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那些开国皇帝,就算身边有算命看星、懂医术、有特异功能的能人异士,最终也都会被历史淘汰,很少有人能一直被后世记住,这大概就是天意吧。元朝建立后,中原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能人和奇才,他们身兼数职,都在恰当的时机出现,一起制定法律制度,开创事业,辅助完成大业,真是盛况空前啊!像道士和尚之类的,他们掌握着各种各样的本事,赶上好时候,也都各自流传下来他们的故事。其他的,那些靠算命看相准确预言,或者靠医术治病显灵,从而得到皇帝恩宠的人也很多。以前的史书大多没有记载这些,我现在收集那些能够查证的事迹,写成《方技篇》。那些因为工艺技术而显贵的人,我也一并记录在内。
田忠良,字正卿,祖籍山西平阳赵城,金朝灭亡后,他搬到了中山。田忠良好学,通晓儒家和杂家的学说。他很早就认识了后来成为元朝太保的刘秉忠,还是刘秉忠默默无闻的时候。刘秉忠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荐了他,忽必烈派人把他召来。皇帝观察他的相貌和举止,转头对侍臣说:“这个人虽然是以阴阳家的身份被推荐上来的,但他一定能为国家效力。” 然后,忽必烈指着西边厢房的第二个人问田忠良:“他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田忠良回答说:“是鸡蛋。”果然如此。皇帝很高兴,又说:“我心里有一件事很烦闷,你试试给我占卜一下。”田忠良回答说:“根据我的推算,应该是某个和尚生病了。”皇帝说:“是的,是国师。”于是,就派左侍仪奉御也先送田忠良去司天台,给他笔墨纸砚,让刘秉忠考考他星历、遁甲之类的书籍。刘秉忠奏报说:“他考试都通过了,司天台的那些学生没几个能比得上他的。”于是皇帝就授予他司天官的职位。皇帝又问:“我攻打江南,在襄阳受阻,好几年都没拿下,怎么办?”田忠良回答说:“在酉年(指某一年)可以拿下。”
公元1274年,阿里海牙建议皇上带十万大军过长江打仗,大臣们都觉得这事儿太难办了,商量半天没结果。皇上偷偷问忠良:“你算卦看看,这事儿能不能成?”忠良说:“能成!”
皇上在柳林打猎,在行宫里,好多大臣都在那儿呢,皇上看着忠良说:“我现在想派个大将去拿下江南,我已经想好人了,你觉得是谁合适?”忠良环顾四周,眼睛盯着一个人,说:“这个人是条汉子,能成大事!”皇上笑着说:“你说的就是伯颜啊,他是西王旭烈兀派来的,我看他很有本事,就把他留下了,你居然能猜到我的心思。”皇上高兴地赏了他五百贯钱和一件衣服。
七月十五那天晚上,天空中出现奇异的白光直冲三台星,皇上问忠良这是什么好兆头,忠良说:“这是三位高官要死了的预兆啊!”没过多久,太保刘秉忠就去世了。八月,皇上打猎,停下来叫忠良过来,说:“我丢了一样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还能找回来吗?”忠良说:“是不是您的念珠?明天,在离这儿二十里外的地方,会有人捡到送来。”结果还真就那样!皇上特别高兴,赏了他一件貂皮大衣。
十月,皇上又问忠良:“南征的军队能不能渡过长江?打仗要花很多钱,我心里很担心。”忠良说:“明年正月就能传来胜利的消息!”
