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稷,字孟豳,是滕州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八岁就能背诵经史典籍。他跟着父亲到袁州任职,拜夏镇为师,后来又跟着父亲到铅山任职,拜方回的孙子为师。夏镇和方回的孙子都是有名的进士,精通《春秋》,李稷也因此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泰定四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淇州判官。淇州是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李稷到任后,很好地处理了当地的各种事务。那一年闹大饥荒,他向朝廷上奏请求赈灾,老百姓因此得以活命。
后来,有个叫尚安儿的游民,经常喝酒赌博,不务正业,李稷怀疑他不是好人,就命令弓兵把他抓了起来,结果发现他偷了邻村王甲家的财物,他和同伙五个人都被判了罪。之后,李稷调任海陵县丞,也干得很出色。后来他进入翰林国史院担任编修官,又升迁为御史台照磨。
至正初年,他出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来升任都事,之后又回到朝廷担任监察御史。他弹劾宦官高龙卜依仗权势,干预朝政,擅自专权,与当朝大臣勾结,公开受贿,危害国家根本,请求将高龙卜流放,以维护国家法纪。奏章上报后,高龙卜被流放到征东。他还上奏说:“御史的奏章,必须送到皇帝面前亲自拆阅,以防止信息被遮蔽。言官应该得到优待和提拔,才能畅通谏言之路。殿中侍御史、给事中、起居注官,都应该任用正直的人,百官的奏章和皇帝的批复,每月都要送到省台,再转交史馆,以便史官修撰史书。”承天护圣寺失火,朝廷下令重建,李稷上奏说:“现在连年水旱灾害,百姓和官府都非常贫困,不宜兴建大型工程。” 这个建议最终被采纳。
朝廷正重视地方官吏的选拔任用,李稷于是又上奏说:“下级县尹大多由吏部选拔任命,有些人并不胜任,应该改为由各省自行选拔。茶、盐、铁的税收,都由地方长官负责,稍有差错就受到处罚,他们怎么能够安心为民服务呢?应该分派给他们的副手来负责。投下达鲁花赤扰乱政事,危害百姓,应该让他们担任副手。”皇帝都同意了他的奏章。李稷升任中书左司都事,又连升四级,做了户部尚书。至正十一年,朝廷商议要对中原地区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李稷到朝廷上奏说:“现在各地盗贼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如果实行这项政策,那就是把老百姓逼上梁山。”大臣们都赞同他的意见。不久,他又担任参议中书省事,很快又升任治书侍御史。
十二年,从丞相脱脱带兵去打徐州,徐州打下来了,他就告假回滕州老家去了。他爷爷以下十七位祖先都去世了,他按照辈分和礼仪把他们都安葬了,皇上还特地赐了碑和树。 之后,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詹事丞,后来又当了侍御史,没多久就升了中书参知政事。
太子受封的时候,他负责主持大礼,然后又升了枢密副使。皇帝亲自祭祀郊庙,他又代理太常少卿的职务。过了一阵子,他又当回侍御史,后来又当了中书参知政事,接着又升了资善大夫、御史中丞,不久又加封荣禄大夫。到了至正十九年,他母亲去世了,朝廷两次让他复职,让他担任陕西行省左丞、枢密副使,但他请求完成守孝期,没有复职。
守孝期满后,朝廷任命他为大都路总管,兼任大兴府尹,又让他当了副詹事。至正二十四年,他又被外派到陕西行省当行台中丞,还没出发,就改任山东廉访使了。后来他生病了,上奏朝廷请求退休,回到了京城。最后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朝廷追赠他“推忠赞理正宪功臣、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柱国”的称号,追封他为齐国公,谥号文穆。
他为人孝顺友爱,恭敬俭朴,廉洁谨慎,忠诚勤恳,在家中规矩严明,为人正直,待人接物真诚老实,特别重情义,对家乡父老和朋友都很好。御史中丞任择善和陈思谦去世后,他都抚养他们的遗孤,大家都因此很敬佩他。他在台省(指中央政府部门)工作了二十年,一直清廉正直,没有一点污点,是当时有名的大臣。
苗耘夫,是山东大名府元城县人,从小就聪明好学,记忆力特别好。年轻的时候,他就四处游学,学问进步很大。延祐五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济宁路单州的判官。
