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个人叫彻里,是燕京吉台氏的后代。他曾祖父叫太赤,是马步军都元帅,跟着太祖皇帝打天下,平定了中原,因为立了大功,被封为徐州和邳州的州官,所以家就安在了徐州。彻里从小就没了父亲,是母亲蒲察氏把他拉扯大的,还教他读书认字。
元世祖皇帝在位十八年的时候,召见了彻里。彻里说话文雅有条理,皇帝很高兴,就让他经常在身边侍候着,有什么民间的事情,还经常向他咨询。有一次,彻里跟着皇帝去东北边境打仗,回来后,他就跟皇帝说,大军经过的地方,老百姓苦不堪言,很多人又冷又饿,都快死了,应该赶紧发放救济粮。皇帝听了他的话,就下令给边境上的百姓发放粮食、布匹、牛马,数量根据情况而定。おかげで、多くの人が生き延びることができました。后来,彻里被提升为利用监。
元世祖在位二十三年的时候,派彻里去江南考察民风,寻找隐居的贤才。当时行省正缺钱,想把各地学田卖掉,把钱上缴朝廷。彻里一听就急了,他说:“学田是用来供奉祭祀、培养人才的,怎么能卖掉呢?”他立刻阻止了这件事。回朝后,彻里把这件事禀告了皇帝,皇帝很欣赏他的做法,采纳了他的意见。
公元1244年,朝廷把中书省分成了尚书省。桑哥当了宰相,拉帮结派,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凡是以前权臣阿合马欠下的税款,他都算到中书省没上报账上来,以此为借口,杀了两个参政。各地行省也跟着兴风作浪,催缴税款更加严厉。百姓交不起税,桑哥就追究他们的亲戚,甚至抓捕邻里乡亲,用刑拷打,逼他们交税。老百姓受不了这种苦,自杀和死在狱中的,多达上百人,朝野上下都人心惶惶。朝臣们都害怕,谁也不敢说话。
这时候,彻里大踏步地走到皇帝面前,痛斥桑哥奸诈贪婪,误国害民,说得非常激烈。皇帝一听,大怒,说他诽谤大臣,不讲礼数,下令左右侍卫打他的嘴巴。彻里更来劲了,说:“我和桑哥没有私仇,我冒着生命危险揭发他的罪行,完全是为了国家!如果我害怕您的怒火而不敢说话,奸臣怎么除掉,百姓的苦难怎么才能结束?再说,您要是有了拒谏的名声,我心里也害怕啊!”皇帝这才醒悟过来,立刻派三百名羽林军去抄桑哥的家,搜出来的金银财宝,几乎相当于皇宫内库的一半。桑哥被杀后,那些被冤枉关押的人才被释放。
接着,彻里奉命去江南,抄没桑哥姻亲,江浙省的官员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省的官员要束木等等,都被处死了,天下百姓都拍手称快。彻里来来回回走了四趟,每次都是马不停蹄,连家门都没进。他被提升为御史中丞,没多久又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朝廷赏赐他黄金五十两,白银五千两。
福建汀州、漳州的土匪欧狗长期作乱,彻里就带兵去征讨。他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那些投降的土匪,他就用酒食款待他们,安慰他们说:“我并不认为你们都是反贼,主要是官吏的贪污腐败逼得你们走投无路。既然你们现在投降了,就当平民百姓,我怎么会忍心惩罚你们呢?你们回去安心种地吧,不要害怕。”其他土匪听说后,都纷纷归顺。没过多久,欧狗就被他的同伙绑起来送到了军营,被斩首示众,而其他的胁从者一个也没杀,汀州、漳州终于平定了。
公元1251年,皇帝病重,彻里赶紧赶回京城,侍奉皇帝服药。皇帝驾崩后,他和其他的王爷大臣一起商议,拥立成宗为帝。
1271年,我当上了江南地区最高级别的监察官员——行台御史大夫。有一天,我叫来我的下属贾钧,对他说:“朝廷设立御史台,是为了整肃官员、弘扬良好风俗、发展教化啊!可是现在有些御史不顾大局,动不动就用苛刻的办法来显示自己办事认真,抓贪污也只看数量多少来评判功过,甚至逼着儿子告发父亲,弟弟告发哥哥,奴仆告发主子。这太伤风败俗了,没有比这更坏的了!你帮我告诉其他御史,不要再学他们那样了!”皇上听说后很高兴,还把我升职了,调到江浙行省当了平章政事。
江浙地区的赋税收入全国第一,平江、嘉兴、湖州三郡就占了江浙总收入的六七成。可是这三个郡的地势很低,太湖水汇聚在震泽湖。震泽湖的水,通过吴淞江流入大海。时间长了,吴淞江淤塞了,一些富豪就从中渔利,把淤泥填起来变成田地,导致水道越来越堵,经常泛滥成灾,毁坏了很多田地。朝廷命令行省疏通河道,调集了几万人,日夜不停地干了四个月才完工。
九年后,我又被召回朝廷,担任中书平章政事。1280年十月,我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去世那天,家里财产还不到二百贯钱,大家都佩服他的清廉。朝廷追赠我很多荣誉称号,比如“推忠守正佐理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还追封我为徐国公,谥号忠肃。后来,在1306年,又追加了“宣忠同德弼亮功臣”、“太师”等称号,追封为武宁王,谥号正宪。我的儿子朵儿只,后来还当上了江浙行省左丞。
不忽木,原名叫时用,字用臣,他家世代都是康里部的大官。这康里部啊,就是汉朝时候的高车国。他爷爷海蓝伯,曾经侍奉过克烈王的可汗。后来克烈王可汗死了,海蓝伯就带着几千骑兵,抛家舍业往西北跑了。成吉思汗派人去招他,他回答说:“以前我和皇上一起侍奉克烈王可汗,现在可汗死了,我实在不愿意再改换主子。”说完就走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儿。他生了十个儿子,都被成吉思汗抓住了。其中最小的儿子燕真,当时才六岁,成吉思汗把他赏给了庄圣皇后。皇后很怜惜他,把他养大成人,还让他侍奉忽必烈在藩邸。燕真长大后,跟着忽必烈东征西讨,立下了不少功劳。