话说十二月份正月,咱们皇上拿下鄂州,丞相伯颜派人送来宋朝的宝贝,其中有个玉香炉,皇上赏赐给了忠良,还有十匹金线织成的锦缎。
二月的时候,皇上身体不太舒服,就召见忠良,问他:“有人说我今年运气不好,你有什么看法?”忠良回答说:“皇上您身体好好的呢!”三月,皇上的病就好了,赏了忠良五百两银子和三十匹布料做衣服。五月,皇上到上都避暑,派人来叫忠良:“叛军一直占据山陵,好久都没走,你和和礼、霍孙带兵去看看情况。”到了山陵,发现情况跟以前一样,结果叛军突然杀到,把他们围了个水泄不通,三天都没解围。忠良带着大家趁夜偷偷撤了回来,敌人一点都没察觉。和礼、霍孙觉得忠良太神了,把这事儿禀报了皇上,皇上赏了他十两黄金。
八月,因为海都作乱,皇上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和丞相安童去征讨,忠良却上奏说:“这不好,恐怕会有叛乱发生。”皇上当时很不高兴。到了十二月,没想到还真出事了,诸王昔里吉劫持了皇子和丞相投奔了海都。皇上赶紧把忠良叫来:“我差点儿信了那些坏话冤枉了你,现在果然和你说的那样,你赶紧去祭祀神灵祈祷吧,就是黄金,朕也绝不吝啬!”忠良说:“不用祭祀神灵,皇子年纪还小,过段时间就会回来的。”后来果然如此。
十四年八月,皇上驻扎在隆兴北边,忠良又上奏说:“昔里吉叛乱,是因为安童克扣士兵的粮食。现在守卫的士兵,每天就吃一个瓜,哪能吃饱啊,他们心里都有怨言呢!”皇上听了很生气,把管膳食的两个人狠狠地打了,然后下令把粮食分均匀。
十五年三月,黄河在汴梁段水清澈了三百里,皇上感叹道:“我爷爷宪宗在世的时候,黄河水清;我出生的时候,黄河水也清;现在黄河水又清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忠良回答说:“这应该跟皇太子有关。”皇上对符宝郎董文忠说:“他这可不是胡说,看来是有征兆的啊!”
十八年的时候,皇上特地任命他当太常丞。少府(掌管宫廷事务的官署)想在太庙南边给诸位王爷盖房子,忠良去查看后觉得不妥,就向皇上报告了这件事。皇上问忠良怎么回事,忠良说:“太庙前面哪是诸位王爷该建房子的地方啊?”皇上说:“你说的对。”忠良接着又说:“太庙前面没有驰道(古代宫殿中专供车马出入的道路),不合礼制啊!”皇上立刻下令中书省修建驰道。按照国家的制度,十月上吉日要祭祀太庙。有人建议祭祀用的牲畜不用牛,忠良就说:“梁武帝用面粉做的祭品代替牲畜,后来怎么样了?”大家听了他的话,就同意了。后来他又升迁为太常少卿。
二十年的时候,朝廷要出兵征讨日本,皇上召见忠良让他选个黄道吉日出兵。忠良上奏说:“日本那地方偏远又落后,何必兴师动众劳师远征呢?”皇上没听他的。二十四年,忠良建议在朝廷右边修建太社(祭祀土地神的社坛),在国都南边修建郊坛(祭祀天地神的祭坛)。不久,他又兼任引进使(负责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二十九年,他升迁为太常卿。
大德元年,他升任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同时兼任太常太卿。十一年,成宗皇帝驾崩了,阿忽台等人图谋不轨,想把皇后也一起陪葬到成宗皇帝的庙里。忠良坚决反对说:“儿子为父亲陪葬是合乎礼制的;但是皇后陪葬,这可是没有先例的!”阿忽台等人气急败坏地说:“这礼制是天上的神仙定的吗?你就不怕死,敢坏我们的大事!”忠良始终坚持己见,没有妥协。后来,仁宗皇帝作为太弟,护送皇太后从怀州回来,暗中和忠良密谋,诛杀了阿忽台等人。武宗皇帝即位后,提拔忠良为荣禄大夫、大司徒,还赐给他银印。仁宗皇帝即位后,又晋升他为光禄大夫,让他主管太常礼仪院的事务。延祐四年正月,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推忠守正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忠献。