单州监狱里关押着很多人,苗耘夫就请求把他们放掉一部分。知州说:“现在关押的人数已经上报了,上面还没回复,不能轻易放人啊!”苗耘夫说:“如果上面来问,责任我一个人承担!”知州这才勉强同意了。后来上面的人来检查,看完卷宗就走了。
那年闹饥荒,苗耘夫向州府请求救济,但州府没回应。正好其他地方也来报告灾情,州府就派苗耘夫去户部请求救济。户部官员不愿意,苗耘夫就跪在中书省的堂下,拿出糠饼说:“济宁老百姓大多就吃这个,更何况还有很多人连这个都吃不上,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不管呢!”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朝廷的大臣们这才醒悟过来,所有受灾的地区都得到了救济。
后来,发现有五百石陈旧的官粮,就借给了老百姓,约定秋收后归还。到了秋天,州府催着要还粮,上面派来的使者也要责问知州。苗耘夫说:“那些官粮是我担保借出去的,现在老百姓因为饥荒还不上,我愿意替他们还!”使者这才作罢。
单州的粮食税,每年都要运到馆陶仓,单州到馆陶五百多里,运输非常辛苦,老百姓苦不堪言,春天都还没运完。这年秋天,馆陶地区大丰收,苗耘夫提前让老百姓到馆陶仓买粮食,十月初,粮食的凭证就都送到了,节省了老百姓五成的人力物力。
我一开始在御史台当小官,后来升到山东廉访司当经历,之后又做到礼部主事,最后升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我上书建议:加强军事力量以防不测,精简军队增强国力,优待功臣以树立榜样,重视官员选拔以保持清廉,严格考核以抑制争功冒进,明确赏罚以杜绝欺诈,权衡利弊以获得民心,铲除民间的恶势力以弘扬礼仪。这些建议都切中时弊,大家都认可我的意见。
天历年间,文宗皇帝下令在建康的潜邸修建佛寺,要求规模宏大,为此拆除了七十多户民房,还让御史大夫负责这项工程。我上奏章说:“我听说治理百姓要合乎时宜,对待臣子要合乎礼仪,自古以来,没有哪个国家不是通过这些方法才达到太平盛世的。陛下在建业潜邸的时候,百姓为供给您生活而受苦,如今您当了皇帝,百姓都翘首以盼,希望得到您的恩惠。现在您却占用农时修建佛寺,又拆毁民房,导致百姓家破人亡,这难道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吗?汉高祖起兵于丰沛,就先恢复了丰沛两县的生产,光武帝中兴于南阳,就免除了南阳三年的赋税。您现在既不采取这些措施,反而大兴佛事,怎么能满足百姓的期望呢!再说,佛教以慈悲为怀,方便为教,您现在尊崇佛教却伤害百姓,岂不是违背了佛教的方便之教吗?御史台的官员职责是纠察百官,维护朝廷的正气,现在却让御史大夫负责修建工程,这合适吗?”我的奏章上报后,御史大夫果然被免除了督建佛寺的职务。
我回到监察御史的职位。文宗皇帝到护国仁王寺游玩,在玉泉泛舟,我进谏说:“现在连续几年歉收,边疆也不安定,应该忧心如焚,修身反省,哪有时间游玩,置身于危险的境地呢?”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建议,赏赐我衣服和尊贵的称号,当天就回宫了。御史台想让我去淮东廉访司任职,向皇帝禀报了此事。皇帝说:“还是让他留在御史台吧,朕想听听他的直言!”后来因为父亲去世,我回家丁忧,守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太禧宗禋院都事。
中书省命令我去视察河道,回来后我上奏说:“河口淤塞严重,如果现在不治理,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原的大患。”主管河道的官员对此表示反对,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元至正初年,有人推荐苗绅担任亳州知州。他上任后,首先修缮了学宫和州府衙门。当时有个别地主豪强霸占百姓的田地,有五十多位百姓向苗绅告状。苗绅调查后,对这些豪强进行了处罚,他们都认罪伏法。苗绅说:“你们的罪过很严重,但是我看你们都有悔改之意。”于是就从轻处理了他们。
元至元四年,苗绅升任左司都事。他在左司只干了十八天,就处理了几百件案子。后来因为家里有丧事,他不得不离职。宰相很惋惜他离开,还给了他很多慰问金。元至正二年,他又被任命为户部郎中,不久就升任御史台都事。当时御史大夫想把自己的熟人安插到言路部门,苗绅说:“这个人没有那个能力。”御史大夫很不高兴,拂袖而去。当天晚上,御史大夫又邀请苗绅到自己家里赔礼道歉,人们都称赞他们两人都很正直。后来,苗绅被外放到山东担任廉访副使。