忽必烈名声越来越大,宪宗皇帝(蒙哥)要攻打宋朝,就让燕真留守后方。燕真说:“皇上您一向有疑虑,现在要远征到那么危险的地方,您弟弟独自留在安全的地方,合适吗?”忽必烈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请求一起南征。宪宗皇帝很高兴,就分兵让燕真去鄂州,自己亲率大军攻打蜀地的钓鱼山,并让阿里不哥留守。宪宗皇帝死了以后,燕真统领忽必烈留下的军队。他察觉到阿里不哥有异心,就带着皇后慢慢往南走,在上都跟忽必烈汇合了。
忽必烈当上皇帝后,燕真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就去世了,官职只做到卫率。不忽木是他二儿子,天资聪颖,举止文雅,忽必烈很欣赏他,让他去裕宗(忽必烈儿子真金)东宫做事,跟着太子赞善王恂学习。王恂曾经参加过北伐,向国子祭酒许衡学习。他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许衡总是夸奖他,说他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有一次,忽必烈想看看国子监的学生写的字,十六岁的他不忽木,独自一人写了《贞观政要》里的几十件事呈给皇上。皇上知道他这是在委婉地劝谏,高兴地赞叹了好久。许衡曾经编写了历代帝王的名号、宗谱和在位时间,写成书给学生们讲授,不忽木读了几遍就能背下来。皇上召见他考试,他一个字都没错。至元十三年,他和同窗坚童、太答、秃鲁等人一起上书,说:
我们听说过,《学记》里说:“君子想要教化百姓,使社会风俗良好,就必须重视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代的帝王,建立国家治理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首位。从尧、舜、禹、汤、文、武时代开始,就没有哪个不重视教育的,所以他们的统治才能在上面兴盛,社会风气才能在下面美好,并成为后世效法的榜样。
到了汉朝,也建立了学校,还下诏书让学生们参加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魏道武帝是从北方起家,统一了中原地区后,又增加了三千名学生,儒学因此兴盛起来。这些都是历代都有学校的证据啊。
我们现在再次拿平定南方那些君主兴办学校的事例来给陛下您说明。晋武帝平定吴国后,就开始兴办国子学;隋文帝灭了陈国后,让国子寺不再隶属于太常寺;唐高祖灭了梁国后,下令各州县和乡里都要设立学校。到了唐太宗时期,他多次到国学视察,还增加了学舍,多达一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学也都增加了学生名额,并且在书学和算学方面都设置了博士。甚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这些国家的首领,也派子弟来入学,国学里学生人数一度达到八千多人。高宗沿袭了太宗的做法,让国子监统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每科都设置了不同数量的学生,都是继承了高祖的意愿。
可是,晋朝灭吴只得到了五十二万户人家,隋朝灭陈只得到了五百个郡县,唐朝灭梁只得到了六十多万户人家,他们重视教育的程度就已经像这样了。何况我们现在是堂堂大国,占据了江岭地区,消灭南宋后得到的户口不下千万,这是陛下的神圣功绩,古来未有,远不是晋、隋、唐可以相比的!但是,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现在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我私下里感到非常惋惜。
臣子们蒙受皇恩,得以学习儒家经典。皇上您的意思,是不是因为各族官员很多,而蒙古族官员还很少,所以希望我们了解世事,好为陛下效力呢?但是,现在学制还没确定下来,学习的人也少。这就好比从几株幼苗里找嘉禾,从几匹马里找千里马,我们担心很难找到人才啊。
现在要是有很多人才,都通晓汉法,那必须像古代那样,遍布全国设立学校才行。如果说现在没时间,那就先在大都兴办国子监吧。挑选蒙古族十五岁以下、十岁以上的资质优秀的孩子一百人,百官子弟和各族优秀青年一百人,给他们提供食宿,并制定相应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可以作为老师榜样的优秀人士,担任司业、博士、助教来教育他们。
要让他们学习的内容必须以人伦为本,明白事理,讲解经传,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在国子监下面再设立几个科目,比如小学、律法、书法、算术等等。每个科目都设置教授,让他们教授各自的专业知识。小学科目就让他们诵读经典,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律法科目就专门学习官场事务;书法科目就专门学习书写绘画;算术科目就专门学习计算。
可以等掌握一门技能后再学习其他科目,也可以一天内轮流学习不同的科目。让国子监官员统管这些事情,经常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务必让他们都掌握这些技能,同时也要重视理论知识。有余力的话,可以让他们学习写作。每天、每月、每年,根据他们的资质,考核他们的学习成果,根据他们的勤惰情况进行奖惩。勤奋的升入上舍,懒惰的降入下舍,等他们改正错误后再升上去。节假日可以让他们练习射箭,非节假日,无故不准出学。