他的儿子天泽,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
靳德进,他祖上是潞州人,后来搬到到大名府去了。他爷爷靳璇,是个读书人。他爸爸靳祥,是陵川人郝温的学生,还特别擅长天文历法。金朝末年,天下大乱,他爸爸和妈妈走散了,妈妈因为伤心过度哭瞎了眼睛。他爸爸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妈妈,还舔了舔妈妈的眼睛,一百天后,妈妈的眼睛竟然复明了!大家都说他爸爸特别孝顺。元朝刚建立的时候,靳祥跟着刘敏去燕京办事,刘敏看重他的才能,把他留在身边当幕僚,还给了他金牌令箭。那时候,藩镇的节度使权力很大,可以随便杀人,很多无辜的人都是靠靳祥才免于一死。后来,他被追封为集贤大学士,谥号安靖。
靳德进这个人,天资聪颖,从小就爱读书,而且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他爸爸去世后,他就更加努力学习了,尤其是在天文历法方面造诣很深。元世祖忽必烈让太保阿术去选拔太史监的官员,靳德进就被选上了,负责天文、历法和占卜三个方面的工作。不管是日食月食,还是星象运行,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他预测吉凶都很准。他经常根据天象的变化向皇帝进谏,给了皇帝很多有益的建议。后来,他官职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秘书监,负责掌管天文历法。有一次,元朝出兵讨伐叛王乃颜,靳德进根据天象推算出最佳的作战时机,结果非常准确。当时很多将领都想彻底消灭乃颜的部下,但是靳德进却说:“天之道在于生生不息”,建议皇帝暂时不要进攻,等他们自己投降。没过多久,他又上奏说:“叛乱是因为乃颜被妖言惑众,才起了反叛之心,所以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搜捕方士,设立阴阳教官,教导学生学习天文历法,每年还要选拔一个优秀的学生来朝廷任职。”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执行。
宋朝成宗皇帝让皇孙在北方军队任职,同时派使者给皇太子送去太子印玺。德进参与其中,凡是关于军事进攻和战斗的胜负预测,他都能提前算准日期,没有一次不准的。他还经常就一些事情的成败得失发表意见,对皇帝帮助很大。成宗皇帝即位后,德进详细地向他阐述了世祖皇帝提拔贤才、纳谏言、咨询治国安邦策略的道理,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意见。于是,皇帝授予德进昭文馆大学士、太史院知院、司天台台长等职务,还赏赐给他金带和宴服。当时都城里的粮仓是用芦苇和茅草盖的,有人建议用瓦片来代替,皇帝就问德进的意见。德进回答说:“如果突然大规模地进行这项工程,物资价格一定会飞涨,百姓也会因此更加劳累,我认为这样做不可行。”于是,这个建议就被搁置了。皇帝下令,今后凡是朝廷商议政事,都必须让德进参与。德进提出的很多建议都被采纳并实施了。后来,德进因为生病请求告退。仁宗皇帝在东宫的时候,就特别下令中书省给他加官,想留住他。等到皇帝的车驾从上京回来,在白海行宫召见了他,授予他资德大夫、中书右丞的官职,并让他参与通政院的事务。仁宗皇帝即位后,想让他继续负责太史院的事务,但他坚决推辞,皇帝也不勉强。最终,德进因病去世,享年…… 皇帝追赠他推诚赞治功臣、荣禄大夫、大司徒、柱国、魏国公的爵位,谥号文穆。他的儿子张泰,官至工部侍郎。
