙”。

泰不华,这个人啊,很有骨气,从来不随波逐流。太平王把他罢免相位的时候,泰不华还特意到城门外送他。太平王说:“你回去吧,别因为我而连累你。”泰不华说:“士为知己者死,哪还怕什么祸患!”后来虽然被排挤,但大家都觉得他做得对。他擅长篆书和隶书,字写得温润有力。他还曾经认真校对过《复古编》十卷,纠正了很多错字,对经史典籍有很多考证。

余阙,字廷心,也叫天心,是唐兀氏族人,祖籍河西武威。他父亲沙剌臧卜在庐州做官,所以余阙就成了庐州人。他小时候就没了父亲,靠教书养活母亲,还跟吴澄的学生张恒交往,学问一天天进步。元统元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泗州同知,为人正直,做事认真,那些老官吏都很怕他。没多久就被朝廷召进京,在翰林院当差,后来又升任中书省刑部主事。因为他刚正不阿,得罪了权贵,就辞官回家了。后来因为要修辽、金、宋三朝的史书,他又被召回翰林院,担任修撰。之后升任监察御史,又改任中书省礼部员外郎,最后外放到湖广行省当郎中。

那时候,莫徭蛮族造反了,右丞沙班应该带兵去平叛,但他就是不去,没人敢说什么。余阙站出来说:“右丞您应该去,您是天子任命的重臣,不应该想着偷懒躲避,不去讨伐叛贼!您必须得去!”沙班说:“郎中说的对,但如果军需不足怎么办?”余阙说:“右丞您先去,军需的事情不用担心,我会想办法解决的。”余阙立刻下令筹集军需,三天就都准备好了,沙班这才带兵出发。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集贤院经历,之后升任翰林待制,然后外放到浙江东道廉访司。他母亲去世后,他就回庐州守孝去了。

话说盗匪在河南闹事,攻陷了不少州县。到了至正十二年,我在淮东行中书省任职,后来宣慰司改成了都元帅府,我被任命为淮西的都元帅府佥事,负责带兵守卫安庆。当时南北消息不通,军粮都严重缺乏,我到任十天,敌人就打过来了,还好我们成功击退了他们。

然后我就召集官员和将领们一起商量怎么屯田和作战防守,我们选择地势合适的地方修建堡垒,挑选精兵强将在外围防御,老百姓在里面安心种地。附近灊山八社的土地肥沃,我们就利用这些地方来屯田。第二年春天和夏天,闹大饥荒,都饿得有人吃人了,我把自己俸禄都拿出来熬粥救济百姓,救活了不少人。当时失业的百姓有好几万人,我都把他们安顿下来了。我还向中书省请求拨款三万锭来赈济灾民。后来我升任同知、副元帅。

又过了第二年秋天,又遇上了大旱灾,我写文章祈求灊山神灵保佑,三天后就下起了雨,那一年总算没闹饥荒。当时盗匪占据了石荡湖,我就带兵去平定了他们,还让老百姓去湖里捕鱼,然后按鱼的多少来收税。十五年夏天,下了场大雨,江水暴涨,屯田的庄稼有一半被淹了,城下水势汹涌,还听到像雷一样可怕的吼声,我赶紧在阙祠祭祀,用少牢祭品祭祀,水位才慢慢退下去。秋天庄稼收成不错,收获了三万斛粮食。我看军队有余力,就加固城防,加深护城河,加高城墙,还在护城河外面修建大型防御工事,挖了三重深沟,还从南边引江水灌入护城河,并在护城河周围种树做栅栏,城墙上四面都建起了高耸的瞭望塔,里里外外都坚固无比。

不久之后,我升任都元帅。广西的猫军五万,跟着元帅阿思兰沿着长江一路南下,打到了庐州。我给他们发了文书,说苗蛮不应该窥视中原,命令阿思兰带兵回去。猫军中要是有人在当地作乱,我就直接抓起来杀掉,他们个个都吓得不敢造次。当时各地盗匪四起,而我却稳坐安庆,左右逢源,成为淮河地区的一道坚固防线。因为我的功劳,我被任命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继续留守安庆,安庆也因此成为江右地区重要的通道,商旅云集。池州的赵普胜率领军队来攻城,连续打了三天,最后被我们打败了。没过多久他又来了,我们抵抗了二十天才把他赶走,怀宁县的达鲁花赤伯家奴也在战斗中牺牲了。十七年,赵普胜又联合青军从两路进攻我们,我们抵抗了一个多月,最终把他打败了,让他灰溜溜地逃走了。

