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只要国家有宽厚仁慈的君主,那么为政者就能充分施展爱民的策略,从而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官吏。班固曾经说过:“汉朝建立初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凡事都力求简易,法律宽松,不严苛苛刻,以宽厚清静为天下之先,所以文帝、景帝之后,清廉勤政的好官辈出。”他的话,可以说是很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治国的根本。
元朝初期,社会风气和汉朝初期很相似。世祖皇帝刚登基就设立各道劝农使,又用五项政绩考核地方官吏,以此来鼓励他们重视农业生产。所以,在那个时候,好官层出不穷,这也是宽厚政治的成效啊!但是,从元朝中期以后,关于清廉勤政的官员的记载,史书上就比较少了。我现在根据我能找到的资料,编写了这本《良吏传》。
谭澄,字彦清,是德兴怀来(今属河北)人。他的父亲谭资荣,金朝末年担任交城县令。当金朝军队撤到黄河以北地区的时候,谭资荣就率领全县归附元朝,因此被赐予金符,担任元帅府左都监,同时还兼任交城县令。没过多久,他又被赐予虎符,代理元帅府的事务,参与攻打汴京(今开封),立下了战功。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因为生病,就举荐他的弟弟谭资用顶替自己的职位。谭资用去世后,谭澄继承了他的官职。谭澄从小就聪明颖慧,十九岁的时候就担任了交城县令。当地有一条叫文谷河的水,可以灌溉交城县的农田,但是文阳郭帅独占了河水的利益,修建水坝阻拦河水,百姓为此争讼多年,都没能解决问题。谭澄运用道理,命令打开水坝,平均分配河水利益给百姓。那些仗着和官吏关系好而作奸犯科的豪强地主,谭澄查明他们的后台是谁,都依法惩处了他们。
乙未年(公元1265年)进行人口户籍登记,很多官吏为了多收赋税,虚报人口,等到征收赋税的时候,这些人大多逃跑了,官府就逼迫百姓替他们偿还赋税,利滚利,百姓根本还不起。谭澄上京朝见皇帝的时候,通过中书令耶律楚材,向元世祖忽必烈皇帝陈述了这件事的危害,忽必烈皇帝很同情百姓的遭遇,下令免除百姓的欠税,那些私人欠款,即使欠款时间很长,利息也只收取本金的两倍就停止;那些逃亡的百姓,只要回来,就免除三年赋税。圣旨一下,官民都得到了好处。壬子年(公元1272年),再次进行人口户籍登记,谭澄彻底清理了交城县里那些不应纳税的人口,按时收缴赋税。
甲寅年,世祖皇帝从大理回来,谭澄去拜见他。世祖皇帝把他留在藩府里做事,每次派人出使,都带着谭澄一起去。他还把谭澄的弟弟谭山阜任命为交城县令。那时候,世祖皇帝的皇弟被封为京兆府的藩王,掌握着全国的兵权。
丁巳年,有人在背后说世祖皇帝的坏话,宪宗皇帝起了疑心,就收回了世祖皇帝的兵权。宪宗皇帝派阿蓝答儿去京兆府,召集所有官员,列出142条罪状进行考核,被治罪的人很多。世祖皇帝就派左丞阔阔和谭澄去周旋,想办法补救,等到世祖皇帝亲自进京后,这件事才算平息了。
中统元年,世祖皇帝即位,提拔谭澄担任怀孟路总管,不久又赐给他金符,换掉了原来的金虎符。那年闹旱灾,谭澄下令让老百姓开凿唐温渠,引沁水来灌溉农田,老百姓因此没有挨饿。他还教老百姓种植庄稼,土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至元二年,谭澄升任河南路总管,后来又改任平滦路总管。至元七年,他被调回朝廷,担任司农少卿,不久又被派出去担任京兆府总管。
一年后,他又改任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他上书建议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应该规定,四十岁没有儿子的百姓可以娶妾,为宗族祭祀考虑。”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它正式定为法令。
四川佥省严忠范在成都防守时,被宋将昝万寿打败,退守到子城。世祖皇帝命令谭澄代替他。谭澄到达成都后,就安葬了阵亡将士的遗体,修缮了被焚毁的房屋,赈济饥民,招抚逃亡的人,老百姓的心里才渐渐安定下来。这时,西南夷的罗罗斯部落归附了朝廷,皇帝认为安抚新归附的国家需要选择文武兼备的人才,于是任命谭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谭澄还没到任就因病去世了,享年五十八岁。