益都、淄川、莱州一带,过去盛产黄金,朝廷设立了一个府和六个机构专门负责管理金矿,百姓每年都要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金子,这已经持续了六十年。如果百姓得罪了官吏,官吏就会谎称他们在居住的地方发现了金矿,然后强迫他们挖地找金子,直到挖到泉水才罢休。贪婪的官吏从中渔利,百姓却不敢吭声。苗绅上奏朝廷,建议废除这种制度。三年后,他升任户部侍郎;四年后,他又从都水监升任刑部尚书。
当初,河南省的一个官员被盗贼杀害,牵连到五百多户人家。朝廷已经下令赦免主犯以外的人,其余的也要从轻发落。到了这时候,宰相又想把所有牵连的人都杀掉。苗绅坚决反对。御史催促他赶紧处理这件案子,苗绅说:“已经下令大赦,现在又杀戮,这在法律上是说不通的。御史应该弹劾我,难道他敢违背朝廷的宽宏大量吗?”最后,朝廷采纳了苗绅的意见,停止了杀戮。后来,苗绅被外放到山东担任廉访使。当时百姓因为饥饿而起事为盗,到处都是盗贼团伙。于是,他上奏朝廷,提出了十二条救荒平乱的措施,并且弹劾了那些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的宣慰使。有些官员想按照惯例,征收苗绅所得的职田,苗绅说:“现在正值灾荒,百姓困苦,我都没有办法救济他们,怎么能忍心征收他们的田地来肥己呢!”于是,他主动放弃了这些田地,他的同僚们也都跟着不敢收取。后来,他被召回朝廷,参与中书省政事。
五年的时候,他被派去陕西当行台侍御史,后来升迁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六年,他又回到朝廷,担任治书侍御史,然后升任侍御史,接着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当时的大臣们觉得两京的驰道太窄了,就上奏说要拆毁老百姓的房屋田地来拓宽,还派人督促相关部门去办这件事。苗执不同意,他说:“驰道是从元朝初年就修建的,为什么现在才说它窄呢?”他据理力争,最终这件事被取消了。
大臣们还想让宿卫的士兵都去当郡长官,说是为了让他们改善生活,苗执又反对说:“郡长是管理百姓的,怎么能说是养活穷人的地方呢?如果真的有人生活不能自理,给他们钱就行了。如果要担任郡长这样的重要职位,必须选择有才能的人才行。”这个提议也被否决了。大臣们还想拿出上万贯钱赏赐角抵演员,苗执又说:“各地都在闹饥荒,都没得到救济,那些角抵演员有什么功劳,值得得到这么大的赏赐呢?” 还有一次,四川廉访司的家人违规收取职田,苗执奉命去宣抚,他直接把责任追究到负责人身上。宰相命令他立即执行任务,苗执请求先交给法司详细调查,避免宪司以此为借口。
当时,宰相跟他的僚属们说:“我们把苗执提拔到枢机要职,是想让他帮忙的,但他处处跟我们对着干,这是怎么回事?以后有什么公务,不要再告诉参政了。”苗执叹了口气说:“我能力不足,却身居要职,中书的事务都应该让我知道,现在宰相这样说,我不离开还等什么?”他正准备辞职,恰好朝廷下旨任命他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但是宰相对他一直耿耿于怀,等苗执到任后,就把他调到甘肃行省当左丞,那时苗执已经退休回家了。宰相又上奏请朝廷让他去甘肃赴任,苗执抬着病体上路。到了甘肃后,他立即上奏说:“西土诸王是国家的屏障,朝廷对他们的赏赐虽然有制度规定,但官员们拘泥于条文,导致恩泽不能及时送到他们手中,他们可能会因此缺乏生活必需品,这与朝廷亲近边疆、安抚百姓的初衷相违背。”他又说:“甘肃每年供应的粮食,其中有很多弊端,建议用粮食和钞票一起发放,这样军民都会受益。”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他被升迁为陕西行御史台中丞。到任几天后,他就上疏请求退休,回到家乡。第二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朝廷追赠他摅诚赞治功臣、中书左丞、上护军等官职,追封魏国公,谥号文献。
苗先生学问渊博,为人正直,孝顺友爱,乐于助人,还特意设立义田来供养族人。平时为人谦逊谨慎,但一旦遇到事情,就会挺身而出,敢于直言不讳。即使遇到挫折,也毫不退缩,身上有着古代正直官员的风骨。
他这种性格啊,可不是装出来的,是真的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平时看着挺温和的,不声不响的,但关键时刻,那叫一个敢说敢做!就算被人打击了,也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一点都不含糊。 这真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啊,他身上那种精神,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