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起宗,字元卿,祖上是上党人,后来搬到了广平府洺水县。他爷爷那会儿正赶上金朝末年兵荒马乱的,就挖了个山洞躲起来,带着家人住在里面,还藏了村里一百多个人在山洞附近。他们准备好了牛酒,出来迎接军队。军队搜查的时候,只看到他爷爷一家,就说:“这是个孝子啊!”然后就放他们走了。村里人都说:“秦家老爷子救了我们!”

秦起宗从小就在战乱中长大,想学习写字却没纸用,他爸爸就削柳条做成简,写字给他教。写完背熟了,就把字削掉再写新的。他十七岁的时候,赶上蒙古设立学校,学习什么都很快,被任命为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很赏识他的才能,把他调到中台做译史。那时候,尚书省权力很大,经常搞大动作,秦起宗做事非常谨慎,从不泄露任何信息。“尚书省”这三个字,大家应该都明白。仁宗皇帝登基后,取消了尚书省,秦起宗调到中书省做译史,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他上书说:“东宫官员的主要职责是辅佐太子学习道德和义理,管理钱财不是他们的职责。”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他又被调任南台御史。建康地区多水患,有些地方明明是灾害,官吏却隐瞒不报;有些地方根本没灾害,却谎报灾情。秦起宗暗中调查,查明真相,人们都觉得他像神仙一样厉害。

文宗皇帝刚即位,命令威顺王去征讨八番(指少数民族部落)。当时,四川省的囊加台(地名或官职)抗命不遵,还没平定。秦起宗极力劝谏,说武昌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应该做好防御来自上游的军队,王爷不应该走得太远,一定要阻止他。后来威顺王回朝面见皇帝,皇帝说:“这次征讨八番,如果不是秦元卿,差点就失败了。”后来八番军队撤兵,沿途再也没有人敢骚扰。朝廷商议让秦起宗去治理四川,幕府官员竟然忘了他的名字,只记得叫“秦元卿”,皇帝亲自提笔改成了“秦起宗”,可见皇帝对他多么器重。他被任命为中台御史,弹劾中丞和尚贪污受贿,用低价买下县官的房子,但奏章没被采纳。秦起宗从台官那里得知此事后,直接去面见皇帝,跪下据理力争,很久都没起身。一直到天黑了才出来。第二天,太子被立为储君,朝廷大赦天下,秦起宗又上奏:“不惩罚和尚,就无法维护国家法纪。”和尚最终认罪伏法。皇帝说:“做御史,就应该这样!”元旦的时候,皇帝赏赐给他孙子衣服,让他参加宫廷盛大的宴会。他还弹劾福建官员卜咱耳私奔他父亲的妾,他父亲气愤而死,这是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最终将卜咱耳流放到岭南。从此以后,秦起宗直言不讳,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著有《御史奏议》一卷。

皇上任命他当漕运使,然后当面跟他说:“漕运的事务有很多漏洞,全靠你这位御史去整顿了!” 后来他又被派去当抚州路总管。到任后,当地官员的接待规格非常高,他问清楚了花费从哪里来,一个小官儿不敢隐瞒,说:“是向老百姓借的钱。”于是他立刻让人把借来的东西都还给老百姓,自己办公的桌椅板凳就只够用而已。从那以后,政府官员的聚会宴请,都变得简单朴素,只按规矩来就行了。他还跟大家说:“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喜欢简朴节约,追求安宁平静的生活,希望老百姓也能跟着学学。” 他在抚州待了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就辞官了。第二年,他又被授予兵部尚书的职位,然后退休。一年后去世,谥号昭肃。

他生了四个儿子:钧、铨、铎、镛。老大钧是西台御史;老四镛是延徽寺经历;老二铨是都省掾;老三铎早早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