几年之后,上舍生学业有成就的,就由学官推荐,蒙古族按什么品级授官,其他各族人按什么途径升官。那些学业没有成就的,继续学习,等到他们可以从政了,再由学官每年推荐优秀人才,按照规定入仕。那些实在教不会的,三年后就让他们离开学校。凡是学校的制度改革、学生人数增减,如果能及时向朝廷汇报,那么学校就不会出现弊政,天下的人才也会受到感召而不断涌现。然后,再在各郡县设立学校,用以教化百姓,这都是可以做到的。
我跟各位大人一样,见识浅薄,这些都是我从书本上看到的,老师讲过的。不敢保证一定可行,就恳请皇上您批阅一下我的奏章,让那些老资格的官员,比如左丞王赞善他们,一起商量商量,然后上奏实施,我真是太希望这样了。
皇上看完我的奏章后,非常高兴。
过了十四年,我被任命为利用少监。十五年,我又外放,担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皇上派个叫脱虎脱的通事官护送西方的僧人去做法事,回来经过真定的时候,把驿站的官吏打得差点死了,驿站官吏向按察使告状,按察使却不敢过问。我接手了这个案子,把那个僧人关进了监狱。脱虎脱想把僧人弄出去,态度非常强硬,我把他帽子摘了,在院子里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说他渎职。脱虎脱逃回去向皇上告状,皇上说:“不忽木一向刚正不阿,一定是你们犯了法。”后来燕南的奏章也送来了,皇上说:“我早就知道了。”
十九年,我升任提刑按察使。有人告发净州的知州贪污公款,而净州原本属于河东路,皇上特意派我去查办这个案子。我查清楚后,汇报的结果让皇上很满意,皇上赏赐了我一千两白银和五千贯钱。
公元1242年,皇上召见我不忽木,让我去中书省帮忙处理政务。那时候,主管茶叶税收运输的官员卢世荣巴结着宣政使桑哥,跟皇上说只要用上他,国家的税收就能比以前多十倍。皇上就问我对此怎么看,我说:“从古至今,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奸臣,就像汉朝的桑弘羊、隋朝的宇文融那样,他们用一些赚钱的歪门邪道来迷惑皇上,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他们很忠心,等到他们的罪行暴露,危害国家百姓的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我希望陛下您不要听信他的话。”皇上没听我的,反而把卢世荣提拔成右丞,我于是推辞了参议的职位,没去上任。
公元1243年,卢世荣因为犯了罪被杀了,皇上说:“朕对你真是太愧疚了!”然后就提拔我做了吏部尚书。那会儿正忙着抄没阿合马的家产,阿合马的奴仆张散札儿等人犯了死罪,他们却谎称阿合马家还有很多隐藏的钱财,说如果全部找到,就能充实国库。于是就大肆搜捕,牵连了很多无辜的人,整个京城都人心惶惶。皇上有点怀疑了,就让丞相安童召集六部官员询问此事,我说:“这些奴才都是阿合马的心腹,死一百次都不够。他们这么说,只是想拖延时间,侥幸逃过一死而已。怎么能再相信他们的鬼话,把罪责嫁祸给好人呢?赶紧杀了这帮人,怨恨和谣言自然就会平息。”丞相把我的话奏报给皇上,皇上这才明白过来,就让我来审理此案。我查清了真相,张散札儿等人被处死,那些被抓捕的人也都放了。
二十三年,不忽木升职了,先做了工部尚书,没多久又调到刑部去。当时有个河东按察使叫阿合马,这哥们儿靠着钱财巴结权贵,收受贿赂,跟官员们约定好,用羊和马做掩护,暗地里却压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来填自己的腰包。这事儿败露了,朝廷派人去调查,阿合马死活不承认。后来不忽木亲自去查,才查出来他犯了一百多条罪状。正赶上大同地区闹饥荒,不忽木就自作主张开了仓放粮救济百姓。结果阿合马那些狐朋狗友就跑到皇帝那儿告状,说他不忽木擅自动用军粮。他们还威胁利诱阿合马,让他自己承认罪行。皇帝说:“他放粮救济百姓,这是他应该做的,有什么罪呢?” 于是下令把阿合马押到京城重新审理,最后阿合马被处死了。
接着,有个叫吐土哈的家伙,想多征集一些钦察的奴隶充军,还多抓了不少老百姓当兵。中书省佥省王遇查了他的户籍,把这事儿给纠正了。吐土哈就跑去告王遇说他言语不逊,大逆不道。皇帝一听就火了,要杀王遇。不忽木赶紧劝说:“王遇一开始只是把钦察的奴隶编入军队,并没有抓老百姓当兵啊。万一其他卫所都学他,那户口还不都空了?要是杀了王遇,以后还有谁敢为陛下尽职尽责呢?” 皇帝听了不忽木的话,消了气,王遇这才捡回一条命。
二十四年,桑哥上奏建议设立尚书省,还诬陷杀害了参政杨居宽和郭佑。不忽木极力反对,但没成功。桑哥因此非常忌恨他,还指着不忽木对老婆说:“将来抄我家的人,就是他!” 后来,桑哥趁不忽木在家休息的时候,责备他不处理政务,想找个理由治他的罪。不忽木就借口生病告假回家了。 皇上从上都回来的时候,不忽木的弟弟野礼在侍奉皇上,皇上说:“你哥哥一定会在某一天来迎接我。” 不忽木果然在那天到了。皇上见他瘦得厉害,问他俸禄有多少,左右的人说他长期生病请假,所以没有发放俸禄。皇上知道他穷,就下令给他补发所有的俸禄。
公元1294年,耶律楚材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职位那是相当高。
第二年春天,元世祖忽必烈在柳林打猎,这时候,彻里他们告了桑哥一状,说他犯了事儿。皇帝就把不忽木叫来问个清楚,不忽木就把实情都说了。忽必烈一听,吓了一大跳,当场就决定要收拾桑哥。然后,他把尚书省给撤了,把六部都归到中书省管,想让不忽木当丞相。不忽木死活不肯,皇帝说:“我以前太听桑哥的话了,搞得天下都不安宁,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我从小就认识你,让你好好读书,就是为了今天能派上用场,别再推辞了!”