张康,字汝安,号明远,是湖南湘潭人。他的祖父叫张安厚,父亲叫张世英。张康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但他很努力地学习,还旁通术数之学。宋朝的吕文德、江万里、留梦炎都很器重他,都把他请到幕府做事。宋朝灭亡后,张康隐居在衡山。到了元朝至元十四年,世祖皇帝派中丞崔彧去南岳祭祀,顺便寻找隐居的贤才。崔彧的哥哥崔斌是湖南行省参政,他告诉崔彧,张康隐居在衡山,精通天文地理。崔彧回来后,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就派人去召见张康。张康和崔斌一起到了京城。至元十五年夏四月,张康到了上都,拜见了皇帝,皇帝亲自考查了他的学问,发现他的学识非常渊博,于是授予他著作佐郎的官职,还把内嫔松夫人嫁给了他。每次召见张康,皇帝都对他礼遇有加,总是称呼他为“明远”,而不直呼其名。皇帝还曾经当面告诉他:凡是有疑问,都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
十八年的时候,康进献奏章说:“壬午年,太一星宿在艮宫,主大将被囚禁,参将被关押,直符掌管政事,正好对应燕地。明年春天,京城将会发生盗贼作乱,事情会牵扯到将相大臣。” 十九年三月,盗贼果然在京城起事,杀了阿合马等人。皇帝想要征讨日本,命令康用太一推算吉凶,康上奏说:“南方刚刚平定,百姓力量还没恢复,而且今年太一星宿没有吉利的预兆,出兵不利。”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曾经皇上赏赐太史院钱,分了一千贯给康,但他没接受,大家都佩服他的清廉。过了一段时间,他请求退休回乡,皇上恩准了他,但没同意,升迁他为奉直大夫、秘书监丞。他六十五岁去世了,儿子叫天祐。
李杲,字明之,是镇州人,他家世代富裕,在乡里很有钱。李杲从小就喜欢医药,当时有个叫张元素的医生在燕赵地区很有名气,李杲就拿出千金去拜他为师学习,没几年就完全掌握了他的医术。他家本来就很有钱,不需要靠行医赚钱,所以他为人比较高傲,不太看得起人,别人都不敢用“医生”称呼他。那些官吏大夫,要是病情不危急,也不敢去求他看病,因为李杲性格比较高傲,不太肯低头。他尤其擅长治疗伤寒、痈疽、眼疾。
北京人王善甫,是京兆尹府的酒官,他得了病,小便不通,眼睛凸出来,肚子胀得像鼓一样,膝盖以上又硬又胀,好像要裂开一样,吃东西也吃不下,用那些甘甜渗透泄泻的药一点都不见效。李杲对其他医生说:“这病很严重啊!《内经》里说:‘膀胱是储存津液的地方,必须气化才能排出。’现在用了渗透泄泻的药病情反而加重了,这是因为气没法化啊!启玄子说:‘没有阳气,阴气就不能生长;没有阴气,阳气就不能化生。’甘甜渗透泄泻的药都是阳性的药物,只有阳气没有阴气,怎么能化解呢?”第二天,李杲用阴性的药物给他治疗,只服了一次药就好了。
萧君瑞,西台的一个小官,二月中旬得了伤寒,发烧得很厉害。医生给他用了白虎汤,结果脸色黑得像墨一样,之前的症状反而看不出来了,脉搏又细又弱,还尿失禁。 杲医生(此处应指医家张杲)一开始不知道该用什么药,等他诊断后说:“这是立夏前错误地使用了白虎汤造成的。白虎汤太寒凉了,不是治疗伤寒的正经药,只能让五脏六腑降温,用不好就会让伤寒的病邪潜伏在经络里。要是再用很热的药去救,想把阴邪逼出来,那就会出现别的症状,这不是治疗白虎汤副作用的办法。得用温热的药物来升阳气,疏通经络才行。” 有人就问了:“白虎汤那么寒凉,不用很热的药怎么救?你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杲医生说:“病邪藏在经络里,阳气不升,经络就不能运行,经络运行了,原来的症状自然就出来了,这有什么难的?” 果然,按照他的方法,萧君瑞就痊愈了。