世祖皇帝曾经和太保刘秉忠讨论当时优秀的官吏,刘秉忠说:“像邢州的张耕,怀孟的谭澄,有什么治理不好的呢!”游显担任大名宣抚使时,曾经为各路总管请求虎符和宣麻(皇帝的诏书),谭澄到中书省去辞谢说:“皇上难道不认识谭澄吗?居然被游显举荐!”中书省特地把他的名字从名单上划掉了。他为人正直,就是这样。
他的儿子谭克修,先后担任湖北、河南、陕西三道提刑按察使。
许维祯,字周卿,是四川遂州人。元至元十五年,他在淮安总管府当判官。盐城和丁溪场那块儿,有两头老虎出来害人,许维祯就在神庙里默默祈祷,结果一头老虎跑了,一头老虎死在了庙门口。 那年又闹旱灾和蝗灾,许维祯一祈祷,就下起了雨,蝗虫也都不见了。 到了冬天,一点雪都没下,当地老百姓就去找许维祯说:“冬天不下雪,老百姓容易生病,这可怎么办啊!”许维祯说:“我来帮你们祈祷吧。” 说完他就去祈祷,结果没多久就下起了大雪,足足有三尺厚!朝廷听说这事儿,正准备重用他呢,没想到他却去世了,那年才四十四岁。他留下一个儿子叫许殷。
许楫,字公度,是山西忻州人。他从小跟着元裕先生学习,十五岁的时候,凭借优秀的词赋考中了秀才。 河东宣抚司又推荐他为贤良方正孝廉。 许楫到了京城,平章政事王文统让他到中书省当小官,但他觉得处理文书档案不擅长,就辞了,改去管印章。丞相安童和左丞许衡都很器重他。 有一天,他跟着中书省的官员在皇宫殿下站着,忽必烈皇帝看到他长得高大威猛,胡子又漂亮,就问他:“你是秀才吗?”许楫赶紧低头行礼说:“我考中了秀才,但不敢自称秀才。” 皇帝很欣赏他的谦虚,就让他当了中书省架阁库的管事,还兼管承发司的事务。 没多久,朝廷设立了大司农司,任命许楫为劝农副使。
当时商挺是安西王的手下,在路上碰到了许楫。许楫就对商挺说:“京兆府西边,有好几千顷荒地,宋朝和金朝都曾经在那里设过屯田,如果招募百姓在那里开垦屯田,每年都能收获粮食,足够供应王府所需。”商挺把他的建议报告给了安西王,安西王采纳了他的建议。三年后,屯田成功了,果然得到了很多粮食。后来,许楫被授予金符,担任陕西道的劝农使。
公元1276年,宋朝灭亡,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廉希宪为荆南府中书平章政事,同时任命张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的百姓们拿着金银财宝来求见张楫,张楫说:“你们已经是大元朝的子民了,现在朝廷派我来治理你们,安抚你们,为什么还要用金银财宝来求见我呢!”
第二年,张楫升任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在武冈,有个富户打死了个出征的士兵,他还暗中用家中一半的财产贿赂他的佃户,让他顶罪。张楫查明了真相,释放了佃户,逮捕了那个富户,大家都佩服他的明察秋毫。后来,他又调任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当时,行省命令郭昂招讨叛贼董旗,士兵们抓获了很多百姓,张楫仔细调查后,找到了六百个无辜百姓,并将他们送回了家乡。
公元1287年,张楫被授予中议大夫、徽州总管的职务。桑哥当上了尚书,负责全国的钱粮,参知政事忻都和户部尚书王巨济仗势欺人,克扣百姓,派人向徽州征收钱钞,硬要多征收两千锭。王巨济觉得还少,还想再加征一千锭。张楫找到王巨济,直言不讳地说:“大人是想让百姓活还是想让他们死?如果想让他们死,就算征收一万锭也是可以的!”王巨济被张楫的气势震慑住了,怒气消解,徽州百姓因此免受了额外盘剥。张楫任期满后离职。徽州的绩溪、歙县百姓柯三八、汪千十等人,因为遭遇饥荒,又加上地势险峻,就成了山贼。行省右丞教化用兵围剿他们,双方对峙了七个月,才派人去劝降。柯三八等人说:“只要张总管来,我们都投降!”行省就派人快马加鞭地把张楫请来,命令他去招降。张楫只身一人前往贼寨,贼寇们看到张楫来了,都跪下说:“张大人既然来了,请您写个榜文给我们吧!”张楫向教化禀报,请求后撤一里地,让贼寇们来投降,但教化没有同意。后来,参政高兴代替了教化,张楫再次向高兴陈述了自己的想法,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贼寇果然投降了。
公元1288年,张楫被授予太中大夫、东平总管的职务,两年后退休,享年七十岁。他共有十一个儿子:余庆、重庆、崇庆,还有一个儿子的名字失传了。