不忽木说:“朝廷里那些有功劳的老臣,官职比我还高的多的是,现在您不按规矩办事提拔我,大家心里不服气啊!”皇帝问:“那你说,谁合适?”不忽木说:“太子詹事完泽可以。以前抄没阿合马家产的时候,他收受贿赂的官员名单都有记录,唯独没有完泽的名字;而且他还说过,桑哥当丞相一定会把国家搞垮,现在果然应验了,所以我看他可以胜任。”皇帝说:“可不是嘛,除了你,我真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帮我处理这些事儿了。”最后,忽必烈就任命完泽为右丞相,不忽木为平章政事。
木八剌沙觉得改设按察司为廉访司不合适,应该取消,于是就揭发一些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想以此来引起皇帝的注意。皇帝就责问中丞崔彧,崔彧推说自己生病,什么也不知道。不忽木当面批评崔彧不直言敢谏,然后详细地陈述了不应该取消廉访司的理由,皇帝这才打消了念头。
咱们大军的交趾之战失利了,朝廷又想再次大举进攻,不忽木说:“那些岛上的蛮夷狡猾多变,咱们天朝的威严震慑着他们,他们难道不会害怕吗?就像被逼急了的野兽一样会反扑,这都是形势所迫啊。现在交趾国王的儿子刚刚继位,如果派个使者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他们如果能悔过自新,那就不用打仗就能解决问题了。如果他们还是不悔改,再出兵也不晚。”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于是交趾害怕了,派他们的伪昭明王等人来京城谢罪,并且把之前六年应该进贡的东西都送来了。皇帝高兴地说:“这都是你的功劳啊!”就赏赐给他一半的贡物,不忽木推辞说:“这是陛下神武英明,不滥杀无辜的结果,我有什么功劳呢?”只接受了沉水假山、象牙镇纸、水晶笔格这三样东西。
麦术丁请求恢复尚书省,专门负责右三部的事务,不忽木当庭斥责他说:“阿合马、桑哥先后误国,都被处死了,家产也被抄没,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你为什么还要重蹈覆辙呢?”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有人建议征讨流求,以及对江南征收包银,都被不忽木谏止了。
桑哥的党羽纳速剌丁等人被处死后,皇帝觉得忻都擅长理财,想饶他一命。不忽木极力争论,皇帝却不听。不忽木这一天竟然七次上奏,最终才让皇帝依法处置了忻都。
佛教徒请求用金银财帛祭祀他们的神,皇帝拿不定主意。不忽木说:“佛教最重视的是去除贪欲。”于是皇帝就没有答应。
有人说,京城里的蒙古人和汉人应该分开居住,以防万一。不忽木说:“新迁来的百姓还没安定下来,如果再让他们搬来搬去,一定会造成失业。这肯定是奸邪之徒想从中牟利,巴结权贵,假借忠心的名义来达到目的。”于是他画了一幅图,画的是京城里达官贵人的住宅与百姓的房屋交错杂居的景象,呈给皇帝看,这件事也就这样结束了。
有人诬告完泽徇私舞弊,皇帝问不忽木。不忽木回答说:“完泽和我都在中书省当差,如果他真的像说的那样,怎么可能独自做主?我们虽然愚笨,但也是朝廷的宰辅大臣,如果有人揭发我们的缺点,应该当面质问,明确指出责任,给予处罚。如果只是暗中猜疑,那不是一个明君应该做的。”诬告的人理屈词穷,皇帝生气了,命令左右侍卫打他的嘴巴,把他赶了出去。那天特别冷,不忽木脱下自己穿的黑貂皮大衣赏赐给了他。
皇帝常常在侍臣面前夸赞塞咥旃的才能,不忽木不慌不忙地问他原因,皇帝说:“他侍奉宪宗皇帝的时候,经常暗中资助朕的财用,你父亲知道这件事。你那时候还没出生,当然不知道了。”不忽木说:“这就是为人臣子怀有二心啊!现在有人用内府的财物私下结交亲王,陛下您觉得该怎么办?”皇帝连忙摆手说:“住口,朕说错话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三十年了,天上出现了一颗扫把星,在皇帝的座位附近!皇帝心里慌得不行,半夜就把不忽木叫进宫里,问他有什么办法能消除这种不好的天象。不忽木说:“风雨从天上刮下来,咱们盖房子挡着;江河阻拦着路,咱们造船渡过去。天地间有些事做不到,人就能做到,这就是人能和天地并列的原因啊!再说,父母生气了,做儿子的哪敢抱怨,只能恭敬孝顺。就像《易经·震卦》说的‘君子以此为戒,反省自身’,《诗经》里也说‘敬畏上天的震怒’,又说‘遇到灾难要心存恐惧’。古代的三代圣王,都非常谨慎地对待天象的警告,很少有不善终的。汉文帝时代,一天之内有二十九座山崩塌,日食地震更是年年有,但汉文帝善于用这种方法,上天也因此悔过,天下太平。这是前朝的经验教训啊,陛下您应该效法他们。” 然后,不忽木还背诵了汉文帝的《日食求言诏》。皇帝听得心里一震,说:“这番话正合我意,你再背诵一遍!”于是,不忽木就详细地解释说明,一直聊到半夜四更天,第二天早朝皇帝还赏了他很多好吃的。