魏邦彦的妻子眼睛突然长了翳,从下往上长,绿色的,又肿又痛,难受极了。杲医生说:“翳从下往上长,病是从阳明经来的。绿色不是正常的颜色,大概是肺和肾同时出问题了。”于是,他先泻掉肺肾的邪气,再用治疗阳明经的药。治疗有效,但是后来又复发了三次,每次发病的经络和翳的颜色都不一样。杲医生说:“所有的经脉都跟眼睛有关系,经脉有病,眼睛就会跟着出问题。这肯定是经络不通畅,经络不通畅,眼睛的病就不会好。” 问了魏邦彦妻子,果然是经络不通,杲医生就按照这个原因治疗,病就好了,再也没复发。
冯叔献的侄子栎,十五六岁,得了伤寒,眼睛红红的,特别渴,脉搏七八下跳动。医生想用承气汤给他泻药,药都煮上了,这时杲医生正好从外面回来,冯叔献就告诉了他情况。杲医生给他把脉,吓了一跳,说:“差点把这孩子弄死!《内经》上说:‘脉搏数就是热证,脉搏迟就是寒证。’现在脉搏八九下跳动,是热极了啊!《会要大论》上说:‘有些病,脉搏虽然很快,但实际上是寒证,这是什么原因呢?脉搏很快,按下去却感觉不到鼓胀,这都是阳气衰竭的表现。’这说明是热极生寒,已经变成阴证了。快去拿生姜和附子来,我要用热药来治疗寒证。” 药还没准备好,孩子的指甲都变了颜色,他一口气喝了八两药,不一会儿就出汗了,病就好了。
郭巨济将军得了偏枯症,就是手指蜷缩到脚底,伸不直。有个叫杲的医生,用长针扎他脚底的筋,扎得很深,扎到骨头里了,郭将军居然没感觉,还流出了一些黑血,大概一升左右。杲医生还扎错了好几个地方呢!这样扎扎停停,反反复复扎了六七次,郭将军吃了三个月的药,病就好了。
裴择之的妻子得了寒热病,好几年月经都不来,还咳嗽得厉害。当时那些医生都用蛤蚧、桂枝、附子这些温补的药给她治,杲医生却说:“不对,这是阴气被阳气所伤,用温热的药太多了,所以没效果反而有害。应该用凉血的药,这样月经才能来。”结果还真灵验了!杲医生治病的方法很多都跟这个类似,当时的人都把他当成神医。他写的书,现在还有很多流传下来。
孙威是浑源人,从小就沉稳有主意,而且很聪明。金朝贞祐年间,他应征入伍当兵,因为骁勇善战而闻名。后来云中投降了元朝,守将推荐他当义军千户。他跟着军队攻打潞州,又攻破凤翔,都立了大功。他很擅长制作盔甲,曾经自己设计了一种用蹄筋和翎根做的盔甲献给元太祖,太祖亲自射箭试验,箭都射不穿,非常高兴,就赐给他名字叫“也可兀兰”,还给他金符,任命他为顺天、安平、怀州、河南、平阳几路工匠的总管。
在攻打邠州和乾州的战斗中,孙威冲锋陷阵,毫不畏惧,元世祖(太祖)还特意慰劳他,说:“你这么不要命,难道就不为我的盔甲考虑吗?”然后就让那些穿着他做的盔甲的将领们说:“你们知道这盔甲有多珍贵吗?”那些将领们回答不上来,根本没领会到世祖的意思。太宗说:“能保护你们,为国家立下功劳的,不就是威的盔甲吗?你们却说不出来,这是为什么?”于是又赏赐孙威锦衣一件。每次打仗,孙威都担心老百姓被无辜杀害,就总是想方设法地跟工匠们说情,尽可能地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庚子年,孙威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至大二年,追赠他中奉大夫、武备院使、神川郡公的爵位,谥号忠惠。
子拱啊,一开始是监察御史,后来继承了他爹的职位,当上了顺天、安平、怀州、河南等地的甲匠总管。他跟老爹一样聪明能干,曾经造了两百八十套盔甲进献给皇帝。至元十一年,他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折叠盾牌,展开是盾牌,收起来就能方便携带。元世祖觉得这东西以前从来没见过,就赏了他不少钱和布匹。
