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鼎,字鼎臣,是北京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他在东宫见到了元裕宗,然后被安排进入宫中侍卫。至元二十五年,他被任命为织染杂造局总管府副总管,后来官职一路升迁,最终做到礼部尚书、宣徽副使这么高的位置。
大德十一年,山东很多地区闹饥荒,朝廷派吴鼎去赈灾。朝廷计划拨发四万石粮食,以及可以兑换成一万石粮食的钞票。吴鼎跟一起去的官员说:“老百姓拿到钞票,上哪儿去换粮食呢?”同行的官员说:“朝廷已经决定了,恐怕没法再改了。”吴鼎说:“人命难道比粮食还重要吗?!”他据理力争,最终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至大元年,吴鼎被任命为改正奉大夫、保定路总管。当时皇太后想前往五台山,有人建议开辟保定西五回岭作为捷径。朝廷派吴鼎去查看地形,估算工程费用。吴鼎上奏说:“那地方是荒山野岭,很久没有人迹了,根本不适合皇太后出行。”太后听后很高兴,取消了开路的计划。三年后,吴鼎被召回朝廷,任命为资善大夫、同知中政院事。两浙地区的财政收入都归中政院管,数额巨大,以前去两浙任职的官员都喜欢中饱私囊,吴鼎却廉洁奉公,一点私心都没有。
浙江有两个巨富,朱家和张家,他们放高利贷给老百姓,后来两家被抄家灭族。但那些已经还清债务的欠条,也被官府没收了,官府只管验收欠条收税,老百姓根本承受不了。吴鼎竭力为老百姓辩解,最终才得以免除这项不合理的税收。四年后,吴鼎被调任京畿澧运使。皇庆二年,他被特旨重新任命为佥宣征院事;四月,又升任资政大夫、崇祥院使。延祐三年,吴鼎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等官职,追封蓟国公,谥号孝敏。
梁德圭,字伯温,是北京大兴良乡人。一开始他在昭睿顺圣皇后的宫里当差,负责学习宫廷语言,并学习如何向皇帝奏报事情。他十一岁的时候就见过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他当上了中书省左司员外郎,没多久就升了郎中,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参议尚书省事的地位。
至元三十一年,一次朝臣们向皇帝汇报工作,皇帝问起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些大臣们却说不清楚。这时梁德圭在一旁帮忙解释,说得条理清晰,非常明白,皇帝非常高兴,就把他提拔为参知政事。他在尚书省工作了很久,对钱粮的收支制度、官员的选拔任免、对藩王的赏赐等等都非常熟悉。有时候皇帝突然下达命令,时间紧迫,来不及看奏章,其他官员都不知道怎么起草回复,梁德圭几句话就能把事情说清楚;遇到疑难问题,他就说:“这件事应该按照某某律法处理,某年曾经有过这样的旨意。”查阅之后,果然如此。
有一次北京发生地震,皇帝查看各地报上来的囚犯人数,觉得太多了,很奇怪。当时梁德圭在右司任职,皇帝就下旨询问他。梁德圭回答说:“因为朝廷急于征收赋税,所以到处抓人,才导致囚犯人数这么多。”皇帝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下令大赦天下,免除所有欠税,老百姓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到了大德年间,元成宗即位,他沿袭了元世祖的统治方法,朝廷以稳定为首要目标,那些想升官的人都没能实现他们的野心,于是就结党营私,互相攻击,借机中伤梁德圭。正赶上皇帝生病,一些人抓住机会,气势汹汹地指责梁德圭。梁德圭因为位高权重,不愿意受他们的欺辱,就慷慨地承担责任,请求离开朝廷,被安排到湖广去了。
皇帝病好之后,知道了这件事,就召他回来复职。梁德圭回来后,皇帝问他:“你这段时间去哪儿了?”梁德圭激动地哭着说不出话来。皇帝赐给他酒菜,让他回家去看看母亲,梁德圭借口身体不好,请求退休。大德八年九月,梁德圭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