三十年后,皇帝病重了,按照规矩,不是皇亲国戚和有功之臣,都不能进寝宫。可不忽木为人谨慎认真,每天都去看望皇帝,关心他的病情,寸步不离。皇帝病危的时候,和御史大夫月鲁那颜、太傅伯颜一起,留下遗诏,让他们留在宫里。丞相完泽来了,却进不去,等月鲁那颜和伯颜出来后,就问他们:“我的官职和资历都在不忽木之上,国家大事却没让我参与,这是怎么回事?”伯颜叹了口气说:“要是有不忽木那样的见识和考虑问题的能力,我们也不用这么辛苦了!”完泽没话可说,就去跟太后说了这事。太后把三个人叫来问清楚,月鲁那颜说:“我奉命行事,太后您就看着我们办吧。如果我误了国家大事,就当场处死我,国家大事,也不是宫里的人应该知道的。”太后同意了他的说法,于是就决定了国家的大事。后来皇帝的葬礼、祭祀、上谥号等等,都是不忽木一手操办的。
成宗皇帝登基后,朝廷里的官员都跑到上都北边去巴结他。只有丞相不忽木,好几天才去见皇帝。皇帝知道后,特意安慰他,说:“卿家是先帝的亲信,朕能力有限,全靠你时时指点,帮助我弥补不足,才不辜负先帝的重托啊!”成宗皇帝自己处理政务,判断果断,朝廷里的大事,大多采纳不忽木的意见。太后也因为不忽木是先帝的老臣,对他非常尊重。
河东的官员献上嘉禾,想说是祥瑞。不忽木问他:“你那儿产的嘉禾就只有这几根吗?”官员回答:“就只有这几根。”不忽木说:“既然这样,对老百姓没好处,又怎么能算祥瑞呢?”于是就打发他走了。当时有西域和尚做法事,替犯了罪的人祈福,叫做“秃鲁麻”。那些有钱有势的犯了法的人,都贿赂和尚求免罪。甚至有人杀了主人,杀了丈夫,和尚竟然让他们穿上皇帝和太后的衣服,骑着黄牛出宫门放走他们,说这样可以得到福报。不忽木说:“人伦道德是国家治理的根本,社会风气的基础,怎么能容忍他们这样乱法呢!”皇帝责备丞相说:“我嘱咐过你,别让不忽木知道这事,现在我知道了,真是惭愧啊!”然后派人对不忽木说:“你暂时休息一下吧!我现在听你的,但以后就按这个规矩办了。”
曾经有个奴仆告发主人,主人被杀了,皇帝下令把主人原来的官职给奴仆。不忽木说:“这样下去,一定会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让人情越来越淡薄,上下尊卑都没了!”皇帝醒悟了,下令取消之前的命令。后来,朝廷官员提议让不忽木去陕西行省当平章政事,太后对皇帝说:“不忽木是朝廷的正直之臣,是先帝托付给我们的,怎么能把他外放到地方去呢!”皇帝又把他留了下来。但因为不忽木和同僚意见相左太多,他就称病不上朝。元贞二年春天,皇帝召见他到便殿,说:“我知道你生病的原因,是因为你不能迁就别人,别人也不能迁就你。我想用段贞代替你,你看怎么样?”不忽木说:“段贞确实比我更合适。”于是,皇帝任命他为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重事。不忽木推辞说:“这个职位,国朝只有史天泽做过,我有什么功劳能担当这个职位呢?”皇帝就把“重”字去掉了。
公元1297年(元世祖大德二年),御史中丞崔彧去世了,不忽木就接替了他的工作,代理中丞。到了1298年(大德三年),他又兼任了侍仪司的事务。曾经有人因为父亲当官时受过贿赂,御史们一定要追究他父亲的责任。不忽木说:“风纪司的职责,是宣扬教化、提倡良好风俗为首要任务,如果让儿子告发父亲,那还怎么提倡孝道呢!” 还有一次,枢密使收受了别人的玉带,朝廷查抄赃物时并没有记录这件事,御史们说处罚太轻了。不忽木又说:“礼法规定,大臣贪污受贿,只说‘簠簋不饰’(指祭祀用的器具不讲究),如果还要鞭打侮辱他们,那就违背了‘刑不上大夫’的原则了。” 大家都觉得他为人宽厚仁慈。
1299年(大德四年),不忽木的旧病复发了,元世祖皇帝特意派御医给他治病,但不见效。于是,不忽木上奏说:“我能力平庸,没有多大本事,却蒙受皇恩,如今寿命已尽,要永远告辞皇上了。” 他饮尽一杯酒后就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皇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和悲痛,朝中大臣们都哭得死去活来。他家里本来就穷,平时都是自己动手做饭打水,妻子织布纺线来供养母亲。后来因为公务出差回家,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呕血不止,差点儿没挺过来。平时他穿衣朴素,从不追求华丽的服饰;俸禄和赏赐有剩余,就分给亲戚朋友。他很擅长识人,推荐了很多人才,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就是他推荐的。他的学习方法是先注重实践,然后再学习文化知识。在家的时候,他为人简朴沉默寡言;但一到皇帝面前议事,说话就慷慨激昂,引经据典,以天下为己任,有什么就说什么。
世祖皇帝曾经对他说:“太祖皇帝说过,人主治理天下,就像右手拿着东西,必须依靠左手托着,才能稳固。你就是朕的左手啊!” 每次侍奉皇帝宴饮的时候,不忽木总是会讲述治国安邦的道理,世祖皇帝总是拍着大腿感叹说:“真可惜你生得太晚了,没能早点听到你的这些话,不过这也算是对我的子孙后代的一大福气啊!” 不忽木临死前,世祖皇帝送给他一块白璧,说:“将来拿着这个来见我吧!” 元武宗继位后,追赠不忽木为纯诚佐理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号文贞。他的儿子回回担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另一个儿子巎巎,先在江浙行省担任平章政事,后来进入翰林院担任学士承旨。