丞相伯颜南征的时候,军队缺盔甲,皇帝就下令各地赶紧组织工匠制作。子拱负责指挥顺天和河间地区的甲匠,他提前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把盔甲做成了老虎、豹子等各种奇异兽类的形状,每种都不一样,皇帝都很满意。至元十五年,他被任命为保定路的治中。那一年闹饥荒,有人提议应该向朝廷申请开仓放粮,子拱说:“救灾这事儿不能拖,等请示朝廷再放粮,老百姓都饿死了!要是有罪,我一人承担!”于是,他直接就放了四千五百石粮食救济灾民。高阳有个土豪霸占沙河桥,拦路抢钱,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子拱直接把他抓起来治罪了。
至元二十二年,他升任武备少卿,后来又当了大都路军器人匠总管,最后做到工部侍郎。成宗皇帝即位后,子拱负责朝会物资的供应,皇帝赏了他一百两银子、五十匹织锦缎、二十五匹布和一万贯钱。元贞二年,他被任命为大同路总管,还兼任府尹。大德五年,他又升任两浙都转运使。以前盐税每年只有二十五万引,总是收不够,子拱上任后增加了五万引,并把它定为标准数额。大德九年,他调任益都路总管,兼任府尹,皇帝还赏赐了他内府的弓箭和宝刀。最后,子拱是在任上去世的。死后,朝廷追赠他大司农的官职,封为神川郡公,谥号文庄。
阿老瓦丁,是个回回人,老家在西域木发里。元世祖至元八年的时候,皇帝派人去宗王阿不哥那儿征召炮匠,阿不哥就推荐了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这俩人带着全家老小,火速赶到京城,皇上还给他们安排了住处。他们一来就造出了大炮,竖在皇宫五门前,皇上还亲自下令试炮,试完后还赏赐了他们不少布匹绸缎。到了至元十一年,元朝军队过江打仗,平章阿里海牙派人来要炮手,就请了阿老瓦丁去。在攻打潭州、静江等地的时候,全靠阿老瓦丁的火炮立了大功。至元十五年,阿老瓦丁被封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至元十七年,他进宫面见皇帝,皇上赏了他五千贯钱。至元十八年,皇上让他去南京屯田。至元二十二年,枢密院奉旨改元帅府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阿老瓦丁被任命为副万户。大德四年,阿老瓦丁告老还乡。他儿子富谋只继承了他的副万户职位。到皇庆元年,阿老瓦丁去世了,他儿子马哈马沙又继承了他的职位。
亦思马因,也是个回回人,老家在西域旭烈。他特别擅长制造火炮,至元八年的时候,他和阿老瓦丁一起到了京城。至元十年,元军攻打襄阳,久攻不下。亦思马因仔细观察地形,把火炮安置在城东南角。这炮重达一百五十斤,一开炮,震天动地,打哪儿哪儿就塌,炮弹能打入地下七尺深!宋朝的安抚使吕文焕被吓坏了,赶紧开城投降。因为这次立了大功,亦思马因被赏赐了二百五十两银子,还被任命为回回炮手总管,还配了虎符。可惜的是,至元十一年,他就因病去世了。他儿子布伯继承了他的职位。
当时元军过江,宋军在南岸摆开阵势,用船队迎战。布伯在北岸架起火炮猛攻,宋军的船只都被打沉了。以后每次作战都用火炮,屡立战功。至元十八年,布伯被授予三珠虎符,加封镇国上将军、回回炮手都元帅。第二年,他又升任军匠万户府万户。后来,他又升迁为刑部尚书,他弟弟亦不剌金被任命为万户,佩元降虎符,官拜广威将军。布伯后来又升任通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皇上还赏赐了他两万五千贯钱,让他安享晚年。
哈散啊,他靠着祖荫被授予昭信校尉、高邮府同知的官职。到了致和元年八月,枢密院发了公文,命令亦不剌金手下负责制造火器的工匠们到京城来,朝廷还赏赐了他们二千五百贯钱和四匹上好的丝绸,让他们和马哈马沙一起制造火炮。天历二年,哈散因为生病去世了。他的儿子亚古继承了他的职位。
就这么着,哈散就当上了昭信校尉和高邮府同知,这是祖上积德啊!后来,到了致和元年八月,朝廷枢密院直接下令,让亦不剌金手底下那些造炮的工匠都进京,还大手笔地赏赐了二千五百贯钱和四匹金光闪闪的好绸缎,让他们和马哈马沙一起造大炮。可惜啊,没过几年,天历二年的时候,哈散就因为生病去世了,他儿子亚古接了他的班。