田滋,字荣甫,是开封人。元世祖至元二年,他从汴梁路总管府知事升任御史台掾。到至元十二年,他又升任监察御史。至元十三年,宋朝灭亡后,田滋上奏说:“江南地区刚刚归附,百姓情绪还不稳定,再加上官吏的盘剥压榨,应该立即设立御史台来震慑他们。”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田滋直接被提升为行御史台侍御史。后来,他还担任过两淮盐运使、河南路总管。
元成宗大德二年,田滋升任浙西廉访使。有个县令叫张彧,被人诬告贪污受贿,案子已经结了,田滋审问他时,张彧只是低着头哭,一句话也不说。田滋觉得这里面有疑点,第二天他斋戒沐浴后,去城隍庙祈祷说:“张彧的案子可能有冤情,希望神明帮助我,查明真相。”庙里的道士说:“以前有个叫王成之类五个人,一起来到庙里焚烧写着誓言的纸张祈祷,火还没烧完就走了,火堆里留下了一些残稿,现在还藏在墙里呢,是不是这些人干的?”田滋一看,果然如此。第二天,田滋找到王成等人质问,他们拒不承认。田滋就把从火堆里找到的誓言书给他们看,他们这才吓得惊慌失措,全部认罪伏法,张彧也因此被释放了。
十年后,田滋调任济南路总管,不久又升任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当时陕西连续三年没下雨,田滋路过西岳华山时,祈祷说:“我奉命来陕西任职,而陕西三年没下雨,百姓饥饿而死,我该怎么向朝廷交代呢!希望神明降下甘霖,来保佑百姓!”他到任后,果然下了一场大雨。田滋立刻打开粮仓,拿出五千多石麦子救济那些没有种子的小户人家,让他们来年有收成后偿还官府,百姓们非常高兴。没过多久,田滋就因病去世了。朝廷追赠他通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追封开封郡公,谥号庄肃。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他爸爸卜世昌,在金朝当河南孔目官。金朝宪宗南征的时候,卜世昌带着大家投降了,被授予镇抚的职位,管着两千户民兵,后来还升了官,当上了真定路管民万户。金朝宪宗六年,朝廷把河北的三千多户逃难到河南的老百姓,都交给他管,所以卜家就搬到汴京去了。
卜天璋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更是正直敢言。他爱读书,读史书,能从中了解历史兴衰的道理。到了元朝的时候,他当上了南京府的史官。那时候河北闹饥荒,好几万饥民聚集在河边,想要南下逃难。朝廷下令让他们回河北老家,别渡河,但是那些老百姓情绪激动,不肯回去。卜天璋担心会出乱子,就劝总管张国宝让他们渡河,张国宝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什么事都没发生。
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觉得卜天璋很优秀,就把他招来当宪史,卜天璋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了。后来他当了中台掾,有个侍御史仗势欺人,贪污受贿。御史台查出了他的赃款,卜天璋负责写公文,还没来得及上报,就被那个侍御史诬陷了,两个人都被关进了内廷。那个侍御史吃饭的时候哭得哽咽,卜天璋问他怎么回事,侍御史说:“我年纪大了,只有一个女儿,我担心她,听说我被关起来了,好几天没吃饭了,所以才哭。”卜天璋说:“为国家办事而死,这是应该的,你怎么能为了儿女哭呢!”那个侍御史很惭愧,向他道谢。没过多久,他们俩都被释放了。
丞相顺德王当政的时候,提拔卜天璋做了中书省的掾,负责审核奏章。处理事情的时候,只要他认为对的,就一定会据理力争。其他大臣生气了,卜天璋也坚持自己的意见,毫不退让。顺德王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且说:“你要是能一直这样,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公元1290年,我当上了工部主事。蔚州有个叫刘帅的,特别霸道,抢夺百姓的土地,下面的官吏都不敢管。朝廷就派我去调查他,刘帅没办法,只好认罪,那些田地最终都还给了老百姓。
公元1291年,因为枢密院大臣暗伯的推荐,我被任命为都事,在枢密院工作。皇上召见我,还赏赐了我锦衣、马鞍马具、弓箭和刀。后来,因为跟着皇上出巡劳累,我被提升为奉训大夫,还赏赐了两套侍从的衣服。我的任期满了,枢密院的大臣请求皇上让我继续留任,皇上就破例增设了我的职位。
