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他们这些个朝廷大官——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兼太子少师、宣国公——上奏说:

写史书嘛,历代都是这么个规矩,前朝的制度经验,周朝就借鉴了夏朝和商朝的。总结过去的兴衰成败,就是为了给后世留下教训。元朝建国,是从漠北草原起家的,靠打仗争霸,十代人征服了各个部落;以前他们都是逐水草而居,只在一个地方称王称霸。直到成吉思汗的时候,在斡难河边统一了各部,才有了正式的称号和制度。先征服了乃蛮,又远征回纥,渡过黄河灭了西夏,越过居庸关直逼中原。太宗继位,金朝灭亡;世祖继位,南宋也灭了。元朝确立了典章制度,用中原的文化来改变少数民族的习俗,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完成了统一的大业。

到了元成宗和元仁宗的时候,他们都算得上是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们都遵守祖训,为子孙后代考虑。从那时起,国家也一直很太平。 “丰亨豫大”这四个字,在元天历年间还被人们高唱;可到了至正年间,国家却走向了分裂和混乱。 只顾着享乐,渐渐忘了长远考虑,奸臣当道,迷惑君主,朝纲败坏,法纪松弛。 所以才导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最终大元王朝被明朝取代。

我等臣子,吓得浑身发抖,连连叩头。皇上您真是天命所归,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要建立千秋万代的伟业,继承历代帝王的正统。自从大明王朝建立,那些小打小闹的叛乱都平息了,天下都一片光明;皇上的圣旨一下,所有反对的声音都消失了,皇恩浩荡传遍天下。皇上您时刻记挂着国家兴衰的历史教训,以仁厚之心对待天下苍生。大家都说,国家灭亡了,名声也就跟着消失了,但皇上却认为,国家可以灭亡,但历史不能灭亡。所以皇上特地下令,要征集那些隐居的学者,来撰写一部公正的历史。要求文章不要过于艰深晦涩,史实一定要清晰明白,只要善恶分明,就能起到劝诫后人的作用。这些都是皇上的殷切嘱咐,足以看出皇上的胸襟广大。

于是皇上就命令翰林学士宋濂、待制王祎负责统筹编辑,儒士汪克宽、胡翰、宋喜、陶凯、陈基、赵埙、曾鲁、赵访、张文海、徐尊生、黄篪、傅恕、王锜、傅著、谢徽、高启等人分工撰写。这部史书从太祖皇帝开始,一直写到宁宗皇帝,根据十三朝的实录,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百余卷。至于元统年间以后的历史,因为史料缺失,我们已经派人四处搜集,等收集齐全后再上报。我们这些人的才学有限,实在难以胜任这项重任;而且对历史的记述还不够全面,实在没有什么功劳。我善长有幸参与了这部史书的编纂工作,从收集资料到整理成文,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马虎;在书写过程中,我们认真斟酌,反复修改,就像编写《春秋》那样,敢于褒贬善恶。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像夜观天象一样,能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

我们撰写的《元史》,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传九十七卷,目录二卷,共计二百十卷,约一百三十万六千余字,已经缮写装订成一百二十册,现在呈献给皇上。我善长等惶恐不安,万分焦急,再次叩头禀报。

洪武二年八月十一日,也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第二年,八月十一号那一天,李善长上了一道奏折。 李善长啊,官职可大了,那是妥妥的一把手,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兼太子少师,还封了宣国公,厉害吧?

他这奏折呢,写得可正式了,开头就摆明了身份和日期,就好像现在写公文一样,一点儿也不含糊。 想想看,这可是开国元勋李善长,地位显赫,他写的奏折,那分量,绝对是沉甸甸的。 这奏折的内容,咱们后面再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