阿尼哥,是尼泊尔人,他们国家的人叫他八鲁布。他从小就聪明过人,跟一般孩子不一样。长大一点后,就开始读佛经,一年就能理解经文的意思了。他同学里有些是画画、雕塑的,读过《尺寸经》,阿尼哥一听就记住了。他长大后特别擅长绘画、雕塑和铸造金像。
元世祖中统元年,皇帝下令让帝师八合斯巴在吐蕃建一座金塔,尼泊尔国选派了100个工匠去帮忙,结果只来了80个,还差20个。当时阿尼哥才17岁,他就主动请缨要去,大家觉得他年纪太小,不太行。阿尼哥说:“年纪小,心可不小!” 于是就让他去了。帝师一看到他就觉得他很厉害,就让他负责监督工程。第二年,金塔建成了,阿尼哥想回家,帝师劝他留在朝廷,阿尼哥就剃度出家,做了帝师的弟子,跟着帝师去见皇帝。
皇帝看了他很久,问他:“你来到我们大国,难道不害怕吗?”阿尼哥回答说:“圣人像父母一样爱护天下百姓,儿子见到父亲,有什么好怕的呢?”皇帝又问:“你来这里做什么?”阿尼哥说:“我来自西域,奉命去吐蕃建造金塔,两年就完成了。我看到那里的百姓生活很苦,饱受战乱之苦,我希望陛下能安抚他们,我千里迢迢来,就是为了百姓的福祉啊!”皇帝又问:“你有什么本事?”阿尼哥说:“我以心为师,比较擅长绘画、雕塑和铸造金像。”皇帝就让人拿来明堂里的一尊针灸铜像给他看,说:“这是宣抚王楫出使宋朝时进贡的,时间久了,坏了,没人能修好,你能修好吗?”阿尼哥说:“虽然我以前没做过,但我可以试试。”
至元二年,阿尼哥把铜像修好了,经络血管都清晰可见,金工师傅们都佩服他的技艺高超,没有人不服气的。当时两京的寺庙里的佛像,很多都是他做的。他还制作了七宝镔铁法轮,皇帝出行的时候,就用它来引导车驾。《原庙列圣御容》,是用织锦做的,画画都比不上它的精美。至元十年,阿尼哥被任命为人匠总管,还赐予了银章虎符。至元十五年,皇帝下令让他恢复原来的穿着,并授予他光禄大夫、大司徒的官职,让他主管将作院,皇帝对他的宠爱和赏赐,是其他人比不上的。阿尼哥去世后,追赠他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凉国公、上柱国的称号,谥号为敏慧。
他留下了六个儿子,其中阿僧哥是大司徒,阿述腊是诸色人匠总管府的达鲁花赤。
有个叫刘元的人,曾经跟着阿尼哥学习西方佛像的塑造技艺,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刘元,字秉元,是蓟州宝坻人。他一开始是道士,拜青州一位道录司的官员为师,学习了很多技艺。元朝的时候,无论是大都还是上都的名刹寺庙,泥塑、铸金、还有那种“搏换”法制作的佛像,只要出自刘元之手,都栩栩如生,神态气质都妙合无间,天下人都称赞他。尤其上都三皇殿的佛像,更是古朴典雅,内行人都认为他抓住了三圣的精髓。因此,皇帝两次赏赐宫女给他做妻子,还让他当官,管理手下的人,皇帝出行都要带上他。仁宗皇帝还曾经下令,说刘元如果没有得到皇上的旨意,不许为别人塑造其他神像。
后来在大都南城修建东岳庙,刘元负责制作仁圣帝的像。这尊像威严庄重,完全有帝王的气度,而他塑造的侍臣像,个个都像是忧国忧民、深思远虑的样子。一开始,刘元想塑造侍臣像,想了很久都没动笔,偶然翻阅宫廷的图画书籍,看到唐朝魏征的画像,他猛地一拍大腿说:“找到了!不是像这样,就不能称得上是宰相啊!”立刻跑到庙里开始制作,当天就完成了。士大夫们去看,都惊叹不已。他制作的很多西域佛像都非常珍贵,一般人很少能看到。刘元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寿终正寝。对了,“搏换”这种技法,就是在布帛上塑造泥像,然后涂上漆,最后去掉泥土,布帛上的漆像就完整地呈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