秋天,张士诚被任命为淮南行省左丞。安庆城依傍着小孤山作为屏障,他命令义兵元帅胡伯颜率领水军驻守在那里。十月份,沔阳的陈友谅从上游直接进攻小孤山,胡伯颜和他打了四天四夜都没能取胜,赶紧向安庆城求援。陈友谅的军队追到山口镇,第二天癸亥日,就逼近了安庆城下。张士诚派兵在观音桥堵截敌人。很快,饶州的祝氏叛军又攻打西门,张士诚把他们打退了。乙巳日,陈友谅的军队攻打东门,红旗插上了城墙,张士诚挑选精锐士兵奋力抵抗,敌人再次被击退。戊申日,陈友谅集中兵力同时攻打东西二门,又被张士诚打退了。陈友谅非常愤怒,于是就筑起栅栏,搭建起高大的攻城楼。庚戌日,陈友谅再次进攻,金鼓声震天动地。张士诚把各路将领分别派去抵挡敌人,白天黑夜都不能休息。癸卯日,陈友谅增兵攻打东门。丙午日,普胜军攻打东门,陈友谅军攻打西门,祝氏叛军攻打南门,叛军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城外没有一兵一卒的援军。西门的形势最为危急,张士诚亲自上阵,步行提着戈矛走在士兵前面。士兵们哭喊着阻止他,他却挥舞着兵器更加卖力,同时还分派麾下将领督促其他三门的守军,自己则率领孤军血战,斩杀了无数敌人,他自己也身中十多处伤。

中午,城池失守,城内燃起了大火,张士诚知道大势已去,拔刀自刎,跳进了清水塘。张士诚的妻子耶卜氏以及儿子德生、女儿福童都投井自杀了。同时殉难的还有守臣韩建一家,韩建当时卧病在床,仍然辱骂敌人毫不屈服,被敌人抓走,不知下落。城里的百姓纷纷登上城楼,自己拆毁了登上城楼的梯子,高喊:“宁可一起死在这里,誓死不降!”被烧死的百姓数以千计。其中有名有姓的有万户李宗可、纪守仁、陈彬、金承宗,元帅府都事帖木补化,万户府经历段桂芳,千户火失不花、新李、卢廷玉、葛延龄、丘卺、许元琰,奏差兀都蛮,百户黄寅孙,安庆推官黄秃伦歹,经历杨恒,知事余中,怀宁尹陈巨济,总共有十八人。安庆城破的那一天,是至正十八年正月丙午日。

话说这位阙大人啊,纪律特别严明,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但要是一不小心违反了命令,那可是要被砍头示众的。有一次,阙大人他病了,不能处理政务,将士们都上天祈祷,想要用自己的命来换他的命。阙大人知道了这事儿,硬撑着穿戴整齐,出来处理公务。

等到要打仗的时候,箭矢石头像雨点一样往下落,士兵们都用盾牌保护阙大人,阙大人却把盾牌推开了,说:“你们也有自己的性命啊,干嘛要保护我呢!”所以将士们都拼死效力。 稍微有点空闲时间,他就开始研究《周易》,还带着学生们去郡学讲学,让士兵们在门外听着,让他们明白尊崇君主、孝敬父母的道理,真是有古代名将的风范!有人想拉阙大人进翰林院当官,但他觉得国家正处在危难之际,就拒绝了,可见他忠心耿耿,早就下定了决心。最后,阙大人去世的时候,才五十六岁。

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后,追赠他为“摅诚守正清忠谅节功臣、荣禄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他为豳国公,谥号忠宣。有人说,自从战争爆发以来,为国捐躯的忠臣,就数阙大人和褚不华最厉害了。

阙大人平时很重视经学,五经都做过注解。他写文章很有气势,能把想表达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他的诗歌风格偏向江左,看不起鲍照、谢灵运,更别说徐陵、庾信那些人了。他的篆书和隶书也写得古朴典雅,值得流传。一开始,阙大人死后,敌人还很忌惮他,从池塘里捞出他的尸体,给他备好棺材,在城西门外安葬了他。后来安庆投降了明朝,明朝皇帝很欣赏阙大人的忠义,下令在忠节坊给他建庙,还让有关部门每年都去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