武宗皇帝在位的时候,我升迁到了宗正府郎中。后来尚书省成立了,我又调到刑部当郎中。当时盗贼横行,有人提议让所有犯人和他们的家属都穿青色的衣服和帽子,好跟老百姓区别开来。我说:“满大街都是穿赭色衣服的犯人,这是秦朝的弊端,我们还要学吗?”大家听了我的话,都觉得有道理,这个提议就取消了。
后来有人告发一些诸侯王图谋不轨,皇上就让我去调查审理,还给了我丰厚的赏赐。有一次,尚书省的大臣犯了错,仁宗皇帝召见我,当时兴圣太后也在场。皇帝指着我说:“这就是不贪污受贿的天璋啊!”然后问我现在是什么官职,我回答说:“臣在刑部担任郎中。”他又问我是谁推荐的,我说:“臣愚钝,蒙皇上恩宠提拔。”皇帝说:“先朝的时候,我任命谢仲和为尚书,你为郎中,都是朕亲自提拔的。你应该好好做事,不要懈怠!”说完,就把中书省和刑部的印章交给了我。
我上任后,去皇宫朝见皇上,皇上在隆福宫设宴款待我,还赏赐了我三套锦衣。后来,我被命令处理一起谋反的案件,皇帝对身边的人说:“天璋这个人,为人廉洁谨慎,一定能查明真相。”我领命后,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没有冤枉好人。
话说皇庆年间,天璋担任归德府知府。他一心为民,大力发展农业、兴办学校,还修缮河渠,解决了河患问题。当时,一群土匪占据交通要道,商旅通行受阻。天璋抓捕了上百个土匪,全部处死示众,这才平息了盗匪之患。
后来,他升任浙西道廉访副使。上任一个月,他就推行更田制,之后又调任饶州路总管。天璋到任后,体恤百姓,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不苛刻刁难,老百姓都很高兴,户籍也变得清晰准确。当时,省里的官员董某负责田亩调查,却滥用职权,横征暴敛,各郡县都争着贿赂他,想免受责罚。只有饶州没有。董某心里很不服气,想方设法用严厉的法规来治天璋的罪,结果却找不到任何把柄。
有一次,饶州闹饥荒,天璋马上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他的僚属劝阻他,说:“这样直接赈灾,不合规矩,得先上报请示啊!”天璋说:“老百姓都饿成这样了,还要等请示批准再赈灾,人都饿死了!责任我一人承担,不会连累各位的。”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打开仓库赈灾,救活了无数百姓。他处理事情,从来都是这样果断,毫不犹豫。
有一次,大火烧到了饶州东门,天璋穿着官服,朝着火势跪拜祈祷,火势竟然奇迹般地熄灭了。鸣山地区有只老虎作恶伤人,天璋写信给山神,然后派人抓住了那只老虎。
因为政绩显著,天璋被评为治行第一,升任广东廉访使。之前,广东沿海的一些富豪霸占海边的堤坝,垄断海运贸易牟取暴利,历任官员都收受贿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天璋到任后,立刻派兵拆除了他们的堤坝。更神奇的是,岭南地区向来没有冰雪,天璋到任后,竟然下起了雪,人们都说这是天璋的政绩感动了上天。不久后,天璋就请求退休了。
公元1332年,四川爆发了战争,荆楚地区也跟着乱成一锅粥。朝廷再次任命他担任山南廉访使。大家都觉得他年纪大了,肯定不会去了。可是他却说:“国家正处在危难之中,我今年都八十岁了,一直担心找不到死的地方呢,还敢躲避困难吗!”于是他就上任了。到了山南后,他立刻整顿风纪,清理吏治,各州各郡都变得井然有序。
那时候,粮食价格飞涨,他就下令禁止压低粮食价格,让老百姓自由买卖。结果,船只车辆都争先恐后地运粮,米价立刻就降下来了。他还下令把各级官府贪污受贿没收的钱财,都留在当地用来救济灾民,不要上缴朝廷。御史来查账的时候,老百姓都出来拦住御史,称赞他的好。
后来,朝廷下诏让三品以上的官员谈谈当时的政局得失,他就上书朝廷二十条建议,写了一万多字,题名为《中兴济治策》,这些建议都切中时弊。写完之后,他就主动辞职了。回到开封后,他把剩下的俸禄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一点积蓄都没留下。他对此却很平静,一点也不在意。至正二年,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侯的爵位,谥号为“正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