完泽,是燕氏家族的人,祖上是薛氏,从太祖皇帝开始就跟着打仗,参与平定北方各部族。后来太宗皇帝攻打金国,命令睿宗皇帝(太宗皇帝的弟弟)从陕西、甘肃一带进军,打金国一个措手不及。完泽的祖先薛氏担任先锋,攻破武休关,渡过汉江,一路打到方城以北,最后在阳翟打败了金兵。金国灭亡后,他又参与攻打兴元、阆州、利州等地,被封为都元帅。攻下宋朝的成都,斩杀了宋将陈隆之,被赐予六百户的食邑。他父亲线真,曾在宫中当差,负责皇家的饮食。元世祖中统初年,他跟随世祖皇帝北征。中统四年,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和其他的儒臣一起商讨制定朝廷的制度。
完泽因为是大臣的儿子,被选拔到裕宗王府当僚属。裕宗是当时的皇太子,担任詹事府长官。完泽在宫中参与谋划大事,出宫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他做事小心谨慎,深得太子器重。有一次裕宗在宴请宗室的时候,指着完泽对大家说:“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是君主最要紧的事。像完泽这样的人才,在群臣中可是很难找到的!”从此以后,完泽就长期负责东宫的卫兵事务。裕宗去世后,成宗皇帝带着皇孙到北方驻军,完泽两次跟随他前往北方。至元二十八年,桑哥被处死,世祖皇帝询问朝中大臣的意见,特地任命完泽为中书右丞相。完泽当上丞相后,改革了桑哥时期的一些弊政,请求免除从元世祖中统初年以来积压多年的欠税欠粮,老百姓都因此得到了好处。至元三十一年,世祖皇帝去世,完泽奉遗诏,和宗室大臣们一起商议,向皇太后禀报,迎立成宗皇帝即位。他发布诏书,停止了征讨安南的战争,建议追封祖宗的尊号庙号,奉养皇太后,以此向天下人展现为人子女的孝道。
从元贞年间开始,朝廷一直遵守祖制,多次下诏书发放钱粮,不惜花费巨资,赏赐给百姓,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是贤相。大德四年,他被加封为太傅,掌管军国大事。他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成宗皇帝对他的倚重也越来越深,但他为人却很平静,不追求功名利禄,所以朝中官员和百姓都能安守本分,乐于工作,人们都称他为贤相。大德七年,他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封为兴元王,谥号忠宪。
阿鲁浑萨理是畏兀族人。他爷爷阿台萨理,在成吉思汗平定西域回朝的时候,跟着一起到了燕京。当时畏兀国王也请求朝廷,把所有百姓都归顺大元,朝廷答应了,阿台萨理就又回西域了。他精通佛教。他儿子乞台萨理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通晓佛经、律法和论著。学业有成后,老师给他取名为“万全”。至元十二年,他进入朝廷担任释教都总统,被封为正议大夫、同知总制院事,后来又加封资德大夫、统制使。七十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畏吾儿萨理,官至资德大夫、中书右丞、行泉府太卿;老三叫岛瓦赤萨理;阿鲁浑萨理是他的二儿子,因为他父亲的名字叫万全,所以他也就随父姓全。
阿鲁浑萨理从小聪明伶俐,师从国师八思巴学习,不仅精通佛学,还懂很多国家的语言。元世祖听说他很有才华,就让他学习汉文化,于是经史子集、阴阳历算、图纬方技,他都学了个遍。后来他侍奉元裕宗,在宫中当宿卫,深得裕宗的器重。至元二十年,有个西域僧人自称能预测天象,当时的翻译官都听不懂他说什么。皇帝问左右大臣,谁能和他辩论。侍臣脱烈说:“阿鲁浑萨理可以。”于是皇帝就召见阿鲁浑萨理,让他和那个僧人辩论,结果那个僧人被驳得哑口无言。皇帝很高兴,就让他留在宫中侍奉。
这时候,有人从江南来告状,说宋朝的宗室要造反,皇帝下令派人去抓捕。使者已经出发了,阿鲁浑萨理赶紧进宫劝谏说:“告状的人肯定是胡说八道,使者不应该派出去。”皇帝问他为什么这么说。阿鲁浑萨理回答说:“如果真的造反,地方官府不可能不知道。告状的人不经过地方官府,直接跑到朝廷来告状,肯定是私人恩怨。再说江南刚刚平定,百姓人心惶惶,还没完全归顺,如果因为小民的谣言就派人抓捕,恐怕会人人自危,只会中了告状人的诡计。”皇帝听明白了,立刻召回使者,并且把告状的人抓起来,送到地方官府审问。结果查明,告状的人是因为借钱不成,怀恨在心才诬告的。皇帝说:“如果不是你及时劝谏,我差点就犯了大错,只是可惜没有早点用上你啊!”从此以后,皇帝就让他每天侍奉在身边。
公元1221年,我升职了,当上了朝列大夫、左侍仪奉御。 然后我就劝皇上说,治理天下一定要用儒家的治国理念,应该广招各地有才华的人,好让他们为朝廷效力。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我的建议,派人四处寻找人才,还专门设立了集贤馆来安置他们。
秋天九月,皇上让我负责集贤馆的事务。 阿鲁浑萨理却说:“皇上刚设立集贤馆招揽人才,应该选个德高望重的大臣来负责,才能让大家耳目一新。”他建议让司徒撒里蛮来管这事儿,皇上也同意了。 我还是留在了集贤馆,被任命为中顺大夫、集贤馆学士,还兼管太史院的事务,左侍仪奉御的职务也继续保留着。 那些响应朝廷号召来应聘的人,集贤馆都好吃好喝地供着他们,各种吃喝用度、车马服饰都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好。 即使那些皇上不太满意的人,也赏赐了一些东西再送他们回去。
有个在宣徽院当官的,想暗中破坏这件事,就故意把给那些应聘者的伙食摆到皇上面前,想让皇上看到。皇上果然看到了,就问他这是什么意思。那人回答说:“这是给一个应聘者一天的伙食。”皇上大怒:“你想让我看到后减少他们的待遇吗?就算十倍于此来款待天下人才,恐怕还嫌不够,更何况还要减少,还有谁肯来呢?”
阿鲁浑萨理又对皇上说:“国子监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应该设立国子监,设置博士和学生员,还要提高他们的伙食待遇,这样才能让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皇上也同意了这个建议。
公元1222年夏天六月,我升职为嘉议大夫。公元1223年,我又升任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
话说公元1248年春天,朝廷设立了尚书省,桑哥这个家伙当权,皇上还下令让阿鲁浑萨理跟他一起办事。阿鲁浑萨理死活不肯,皇上硬是不同意,给他封了个资德大夫、尚书右丞的官职,后来又升了荣禄大夫、平章政事。
桑哥当政,那叫一个蛮横霸道,还拼命提拔自己的人。阿鲁浑萨理多次直言劝谏他,结果俩人关系搞僵了,阿鲁浑萨理就只管老老实实做个清廉正直的好官。桑哥搞了个征理司,专门追讨全国的欠款,到处都是来催债的官差,各个监狱都塞满了人,路上的人见了他们都吓得躲得远远的,谁也不敢吭声。
后来北京发生地震,阿鲁浑萨理就趁机建议皇上把征理司撤了,说这是上天警示啊!圣旨一下,老百姓可高兴坏了。没多久,桑哥就倒台了,阿鲁浑萨理因为跟桑哥有牵连,也被抄了家。皇上问他:“桑哥当政这么坏,你为什么一句话都不说?”阿鲁浑萨理回答说:“我可不是没说过,只是皇上您没听啊!您当时特别信任桑哥,而桑哥又特别忌惮我,我说了几次都没用,那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一样,只会火上浇油,让他更加嚣张跋扈。所以,我干脆装作没看见,尽量避免事情闹大,不至于伤了国家根本,等您慢慢看清他的真面目。”
皇上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还很愧疚地说:“朕真是对不起你啊!”桑哥临刑前,刽子手还问他阿鲁浑萨理的事儿,桑哥说:“我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听他的话,跟他有什么关系?”皇上更加相信阿鲁浑萨理是清白的,下令把抄没的财产还给他,还派张九思送去金银财宝,可阿鲁浑萨理愣是没收。
公元1291年秋天,他请求辞去政事,也辞去了太史院使的职务,皇上就下诏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 司天监丞刘某上奏说,阿鲁浑萨理在太史院的时候,多次谈论国家灾异的事情,非常不敬,请求皇上治他的罪。皇上当时非常生气,认为这是诽谤大臣,应该处罚。阿鲁浑萨理赶紧磕头谢罪说:“我能力不足,承蒙皇上您的宽宏大量,就是死一万次也报答不了您的恩德。但是,如果因为直言进谏就要受罚,恐怕以后就没有人敢再为皇上说话了。”他极力争辩,最后才被释放。皇上说:“你真是个正直的人啊!” 虽然他后来辞官了,皇上却经常深夜召见他商讨政事,他知道什么都敢说。
公元1293年,他又重新担任了太史院使。第二年,皇上驾崩了,成宗皇帝正在边疆,裕宗太后命令他写信催促成宗回京即位,又命令他带领翰林院、集贤院和礼部的官员准备册封仪式。第二年春天,他被加封为守司徒、集贤院使,继续担任太史院使。 一开始,裕宗皇帝去世的时候,世祖皇帝想决定皇太子人选,不知道立谁为太子,就问阿鲁浑萨理,阿鲁浑萨理就推荐了成宗,并且说成宗仁孝恭俭,应该立他为太子,就这样大事才决定下来,就连成宗和裕宗皇后的都不知道这件事。皇上多次召见阿鲁浑萨理,他都不去,成宗皇帝在北方带兵,皇上就派阿鲁浑萨理把皇太子的印信交给成宗,这才去了一趟成宗的住所。
成宗即位后,对阿鲁浑萨理说:“我在还是皇子的时候,谁不愿意辅佐我,只有你,即使我召见你,你也不来,现在才知道你才是真正的忠臣啊!” 从此以后,召见他时不用通报姓名,还赐给他座位,让他和诸位王爷平起平坐。皇上曾经对身边的人说:“如果天下人都像阿鲁浑萨理这样,那才是真正的贤才啊,现在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人了。”公元1309年,他又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公元1313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公元1317年,追赠他为推忠佐理翊亮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文定。
三个儿子,老大叫岳柱,老二叫久著,后来当上了翰林侍读学士;老三叫买住,早早去世了。岳柱的事迹已经有传记记载了。他爹阿台萨理被追赠保德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端愿;他爷爷乞台萨理也累赠纯诚守正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通敏。
岳柱,字止所,又一个字叫兼山。他从小就长得端庄稳重,性情聪明颖悟,很有远见卓识。八岁那年,他看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指着陶母手里金镯子问何澄:“金镯子可以换酒喝,为什么要剪头发呢?”何澄非常吃惊,立刻就觉得这孩子不一般。长大后开始读书,每天能写一千多字。十八岁的时候,就跟丞相答失蛮一起在宫里当侍卫,出入皇宫,表现得像个老成持重的大人。至大元年,他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官阶是正议大夫,并且立刻就以推荐贤能为己任。皇庆元年,升任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使。他每天都接见儒生,了解百姓疾苦。延祐三年,升任资善大夫、隆禧院使。七年,被任命为太史院使。英宗皇帝看到他举止端庄稳重,就对身边的参政大臣赶紧说:“这位太史院使,真是名门望族出身啊!”泰定元年,改任太常礼仪院使。四年后,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任会同馆馆事,不久又升任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天历元年,升任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
公元1331年,岳柱被任命为江西等地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江西省长。那时候有人诬告富人欠永宁王八百多锭官银,中书省就派人到各地追缴。派到江西的人来了,岳柱说:“这事儿是冤枉的,我不能执行这个命令。” 手下官员都担心违抗宰相的命令,岳柱就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损害百姓来收钱,也不是宰相的福气啊!” 他让使者带着这个意思回去复命。当时的丞相燕帖木儿听到这话,很受感动,下令刑部调查,查明是诬告,把那些诬告的人狠狠地惩罚了一顿。宰相把这事儿上奏皇帝,皇帝很高兴,特地赏赐了岳柱钱财和好酒。
桂阳州的百姓张思进等人,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州县官府管不了,广东宣慰司就想派兵去抓他们。岳柱说:“官府连老百姓都安抚不好,就想打着抓人的旗号出兵,这不是害人吗?不行!” 朝廷的大臣们都吓了一跳,负责监察的部门也说出兵不方便,岳柱坚持不同意,派了千户王英去了解情况。王英直接去了贼窝,跟他们讲道理,讲利害关系,那些贼说:“逼我们造反的是两个巡检司,我们哪敢有什么坏心思啊!” 王英劝说他们,大家都回去老老实实过日子了,那边就太平了。三年后,岳柱升迁为河南江北等地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后来因为军事事务去了扬州,染上了疾病,第二年十二月,端坐在椅子上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岳柱天性孝顺友爱,他弟弟早逝,他为弟弟守孝非常悲伤。“母弟久住早卒,丧之尽哀”就是说的这事儿。他特别喜欢读经史子集,天文、医药方面的书,他都研究得很透彻。他为人宽宏大量,有人欺骗他,他也不在意。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就说:“那是他自己骗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他母亲郜氏也经常夸他:“我儿子是古人啊!” 他有四个儿子:老大普达,在宣政院当同佥;老二安僧,在他弟弟死后,做了章佩监丞;老三仁寿,是中宪大夫、长秋寺卿。